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与传播理论

知识论与传播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知识论
  • 传播理论
  • 媒介研究
  • 信息传播
  • 认知科学
  • 社会理论
  • 文化研究
  • 哲学
  • 传播学
  • 媒体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二十世纪末期迄今,大众传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文化力量,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引导且创造吾人的生活模式。本书对于这个影响重大的趋势之知识基础的探讨,以哲学的角度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提供思维架构。

  本书是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主要探讨大众传播理论的知识论基础,研究重心在认识方法,处理的问题着重于认识能力的向度、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可靠性,以及传播理论的真实性问题。目的在建立传播理论发展的真理观。

  在本书的下编,借由在上编所进行的真理观釐清,开始着手处理「网际网路」的伦理学议题,说明「网际网路」这个自一九九○年代新兴的传播工具之发展,唯有建立在完整真理观之上的伦理论述才有其实践意义。

本书特色

  「大众传播」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知识媒介来源,
  然唯有透过哲学角度来思维,
  才能对影响重大的趋势进行知识基础的探讨。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知识论与传播理论”这一主题,但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个相关但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理论框架,力求内容详实、风格自然: --- 书名:《社会建构、意义流变与文化认同: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符号学与符号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符号如何被理解、生产和消费,从而构建我们的现实世界和文化认同。它并非聚焦于知识的本体论或传播的线性模型,而是将焦点置于意义的动态生成、符号系统的内在矛盾性,以及权力关系如何在符号的编码与解码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巩固。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由语言、图像和仪式共同编织的复杂网络之中,审视社会如何通过持续的符号实践来维系、挑战或重塑其既有的结构。 第一部分:符号的权力场域——从结构主义的遗产到后结构主义的解构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早期符号学,特别是索绪尔的二元对立模型在理解语言结构上的贡献。然而,我们将迅速转向其局限性,特别是无法充分解释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历史偶然性。接下来的章节集中讨论了以巴特、德里达和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如何颠覆了传统符号学的稳固基础。 我们考察了罗兰·巴特对神话的分析,展示了日常符号如何被“去历史化”并转变为自然化的意识形态。重点分析了“能指链”的无限滑动,揭示了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于某个“原初”指涉物,而是在能指与能指的不断周旋中产生。在这里,知识不再被视为静态的真理集合,而是权力意志的暂时性、可协商的产物。 特别地,本书详细剖析了福柯的“知识型”(épistémè)概念,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时期内知识得以被容许和理解的深层结构。我们探讨了权力的弥散性特征,它并非自上而下施加的压制,而是在知识生产的每一个微小环节中发挥作用的“生产性力量”。这意味着,任何关于“知识”的声称,都必须首先被置于其产生的历史和权力矩阵中进行审视。 第二部分:意义的文化生产与空间实践 此部分将理论视角转向具体的文化实践和空间体验。我们探讨了符号如何在物质空间中被“铭刻”和“阅读”。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乃至日常的服饰选择,都被视为复杂的符号文本。 我们深入研究了文化地理学与符号学交叉的前沿研究,分析了特定空间(如纪念碑、集市、隔离区域)如何通过符号的操作,确立或破坏社会阶层和群体边界。例如,对特定文化遗产地的考察,揭示了“真实性”是如何通过策展和叙事策略被建构出来,以服务于特定的国家或商业利益。这种建构过程,即是意义的流变过程。 此外,本书还专题讨论了图像的政治性。我们不再将图像视为对现实的单纯反映,而是将其视为积极的参与者,参与到对现实的界定之中。通过对媒介图像,尤其是广告和新闻摄影的分析,我们揭示了如何利用视觉的“透明性”假象,来掩盖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 第三部分:身体、记忆与身份的符号重构 在这一部分,理论的锋芒指向了主体性。本书挑战了笛卡尔式的、清晰界定的“自我”概念,主张身份是流动的、多重的,并通过不断的符号互动得以形成和修正。 我们分析了身体作为终极的意义载体。通过研究纹身、时尚、身体改造等符号实践,我们展示了个人如何主动地介入符号系统,以争取能见度或抵抗主流叙事。这不仅是关于个人表达,更是关于社会群体为争取“被看见”和“被承认”而进行的符号斗争。 记忆的符号化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记忆从未是客观的重现,而是不断地被集体叙事重写。我们考察了纪念仪式、集体创伤叙事以及数字档案的建立过程,如何将复杂的历史经验压缩成易于传播和识别的符号包袱。这种对记忆的符号化处理,直接影响了当代群体间的和解或冲突。 结论:符号的伦理与不确定性 本书最终导向对传播伦理的再思考。如果意义是无限延异、知识是权力衍生物,那么有效的沟通和负责任的符号使用应如何界定?本书主张,理解符号实践的内在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意识形态陷阱,是进行任何有意义社会批判和文化行动的前提。它要求我们保持对任何被宣称为“真理”或“自然”之物的警惕,并在流动的符号海洋中,谨慎地编织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符号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理论、传播研究(非侧重技术或模型)、哲学以及文化批评领域感兴趣的学者、研究生及专业人士。它为那些希望超越二元对立,深入探究意义如何被权力、空间和身体共同塑造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基础。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瑞祥


  经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毕业、辅仁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获台北开放社会中心博士后研究奖学金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修

  现任:长荣大学哲学与宗教系专任副教授兼主任

  着作:《网际网路与传播理论》、《思考的轨迹》、《政治哲学,基督宗教与现代生活》
 

图书目录

序言

上编 传播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导读 大众传播理论与知识论   11
第一节 缘 起   12
第二节 范围与界线   15

第一篇 当代传播理论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传播理论发展的主要课题   19
第一节 历史回顾   20
第二节 传播理论的性质   22
第二章 传播理论的任务与典范   27
第一节 传播理论的研究任务   28
第二节 传播理论的研究典范   29

第二篇  传播理论的知识论基础问题探讨
第三章 传播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35
第一节 知识论核心问题「人如何了解外在世界」   36
第二节 传播理论的思考基础「理解人如何对周围物质世界产生认识」   40
第四章 士林哲学知识论与传播理论   43
第一节 当代士林哲学知识论的发展   44
第二节 认识是为正确把握世界真相   46
第三节 事物本身与存在方式   48

第三篇 知识论研究对传播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章 知识论对传播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53
第一节 传播真实性问题与知识论   54
第二节 知识论提供传播理论科学理论基础   56
第六章 知识传播与新工具网际网路   59
第一节 传播实务与理论验证   60
第二节 网际网路─传播科技的新发展   63
结 语   65

下编 网际网路伦理学问题研究

引 言   69
导读 大众传播与现代世界   73
第一节 何谓网际网路   75
第二节 网际网路与「虚拟世界」   76
第三节 「统一的可能性」、「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变化」与网际网路   78
第四节 研究进路   81

第一篇 网际网路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
第一章 网际网路对生活世界产生的影响   85
第一节 网际网路重要性的一般论述   87
第二节 网际网路发展简史   89
第三节 持平看待网际网路科技发展   91
第二章 整全人文主义与现代科技   93
第一节 整全人文主义   95
第二节 论整全人文主义的真实性和超越性   97
第三节 科技与理性思维的不可分割性   99

第二篇 网际网路与新伦理问题
第三章 网际网路与新经济   103
第一节 「新经济」的真义   104
第二节 反映真实世界的平行宇宙   105
第三节 「网路泡沫」的反省   107
第四章 网际网路新伦理问题研究核心─隐私权与基本人权   109
第一节 网际网路伦理学问题的研究样态   111
第二节 基本人权与隐私权问题   112
第三节 建构处理隐私权问题方法的尝试   117

第三篇 网际网路伦理学问题的研究架构
第五章 做为研究基础的士林哲学体系   123
第一节 伦理学的性质   125
第二节 士林哲学系统之伦理学研究方法   128
第六章 探讨网际网路伦理学问题   133
第一节 网际网路伦理与行为内在善恶   134
第二节 网际网路伦理问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135
结 语   141
参考文献   14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知識論與傳播理論》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而且感覺是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類型。我一直認為,我們每天所接收到的資訊,並非全然客觀,背後往往蘊含著各種觀點、立場和利益。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能夠幫助我理清這些複雜的脈絡。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知識是如何被建構」的,以及「傳播過程如何影響知識的呈現與理解」。例如,在探討知識論的部分,或許會從哲學史的角度,解析不同思想家對知識的定義和獲取方式的看法。而在傳播理論的部分,我希望它能觸及「訊息的選擇性呈現」與「受眾的解讀偏差」等議題。更具體地來說,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敘事」在傳播中的力量,如何透過故事來傳遞價值觀和知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讓我對知識與傳播之間的微妙關係有更透徹的理解,進而能夠更為敏銳地辨識資訊,做出更為明智的判斷。

评分

我對《知識論與傳播理論》這本書抱持著非常高的期待,因為這兩大領域的結合,聽起來就充滿了智識上的挑戰與啟發。我一直對「知識」本身充滿探究的興趣,想了解它的來源、它的可靠性,以及它如何被建構。而「傳播理論」則更關乎知識如何流動、如何被接收、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與觀念。我預期這本書會深入探討諸如「資訊優化」與「知識生產」的關係,並可能分析在當前數位媒體環境下,傳統的傳播管道與新興的社群平台,各自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想知道,作者會不會剖析「後真相」時代的知識傳播困境,以及我們該如何在這個時代建立更穩固的知識基礎。或許,書中還會觸及「符號學」在傳播中的應用,探討符號如何承載意義,並在傳播過程中被解讀。我對這本書的潛力感到非常興奮,希望能從中獲得能夠幫助我更精準地理解、分析和應對當前複雜的資訊環境的深刻見解。

评分

哇,拿到這本《知識論與傳播理論》的書,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封面設計很簡潔有力,黑白灰的配色,配上俐落的字體,有種沉靜又具啟發性的感覺。我一直對知識是如何產生、如何被理解,以及它如何在社會中流動傳播這類議題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辨別真偽、理解背後的脈絡,更是顯得格外重要。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了核心,讓我聯想到很多學術上的探討,像是笛卡兒的懷疑論、培根的歸納法,又或是後現代主義對知識權力的質疑。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些哲學思辨與傳播學的具體現象連結起來。書中會不會探討媒體的建構性,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又或者,在數位時代,演算法和社群媒體如何重塑知識的生產與傳播管道?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浮現各種可能的討論方向,像是假新聞的生成機制、意見領袖的影響力、甚至是科技倫理在知識傳播中的角色。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看看作者會為我揭示哪些關於知識與傳播的深度洞察。

评分

說實話,我對「知識論」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傳播理論」就比較貼近我的生活經驗了。每天滑手機、看新聞、追劇,這些都是傳播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有些訊息會引起廣泛關注,有些卻石沉大海?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被某種觀點說服,即便理性上覺得有點奇怪?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或許能解答我這些生活中的疑問。我期待它能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釋一些看似高深的理論,並將這些理論應用到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傳播現象中。例如,書中會不會分析社群媒體上的「同溫層」效應,解釋為何人們傾向於聚集在價值觀相似的群體中?又或者,它會探討不同傳播媒介,像是電視、報紙、網路,各自有哪些獨特的影響力,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社會認知?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哇!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刻,讓我對周遭的傳播世界有更清晰的認識,甚至能夠培養出更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命名《知識論與傳播理論》,聽起來就很有份量,感覺是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好好啃讀的學術專著。我對知識的本質,以及我們如何獲取知識一直充滿好奇。傳統的知識論探討的,是如何確立真理,而傳播理論則關乎訊息如何從發送者傳遞到接收者,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扭曲或改變。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建立橋樑。例如,當一個新發現的科學知識,是如何透過學術期刊、科普文章、甚至是網路新聞,層層轉化,最終進入大眾視野的?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真確性」是否會因為傳播管道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我又在想,書中會不會探討意識形態在知識傳播中的作用?比如說,媒體如何選擇性地呈現訊息,以影響公眾的看法?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否也會有顯著差異?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思考的書,但我相信,它會為我打開一個更廣闊的知識視野,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訊息紛雜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