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台湾电影史(第二版)

百年台湾电影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电影
  • 电影史
  • 台湾历史
  • 文化研究
  • 影评
  • 百年电影
  • 台湾文化
  • 电影
  • 历史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电影随着殖民文化进入台湾,走过风雨岁月进入到新世纪,在百年电影史的背后,即投射台湾百年来的兴衰与荣辱。本书以散文形式,深入浅出带领读者进入台湾电影的精神核心,进而领略台湾电影从早先的政治附属品,逐渐转为商业与艺术作品的过程。
 
  奇妙的是,台湾电影的体质脆弱,又韧性十足。在国民党专政时期曾创下辉煌成绩,动人画面与歌曲,是一代人的心灵印记。却在解严后,社会走向民主道路的历程中,面临几乎解体的危机。如此乖谬的现象,更印证台湾电影的生命力,在充满变数与挑战的困境中逆风前行。在新世纪时代,富含草根文化养分的台湾电影,是否能够风生水起再造光华,令华人电影界与大众拭目以待。
 
  作者以深刻敏锐的视野,摒除官方语言与晦涩理论,以纵横的时空座标,深入台湾历史的背后,记录台湾电影娇艳容颜下无奈的挣扎。亦以台湾儿女的情感,书写一群为大众忽略的艺术工作者和演艺前辈之列。因为他们默默地贡献心力,才有今日的台湾电影。
 
  《百年台湾电影史》不仅是本台湾电影史,更是一本台湾史书。它呈现人文怀旧与瞻前勇气,透过银幕交错的光影人生,找寻到反省与思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乐眉
 
  作者多年来参与台湾影视工作,具有幕前幕后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
 
  2000年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学士
  2005年 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硕士
  2011年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
 
  客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教师
 
  作者以客观角度探讨台湾电影的成长过程与历史沿革,透过梳理,一览政治与文化不可切割的百年台湾电影史。
 
  2009年  旅游文学着作《远足─去有钱也用不到的地方》
  2013年  旅游文学着作《迷路》
  2014年  旅游文学着作《远足》新版
  2015年  戏剧文学《絮念──中西戏剧文学之韵》

图书目录

序.千里归雁 i
 
CHAPTER 1  台湾电影之譔-台湾历史及电影娱乐产业之溯源 1
第一节 关于台湾历史╱跨越黑水沟的传奇 2
第二节 关于台湾民众的娱乐和电影初啼 6
第三节 初期电影在台湾的时代容颜 24
小结 41
 
CHAPTER 2  台湾电影之母-台语片时代 45
第一节 日本殖民的阴影?混血的台湾电影 46
第二节 台湾人民草根意识的觉醒 69
第三节 台语片时代的象征意义 74
小结 82
 
CHAPTER 3  台湾电影之纬-戒严时期的肃杀与温柔 85
第一节 中原文化是台湾电影的文化根源 86
第二节 国语电影?族群融合与文化冲突的惊叹号 95
第三节 繁华落尽?电影黄金期过后的明天 127
小结 132
 
CHAPTER 4  台湾电影之碑-欧美电影文化冲击下的台湾「新电影」 135
第一节 电影的出走与突破性革新 136
第二节 新生代电影人的喃喃自语与创作 142
第三节 「新电影」使命?继承与创新的衔接 160
小结 165
 
CHAPTER 5  台湾电影之渡-台湾电影在二十世纪末的浮光掠影 169
第一节 光环背后的宿命与困境 170
第二节 断层的台湾电影与大陆电影的崛起 175
第三节  台湾电影人力挽狂澜-力保华语电影的核心位置 186
第四节 世纪末的孤影-临界点上的优雅转身 202
小结 210
 
CHAPTER 6  台湾电影之器-新世纪台湾电影的精神面貌与文化语境 213
第一节 台湾电影在新旧世代的象征意义 214
第二节 台片文艺复兴-台湾电影话语权的复甦 219
第三节 台湾当代人文特质?电影文化新语境 225
第四节 台湾电影的出路与未来展望 266
小结 284
 
结 语 291
 
参考文献 299
 
附录一 访谈台湾电影制片商╱导演╱演员 305
附录二 台湾导演电影作品一览表 309
附录三 新世代台湾电影纪事 329
致    谢 337
 

图书序言

 
千里归雁  
 
  四百年前的台湾,从政经中心的台南辗转开垦到台北,其余仍是瘴疠之地。这期间的艰难,虽有点滴记录,但长期被忽视。1860年左右,台湾被迫通商开埠,揭开近代历史,可憾;中原文化在每个殖民期,形成断裂及异文化移植。但顽强的民族基因,对文化传统极尽修补与坚持,至今,堪称完善之炎黄正统。台湾自国民政府专权到现代民主,教育重点的转化,除了承继正统根源之外,更加强本土认同心理。选举时刻,族群议题常成为操纵分化的手段。事实上,台湾民众早已麻痺恶性循环的生态,形成像香港回归前「马照跑、舞照跳、饭照吃」的社会现象,只见台湾人在政治纷乱与自由民主的夹缝里,展现强韧生命力。 父辈血缘来自中原,台湾人称外省人,些许的戏谑和敌意,小小心灵怎能理解大时代谬剧…… 
 
  解严后,两岸热络又超越吾辈想像,或许大环境下的子民,永远如棋子般被左右,无法反弹。幸而黄金时期的台湾电影……喜剧片、武侠片、爱情文艺片、黄梅调电影、歌舞片、动作片、乡土片、励志军教片等等,渲染出童年、青少年时期彩色的梦。早期台湾社会民风纯朴、娱乐类别单纯,不是电影就是电视,在全民总动员下,造就台湾电影的辉煌成绩。流传至今的歌曲、优秀的歌手、璀璨的明星,更让全球华人念念不忘,电影底蕴更得见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然而风水轮流转动,曾创造经济奇蹟,「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光环随潮流动盪逐渐暗淡,加上西元2000年的政权轮替,令标榜炎黄文化的国民党失势,政局变天,民间蔓延着焦虑意识,开始变卖家产远走四方。两岸虽处对峙,中国大陆适时发挥链接作用,回归荣民一波波涌向对岸,接下来是求存的各行各业。跨过浅浅的海崃,辽阔无边的大地是最佳选择,同文同种的情怀,彷彿是叶落归根的依归,激发出寻找生机的斗志。然初来乍到,融入与消解是必然过程,中国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不光台湾人前仆后继的涌入,全世界的托拉斯企业,莫不趋之若鹜。 
 
  台湾本土电影《不能没有你》在2009年第四十六届金马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赢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年度台湾电影、最佳观众票选电影等五大奖项,也获得角逐201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机会。台湾电影没落二十年,此片大获全胜后,赢回沉默许久的尊严和自信,可谓风光一时。1989年《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已届满二十年,侯孝贤导演曾说:「十年风水轮流转,但国片已转了二十年,怎么还没起色,真令人忧心!」话毕,戴立忍即从四位殿堂级导演大师李安、侯孝贤、关锦鹏、杜琪峰之手接获大奖,传承意味甚浓,给青黄不接的台湾电影打了剂强心针。 
 
  百年台湾电影因时没落,很难归咎于某些因素,总之就是产业衰退。 可细化为:娱乐重心转移、影片粗制滥造、制作经费短缺、人才流失、政府辅导不利、好莱坞大片侵入等原因。当一项产业从巅峰坠落时,所有隐忧及缺点,都摊在阳光下,无所遁形。当代电影人面对乱象,不是坚持便是弃守,但空窗期出现滥竽充数与恶性循环的电影生态,宛若洪水肆虐,令人措手不及。可想见台湾影业在九○年代遇到的撞击,至今元气仍在恢复中。 
 
  台湾经过政局洗礼,仍匍匐向前,只因历来悲情,早已沉潜在豁达知命的血液里。衰退的经济,人民紧衣缩食,草根本性依然乐活着。而台湾影业的前途,仍在茍延残喘。每年金马奖盛会照样举行,场地从北台湾,移向中、南台湾,在南北平衡声浪中,达到全民参与的嘉年会。参展影片扩大成两岸三地的范围,但台湾片数量越来越少,得奖也越来越少。在恶劣环境中,仍披荆斩棘拍摄量少质精的电影,让全球影人不时关注台湾佳片。 
 
  力找出路是目前电影界当务之急,看似停滞的状态,实则奋力搏斗前程。一直坚持本位的片商、导演及从业人员,在缺粮断炊之际,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如今更不能弃守。这批菁英份子,本于理想与执着,不仅守护着台湾电影,也成为两岸三地不可或缺的电影推手。 
 
  政经的稳定与否,在在影响国家文化的兴盛,尤其当政者往往决定意识形态面向。如唐太宗兴礼乐、宋徽宗重诗词。今之执政者,如以己私,兴政举策,莫不为巩固私权、拢络民心。如李登辉亲日,处台湾文化与日本文化的隙缝,力行去中政策。陈水扁重客家与原住民族群,设立客家电视台、原住民族电视台等措施。表面上顺应民意,实则推动政治效应。不论背后动机为何,少数族群在这股寻回本土尊严的声浪中,已然拥有发声管道,占有一席之地,否则恐是永远无言的弱势群众。 
 
  中华文化的悠久浩瀚,寸寸黄土地,蕴涵数千年沉淀,思古幽情是面对千山万水的喟叹声。 
 
  对于岛屿子民,崇山峻岭的壮阔,大江大海的汹涌,是难以体会之情。然而;对比近十四亿人民的大国,二千三百万的人口,尽管无法抗衡,但弹丸之地辐射出的惊人能量,曾创造炫目的经济奇蹟,在两岸通商、通邮、通航前,台商已在大陆创造可观的市场经济,台湾已然西下的影视产业,在交流刺激下,依然吸引先锋电影人前往彼岸,再掀璀璨风云,使两岸电影益加联系紧密。而台湾电影经验输入中国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2009年《刺陵》、《云水谣》、《风声》,2010年《大笑江湖》,2011年《面引子》,2012年《爱》,2013年《逆光飞翔》,2014年《等一个人咖啡》,2015年《大喜临门》、《风中家族》、《刺客聂隐娘》等片。 
 
  新世代的台湾电影,经历繁荣与苍白过后,积累丰富的人文资源,正面临传统与创新的局面。 
 
  经历明、荷、西、清、日本、国民党、民进党的统治,数百年的岁月,台湾人民乐观知足的天性,融入各期异文化,杂揉出精粹的文化精神。二十世纪的先辈奠定基业,台湾电影绽放蓬勃创作,让欧、美凝视台湾电影人的非凡思维。走过沧海桑田,走出低谷深渊,政府投入资金带动文创产业。2008年的《海角七号》及后续的电影,乘风破浪的声势被称为「后新电影」,甚或被讴歌为「台湾电影文艺复兴时期」。这些辅导金电影,发挥新生代巧思,电影风格和镜头语言已非传统样貌,而是反映当代台湾人民的唿吸。世代更迭的足迹,赋予各时期电影情感,自「新电影」、「新新电影」后,以零距离贴近真实处境,每寸胶片里,领略本土文化共鸣,而非隔空对话或歌功颂德。 
 
  新生代电影人在民主与混乱政治中成长,力求在多国文化渗透后,保留传统又创造新貌。电影如果是历史、文化、思维的传递,那么旧世代的台湾电影承载几许吶喊与悲壮,新世纪的台湾电影又将呈现何种文化语境?借此撰写机会,重新探索中原母文化及异文化对台湾电影的影响,及如何在两岸三地处境里,寻找适当位置,以特有的文化创意挑战华语电影市场。并在当代热门议题―「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护航之下,看如何能为台湾电影架起两岸桥樑。 
 
  十年前,吾辈离开台湾到大陆来学习,十年后,以审视情怀重新探究台湾人文与影视产业,生发新解与感悟。 
 
  只是离开越久,感受越深刻;蕞尔台湾,吶喊出犹如巨人吼声,不能小觑!
 
徐乐眉
2014.10.10于北京╱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台灣電影充滿好奇,總覺得它像一個充滿故事的寶藏,等待著被發掘。《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這本書,就像一張詳盡的地圖,帶我一步一步走進這個寶藏。 書裡面對台灣電影發展的分期和論述,相當的有條理。從日治時期電影的萌芽,到戒嚴時期電影的審查與商業化,再到解嚴後電影的多元發展,每一個時期都被細膩地剖析。我特別喜歡書裡探討「電影產業化」的段落,它分析了資金、技術、發行等各個環節的演變,讓我對電影製作的複雜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而且,這本書不僅止於對電影本身的研究,它還巧妙地將電影置於台灣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探討了電影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性別議題、甚至政治氛圍。我還記得書裡提到了一個關於「女性電影」的發展,讓我看到了女性在台灣電影中的重要貢獻,以及她們所面臨的挑戰。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對許多已經被遺忘的電影和電影人的重新挖掘。它讓那些曾經在台灣電影史上閃耀過,卻又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名字和作品,重新獲得了關注。我讀到某些段落,彷彿穿越到了過去,看到了那些電影院裡人聲鼎沸的景象。 《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是一本讓我讀得非常過癮的書。它不僅讓我對台灣電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讓我對台灣的文化認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絕對是了解台灣電影、了解台灣社會的必讀之作,強烈推薦給大家!

评分

天啊,我才剛把《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讀完,整個心情像在搭礦車,時而興奮地衝上雲霄,時而又被那懷舊的氛圍拉回地面,甚至有點小小的感傷。翻開這本書,就像打開了一本沈甸甸的家族相簿,每一頁都充滿了阿公阿嬤那個年代的黑白影像,還有我爸媽年輕時的彩色照片。我從來沒想過,原來一部小小的電影,竟然能承載這麼多時代的記憶和情感。 書裡面的內容,從日治時期的無聲黑白片,到現在各種題材百花齊放的電影,真的讓我大開眼界。特別是書裡對幾個黃金年代的細膩描寫,像是侯孝賢、楊德昌這些導演的作品,不只是電影本身,更是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我還記得小時候電視上偶爾會重播《悲情城市》,那時候只覺得場面很宏大,現在讀了這本書,才真正了解那段歷史背景,以及電影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而且,這本書不只是介紹了電影,更像是挖掘了電影與台灣這塊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它講述了電影產業的起伏,從一開始的草創艱辛,到中間的輝煌時期,再到後來的挑戰與轉型。我尤其喜歡書中提到許多已經淡出大家視野的演員和電影,那些名字和片段,突然又鮮活了起來,好像它們從來沒有消失過,只是被靜靜地珍藏在歷史的角落。 讀著讀著,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是不是也跟台灣電影的發展息息相關?我第一次看電影是什麼時候?那是什麼樣的電影?我跟家人一起看的那些老電影,是不是也為我留下了什麼樣的回憶?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台灣電影的百年風華,也照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是上一代人,對於電影、對於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 總之,《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絕對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電影之旅,讓你深刻感受到台灣電影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形塑了我們的文化認同。我強烈推薦給所有關心台灣電影、關心台灣歷史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會讓你獲益良多,甚至重新愛上那些曾經輝煌或仍在默默耕耘的台灣電影。

评分

這次收到《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我一直對台灣電影很有感情,從小就在電視上看各種台語劇、國語片長大,但對於電影背後的故事,卻總是霧裡看花。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那扇塵封已久的大門。 書裡面對於台灣電影發展的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從日治時期的啟蒙,到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發展,再到解嚴後的多元化,每一個時期都有詳細的論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對「台灣新電影」的分析,它不僅列舉了幾部代表作,更深入地探討了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美學追求,以及它對後世台灣電影的影響。我特別喜歡書裡引用當時的電影評論和影評人的觀點,感覺就像親歷了那個時代。 而且,這本書並不是只有學院派的學術分析,它也穿插了很多有趣的訪談和故事。像是書裡提到一些導演在拍片過程中遇到的趣事,或者演員們的幕後花絮,都讓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我還記得書裡講到有一個關於電影院的歷史,從早期露天電影院到現在的豪華影城,讓我對台灣的觀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這本書讓我驚訝的是,它揭示了許多我過去不知道的台灣電影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我從來沒想過,原來在台灣電影的發展史上,曾經有過這麼多的挑戰和掙扎,也曾經有過那麼多優秀的創作者,他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才華,為台灣電影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書,它不僅僅是電影史的記錄,更是一部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的編年史。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台灣電影有興趣的讀者,它會讓你對台灣電影有全新的認識,也會讓你更加珍惜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電影。

评分

當我翻開《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時,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學術術語、晦澀難懂的書。然而,我錯了!這本書的寫法非常親切,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電影迷,帶著你穿越時光隧道,一覽台灣電影的百年風華。 書中有許多關於台灣電影發展歷程的細膩描寫,從早期日治時期的電影製作,到戰後國民政府時期電影的演變,再到後來本土意識的覺醒,每一個階段都像一部精彩的電影劇本,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電影導演的介紹,像是李行、白景瑞,他們的電影風格和對台灣電影的貢獻,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電影介紹,它還深入探討了電影與台灣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互動關係。書中分析了不同時期的電影題材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議題,以及電影產業的發展如何受到政策和市場的影響。我還記得書裡提到了關於「電影政策」的一段,讓我對政府在推動電影發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它捕捉到了台灣電影的「在地性」。無論是早期的台語片,還是後來的鄉土題材電影,都深深地根植於台灣這片土地,展現了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和價值觀。讀著書中的內容,我彷彿聽到了那些熟悉的老電影裡的對白,感受到了那些溫暖的鄉愁。 《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豐富了我對台灣電影的知識,更讓我對台灣的文化和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對台灣電影感興趣的朋友,它會帶給你一場難忘的電影文化之旅。

评分

說實話,拿到《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的時候,我心裡有點忐忑,畢竟「歷史」兩個字聽起來就沉甸甸的。不過,翻開第一頁,我馬上就被吸引住了。書裡面的敘述方式,不像一般的教科書那樣死板,反而很有溫度,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 書中對不同時期台灣電影的介紹,從社會背景、資金來源、技術發展,到觀眾的口味和接受度,都做了相當深入的探討。我特別喜歡書裡分析那些經典電影的段落,不只講述了電影的情節,更深入地挖掘了它為何能成為經典,以及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像是《海角七號》的現象級成功,書裡就把它放在了台灣電影復甦的脈絡下分析,我覺得非常有見地。 而且,這本書不只關注了那些大導演、大製作,也花了不少篇幅介紹了許多默默無聞的創作者和他們的作品。這些內容,讓我覺得台灣電影的歷史更加立體和真實,不再只是少數巨星的舞台,而是無數人的心血結晶。我還記得書裡提到了一個關於台灣紀錄片發展的篇章,讓我對紀錄片工作者付出的努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把台灣電影的發展過程描述得一帆風順,而是真實地呈現了其中的困難、挫折和轉變。從早期電影工業的起伏,到商業片和藝術片的路線之爭,再到新銳導演的崛起和挑戰,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戲劇性。我讀到某些段落,甚至能感受到創作者們當時的艱辛和堅持。 《百年台灣電影史(第二版)》是一本讓我覺得既有知識性,又有情感共鳴的書。它不僅讓我對台灣電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讓我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發展,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值得每一個對台灣電影有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味,它會帶你進入一個精彩紛呈的電影世界,也會讓你重新思考電影與台灣社會之間的關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