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和建筑中的FORM+CODE:如演算般优雅,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

设计、艺术和建筑中的FORM+CODE:如演算般优雅,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成设计
  • 参数化设计
  • 计算设计
  • 数字艺术
  • 建筑
  • 创意编程
  • 算法设计
  • 设计思维
  • 交互设计
  • 可视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互动设计领域经典之作★
--综观多媒体数位创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观赏者能以不同的说故事方式体验3,214张「The Whale Hunt」照片;
  「Super Mario Bros.」只用一小组8×8图像磁砖,就建构出整个游戏世界;
  随着观赏者经过「Being Not Truthful」,蜘蛛网会被扯破,转瞬又恢复完整……

  运用代码,可以激发创新,转化创意,创造出凭空想像的新型式设计,达到各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拥有21世纪的超能力。传奇的前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John Maeda,是1990年代第一位用电脑辅助创作的设计师。本书作者之一的Casey Reas师承数位艺术先驱John Maeda,为开发给设计师与艺术家的程式语言「Processing」的发明人之一,是多媒体设计领域的重要艺术家。

  本书深度地检视创意领域里的软体使用方式。这些领域涵盖了平面设计、字体设计、资料映射设计、艺术、数位加工、互动媒体、游戏、人工智慧、人工生命,以及所有的新类型媒体与表现手法。书中令人赞叹的视觉作品概观,为读者引进了过去60年来,将近300个的重要作品。无论从理论或者实际创作案例,本书清楚地综观了多媒体数位创作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为一本互动设计领域的经典之作,解开了每位设计师的枷锁,是各领域设计师都一定要拥有的参考收藏。

  ★「程序读写能力」是「有能力读写程式,掌握程序的样貌与美学」

  电玩「Spacewar!」是很好的程序代表例子。要玩这款游戏,必须先了解空间与动力在两艘敌对太空船间的关系。玩家以向左或向右旋转的方式来控制飞船,然后对准目标发射火箭以射下敌军。要写出这款游戏,一个有程序读写能力的人,必须先将动作拆分为具有相当细节性的模组,才能进行编写。创作游戏最复杂的部分不是技术,而是把所有元素精心编制为具有连贯性并且愉悦的经验。程序读写能力是一种横跨所有程式语言,甚至能被应用在原始码编写领域以外的一种思考方式。

  ★运用「重复」手法,安迪‧沃荷(Andy Warhol)创造出世界级艺术作品

  运用「重复」这个手法所产生的效应,对人的身体和心灵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之一,是快速闪烁的光线会引发癫痫;而一首好歌的节奏能使人们起身跳舞,则是更为常见的例子。与此类似地,动态的视觉图像能以微妙的方式呈现,并引发实质的震撼。目睹了欧普艺术的兴起,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用了「重复」这个创作手段。与其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效果,他运用重复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图像进行创作,他在同一张画内多次绢版印刷单一图像,创造了如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贾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 Kennedy)和猫王(Elvis Presley)等标志性名人的肖像。透过重复手法的使用,图像失去了与其主体的关系,并成为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张肖像。

  ★「转码」化无形为有形,每天传送的短信也可以是艺术作品!

  Rafael Lozano-Hemmer 在2003年的装置作品《Amodal Suspension》,将简讯转换成光束,由聚光灯投射至日本山口艺术和媒体中心(YCAM)上方的天空中。Lozano-Hemmer运用变形手法的构想创造了相当引人注目的展出。每个短讯中所包含的字母,都依据它们的出现频率进行分析。分析后所产生的数值则用来控制聚光灯的强度:字母A会将光开到全亮,而Z就只是昏暗的光芒。这样,我们的日常语言就成了与萤火虫相似的创作。

  ★「变形」改变作品与观众的潜在关系

  变形指的是,操纵已存在的物件并从中创造出新设计的一种手法。变形指的可以是在形状上、行为上或者是关系上所产生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观看者与变形物之间的关系,因为变形这个手法而产生了某种变化。举个在摄影领域里常常用到的变形范例:将彩色照片转换为黑白照片。这种在每台数位相机、图像编辑软体和影印机中都有的简单技术,能运用变形效果完全改变了照片的样子。通常,黑白照片更加感性、永恆与怀旧。在某些情况下,转换成灰阶的照片甚至增强了我们对于图像的观感。我们认为它变得更加重要,让我们想起了祖母阁楼里装满老照片的鞋盒,或者是过去无数伟大摄影师的作品。

本书特色

  1. 本书中,我们将FORM(形式)定义为视觉与空间的结构;CODE(代码)主要定义为电脑程式,但是我们延伸了它的意涵并囊括除了电脑代码外的一切指令。本书分为七章,分别为:〈代码是什么呢?〉、〈形式和电脑〉、〈重复〉、〈变形〉、〈参数化〉、〈视觉化〉和「模拟〉。前两章定义专有名词,以及介绍基本概念来奠定基础。主题章节则紧紧环扣着代码。

  2. 每一章节以解释该领域的短文搭配两个创作的案例,使本书除了有扎实的理论以外,也能降低跨入的门槛,让不懂得如何使用代码的设计师、艺术家与学生们产生兴趣。

诚挚推荐

  在数位的时代里,形状的本质,被束缚在隐形的代码领域中。本书将这个领域呈现在,能从中得到最多收获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之前。── John Maeda(数位艺术先驱、作家、前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校长、前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研究室[MIT Media Lab]Aesthetics + Computation Group教授)

  终于,有一本书全面性地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清晰地综观现代数位媒介。── Greg Lynn(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本书是资讯时代里的强大工具,它如演算法般优雅,如程式般清晰,如电脑游戏般迷人,不但具教学价值,也对美学做了深度的分析。── Domenico Quaranta(艺术评论家、现代艺术策展人)

  本书不可思议地丰富了历史研究,以及透过代码来进行媒体创作的可能性,是一本一定要拥有的参考收藏。── Karsten Schmidt(数位艺术家、早期Processing程式语言的贡献者之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设计、艺术和建筑中的FORM+CODE:如演算般优雅,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的书籍的详细简介,但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而是着重于描述这类主题的背景、重要性、潜在读者群体、以及该领域所探讨的核心议题。 --- 设计、艺术和建筑中的FORM+CODE:如演算般优雅,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 —— 开启数字制造与生成设计的新范式 在当代的设计、艺术与建筑领域,技术革新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创作流程与思维方式。传统上,设计师依赖直觉、经验和手绘来定义形式;然而,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一个全新的设计范式——“FORM+CODE”(形式与代码)——已然崛起。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革命性交叉领域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未来趋势,为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理解如何利用编程逻辑驱动视觉创造的全面视角。 领域背景与核心冲突的交汇点 设计、艺术和建筑,这三个领域的核心始终围绕“形式”(Form)的塑造与意义的表达。形式是物质世界与概念世界的桥梁,是美学体验的载物。然而,在信息时代,代码(Code)——作为一套精确、可重复、可迭代的指令集——正成为定义和生成形式的强大工具。 本书所聚焦的“FORM+CODE”并非仅仅是关于使用软件工具,而是关于一种思维转换:将设计问题视为算法问题,将复杂的几何形态视为参数化系统的输出。这标志着设计从“手作的独特性”向“系统的可塑性”的转变。设计师不再仅仅是绘制最终形态,而是构建能够生成最终形态的规则和流程。 这种转变带来了深刻的哲学和实践挑战。如何平衡算法的严谨性与人类感性的审美需求?如何在代码的确定性中发现创造性的“意外”与“优雅”?这些都是本领域研究的核心命点。 为什么代码是新的设计语言? 代码作为一种媒介,赋予了创作者前所未有的能力,它超越了传统工具的物理限制,带来了几个关键维度的拓展: 1. 参数化与迭代的自由度: 传统设计流程中,修改一个既定形态的参数往往意味着从头开始大量返工。而在参数化设计框架下,形态的各个维度——曲率、密度、连接性——都由变量驱动。代码允许设计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探索数以万计的设计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空间探索”。这种能力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材料限制和功能优化等复杂工程挑战至关重要。 2. 生成式美学与复杂性的捕捉: 自然界中的许多最优解——从树木的分形结构到鸟群的动态集群——都源于简单的局部规则的复杂迭代。代码正是模拟和抽象这些自然过程的理想工具。通过引入L-系统、元胞自动机、以及基于物理的模拟,设计师能够生成传统方法难以想象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复杂形态和纹理,这些形态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演算般的优雅”。 3. 从数字到物理的无缝衔接(数字制造): 代码不仅定义了屏幕上的虚拟形态,它还是三维打印、激光切割、CNC加工等数字制造技术的直接指令。这种“设计即制造文件”的模式,极大地缩短了设计到实现的周期,使得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建筑构件成为可能。代码保障了数字模型与最终实体之间的精确对应性。 核心议题的深度探索方向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FORM+CODE的实践路径,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广泛内容: A. 算法基础与视觉表达: 本部分将探讨构成生成设计的基础数学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向量运算、矩阵变换、以及曲线与曲面的数学描述。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编程逻辑,并观察其在视觉输出上的即时反馈。 B. 交互性与实时反馈系统: 优秀的设计工具不仅要能生成形态,更要能与设计者的意图实时互动。这一章节将关注如何构建交互式界面和实时渲染系统,使用户能够通过拖动滑块、调整约束条件等方式,直观地“引导”算法的输出,实现一种“人机共创”的体验。 C. 建筑尺度的代码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FORM+CODE的应用不仅关乎美学,更与结构效率、能源性能和场地适应性息息相关。研究将涉及参数化立面设计、结构拓扑优化、以及如何利用环境数据(如日照、风荷载)作为算法的输入,生成响应性强的建筑形态。 D. 艺术媒介的拓展: 在当代艺术领域,代码被视为一种新的画布和颜料。探讨如何利用生成艺术、数据可视化和动态雕塑,超越静态的形式定义,探索时间维度上的设计过程。这包括对非线性叙事和涌现现象的艺术化处理。 目标读者群体:谁需要掌握这种新语言? 本书的内容设计旨在服务于一个跨学科的群体,他们都致力于在数字时代寻求更强大、更灵活的设计工具: 1. 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 寻求超越传统CAD限制,掌握参数化建模、复杂曲面设计和高性能结构形态优化的专业人士。 2. 工业设计师与产品开发者: 希望利用代码实现高精度、高定制化的小批量生产,并探索新材料与新制造技术的实践者。 3. 媒体艺术家与交互设计师: 致力于利用算法驱动视觉效果、创造沉浸式体验,并探索生成美学的创作者。 4. 计算机科学与设计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 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来理解设计方法论与计算模型之间的深层联系。 5. 高等教育的师生: 寻求将前沿计算思维融入设计教学与学习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 结语:对优雅与无限的追求 “FORM+CODE”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套技术工具,它是一种对设计本质的深刻反思:形式的优雅往往源于其背后简洁、普适的生成规则。通过系统地学习如何用代码来“思考”设计,我们能够超越人力所能及的复杂性,挖掘出设计语言中那些尚未被探索的无限可能。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将冰冷的逻辑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设计杰作,实现“如演算般优雅”的创作目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Casey Reas


  目前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设计系(Department of Design Media Arts, UCLA)的教授。为程式语言「Processing」的共同创办人,「Processing」是一个专为视觉设计师以及艺术家所开发的开源程式语言。

Chandler McWilliams

  为媒体艺术家,也是 UCLA媒体设计学系的讲师。

Lust

  位于荷兰海牙的一个横跨平面设计与互动领域的设计工作室。

审订者简介

何樵暐


  加州艺术设计中心(ArtCenter Colledge of Design)媒体设计系硕士毕业,曾任职于BenQ Lifestyle Design Center以及IDEO。2015年创办了Digital Medicine Lab药研设计,一个专注于平面以及互动领域的设计工作室,近期作品协助客户站上了2017年的TED舞台。

译者简介

陈亮璇


  1985生于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硕士、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电影录像新媒体与动画硕士。作品擅于制作多层次的录像装置,借由拍摄现实中的生活场域,透过对叙事、影像、声音和空间的多重处理,重塑并思考人们面对生活时的自主性与情感,以及其与日常裸眼所见相异的现实。曾获2011年世安美学奖、2017台北美术奖优选。现专职艺术创作。
 

图书目录

【前言】
【审订序】
【前言】

代码是什么呢?
演算法
代码与电脑
代码思考
代码和艺术
代码?为什么?

形式和电脑
与电脑一起绘图
控制形式:座标/形状/颜色/写实主义
形式制造:光线/印刷/加工制造

重复
重复的特色
电脑的天分
模组化
.重复的技巧:图样/递回技术
.代码范例:嵌入式迭代/递回之树

变形
几何变形
数值变形
转码
.变形的技巧:图像均值/狭缝扫描/拼贴工程学
.代码范例:转码景观/狭缝扫描

参数化
排版系统
变数
控制
.参数化的技巧:其中之一/变体字型/控制台
.代码范例:椅子/波浪

视觉化
形状里的数据
动态筛选
浏览
.视觉化的技巧:时间序列/网络/动态地图/数学视觉化
.代码范例:载入和数据呈现/超级公式

模拟
建立物理系统
人工智慧
人工生命和遗传演算法
.模拟的技巧:细胞自动机/群集/非自然选择
.代码范例:粒子/局限扩散聚集效应

图片来源
索引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审订序

  2010年我在ArtCenter攻读研究所时,第一次经由Casey的演讲接触到了程式创作;当时他的分享,在日后对我的创作之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

  后来,我辗转进入了设计顾问公司,并陆陆续续地在硅谷与上海前后待了几年。这几年来,在设计道路上,总是隐约有些模煳的问题困扰着我。

  在一个以商业为主导的世界,以设计创造商业价值,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一个健全的社会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设计师,以丰富的创作带给我们商业无法量化的价值,以实验的精神来测试每一个想法,而不需要被商业所束缚。我曾经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荷兰设计工作室LUST的创办人之一,短暂探讨过他们执行实验性质的创作,说服业主背后所需要花的精力。他提到无论是企业、美术馆或是工作室等单位,实验的精神本来就存在于荷兰的文化DNA中。这个冲击我从来没有忘记,在回台湾成立工作室后,这也是我一直秉持的精神。

  本书所提及之案例,无论是在数位领域的历史上、作品的文化深度上,又或者只是单纯的趣味性,都非常发人深省。以非物质性的数位型态、互动设计以及平面设计等等,来传达无法量化的思考、情感以及反思。用最不一样的角度来设计、思考、冲撞及批判某个主题。无论是John Maeda的平面设计作品「Morisawa Posters」 启发了我们不被商业的套装软体所束缚,运用自己撰写的工具来创作;或是Jonathan Harris的「Whale Hunt」以不同的视角来传达震撼人心的故事;又或是Aaron Koblin的「Flight Pattern」将原本隐形的数据透过精采的视觉传达出来。这样的作品,从商业以外的角度,提供了窥视设计世界的另一个视角;让我们省思并重复反刍,而不是以能被评分以及分类的奖项做为创作优良的唯一评断标准。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带领大家理解进入程式创作的文化与历史,我们希望借由本书将此领域介绍给每一位在内心中都有小小疑惑的创作者。希望有一天,台湾的创作者也不必为现实妥协,不断地实验与拥抱失败。期望本书丰富的历史与创作案例,能激发设计师与艺术家们,为我们的设计文化与环境做好准备。

  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人生,就是一个接着一个不断的创作,你的下一个创作是什么?

前言

  软体影响了当代设计和视觉文化的每个面向。许多知名艺术家,如Gilbert和George、Jeff Koons,以及Takashi Murakami都将软体完全地融合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之中;也有众多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广泛地使用这个工具,并委外设计客制化的程式来实现他们的创意。创新的电玩和好莱坞动画电影工作者,也借由软体编写来优化他们的创作。

  不过,要将这顶尖创意领域中令人兴奋的发展与设计教育整合,依然是一项挑战;因为即使是最积极的学生也会有难以跨越的技术门槛。做为第一本全面性介绍软体在艺术领域中的发展的书籍,本书希望能激发读者进入这个领域所需的热忱;但书中并不会教你如何撰写电脑程式。你可以借由参考Casey Reas与Ben Fry合着的《Processing:给视觉设计师和艺术家的程式设计工具书》(Processing: A Programming Handbook for Visual Designers and Artists)来满足这个需求。*

  本书中,我们将FORM(形式)定义为视觉与空间的结构;CODE(代码)主要代表的是电脑程式,但是我们延伸了它的意涵,进一步地囊括除了电脑代码外的一切指令。本书分为七章,分别为:〈代码是什么呢?〉、〈形式和电脑〉、〈重复〉、〈变形〉、〈参数化〉、〈视觉化〉,和〈模拟〉。前两章定义专有名词,以及介绍基本概念来奠定基础。主题章节则紧紧环扣着代码这个主题。每一章由解释该领域的一段短文开始,运用图片和说明文字来解释,使主题更清晰易懂,并以两个程式的图解范例做为结束。相对应的多种程式语言原始码,可从本书的网站免费下载:formandcode.com.

  我们对于运用代码来进行形式创作的潜力,感到无比兴奋;期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于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有更深远的思考。
 

图书试读

重复

模组化


模组化(Modularity)指的是,对于单一或多个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因而发展出多种样式(模组化与其参数相关,因为它本身的构成并没有改变;只是被重新排列组合)。模组化与参数这两个主题融合得恰到好处。大多数的字体都是模组化结构的好例子。字体的形状变化范围,通常是透过几个基本形状所产生。举例来说,用不同的方式排列相同的椭圆形和垂直线,便可构成小写字母p、q和b。有些字母比另一些字母更具模组化的特色。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创始人Theo van Doesburg在1919年设计的字体,和1967年由Wim Crouwel创造的新字母(New Alphabet),都是极为模组化的字体范例。

在软体的领域里,模组化这个功能通常被用来做为优化软体资源的一种策略。因为存储空间和频宽总是有上限,所以如果能运用一小组重复的图,就能生成较大的图像。这种技术可以用一小组图形来产生复杂且醒目的图形。例如,1990年代中期,网路刚开始时,频宽受到极大的限制,通常需要经过好几分钟才能显示图量较多的网站。而电视游戏领域中,也有着使用一小组图形来创造整个游戏世界的悠久历史。

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例子是,「超级玛利欧兄弟」只用了储存在游戏卡匣上的一小组8×8原始像素数据,又称「图像磁砖」,就建构出了整个游戏世界。这些磁砖被用来重复进行组合,使角色移动并创造出动态的效果。游戏机一次只容许使用六十四个图像磁砖,使得游戏的结构能使用最少的资源,变化出更加错综复杂的场景。Ben Fry的软体Mario Soup重新建构了这些储存在任天堂卡匣上的图像。他的配套软体Deconstructulator显示了游戏正在进行时,这些图像瓷砖如何从机器的记忆体中输入以及输出。

身处于物品制造的世界中,模组化的手段可被用来降低成本,也使复杂的建筑案变得可行。虽然一些引人注目的设计和建案全都由客制化的零件所组成,但大多数的建筑预算都只能负担得起标准零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建筑物都是由预先制作的标准化组件所构成。Buckminster Fuller在1950年代富有远见的结构设计,把这个想法推到了极致。他为一般住宅及都市规模的建物所设计的轻型穹顶结构,就是由标准化的零件所构成。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模糊艺术与科技界限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设计、艺术和建筑中的FORM+CODE”,就直接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常常在思考,那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艺术装置,或者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雕塑,它们是如何诞生的?仅仅依靠艺术家的直觉和手工技艺,似乎难以解释其中的精妙之处。“如演算般优雅”这个词组,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将数学原理和计算逻辑转化为视觉美感的深刻理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代码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它是否能帮助我创造出更具互动性、更具动态的艺术作品?是否能让我探索那些在传统媒介上难以实现的形体和表现形式?“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这个副标题,更是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创作技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将抽象的数字世界转化为 tangible (可触碰的) 艺术体验的桥梁。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清晰的指导和丰富的案例,让我能够真正地将代码的力量融入我的艺术创作,挑战我现有的认知,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意火花。

评分

当我看到“设计、艺术和建筑中的FORM+CODE”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个对跨学科融合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在关注那些能够打破领域界限,催生全新创意的研究方向。“如演算般优雅”的表述,更是触动了我对“秩序中的美”的敏感神经。我好奇的是,当严谨的逻辑和代码,与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设计、艺术和建筑相遇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代码是如何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形式、空间和美学的认知?我期待从中看到,不仅仅是如何运用代码来实现某个具体的设计目标,更是代码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具生成性的视角来审视和创造。副标题“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更是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想象。它暗示着一种解放,一种突破传统约束的自由。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启发,理解代码如何赋能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去探索那些我们尚未触及的创意疆域,去构建那些我们曾经只能在想象中描绘的世界。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我一直对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思维融入到视觉创作中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设计、艺术和建筑中的FORM+CODE”,光是“FORM+CODE”这个组合就充满了科技感和创造力的张力。而“如演算般优雅”更是点睛之笔,让我联想到那些精巧的算法如何在无形中构建出令人惊叹的美学形态。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的工具和方法,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代码这种严谨的语言,与设计、艺术和建筑这些充满人文关怀和直觉的领域相结合的。我想象着,通过学习其中的原理,我或许能创造出更加动态、交互、甚至是能够根据数据反馈进行自我演变的视觉作品。书的副标题“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更是让我激动不已,这不仅仅是关于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关于解放创意的边界,探索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设计宇宙。我对此书的期待,就像是对一个未知宝藏的憧憬,充满了期待和探索的欲望,希望能从中获得灵感,将我的设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光是“FORM+CODE”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从事的是交互设计领域,一直在寻找能够将复杂的逻辑和严谨的代码,以一种既美观又高效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常常面临着如何将抽象的功能需求,转化为用户能够直观理解和轻松操作的界面。而“如演算般优雅”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那些通过精巧的算法,实现流畅动画、智能响应和个性化体验的交互设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代码的逻辑性与设计的直觉性完美结合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算法案例,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用代码来驱动界面的变化,如何通过程序来模拟用户的行为,又或者如何利用数据来优化用户体验?“用写程式的方式创造设计的无限可能”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利用代码来打破静态界面的局限,创造出更具生命力、更具适应性的交互作品。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本秘籍,能帮助我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不断探索交互设计的边界,创造出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户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个建筑学领域的研究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常常强调形式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空间的功能性,而“FORM+CODE”这个概念,让我看到了将这些要素与计算思维更深层次结合的可能性。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依赖于经验和手绘,虽然经典,但对于处理复杂几何形体、参数化设计以及模拟仿真的能力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这本书,恰恰预示着一种将严谨的数学逻辑与直观的视觉表达融合的强大力量。“如演算般优雅”的描述,让我联想到那些通过精妙算法生成的建筑模型,它们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性,更在结构上体现了高效与智能。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代码如何在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从概念生成、形态探索,到结构优化、性能分析,甚至到最终的建造实现。这不仅是对设计工具的革新,更是对设计思维的重塑。我渴望找到那种能够让我的设计项目更具前瞻性、更具可持续性的方法,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感觉自己即将掌握解锁未来建筑设计奥秘的关键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