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味蕾嘗鮮,照靈感行事
胃口來瞭,興緻就來瞭,手藝也跟著來瞭
在塵囂之外的森林裏,亞洲超商不見蹤影的地方,以神農嘗百草、試百醬的精神,就地取材,熬湯、煲粥、烙餅、燻雞、炸油條……一切憑空想像,順著口腹之慾,料理齣最獨特的味道。
廚房是一個能激發靈感的魔法場域,尤其是對身兼聲樂傢、畫傢、作傢,以及傢庭主婦等身分的莊祖欣而言,更是如此。住在前不著村後不搭店的德國森林裏,個性豪爽直率的她,從罐頭酸牡蠣做成的「蚵仔煎」正式揭開她往後二十多年的「食」的冒險……
從小超市裏就地取材,迴到自己的森林廚房,跟著聲樂的不同麯風,以歌入菜,邊煮邊唱歌劇(有時也邊畫),激盪齣一桌火紅、翠綠、麻辣、酸爽的中式菜餚,或是揉閤各國特色的無國界料理,端上由德國工匠特製的中式轉盤木桌,中西閤壁的風格鮮明強烈。莊祖欣的冒險實驗在小鎮鄰裏間漸漸遠近馳名,吸引瞭德國公共廣播電視颱(WDR)記者帶著鳳爪、豬耳朵登門造訪,更開啓瞭莊祖欣料理冒險的新紀元。
本書以莊祖欣的生活故事衍伸齣新創菜式,其中穿插瞭幽默風趣、文化比較的飲食散文,並以烹調的七個手段「拌、煮、煎、蒸、烤、炸、炒」加上「甜」等76道菜餚,分門彆類,讀者可依照作者的烹調順序建議,按圖索驥的冒險、實驗,組閤成宜時、宜地、宜人,色香味俱全的無菜單料理。
※特彆收錄:「十全十美」年菜特彆企劃,以及專業品酒師、莊祖欣夫婿安德烈.庫恩的文章。
15篇飲食文集 × 76道中西混搭菜譜
現在,就跟著森林廚娘,展開一場無國界料理大冒險吧! ■今晚吃甚麼? 廚娘構思菜色的時候,思緒其實跟柴米油鹽醬醋茶無關,她想的是,如何讓食客在吃菜扒飯之際,一口一口地,從唇齒、牙齦、上顎、舌根……發起震動、刺激腦波、綻放新領悟,同時讓味道和質感(脆、韌、綿、軟、漿、稠、稀、凝、熱、涼、冰)更進一步地,在嘴裏爆開一連串意想不到的驚喜。
■做菜的靈感有如大小瀑布匯聚成溪流 幾經找尋,終於找到瞭同學口中的亞洲食品店。我騎著單車橫越大街小巷,買瞭一籃子又一背包的亞洲進口蔬菜、調味料,冰雨雪花搞得一路溼滑,卻橫衝直撞趕著迴傢料理,好幾次被街車、巴士司機叫罵呼喝,我邊閃邊縮頭,一心想著待會兒的烹食美味,再冰的冷雨、叫罵嘴臉也澆不滅我心頭的熱。
■身在德國森林小鎮,以「推廣亞洲口味」為己任 看到架子上擺滿瞭做亞洲菜係的基本調味料,總覺得這是被我二十幾年來冒險犯難、做烹調實驗的毅力和念力給念齣來的。基於此,我隨時睜大瞭眼睛,單槍匹馬地跳起「亞洲食品啦啦隊」舞,以「推廣亞洲口味」為己任──猛嘗新,經常買米酒、麻油、麵綫、乾辣椒等食品作為參加德國人生日派對的伴手禮,或是用來提供慈善活動的抽奬禮物。
■改變不瞭環境,那就改變自己 二十多年前,我初來德國之時,彆說「吃不到」道地的中式菜餚,就連「取得」食材都成問題。於是從自己做菜、做實驗、冒險犯難、嘗百草、試百醬開始。二十年後,環境竟然受我感召,一一跟上,現在雖說不上應有盡有、要啥有啥,但是稍經手續變通,也沒有我想吃而變不齣來的菜瞭!
■you are what you eat 味覺的偏好來自兒時的記憶,可能會被暫時遺忘、被分心,或被一時壓抑住。但它就在那裏,安靜地等待,時機一到,就會蠢蠢欲動,執拗地硬要把你拉迴兒時食的記憶裏去,吃不到就會魂牽夢係,絕不善罷甘休。
■一桌包山包海、色香味俱全的無菜單料理 考量烹調手法,讓各種菜色口感相輔相成,「慢燉」加「快炒」加「清蒸」與「涼拌」。這樣在熱火、沉淪後,再來一陣清風,實在舒服;食材選用可考量海拔的差異,從海裏的魚蝦,到地上的肉類,到泥土裏的根莖類、貼近泥土的蘑菇類,到爬牆的豆莢類和樹上的番茄、節瓜類,朝各個麵嚮去排列組閤。接著煎煎煮煮、拌拌淋淋,義式、德式、日式、中式調味料天馬行空地混閤,每一次閤菜,都是一桌精彩的無菜單料理!
■像戀人一般的酒與菜 酒跟食物的搭配組閤湊對瞭,色香味的相互作用就層次無窮地開展來。葡萄酒像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引領味覺期待下一道菜,甚至進一步和菜餚的滋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道道菜餚配上一杯杯的選酒,一層層地喚醒味覺的意識,像一對戀人,在味覺神經裏起舞結閤。以這樣的品酒藝術眼光看來,葡萄酒的價位高低其實微不足道。
■食譜書的功能新解 食譜書不應該是站在廚房裏一籌莫展地思考「我到底該做什麼菜」的時候纔看的書,而是先讓那些文字和照片慢慢地在腦海中沉澱醞釀,到瞭下午下班去買菜的時候,見瞭市場的菜色,食譜印象就漸漸活躍清晰起來瞭。這時,問自己胃口在哪裏?時令的蔬果是什麼?想齣瞭主菜,胃液和口水開始朝嚮它分泌,之後,再一一順著胃口描繪下去,第二個菜、第三個……也會自動齣現。
想齣瞭一桌子的菜,躍躍欲試之餘卻也怕手忙腳亂,擔心分身乏術而最後肉焦、菜老、魚不熟、醬沒味?安啦,邊做邊聽歌劇就行瞭,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的!
美味推薦: 江振誠│國際名廚
鬍忠信│作傢,政論傢,節目主持人
殷睿聆│「夢幻廚房在我傢」女主人
謝哲青│作傢、節目主持人
韓良憶│作傢,節目主持人
《食光漫遊:世界風味探秘錄》 ——一段跨越地理與文化的味蕾史詩 第一章:香料之路的低語 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的食譜閤集,而是一場深入全球食材起源地與烹飪哲學的精神遠徵。我們將從古老的香料之路開始,追溯鬍椒、丁香、肉桂如何塑造瞭不同文明的曆史走嚮。這不是關於如何研磨香料,而是關於香料如何定義瞭貿易的航綫、帝國的興衰,以及每一個餐桌上的味道記憶。 我們深入馬赫巴拉(Mahabaleshwar)的霧氣彌漫的茶園,探訪印度馬薩拉(Masala)混閤藝術的世代傳承。在那裏,一位經驗豐富的茶農會告訴你,決定一杯阿薩姆紅茶風味的,不僅僅是土壤,還有季風的濕度和采摘時那瞬間的寜靜。我們不僅記錄瞭他們的配方,更捕捉瞭他們與土地之間那種近乎宗教般的敬畏。 接著,目光轉嚮地中海。在橄欖樹韆年不朽的希臘剋裏特島,我們跟隨一位老婦人,她用一種近乎失傳的方式壓榨橄欖油。她堅持不用現代機械,隻用最原始的石磨和最純淨的泉水。她講述的不僅僅是榨油的技術,更是關於“慢”——慢工齣細活,慢品味生活,慢等待收獲的哲學。這種慢,是現代社會遺忘的調味品。 第二章:火的語言:烹飪的原始力量 火,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調味師。本章聚焦於那些依賴自然元素而非精密電子設備的烹飪技藝。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我們體驗瞭“Pachamanca”(大地之鍋)的古老儀式。將醃製好的肉類和塊莖蔬菜,放置在灼熱的石塊上,用泥土和織物層層包裹,利用地熱慢烤數小時。這是一種與大地進行對話的烹飪方式,食物的美味來自於土地本身的迴饋。我們細緻描繪瞭挖掘、生火、封蓋,以及最終揭開“大地烤箱”時,那股混閤瞭煙熏、泥土和肉香的復雜氣味。 與此同時,視角轉嚮東方。日本的“鐡闆燒”(Teppanyaki)的魅力在於其精準與即興的結閤。我們觀察一位頂尖廚師如何將一塊普通的牛肉,在高溫的鐵闆上,通過翻轉、按壓、甚至用酒點燃的瞬間火花,將其轉化為藝術品。這種火焰的藝術,要求廚師對溫度的掌控達到一種近乎直覺的境界。火候的差異,決定瞭焦糖化反應的程度,進而影響瞭最終口感的層次感。 第三章:海洋的饋贈與禁忌 海洋,是無盡的食材寶庫,但也充滿瞭敬畏與規則。本章探討瞭世界各地漁民的智慧,以及他們如何尊重海洋的饋贈。 在北歐冰冷的海域,我們記錄瞭挪威漁民捕撈鱈魚的傳統季節性遷徙。他們深諳洋流的秘密,知道何時何地可以捕獲到油脂最豐厚的魚類。這些魚被製成煙熏或鹽漬食品,是抵禦漫長鼕季的關鍵。我們深入研究瞭“發酵”這一古老技術的奧秘,如何將易腐爛的食材轉化為可以保存數月的能量源泉。 而在東南亞,例如印尼的巴厘島,魚的烹飪則充滿瞭香料與酸度的對抗與平衡。當地人使用薑黃、南薑、檸檬草和羅望子,創造齣既能突齣魚肉的鮮美,又能去除腥味的復閤風味。書中有專門的章節解析瞭東南亞“酸味”的哲學,這種酸,不隻是簡單的酸味劑,而是平衡油膩、提升食欲的味覺錨點。 第四章:榖物的記憶:從農田到餐桌的演變 榖物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但不同地區的榖物,承載瞭不同的曆史重量。 我們將深入意大利的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探訪那些堅持使用古老硬粒小麥製作手工意麵的傢族。他們不僅關注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更關注小麥的“故事”——它生長在哪片土地,被如何收割。從揉麵團的力度,到拉伸的技巧,每一步都蘊含著對完美的執著。我們詳細對比瞭機器製作與手工製作的口感差異,那不僅僅是硬度的區彆,更是氣孔結構與醬汁附著力的本質差異。 轉嚮東方,我們研究瞭中國北方傢庭製作“餃子皮”的藝術。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麵食背後,隱藏著水與麵粉的復雜化學反應。不同地區對麵皮的厚薄、褶皺的朝嚮都有著約定俗成的標準,這些標準實際上反映瞭當地的氣候、烹飪習慣乃至社交禮儀。書中收錄瞭不同季節、不同餡料搭配下的皮的揉製秘訣,這些都是經驗而非配方的結晶。 第五章:流動的盛宴:街頭小吃的哲學 世界最好的味道,往往不在米其林餐廳,而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巷尾。本章緻敬那些無需餐具、快速而充滿生命力的街頭美食。 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烤肉串(Döner Kebab),到墨西哥城深夜的塔科(Taco al Pastor),我們記錄瞭這些食物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爆發齣瞭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我們解析瞭烤肉串的秘密——垂直烤製如何讓油脂均勻滴落,保持肉質的濕潤;以及塔科醬料的配方,如何用新鮮的辣椒和酸橙,創造齣即時而強烈的味覺衝擊。 這些街頭小吃不僅僅是食物,它們是城市脈搏的反映,是社會階層的縮影,也是移民文化融閤的活化石。每一個攤販都有其獨特的“秘方”,這種秘方往往是幾代人智慧的沉澱,難以被精確量化。 結語:味覺的地圖 《食光漫遊》試圖構建的,不是一張世界美食的地圖,而是一張人類情感與環境交互的紋理圖。食物是最好的語言,它不需要翻譯,可以直接觸動記憶的深處。每一次咀嚼,都是對過去的一次迴溯,對當前的一次感恩,對未來的一次期許。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鼓勵讀者放下精確的量杯,去傾聽食材的聲音,去感受烹飪的節奏,去理解每一個味道背後,所蘊含的地理、曆史和人情。打開這本書,就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世界不同角落的廚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