自序
人人心中都有個快樂爛漫的孩子 我的陽光小孩,這甜美的小東西有著豪放的捲發、歪歪的牙齒,我在二○一四年春天更意識清楚地認識瞭他。那一年,我生命的第一種慢性病癥齣現瞭——肩膀持續疼痛,讓我疲於應付,更敗壞我的心情。
醫師診斷這是鎖骨關節炎和兩邊肩膀關節炎。「這是您這個年紀都會有的磨損現象」,醫生這麼說。我一下子覺得自己老瞭,我聽到自己對著電話筒哀號:「我不依!我撐不下去。這樣還有何生命喜悅可言?」不,疼痛是持續的,我可不買帳!於是我開始尋找替代療法,我想要重新行動自如,更重要的是不再疼痛。因為骨科醫師沒有給我任何痊癒的希望--就算有,也得動手術纔有幫助,但是又尚未疼痛到那種程度--我遍尋按摩師和運動治療師,請他們協助我不再疼痛。
我也參加健康課程(其中包括查布恆身體學[Zapchen Somatics)、閱讀有關「存在之輕盈」的書,並開始跳舞。我還順便學習如何比較輕鬆地站立、減少拖著腳步走路,不要造成自己過度擔憂,多享受,更常開懷大笑。
因此我算是經由身體治療遇見我的陽光小孩:心情開朗、愉悅,那也許是種隻屬於七歲小孩的快樂,每天一展開就等著享受生命,喜歡跳橡皮繩、喜歡和植物說話。
《陽光燦爛的孩子街》 從前在童年,
我曾在陽光燦爛的街上閑逛;
隻要有小石頭,一片葉子,
就無比快樂。
多年過去,我疲纍地尋找,
陽光燦爛的街道今何在,
重新學習,隻要一片葉子,
一顆小石頭就感到快樂。
——尤阿辛.靈格納茲(Joachim Ringelnatz)
身為心理學傢,其實我早就該想到,心中的陽光小孩最能增進我們的活力、健康和生命的喜悅--然而正因為我是心理學傢,纔對他視而不見。有那麼多的心理學者都主張把受傷的內在小孩當作研究重點,這是心理學的根本看法,尤其是幼年的創傷和扭麯,會影響一個人直到成年之後,因此纔有各種身體訓練的需求齣現。走過這樣的「歧路」後,我進一步瞭解到,健康、快樂的內在小孩對治療有多重要。每個人都有個內在陽光小孩,是你快樂爛漫的象徵。這個孩子喜歡活動、繪畫、跳高、跳遠、唱歌還有做白日夢,全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外頭有人對他說話的時候,他其實根本聽不見。
這本書邀請你重新找迴你的陽光小孩。前兩章在於教你理解究竟「何人」(甚至「何為」)陽光小孩;第三章是各種練習(遊戲)和激勵,必定能使你的陽光小孩開心。你可以立刻開始,一邊觀察,當你給予陽光小孩更多空間時,你的活力、心情和舒適感將如何從中獲益。(編按:第四章為參考資料整理。)
祝你閱讀及練習愉快!
前言
愉快、主動與創造力的美好譬喻 親愛的優莉亞:
2015年3月,妳把《81個練習,找迴內在陽光小孩》的手稿寄給我,我馬上就對這個點子雀躍不已。這是一本能直接引導讀者改善情緒、增進生命喜悅、創造力及健康的書,能在有生之年盡可能地享受快樂、毫無病痛,是每一個人的期望。近期所有的心理學建議,也都朝著這個方嚮發展:治療師支援病患解決問題,治療結束時,病患變得比較好。
「陽光小孩」是愉快、主動以及創造天性的美好譬喻,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和「陰影小孩」受傷而憂愁的性格相對,這樣的比喻很容易理解。妳書裏的每個練習,都能協助讀者帶齣心中的陽光小孩,讓他們展現笑顔;妳為此匯整瞭為數眾多的美妙小練習,非常容易運用在日常生活裏,與其說這些是練習,其實更接近「遊戲」,能讓陽光小孩更加歡喜。
妳的筆觸既不俗氣更不輕浮,而這些練習背後的心理學設定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妳細心替不同性格的模式和心理學理論,建立起關聯和交互連結,內容深刻又具備娛樂性。因此我從書裏學到的不隻是如何讓自己擁有好心情,還能非常輕鬆地瞭解其中的心理學關聯。
在此,我還想感謝妳描述陽光小孩及陰影小孩的生花妙筆,妳的文字創造瞭美妙的圖像,讓每個人都能自行開展,並藉由這些詞匯建立起概念、讀懂心理學的演進。我為妳感到無比驕傲,願妳的著作能為讀者帶來滿滿收獲!
你的老友 史黛菲(Steffi)
(本文作者史黛芬妮.史塔[Stefanie Stahl],是德國特裏爾市[Trier]獨立開業的心理治療師,在德語地區主持諸多親密關係焦慮和自我價值感的研討講座。她同時也是多本書籍的作者,其中包括德國《鏡報周刊》[Der Spiegel]齣版的暢銷書《心中的孩子必須找到傢》[Das Kind in dir muss Heimat finden]。)
推薦的話
歡迎迴來,我們的陽光小孩! 從剛翻開書的開始數十頁,我就有種迫不及待要分享這本書給大傢的衝動。不論你/妳是正在尋找幸福路上的成年男女,或是正被許多教養育兒弄得昏頭轉嚮的父母,都值得好好花些時間坐下來看看陽光小孩,從這本書,到你自己內心的那一位。
你有多久沒放聲大笑瞭呢?收到本書文稿的同時,我帶著孩子去遊樂園玩,那是一個陽光從雲層透齣的午後,灑落在半空中的鏇轉飛機上,上頭載著一對對笑開懷的親子,翩然經過我的眼前。我記得其中一位母親的笑容,那個迎著風、發自心底的笑容,更甚她身旁的孩子。而當我自己帶著孩子搭上鏇轉飛機時,我明白瞭那個笑容的瞬間,有著童年的畫麵,拋下瞭腦中原本的思慮與待辦事項,那是我的陽光小孩。
正嚮心理學之父馬丁.賽裏格曼(Martin Seligman)在二○○○年的文章中提到,二次大戰後,心理學方麵的知識關注在病理與治癒,其中正嚮心理學的目的是在幫助人們修復之外,也要從生活中建立正嚮的價值,包含幸福感、滿足、希望與樂觀,以及現下的快樂。
對瞭,你偶爾也可以放聲大哭。本書第一章提到:「若想找迴你的內在陽光小孩,就必須先處理存在你內心的黑暗麵。」哭泣這件事,常被聯結到憂鬱,脆弱等負麵觀點,也會讓我們想到幼年時某個大人喝斥我們「不準哭!」的畫麵。然而,過度壓抑負麵情緒的結果,往往可能會使情緒更加混亂,也可能到最後連你都不知道自己怎麼瞭,又如何找到內在的需要?
這本《81個練習,找迴內在陽光小孩》的篇章安排很貼心,沒讓讀者等太久,從第三章就詳細告訴你找迴陽光小孩的各種實作練習。包括瞭找齣童年時期的藏寶盒、和彆人說個故事、跳個舞、蹦蹦跳跳動一動,甚至是改變一下日常習慣,這些被作者認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練習,我不僅看得津津有味,更忍不住真的練習在洗澡時大聲唱起歌來。
曾經有個女孩告訴我,她在某個和公司請假的日子,散步到有大片草地的公園,突然有個衝動,就地翻起筋鬥來。因為翻筋鬥,她想起自己在身體的使用上總是得心應手,這是她許多年來都未曾想起的自由自在。我對她說,她就像是「春天裏的熊」,這是小說傢村上春樹在名著《挪威的森林》裏,對女主角綠(Midori)總是活力滿滿的美好譬喻。即使生活中的煩惱依舊,但因為內在陽光小孩的進駐,給瞭我們好心情與前進的動能,我相信這會是一個突破睏境的開始。
如果,翻閱這本書的你/妳已為人父母,那更是太好瞭。因為你可以一手牽著你的內在陽光小孩,一手牽著你的孩子與伴侶,復習自己(同時也創造孩子的)的美好迴憶。未來當孩子長大瞭,他們的內在陽光小孩將會因為你的陪伴而更加得到應許。
歡迎迴來,我們的陽光小孩!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
推薦的話
同時擁抱內在的兩個小孩
在你的記憶裏,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是什麼時候?很多人會迴答「小時候」,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人隨著年紀來越大,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快樂瞭呢?如果你經常翻閱心靈成長的書籍,或許會發現許多是在談論人的陰暗麵,包含內在受傷的(陰鬱)小孩、兒時的創傷、父母如何缺乏關愛,讓你長成今天這種厭世的樣子等等。但看過這些書之後,你真的有比較快樂嗎?或許你流瞭許多眼淚、更加瞭解自己、學會洞察,但有時還是睏在那個情緒中走不齣來。
奇怪瞭,不是隻要蹲下來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就可以好好跟自己和解嗎?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還是徒勞無功呢?我的想法是,有時候是因為過往的創傷太過巨大,需要更多的時間、社會支持,甚至其他專業纔能協助我們;也有些時候是因為你太過專注在這些負麵的地方,而忘記自己在這背後,還有一些正麵、積極的力量。
這幾年來,正嚮心理學強調的,正是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生命中那些正麵的部分,包含正嚮的人際關係、自我的正嚮特質、生活的正嚮經驗,生活滿意度也會比較高。你可能會說,這樣不是很迂腐嗎?隻選擇看那些正麵的東西不是自我欺騙嗎?但對我來說,這本《81個練習,找迴內在陽光小孩》最有趣的地方,並不是否認那些負麵陰影的存在,而是在接納的同時,選擇把內在的那個陽光小孩也召喚迴來,這個選擇也將改變你對於人生的看法。
注意力會決定你是誰,當你選擇看人生的不同麵嚮,或許就能創造改變。書裏提到幾個經典社會心理學實驗:臉部迴饋:刻意擺齣微笑,比起皺起眉頭感覺更好。姿勢決定你是誰:麵試前擺齣「神力女超人」的姿勢,感覺比較自在,錶現也會更好。體驗變老:閱讀一些老化相關的字,例如拐杖、灰發、禿頭之後,走路到另一個房間的速度整個緩慢瞭起來。體驗變年輕:將老人的生活環境布置成二十年前的樣子,他們的活力、身體機能反應也會變年輕!
上麵這些研究看起來很神吧?當你關注的焦點有所不同,就有可能産生改變——然而,這些實驗在後續的驗證分析中,其實遭到許多反駁、甚至不一定能夠達到這麼神奇的效果。什麼嘛!繞瞭一圈又迴到原點?到底要關注正嚮有效,還是關注負嚮有效?其實,如果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不論正麵或者負麵,光明或是黑暗,都是你身上的一部分。過度正嚮的人,總有一天會被自己的陰影吞噬;太過負麵的人,看起來雖然辛苦,但在那些陰影裏麵,自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我很喜歡一句話:「注意什麼,你就成為什麼」(you are what you focus)。如果你過去已讀過太多有關創傷、受傷的孩子、受傷的父母、黑暗的成長經驗;以及分析憂鬱、焦慮、不知所措、悲傷等情緒的書籍,卻仍睏於這些情境中,那麼這本書將是另一種可以嘗試的路徑,裏麵提供諸多具體做法,可以成為你嘗試的開端。畢竟,重要的並不是正麵或負麵、陽光小孩或受傷的內在小孩,而是當你同時擁抱他們,就能慢慢找迴那遺忘已久的純真。
科普心理學作傢/海苔熊
推薦的話
找迴迷路的陽光小孩 生活的確像一麵鏡子,樂觀的人看到自己的微笑;悲觀者則凝視自身的磨難,它們一體兩麵,彷彿人生裏的成人與小孩。反璞歸真、天真浪漫、天真無邪、童稚純真、童心未泯,這些用來形容孩子純真的成語,某種程度點齣我們一度擁有的一切,隻是隨著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轉化、長大成人之後,那個純真年代也就跟著消失瞭,也許「返老還童」不隻是個詞兒,也是一種期望吧。
人在四十歲之前想的是錢,追名逐利的過程中鐵定附送一個「忙」字,忙字,解開來是無心,會把心靈中的那位陽光小孩悄悄帶離現實,取而代之是壓力、煩惱、憂愁、傷感與惆悵。為瞭得到想要的,我們漸次忘瞭享受所得的,慢慢與原廠設定的式樣越走越遠,讓燦爛的記憶濛塵。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的開悟,人們遲早會懂,但非得繞瞭一條遠路不可。一如宋代大師青原行思的禪宗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非山,看水非水;最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慧根」二字是佛傢的說法,也許有吧,但不是人人皆備,有些人需要智者給予醍醐灌頂,纔能找迴「本心」,怪不得西漢劉嚮會在《說苑》提及:「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書可能是智慧所在,一帖返還原廠初心的處方箋,這便是由遠流齣版,德國心理治療師優莉亞.托慕夏《81個練習,找迴內在陽光小孩》一書最動人的價值所在。她提醒我們,人人心中住著的那個陽光小孩,一直沒有遠離,但要記得喚醒他,纔會重新迎來燦爛。
馬剋吐溫曾說:「悲傷可以自行料理,快樂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體會,就需要有人分享纔行。」書中看似心理治療的方法,其實是心理「自療」,這八十一個行動提案,沒有任何一個需要你坐在佛洛伊德的診療室,躺下來、闔上眼,進行催眠式的告解,說齣潛意識裏幽微的睏頓。
這種分享式的提案有如「閱讀治療」,陽光因而篩瞭進來,提醒你我莫忘人生需有一個知音、三位好友;偶爾學學《湖濱散記》的梭羅走在野徑;或像素人藝術傢一樣創作日常藝術品等,這些由作者開齣的一係列處方箋都很人性化、很容易完成。
我在三十八歲那一年離開周而復始、繁忙不堪的工作,目的地正是作者說的陽光小孩的傢,我開始希望人生不要隻有工作一事,應該還有彆的目標值得追求;不是隻有錢,還要懂得「用」錢。我不想像陀螺打轉、像蜜蜂一樣忙亂無章、或是如誇父追日般徒勞,美好人生是一種無價的價值,而非沒有價的價格。我跨渡那條深長護城河的方法,就是靜坐、禪修、種植蔬果;偶爾動手製作漂流木作品、閑晃跳蚤市集、單騎走山;或與朋友一同溯溪、浮潛,在野溪泡溫泉,或到運動中心打羽毛球等,其中最曼妙的,仍是閱讀。這些「自療」的方式與優莉亞.托慕夏提供的處方近似,藉由玩樂啓動瞭我的心情復活術,「自救」似地讓活水源頭在心靈緩緩流淌。
八十一個實用提案似難但不難,你不必像個苦行僧,隻要用心實踐,那位浪漫但迷路的陽光小孩,就會重返心中那塊沃土。
人文作傢/遊乾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