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社会趋向高龄化之刻,本书探讨如何透过传播行为而与他者互动、如何持续追求良好生命态度、如何让人生结局圆满且丰硕。「老人传播」的最简单说法当为「老龄的传播意涵」,包括老者如何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沟通以及一般人(个人与社会)如何与老者互动,重点在于众人皆会变老,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互动实就是学习如何与未来的「我」沟通互动。
全书共含三篇、十二章,分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例面向讨论老人传播之内涵;另有附录与参考书目。理论篇(第一至六章)述及「老人与传播互动」、「老人语言传播现象」、「媒介再现与老人形象」、「老人与媒介近用」、「叙事理论与老人说故事」、「老人与生命∕死沟通」等概念。研究篇(第七至十章)改写自近些年发表于学术期刊之论文,内容与「时间」、「叙事」、「情感与记忆」、「新科技传播」相关,亦与前篇各章唿应。教学实例篇(第十一与十二章)则是两位作者相关课程实际授课内容,或可提供其他教学者参阅。
作者简介
蔡琰
现职: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广电系教授
学历:获有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教育学院教育工学博士学位
最近两年之研究兴趣:老人叙事(含访问)、多媒体影音叙事、传播与戏剧理论
臧国仁
现职: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教授
学历:获有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新闻系传播学博士学位
最近两年之研究兴趣:新闻与叙事理论、老人传播、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之互动
第一篇:理论篇
第一章 概论:老人与传播互动
一、前言:传播媒介与老人形象
二、「老年」定义
三、老人研究与老人传播研究相关文献简述
四、本书章节介绍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二章 老人语言传播现象
一、前言:老人语言沟通的特色与潜在问题
二、老人认知与社会认知的沟通层面特质
三、刻板印象与老人互动语言模式
四、结论与检讨:如何与老人语言互动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三章 媒介再现与老人形象
一、前言:大众媒介再现老人形象的意涵
二、符号真实、主观真实、社会(客观)真实的关联
三、真实建构与实证论之关联
四、大众媒介与真实建构
五、媒介的定义
六、大众媒介与老人再现:以不同媒介为例
七、结论与实例:以好莱坞电影「金池塘」为例讨论媒介再现与老人形象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四章 老人与媒介近用
一、前言:从媒介再现到媒介近用
二、近用与公共领域
三、老人如何近用媒介
四、老人近用媒介与新科技素养
五、结论与检讨:从近用媒介到近用科技资讯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五章 叙事理论与老人说故事
一、前言:浅介叙事理论
二、叙事老人学与老人说故事
三、老人讲故事与叙事智能
四、老人与生命故事
五、结论与实例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六章 老人与生命∕死沟通
一、前言:老人与生死现象
二、模控学与生死议题
三、死亡现象与社会禁忌∕学习
四、临终沟通
五、老人与医病沟通
六、结论与检讨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二篇:研究篇
第七章 老人新闻与时间叙事
一、前言:研究背景
二、理论背景:时间、叙事、新闻
三、新闻与时间的研究途径–以老人新闻报导为例
四、理论提议:老人新闻与时间叙事的可能连结
五、结论与检讨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八章 老人新闻之「窗口」论述
一、前言:研究背景
二、理论背景:窗口概念与新闻叙事
三、研究步骤:探讨老人新闻之窗口论述方式
四、研究发现:老人新闻叙事之窗口时空模式
五、结论与检讨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九章 老人接收新闻讯息之情感与记忆
一、前言:研究背景
二、理论背景:简述老人传播与老人情感∕记忆
三、研究步骤:老人观众接收新闻讯息的情感与记忆特质
四、研究发现及讨论:老人如何接收新闻讯息
五、结论与检讨:老人与新闻讯息之情感∕记忆互动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十章 爷爷奶奶部落格 — 老人与新科技传播
一、前言:研究背景
二、文献探讨:老人生命故事与部落格书写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以老人部落格为例
四、分析与研究发现:老人部落格之自我意识与形象
五、结论与检讨
作业
延伸问题与讨论
第三篇:教学实例篇
第十一章 与长者合演历史 —「表演学」课程之观察与人文学习
一、前言:本课授课动机
二、「表演学」课程之实验背景
三、课程介绍与研究程序
四、观察结果与讨论
五、结论与反省
第十二章 「老人(生命)与传播」通识课之教学与检讨
一、前言:本课授课动机
二、相关文献简述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方式
四、执行成效与自我评估
五、结论与反省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老人传播研究--十年回首话前尘
附录二 影像家庭生命故事--华人传播之叙事观点
附录三 「巡回,给老人看」--课程纪录及检讨
《老人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例》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我那位总是喜欢跟我们年轻人争论“当年”的老伯伯。虽然他有时显得固执,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从未减退。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探讨,如何让老年人更有效地接触和理解现代社会的信息,避免他们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或偏见?我猜想,书里可能会讨论一些媒介素养的教育,教导老年人如何辨别网络上的真假信息,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而且,“理论”和“研究”部分,听起来就很有学术价值,可能会引用一些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老年人信息接收的特点和规律。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提到一些让老年人能够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中的方法,让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积极的分享者?比如,鼓励他们写回忆录、拍短视频,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传播。
评分最近在书店看到《老人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例》,书名乍听之下,我以为是关于长辈们如何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指南,但细想一下,它可能更深层次。这本书会不会在探讨老年人如何与社会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以及如何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我猜测,“理论”部分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人权利的学术观点,而“研究”部分则可能关注老年人社群内部的交流模式,或者他们与年轻人、中年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教学实例”的介绍,我想了解一些在社区、养老院,甚至是家庭中,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来帮助老年人提升沟通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这不仅仅是教会他们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获得更充实、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评分《老人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例》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很多关于“世代对话”的联想。我总觉得,现在的社会,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之间,有时候就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沟通起来会有些吃力。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试图找到打破这堵墙的钥匙?它会不会从理论层面,分析老年人在信息接收、知识学习上的独特性,以及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比如,老年人的记忆力、学习方式是否和年轻人有显著差异?书中提到的“研究”部分,会不会涉及一些实证调查,揭示老年人在信息获取、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更关心的是“教学实例”,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展示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引导老年人学习新知识,如何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使用新科技,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保持思想的活跃,继续为社会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与社会保持同步。
评分读了《老人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例》的介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老有所学”的画面。我常常看到新闻报道里,一些爷爷奶奶们在家人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网上购物,甚至还学会了做直播,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出去。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深入探讨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会不会分析老年人在学习新事物时遇到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障碍,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提到一些心理学理论,比如学习曲线、动机理论在老年人身上的应用。而且,“研究”的部分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深度,是不是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传播现象?比如说,台湾的长辈和大陆的长辈在接收新信息时,会不会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成功教学案例”的详细描述,最好能有详细的步骤和教学设计,这样我才能真正理解“老人传播”的内涵,并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启发。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老人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例》,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感觉像是关于老年人如何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节奏的一些方法论,或者是一些社会学上的探讨。我一直对“代沟”这个问题挺关注的,尤其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很多长辈确实会觉得有些吃力,沟通起来也会遇到障碍。这本书会不会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分析老年人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来弥合这种数字鸿沟?比如,会不会提到一些针对老年人的科技培训课程设计?或者是一些成功的“长辈学徒”的案例,讲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掌握新技能的故事?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教学实例”部分特别好奇,如果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南,甚至是培训师的经验分享,那对我自己和身边的一些长辈都会很有启发。毕竟,知识的传播不应该有年龄的限制,而“学习”也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年龄壁垒的思考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