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四章展现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从幕府政权的问题(内忧)转向对外政策的问题(外患),而后依序讨论「改革的大名」(第五章)、「不满的武士」(第六章)、「攘夷运动」(第七章)、「攘夷的失败」(第八章)以及「恐怖主义的失败」(第九章),在诸多尝试后,日本最终选择了「维新运动」(第十章)。其后的四章探讨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在结论部分,比斯利总结道,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他认为,贯穿幕府末期到明治初年诸多政治事件始终的「红线」,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意识走向国家认同的意识,并以要求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方式表现出来。伴随这一进程的,是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出自中下级武士的「有才之人」(man of talent)进入日本的统治阶级。而正是这些「有才之人」选择了「明治维新」,主持了明治初年的改革。所有这一切等于一场革命吗?比斯利明言他不愿意使用革命一词来描述明治维新的性质,因为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武士扮演了统治的角色,而在运动结束之后建立的明治政权中,他们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明治社会中,「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元素,在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旗号下共生共存。有鉴于此,比斯利反对把明治维新定性为「资产阶级」、「农民」、「绝对主义」或「右翼分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