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接受这样的我: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全然接受这样的我: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我接纳
  • 正念
  • 禅修
  • 焦虑
  • 压力
  • 情绪管理
  • 心理健康
  • 冥想练习
  • 个人成长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该书授权韩国、义大利、德国、法国等多国语言版本
▍深受读者喜爱与推崇,出版至今仍于美国亚马逊「心理治疗」、「自我疗癒」等分类名列前茅
▍作者为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禅修老师,并拥有超过20年心理治疗师经验,持续推广透过正念缓解苦难的情绪与灵性觉醒的可能,其线上广播更是每月超过100万人收听


当我们停止与自己为敌,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时,
我们已经开始拥有全然接受自己的慈悲与智慧。

《全然接受这样的我》邀请我们拥抱自己所有的痛苦、恐惧和焦虑,并帮助我们轻松却踏实地走在宽容且慈悲的道路上。请大家尽情享受这本滋养人心、且极具疗癒力的好书吧!!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正念的奇蹟》

《全然接受这样的我》告诉我们,什么是温和的智慧,什么又是柔缓的疗癒力,它们也是最殊胜的解药,能治疗缺乏自我价值感与内心的渴望。跟着本书深唿吸、放宽心,让这些慈悲的法教加持祝福你的心。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原谅的禅修》、《狂喜之后》作者


「我怎么都做不好」、「我有毛病啊」,这样的话语,我们一生之中会跟自己说多少次?
对大多数人而言,每个人的痛苦来自于──觉得自己有瑕疵、缺乏自我价值的恐惧感,基本上并无不同。我们常会怪罪自己,给自己很低的评价,听到他人有所成就、受到他人批评、与人争执、或者职场上出了纰漏,就足以让我们觉得自己好糟糕、很无力改变现状。然而,当我们开始了解到,自己的生命是陷入长期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这就踏出了第一步,当我们逐渐触及自己的本来面貌,开始学习拥抱自己,最终也会明白,什么叫做:全然地活在当下。

作者塔拉.布莱克拥有身为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二十年的丰富经验,透过动人的故事以及学生和案主的经验描述,透过塔拉她自己的心路历程,透过她提供的清晰且系统化的练习,《全然接受这样的我》告诉我们如何明智地训练、培育自己,转化悲伤并重获完整的人格。塔拉以慈悲与宽容,将岁月献身于重建人的尊严,她的教导既及时又实际,能够消融生命的包袱,让我们脱离羞愧和自我愤恨的价值判断。

《全然接受这样的我》将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而且,只要能明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最重要的是,《全然接受这样的我》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
寻觅心之宁静:一部关于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探索 书名:《空寂之径:步入内心深处的觉醒之旅》 引言:喧嚣中的锚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洪流和高速运转的时代,心灵常常被无形的焦虑和永无止境的欲望所裹挟。寻求内心的安宁,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是现代人重建生命秩序的迫切需求。本书并非提供廉价的速效药,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条更为深邃、需要付诸实践的道路——空寂之径。 本书的核心,在于从被遗忘的古老智慧传统中汲取力量,将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洞见,巧妙地融入我们日常的、充满挑战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探讨的不是空洞的哲学思辨,而是扎根于身体、呼吸和当下体验的实践方法。 第一部分:觉察的基石——身体作为入口 现代人最大的疏离感,往往来自于与自身身体的分离。我们的大脑高速运转,而身体却成为被遗忘的载体。本篇将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在场”的意义。 第一章:呼吸的复苏与重塑 呼吸,是生命最原始的律动,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自然过程。本章深入剖析膈肌呼吸的生理学基础,以及它如何直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我们将介绍一系列针对不同情境(如压力突袭、疲惫低迷)的呼吸技术。例如,“四方等持法”——吸气、屏息、呼气、屏息皆等长——如何帮助大脑从“战斗或逃跑”模式切换到“休息与消化”模式。这不是简单的深呼吸,而是通过精确的节奏控制,重构个体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第二章:感官的精细化训练 我们习惯于通过屏幕和文字过滤世界,导致感官的钝化。本书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练习,重新激活我们与环境的直接联系。我们会探索“听觉的拓宽”,如何从背景噪音中分离出个体声波,感受声音的纹理;以及“触觉的回归”,通过特定材料(如粗麻、冰块、温水)的接触,将注意力从抽象思维拉回到皮肤接收到的真实信号。这是一种对“此时此刻”的深度承诺。 第三部分:心智的炼金术——解构认知的迷雾 心智,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工厂,不断生产想法和判断。本书致力于提供工具,让我们得以在生产线上方,成为一名冷静的观察者。 第三章:观念的“去中心化” 我们深信“我就是我的想法”。本书引入了东方哲学中关于“无我”的实践性诠释。我们不会要求读者“停止思考”,因为那是徒劳的。相反,我们将教授如何将想法视为“暂时出现的心理事件”,而非永恒的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标签化练习”:当一个强烈的判断出现时,只需在心中默念“这是一个评判”或“这是一个记忆”,从而创造出思维与自我之间的必要距离。 第四章:情绪的流动性:接纳与导航 情绪不是敌人,而是信号。本书摒弃了“压抑负面情绪”的传统误区。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邀请”情绪的到访,而非与之搏斗。通过对情绪在身体中驻留位置的精确感知(例如焦虑在胸口形成的紧绷感,悲伤在腹部的沉重),学习如何“陪伴”这种感觉的起伏,直至其自然消退。这是一种深刻的、非评判性的自我对话。 第三章:叙事与重构:重写内在剧本 我们的身份,很大程度上由我们对自己讲述的故事构成。本书聚焦于识别那些限制性的、重复出现的“内在叙事”(如“我不够好”,“我总是会失败”)。通过“反向叙事实验”,我们鼓励读者系统地收集与旧有剧本相悖的微小证据,逐步瓦解旧有结构的合理性,并用更具潜能的、更广阔的生命蓝图取而代之。 第三部分:行动与连接——在世俗中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是逃离世界,而是更深地投入世界。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如何将内在的宁静转化为外在的有效行动和真诚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专注力的持久化训练 在分心成为常态的今天,持续的专注力是达成任何目标的稀缺资源。本书介绍了一种系统化的“任务融入法”,即将一个日常的、看似枯燥的任务(如洗碗、回复邮件),转化为一个完整的冥想过程。通过设定清晰的“专注边界”和周期性的“意图重申”,将碎片化的时间整合为一个连贯的效能流。 第七章:伦理的觉醒:对他人的温柔凝视 空寂不是孤立,而是更深层次的连接。本章探讨了“共情之径”,它超越了简单的同理心。我们将学习如何暂时悬置自己的需求和预设,去真正看见他人的独立存在和内在挣扎。详细介绍的“慈心印记”练习,是针对特定情境下的人际冲突,训练我们发送善意和理解的明确意图,从而减轻冲突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第八章: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导向的转变 现代社会推崇结果主义,这常常使人在达成目标后陷入空虚,或在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本书倡导的转变,是将生命的价值锚定在“当下投入的质量”上,而非最终成就的大小。我们将探讨如何设定“过程目标”(如“我将全身心投入这次谈话的倾听,无论结果如何”),从而解放我们对不确定未来的过度控制欲。 结语:持灯而行 《空寂之径》提供的是一把钥匙,而非一扇现成的门。它要求读者拿出勇气,面对内在的复杂性,并愿意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工具,付诸于每一天的细微实践。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变动的世界中,寻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被外界定义的、持久的宁静与力量。 目标读者: 寻求深度自我理解的专业人士、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管理者、对传统心理学感到疏离,并渴望实践性精神成长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塔拉.布莱克(Tara Brach)
临床心理学家,佛法老师、在家居士,也是极受到爱戴的正念(内观)禅修老师。她是美国华盛顿特区内观禅修社区(Insight Meditation Community)的创建人。也曾在心灵磐石禅修中心(Sprit Rock Center)、欧米茄学院(Omega Institute)、纽约开放中心(New York Open Center),以及美国国内许多灵修闭关中心主持过工作坊。现与她的儿子、丈夫,以及狗狗Kd,住在维吉尼亚州的大瀑布城。


译者简介

江涵芠
喜爱唱歌且有副好歌喉的世新人,翻译作品包括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英文网站,北县文化局北县风华摄影集,多种学术论文与政府文件等中英文互译,以及探索频道影片翻译,从事佛法中英文口译多年,亦为资深英语教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唤醒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杰克.康菲尔德
【中译序】 具足疗癒力的实修手册——江涵芠
【前言】 「一定是我有毛病」
  第一章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彻底接纳之道
  第三章 神圣的停歇时刻︰安住在菩提树下
  第四章 无条件的友善之情:彻底接纳的精神
  第五章 回到身体回到家:彻底接纳的基础地
  第六章 彻底接受欲望:从渴望的根源处觉醒
  第七章 敞开心胸面对恐惧
  第八章 唤醒悲心:成为怀抱者与受拥者
  第九章 扩大悲心的圆周:菩萨道
  第十章 认证我们的本善:通往宽恕与关爱心之门
  第十一章 共同觉醒:修持人际关系的彻底接纳
  第十二章 了悟我们的真实本性
【推荐序】 我接纳全部完整的我——邓光洁
【全书译註】

图书序言

【中译序】具足疗癒力的实修手册

  这是一本让我惊奇不已的心灵开发实修手册。 佛学院充实忙碌的生活中,接到了橡树林编辑王珊华的来电,说是贝玛慈宁的朋友,希望找我翻译一本书。贝玛慈宁其实是个台湾人,在印度念佛学院,我们不是熟朋友,却有着奇妙甚深的缘分。这通电话,让我跟橡树林出版社和作者塔拉.布莱克(Tara Brach)结上了奇妙的因缘,而且,恰好就在我生命最低潮的时候,帮助我从痛苦的深渊中跳脱出来。 珊华说,其实早先已经找了另一个译者,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全然接受这样的我》竟让她感动至极,数度无法自己,最后,她竟然决定放下翻译的工作,让自己深入沈湎这本心灵开发实修手册。
  原先我以为本书是西方心理学心灵成长书籍,但是在塔拉一步步细腻的引导之下,我开始发现,「彻底接纳」结合了东西方心灵开发的实修步骤,不仅融入了西方心理学的论点与实用的疗癒方法,更蕴含了佛教对人性与轮回深奥的见解与修持,以及慈悲智慧双融、具足疗癒力的加持祝福。塔拉也陈述了自己身为禅修行者、禅修老师、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个活生生的女人,如何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失败、伤痛与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而她的案主和学生又如何以这些实修方法,接纳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
  这些心路历程的分析描述,以及实修步骤的教导提醒,在在显示出,塔拉不仅只是西方心理学家,更是个具足实修经验的禅修老师。 在密集翻译本书的五个月中,巧的是我自己也面临了生命中最肝肠寸断、令我五内俱焚、痛不欲生的经验,看了塔拉的心路历程之后,她的勇气大大鼓舞了我的生命。……有个受伤的年轻士兵,从战场返乡之后,被谣传是叛国贼而被村人驱逐。
  他跛着脚一拐一拐地拖着自己一小袋随身物品及食粮走出村庄时,他知道大家都在看着他,甚至也有人同情他。那就是我现下的感觉,备受羞辱的我,试图回避其他人的眼光,困难地,努力想走到人群边缘。我感觉彷佛在场的一百五十人,要不就坐在那里批判我,不然就是在可怜我,我迫切地想要独处……
  在这封闭的时刻,旧日熟悉的绝望感又佔据了我。……泪眼模煳地,我终于找到座落在短叶丝兰树丛中的一处圣殿……我嚎啕大哭、泪如雨下,就这样哭了好几个钟头。 在极度悲痛与绝望之中,我像以前一样,向我称之为「挚爱」(Beloved)的存在求援,……这时,变化就发生了 ……我不再觉得饱受痛苦煎熬,而是开始感觉自己内心和周遭变得开阔、变得仁慈温柔,我的世界逐渐变得愈来愈宽广了。……随着敞开心胸接纳痛苦,不再抗拒,我经验中的一切逐渐变得柔软而流畅。……我心中生起了一个新的声音︰即使我真的……那么糟糕,我也要全然接纳自己;即使,我的努力和缺乏安全感意味着,我被「我执」所擒缚,我也要温暖地对待自己、敬重自己、停止苛责自己;即使我以前很自私又吹毛求疵,我也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这些层面。
  我要停止这些永无止息的监控和批判。 在跟作者沟通译文和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塔拉有着不卑不亢的温柔,和有求必应的菩萨心肠,但同时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塔拉,一如她的名字——度母,在生命的洪流中,磨练昇华自己的身心灵,同时也利益了他人。塔拉也提醒我们,所有生命体之间是如此紧密相连,一个生命体的悲哀,影响着所有生命的痛苦,而当我们以真正的慈悲心,怀抱自己的瑕疵时(接纳内心痛苦并非放纵自己付诸行动),亦得以发展出接纳与爱护他人的能力。如同蒂帕嬷、德蕾莎修女、藏传佛教大师密勒日巴、和其他经过生命粹练的禅修大师一般,塔拉一步一脚印,在凡夫的挣扎中,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瑕疵,不自命清高,也不是个遥不可及的「大人物」;我深信,在塔拉温柔智慧的引导下,读者们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内心的真实本性,更了解所有生命之间有多么息息相关,而外在世界也会随着内心的转化,愈来愈清明、美丽、宽广开阔。 仅以本书译文,献给那些曾经伤害我的人,呵护我的人,还有这大千世界中紧密相连的所有生命,但愿他们都快乐欢喜,但愿我们心中都盈溢着大爱与智慧。

江涵芠 写于怜悯我的妈妈家中书房 05/25/2006凌晨


【前言】「一定是我有毛病」

  读大学时的某个週末,我和一个较我年长也更有智慧的朋友到山区健行,她那时约二十二岁。搭好帐棚之后,我们一起坐在溪边,望着溪水刷过岩石旋流而去,一边聊着自己的生活。当她聊到自己在学习「如何当自己的好朋友」时,一股巨大的悲伤顿时涌上我心头,我忍不住崩溃啜泣,因为,我绝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当时,我不断受到自己内在的判官所骚扰,这位判官无情、残酷、吹毛求疵、精力旺盛,虽然不见踪影,却全天候忙碌地工作。我知道我绝对不会用对待自己的模式去对待朋友,如此毫无情义可言。
  引导我的假设概念是:「我根本就是有毛病」,于是乎奋力去控制并修正那个自认为根本就有瑕疵的自我。当时我不断驱策自己用功读书,也是狂热的政治活跃份子,并积极投入忙碌的社交生活。我借由耽溺于食物,并汲汲营营于功名来逃避痛苦(反而还制造了更多痛苦)。我的休闲模式有时还蛮健康的:接近大自然、跟朋友相处等,但也包含了一些寻求刺激的冲动行为,比如:玩票性地吸食一些毒品、从事性行为和其他刺激的活动。在世人眼中,我表现得可圈可点;然而内心深处却焦虑不安、太过拚命,而且时常抑郁沮丧,我无法跟自己生命的任何一部分和平共处。
  这样的失落感与深切的寂寞两者形影不离,十几岁青春期时,我有时会幻想自己住在一颗透明的球体中,把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都隔离了。当自己觉得自己还不错,或者跟他人相处自在时,这泡泡就会愈来愈薄,薄到犹如肉眼不见的一缕轻烟似的;一旦觉得自己差劲极了,泡泡就会变浓,浓到好像大家都看得到一样。我把自己囚禁在其中,感到既空虚又孤独。随着年纪稍长,这个幻想逐渐消退了,然而,我还是活在一种生怕让别人失望、或受人排拒的恐惧之中。
  但是,跟这个大学朋友在一起时感觉却截然不同——对她的信任足以让我完全敞开心扉。接下来两天的高山健行旅程中,我们有时说说话,有时静静坐着,我开始了解,在起伏不定的情绪、沮丧、寂寞和沈沦之下,潜伏着强大的自我缺陷感;这是我初次瞥见痛苦的核心,而往后的生命中,我也一再地重访此处。在这赤裸、原始的感受中,我直觉地知道,由于与痛苦裸裎相见,我已踏上心灵疗癒之道。
  那个星期天夜晚开车下山时,我的心情尽管轻快不少,但是仍然隐隐作痛,我渴望对自己更宽容些,渴望与自己的心路历程为友,渴望自己能对生命中的人感到更亲密、更自在。
  多年以后,这样的憧憬驱使我步上学佛之道。在这儿,我寻获的教诲与修持,使我得以直接面对缺乏自我价值与不安全感,这些教诲与修持让我清楚见到自己正在经历什么,并教导我如何将慈悲融入生命之中。佛陀的教法也帮助我消除了这些念头︰我孤独一人面对痛苦、痛苦是个人问题、痛苦应该、也是我自己的错。
  身兼心理学家与佛学老师的二十年岁月中,有数千位案主和学生向我透露,他们因自我贬抑而感到痛苦不堪。无论这些对话是发生在十日禅修闭关课程之中,或是出现在每週的协谈时段,每个人的痛苦——觉得自己有瑕疵、缺乏自我价值的恐惧感,基本上并无不同。
  对大多数人而言,自我缺陷感俯拾皆是,随便一个状况,比方说,光听到他人有所成就、受到他人批评、与人争执、职场上出了纰漏,就足以让我们觉得自己差劲极了。
  我有一位朋友这样形容︰「我不断在这无形的、自我缺陷感的有毒气体中唿吸着。」透过自我缺憾的镜头来经历生命时,我们就会把自己禁锢在这个我称之为「缺乏自我价值的迷惘」之中。陷入如此迷惘时,我们就无法体认自我本质的真谛。
  在一次我指导的禅修闭关中,某个学生告诉我,有个经历使她深深体会活在迷惘中的悲哀。玛丽莲曾经好几天在弥留的母亲身旁连坐好几个小时,深夜念书给她听,在她身边禅修打坐,握着她的手,一次又一次告诉她,自己有多爱她。大部分时间母亲都陷于昏迷的状态,唿吸吃力且不规则。有个黎明前的清晨,母亲突然睁开眼睛,清楚专注地望着她这个女儿,「你知道吗,」她轻声低语,「我这辈子一直都以为自己有毛病。」她轻轻地摇摇头,彷佛在说︰「真是白白蹧蹋了。」然后她阖上双眼,再度陷入昏迷,几个小时之后就与世长辞了。
  我们实在无须等到临终才领悟到,认为自己根本就有毛病,真的是白白蹧蹋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由于自我缺憾的感受积习已深,想从这个迷惘中觉醒,不仅需要痛下决心,更有赖于积极训练心智。透过佛法的觉性修持,我们学会辨认何为当下的真相,并以开放的心拥抱所见的一切,如此一来,我们便能使自己从痛苦的迷惘中解脱。这种正念(mindfulness)A与慈悲心的培养,我将之称为「彻底接纳」。
  「彻底接纳」能够扭转我们惯于对抗不熟悉、可怕或强烈经验的窠臼。对于长年来忽视、批判、严苛对待自己、且总是排斥当下经验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必要的解药;彻底接纳就是乐意去体验我们自身与生命的本来面目。一刻的彻底接纳,即是一刻真正自在。
  二十世纪印度禅修大师殊利.尼萨噶达他(Sri Nisargadatta)B鼓励我们全心全意进入解脱之道︰「我只如此恳求你︰『用爱圆满自己。』」对玛丽莲而言,临终母亲的遗言使她醒悟这样的可能性,她描述道︰「这是她的临别赠言,让我了解,自己不必像她一样虚掷生命,由于爱——对我母亲的爱,以及对生命的爱——我决心以更开放更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我们每个人同样也可以如此选择。
  当我们练习彻底接纳的时候,先从自己生命的恐惧与伤痛开始着手,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慈悲心无限地扩充延伸;由于将自己怀抱于慈悲心之中,我们于是更能够自在地去爱这个活生生的世界。这就是彻底接纳的祝福加持︰当我们从「我根本就有毛病」的痛苦折磨中解脱时,就能够全然信赖且表达真正的自己。
  在此我祈愿本书所提供的教法,能有助于我们一同觉醒。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最深刻的本质︰纯净的觉性与爱;愿我们充满爱的觉性,能拥抱遍及一切处的所有众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不快乐,而是被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和情绪给绑架了。比如,总觉得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自己应该拥有什么,别人对自己怎么看……这些“应该”和“如果”的想法,就像一层层看不见的网,把我们困在原地,让我们无法真正地去体验生活的美好。我尝试过一些方法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总觉得治标不治本,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更加焦虑。所以,《全然接受这样的我》这本书,它的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 “全然接受”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温柔的邀请,邀请我去拥抱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无论好坏。我非常好奇,书中所说的“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具体是什么样的。是需要专业的指导才能完成,还是我自己就能在家操作?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让我感到放松,并且能在生活中持续实践的方法,而不是那种读完之后就束之高阁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明白,接纳自己,并不是放弃努力,而是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我一直认为,情绪管理是成年人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而我在这门课上,常常不及格。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久久不能自拔,影响工作,影响生活,甚至影响与家人的关系。总觉得自己不够坚强,不够乐观,好像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但《全然接受这样的我》这本书,光看名字就给了我一种力量,好像在告诉我,你不需要那么坚强,也不需要一直乐观,你只需要“全然接受”就好。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有点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非常好奇,书中的“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们会不会需要很长时间的静坐?或者需要什么样的特殊环境?我希望这些练习能够简单实用,即使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抽出几分钟来做,并且能看到效果。毕竟,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想要改变,而是觉得改变太难,或者不知道从何下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可行、有温度的指引,帮助我一步一步地,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忧虑,让自己活得更自在一些。

评分

这几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在奔跑,却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错过了什么。这种比较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总是放不下这些忧虑?明明知道想太多没有用,但就是控制不住。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全然接受这样的我》这本书时,眼睛真的亮了一下。它提出的“全然接受”的概念,对我来说太及时了。我觉得,与其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更好”,不如先学着欣赏和接纳现在的自己。这本书的名字里就有“放下忧虑”四个字,这正是我的心声。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思考角度,让我明白,所谓的“不完美”其实才是构成我们独特个性的重要部分。我特别好奇,这本书里提到的“禅修练习”,究竟是怎么帮助我们实现这种“全然接受”的。是冥想?是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调整?还是需要身体的配合?我期待的是能真正落地、可以执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道理。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但也因此常常陷入“想太多”的困境。脑子里会有很多假设,很多预设,然后根据这些假设去放大自己的担忧,结果往往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反而是我的思绪把自己困住了。特别是关于自我评价这方面,我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一点点小错误都会被我无限放大,然后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状态让我非常疲惫,也消耗了很多精力。所以,《全然接受这样的我》这本书的名字,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 “全然接受”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释然的感觉,好像是允许自己有不完美,允许自己有缺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让我能够真正地放下那些对自我的苛责。尤其是“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我很好奇它们是怎么设计的。会不会有一些引导性的冥想,或者一些简单易行的身体练习,帮助我重新连接自己的内在,理解和接纳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不再那么纠结于“我应该是什么样”,而是学会欣赏“我就是这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很柔和,让人一看就觉得安心。我一直觉得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跟自己过不去,总觉得不够好,总想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或者想象中的那个“完美”的自己。但现实生活哪有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阳光面也有阴影面。这本书的名字《全然接受这样的我》,直击人心,好像在说,嘿,别再跟自己较劲了,试着拥抱那个完整的自己吧。光是这个理念,就足够吸引我了。我平时虽然不算是一个特别焦虑的人,但偶尔也会钻牛角尖,比如在工作上,或者人际关系中,会反复想“我这样做是不是错了?”,然后陷入自我怀疑。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帮助我把这种“卡住”的感觉打破,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而且“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听起来就很有操作性,不像一些理论书,读完之后感觉云里雾里,不知道该怎么运用。我希望这些练习能简单易学,但又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让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练习,慢慢地,内化成一种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