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森林厨房:庄祖欣无国界料理冒险指南

我的森林厨房:庄祖欣无国界料理冒险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料理
  • 美食
  • 烹饪
  • 旅行
  • 美食游记
  • 无国界料理
  • 庄祖欣
  • 森林料理
  • 美食指南
  • 异国风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凭味蕾尝鲜,照灵感行事
胃口来了,兴致就来了,手艺也跟着来了

  在尘嚣之外的森林里,亚洲超商不见踪影的地方,以神农尝百草、试百酱的精神,就地取材,熬汤、煲粥、烙饼、燻鸡、炸油条……一切凭空想像,顺着口腹之慾,料理出最独特的味道。

  厨房是一个能激发灵感的魔法场域,尤其是对身兼声乐家、画家、作家,以及家庭主妇等身分的庄祖欣而言,更是如此。住在前不着村后不搭店的德国森林里,个性豪爽直率的她,从罐头酸牡蛎做成的「蚵仔煎」正式揭开她往后二十多年的「食」的冒险……

  从小超市里就地取材,回到自己的森林厨房,跟着声乐的不同曲风,以歌入菜,边煮边唱歌剧(有时也边画),激盪出一桌火红、翠绿、麻辣、酸爽的中式菜餚,或是揉合各国特色的无国界料理,端上由德国工匠特制的中式转盘木桌,中西合壁的风格鲜明强烈。庄祖欣的冒险实验在小镇邻里间渐渐远近驰名,吸引了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台(WDR)记者带着凤爪、猪耳朵登门造访,更开启了庄祖欣料理冒险的新纪元。

  本书以庄祖欣的生活故事衍伸出新创菜式,其中穿插了幽默风趣、文化比较的饮食散文,并以烹调的七个手段「拌、煮、煎、蒸、烤、炸、炒」加上「甜」等76道菜餚,分门别类,读者可依照作者的烹调顺序建议,按图索骥的冒险、实验,组合成宜时、宜地、宜人,色香味俱全的无菜单料理。

  ※特别收录:「十全十美」年菜特别企划,以及专业品酒师、庄祖欣夫婿安德烈.库恩的文章。

  15篇饮食文集 × 76道中西混搭菜谱
  现在,就跟着森林厨娘,展开一场无国界料理大冒险吧!


  ■今晚吃甚么?
  厨娘构思菜色的时候,思绪其实跟柴米油盐酱醋茶无关,她想的是,如何让食客在吃菜扒饭之际,一口一口地,从唇齿、牙龈、上颚、舌根……发起震动、刺激脑波、绽放新领悟,同时让味道和质感(脆、韧、绵、软、浆、稠、稀、凝、热、凉、冰)更进一步地,在嘴里爆开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惊喜。

  ■做菜的灵感有如大小瀑布汇聚成溪流
  几经找寻,终于找到了同学口中的亚洲食品店。我骑着单车横越大街小巷,买了一篮子又一背包的亚洲进口蔬菜、调味料,冰雨雪花搞得一路溼滑,却横冲直撞赶着回家料理,好几次被街车、巴士司机叫骂唿喝,我边闪边缩头,一心想着待会儿的烹食美味,再冰的冷雨、叫骂嘴脸也浇不灭我心头的热。

  ■身在德国森林小镇,以「推广亚洲口味」为己任
  看到架子上摆满了做亚洲菜系的基本调味料,总觉得这是被我二十几年来冒险犯难、做烹调实验的毅力和念力给念出来的。基于此,我随时睁大了眼睛,单枪匹马地跳起「亚洲食品啦啦队」舞,以「推广亚洲口味」为己任──勐尝新,经常买米酒、麻油、面线、干辣椒等食品作为参加德国人生日派对的伴手礼,或是用来提供慈善活动的抽奖礼物。

  ■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二十多年前,我初来德国之时,别说「吃不到」道地的中式菜餚,就连「取得」食材都成问题。于是从自己做菜、做实验、冒险犯难、尝百草、试百酱开始。二十年后,环境竟然受我感召,一一跟上,现在虽说不上应有尽有、要啥有啥,但是稍经手续变通,也没有我想吃而变不出来的菜了!

  ■you are what you eat
  味觉的偏好来自儿时的记忆,可能会被暂时遗忘、被分心,或被一时压抑住。但它就在那里,安静地等待,时机一到,就会蠢蠢欲动,执拗地硬要把你拉回儿时食的记忆里去,吃不到就会魂牵梦系,绝不善罢甘休。

  ■一桌包山包海、色香味俱全的无菜单料理
  考量烹调手法,让各种菜色口感相辅相成,「慢炖」加「快炒」加「清蒸」与「凉拌」。这样在热火、沉沦后,再来一阵清风,实在舒服;食材选用可考量海拔的差异,从海里的鱼虾,到地上的肉类,到泥土里的根茎类、贴近泥土的蘑菇类,到爬墙的豆荚类和树上的番茄、节瓜类,朝各个面向去排列组合。接着煎煎煮煮、拌拌淋淋,义式、德式、日式、中式调味料天马行空地混合,每一次合菜,都是一桌精彩的无菜单料理!

  ■像恋人一般的酒与菜
  酒跟食物的搭配组合凑对了,色香味的相互作用就层次无穷地开展来。葡萄酒像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引领味觉期待下一道菜,甚至进一步和菜餚的滋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道道菜餚配上一杯杯的选酒,一层层地唤醒味觉的意识,像一对恋人,在味觉神经里起舞结合。以这样的品酒艺术眼光看来,葡萄酒的价位高低其实微不足道。

  ■食谱书的功能新解
  食谱书不应该是站在厨房里一筹莫展地思考「我到底该做什么菜」的时候才看的书,而是先让那些文字和照片慢慢地在脑海中沉淀酝酿,到了下午下班去买菜的时候,见了市场的菜色,食谱印象就渐渐活跃清晰起来了。这时,问自己胃口在哪里?时令的蔬果是什么?想出了主菜,胃液和口水开始朝向它分泌,之后,再一一顺着胃口描绘下去,第二个菜、第三个……也会自动出现。

  想出了一桌子的菜,跃跃欲试之余却也怕手忙脚乱,担心分身乏术而最后肉焦、菜老、鱼不熟、酱没味?安啦,边做边听歌剧就行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美味推荐:
 
  江振诚│国际名厨
  胡忠信│作家,政论家,节目主持人
  殷睿聆│「梦幻厨房在我家」女主人
  谢哲青│作家、节目主持人
  韩良忆│作家,节目主持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庄祖欣 Cindy Kuhn-Chuang

 
  旅居德国24年,住在拉得弗瓦德(Radevormwald)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森林小镇。在僻静的小镇里一边入境随俗,一边宣扬中华文化,教德国人写书法、画水墨画、唱中华民谣、做中国菜,也教难民孩子学习德文。集绘画、音乐、厨艺、写作天分于一身,被宁静的森林小镇居民推选为「最能代表拉得弗瓦德小镇的艺术家」。

  着作:《拉得弗森林的艺术家:德国22年的文化咏叹调》,《拉得弗森林异童话:地图上没有的德国小镇Radevormwald,庄祖欣短篇故事集》

  FB:庄祖欣
 

图书目录

作者序
食的冒险

Chapter 1 品‧东‧西

做菜时就要听歌剧
味觉的偏好来自儿时的记忆
鑑定的标准
会烹饪不是好妻子好妈妈的前提
德国乡下中国餐馆
讲人情味的文化
葛蜜特利希凯──真正的德国情调
东风西渐的二三事──关于「饺子」
没带泡面在勃艮第酒区旅行
葡萄酒的享受
欢乐啤酒国
原来赛车跟中式食用法有不解之缘
烂天气茶
 
Chapter 2 来来来,大家趁热吃

配菜心法
备菜顺序

1 拌
食慾和身材──鸡丝凉面拌芝麻芥末酱
菠菜豆腐枕头山
麻辣汁拌豆腐
日式扬出豆腐
节瓜大薄片
腌渍小黄瓜小萝卜
欣人献曝的烹饪撇步──干辣椒丝
 
2 煮
男人流感──元气鸡汤
黄瓜粉皮棒棒鸡佐芝麻芥末酱
龙龙的生日愿望──拉面
高汤的油腻问题
红透半边天──红汤拉面
关于吃辣
治好空巢郁闷──当归鸭面线
鱼香茄子煲
中西合璧暖胃菜──清炖小牛肉薄片与高汤面条
迎接父子赋归──红枣东坡肉
掺了东方味的圣诞节──十香卤肉
啤酒炖牛肋条佐迷迭香烤马铃薯
德国家常菜──白芦笋佐荷兰酱
蕈姑姑与老红帽──烤杂蘑菇&奶炖秋季森林杂蘑菇
饺子
孤独的熬粥记──鸭骨高汤干贝粥
唯独钟情徳式家常汤──大葱浓汤
松露烂煳白菜
锅塌豆腐
 
3 煎
从「青春舞曲」到「鲶鱼晚餐」
欣人献曝的烹饪撇步──长梗黑胡椒
豆酥鳕鱼
豆瓣呛锅鱼
幸好不只是随便吃──香煎黑鳕鱼佐雪莉酒酱汁与熊葱汤
低碳减重烹饪法──煎菲力牛排佐烤西洋梨镶青辣椒与南瓜椰汁浓汤
南瓜泥
香煎肋眼牛排佐节瓜茭白笋搭青柠酱汁
天地佳食──德式煎薯饼佐苹果泥酱
葱油饼跟Pizza结婚──义式葱油锅饼
剩饭煎成锅巴蛋饼
红薯签拌玉米煳煎饼

4 蒸
清蒸虾仁镶绞肉填节瓜
小矮人青椒镶肉
豆豉辣椒蒸比目鱼
泰式清蒸柠檬鳕鱼
自己做刈包
欣人献曝的烹饪撇步──绞肉分装
 
5 烤
传说中排行榜第一的圣诞大餐──德式烤鹅
牛绞肉焗烤通心粉
蒜粒香草辣椒低温烤整块肋眼牛
烤伊比利猪肉卷的中式做法
烤白菜
松露烤白菜
中秋节全家团圆家常菜──花园香草烤红薯片
我的松露调味宝贝
最爱的苏丹级美味──土耳其烤茄子

6 炸
做菜慾望像中蛊似的──炸小牛排骨佐藜麦番茄荷兰芹沙拉和煎玉米饼
盐酥鸡
酥炸豆腐
老皮嫩肉
宫保皮蛋

7 炒
有这味,世界随处是我家──回锅肉
苦等情人──葱姜炒伊比利猪肉片
干煸四季豆
松露培根炒高丽菜
宫保大白菜
记者访问最美味佳餚──麻婆豆腐
 
8 甜
德国偷懒版的红豆麻糬酥饼
芋圆栗子泥烤奶酪
玫瑰苹果派
烤苹果
红萝卜蛋糕佐香草冰淇淋
南瓜起司派
胶黏中东蜜枣蛋糕佐焦糖酱汁
安德烈的牛皮吹破了──香橙蒸糕
思念婆婆的柠檬蛋糕
十全十美年夜饭特别企划
芝麻芥末酱淋粉皮
莫札瑞拉冰镇小番茄
酪梨番茄沙拉
葱油泡鸡丝
酸辣油煎酥鱼
红醩腐乳肉
八宝饭
功封鸭腿
生炒虾松
菠萝蚝油牛柳
 
后记
做下去、唱下去、跑下去!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食的冒险


  一切始于1993年年底。

  觉睡到一半,胃痛,痛醒的时候,一手扭着胃部的睡衣,口齿苦涩,一心恨透了那种得不到想要味道的感觉。睡前才硬塞进去的乳酪酸黄瓜加咸肉黑面包,不咸不淡,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地哽在那儿,我的身体似乎从每个细胞里抗拒接受它。但是饿,年轻的身体最会饿,饿的时候别无选择。

  需要辣的烫的,淅沥唿噜地在烟雾香气里,大口夹菜、扒饭的感觉。扒完饭用手背揩嘴,辣的一脸油光,舌缘险些烫伤,啊!何其过瘾。但这儿没有,天寒地冻,人人餐餐冷食,黄油、番茄酱、美奶滋就是全部的调味料,配上冰啤酒,大学城里的学生顿顿这样打发。我饿的发昏,馋的发抖,醒着睡着想的都是台北夜市里的小吃、路边摊的卤味。

  受不了了,决定去一趟超市发掘可能性。一冰柜的各式乳酪、冰淇淋蛋糕、奶油优酪乳,刚来的时候新鲜,还觉得好吃,吃了一两个月,终于倒尽胃口,再也无法下嚥。这儿的超市不卖鲜鱼,鱼虾蚌殻都是冷冻食品,皱眉头,胃痛更加隐隐,忽地眼前一亮,前面架子上一排排的罐头是什么来着?牡蛎吗?哇牡蛎啊!一看价钱,乖乖不便宜,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夜市里「蚵仔煎」的记忆画面把我眩地眼冒金星,今天非给自己做个蚵仔煎。一个不够,这一罐牡蛎够我做少说五六个。

  哪儿有茼蒿?也没空心菜,拿生菜沙拉吧!甜辣酱呢?没问题,用番茄酱加超贵酱油(当年150 ml要五马克)调调看,去同学那儿借人家烤蛋糕用的芡粉调水做面煳,学生宿舍厨房被我搞得菜叶酱汁滴答满地,进来找啤酒、巧克力的同学问我是否念化学系的,做实验请到实验室拜託。我哪有功夫理他们,起油锅,大把下牡蛎,吱吱渣渣爆油渍,打蛋,淋上稀面煳,生菜沙拉也炒两下,盛盘拌酱汁。筷子呢?算了,用刀叉充数吧!瞧,冒着烟,还烫着呢,看起来真香。

  这个嘛,比不上士林夜市,但是给自己打气,直说「凑合凑合」,炒过的生菜黑污污烂兮兮,甜辣酱太番茄味了,配麦当劳的满福堡会比较适当,保久的罐头牡蛎竟是腌在醋里,酸得我眼泪都出来了。不怕,边做边改进,反正牡蛎够我做五、六个蚵仔煎呢,今天我是耗进去了,赔上小命也要做,也要吃。

  酸牡蛎害我连拉了两天肚子,但是「蚵仔煎之义」正式揭开我「食」的冒险。

  几经找寻,终于找到了同学口中的亚洲食品店。那里跟大学城市区、学生宿舍有点距离,且店面阴暗狭窄,店主是越南人,老拉张扑克脸,对我经常的询问感到很不耐烦。从此刮风下雨下雪,除了学校、宿舍,最常跑的莫过于亚洲食品店了。我骑着单车横越大街小巷,买了一篮子又一背包的亚洲进口蔬菜、调味料,冰雨雪花搞得一路溼滑,却横冲直撞赶着回家料理,好几次被街车、巴士司机叫骂唿喝,我边闪边缩头,一心想着待会儿的烹食美味,再冰的冷雨、叫骂嘴脸也浇不灭我心头的热。

  没人跟我说做得对不对,一切全凭空想像,跟着口腹之慾走。

  吃不惯德式美奶滋拌沙拉,希腊人用羊乳酪,为什么我不能用豆腐乳?豆腐乳调稀了加米醋滴麻油,我的豆腐乳沙拉酱轰动学生宿舍一时;想吃粉蒸肉,哪儿去找五香蒸肉粉?自个儿用糯米八角香料以小火烘焙,打碎了拌肉蒸;辣椒油从干辣椒加豆豉花生小鱼干自个儿熬;爱吃面食?我擀面给同学大伙儿包饺子下馄饨。他们吃得乐,但嫌不够快,又不会耐心一张张地擀皮儿,想出个好办法:把几张大桌子拼起来,擀个三平方米的大面皮,用杯口一个个地叩出圆形来,再一一地包。

  那个年代,网上找食谱做法可不比今天,想吃菠萝面包就只能运用想像力,一试再试,口感不对就重来,最后发现德国的「奶油疙瘩酥」(Streuselteilchen)跟菠萝面包口感酷似,于是找到德文烘焙书中的做法,不断加以研究改进,终于做成跟台湾「圣玛丽面包店」卖的一模一样。但是一旦做成功后就再也不想碰它了,望着一大烤盘黄澄澄油酥酥的菠萝面包,才感受到这阵子真的是被发面、奶油、糖霜和蛋黄给胀死了。

  后来搬到森林小镇,远离尘嚣,亚洲食品店是做梦也没有了。可是我想吃豆腐,白白嫩嫩的鲜豆腐,哪儿买去?不着急,小镇商店不是有卖鲜黄豆吗?老德混着一锅马铃薯咸肉煮豆子汤。我且买回家,先泡它一整晚,剪了用剩的窗帘纱布,自个儿缝制口袋,第二天用打果汁机打了再泸,泸了再打,反反覆覆,拧出了两大锅白澄澄的鲜豆浆。还得边搅边煮,怕沾锅,电话也不接,门铃也不应了。

  豆浆香喷喷做好了,灌了六大保特瓶。鲜豆浆保鲜不长,冰箱不够放,邻居谢绝我勐送豆浆,喝不惯也喝怕了,只好搁着等它发酸,让我心痛。偏偏我不知道,如何使豆浆变豆腐。但怎可轻言放弃?去小镇的乳酪店问胖胖的乳酪娘,如何将牛奶炼乳酪?必可依样画葫芦地做豆腐。乳酪娘说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去职校、乳酪工厂实习,并鼓着我尝尝台子上促销试吃的乳酪。我吃了一大堆各式乳酪,绿的、黄的、带洞的、长毛的、滴油的,终于打嗝犯恶心,再也不想碰乳酪,但还是没学到如何使豆浆变豆腐之方。

  后来因缘巧合竟得日本朋友送的「豆腐凝固剂」,还特请木工为我钉了个豆腐模子。又重新泡豆磨豆拧豆,这下子做了一整长板的豆腐,揭开纱布,软咚咚鲜嫩嫩的豆腐让我喜极而泣,它美到我不知该拿它做什么好。麻婆、家常酱汁太重,辜负了它的原味;煎煮炒炸又怕伤了它的白嫩单纯,真个是块「不食人间烟火」的豆腐。

  我的冒险实验在小镇邻里间渐渐远近驰名,终于传到了附近较大城镇的电视台(WDR)。要过中国农历年了,报章杂志的异国风情版也不忘报导一番,电视新闻台那年没什么地震海啸好报,得找个小道消息来拖时间,于是找到了我,题目是「在德国过春节的华人」。我准备好了红纸写春联,教孩子们磕头说吉祥话,至于年夜饭,打算做个满汉全席教他们老德傻傻眼。谁知一开门,记者拎了血淋淋的两大袋,一袋鸡爪,一袋猪耳朵,说传说中中国人爱吃这玩意儿,为争取收视率,非要我对着镜头做这个。爱吃凤爪、耳丝是一回事,却哪儿抓过刚斩下来还带指甲的鲜鸡爪,还有滴血泛青丝的猪耳朵?但摄影记者容不得我拖,「卡麦拉」就要我跟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聊聊我的「凤爪耳丝年夜大餐」。至此,「食的冒险」又进入新纪元。

  这样实验冒险,把身手锻鍊地颇有两把刷子,煮栗子泥从在树林里拣栗子开始,再长长久久的炖煮剥壳,挖出栗子肉,捣碎了煮栗子浓汤,拌成泥铺在派皮上做栗子蛋糕;豆沙也从泡红豆开始,煮烂打碎成泥,和着油糖炒香,什么不能自己动手做?但是想吃卤牛肚,大肠面线就麻烦了,这些内脏德国不卖给人吃,只卖给狗吃,所以未经处理除臭,我三公斤一袋买回家,还得自己用小苏打清洗,把家里厨房臭了三天三夜,做好了只有狗狗愿意跟我分享,其他人都给臭呛了。

  回到台湾,亲戚朋友们的话题总是上哪儿吃,我却对五花八门的餐馆选择傻了眼,光吃?不用冒险实验了吗?

  在德国超市买亚洲酱料食品
 
  今天你若来到德国短期居住或长期定居,再不用担心买不到亚洲调味食品与酱料了。即使不上大城市,不去亚洲超商,小乡镇的超市也提供基本的选择。虽然我跟这些食品业者毫无实质上的业务关系,但是看到架子上摆满了做亚洲菜系的基本调味料,总觉得这是被我二十几年来冒险犯难、牺牲小我做烹调实验的毅力和念力给念出来的,就像诚心祈祝世界和平,世界就真的和平了一样。

  我初来德国之时,别说「吃不到」道地的中式菜餚,就连「取得」食材都成问题,不像现在,欧洲大城市里亚洲超商林立,物美价廉,网路购物也方便,就连新鲜豆腐都能订货到家。那个时候,连梦中梦到美食都只看得到,吃不到,因为咬下去的剎那,就被胃痛折磨醒了,怔忡地躺在被口水浸溼的枕头上,发现还是睡在「醒来只有硬面包、冷奶油和臭乳酪」的现实中,所谓科技文明先进国家的饮食文化,其实还停留在德国祖先「尼安德塔人」(Neandertaler)的原始阶段。渐渐地我发现,如果要在这里尽快地入境随俗──把德语学好、把德式的应对进退做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首要功夫就是:莫要逼迫自己的肠胃适应「德式冷食」文化,而是一肩挑起「引领尼安德塔人饮食走向美味文明演化」的重责大任。德国人的优势,如社会纪律、守法、规范……等,我等甘愿臣服及被同化;但未开发的饮食文化,则需要尽小我之力,同化他们!

  今天你若到我们森林小镇的超商走一走,找得到酱油、米醋、寿司米、麻油、辣椒酱(Harissa)、蚝油、海鲜酱(Hoi-Sin Sauce)、日式芥末酱、鱼露……等等,新鲜蔬果类中终于也有了香菜、红辣椒,且偶尔还会有青江菜、细长茄子等,还找得到木耳、花椒、干辣椒、五香粉等一大堆的干货。这些,都是二十几年前无法想像的。

  据我观察,我们小镇的超市似乎在做实验,他们会突然引进一大堆亚洲食品新货,摆在架上看看销售成果如何。卖得好,此类货品架就会增宽增广;卖得不好,隔两週就撤了架,或是改卖其他异国酱料,如阿拉伯、非洲、东欧国家的罐头、调味料等。基于此,我随时睁大了眼睛,单枪匹马地跳起「亚洲食品啦啦队」舞,把「推广亚洲口味」视为己任──勐尝新,经常买米酒、麻油、面线、干辣椒等食品作为参加德国人生日派对的伴手礼,或是用来提供慈善活动的抽奖礼物。

  经常,我收到脸友给我的热心留言,如:你贴的这些菜色我一定做不出来的,只有空看和流口水的份。我回答:「失败」为成功之母,「吃自己做坏的菜」为成功之父,「错买德国人调的酱汁罐头」为成功之助产士,「拿德国人做的烟燻咸硬豆腐来充当豆腐干炒菜」则为成功之保姆。

  想想,住在德国乡下地方要做到「成功地」满足食慾,进而才能定心,入境随俗、安家立业……需要多少次为之催生和抚育的「父母、助产士和保姆」之失败经验呢?

  我记得读过智慧的句子:「人心险恶、世态炎凉,这是世事之常态,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改变得了自己。从自己觉醒、满足、开心做起,周遭的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地跟上、越变越好。」我曾经惋叹,为什么无缘住在饮食闻名的大城市?即使不能在家乡台北,命运也可以安排我住住上海、香港、东京……等的美食都会,或者,像美国加州也不错,加州的亚洲美食餐馆选择应有尽有,要啥有啥。为什么偏偏我该沦落于这个连像样餐厅都没的乡下小镇呢?

  后来发现,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从自己做菜、做实验、冒险犯难、尝百草、试百酱……开始,还真的耶,环境竟然受我感召,一一跟上,现在虽说不上应有尽有、要啥有啥,但是稍经手续变通,也没有我想吃而变不出来的菜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的森林厨房”听起来就像是某种秘密基地,充满了野趣和惊喜,而“庄祖欣无国界料理冒险指南”则预示着一场跨越地域的美食探索。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茂密的森林中,点燃篝火,用最天然的食材烹饪出令人惊艳的菜肴的画面。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是会学习到如何在野外辨认可食用的植物,还是会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来创造出美味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也能在自己的“森林厨房”里,哪怕只是在后院或者阳台上,也能感受到那份与自然亲近的烹饪乐趣。更何况是“无国界料理”,这本身就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包容性,庄祖欣老师会如何打破界限,将世界各地的风味融合在一起,这绝对是我最想知道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指南,它能教会我如何放慢脚步,去发现和品味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即看到具体菜谱的介绍,而是被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它似乎在描绘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将烹饪提升到了一种精神体验的高度。我仿佛看到作者在世界各地,穿越不同的地貌和文化,每一次的停歇都伴随着一次与当地食材和烹饪传统的深入交流。这种“冒险”的体验,不仅仅是味蕾上的刺激,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我很好奇,庄祖欣老师是如何在这些遥远的角落里,找到那些不为人知却又充满魅力的烹饪灵感?是当地人的热情款待,还是偶然发现的隐藏小店?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旅行的趣事,以及在异国他乡遇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人和故事?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学到几道异国菜肴,更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探索未知、拥抱多元的态度。它让我觉得,烹饪不仅仅是在厨房里发生的,更是一种贯穿于生活中的艺术,一种连接人与人、连接不同文化的方式。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到底会有多么“无国界”的料理冒险。当我看到“我的森林厨房”这个名字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与自然亲近、充满野趣的烹饪场景。庄祖欣老师会不会在书中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户外烹饪的技巧,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营地,如何搭建一个临时的厨房,甚至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元素来辅助烹饪?而“无国界料理”这个概念,又为这种冒险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性。我很好奇,她会将哪些不同地域的特色菜肴,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融合与创新?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介绍,以及这些文化是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烹饪方式?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学到一些新奇的菜谱,更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文化的连接,以及对世界美食的敬畏和热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大胆的尝试,去探索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从而拓展我的味蕾和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森林厨房”这个概念感到着迷,它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烹饪方式。而“无国界料理冒险指南”更是为这个概念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不知道庄祖欣老师会在书中分享哪些“冒险”经历,但我可以想象,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挑战、惊喜和对未知的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作者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如何学习当地的烹饪技巧,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食物的理解和运用?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无国界”的烹饪理念融入到我的厨房里。也许是一些简单的调味方法,也许是一些不同寻常的食材搭配,亦或是对烹饪过程的全新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冒险指南”,带领我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无国界料理探索之旅,让我不再局限于固有的烹饪模式,而是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启发我,而不是简单罗列菜谱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我的森林厨房”,以及“无国界料理冒险指南”,让我立刻觉得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我设想,它可能会讲述一些作者在野外,或者在一些非常规的烹饪场所,如何就地取材,利用最基础的工具,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美味。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我不只是想知道“做什么”,更想知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食材选择的深度见解,比如如何辨别食材的新鲜度,如何理解不同食材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来选择最合适的食材?我希望它能让我对食材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的烹饪中,也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且,“无国界料理”的理念,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给我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打破我对传统菜肴的固有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