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传播管理理论:高等教育声誉提升策略

创意传播管理理论:高等教育声誉提升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等教育
  • 声誉管理
  • 传播管理
  • 创意传播
  • 品牌建设
  • 战略传播
  • 大学管理
  • 营销传播
  • 公共关系
  • 危机公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网路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行销传播学门领域在网路日新月异科技提升后,从理论方法到实践路径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作为最活跃的行销传播主体,正在经历这一场时代变革。高等教育机构也如同企业是行销传播的主体,对行销传播的需求随着教育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强烈。以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最为看重的是声誉,其行销传播的主要目标主要在声誉建设与维护。高等教育机构在这场网路技术引发的行销传播变化中,应该在方法论和实践操作层面进行哪些调整和创新,是本书解析的重点。

  本书是「创意传播管理」理论第一次尝试运用在高等教育行销模式中的策略性实践,本书不仅可以帮助高等教育机构找出问题、寻求合适的行销传播方法论,更可以对「创意传播管理」理论本身进行验证与反思。简而言之,选题的背景与关注的问题就是在网路环境下,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导入「创意传播管理」理论来提升自身的声誉。

  「创意传播管理」理论在全球化的网路数位环境中,可作为一套全球大学在网路环境中提升声誉的机制建设的方法论。不容忽视的是,「创意传播管理」理论也是一个指导型的、宏观的方法论。
 
创新传播:构建组织影响力的实践指南 本书导读: 在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当代社会,任何追求卓越的组织,无论是商业实体、非营利机构,还是公共服务部门,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在纷繁芜杂的噪音中,精准、高效、且富有说服力地传递自身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主张。本书《创新传播:构建组织影响力的实践指南》,正是一部聚焦于当代传播格局下,组织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策略规划与创新的执行手段,实现影响力跃升的实战手册。 本书的撰写,源于对当前组织传播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内容同质化”、“渠道碎片化”和“信任稀释”三大痛点的深刻洞察。我们摒弃了传统传播学中侧重宏大理论构建的窠臼,转而深入剖析那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组织,其背后所依赖的、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的传播逻辑与操作流程。 第一部分:理解新传播生态——从信息流到影响力场 现代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多维度的“共振”。本书首先搭建了一个理解当前复杂生态的分析框架。 第一章:解构“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 我们不再讨论信息过载,而是深入探讨“注意力稀缺”如何重塑组织与受众的关系。本章详细分析了数字媒介技术对人类认知习惯的改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组织如何设计“引人驻足”的内容结构。重点剖析了从“推送式营销”(Push Marketing)向“拉动式参与”(Pull Engagement)转型的内在机制,并介绍了衡量“注意力ROI”的新型指标体系,超越了传统的曝光量和点击率,着眼于深度交互与情感连接。 第二章:社群的崛起与信任的重塑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传统权威的号召力正在减弱,而基于兴趣和价值观的社群力量正在迅速增强。本章详尽论述了如何识别、孵化和激活“价值同盟军”。内容涵盖了社群的生命周期管理、从“用户”到“布道者”的转化路径设计,以及在“后真相”时代,如何利用社群的内生性信任机制,抵御负面舆情。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分散的个体转化为具有强大集体行动力的影响力场。 第三章:算法偏见与内容分发艺术 算法是现代传播的“隐形之手”。本章将揭示主流内容分发算法的工作原理、它们如何塑造用户的感知现实。同时,本书强调“算法友好性”并非盲目迎合,而是理解其偏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策略性“优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结构化内容、优化关键词密度和提升用户停留时间等技术手段,实现内容的有效触达,同时规避过度算法依赖带来的“信息茧房”风险。 第二部分:策略先行——影响力地图的绘制与执行 有了对生态的认知,组织需要一套清晰的路线图来指导行动。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提供了从宏观愿景到微观执行的完整框架。 第四章:核心价值的“可传播性”提炼 许多组织拥有优秀的产品或服务,但却无法有效地传播其“为什么存在”。本章聚焦于组织“身份”的语言化和符号化。我们介绍了一种“三层叙事模型”,用于剥离表层功能,挖掘深层意义(Purpose),并将这种意义转化为简洁、有力且具有情感张力的传播口号(Tagline)和视觉符号(Iconography)。成功案例的拆解表明,可传播性并非天生,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第五章:全景式传播触点管理(Touchpoint Orchestration) 现代受众的旅程是破碎且非线性的。本书提出“全景式触点管理”的概念,强调在受众接触组织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搜索引擎结果、客户服务邮件、社交媒体评论,还是线下活动——都必须保持语调(Tone of Voice)和信息一致性。本章提供了详细的“旅程地图绘制”工具,帮助管理者识别关键的“决策瞬间”,并为每个瞬间设计最佳的干预策略。 第六章:创新叙事:从品牌故事到“互动史诗” 静态的故事已经无法留住数字原住民。本章探讨了如何将线性叙事转化为多分支、可参与的“互动史诗”。内容涵盖了利用增强现实(AR/VR)技术、播客系列、微纪录片等多种媒介形态,将受众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共同的叙事者。我们重点分析了“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激励机制设计,确保UGC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上乘,能够反哺组织核心信息。 第三部分:衡量与优化——传播效能的闭环系统 传播管理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本部分着重于如何科学地评估投入产出,并建立适应性强的反馈循环。 第七章:超越虚荣指标:构建影响力仪表盘 传统的媒体监测往往停留在“声量”层面。本书提出了一套更具前瞻性的“影响力仪表盘”,它结合了:认知度(Awareness)、情感倾向(Sentiment Score)、参与深度(Depth of Engagement),以及最终的商业转化(Conversion Impact)。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工具,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从而获得比传统问卷更真实、更即时的洞察。 第八章:危机预警与快速反应的“减震系统” 危机是传播的试金石。本章提供了系统性的危机预防框架,重点在于建立“传播防火墙”——即在危机爆发前,识别和隔离潜在的弱点。在危机爆发时,本书强调“透明度优先”和“速度制胜”的原则。书中详细推演了危机沟通的“黄金两小时”行动脚本,并讨论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的即时性,进行有力的、目标明确的回应,将负面冲击转化为展示组织责任感的机会。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传播人才与组织架构 成功的传播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职能,而是渗透到组织基因中的能力。本章讨论了在新时代,传播团队所需具备的新技能栈(如数据分析、媒介技术理解、跨文化沟通)。同时,本书建议组织如何调整职能结构,打破传统的市场部、公关部、内容部之间的壁垒,建立一个扁平化、敏捷化的“传播中枢”,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结语:从“发声”到“共塑”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完成传播思维的根本转变:不再将传播视为一种“推销活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价值共塑过程”。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真正的组织影响力来自于清晰的定位、持续的真诚,以及与受众之间建立的、基于共同目标的深度联结。 《创新传播:构建组织影响力的实践指南》,是献给所有渴望在变革浪潮中引领话语权、构建持久组织声誉的管理者、营销专家和战略规划者的必备参考书。它提供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引导您系统性地掌握在新生态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兆玺


  现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秘书室公共事务中心执行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学博士毕业
  美国西北大学IMC整合行销中心、麦迪尔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表演艺术研究所行销组肄业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广播电视学系(应用媒体艺术所)毕业

  工作资历:
  联合报系星报、联合报(记者、召集人)
  实践大学音乐学系文化行政、艺术行销兼任讲师
  健行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大众文化与传播兼任讲师
  国立空中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座
  国语日报教育版兼任专题记者
  台北市青少年育乐中心媒体行销顾问
  第二十五届传统艺术金曲奖媒体行销总监

  专业领域:
  电视制作、新闻採访写作、整合行销传播、创意传播管理、广告学

  着作与出版:
  师大出版社,师大风云人物(主编、作者)
  人民日报出版社,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分篇作者)
  人民日报出版社,一本书学会编辑採访(分篇作者)
 

图书目录

作者序  v

第一章  导论:新媒体时代诞生数位生活空间  1
1.1  数位生活空间的诞生  1
1.2  创意传播管理是新时代全新的观念  5
1.2.1  创意传播管理理论意义  5
1.2.2  应用意义  7
1.3  高等教育行销已渐为趋势  9
1.3.1  大学声誉概述  10
1.3.2  行销传播理论的演进  21
1.3.3  高等教育市场与世界大学排名  26
1.4  革新行销的思维  37
1.5  高等教育的创新实践  39

第二章  创意传播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  43
2.1  创意传播管理的核心价值  44
2.2  传播管理的理论概念  48
2.2.1  如何建立专责部门  51
2.2.2  如何建立传播管理的组织与架构  52
2.2.3  传播管理流程的制定与应用  54
2.3  创意传播的理论概念  55
2.3.1  「沟通元」的意义  55
2.3.2  创意与沟通元  57
2.3.3  「沟通元」的制定与应用  58
2.4  品牌与声誉的概念  59

第三章  高等教育声誉的现状与问题  69
3.1  全球大学排名催生大学声誉建设和行销传播意识  71
3.2  网路时代下大学所遇到的声誉建设瓶颈  82
3.2.1  全球大学竞争与国际排名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82
3.2.2  大学导入创意传播管理对于品牌行销与传播策略的分析  83

第四章  传播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85
4.1  从宣传部到全方位的跨部门团队  85
4.1.1  美国西北大学媒体关系中心的实践分析  87
4.1.2  哈佛大学公共事务及传讯管理部工作内容  90
4.1.3  早稻田大学广报课的实践分析  92
4.1.4  东京大学广报课的实践分析  95
4.2  台师大组织再造与教育品牌定位  96
4.2.1  台师大的变革背景  96
4.2.2  传播管理的实践——台师大的应对之策  99
4.3  大学依据传播管理架构建立传播管理部门  100
4.3.1  创意传播组织前的SWOT分析  100
4.3.2  台师大公共事务中心成立与定位  104
4.4  台师大国际化品牌建立之步骤  111
4.5  创意传播管理下的管理考核机制   117

第五章   创意传播管理的个案分析  139
5.1  「孔子行脚」两岸四地公益品牌活动  139
5.1.1  「孔子行脚」公益活动发展历程  139
5.1.2  「孔子行脚」活动愿景  142
5.1.3  创意传播计画  143
5.1.4  媒体宣传总结与分析  146
5.1.5  基于问卷调查的「孔子行脚」创新与反思  147
5.2  沟通元平台的搭建——创意传播在社群网站脸书上的应用  155
5.2.1  选择合适的平台发送沟通元  155
5.2.2  架设网路脸书平台  158
5.2.3  脸书在打造品牌方面的效果分析  159
5.3  培养专业记者团队产出沟通元  164
5.3.1  作为创意和话题的沟通元  164
5.3.2  转型至生活服务者和生活者  165
5.4  艺文品牌的创意传播管理行销实践  170
5.4.1  艺术市场于创意传播管理的实践  170
5.4.2  掌握人性特点创造沟通元  174
5.5  学术品牌于创意传播管理的实践  177
5.5.1  创立「台湾大学联盟」  177
5.5.2  作为沟通元平台的「台湾大学联盟」  179
5.5.3  利用名人效应进行沟通元传播  181

第六章  创意传播管理实践成效问卷调查分析  187
6.1  创意传播的分析:台师大品牌形象规划调查  187
6.1.1  调查范围、对象与时期  190
6.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191
6.1.3  调查专案  192
6.1.4  研究结果之分析  193
6.1.5  形象说明与分析  246
6.2  台师大声誉与年度新闻感受力调查  248
6.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48
6.2.2  调查物件与方式  249
6.2.3  调查流程  251
6.2.4  校园活动新闻之感受力以及台师大之「公益形象」与「校园服务」形象调查结果  257
6.2.5  大师讲堂新闻之感受力以及台师大之「延揽人才」与「顶尖大学」形象调查结果  259
6.2.6  新闻阅读行为与平台之调查结果  262
6.2.7  台师大新闻阅读频率与人口特性之交叉分析  264
6.2.8  校园新闻阅读族群之新闻感受力差异分析  270
6.3  台师大跃居QS全球教育排名第22名  272

第七章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77
7.1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关注焦点  277
参考文献  285

附录一  孔子行脚活动新闻与问卷  295
附录二  马云的演讲全文摘记  305
附录三  台师大品牌形象规划问卷  311
附录四  台师大教育品牌传播之年度新闻感受力调查  321
附录五  台湾师范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之记者会说明  333
附录六  师大新闻群组织架构  339

图表目录
图1-1    通过创意传播管理可以进行环境分析、策略的SWOT分析  8
图1-2    QS评鉴的学科  33
图2-1    「创意传播管理」的逻辑架构  45
图2-2    创意传播管理组织图  46
图2-3    传播管理整体框架流程图  50
图4-1    社群媒体经营相较传统媒体显得困难多了,必须涵盖危机处理的想法  88
图4-2    哈佛大学的脸书经营相当成功,是哈佛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每月约有4百万人次使用该网站  91
图4-3    早稻田大学网页  93
图4-4    东京大学网页  95
图4-5    台师大组织图  102
图4-6    台师大定位与发展  108
图4-7    教育品牌行销策略与新闻品质提升品质保证图  121
图5-1    孔子行脚问卷  149
图5-2    脸书人数成长  155
图5-3    台师大脸书使用满意度调查  160
图5-4    行销目标  172
图5-5    台湾媒体报导  176
图5-6    媒体报导检测  176
图5-7    台湾大学联盟标志  180
图5-8    马云是第五位获颁台师大名誉博士学位者  182
图5-9    扩散沟通元  183
图5-10    台师大执行长黄兆玺向马云请教营销方式  184
图5-11    马云相关新闻报道媒体检测图  184
图5-12    马云相关新闻报导图  185
图6-1    学校形象统计  196
图6-2    学校形象统计  198
图6-3    学校形象统计  199
图6-4    学校形象统计  200
图6-5    学校形象统计  201
图6-6    学校形象统计  202
图6-7    学校形象统计  203
图6-8    学校形象统计  204
图6-9    学校形象统计  206
图6-10    学校形象统计  207
图6-11    学校形象统计  208
图6-12    学校形象统计  209
图6-13    学校形象统计  210
图6-14    学校能力─台师大应具有竞争力之统计  211
图6-15    台师大拥有之最大特色统计  212
图6-16    台师大校徽微调意见圆形图  215
图6-17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A统计图  216
图6-18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B统计图  217
图6-19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C统计图  218
图6-20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D统计图  219
图6-21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E统计图  220
图6-22    台师大整体环境指标A统计图  222
图6-23    台师大整体环境指标B统计图  222
图6-24    台师大整体环境指标C统计图  223
图6-25    「新的标志」设计手法A选项统计图  225
图6-26    「新的标志」设计手法B选项统计图  226
图6-27    「新的标志」设计手法C选项统计图  227
图6-28    「新的标志」设计手法D选项统计图  228
图6-29    「新的标志」设计手法E选项统计图  229
图6-30    台师大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统计图  230
图6-31    台师大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  231
图6-32    性别与学校能力(竞争力)之统计图  235
图6-33    性别与学校未来策略之交叉分析统计统计图  237
图6-34    性别与校徽微调意见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38
图6-35    性别与新视觉形象设计表现风格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38
图6-36    性别与整体环境指标设计风格统计图  239
图6-37    性别与新标志设计手法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40
图6-38    身分别与校徽微调调查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41
图6-39    身分别与新标志形象设计表现风格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42
图6-40    身分别与整体环境指标设计风格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43
图6-41    身分别与新标志设计手法交叉分析统计图  244
图6-42    身分别与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46
图6-43    身分别与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之交叉分析统计图  247
图6-44    问卷调查组织图  250
图6-45    调查流程图  253
图6-46    2015年台师大QS世界大学排名结果  275
    
表1-1    上海交大两岸四地大学评比  19
表1-2    上海交通大学评鉴标准  20
表1-3    两岸四地一流大学推动计画  21
表1-4    现代广告公司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变迁  24
表1-5    世界各政府提升教育排名计画  31
表1-6    世界各教育排名评鉴机构  32
表1-7    QS国际网站评鉴项目权重  33
表1-8    世界各教育对领导者排名意象调查表:高等教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国际调查分析  36
表2-1    监测专案  53
表2-2    陈刚教授创意传播管理理论之操作重点  54
表2-3    传播管理流程图  54
表3-1    认为世界大学排名重要的人数比例  70
表4-1    品牌定位更名问题  86
表4-2    深度访谈表  87
表4-3    世界知名大学传播管理组织  96
表4-4    台师大校务发展现况SWOT分析表  105
表4-5    台湾师范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申请表  110
表4-6    台师大世界大学排名因应策略与项目  113
表4-7    评鉴流程表  118
表5-1    两岸青年招募  144
表5-2    人员编制表  166
表5-3    新闻平台表  167
表5-4    校园记者分组表  167
表5-5    新闻记者条件表  168
表5-6    採访规定  169
表5-7    人们爱谈论的事情内容表  171
表5-8    安迪‧塞诺威兹(Andy Sernovitz)口碑行销的五大步骤  174
表6-1    调查样本基本变项统计摘要表  195
表6-2    台师大校形象之统计摘要表  196
表6-3    学校形象第1题统计摘要表  197
表6-4    学校形象第2题统计摘要表  197
表6-5    学校形象第3题统计摘要表  198
表6-6    学校形象第4题统计摘要表  200
表6-7    学校形象第5题统计摘要表  201
表6-8    学校形象第6题统计摘要表  202
表6-9    学校形象第7题统计摘要表  203
表6-10    学校形象第8题统计摘要表  204
表6-11    学校形象第9题统计摘要表  205
表6-12    学校形象第10题统计摘要表  206
表6-13    学校形象第11题统计摘要表  207
表6-14    学校形象第12题统计摘要表  208
表6-15    学校形象第13题统计摘要表  210
表6-16    学校能力─台师大应具竞争力之统计摘要表  211
表6-17    台师大拥有之最大特色统计摘要表  213
表6-18    台师大发展策略统计摘要表  214
表6-19    台师大校徽微调意见统计摘要表  214
表6-20    台师大校徽微调意见概述统计摘要表  216
表6-21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A统计摘要表  216
表6-22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B统计摘要表  217
表6-23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C统计摘要表  218
表6-24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D统计摘要表  219
表6-25    台师大未来视觉形象设计E统计摘要表  220
表6-26    台师大整体环境指标概述统计摘要表  221
表6-27    台师大整体环境指标A统计摘要表  221
表6-28    台师大整体环境指标B统计摘要表  222
表6-29    台师大整体环境指标C统计摘要表  223
表6-30    台师大新标志设计手法概述统计摘要表  224
表6-31    台师大「新的标志」设计手法A选项统计摘要表  224
表6-32    台师大「新的标志」设计手法B选项统计摘要表  225
表6-33    台师大「新的标志」设计手法C选项统计摘要表  226
表6-34    台师大「新的标志」设计手法D选项统计摘要表  227
表6-35    台师大「新的标志」设计手法E选项统计摘要表  228
表6-36    台师大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统计摘要表  229
表6-37    台师大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统计摘要表  230
表6-38    色彩意象顺序与色彩浓淡交叉统计摘要表1  232
表6-39    色彩意象顺序与色彩浓淡交叉统计摘要表2  233
表6-40    色彩意象顺序与色彩浓淡交叉统计摘要表3  234
表6-41    性别与学校能力(竞争力)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35
表6-42    性别与学校未来策略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36
表6-43    性别与校徽微调意见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37
表6-44    性别与新视觉形象设计表现风格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38
表6-45    性别与整体环境指标设计风格统计摘要表  239
表6-46    性别与新标志设计手法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40
表6-47    身分别与校徽微调调查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41
表6-48    身分别与新标志形象设计表现风格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42
表6-49    身分别与整体环境指标设计风格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43
表6-50    身分别与新标志设计手法统计摘要表  244
表6-51    身分别与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45
表6-52    身分别与企业标志直觉图选项之交叉分析统计摘要表  247
表6-53    台师大声誉问卷调查表  252
表6-54    题B04台师大在教育相关科系中具有良好的声誉  254
表6-55    题B05台师大的学生在各领域皆有杰出表现  255
表6-56    题B06台师大是一所培育优秀人才的大学  255
表6-57    题B07台师大是一所让人想要选择就读的大学  256
表6-58    题B08台师大是一所多元发展的大学  256
表6-59    题B09台师大是一所回馈社会的大学  258
表6-60    题B10台师大是一所培育师资的大学  258
表6-61    题B11台师大有便利的校园服务  259
表6-62    题B12台师大的校园活动多采多姿  259
表6-63    题B13台师大是一所各学术领域均衡发展的大学  261
表6-64    题B14台师大是延揽各界人才的大学  261
表6-65    题B15台师大是顶尖大学  262
表6-66    题B16台师大的大师讲堂课程多样化  262
表6-67    阅读台师大相关新闻的频率  263
表6-68    阅读台师大新闻的平台与管道  263
表6-69    阅读台师大相关新闻的原因  264
表6-70    经常阅读的台师大校园新闻类别  265
表6-71    题C01阅读台师大相关新闻的频率*性别交叉表  266
表6-72    题C01阅读台师大相关新闻的频率*年龄交叉表  267
表6-73    题C01阅读台师大相关新闻的频率*身分别交叉表  269
表6-74    校园新闻阅读族群之定义与人数分佈  270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网路社群对社会的影响力已经深入至各个层面,无论是公民社会的舆论、企业行销宣传、国家治理都得面对网路社会的冲击,时代变革的潮流下,全球高等教育市场都得严肃面对。大学如同企业一样面临全球竞争,高等教育市场已不再是被保护的封闭市场,唯有更具卓越声誉的学府才能获得肯定。本书概述全球大学面临的竞争环境、评鑑状况,声誉提升等问题,进而以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荣誉教授唐‧E‧舒尔茨提出的「整合行销传播理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刚提出的「创意传播管理理论」作为本书论述高等教育声誉提升的方法,探讨崭新的行销传播管理模式与思维。

  「创意传播管理理论」为2008年网路普及化之后所提出的理论,目的为了探讨并解决传统行销传播面对网路新媒体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以进行管理与行销。在全球化的竞争的环境中,大学声誉越来越需要行销传播的运用,但绝非只是透过传统媒体投注广告费用而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透过多元的社群平台,有效与群众沟通,并让群众作为行销者,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声誉与排名。本书着重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在新媒体、网路社群环境中所面临的行销传播环境中,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

  本书之所以选择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作为行销与声誉提升的分析个案,主要是该校张国恩校长,在治校8年期间,剑及履及地进行校务行政的管理、国际化的推动,以及学校声誉的提升,成功带领该校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顶尖学府。作者有幸参与该校公共事务中心的工作,并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协助台师大主任秘书林安邦将原公共关系室併入秘书室公共事务中心,成为校长推动治校理念的行销管理部门。

  作者曾应用了「整合行销传播理论」作为台师大的行销模式,2012年在变革为公共事务中心后,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此消彼长环境,更导入「创意传播管理理论」作为部门管理与崭新的行销方针,多年来成功协助台师大提升国际声誉。这几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国际排名成绩有目共睹,不仅是台湾的大学中,世界排名提升最具卓越成绩的大学,也是全球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大学之一。台师大在英国泰晤士排名屡创佳绩,已名列亚洲知名百大。在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更由2008年的600名之外,进步至2017年的全球310名,在教育类排名更前进世界第22名,体育类排名跃居世界第7名。

  「创意传播管理」理论的崭新思维,点出网路科技时代下,传统行销模式所遭遇的问题,此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点出问题,更可以协助在网路环境下,如何透过新的沟通模式提升自身的声誉。美国西北大学荣誉教授唐‧E‧舒尔茨同样肯定「创意传播管理」理论是当今全球化的网路数位环境中,一套可应用在全球大学,有效提升声誉与品牌形象的方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创意传播管理理论:高等教育声誉提升策略》的名字,老實說,一開始聽起來有點“學術”到讓人望而卻步。在台灣,大學聲譽絕對是個熱門話題,但很多時候我們討論的都圍繞著招生人數、學術排名、國際合作這些比較務實的層面。聽到“創意傳播管理”這種帶著點行銷、公關味道的詞,我還在想,這跟大學的「學術魂」會不會有點距離?畢竟,大學的根基還是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育上。不過,仔細想想,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學術成果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傳播出去,讓社會大眾、潛在學生、甚至國際學術界了解,那也難免有點可惜。特別是現在大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用創新的方式讓自己的特色、優勢被看見,確實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實際的案例,像是某某大學如何透過社群媒體、校友故事、或是舉辦一些創意的公共活動,成功翻轉外界的刻板印象,或是吸引到更優秀的學生?如果能結合台灣本地的大學經驗,那肯定會更有親切感和實用性。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操作性強的理論架構,來指導大學進行聲譽管理。畢竟,喊口號很容易,但要真正落實,讓學校的形象、學術影響力、社會貢獻度都有實質提升,這背後需要系統性的規劃和執行。我個人覺得,對於台灣的大學來說,聲譽提升不只是要「做表面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做實事」。例如,如何透過更有效的傳播管道,讓社會了解學校在尖端科技研究上的突破,或是培養出對社會有貢獻的畢業生。書中提到的「創意傳播管理」,讓我聯想到是否會探討到數位時代的傳播新趨勢,像是短影音、podcast、甚至元宇宙等新平台,大學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強調「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的連結,也就是說,再怎麼厲害的傳播策略,如果學校本身缺乏足夠的學術實力、優良的教學品質,或是積極的社會參與,那終究是空中樓閣。所以,我會很關注書中對於「誠信」和「真實性」在傳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過度包裝而導致的反效果。

评分

我個人認為,台灣的大學在聲譽的經營上,有時候會比較著重在「成果導向」的呈現,例如發表多少篇SCI論文、多少個國家級計畫,或是畢業生有多少人進入知名企業。這些固然重要,但「創意傳播管理」這個概念,聽起來更像是要挖掘大學「過程」中的亮點,以及那些比較「人文」、「溫度」的面向。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如何將學術研究的過程,或是教授與學生的互動,以更生動、更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在台灣,不少大學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底蘊,但這些價值有時候會被學術成果的光芒所掩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方法,幫助大學用創新的傳播策略,將這些「軟實力」也有效地傳遞出去,讓社會感受到大學不只是一間「學術機構」,更是一個「知識的殿堂」和「文化的搖籃」,那將會很有意義。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運用故事、藝術、甚至是跨領域合作等方式,來提升大學的整體聲譽,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學術宣傳。

评分

對於台灣的大學管理者來說,聲譽的經營絕對是門大學問。近年來,我們看到許多大學都在積極轉型,試圖跟上時代的腳步,但如何在轉型的過程中,同時保有學校的核心價值,又能有效地對外溝通,讓社會理解並支持,這是一大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在「創意傳播管理」這個角度,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啟發。例如,它是否會探討到如何透過「故事化」的傳播方式,將學校的歷史、學術成就、甚至學生的成長故事,以更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在台灣,大家對於大學的期待,不只在於學術研究,更希望大學能成為社會的知識燈塔,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下一代。因此,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教導大學如何透過創意的傳播,讓社會大眾感受到學校在這些方面的努力與成果,那肯定會非常有幫助。我尤其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強調「雙向溝通」的重要性,不只是單方面的宣傳,而是如何傾聽社會的聲音,並將其融入學校的發展策略中。

评分

說實在話,在台灣的大學裡,很多時候「聲譽」這個詞,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大概就是 QS、THE 這些國際排名。但這本書名用了「創意傳播管理」,聽起來就比較不那麼「硬梆梆」,而是多了一份彈性與想像空間。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探討到,除了追求排名之外,大學還可以從哪些「軟性」的方面來建立自身的獨特性與吸引力?例如,學校的在地連結、人文關懷、或是對於特定領域的深耕,這些是否也能成為提升聲譽的有力武器?我比較關注的是,當今大學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元,不僅是學術上的競爭,還有少子化、人才外流、以及社會對高等教育期望的轉變。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利用「創意」的方式,讓大學與社會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連結,讓更多人認同大學的價值,這是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學術研究的視角,去剖析大學如何在訊息紛雜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並且放大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