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简介这本「传媒与现代性论文集」实在很难。
原本是「集」,就让集成为一种松散的组合,等待个别读者由于误解,而在其中找到某种有机╱有趣的关联方式,是编者们天真烂漫的期待。然而既然成为集,即使再偶然与反讽,也未必能避谈团结、回避如何交集、赶集、集合、集锦,抑或集权?在此狗尾续貂,若是提供一种解集的方式,再好也不过如同不同语言中一大串客套、头语、接尾语、敬语。不过只是为了说「Hi!你好!欢迎!」
论文共同特征为史的向度,可惜此文之史未必彼文之史,文集内含复数的史,包括了新闻史、传播史、思想史、体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等。论文目录次序结合新闻史中时间、空间、政权、制度(化)与人物等约定俗成又直觉的安排。断裂与绵延的轴线、切面分布在民国时期、日治台湾以及战后台湾。空间上侧重了北京、上海、台北。权力的来源包含政治、经济、市场、消费、大众、意识形态、军事紧急状态。制度(化)除了官方之外,亦及公共领域、宣传部门、编辑部、党派、集体意识与道德教训。人物除了社交名流、明星、报人、知识份子之外,还有压迫者的回归,如政治受难者、白色恐怖受害者、女性、农民工。换个角度思考,本书作为新闻史研究论文集,除了研究支配与被压迫文化的历史之外,还有没有尚未被发现或被排除的残余范畴或者正在萌发的新兴文化?泛黄纸张、出土档案、紧急状态国家、口语文化、过时的电报劳动可以补充残余范畴。而新兴文化?抱歉,没有新新闻。五十年前的旧闻老矣,难道就不足以语新。
或许这本论文集的意义除了集合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近几年的研究发展之外,所谓的新意在于可以让读者继续思考新闻史如何以多重组成的媒介史向度,继续往前走。
例如,许多研究者把「晚清民初」的中文政论报刊,视为华文语境中首度确立「报刊」媒介的关键时期。然而,陈建华的「大报不敢、不便、不屑登的文字」展现出「小报公共性」的意义,而「小型报」更灵活地经营出大众化的阅读群体;马晓月认为「宣传」不仅只是翻译了propaganda,不同阶段的正面/负面指涉有哪些?蔡博方爬疏「好公民」意象如何从「旁观者」、「贡献者」转为「知识者」?黄顺星回顾1930年代的北平,跑跑跳跳的运动新闻又如何成为国家荣辱与民族兴衰的媒介事件?
关于日治、殖民、现代性、媒介、社会生活、传播等等重要问题,近年的台湾研究中走向文化史、社会史的潮流。传播史研究对我们展现了一个缤纷多样的一九三〇年代的女性样貌,王淑美帮我们描绘摩登女孩代表着因应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新类别、新的都市风景、街头速写的样板人物。陈淑容笔下低吟口语传统的形式上的文字与声音所寄託的劳动者群像与处境,如何透过话语实践抵抗资本主义,以及萧旭智透过请愿、怠工、身体、心理等指出早期资讯技术中镶嵌的身体与劳动如何不满足。
白色恐怖时期的新闻工作者,究竟是加害者或被害者?在责任归属上,又该如何判定区分?陈百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模煳与两难。杨秀菁回到更早的二二八事件,对台湾新闻界造成人才的严重损失与断层,而倖存的从业者,除了自我审查的精神压力外,更必须面对新闻机构内部的政治与人事斗争。1950年后政府当局为因应两次台海危机的战争状况,所採行战时新闻管制政策的起源、考量与影响,成为了国民党在1950年代中期之后,林果显认为,这是言论管制更趋集权的原因。邱家宜的论文,则是对徐复观的《民主评论》这份刊物的内容、组成份子、人际网路作细致的分析。
本论文集缘起于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于2015年举办的「传媒与台湾现代性」研讨会。会中许多研究者发表精彩的研究,并于会后进行学术论文的双匿名审查、修改等。经过一年的努力,本论文集收录12篇新闻史相关的精彩文章。传媒与台湾现代性学术研讨会,获得科技部国内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补助(104-2916-I-128-001-A1)。文末向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科技部、五南图书、馆长周成荫、副馆长温洽溢以及罗晓南、翁秀琪、黄铃媚、夏晓鹃等馆务委员,兰琪、纯桢及协助匿名审查的委员们一併致谢。没有各位师长帮忙,我们三人也无法稍息,就地解散。
萧旭智、蔡博方、黄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