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网际网路 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net

误解网际网路 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ne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网络文化
  • 数字鸿沟
  • 信息素养
  • 媒体研究
  • 社会影响
  • 技术批判
  • 误解
  • 传播学
  • 网络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析网际网路的迷思与弔诡
理解网路、科技与社会的虚实关系

  网际网路问世以后,从政府、军事单位、学术界与NGO组织的运用,扩展到了商业用途,其间,科技决定论再次附身,特别是网际网路结合手机与平板电脑等载具后,如何釐清(网路)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再次成为重要的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课题。本书结合三位政治经济学者之力,从网路之历史、政经脉络及其规范,以及网际网路与政治活动之联系,分进合击,深入浅出,可以发挥教科书的功能,同时足以支援进阶探索,襄助重要问题意识的提炼。
《网际脉络:数字时代的社会、权力与文化重塑》 导言:数字洪流下的新现实 在二十一世纪的黎明,一个由光纤、数据流和无形代码构筑的全新疆域——网际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结构、互动模式乃至我们对“真实”的理解。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范式转移。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变革,探讨其在权力分配、文化建构、个人身份重塑以及全球治理层面所带来的复杂效应。我们关注的不是技术的几何形态,而是技术嵌入社会肌理后所产生的张力与涌现。 第一部分:基础设施的隐形权力 互联网的物质基础往往被我们对“云端”的抽象认知所掩盖。然而,数据的传输、存储和筛选,无不依赖于庞大的、物理的、地缘政治化的基础设施。 第一章:数据高速公路的地理政治 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底光缆的铺设路径、数据中心的选址逻辑及其背后的国家战略博弈。跨国电缆的敷设不仅是工程壮举,更是信息主权的延伸。不同国家对信息流动的控制意愿,构成了数字主权的概念。我们分析了关键节点上的技术标准制定权如何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数字殖民主义”在基础设施层面的潜在表现。 第二章:算法的黑箱与决策的透明度 算法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工具,它们是权力的新型载体,渗透到信贷审批、司法量刑、新闻推送乃至招聘筛选等关键领域。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固有偏见(Bias),讨论了数据集的选择、特征工程的设定如何固化甚至放大既有的社会不平等。我们探讨了“算法正义”的缺失及其对公民权利的侵蚀,并呼吁建立更具问责性和可解释性的决策框架。 第三章:平台经济的结构性重塑 大型科技平台凭借其网络效应和数据垄断,构建起新的经济帝国。这些平台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市场仲裁者和劳动力的组织者。本章分析了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兴起如何模糊了雇佣关系,以及平台对内容审核和信息分发的权力集中,对传统媒体生态和商业竞争格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关注这种集中化趋势对市场活力和创新生态的长期制约。 第二部分:数字身份与文化场域的演变 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表达方式、社群的形成逻辑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都经历了根本性的重构。 第四章:身份的流动性与前台/后台的坍塌 互联网提供了多重身份扮演的可能性,模糊了私人生活与公共展示的界限。本章考察了“表演性自我”(Performative Self)的兴盛,人们如何在精心设计的数字档案中管理印象,以及身份的碎片化对心理健康和社会信任的连锁反应。我们探讨了数字足迹(Digital Footprint)如何成为一种持续性的、不可磨灭的个人资产或负债。 第五章: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经济的内卷 在信息无限供给的时代,稀缺资源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人类有限的注意力。本章分析了信息推送机制如何被优化以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这催生了一种“情感刺激驱动”的内容生态。我们考察了这种机制如何助长了极端化言论的传播,以及对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构成的结构性挑战。 第六章:亚文化与社群的边界重构 数字社群的形成不再受制于地理限制,形成了基于共同兴趣或意识形态的高度凝聚力群体。本章研究了这些新型社群的内在运作逻辑、规范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主流文化的话语权。我们同时也审视了“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和“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如何固化群体认知,加剧社会群体的极化现象。 第三部分:治理、主权与抵抗的张力 数字世界并非无政府状态,它是一个充满动态权力斗争的竞技场,涉及国家、企业、公民社会乃至跨国黑客群体。 第七章:网络空间的主权边界与冲突 各国政府试图在网络空间中划定主权边界,形成了“赛博主权”的多元解释。本章对比了不同模式(如开放的“美国模式”、受控的“中国模式”、中立的“欧洲模式”)的实践,探讨了国家安全、言论自由与跨国数据流动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分析了网络战(Cyber Warfare)的界定、升级机制及其对国际法构成的挑战。 第八章:数字公民权利与监控资本主义 随着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的飞速提升,监控资本主义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本章深入探讨了大规模监控对民主实践和个人自由的系统性威胁。我们关注数据隐私的法律框架(如GDPR的意义),以及公民社会如何通过数字工具进行抵抗、组织抗议和进行数字人权倡导。 第九章:去中心化的乌托邦与现实的妥协 区块链、分布式自治组织(DAO)等技术被视为打破传统中心化权威的希望。本章考察了去中心化技术在金融、身份管理和治理结构上的试验性应用。我们客观评估了这些技术在实现其宏伟愿景过程中所遭遇的监管障碍、可扩展性难题以及新形式的权力集中风险。 结语:迈向审慎的数字未来 网际网络是一个尚未完成的项目。它既是前所未有的解放工具,也可能成为前所未有的控制媒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或恐惧,以一种清醒、历史性的视角,理解我们正在共同塑造的数字世界。理解其结构、权力的流向和文化的影响,是每一位现代公民参与塑造未来数字秩序的前提。我们必须学会与这个日益复杂的系统共存,并积极介入其规则的制定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James Curran

  讲授与钻研「传媒、历史与政治」,及「传媒政治经济学」,(合)着与编辑22本传媒相关书籍,其中《有权无责》出版30余年以来,更新已有七版,《传媒与权力》有五种语言译本。2011年,国际传播学会以柯兰教授对「传媒、市场与民主」的终身学术贡献,颁以首届「艾德温‧贝克奖」。

Natalie Fenton
 
  专司「批判视野与政治传播」的教学。她认为利润与竞争,致使世人陷入极其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体制。为此,她问津人们为了追求社会进步、改变世界而做的努力;投身于探索身分认同与民主形成过程中的传媒角色,编着《新传媒‧旧新闻:数位年代的新闻事业与民主》(2010)等书。

Des Freedman

  负责「社会理论的智力基础」与「研究传媒与文化」等领域的召集及教学,本书之外,近作包括《传媒政策政治学》(2008)、《传媒权力的矛盾》(2014),担任「报业与广电自由学社」(1979创立)全国执行委员会委员,近日再扩大组成(英国)「传媒改造联盟」并任其主席。

  James Curran、Natalie Fenton及Des Freedman三人都是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 College)「传媒与传播系」教授。

译者简介

冯建三


  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曾)主编《新闻学研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现为《传播、文化与政治》执行编辑。出版《传媒公共性与市场》(2012)等七本书,(合)译《传媒、市场与民主》(2008)等十八本书,(曾)任「媒体改造学社」理事(长)与「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图书目录

前言:有了网路,政治(还)没有改变──从柯P 说起/冯建三

第一部 综论
第一章 重新诠释网际网路/James Curran
第二章 重新思考网际网路历/James Curran

第二部 网际网路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网路2.0 与大片经济学之死/Des Freedman
第四章 网际网路的委外规范/Des Freedman

第三部 网际网路与权力
第五章 网际网路与社群网络/Natalie Fenton
第六章 网际网路与激进政治/Natalie Fenton

第四部 展望
第七章 结论/James Curran, Des Freedman and Natalie Fenton

跋:网际网路、报业「危机」与民主危机/冯建三

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有了网路,政治(还)没有改变
从柯P说起
冯建三


  有了网路,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就什么都无法改变,特别是长期的、广义的政治效果。但是,因为我们都在用,整日电脑不离身,网路不离口,手机不离手,我们自己造就了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每日的生活实践,太多的人都听到了这样的说法,那样的高声朗诵与同义反覆,再三认定网路冲击了这个,冲击了那个,包括冲击了狭义的、选举的政治。1

  一个月前完成的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既可预期,也是意外。大家知道国民党会输,但很少人预料输这么多。何故?大家都说,重要原因之一是,青年人加上新媒体,又因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就是青年人,两个原因也就是一个原因:新媒体。表面看,这个说法有道理。台北市长当选人柯P 早就心知肚明,几乎完全绕过传统媒体,选战期间仅有一次付费广告,是因网路版点击高而在十一月十九日,推出六十秒版的「这一票,你听孩子的话」电视广告。连胜文单是在选前五天,仍然抱着报纸不放,在四家综合报纸刊登半版广告十八次半,三分之一在头版!

  不过,柯文哲的网路有多成功?就看标准怎么定。柯P 在Youtube 推出了三类广告片。一种是所谓国际都会研习之旅,美国篇选前点击1.4 万次,日本篇6.7 万。第二种是30 则市政主张,第三种是15 支情感诉求影片,平均分别有3.7859 与9.8112万次点击。台湾收视人口最高的前20 名频道(很不幸,包括了7 或8 个24 小时「新闻」频道,也包括定点播放新闻的台、中、华与民视)平均收视率约在0.35-0.45%,亦即7-10 万人。

  在Youtube 的柯P 影片,观看(点击)人数是累积至选举当日,十或二十多天的人次,总计269 万,并且,观看的人是柯P 支持者的机会,挺大。电视新闻收看则比较不同,尽管也会反映既定立场,但成分低于网路收看者。假使一个(新闻)频道一天有柯P 新闻2 则、重播1 次,那么,七个(新闻)频道一天就有196-280 万人次(这还不包括五家无线台)。网路影片与电视新闻的收视质量,是无法直接比较;但是,这是重量不重质的年代,我们何妨只是比较收看的人数?若这样比较,很明显,传统电视超过网路的人次,很多很多倍。

  因此,比起电视,网路的宣传效果不会更大。若看报纸,选前半年四报出现「柯文哲」的次数是867(联合报)、842(自由时报)、724(中国时报)与609 次(苹果日报),连胜文在前四报则依序是761、843、682 与630 次。假使只看出场次数,其余不论,报纸大致「公平」对待两人。如果报纸立场列入计算,支持柯P 的自由时报之昨日阅报率,超过联合与中时的总合;是以,苹果就是关键,那么,这家港报可能挺柯大于挺连吗?不太可能,因此,依据报纸的报导数量,假使能够预测候选人的输赢,柯P 早就胜出。

  当然,新媒体不是只有网路或Youtube,还有手机、脸书,以及各种社交媒体⋯⋯等等。但是,不要忘了,这些新媒体的内容有二。一种转载大众媒体。第二种则是传统的口耳相传与口语攻势,转而在这里进行,因此,这个部分的新媒体传播,其实是人际传播的延伸或扩大。

  总之,前面这些段落的举例,主要是要说,新媒体对柯P 是有正面效益,但幅度不宜夸大,老媒体对柯P 并没有更坏,若不是更好。就此理解,网路等新媒体究竟在这次选举的作用是啥,在没有详细研究之前,无法断言。

  近年来,政府的执政成绩低迷、各种事故频仍,无一不使社会气氛沉郁,无一不对执政党不利,那么,若用更为传统的「赌烂票」解释这次选举结果,或许比青年人与新媒体的作用,来得大些?其中,最让人诧异的新北市与桃园市,赌烂票的动力可能更是明显:六都平均投票率是66.31%,台湾省十二个县市是70.40,但新北市仅61.65%,桃园是62.73%,双双吊在车尾。传统上投给两市蓝军的人,以不投票表示赌烂,中间选民则投给非蓝军,以示赌烂。选后民进党不敢浮夸,估计也是深知此番胜选,来自本身的实力,低于赌烂票的威力。

  网路等新媒体与青年人足以带来胜选,这是迷思。2008 年,欧巴马从一般公民身上募集了可观的捐款、赢得了民主党初选及总统大选。但,不要忘了,欧巴马也得到企业大捐款,选战也由昂贵的专业人士操盘(当年赢得行销大奖),斥资电视广告就有2.359 亿美元。这些传统因素,加上当时经济低迷已有多日、小布希也让很多人怒气冲天,又有金融核爆,才让欧巴马胜选。柯P 也许比欧巴马更不传统,但与其说这是新媒体带来了胜利,不如说政经与社会文化等总体面向,乘以马政府的表现实在给人太恶劣的印象,引爆于九合一的选票。

  2010-2011 年,俗称「阿拉伯之春」的出现,也很难说是新媒体促成。在六个起义的国度,巴林在2010 年的网路普及率,确实名列阿拉伯国家前五名。但全球5,200 万推特用户,仅有0.027% 在埃及、叶门与突尼西亚。脸书普及率在叙利亚是1%,利比亚是5%,埃及与叙利亚使用网路的人口不到四分之一,在利比亚是6%。沙乌地阿拉伯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新媒体普及率高出许多,但统治者高枕无忧。若有阿拉伯之春,这是不满与怨怼已有数十年,是日积月累所催生,不是推特与脸书的产物。叙利亚在1982 年就有叛变,叶门内战1994 年才停止,巴林、埃及、利比亚与突尼西亚在1980 年代、1990 年代与2000 年代,再三上演抗议事件。

  网路与手机所激盪的效能,在单一议题如洪仲丘案,或是台湾的太阳花社运(学运),以及香港的雨伞革命时,是产生了让参与者培力(empowering)的感觉与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新媒体固然有助于这类临时的、快速的、经常变动的「组织」的建立,但却与这类组织是否能积累经验与力量,没有必然关系。这样一来,这些假借新媒体动员与创建新型态组织的社会运动,是有后现代的嘉年华性质,它对于改变固有秩序的作用,若没有更为传统的组织与诉求,那么,不一定能够高估。究竟,这类抗议或起义行动,是会演变成为新颖且昭示了时代精神的实用组织,又足以创造实际与延长的效果,最终汇聚成为翻转并引领新社会秩序的因子,导向不夺权,但改变社会的果实;或者,它(们)会是二十一世纪的薛西佛斯,不满现状的人群结合了新媒体,重回滚石上坡却又不断卷土重来的神话故事,在网路时代的搬演?这些不但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所应该问津与研判的课题。

  就传统的选举政治来说,新媒体不是柯P (与民进党)大胜的要素,更没有人会说这是国民党大败的原因,但这不是指网路不起作用,而是指网路不起「独立」作用,并且,这种有用但不是独立的作用,多有突发效应的性质。率先大胆使用的人(组织或政党)算是创新,若有作用、即便不是独立作用,仍然可以看作是率先使用者得到的奖赏与报酬。往后,其他政治人都会跟进与模仿,到了所有人都在使用的时候,决定输赢的因素,就不会是新媒体,此时,新媒体仍然只是工具的事实,就会更清楚,决定胜负的关键,就得在新旧媒体以外,另做定位。

  柯P说要「推倒意识型态的高墙」,他说的高墙是蓝绿统独。但是,政治大学逐年民调的「台湾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析」(1992-2014)早就展现,主张急统或终极统一的比例,连年下降,最近(2014 年6 月)的调查仅有10.2%。蓝绿作为主要政党,都必须在这个框架下争取将近九成民众的支持,那么,从这个事实看,要说蓝绿在统独会有差异,那就怪了;即便什么是统,什么是独,政大的民调问得太过简化,未能包括邦联、大一中、一中屋顶等等主张。

  很讽刺的是,台湾真正必须推倒的意识型态高墙,是截至目前为止,蓝绿当中的主流力量都还紧抱不舍。蓝绿要角很少挑战当今的财经政策,优待资本与土地利得世界第一,致使税收占GDP比例世界最低,不会驾驭市场,反而误解市场。柯P挑战错了,所谓蓝绿中间有统独的高墙,其实是误会。

  柯P错了,有趣或说弔诡的是,虽然朱立伦可能低标准,也可能是虚晃一招,但如果「玩真的」,他倒是有潜力,可以打破真正的高墙。朱在参选国民党党主席时,发表〈找回创党精神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千言声明。这份文件的重点之一,或说应该是最重要的宣称,如同「国王新衣」,说出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黑暗面已在台湾显现,国民党必须重建核心价值,提出各种符合公平正义的财税制度及法令规章,使财富分配更合理;长期重视经济成长的迷思更应转化为追求有效率、更公平的分配;青年世代只要肯努力,就应有成功的机会;土地正义与环境永续都应是我们的主张。」

  朱立伦是否低标准、是否虚晃一招,或是真正要再造孙中山主张的价值,只有他知道。但我们的大众媒体无意就此探讨追索,应该是千真万确。朱发言之后,四家综合报纸除转载(于纸版或网路空间)之外,其后,所有评论重点全都在修宪与内阁制打转。看来,传统媒体对于朱的文件,採取「买椟还珠」的认知,新媒体能够撼动这个只知修宪而不知回归宪法的「高墙」吗?孙中山早就说了,「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实践过程不是共产党的作法,何况共产党现在是不是挂羊头,世人自有判断。朱立伦的说法自然不会取用孙中山当年的演讲词,即便如此,台湾是不是应该走向欧洲,相对民主化的经济与社会化市场的模式,有没有可能?假使新媒体能够将这个议题设定为未来选举的主轴,引领传统媒体,那么新媒体的政治效果就算落实。

  真正结合新政治与新媒体的例子,可能是西班牙的新兴政治组织「我们够力」(Podemos)。今年五月,它在欧洲联盟民代选举一举得到8% 选票,半年后,它已经与主导西班牙政治的传统左右政党,几乎并驾齐驱。十一月十五日,「我们够力」召集大会,前来结盟的欧洲与拉美政党,都对如何驯服而不是顺从(金融)市场及其脱缰的力量,已有共识。这个政党的组织与支持者,正是嫺熟网路等新媒体,运用旧媒体也很自如的青年教师与政治活跃份子,现任党魁是10.7 万网民投票选出的PabloIglesias,这位36 岁的政治人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大受欢迎。

图书试读

第1

重新诠释网际网路

James Curran
 
知名人士,从专家、公职官员、商界领袖与记者,无不在1990 年代纷纷预言,网际网路势将改变世界。他们说,网际网路必定致使工商组织发生变化,有如革命一般;其后,就是繁荣与昌盛(Gates 1995)。新世代的文化民主就要降临,主动权能在握的使用者(其后,人们称之为「产消者」‘prosumers’)更要当家作主,既有的传媒怪兽形将土崩瓦解(Negroponte 1996)。民主将要更新,机会来了;有些人更是说,通过公民投票,直接的e 政府阶段已可预期(Grossman 1995)。世界各地的弱者与边缘者,从此更能培力,专制独裁必将倒台,权力关系就要重组(Gilder 1994)。盱衡趋势,作为全球媒介的网际网路已经缩小世界,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话,促进了全球各界之间的相互了解(Jipguep 1995; Bulashova and Cole 1995)。简而言之,网际网路的力量无法阻遏:如同印刷术、火药,网际网路永远改变社会的势头,不可逆转。
 
这些论点大多出于推测,纯就网际网路的技术说技术。据其说法,网际网路具有独到的技术性质,有利人们的交往与互动、行走全球无远弗届、价格低廉、速度飞快、串连成网、储藏能量超乎想像。论者还认为网际网路无人可以控制,这些性质即将改变世界,让人再也无法认识。所有这些预言必须先行假设,网际网路的技术必然重新设定所有的环境条件。以网际网路作为本位的信念于焉出现,等于是说网际网路是所有科技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认为网际网路促进变化,跨越所有的障碍,是大多数诸如此类预言的核心。
 
乍看之下,这些预言似乎即将成真,显得权威十足。中东的人民起义了,我们的互动方式、我们的购物型态,都在改变,新的方式出现了,境由心生,立刻就有说法随之,指社会之所以改变,就是在回应新的传播科技。对于新局面视若无睹的人,就是那些恐惧科技的人,他们藏匿在时光之茧,所有人都一清二楚的事情,他们全无感应:这就是说,网际网路重新打造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误解网际网路》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当下网路生态的一些困惑。我们每天都在浏览各种社群媒体、新闻网站,接收到的信息量惊人,但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多少是出于情绪的宣泄?有多少是被算法精准推送的?感觉网际网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厘清这些界限,让我们明白网际网路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单纯的技术产物,还是有人为的设计和意图?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网际网路对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甚至是国家发展的影响?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更健康地使用网际网路”的建议,或者提供一些反思的角度,让我们能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毕竟,我们不能被动地让网际网路牵着鼻子走,而是要掌握主动权,去理解和运用它。

评分

哇,这本书的名字《误解网际网路》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网际网路的理解,可能比我们以为的要肤浅很多。尤其是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真假难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未必就是真相。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特别期待它能拨开迷雾,带我深入了解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世界。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技术层面的深度剖析,还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观察?又或者,它会挑战我们对于网际网路“自由”、“民主”等概念的固有认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象的案例,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那些复杂的技术和概念,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豁然开朗。毕竟,网际网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它,也是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我很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更批判性地思考网路上接收到的讯息,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甚至是如何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保护自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开启我们对网际网路更深层次认识的钥匙。

评分

《误解网际网路》这个书名,直击我心!我时常觉得,我们对网际网路的认识,就像隔着一层纱,虽然能看到大概的轮廓,但细节和真相却模糊不清。我们以为它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但真的是这样吗?它又是如何被塑造,以及如何塑造我们的?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把手术刀,剖析网际网路存在的各种“误解”,让我们看到它更真实的面貌。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隐私、数据安全、网络霸凌等热门话题?我希望作者能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这些看似专业的技术和概念,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网际网路公民”的思考。在这片数字化的海洋里,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在这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

评分

读到《误解网际网路》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感觉现代人对网际网路,或许存在太多想当然的理解。我们可能只看到了它表面上的便捷,却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对我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所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行为,其实并非那么简单?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在某些网站上花费大量时间?我们为什么会轻易相信网路上流传的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网际网路的互动方式。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影响我们判断和行为的“算法”和“大数据”,它们是如何让我们更容易陷入信息的茧房,或者被特定的观点所同化。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走出那些被动的、无意识的网络状态,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这个虚拟世界。

评分

看到《误解网际网路》的书名,我立刻就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每天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但我们真的了解它吗?我总觉得,我们可能对网际网路存在太多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它就是个信息传递的工具,殊不知它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力量。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与网际网路的关系?我特别好奇,它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等社会议题,让我们看到网际网路在拉近距离的同时,也可能制造新的隔阂。又或者,它会深入剖析一些网络流行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传播学原理,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信息吸引,为什么会在网络上产生共鸣或冲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网际网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真实角色,以及它对我们个体和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