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广而浅的沟通基础,打造知识人魅力 在这个网路快速散播知识的时代,我们每天吸收上以万计的讯息,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只把这些讯息当成是一种文字,而无法转化成知识,这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变得肤浅,更显得乏味。在人性自私的心理下,我们也一向只关心自己,而不在意我们所处的世界,让我们与所处的世界,竟越来越遥远。
韩国人气作家蔡社长这本书,无疑是人与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横跨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及伦理等五个广面,以「浅」而「广」的方式快速地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让我们在与人对话时,不再显得枯燥无味。相信读完本书之后,您应该可以浑身散发出知识人的魅力。
蔡增家(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教授)
推荐序
「见万物、见世界、见自己」的平实方法 对于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伦理等领域学有专精的人翻阅《知性对话必备!读懂世界的生存之书》,或许不会认为有何高妙之处,那么本书出版的意义何在?
在当代「学有专精」的癖好中,每门学问似乎已经不免自成偏执的实体,很难与其他学问交流,甚至彼此之间还相互贬抑。于此同时,「通识」已沦为一种娱乐节目,或者业余活动。
有趣的是,「娱乐」「业余」的英文「recreation」「amateur」,让我们重新理解,原来「通识」可以是一种不计酬劳的单纯爱好、再创新,这种素朴天真的热情与动力,应该才是「学问」的源始吧!
本书作者蔡社长展现了自己的通识,让「专精」几已无视的「万物」「世界」「自己」,重新回到「学问」的视野来。
黄春木(建国中学历史教师、资优班召集人)
推荐序
一本让你成为聪明现代人的书 知性对话的能力,恐怕是现代最值得培养的能力之一。
知性对话并不强调幽默感或搞笑,但也不是不着边际乱聊,或随意说说自己看法。知性对话指的是人针对特定议题讨论,提出自己的说法,并评估各种说法背后有多少道理。
知性对话的议题虽然常常是公共议题,不过并不限于此,听起来非常个人的「我该念什么科系?」也可以成为知性对话的主题。知性对话的特征在于,大家在对话中提出的意见有「有道理」和「没道理」的差别,而不是怎样讲都行。
在现代,知性对话随处可见,学术文章、报章杂志上的社会评论、社论节目里来宾的发言、网路新闻和评论以及它们下面的那些留言,都可以算是知性对话。知性对话不限制媒介,也不限制参与人数。
「你是说,那些在网路上留言说『你写这什么垃圾』『哲学系不意外啦』的,也算是知性对话吗?」
是的,只不过那是程度很差的知性对话,这里的程度差,并不仅仅来自主观或品味,而是一定程度上有客观判准:你当然可以不同意别人写的文章内容,而且你的不同意也可能有很好的理由,不过在任何情况下,「你写这什么垃圾?」都很难帮助你说明你那些好理由。当对方听到这句话,除了知道你不同意(甚至看不起)他之外,并无法获得任何有帮助的意见,去修正自己的论点。知性对话并不是怎样讲都行,在一定程度的客观判准下,人看得出正常人和笨蛋的差别。
你可以想像:如果我有正常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那么即使我不同意你,我也会有办法提出有道理的说法来说服你,或者至少供你进一步参考。
换句话说,许多网路上的酸文,其实是能力和知识不足的后果。如果大家都有能力和知识进行切题的沟通,除了公共的讨论会更有效率,这些理解、表达能力和知识背景,也会让个人更有竞争力:如果你能借由网路留言来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那你八成也能借由履历表和自传做到这件事。
要培养知性对话的能力,《知性对话必备!读懂世界的生存之书》是好道具。作者蔡社长整理的资料,乍看之下是高中历史和公民的浓缩版,实际上是在有系统地回答两个重要且泛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样貌,为什么会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
除了现在这个样子之外,社会的样貌还有哪些受人支持的选项?
这两个问题简短明确,但却几乎跟大部分知性对话会遇到的议题都有关。
以公共议题来说,它们本身就是在讨论:「这个社会的样貌,接下来应改朝哪个方向改变?」
就算是那些比较没有公共性、比较私人的知性议题,其问题的理解方式、答案的好坏,也或多或少受到社会样貌的讨论所影响。以前面的例子来说,思考要念什么科系,不太可能不考虑工作前景;而各种科系工作前景的分配,就是社会样貌的一部分。
因此,本书虽然不复杂,却可帮助你在讨论各种议题时更容易进入状况。以个人为考量,它让你更能表现出才智;以社会为考量,它协助读者成为更有能力沟通严肃议题的人,让民主体制能运作得更顺利。
朱家安(沃草公民学院主编、哲学哲学鸡蛋糕脑板)
推荐序
你需要「来点会的」 只要是开放的当代社会,就存在「公共论域」,各种学术专长与专业技术者会在此提供自己的真知与远见,并试图透过交换意见的过程,来协助其所属的社群找出适切的发展目标,并选择正确的手段。
不过在讨论的过程中,也经常发生让人气馁的状况。除了二元对立之外(像台湾的蓝绿与统独),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讨论常在初阶的层次打转,总是在「鬼打墙」。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可能和参与讨论的各方缺乏「参与讨论的专业知能」有关。他们或许在自己的职业与学术领域是一方之霸,是专家,是社会贤达,但是并不具备在公共论域中进行讨论的基本知能。
也就是说,当这些大德像「角斗士」一般,代表各价值主张站在言论的竞技场中一较高下时,他们讨论事情的技能,却很可能只有普通路人的程度。
那讨论公共事务,到底需要会些什么呢?有什么是最基本、必要的知识?国民教育中学得不够吗?
理论上,国民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向度,应该是「够用的」,但多数人(包括专业学者)并没有真正「学会」。大家只是通过考试而已,这些概念并没有内化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如果要用比较概念性的词语来描述,那就是我们的确读了许多书,却没有形成一个实在的「世界观」。近年虽然很多人强调年轻人该有「国际观」,但我认为国际观仍不足,要成为一个拥有健全知能的现代人,要能对公共事务提出自身意见、建构有效论述,那么就必须拥有对世界整体的结构性认知。
这种认知涉及历史的纵向与地理的平面,也包括对于各种分析工具理论的掌握。当你对于世界存在有一定的认知,又能掌握先前思想家们所留下的遗产,那么你在讨论公共事务时,就不会需要一直「砍掉重练」。
像是讨论南北韩问题,就不用老是从韩战史讲起;要探究社会福利,也不需要倒退回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会造成的系统性危机。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不用当在地面盲目乱斗的小矮人。
但如何建构这种世界观呢?看百科全书吗?
如果真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基础才能参与公共论域,那公共论域也不公共了,只会是老学究的顶尖对决。你只需要掌握一些和你所处时空最相关的核心知识就好,如有不足,再以同心圆方式向外扩张,寻找资料。
而本书正好就提供了「圆心」部分的基本知识,不但有人文学门的历史及伦理,也包括了社会科学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学的基本认知,作为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基础或「小手册」,可称相对完备。
虽然读了本书,不代表你参与社会事务讨论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如果连本书的知识都不具备,那大概连踏进言论竞技场的门票都没有。若真的想捍卫自己的理念,就别当个空有嘴力却无脑力的闲杂人等,带点基本的武器和工具上战场吧。
周伟航(笔名「人渣文本」,辅大哲学系助理教授)
导读
社交对话游戏,就是人际相处的政治游戏 亚里斯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
什么是政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即是政治。政治要如何开始?人际互动第一步就是从沟通开始。作者蔡社长直言此书是「社交对话游戏的入场券」,我帮他做个补充:社交对话游戏就是人际相处政治游戏!广博浅显的基础知识不仅仅是政治入场券,更是获得POWER的VIP门票!
人人都希望有POWER,具体而言就是所谓的「影响力」。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往往是那些知识渊博的人,他们并非样样精通,但是对各领域都具备一定的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识教育」,与不同类型的人聊天都能找出「共通点」,让人愿意与你深交,进而改变他人,甚至改变整个社会。
影响力的过程如下:Meet─Mate─Mutate。三个M分别代表相遇、互动与转变。人与人初次见面,握手寒暄后开启一段又一段的对话,看似不着边际的内容,实际上却是政治游戏能否持续的关键。你的对手正从字里行间审视着你,你说的每一句话代表你是哪一种人,有相同语言的人,才会被视为值得交往的朋友,具备多元知识的必要性不证自明。一旦有了相同语言,自然能够拉近彼此关系,进而产生良好互动。两个灵魂的接触产生化学变化,激盪出全新的火花,人们从影响力扩大的喜悦中获得爱与优越,生命力因此得以发挥!
本书分为「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伦理」五个章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是由这些元素构筑而成,掌握这些知识就能掌握世界的脉络。
为何要懂历史?历史形塑我们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为何要懂经济?经济体现国家的强与弱。
为何要懂政治?政治决定国家运作方针与发展。
为何要懂社会?社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
为何要懂伦理?伦理指挥人类的行动准则。
这些不仅是知性对话的必备知识,也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如果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伦理」当作枯燥无味的死板教科书而拒之门外,那么在政治游戏中,你已经输了一半!这些知识对于你的人生绝对有巨大帮助,是良师更是益友!
人们常将「知识就是力量」挂在嘴边,却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力量有多大!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发挥的影响力就越大;我们与他人的共通语言越广,创造的改变就越大。倘若知识只存在脑中不使用,就无法真正发挥力量,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实践,此时需要的就是勇气!Knowledge and Courage可以说是政治游戏的「左右护法」,缺一不可!没有勇气踏出社交第一步,空有知识也是徒然;与任何人相处都泰然自若,却无法聊对方的语言,也是白费一场。亮丽外表或许能在社交场合获得关注,但知识与勇气才能让你在政治游戏中获得胜利!
李钖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Power锟的大人学》作者)
前言
广而浅的基础知识,是社交对话游戏的入场券 (前略)与他人对话沟通时,需要的不是言语,而是共通点。人类的共通点其实存在久远,只是你我自己不知道罢了。不只是现在的你和我,甚至包括过去及未来的人,所有人的共通点,就是「素养」,也就是人文知识。
这不是一边聆听古典音乐、一边优雅地喝茶那样的东西。人文素养,简单地说,代表了广博而基本的知识。个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为了谋生所需要的,但与他人对话时,就不太需要那种专业知识。唯有广博浅显的基本人文知识,才能让我们得以参与成人深奥的对话游戏。
本书就是邀请众人参与深奥对话游戏的入场券。虽说是游戏,却不能随随便便开始。就像想开车兜风至少得先有驾照、想弹吉他唱歌得掌握几种和弦按法一样,参与社交的对话游戏需要基本的资格,也就是最基础的常识。没有广博的基本知识,就想进行有趣又有深度的对话,那不过是贪心妄想罢了!
那么,知性对话所需要的最基本知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对我们所立足、所生活的「世界」有多一点理解。唯有理解世界,才能理解立足于其上的「自己」。而更深一层理解自己,才能成为进一步理解世界的基础。知性对话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理解」,这是过去自己未曾谋面,也从未发现的。
总而言之,想进行「知性对话」,就必须了解「自己」与「世界」。首先就让我们从「世界」开始,一步步踏上这趟知性之旅吧!
为了让读者容易消化,我将世界的知识分成两大类,辑录为两册。第一册「读懂世界的生存之书」主要针对现实世界,即「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伦理」等五个领域。第二册「提升素养的生存之书」则针对超现实世界,即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神祕」等五个领域。
第一册概要如下,或许乍看之下不太懂,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
历史:
分为「原始」「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五个阶段,然后再细分为「原始到近代」与「近代到现代」两部分,借以了解整个世界史的大纲。在此,贯穿世界的核心概念,就是「生产工具」与「供给过剩」。并将于下面的〈经济〉中说明为什么历史必须依据这样的经济概念来解释。
经济:
这一章的目标在于区分五种经济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早期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五种最基本的经济体系可按照「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简单整理出来。而对于经济的概括理解,又将成为认清政治的基石。
政治: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有两点。一点是对「保守」与「进步」的釐清,另一点是对「民主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区别。在区分「保守」与「进步」的差别上,将从与经济概念相关的理论,以及与社会相关的现实两方面来说明。而在「民主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内容里,则能看到政治决策方式是如何进行的。
社会:
深入「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解释「个人主义」与「极权主义」在近现代历史中如何对立。接着说明前面篇幅中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连性。
伦理: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说明。理论方面,以道德作为判断的标准,认识「义务论」与「后果论」的对立关系。而在实际方面,将从贫富差距的角度来思考上述理论如何作用于社会正义的问题上。
以上就是本书所有内容。读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区块之间彼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连。
接下来的第二册中,则涵盖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这本书是专为想探求真理的人所准备的,书中将真理分为三种态度,也就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本书中有关「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都会基于这三种态度来探讨。最后一个章节,则会脱离合理的对话领域,转以个人对神祕的体验为内容,来结束这一场漫长的旅程。
虽然第一册的内容针对「现实」,第二册的内容针对「超现实」,但「现实」与「超现实」却非各自独立。要描述现实,就必须站在超现实的立场来观察。同样地,要解释超现实,往往也得从现实中获取养分。「现实」与「超现实」,两大领域相加,才能称之为「世界」。
希望透过这两本书,可以让读者对「世界」有个大致的理解。对世界有所理解,才能对立足于世界的「自己」有新的认识。而对「自己」的认识,将成为最基本的知识,借以用来与他人对话。这些知识,不仅涵盖广博,更是各领域的最基本知识。
对于以下这些人,我强烈推荐这两本书:
渴望进行知性对话的人。
觉得社会的演变复杂难懂的人。
对各领域都很有兴趣,却因现实因素没时间读书的人。
考进大学上基础科目之前,想先获取一些基本常识的人。
认为自己走进美术馆,就必须表现出很懂的样子的人。
生活困顿,却仍把选票投给保守政党的人。
喜欢痛斥政治腐败,却只看社会版或娱乐、体育新闻的人。
对自己生活感到不安,却不知该从何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