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笔记:摄影创作上的66堂课

摄影师笔记:摄影创作上的66堂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摄影技巧
  • 摄影教学
  • 摄影创作
  • 摄影入门
  • 构图
  • 光线
  • 后期
  • 人像摄影
  • 风光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Jay Holben是一位影像制作者,他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想对战影像制作上的鸿沟。过去的17年,他的奋战冒险经验分散在American Cinematographer、Digital Video、Videography以及TV Technology的众多文章中。而在本书中,汇整了他最重要的文章,内容由摄影机操作技术、镜头特性到最佳光线处理要诀。不论是要从事独立影片制作、商业广告、MV、纪录片、电视剧、工商简介等节目摄制,本书将可以协助你提升创作层次,有效地在数位动态影像世界获致成功。

  书中内容大致分为四大区块:
  1.技术实作:探讨数位影像的基础、影像如何调校而可更有电影感、影像的压缩与控制。
  2.摄影光学:澈底研究镜头特性与镜头的可交换性、景深、泸镜、质感等层面。
  3.摄影机实作:指导如何控制曝光、感光度、白平衡、紫外线、稳定器。
  4.灯光与光线:探究如何运用光源及灯具、如何快速妥善地应付光线问题。

  另外还有如何改进声音、天文摄影的技术论述,甚至还有教你判断电影学校是否适合去就读。
 
探索光影的无限可能:视觉叙事与技术精进的深度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摄影基础知识或设备操作的说明手册,它是一部深入探索视觉叙事逻辑、艺术表达和技术整合应用的实践性著作。我们旨在带领读者超越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的简单设定,进入到如何通过镜头进行有效沟通、构建独特风格的更高层次。 全书内容围绕三大核心支柱构建:洞察与感知、技术与创意、以及后期与呈现。我们相信,一张成功的照片,是摄影师内在思考与外部环境精准互动的产物。 --- 第一部分:洞察与感知——摄影师的“心眼”训练 本部分专注于培养摄影师的观察能力与内在视角。摄影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一种筛选和诠释世界的方式。 1. 视觉语言的解码:从信息到意义 我们首先剖析视觉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点、线、面、形状、肌理和色彩。但更重要的是,探讨这些元素如何被组织起来,传达超越字面意义的情感和概念。我们将详细分析构图的心理学基础,探究为什么某些布局能自然地引导观众的目光,而另一些则导致视觉混乱。这包括对负空间(Negative Space)作为叙事工具的深度挖掘,以及如何利用视觉重量和平衡来创造张力或宁静感。 2. 时间的定格与延展:超越瞬间 摄影的魔力在于它能够凝固时间。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快门速度不仅作为曝光工具,更作为叙事工具。我们区分了“冻结动作”的瞬间爆发力与“运动模糊”所暗示的时间流逝和情感轨迹。深入分析如何通过长曝光技术,将不可见的时间维度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元素,例如星轨、水流的丝绸质感,以及城市脉搏的动态轨迹。 3. 光线的角色扮演:环境的塑造者 光是摄影的灵魂,本书将光线分为“描述性光”和“表达性光”。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顺光、侧光、逆光”分类,而是着重于光线的质地(Hard vs. Soft)、方向的暗示性(Directional Cues)以及色彩温度(Color Temperature)对情绪的影响。内容涵盖了如何在自然光变化中预测和利用光线的微小转变,以及如何使用人工光源来重塑环境光,使其服务于作品的核心主题。 4. 主题的提炼:提问与探索 成功的摄影作品总有一个清晰的“为什么”。本章指导读者进行选题的深度挖掘。这包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普适性或深刻个体意义的主题,如何设定创作的边界(Scope),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照片(Project-based approach)而非单一图像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论点。探讨“提问式摄影”的理念:即每张照片都是对一个未解之谜的探索。 --- 第二部分:技术与创意的融合——工具的解放与驾驭 本部分将技术知识转化为创造性的自由,强调工具是实现愿景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5. 景深与焦点的叙事力量 景深控制远不止于背景虚化。我们将深入解析浅景深如何隔离主体、强调孤立感或重要性;而大景深如何构建环境的全景叙事,将主体置于广阔背景中进行对比。此外,对焦点选择的探讨超越了“合焦”本身,涉及如何利用焦点引导观众的目光,并构建画面中的视觉层次。 6. 镜头选择的哲学:视角与距离的对话 不同的焦距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本书详细比较了广角、标准和长焦镜头在空间感知扭曲上的差异。广角镜头如何夸大前景和纵深感,长焦镜头如何压缩空间和建立平面化叙事。这不是技术参数对比,而是关于“你选择用哪种‘眼睛’去看待世界”的哲学选择。 7. 动态范围的掌控:高光与阴影的平衡术 在数码时代,我们对动态范围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强。本章侧重于在拍摄时如何预见并保护高光细节和阴影信息,避免信息丢失。这涉及到在极端光线条件下,如何利用包围曝光(Bracketing)等高级技术,并为后期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确保最终图像拥有丰富的层次感。 8. 风格化的自我确立:从模仿到原创的跨越 风格并非一蹴而就的装饰,而是技术选择、内容倾向和后期处理习惯的自然聚合。本章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自我评估框架,帮助摄影师识别自己目前倾向的视觉偏好,并有意识地去挑战这些偏好,从而逐步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格,避免陷入流行趋势的陷阱。 --- 第三部分:后期与呈现——从数字到实体的转化 后期处理被视为“二次曝光”和“数字暗房”的延伸,是完成创作意图的最后一步。 9. 后期处理的意图性:修复、增强与重塑 本部分强调后期处理必须服务于最初的创作意图。我们探讨了局部调整(Local Adjustments)的精妙艺术,如何精准地控制画面的特定区域来加强叙事重点,而不是进行无差别的全局美化。涉及对影调、对比度和色彩倾向的精细控制,以达到作品所需的情绪基调。 10. 色彩的情感导航:色调、色温与饱和度的心理学 色彩是直接触达观众情绪的途径。我们深入研究了色彩心理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创建统一的色彩方案(Color Palette)来增强作品的连贯性。重点讲解了如何使用HSL(色相、饱和度、明度)工具进行精准的色彩雕塑,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或微妙的氛围渲染。 11. 打印与展示的维度:从屏幕到物质的飞跃 一张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决定了观众与其互动的体验。本书讨论了打印媒介的选择(如艺术微喷、光面、哑光纸张)对最终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影响。分析了不同介质如何影响色彩的深度、纹理的再现以及光线的反射,指导读者根据作品内容选择最恰当的展示载体。 12. 策展与档案:建立你的视觉图书馆 成功的摄影师不仅会拍摄,还会管理和呈现他们的作品集。最后一部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系列作品的筛选、排序和编目。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展示目的(如画廊展览、书籍出版或在线作品集)来构建叙事流程,确保每一张照片都在正确的语境中发挥其最大效用。 通过这66个关键视角的构建与精进,本书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将对世界的观察转化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视觉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Jay Holben


  有超过十年的摄影指导工作经验,而且身兼技术领域上的创作者,近二十年来也是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投稿最多的作家。在最近的七年,他是Digital Video杂志的技术编辑,是TV Techonlogy杂志灯光专栏的作者,也多方投稿到Videography和The Hollywood Reporter。
  
  他还曾出版一本极受推崇的灯光书籍A Shot in the Dark: A Creative DIY Guide to Digital Video Lighting on (Almost) No Budget,Holben总是希望能把现场实作经验传承给新进的影像制作者。为了更强化经验延续,他还是全球摄影技术学院的教师。

  创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试着以第一线的实作经历,来告知并影响节目制作上的技术人员们。
  他现在住在洛杉矶,是独立制片和导演。
  
译者简介

廖澺苍   


  现职: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学历:
  纽约理工学院艺术硕士
  国立艺专电影科毕业

  经历: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高级行政秘书
  玄奘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
  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暨新闻学系、世新大学新闻学系、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多媒体设计学系兼任讲师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94学年度杰出校友
  台视节目部播映作业组资深三级主控导播
  台视新闻部制播中心资深三级编导
  台视新闻部、体育部採访中心摄影记者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技术实作
1.1 数位影像是如何产生的
1.2 搞懂数位:数位摄影机是如何捕捉彩色影像
1.3 电影感—画框比
1.4 消逝的标准……跟1.85:1说再见?
1.5 电影感—格率
1.6 电影感—解析度
1.7 电影感—感光元件,大小是重要的
1.8 位元与位元组:资料速率的瓶颈
1.9 录制raw档影像有什么优缺点?
1.10 数位摄影机与颜色:411与4:4:4、4:2:2、4:2:0
1.11 维持影像完整:调校监看器

第二部分   摄影光学
2.1 深入探究景深:了解电影感的景深
2.2 光学上的错误观念:了解光学的替换
2.3 完成转换:镜头卡座与可交换性
2.4 深入了解屈光镜
2.5 镜头转换镜
2.6 镜头泸镜
2.7 计算摄影机泸镜
2.8 学习如何创造镜头光斑
2.9 怎样才是一颗好的镜头?如何正确地提升光学能力
2.10 怎样才是一颗好的镜头?思考镜头类型与对焦类型
2.11 调制转变函数:了解镜头解析度
2.12 深入了解调制转变函数:实例研究

第三部分   摄影机实作
3.1 怎样才是最好的摄影机?
3.2   ISO、EI、ASA、操作者
3.3 如何决定出你摄影机的ISO值?
3.4 数位曝光的重要工具之一:示波器
3.5 数位曝光的重要工具之二:直方图
3.6 什么时候白色不是白色?探究白平衡
3.7 探究摄影机稳定系统

第四部分 灯光与光线
4.1 灯光上的探究:钨丝灯光源
4.2 灯光上的探究:萤光灯光源
4.3 灯光上的探究:HMI灯光源
4.4 灯光上的探究:LED灯光源
4.5 灯光上的探究:Fresnel佛氏灯具
4.6 灯光上的探究:ERS,椭圆反射罩聚光灯具
4.7 灯光上的探究:PAR,抛物线反射罩聚光灯具
4.8 加色与减色混合法
4.9 色温度
4.10 神奇的微倒值:重要的凝胶泸镜
4.11 飞快地进行白平衡
4.12 详细了解平方反比定律
4.13 光线的深度之旅:美女光
4.14 光线的深度之旅:会反射的闪亮光
4.15 光线的深度之旅:去除反射光
4.16 烟与雾
4.17 使用测光表来维持空气中雾的量
4.18 更多的光线之旅:日光消失后的应变
4.19 阳光的组成
4.20 黑暗的艺术:没有光时的打光
4.21 夜间打灯技术
4.22 自然的日光夜景
4.23 光线的深度之旅:永恆之火
4.24 没那么简单的绿幕打光
4.25 光线的深度之旅:12页剧本、四个季节、12小时;简单又多样的灯光实作
4.26 黑暗中漫舞:在紫外线下拍摄
4.27 保持恆亮:基本电源管控
4.28 最完美的灯具组

第五部分   综合论述
5.1 重要的绳结知识
5.2 收录更佳声音品质的技巧
5.3 访谈艾美奖声音后制混音得奖者Eric Lalicata
5.4 拍摄月球:天文摄影的技巧
5.5 了解后期颜色修正
5.6 彩色人生:与调光师合作
5.7 到底要不要攻读电影学校?
5.8 我是寇克舰长!思考导演这个角色
 

图书序言



  影像制作的现场其实就是战场,而且不意外的是,每个制作团队的本质上都会是穷兵黩武的。我们的拍摄日程就像是作战计划,每天在现场艰辛地推动进度,接受审核与考验,克服万难以创造最终成品的艺术性,我们其实是在制作的鸿沟中奋战。在超过25年的节目制作历程后,我的靴子黏满了尘土,我有作战的伤痕和说不完的故事来证明这一切。对参与者的心理和生理层面,都是个辛苦行业且必须付出代价。影像制作不是要你心跳加速到无力,而是要你的血液沸腾燃起热情。当然有些血液,还有汗水与泪水,会遗留在工作现场。

  你的手上会握有各式各样的作战手则。我多年的专业职场工作经验主要在摄影领域,撰写本书就希望协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摄影的艺术面和科学面。

  本书起源

  很久很久以前(最好的书好像都是这样开场的),在数位时代以前,在还没有网路以前,一位充满热血的年轻人,还不知道天高地厚,就决定开始撰写自己的论坛,并取名为摄影师笔记(Behind the Lens),来回答有关好莱坞和影像制作上的问题。

  你可能已经猜出来,这个毛头小伙子就是我。虽然那时的我没有权威性也没有太多经验,不过我狂热地阅读与电影有关的任何书籍,在这论坛上的表现还不错。

  网路出现开启了我的康庄大道。下一个阶段就是美国线上(American Online)名为今夜好莱坞(Hollywood Tonight)的聊天室,有更多的大人们在讨论那一种柯达底片的药膜有最佳的对比呈现,我也在这个聊天室遇到了真的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随着美国线上式微,这个论坛就改发展到British Mailing List,我也当了好几年的会员。

  我从来没有要把写作当成副业,我在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的第一篇文章纯粹是运气。我每天在下班后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前,做超量的研究,让我学到更多也有助我的职业发展。在1997年4月,桌面上的摄影术(Desktop Cinematography),成为我在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的第一篇文章。从此就未曾停止撰写文章。自第一篇文章后的18年间,我为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写了超过200篇的文章。后来我转到Hollywood Reporter担任投稿者,同时我也持续我影像制作者的生涯,从一个领班发展为摄影师。

  再接着我到Filmmaker Forum撰写MySpace。在那时我的工作相当顺利,也更适合在这论坛中回答问题。我也重启摄影师笔记的系列,并写了极多的个别指导文、论文,并回答使用者的问题。

  在2007年我到了受欢迎的DV杂志,再次成为投稿者,并成为技术编辑,之后投稿到DV101专栏,就像摄影师笔记的翻版。那时的编辑告诉我,如果这专栏我撰写得够久,就可以出书了。于是这念头开始在我脑中生长。

  后来成为了全球摄影师技术学院的教师,许多我在DV101专栏的文章就成为我讲座的基础,或是许多在课堂上的专题讨论后续成为了专栏的内容。我也逐渐了解,在我准备光学教材时,4到5个专栏内容就成了课程的坚实基础。虽然文章是在好几年间完成,编辑起来也可涵盖众多领域层面。

  虽然在DV101每个月没有固定的撰写节奏,但7年后累积也超过了70个专栏,我理解到这些丰富的内容并未在其他书籍中见过。这就是你所拿的这本书的由来,编辑这么多页数的内容,其实是我这十几年来的血汗和泪水。不只来自DV101论坛,还有我在dv.com写的部落格,在Videographer、TV Technology、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的论文,以及最近专门为本书所写的文章。

  本书是什么

  虽然是由不同来源的文章编辑而成,但我做了通盘的分类并有逻辑的安排。这本书分为五大部分,技术实作、摄影机、光学、灯光与光线,以及综合论述。虽然是汇集而成,但你可以任意挑选最适合你需要的来读,也可从头读到尾。也因为有逻辑概念,所以比较先讨论的议题,到后来可能还会再碰到。同时我也把质性相近的两篇文章整合成一篇。但整体来说,每一篇都做了很谨慎的更新,并且做了扩充延伸。不可否认某几篇内容有些重覆,我还是决定完整保留,因为我相信即使是相同内容,但出现在不同的文本中,读者将可有更佳的理解。

  本书当然不会是非常完整的摄影教科书,但每一篇文章对你在创造独特的视觉观点时,都会有助益。

  更重要的是,我努力去剔除已过时或短期内将会过时的资讯。多数内容在至少5年内仍适切可用,直到数位革命更进步的技术来取代。在灯光和制作实务上的文章,会是永久可用的。

  作者是何方神圣

  抛开令人无趣的细节,在专业领域中的过去25年,我可说任何影像制作的职位都做过,不过例外的是发型和化妆,以及配乐作曲。我主要的工作背景还是摄影师。我担任摄影指导10年,更之前是摄影的领班。

  虽然我在2006年以摄影师的名义退休,以追求导演和制片工作经验,我仍然紧密地跟随技术的发展,并持续从事实务操作测试,对最新最利害的设备都了然于胸。

  我为何要任教
  为的是要有学习和分享上的自我反思。

  我会进到这职业是因为我想要分享。我想要把我脑中的故事和观念与人分享,并希望使影片看来更好,更有惊人的方法来完成。星际大战(Star Wars)让我大开眼界,并使我决定要成为影像制作者,把你的想像与无数人分享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更进一步的分享就变成教学。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在影片制作的这行业与艺术和技术议题上,我可以一天到晚讲个不停。我喜欢这个行业、这个艺术,并喜欢与爱好者分享。我同时也发现,对我学习到的知识做自我检视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学。我从这个行业学到不少,特别是在摄影上的艺术与科学,我应该把这些知识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强迫我必须非常清楚我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当年我伟大的妈妈和老婆就首当其冲成为我的学生听众,真辛苦她们了。

  这么多年来我发展出我的职业,也愿意协助他人学习。现在有很多途径可以达成,像是网路、影像制作社群的论坛、一对一回答问题,或透过发表在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的文章、教科书、我过去几年所带的工作坊与讲座,或是在The Hollywood Reporter、DV、Videographer、TV Technology上的成果。

  我所写的每一篇论文,带领的每一场专题讲座,都让我得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过去的课程不仅使我先前的经验和理论得到证实,同时更扩展了我的知识,更加理解我所写的、所教授的,以及所指导的学问。我从未中止学习,这也是教学的附加乐趣。

  所以抬起头来,准备你的装备,最大场面的战役就在前方。
  祝大家有个愉快的拍摄过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攝影師筆記:攝影創作上的66堂課》真的是太對我的胃口了!身為一個在台北街頭晃蕩、偶爾拿起相機記錄生活點滴的攝影愛好者,我一直很希望能有一本能真正引導我突破瓶頸、讓作品更有「味道」的書。以前也看過不少攝影技巧類的書籍,但總覺得少了點靈魂,充其量就是告訴你怎麼操作相機、調出漂亮的顏色,卻沒能觸及到創作的本質。這本《攝影師筆記》完全不一樣,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攝影前輩,坐在你對面,像朋友一樣跟你聊攝影。書裡那些關於「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在日常中尋找靈感」、「如何與拍攝對象建立連結」的討論,都讓我非常有共鳴。有時候,我們太過專注於技術層面,反而忽略了攝影最核心的「為什麼」。這本書恰恰補足了這一塊,讓我重新思考自己拍照的初衷,以及如何在每一次按下快門時,注入更多屬於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對話,你會發現很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盲點,也會被激發出許多新的想法。對於剛開始接觸攝影,或是覺得自己的作品總是差那麼一點意思的同好們,這本書絕對是能讓你茅塞頓開的必讀之作。

评分

坦白說,我對攝影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愛恨交織」的態度。喜歡它能夠捕捉美好瞬間的能力,卻又常常被技術的門檻和創作的瓶頸所困擾。這本《攝影師筆記:攝影創作上的66堂課》的出現,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攝影不應該只是冰冷的技術堆疊,而應該是情感的抒發和故事的傳遞。這本書恰恰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書中探討的許多觀念,像是「如何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的拍攝主題」,以及「如何讓照片說話」,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是書裡對於「攝影師的態度」的討論,它不只強調技術,更強調內心的感受和與世界的連結。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追求某種「漂亮」的效果而忽略了照片的內涵,但這本書提醒我,真正的攝影,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睿智的長輩在交流,你會學到很多人生道理,也會對攝影有全新的理解。它讓我重新找回了對攝影的熱情,也讓我開始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清晰的期許。

评分

這本《攝影師筆記:攝影創作上的66堂課》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我是一位在職場上奮鬥的小資上班族,平時最大的樂趣就是利用下班或週末的時間,帶著我的小單眼去街頭巷尾隨意拍拍,記錄下生活中的一些小確幸。然而,我的技術一直停留在「能拍清楚」的階段,總覺得自己的照片缺乏生命力,也沒什麼特色。在網路上看了許多攝影教學,但總是覺得不太對味,可能是我比較偏向「藝術感」的追求吧。這本書恰好填補了我這方面的需求。它沒有過多的術語,也沒有複雜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貼近生活的語言,探討了許多關於攝影創作的「眉角」。例如,書中提到的「如何觀察光線的變化」,或是「如何用構圖來引導觀者的視線」,都讓我豁然開朗。有時候,我們以為攝影就是按下快門,但其實背後有著無數細膩的觀察和思考。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溫柔的引導者,讓我重新認識了攝影的樂趣,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拍出更多有故事、有情感的作品。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野真的非常開闊,讓我這個平時只懂拍拍貓貓狗狗、偶爾去文青咖啡廳打卡的「偽文青」攝影師,大開眼界。它不只是教你怎麼拍出好看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要拍」、「為誰而拍」這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書中探討的許多創作觀念,像是如何從一個平凡的景物中挖掘出獨特的視角,或是如何透過光影的運用來營造氛圍,都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一些關於「個人風格」的建立,更是戳中了我的痛點。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照片有點「制式化」,缺乏獨特的個人印記,看完這本書後,我才意識到原來風格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從內在的思考和觀察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書裡舉的許多例子,都非常貼近生活,讓人讀起來不會有距離感。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攝影是一門很專業的藝術,好像需要很多艱深的理論和昂貴的器材,但這本書告訴我,其實攝影的本質是觀察和表達,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和分享。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的攝影世界的大門。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是因為「66堂課」聽起來很紮實,以為會是那種步驟條列、教你如何拍出「大師級」作品的工具書。結果翻開後,才發現它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詩集,或是哲學散文,用一種非常細膩、充滿感性的筆觸,去描繪攝影的點點滴滴。書中沒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講解,也沒有讓人眼花撩亂的數據分析,而是透過一个个關於光影、色彩、構圖、情感的哲思,來引導讀者深入探索攝影的內在世界。我特別喜歡書裡對於「瞬間」的捕捉和詮釋,有時候我們會為了拍出一張完美的作品而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這本書卻提醒我,攝影的魅力,也存在於那些稍縱即逝的、充滿生命力的瞬間。閱讀的過程,我時常會停下來,回想自己過去拍過的那些照片,以及那些被我錯過的、卻又隱藏著無限可能的瞬間。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拍攝機會,也更加懂得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它不只是一本關於攝影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看見」生活、如何「感受」世界的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