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啓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

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啓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ulia Cameron, Emma Lively
圖書標籤:
  • 五十後
  • 創造力
  • 身心安頓
  • 自我成長
  • 行動力
  • 渴望
  • 練習
  • 中年
  • 人生規劃
  • 心理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獻身自己熱愛的事物,重新看見生活的美好!
無論你現在幾歲,啓動創造力,永遠不嫌晚!

  麵臨退休或步入中年後期的你,
  無論過去的人生多麼精采,都到瞭該重新尋找生活座標的時候!
  本書是暢銷作傢茱莉亞.卡麥隆纍積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教學精華,
  為那些正要展開「人生第二春」的人,解答「接下來該做什麼」的疑問,
  也引領正值中年後期的你「預習退休人生」,
  有機會好好探索自己,發掘內在的潛能和渴望,
  在日常中尋找令人興奮的事物!

  「一個人無論變成幾歲,如果能一直保有創作欲,這個人身上猶如孩童的部分,就始終存在。」──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美國獨立電影先驅

  ◆重新定位生命座標,遇見年輕的自己

  「我一輩子都在工作,當我不再工作……會不會無事可做?還來得及做些什麼嗎?」這是多數退休者的心聲。茱莉亞.卡麥隆一生投入藝術創作,逾花甲之年的她告訴你,「未來你不會『無事可做』,而會『做很多事』。」這個全新的自由和空白令人嚮往,且充滿可能性,是人生最為豐富、最能充分發揮纔華,也最具創造力的一段時間。

  ◆預習退休人生十二堂課,每一天都精采

  進入下半場人生,從前熟悉的一切可能不復見,新的生活尚未有雛形,該如何開創全新的麵貌?茱莉亞精心打造一係列、曆時十二週的創造力課程,邀請你重啓活力,靜心愉快地和自己相處。全書收錄各界人士重燃生命熱情的退休故事,探討年輕未完成的夢、勇敢成為新手、清除內心阻礙、重新畫齣友誼圈、正麵迎接孤寂與疏離、真誠坦率做自己、尋找支持的力量……引領你為下半人生開啓全新的契機。

  【啓發創造力四種工具】

  褪下職場、傢庭的責任之後,讓我們點燃整顆心熱情以對的事物是什麼?本書「啓發創造力四種工具」引領你思考什麼會使自己真正感到踏實而快樂。當你運用這些工具,你看似在搖蘋果樹,宇宙卻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橘子(驚喜)……

  *「晨間隨筆」是一種心靈按摩,在每個嶄新的早晨尋找靈感,引領你去發現新奇有趣的未知!
  *「創作迴憶錄」,每週迴想你的過去,書寫精采和感動,這是讓你遇見那個比較年輕的你的時刻!
  *「獨自散步」二十分鍾,無論是狗、你的另一半、朋友,或是行動電話,都不準陪在身旁。
  *展開「玩美高手日」,每週獨自行動,這是為你一個人設計的奇遇,也隻會讓你一個人感到興高采烈。

  【中年以後,安頓身心的練習】

  這是一套探索心靈、充實生命的精采旅程,嘗試嚮剛退休的人提齣許多禁忌問題,像是厭煩、生活失去平衡,覺得自己脫繮而齣,卻又暴躁、激動、沮喪……藉此幫助你重燃熱情、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與孤寂共處的練習
  寫下你人生中最感孤寂的一段時光。你身旁有其他人相伴,或者孤立無援?再花點時間,寫下你覺得自己和他人相處最融洽的一段時光。

  *對抗厭煩的練習
  你還記得兒時是以什麼方式麵對感受到的厭倦煩悶呢?選擇一段迴憶寫下來,讓自己重返童年時光。

  *反擊負麵聲音的練習
  花幾分鍾,為你內心的審查員(心裏的聲音)取名字,並描述他的模樣。他會以什麼方式對人說話呢?他特彆喜歡說哪些有貶損意味的話?

  *對自己好的練習
  練習「有益健康的自私」,在「坦白承認自己的情緒」和「疼惜自己」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試想,如果不會太自私的話,我想要……

  *尋求支持/也樂意支持他人的練習
  列齣五個曾在不同時期支持鼓勵你的對象。當我們要求他人支持,會迎嚮一段嶄新情誼;而當我們嚮他人伸齣援手,會得到相對的迴饋。

  *麵對憤怒的練習
  心理學傢榮格說:「每件令我們發怒的事,都能引導我們瞭解自己。」隱藏在憤怒背後的,通常都是恐懼,藉此重新探索人我關係,以積極行動麵對。

  *如何花錢的練習
  運用「清點收支」這項工具,知道錢花在哪裏,從中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也明瞭自己需要做哪些改變。

  *麵對病痛、衰老的練習
  列齣五項你能為自己健康狀況做到的事,無論是嗬護身體、情緒或心靈健康都可,將它當作日常例行事務。

  ◆啓動心靈和行動的創造力,永遠都不遲!

  告彆大半人生錶演舞颱,此刻你轉換到另一座舞颱,隻要迴歸自我本色就好,去做你想做的事!

  展開行動永遠不會太遲!你的過去、現在,都可以串成精采的未來。這本書除瞭證明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之外,它也證實退休是心靈與生活空間重整的時刻,每一天都有機會改變!

本書特色

  1.全書分享「重燃創造力的基本工具」,並融入精采的退休生活案例,每個章節提齣功課、列齣清單提問,讓你在日常之中練習、每週驗收成果,重整也修復自己。

  2.書中收錄逾160則各領域名人的格言、詩句等語錄,充滿正嚮能量及深刻意涵,引導你思索生命真義與自我價值,探究人生的本質。

  3.全書提供簡易的工具組閤,其中各項工具都能搭配使用,獻給想提振活力、過得精采的每一個人。

有感推薦

  硃為民/老年醫學及安寜緩和醫師、TEDxTaipei講者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李貞慧/閱讀推廣者
  李偉文/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番紅花/作傢
  (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在弘道服務的這些年,我看見很多活力充沛的長者,他們身體變老但心理朝氣蓬勃,把日子活得精采感人!本書能引領五十後的你,為下半場人生開啓新的契機,退休正是為自己構思前景的好時機,重新定位心靈和生活的座標。」──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卡麥隆證明終生追尋自我錶達,會使人心滿意足……她就是活生生的證據。對於希望在生活各個層麵都能提高創造力的人來說,這本書一定要讀。」──《書單》雜誌(Booklist)
五十後的精采:啓動創造力12堂課 X 安頓身心68個練習 生命下半場,活齣你從未想象的精彩與深度 人到五十,仿佛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前半生的奔波、責任與積纍,在此刻匯集成一股強大的內在力量,等待被重新定義、釋放與塑造。這並非意味著放慢腳步,恰恰相反,這是一個重新啓動、深入探索自我潛能的黃金時期。 《五十後的精采:啓動創造力12堂課 X 安頓身心68個練習》,正是一本為你量身打造的行動指南。它不談空泛的理論,而是提供一套經過時間淬煉、注重實踐的係統方法,幫助你跨越年齡的界限,在人生的下半場,真正掌控自己的節奏,實現深層次的滿足與創造。 --- 第一部分:啓動創造力12堂課——點燃內在的火花 五十歲之後,很多人會感覺靈感枯竭,生活陷入重復的慣性。本書的“啓動創造力12堂課”,旨在打破思維的定勢,重新激活你與生俱來的創造天賦。創造力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它是一種生命力,可以隨著經驗的沉澱而變得更加醇厚和精準。 課程核心理念: 創造力是連接“過往經驗”與“未來可能”的橋梁。 模塊一:打破認知的邊界(第1-4課) 第1課:重審你的“人設”: 誰說五十歲必須扮演特定的角色?我們將挑戰社會對中年人設下的標簽,學習如何從職業、傢庭的既有框架中解放齣來,看見“未完成的自己”。 第2課:激活“新手視角”: 經驗是一把雙刃劍。本課教授如何像初學者一樣提問,重新審視那些你習以為常的事物,發現隱藏在熟悉背後的新機會點。通過特定的觀察練習,訓練大腦跳齣舊路徑。 第3課:從“解決問題”到“提齣問題”: 大部分人習慣於應對已經發生的問題。本課重點在於訓練提齣“有價值的新問題”的能力,這是創新的源頭。我們會探討如何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切入一個議題。 第4課:擁抱“不確定性”作為燃料: 麵對未來,焦慮常有。本課教你識彆和管理對不確定性的自然恐懼,並將其轉化為驅動探索和創新的能量。學習在模糊地帶找到節奏感。 模塊二:工具箱的升級與應用(第5-8課) 第5課:跨界思維的連接術: 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領域的交叉點。本課提供係統化的方法,教你如何從A領域(如園藝)的邏輯,啓發B領域(如項目管理)的思路,構建個人知識網絡的多元鏈接。 第6課:最小化可行性原型(MVP)的個人實踐: 無論你想學習一門新語言、開啓一個小生意,還是嘗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本課將教你如何快速、低成本地測試你的想法,而不是等到一切完美纔開始。 第7課:敘事的力量:重塑你的“後半生劇本”: 你的故事決定瞭你的行動。本課專注於如何用引人入勝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未來願景,這個強大的內在敘事能為你吸引資源和同伴。 第8課:時間粒度的靈活切換: 創造力需要專注,也需要留白。學習區分“深度工作時間”和“發散思考時間”,並設置不同長度的創造性衝刺,以適應中年人多重角色的需求。 模塊三:內在驅動力的深度挖掘(第9-12課) 第9課:識彆你的“高能場域”: 每個人都有一些投入其中就忘記時間的事情。本課引導你深入挖掘過去讓你充滿激情、但可能因生活壓力而被擱置的領域。 第10課:從“給予者”到“創造者”的身份轉化: 許多人在前半生專注於服務他人。本課聚焦於將能量收迴到自我實現上,確定“我”真正想留下什麼。 第11課:與“懷疑者”和解: 剋服內心那個不斷告訴你“你已經太老瞭,該安穩瞭”的聲音。本課提供辯論和邏輯工具,瓦解自我限製性信念。 第12課:創造的“復利效應”: 如何讓每一次小的創造嘗試都為下一次積纍勢能?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不斷自我迭代的創造循環。 --- 第二部分:安頓身心68個練習——穩固內在的基石 創造力的綻放,必須建立在身心平衡的堅實基礎上。五十歲後,身體和精神的修復能力需要更精心的照料。《安頓身心68個練習》,涵蓋瞭從呼吸到心智模式的全麵調理,確保你擁有持久的精力和清晰的洞察力來實踐你的新想法。 練習核心理念: 穩定身心,纔能讓創造力的火花持續燃燒,而非轉瞬即逝。 主題一:身體的覺察與重建(15個練習) 這部分練習旨在幫助你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接,提升能量水平,而非追求極限運動。 呼吸優化係列(5個): 專注於不同呼吸法對自主神經係統的調節作用,例如“四方呼吸法”用於快速鎮靜,“腹式激活法”用於提升白天的專注力。 微動覺察(5個): 針對久坐或重復性勞動的身體僵硬,設計瞭可以在辦公桌旁完成的、不超過三分鍾的關節激活序列,如“肩胛骨滾動激活”和“腳踝動力循環”。 感官沉浸(5個): 練習如何有意識地調動嗅覺、觸覺和味覺,將日常活動(如品茶、走路)轉化為短暫的冥想,從繁雜中抽離。 主題二:心智的減壓與清晰(25個練習) 本主題是關於處理信息過載、情緒波動和日常壓力。 “思緒卸載”清單法(8個): 教授如何將湧入腦海中的待辦事項、擔憂和隨機想法進行分類和有效排序,避免大腦內存被不重要的信息占據。 情緒的“三步標簽化”(5個): 學習快速識彆和命名自己當下的情緒(非評判性地),從而降低情緒對決策的影響力。例如,區分“挫敗感”和“憤怒的錶象”。 數字邊界設定(7個): 建立清晰的電子設備使用時間錶和區域限製,保護深度思考不被通知打斷。包括“信息攝入時間窗口”的設置。 原諒與放下的練習(5個): 針對五十歲可能積纍的對過去人或事的遺憾,提供結構化的心理練習,幫助釋放舊的心理負擔,為新行動騰齣空間。 主題三:建立個人節奏與意義(28個練習) 這部分練習著眼於如何將創造力與日常生活目標相結閤,構建一個有意義的、可持續的下半場生活。 “意義錨點”可視化(7個): 每天清晨或睡前,選擇一個你希望今天實現的小“意義錨點”(例如,幫助瞭一個陌生人,完成瞭一段有深度的寫作),以此驅動一天的行動。 “非生産性時間”計劃(6個): 刻意安排不以任何産齣為目的的時間塊,純粹為瞭樂趣、好奇心或休息。這是大腦進行深層信息整閤的關鍵。 微習慣的力量(8個): 將宏大的目標分解為小到不可能失敗的每日行動,例如:每天隻讀一頁非專業書籍;每天隻寫一句對未來的憧憬。重點在於建立“持續性”而非“強度”。 迴顧與慶祝儀式(7個): 建立每周或每月的“小勝利迴顧”機製,確保你的努力被看見和肯定。這對於維持長期動力至關重要,幫助你看到每一步微小行動匯聚成的巨大改變。 --- 誰應該閱讀本書? 如果你: 覺得前半生為瞭責任而活,現在想為“自己”做點什麼,卻不知道從何開始。 擁有豐富的經驗,但感覺靈感停滯,無法將經驗轉化為新的價值輸齣。 渴望在五十歲後,不僅是“安享晚年”,而是“積極創造下一段精彩”。 需要一套結構化的工具,來平衡日益增長的身心需求與對新探索的渴望。 《五十後的精采》不是一本雞湯,它是一份實操手冊。它相信,你最精彩的創造,往往源於你最深的安頓。是時候啓動你的第二人生篇章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


  茱莉亞.卡麥隆身兼小說傢、劇作傢、作麯傢、詩人,活躍於藝術界逾三十年,著有三十多本書,包括以啓發創造力為主題的暢銷係列《嚮藝術傢看齊:啓發孩子創造力53個練習》(The Artist’s Way for Parents: Raising Creative Children)、《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The Artist’s Way,Walking in This World)、《發現活水》(Finding Water)、《寫,就對瞭!》(The Right to Write),以及《歡迎來到創意王國》(Supplies: A Troubleshooting Guide for Creative Difficulties)。

  茱莉亞也創作小說、詩集、劇本和歌麯,享譽劇場、電影和電視界。開設名為「藝術傢之路」課程,引領許多作傢、舞者、演員、導演、作麯傢等,在遇上創作瓶頸時,重燃熱情和活力。盡管如此,茱莉亞的創作之路走來並不順遂,曾經茫然睏惑、信心全無的她,甚至仰賴酒精來支撐自己。但秉持對藝術和創作的熱情,茱莉亞不曾放棄,持續努力不懈,拾迴創作的初衷,將靈感化為一件件真實的作品,並在書中分享培養創造力具體實用的方法,獲得數百萬讀者的肯定。

艾瑪.萊弗利(Emma Lively)

  艾瑪.萊弗利是一位跨足音樂劇劇本和詞麯創作的古典小提琴傢,並身兼製作公司LivelyWorks的總裁與客製餐飲公司Bunny’s Bakery的老闆。她擔任茱莉亞・卡麥隆的事業經理已有十年,為其音樂創作譜寫詞麯。《豐盛之心》(The Prosperous Heart)是兩人首度閤作的得奬之作。

譯者簡介

陳文怡


  喜歡散步拍照。因為喜歡侯麥電影,前往法國讀書生活。法國濛貝利耶三大劇場藝術係電影組碩士。曾任編輯,也曾翻譯小說、食譜、電影字幕。

圖書目錄

前言/五十後,你依然活得美麗精采

第1週 重新燃起驚奇的天性
恢復童年感受過的驚奇
永遠不會太遲
迴擊內心的審查員
與懷疑的心態搏鬥

第2週 重新激發自由的感受
加強獨立自主的能力
將時間過得愉快充實
清理生活空間與思路
排除厭倦煩悶
確立日常例行事務

第3週 重新觸動與人連心的感覺
選擇身邊的夥伴
正麵迎接孤寂與疏離
主動付齣,擴展自己
尋找支持的力量

第4週  重新開展明確的目標
看重你的天職
留下世代珍藏的遺産
重新定位生命座標
嚮生命中的良師看齊

第5週  重新喚起誠實的意識
坦然麵對真相
疑慮是信心的勁敵
影子藝術傢
麵對令人發狂的人

第6週  重新領悟謙遜的力量
懷抱謙遜之心
放下自我防禦
摒棄完美主義
積極尋求協助

第7週  重新迴復適應環境的彈性
實驗,並記錄結果
對神祇的獨特概念
起身去運動
大自然的贈禮
有意義的巧閤

第8週  重新觸發歡喜的情感
真正的歡喜
換個心情陪伴孫子女
異想天開的力量
幽默的慰藉
養一隻寵物為伴
生活中的小奢華

第9週  重新引發積極行動的意念
重新定義「成效」
積極採取行動
金錢與心靈的富足
從照顧他人轉而嗬護自己
「閤適的下一件事」引發行動

第10週  重新注入活力的生機
補充你的精神泉源
有益健康的自私
麵對病痛,追求健康
平衡伴侶關係
化苦痛為活力

第11週 重新引燃冒險的意念
為冒險而冒險
嶄新的人際關係
透過旅行,探索新視野
設定新目標

第12週  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
創造力,永不止息
無悔人生
活在當下的魔法
持續前進,永不孤單

尾聲/探索心靈、充實生命,帶著活力上路!

圖書序言

前言

五十後,你依然活得美麗精采


  我們終生都能對自己的興趣保有滿腔熱情,也能全心投入種種計畫;即使年滿六十五歲,我們依舊可以是活力充沛的新鮮人。

  二十五年前,我寫瞭一本跟創造力有關的書,書名是《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The Artist’s Way)。這本書按部就班,詳細說明如何使一個人恢復創造力,以及運用創造力的方式。我常說這本書是一座「橋」,因為它能讓人從滿懷壓抑恐懼的岸邊,動身前往樂土,堅定實現自己的創造力。盡管運用這本書的人沒有年齡之分,但我發覺剛退休的學生最迫切需要。我在這些人身上,都感受到一項課題,這來自他們的老成圓熟。多年來,他們許多人都嚮我求助,要我幫忙處理他們離開職場、身處過渡期間遇到的特定問題。此刻你拿在手裏的這本書,是我四分之一世紀的教學菁華,它試圖為我那些目前正展開「人生第二春」的學生,解答「接下來該做什麼」的疑問。在這本書裏,你會發現一些問題,它們都是剛退休的人普遍會麵臨的一些問題,包括時間太多、生活雜亂無章、突然感覺身旁事物老舊過時,以及麵對未知顯然令人恐懼,自己心裏卻感到異常興奮。正如我一位朋友最近在擔心:「我一輩子都在工作。如果我不再工作,日後我會不會……無事可做?」

  答案是不會。未來你不會「無事可做」,而會做很多事。你心中充沛的靈感泉源,將令你詫異歡喜;而且這樣的泉源,隻有你自己能開發。將來你會發現,你不是唯一渴望滿足自己創作欲的人;你也會發覺,創造力工具會幫助你走過退休帶來的特有課題。曾透過創作而恢復和運用自身創造力的人,都會發覺現在用的某些工具非常熟悉。其他創造力工具若非是全新工具,就是原有的工具有瞭新的用途。這本書嘗試嚮剛退休的人,提齣許多禁忌問題,在這裏隻先列齣幾項,像是厭煩、生活失去平衡,覺得自己脫繮而齣,卻又暴躁、激動、沮喪。這本書試圖提供簡易的工具組閤,裏麵的工具都能彼此搭配使用。實踐這本書的內容,將為你帶來嶄新人生,也使你充滿創造力。這本書除瞭試圖證明每個人都有創造力,它也嘗試證實開發自己的創造力,永遠都不嫌遲。

  我父親是一名廣告業務員,他在三十五年的職業生涯中,過得忙碌又成就非凡。退休時,他返璞歸真,養瞭一隻蘇格蘭㹴犬,取名為「小藍」,每天都帶著牠,散步走長長的路。他也買瞭一副賞鳥望遠鏡,還發覺不時記錄這些長瞭翅膀的夥伴,會帶給他驚奇與歡樂。他曾看到雀鳥、燈芯草雀、山雀、鷦鷯,和其他更奇特的鳥,例如白鷺。父親每年有一半時間住在佛羅裏達州,在一艘帆船上生活;另外半年,則住在芝加哥郊外。他很喜歡辨識鳥類間的差異,也迷戀牠們古怪滑稽的舉動。

  對父親來說,當獨自在船上生活已經太過危險,他就搬到北部定居,在潟湖畔的一幢小屋安頓下來。他在那裏發現瞭北美紅雀、唐納雀、冠藍鴉、貓頭鷹,偶爾也會看見鷹隼。我去探望父親時,他會跟我分享對賞鳥的熱愛。他的熱情極具感染力,使我自然買下美國鳥類學傢兼畫傢奧杜邦(Audubon)繪製的鳥類復製畫;而我買的畫,都是他看到的那些鳥。這些畫經裱褙與仔細加框之後,令我雀躍不已。轉眼間,父親剛培養的興趣就成瞭我的嗜好。

  「賞鳥隻需要時間和注意力。」父親這麼說道。退休讓他有時間可以賞鳥,賞鳥也成瞭他專注的焦點──那些鳥一直陪著我父親。當他看著一隻巨大的藍色蒼鷺在眼前築巢,總是興奮無比。

  我去探望父親時,總是期待有機會瞥見蒼鷺築巢。蒼鷺可愛又優雅,父親會耐心等牠齣現──父親的耐心是退休帶給他的意外收獲。從前在乾勁十足又充滿壓力的職場生涯中,父親既沒有養狗,也不曾賞鳥。但大自然依舊會呼喚他;而這樣的呼喚,隻有在他退休後纔能充分迴應。

  我五十四歲那年,搬到紐約的曼哈頓;六十四歲那年,由於年歲增長,我再度搬傢,遷居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Santa Fe)。我認識兩個人住在聖塔菲,分彆是寫作老師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和飼養一流摩根馬的愛柏塔.弘斯亭(Elberta Honstein)。

  我喜歡寫作,也喜歡馬。有人可能會說我有這兩項最重要的基礎支持,所以適閤搬到聖塔菲。雖然住在曼哈頓那十年間,我確實都自由寫作;不過那段期間,我並沒有騎馬。我搬到聖塔菲,是《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中一項習作的結果。當時我先列齣一份清單,寫下喜歡的二十五樣東西──列在清單最前麵的項目是鼠尾草、一枝黃 、杜鬆、喜鵲、紅翅黑鸝,和遼闊無垠的天空。簡單來說,這份清單屬於美國西南部,紐約在其中完全沒有露麵的餘地。沒錯,我喜愛的一切,全都是美國西部的動植物,像是鹿、郊狼、短尾貓、老鷹和隼。即使我現在纔意識到,從紐約搬到聖塔菲,可能是我此生最後一次搬傢,不過我開列這份清單當時,並沒有考量自己的年紀。

  為瞭找房子,我撥齣三天時間,從紐約飛往聖塔菲,開始尋覓住處。我列瞭一份想要的住處條件清單,包括:我要一間涵蓋所有起居設備的公寓套房,不要一整棟房子;而且從住處步行就能到達餐館和咖啡店,也看得到山景。房仲人員帶我去看的第一個地方,完全符閤清單上的每項特色,但我不喜歡那裏。之後我們繼續看仲介一覽錶上的房子。其中有許多待租房屋都以淺色地毯為特色,而我長期沉浸道傢學說,知道這種地毯會引來災難。

  就在找房子的第一天快結束時,房仲人員開車載我去看瞭最後一間房子。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帶妳來看這間房子。」我們抵達時,房仲人員開口說道。通往房子的那條路麯摺泥濘,我們行經路麵時,房仲人員始終上氣不接下氣。她帶我來看的這間房子,是泥磚砌成的小屋,而且院子裏有玩具散落。「住在這裏的是一位女士,和她的四個孩子。」房仲人員嚮我道歉。我盯著屋裏看,裏頭到處都是玩具和衣服,長沙發也隨便亂放,使屋裏顯得擁擠不堪。

  我對這位心生不安的房仲人員錶示:「我要這間房子。」這幢屋子四周種瞭杜鬆,使房子若隱若現;而這裏看不到山景,距離餐館和咖啡廳也有數公裏遠。話雖如此,這幢小屋卻大聲呼喊,要我「迴傢」。這間房屋的車道陡峭,鼕天很可能危機四伏──我想大概得習慣陷在雪裏。不過,屋子是八角形窗,窗旁有樹木圍繞,也是它特彆吸引人之處──我知道父親會喜歡這間可愛的「鳥屋」。我把這裏當作我的寫作室;我深深感謝在這個鳥籠度過的每一天所帶來的領悟。

  這幢泥磚小屋坐落在半山腰上,如今我在這裏已經住瞭將近三年。這三年間,我收藏書籍,也交瞭朋友。聖塔菲被證實環境宜人,適閤人居。這個城鎮充滿喜愛閱讀的人,而我的作品在這裏也廣受青睞。常常有人從印在書衣上的照片認齣我來,同時對我錶示:「謝謝妳寫瞭這些書。」我煞費苦心,設法融入聖塔菲的生活。我擁有的友誼,都以朋友和我共同的興趣為基礎,像我相信創造力是一條心靈之路,而我的朋友之中,很多都算是佛教徒和威卡教徒。

  每隔三個月,我會迴曼哈頓一趟,在那裏的工作坊授課。曼哈頓這個城市雖然熱情友善,卻讓人很受不瞭。麵對我的學生,我都說自己是「來自聖塔菲的茱莉亞」。我告訴他們,我喜歡住在聖塔菲,韆真萬確。

  這間房子的車道後方有個信箱搖搖欲墜,寄給我的信,都會在那裏麵。我收到的信,很多都令人不愉快,我必須強迫自己,纔會打開信箱收信。

  搬到聖塔菲的第一年三月間,我年滿六十五歲。可是那年一月,就已經有大量宣傳品寄來,內容都與變老有關。每天我都會收到醫療保險函和特殊保險通知,它們都將我視為年事已高的人。這樣的郵件讓人感覺受到侵犯,彷彿我的生活遭人監視。這究竟是怎麼迴事?說實在,許多申請醫療保險的人,也都知道我現在六十五歲瞭嗎?

  我發現自己害怕過生日。也許我心裏仍自以為青春,但大傢都已經公認我是長輩。收到這樣的信,甚至像在要求我為墓地付款。顯然我不僅變老,還正逐步接近人生盡頭。我要傢人為我負擔葬禮費用嗎?不,我不要。

  這樣的郵件化身為一麵鏡子,在刺眼又無情的光綫照耀下,映照齣我的鏡中倒影。鏡子裏的那個我,笑紋成瞭皺紋,喉頭上也齣現皺摺。這使我想起諾拉.伊佛朗(Nora Ephron)在二〇〇六年齣版的迴憶錄《我的脖子感覺很糟糕》(I Feel Bad About My Neck)。我六十歲第一次讀這本書時,認為它很誇張。不過,那是我對自己的脖子感到糟糕之前的事,也是我還沒變成六十五歲,還沒成為公認的老人之前的事。

  大傢都以「長輩」這個詞匯來稱呼六十五歲以上的人,然而,大傢稱為長輩的人,並非每一位都像老人──況且不是每個人都在六十五歲退休;有些人在五十歲退休,有些人則在八十歲退休。年齡是一種相對概念。多數職業藝術傢終其一生不會退休,正如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所言:「一個人無論變成幾歲,如果能一直保有創作欲,這個人身上猶如孩童的部分,就始終存在。」也許我們可以稱這種狀況是「變老但朝氣蓬勃,而且仍富有活力」,卡薩維蒂本身就是這句話的絕佳典範。卡薩維蒂既是演員,也是導演。他拍瞭許多電影,也參與很多電影演齣,而這些影片,都反映他的信念所在。他和包括他的妻子吉娜.羅蘭茲(Gena Rowlands)在內的全體演員通力閤作,在電影裏訴說關於親密與情誼的故事。由於年紀使然,他往往在電影裏安排自己演齣內心不安又矛盾的人。他的熱情顯而易見。即使他在電影中扮演全片最年長的角色,他的心也永遠顯得年輕。以卡薩維蒂為榜樣,我們終生都能對自己的興趣保有滿腔熱情,也能全心投入種種計畫;即使年滿六十五歲,我們依舊可以是活力充沛的新鮮人。

  有人告訴我,在聖塔菲,六十五歲算是中年。我去食品雜貨店購物時,也確實留意到有許多年長人士推著手推車在店裏選購商品。大傢都是在退休後纔來到聖塔菲。雖然我幾乎已經習慣聽到有人問我:「妳現在還寫作嗎?」實情卻是我根本無法想像不寫作的日子。我的寫作計畫一個接一個,而且兩個計畫間的空檔,總是令我感到驚恐。這件事讓我發覺,我不信任自己的步調。盡管我的著作已經超過四十本,但心裏仍然害怕自己的每本書就是最後一本,同時也畏懼年齡終究會成為我寫作的絆腳石。

  最近我跟芭芭拉.麥坎利實(Barbara McCandlish)談過。她是治療師,天資聰穎。

  「我糟透瞭,」我對芭芭拉說:「我怕自己再也無法寫作。」

  「我認為妳怕的是變老。」芭芭拉對我錶示:「我想,如果妳可以寫下這件事,妳應該就會發覺自己又能無拘無束繼續寫瞭。」

  創造力始終都能解決問題。美國劇作傢理查.尼爾森(Richard Nelson)決定投入新計畫,而他的年齡對這件事完全不成問題。理查最近推齣的作品之一,也就是《愛波傢族劇場》(The Apple Family Plays,暫譯)係列劇作,正足以為鑑,嚮我們說明獻身自己熱愛的事物,會為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

  西班牙畫傢畢卡索(Picasso)說:「每個孩子生來都是藝術傢。這種天分會一直跟隨著他們,直到長大成人。」

  具備熱情,且願意投身其中,以及最重要的──有勇氣成為新手,都是從事藝術創作需要的條件。而上述條件,我們其實都已具備。

  ◆恢復創造力的基本原則

  1.創造力是生命既有的自然法則。生命就是能量,而這股能量既純淨,又有創意。
  2.天地萬物之中充滿創造力,包括我們自己也是。
  3.當我們打開心門,迎嚮自己潛在的創造力,我們也正開啓心扉,迎嚮那位潛藏在我們心裏和生命中的創作者。
  4.我們自己就是創造力的結晶。因此,反過來說,我們必須讓自己有創造力,纔能使創造力源源不絕。
  5.創造力是造物主送給我們的天賦。發揮我們的創造力,也就是將我們擁有的這份禮物,迴贈給造物主。
  6.拒絕讓自己變得有創造力,是固執的錶現,也和我們真正的天性背道而馳。
  7.當我們開放心胸,探索自己的創造力,我們也正在嚮造物主敞開心扉,讓自己走嚮愉悅又井然有序的境地。
  8.當我們嚮自己心中和生命中的創作者,打開啓發自身創造力的管道,許多溫和又強而有力的變化,都可預見。
  9.釋放自己,讓自己的創造力愈來愈豐富,不會造成任何危害。
  10.我們具有創造力的夢想和渴望,都來自天賜。當我們朝自己的夢想前進,我們也正走嚮自己的靈性。

  ◎如何運用這本書

  本書是一套課程,曆時十二週。隻要想增進自己的創造力,無論男女,都能運用它。「自命為」藝術創作者的人,未必適用這套課程,因為它是針對此刻要迎嚮人生第二春、正置身過渡時期的人所設計的一套課程。這些人目前正走齣既有的生活,也正邁入另一段尚未成型的人生。對某些人而言,這段時間可能是從一成不變的職場退休的日子;對其他人來說,這段時期也許是孩子一旦長大離傢,自己就可能會麵對的空巢期;對另一些人而言,這或許隻是突然有人為自己烙上瞭「老人」稱號,而企圖讓自己原本就有創造力的心靈,能恢復活力的一段時光。

  每一週,你都會讀到我為該週準備的章節內容,也會完成我為每個章節安排的功課。你將與四項基礎工具攜手閤作,包括每天運用的工具「晨間隨筆」(Morning Pages)、每週進行一次的「玩美高手日」(Artist Date),和每週兩次的單獨「步行」。至於「迴憶錄」,則會在這十二週內持續進行。因為你在這段時間,會不斷迴想自己獨有的人生經曆,而且會一次選一個容易駕馭的段落,讓自己迴顧過往人生。

  十二週,也就是三個月。雖然這段時間聽起來似乎很長,但不妨將它視為你為人生的下一階段,投入的每週數小時投資。

  ◆恢復創造力的基礎工具

  ✽晨間隨筆
  每天提筆寫下心裏想到的任何念頭,寫滿三頁。這是每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而且「隻寫給自己看」。 

  ✽迴憶錄
  每週寫一次迴憶錄。這是引導自己觸動記憶的過程,以一次增加幾年的方式,迴顧自己的人生。

  ✽玩美高手日
  這是為瞭探索某種好玩事物,而每週進行一次的獨自探險。

  ✽步行
  單獨步行二十分鍾,每週兩次。隻身散步時,無論是我們的狗和朋友,或是行動電話,都不會跟隨我們。

  介紹這些工具給你,令我極為興奮。運用這些工具,將會使你的生活改觀。期盼你在自己寫下的晨間隨筆和人生經曆中,會發現未來的生命樣貌。我相信所謂人生第二春,是我們生命中最令人興奮、也是最能讓人實現自我的一段時期。

圖書試讀

第9週  重新引發積極行動的意念
 
我們會感覺自己陷於睏境,往往不是因為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而是確實知道自己的下一步──隻是不喜歡做這件事。在這個星期,你將檢視「閤適的下一步」,也將省思自己該如何跨齣這些和緩步伐。在迴憶錄中迴首過去,也許你可以明確指齣自己人生中積極活躍或成績斐然的一段時間──它引導你個人、你的創造力和經濟狀況步嚮何方?那段時期如何影響你今天的生活?想起你當時如何奉獻精力,那是否會影響你現在打算如何運用活力?你當前的生活可以過得精力充沛,不會死氣沉沉。目前你是否發覺自己更能意識到想做什麼,以及該如何與何時做這些事呢?生活中錯綜復雜的情形,因而變少瞭嗎?要提高成效,永遠都有辦法。
 
◎重新定義「成效」
 
「休息並非無所事事。夏日有時躺在樹下草地上聆聽流水潺潺,或望著雲朵飄過藍天,不能說是浪費時間。」──英國銀行傢約翰.盧伯剋爵士(Sir J. Lubbock)
 
「退休的人能做什麼,纔會覺得自己富有成效」,和「退休失去工作,要如何纔能感覺自己依然有生産力」,這是許多退休人士會同時麵臨的兩個問題。一般來說,所謂的成效,在我們從事一份工作,或經營一項事業時,都由他人的期待來定義──像是公司、老闆和客戶的期待。這是因為我們當時的目標,是由其他人所設定,那不是自己的目標,我們隻是在為這些目標的利益努力,並因此領取薪資。退休後的我們,會發覺需要重新定義成效,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也需要設定屬於自己的目標。所以我們必須自問:「目前我該怎麼做?」同時以自己的見解迴答這個疑問。
 
◆減壓時期,另類的成效
 
柏妮蕬六十五歲那年,離開曆時四十載的職業生涯,從教師工作崗位上退休。過去四十年間,柏妮蕬每年都盡忠職守,遵循學校的課程計畫,她自認「富有成效」。不過,退休的日子卻使她感到漫長而空虛。這種狀況,直到她學會為自己重新定義「成效」,纔告一段落。
 
柏妮蕬喜愛唱歌。當她試圖不再以學校為準則,並嘗試以其他方式讓生活同樣過得富有成效──浮現她心頭的第一項活動,就是歌唱。鼕日到來,總伴隨著耶誕頌歌,柏妮蕬於是加入教堂唱詩班。以往年輕時,柏妮蕬也彈過鋼琴,因此她現在重新開始彈琴,每週上一次鋼琴課,並以練琴填滿漫長的午後時光。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五十”是一個分水嶺,仿佛人生進入瞭一個相對平靜,甚至有些沉寂的階段。但這本書《五十後的精采》,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告訴我,五十歲,恰恰是人生最富魅力的開始,是重新定義自己、釋放潛能的最佳時機。我非常喜歡“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這個說法,它強調瞭個體的主動性和內在的驅動力,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強加給你什麼,而是引導你去發現自己本身就擁有的力量。我迫不及待想知道,12堂創造力課程會如何引領我,去打開通往更精彩人生的那扇門。

评分

我一直是一個比較“按部就班”的人,喜歡規劃,討厭意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發現,生活中的驚喜往往來自於那些不期而遇的時刻。這本書的《五十後的精采》這個名字,恰恰擊中瞭我的心。我渴望在人生的下半場,能夠擁有更多的“精采”,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平淡”。“啓動創造力12堂課”聽起來就像是一場探險,它鼓勵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嘗試一些新鮮的事物。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引導我,一個自認為“缺乏藝術細胞”的人,去挖掘和釋放我的創造力。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在人生的下半場,為我點亮瞭一盞指引前行的燈。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按部就班,雖然穩定,卻少瞭些許色彩。尤其進入五十這個年紀,曾經的熱情似乎被歲月磨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淡淡的,甚至有些揮之不去的迷茫。我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就這樣過完餘生瞭?是不是所有 exciting 的事情都發生在年輕的時候?這本書的書名——《五十後的精采》,本身就帶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承諾瞭一種可能性,一種不設限的未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在年過半百之後,重新點燃內心的火焰,找迴屬於自己的精彩。

评分

這本書《五十後的精采》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和希望,它為我這樣正處於人生“中年”階段的人,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曾經對未來感到一絲茫然,不知道在告彆瞭事業的輝煌和傢庭的喧囂之後,該如何繼續閃耀。而“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啓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這樣的副標題,則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實用性和指導性。我特彆期待“啓動創造力12堂課”的部分,希望它能幫助我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熱情,並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评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生活品質的人,即使到瞭五十歲,我也從未停止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這本書《五十後的精采》,給瞭我一個絕佳的機會,去審視自己,並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啓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這樣的副標題,讓我看到瞭它的全麵性。它不僅關注內心的成長,也強調實際的行動。我尤其期待“啓動創造力12堂課”的部分,它或許能幫助我發現一些新的愛好,或者在現有的興趣基礎上,拓展齣更廣闊的空間。而“安頓身心68個練習”,則是我放鬆和充電的秘密武器。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不久的教師,生活節奏突然慢瞭下來,一時之間,我反而有些不適應。孩子們都大瞭,工作也結束瞭,突然覺得生活空瞭下來,心裏總有些落寞。這本書的名字《五十後的精采》,就像一句溫暖的召喚,告訴我人生還有無限可能。我尤其對“啓動創造力12堂課”這部分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創造力就是畫畫、寫詩,是那些需要天賦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不一樣的視角,它似乎在告訴我,即使是調整廚房的擺設,或者嘗試一種新的烹飪方式,都可以是創造力的體現。我希望通過這12堂課,能夠重新發現自己隱藏的創造力,讓生活變得更加有趣和充實。

评分

我是一位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女性,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進入瞭一個相對平緩的時期。然而,《五十後的精采》這本書,就像一道曙光,點亮瞭我對未來的憧憬。它所倡導的“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的理念,讓我感到振奮,因為我一直相信,人生的精彩在於自己能否主動去創造。我尤其對“啓動創造力12堂課”充滿瞭好奇,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課程,能夠幫助我這樣一位“平凡”的女性,重新點燃內心的激情,發現自己身上隱藏的無限可能。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和設計都非常精緻,給人一種溫暖而高級的感覺。翻開書頁,裏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文字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讀起來不會覺得擁擠。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安頓身心68個練習”這部分。在經曆瞭多年的辛勞工作和傢庭瑣事後,我發現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有些疲憊。我渴望找到一種能夠讓自己放鬆下來、重新找迴平靜的方法。書中的練習,從簡單的冥想、呼吸法,到一些更具象化的活動,都讓我覺得非常實用。我嘗試瞭其中幾個簡單的練習,發現效果立竿見影,仿佛內心的焦慮得到瞭舒緩,身體也變得更加放鬆。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啓動創造力”的理念所吸引。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纔華,但我卻渴望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和驚喜。這本書的12堂課,聽起來就像是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創意工作坊”,它會教我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並將這些靈感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我尤其好奇,那些“安頓身心68個練習”會是怎樣的形式?它們是否能夠幫助我在忙碌之餘,找到片刻的寜靜,並以此為基礎,更好地激發我的內在創造力?

评分

拿到這本《五十後的精采》,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方法論”。“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啓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這個副標題,清晰地勾勒齣瞭它的內容框架。創造力,這個詞對我來說,總感覺是屬於藝術傢、發明傢們的專屬,我總覺得自己離它很遠。但書中卻告訴我,創造力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日常的點滴之中,需要被喚醒和培養。12堂課的設置,循序漸進,讓我覺得學習起來不會那麼有壓力。更吸引我的是那68個“安頓身心”的練習,這部分更像是心靈的“SPA”,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自我關照,這恰恰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