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见西藏:达赖喇嘛要回家

翻山越岭见西藏:达赖喇嘛要回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藏
  • 达赖喇嘛
  • 流亡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政治
  • 自传
  • 游记
  • 藏传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称「半个马克思信徒+半个佛教徒」的达赖喇嘛,自1959年出走西藏、流亡印度近六十年,始终在达兰萨拉实践其追求民主平等的「大西藏文化自治」。

  关于西藏的未来,达赖喇嘛的代表与中共迄今已进行七次会谈,然而双方却存在许多分歧:达赖喇嘛要求「西藏自治」,北京的中央政府则认为西藏已经自治了;达赖喇嘛自1979年便宣佈放弃西藏独立,但北京并不认为达赖喇嘛已经实践这样的诺言;达赖喇嘛认为双方会谈很有进展,但北京方面认为会谈并没有实质进展;达赖喇嘛提出返国赴山西省五台山朝圣,北京却不作任何的应诺。

  西藏将往何处去?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不断探索的路向;主张「解决汉藏问题走中间道路」的达赖喇嘛,又将带领西藏走向何方?

  本书由前《亚洲週刊》资深记者纪硕鸣长年追踪报导,完整收录八次专访达赖喇嘛及两次专访达赖喇嘛二哥嘉乐顿珠的精彩内容,揭秘自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至习近平以来的西藏政策!

本书特色    

  前《亚洲週刊》资深记者纪硕鸣长年追踪报导,
  完整收录8次专访达赖喇嘛+2次专访达赖喇嘛二哥嘉乐顿珠的精彩内容,
  揭秘自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至习近平以来的西藏政策!
 
荒野求生:亚马逊雨林探险实录 作者: 艾伦·瑞德 出版社: 环球地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年5月 --- 内容简介 《荒野求生:亚马逊雨林探险实录》并非一部轻松的旅行游记,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在极端自然环境下生存极限的纪实作品。本书详细记录了著名探险家兼生物学家艾伦·瑞德及其三人探险队,在长达九个月的时间里,深入巴西与秘鲁交界的亚马逊雨林腹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生存挑战的真实经历。 故事始于一个看似简单的目标:追踪一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罕见箭毒蛙物种,并绘制出该区域未被现代地图绘制技术触及的河流支流网络。然而,随着深入,探险队很快意识到,亚马逊的广袤与复杂性远超任何预先的准备。 第一部分:迷失的开端与文明的退却 探险队初期依赖先进的GPS设备和卫星通讯,但在进入“寂静之喉”——一片被当地部落称为“万物归于虚无”的区域后,一次突如其来的季节性暴雨彻底摧毁了他们的基础补给站和大部分电子设备。瑞德冷静地记录了从依赖科技到回归原始生存技能的心理转变过程。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初期资源的合理分配、对热带雨林气候(高湿度、突发洪水、持续高温)的适应,以及团队内部因压力产生的微妙摩擦与协作。 书中细致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雨林中的藤蔓、树皮和竹子搭建能够抵御夜间低温和昆虫侵扰的庇护所。瑞德以其扎实的植物学知识,辨识出可食用的块茎和具有药用价值的树液,同时也记录了误食有毒植物带来的生命危险。例如,书中用近乎科学报告的笔触,描述了他们如何通过观察猴群的食谱来推断某些浆果的安全性,以及利用烟熏技术保存捕获到的淡水鱼和小型哺乳动物。 第二部分:与自然法则的博弈 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七十多天里,团队面临的挑战升级。他们不仅要应对饥饿和疾病,更要学会解读雨林中微妙的信号。瑞德详细记录了与美洲豹、森蚺和食人鱼群的近距离接触,这些场景并非为了渲染恐怖,而是展现了人类在食物链中地位的真实体现。 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描述了“水之困境”。亚马逊河的水源虽然丰富,但被寄生虫和细菌污染的风险极高。瑞德采用了一种结合活性炭、煮沸和特定树叶过滤的复合方法来净化饮用水,并精确记录了不同净化手段的有效性对比。这种严谨的态度贯穿全书,使本书兼具探险文学的引人入胜和博物学的观察深度。 探险队也与雨林中的原住民部落——“卡亚波族”的边缘分支有过短暂的接触。这种接触是谨慎而充满尊重的。瑞德并没有将原住民描绘成遥远的“他者”,而是通过学习他们的传统生存智慧,如狩猎技巧、追踪脚印和理解天气预兆,成功地避免了几次致命的危机。书中特别提到了卡亚波人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他们能“听见”雨林的声音,这与瑞德依赖工具的理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科学发现与人性的考验 在探险接近尾声时,团队终于在靠近一处偏远瀑布群的洞穴深处,发现了他们最初寻找的稀有箭毒蛙。然而,这次成功的科学发现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一名队员因热带感染病发烧不退,行动能力严重下降。 瑞德必须在继续科学考察的使命感与挽救队员生命的人道责任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书中对这段心理斗争的描写极其深刻,展现了探险家在面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时,其理性与情感的撕扯。最终,团队决定放弃对一些珍贵样本的采集,全力以赴,利用自制的担架和有限的草药,展开了漫长而艰险的撤离过程。 撤离的路线是全新的,他们必须穿越沼泽地和密不透风的灌木丛。瑞德详尽记录了如何通过观察苔藓的生长方向和太阳的低角度光线来校准方向,如何在弹尽粮绝时,将注意力从“征服自然”转移到“融入自然”的哲学境界。 本书的特色: 《荒野求生:亚马逊雨林探险实录》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去浪漫化的真实性。它没有回避探险中的痛苦、恐惧和失败。作者通过翔实的日志、手绘的动植物速写以及对生态系统运作的冷静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亚马逊雨林真实面貌的窗口——一个美丽而毫不留情的生存剧场。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探险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力、团队协作以及对自然环境保持敬畏之心的深刻探讨。它迫使读者反思,在现代科技的庇护下,我们究竟遗失了多少与大地共存的基本能力。 --- 目标读者群: 生物爱好者、地理探险文学爱好者、生存技能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能力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纪硕鸣 
 

  香港资深媒体人、凤凰卫视评论嘉宾。亚洲最佳记者,六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最佳报导奖,亦获香港最杰出同志议题报导奖。擅长新闻的深度报导,善于捕捉热点及重大新闻,报导内容涉及财经、政治及社会新闻领域,并擅长撰写时事评论,观点独特、评论犀利。着有《智慧的身影》、《信仰》;合着《马英九走出崎岖路》、《终结美元》、《中国新政》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让西藏的明天更加蔚蓝

第一章 想去五台山朝拜
不搞藏独也不反共
关心弱者不信救世主
赴京代表受良好接待
达赖喇嘛转世要防闹双胞
希望自己变得更有智慧──第一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二章 西藏流亡政府现状纪实
追寻飘远的理想国
西方人来寻心灵寄託
这里没有藏人乞丐
儿童村是大家庭
国际资助民主管理
印度美丽的大吉岭
曾经谍影重重
印度人管辖达兰萨拉行政事务
流亡政府迈向民主之路──访谈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长桑东仁波切

第三章 达赖喇嘛的中间道路
解决西藏问题走中间路线──专访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董事长才嘉
达赖喇嘛的中间道路
中间道路有法律效力
达赖喇嘛推动民主身体力行
中间道路也遇到障碍
「中间道路」受到挑战
达赖喇嘛反复不定?
放弃中间道路要公民票决

第四章 中共高层与达赖喇嘛的博弈
达赖和中共曾经的蜜月期
达赖喇嘛回忆与中共的机缘
邓小平西藏政策揭秘
邓小平吁达赖喇嘛早回来
邓小平要千人回藏教书
胡耀邦务实开明
胡锦涛对西藏了若指掌
会晤多任统战部长
赵紫阳委託身边人给达赖喇嘛带信
达赖喇嘛可以是北京最好的伙伴

第五章 西藏问题谈判陷入僵局
谈判陷入僵局
达赖首度批评对谈无进展
藏青会扬言激烈行动
流亡藏民日渐失耐性
北京有诚意就应迈前一步──专访达赖喇嘛四人代表团代表索南达波
汉藏大团结,能不能完成不是掌握在我的手里──第二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六章 达赖喇嘛与西藏暴乱
拉萨街头再现暴乱
藏青会影响越来越大
寻找解决问题新路径
政教分离意见分化
我们与达赖喇嘛真的无关──专访「藏青会」联络秘书长贡秋雅沛
达赖喇嘛梦回拉萨
北京与达赖特使会谈内情
我的立场是中间道路──第三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七章 后达赖喇嘛时代
西藏到底会走向哪里?
赞同政教分离
处理西藏问题要有新思维
达赖喇嘛争取汉人的新尝试
后达赖喇嘛时期多元化
达赖喇嘛往何处去?
我个人无所求──第四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八章 达赖喇嘛权威受到挑战
藏独路线图曝光
达赖喇嘛在美遭遇「挫败」
奥巴马不想因达赖得罪中国
达赖接连受挫国际市场日缩
「只要有争端,就应该对话」──第五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九章 西藏问题面临的现状
西藏五十年统战蒙羞
西藏流亡社会的新力量?
藏族精英受打压处境微妙
北京奥运防范「徒步回西藏」
华人示威为夺国际话语权
让王千源事件还原真相
达赖获奖西藏风波幕后
武警阻止僧侣庆祝
达赖喇嘛考验北京的西藏政策
对政治裸退反应不一
他们一直说我是魔鬼──第六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十章 西藏自焚与幕后路线之争
定性「特殊矛盾」
抗争从集体转向个体
「自焚不是绝望是政治要求」──专访流亡藏人首席部长洛桑僧格
达兰萨拉的藏人在减少
说不定我那颗失望的心会慢慢恢复起来──第七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十一章 涉藏问题应当何去何从
寻找西藏工作的创新模式
达赖喇嘛使出的是「软招」
「我们放弃独立,争取民族自治」──专访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长桑东仁波切
重启谈判解决涉藏问题──专访中共中央党校社科教研部教授靳薇
达赖喇嘛已作好准备,期盼北京重启谈判
我们追求的是西藏最终的自治──第八次专访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第十二章 追访达赖喇嘛的二哥:嘉乐顿珠
等待达赖喇嘛回家的日子
住在印度心在家乡
养牛养鸡种菜开面厂
与蒋介石夫妇的渊源
拒绝了毛泽东的北上邀请
军方怀疑藏人当特务
邓公愿望至今未实现
现在对达赖喇嘛的政策是倒退了──专访达赖喇嘛的二哥嘉乐顿珠

第十三章 西藏问题,未来难题在海外
西方热情高涨的藏传佛教
美国民众支持流亡藏人
美国信众加入藏传佛教
宗教热情会转换为政治热情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让西藏的明天更加蔚蓝


  自2002年起,达赖喇嘛的代表与北京的中央政府取得直接的联系,被视为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展开了新一轮谈判,谈判的目的为解决西藏问题,为达赖喇嘛返回西藏。至2010年1月的最后一次接触,达赖喇嘛的代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代表一共有十次会谈。包括九次谈判和一次非正式会议,期间有一次是在中国驻瑞士使馆。之后,谈判触礁,双方再也没有任何官方的接触。

  2017年11月,突然传出达赖喇嘛派出西藏流亡政府前总理桑东仁波切,低调现身云南昆明,访问中国大陆。有专家分析,消息反映中国中央政府与达赖的关系可能出现微妙变化,有可能双方正展开重新接触。

  海外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习近平对西藏有特殊感情,而且习近平现在空前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比任何前任更具有解决西藏问题的力量。
  达赖喇嘛也不断向北京伸出橄榄枝!2017年11月,达赖喇嘛在达兰萨拉接见客人的时候说,「只要中国政府同意,我愿意返回西藏。」

  11月23日,达赖喇嘛在声明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他说:「不纠缠过去,西藏人希望同中国在一起。」

  事实上,在我自2006年5月第一次远赴印度北部达兰萨拉独家採访达赖喇嘛开始,到2012年8月的第八次来到达兰萨拉独家专访达赖喇嘛。虽然,达赖喇嘛对中共解决西藏问题的信任出现波折,但由始至终,达赖喇嘛没变的是不再谋求西藏独立的表述,以及希望回到中国的期盼。

  和达赖喇嘛的八次独家访谈都是约在印度,七次是在北部山上达兰萨拉他的官邸。另一次是应达赖喇嘛要求临时在新德里他的法会期间,那年正是2008年3月14日西藏发生暴乱,藏人和汉人死伤无数之后,达赖喇嘛对西藏的不安定表示极度担忧。

  西藏究竟要往哪里去?汉藏之间的隔阂如何才能冰释雪融?这是1959年出走印度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一直思考的问题。

  中共召开十八大前后,西藏流亡政府总部的印度达兰萨拉表面一切平静,没有什么抗议话动,没有什么新的标语口号。但与此同时也有一股与达赖喇嘛较力的暗流形成。达赖喇嘛主张走中间道路,但受到的挑战和压力不仅来自北京,还来自他的信众。流亡藏人各派政治势力,各种力量进行新的整合,想寻找新的挑战由头和方法。

  自2009年开始,至2017年末,在中国境内藏族土地上有151名藏人自焚抗议,死亡人数达到130人,他们选择以极端的自焚方式表达政治抗议,年龄集中在二十岁左右的数十名青年僧尼因此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人们对无辜丧生的生命表达怜悯的同时,也对「置身事外」的流亡藏人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没有明确表态的模煳态度感到诧异。

  西方社会也不断介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Victoria Nuland)在新闻发佈会上表示,美国对自焚藏人人数过百表示震惊,美国唿吁考虑自焚的藏人慎重思考。纽兰还称,美国一如既往的唿吁中国政府反思对藏区的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了藏区的紧张局势和藏人的不满。藏独更激进、藏民希望达赖喇嘛回家、自焚人数不断增加,达赖喇嘛则称,如果北京愿意,已经作好重启谈判的准备。

  《翻山越岭见西藏》之作,是作者在《亚洲週刊》服务期间,自2006年5月起,在六年时间内连续共八次远赴印度,与流亡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进行面对面十多个小时交流、访谈的主要内容。达赖喇嘛在政治上已经退休,但对与中共原高层的博弈纠葛依然记忆犹新,也还始终坚持自己提出的「中间道路」。对于中共给予其「魔鬼」的称号也是淡然一笑,还时不时会透露出对十八大后的期待,期待北京政策改变,他愿意再启谈判;还期待能到台湾走走,有机会到香港弘法;达赖喇嘛希望,期待实现数十年来想到五台山朝圣的愿望。

  这本书以八次专访达赖喇嘛为主线条,加入在这段时间内对西藏问题的关注内容,以及二次独家採访达赖喇嘛二哥嘉乐顿珠的内容。文革结束邓小平刚复出就邀请嘉乐顿珠入京,商议邀请达赖喇嘛返国的事宜,揭秘了当时邓小平的西藏政策。

  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宣称自己是「半个马克思信徒半个佛教徒」,推崇社会主义平等理想,流亡政府也推行民主选举;他重申放弃藏独,坚持中间路线,化解汉藏矛盾,他对在有生之年回中国五台山朝圣充满信心,也对死后达赖喇嘛转世之事作出安排,期望交由藏民决定,慎防出现「两个达赖」。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到位于山西省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朝拜。

  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达赖喇嘛每一世向来都被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地位稍居文殊菩萨之后。从修为上来说,代表慈悲的达赖喇嘛朝拜代表智慧的文殊道场,「悲智双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五十多年前的1959年,达赖喇嘛翻山越岭来到印度,不是因为要离弃西藏,最终是要回到自己的西藏。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证明,达赖喇嘛要回到西藏,比翻山越岭离开西藏要难的多。

  可以看到,北京并没有关闭允许达赖喇嘛返回的大门。自邓小平主政中国后,各方都在为解决西藏问题,解决达赖喇嘛返回而努力,但最终的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不断强盛,双方已经不再可能于同一等级上展开对话,更因为不少次的误判而错失了良机。

  即使如此,达赖喇嘛依然没有放弃回家的愿望。但他的希望能否成真,还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解决矛盾的智慧。
  毕竟,无论是达赖喇嘛,还是中共高层,亦是全世界所有汉藏同胞,都有同一个愿景,那就是,让西藏的明天更加蔚蓝。

 

图书试读

后记
 
印度当地时间2017年12月初,前印度外交官、印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P. Stobdan的一篇文章〈达赖喇嘛要回家〉(e Dalai Lama Wants to Return Home)披露一则隐秘的消息,引起与论的普遍关注。他称,中共十九大结束不到一个月的2017年11月中旬,刚刚履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尤权秘密协助达赖喇嘛的亲信、原流亡藏人组织领导人桑东仁波切对云南昆明等地进行访问。
 
另外一则消息称,2017年11月底至12月初,美国卸任总统奥巴马,似乎特别忙碌,他先后出访了中国、印度和法国。尤其以中国和印度之行最引人瞩目。11月29日,奥巴马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天后,12月1日,奥巴马在新德里会见了西藏最高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有消息称,奥巴马可能充当了习近平与达赖喇嘛之间的「信使」。
 
虽然,没有更多的消息予以证实,甚至有西藏问题的专家劝导我,「不要过于乐观」。但自十二年前第一次远赴印度北部山区达兰萨拉访问达赖喇嘛之后,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可以看到达赖喇嘛返回中国,回到西藏的那一天。因为,这代表着数十年的汉藏对峙、对抗,终于可以用谅解、接纳、和谐来替代。
 
这个愿望也伴着我随后的数次印度行,六年时间八次访问达赖喇嘛,透露出大量境内外西藏问题和达赖喇嘛愿望的相关信息。也有统战官员告诉我,每次访问报导一出刊,相关内参也摘要报告北京了。发表的报导和建议,引起过北京最高领导的关注。我还因报导获得过亚洲新闻奖。
 
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愿望无法成真!
 
《翻山越岭见西藏──达赖喇嘛要回家》一书,是集多年的採访和思考,汇编成册,系统的阐述2006年至2012年那段时间西藏问题引发的矛盾和胶着,尤其是正值中国百年一遇的奥运梦因西藏问题而引发的冲突,中央政府和达赖喇嘛互相间的博奕较量。也将西藏问题的历史状况作了一些回顾,希望尽可能呈现的是客观事实。
 
更为重要的是,《翻山越岭见西藏──达赖喇嘛要回家》一书,比较完整的呈现了达赖喇嘛要回家的愿望,且看到的迫切性,这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提。中国的发展,划出越益强大的轨迹,对多年遗留的西藏问题,应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自信。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翻山越岭见西藏」這樣的字眼,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電影《七年之癢》裡,瑪麗蓮夢露在風扇前抬起裙子的經典畫面,雖然兩者毫無關聯,但那種跨越山川、直抵內心的感覺,卻有些相似。我很好奇,作者在這趟「翻山越岭」的旅程中,究竟「見」到了什麼?是壯麗的山河?是淳樸的民風?還是,他所尋找的,是某種更為深刻的答案?這種「見」字,有著雙重的意味,既是地理上的抵達,也是心靈上的領悟。 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包含一些作者個人的反思和成長。每一次長途旅行,都是一次自我對話的過程。在陌路的風景中,我們更容易看清楚自己,也更容易被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事物所觸動。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這樣的細膩描寫,例如作者在面對艱難險阻時的恐懼與堅持,在接觸不同文化時的驚訝與學習,在接觸到「達賴喇嘛要回家」這個議題時,內心的波瀾。我希望作者能夠誠實地記錄下他的感受,讓讀者能夠跟隨他的腳步,一同經歷這趟心靈的旅程。

评分

「翻山越岭」不僅僅是指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靈上的成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座橋樑,連接起讀者與西藏,連接起讀者與關於「家」的普世情感。我希望透過作者的眼睛,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動人的西藏。 我在猜想,作者的旅程中,一定會充滿了各種意外和驚喜。也許,他會遇到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個改變了他看法的藏族人。也許,他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發現一些關於西藏文化的寶藏。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這些充滿人情味和文化深度的描寫,讓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不斷地驚嘆和學習。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一開始就吸引了我,"翻山越岭见西藏:达赖喇嘛要回家"。光是這個名字,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幅幅畫面,既有壯闊的自然景觀,又有深刻的歷史情感。我一直對西藏有著一種莫名的嚮往,那裡的雪山、草原、寺廟,還有神秘的宗教文化,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而「達賴喇嘛要回家」這幾個字,更是點出了書中可能蘊含的、關於流亡、關於故土、關於民族情感的沉重議題。我不知道這本書的具體內容,是紀實的遊記,還是歷史的考證,抑或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但單憑書名,我就已經在腦海裡編織了無數的故事。 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描寫作者翻山越岭的艱辛旅程。高原的稀薄空氣,崎嶇的山路,極端的氣候,這些都是挑戰。我曾在網路上看過一些關於西藏的紀錄片,那些壯麗的風景,常常讓我屏息,同時也對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堅韌感到敬佩。如果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出這些自然景觀的細節,例如日出時金光灑在珠穆朗瑪峰上的神聖感,或是草原上野花盛開的斑斕景象,又或者是在暴風雪中掙扎前行的孤寂,那將會是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我期待著書中能有這樣生動的筆觸,讓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西藏的每一寸土地。

评分

「达赖喇嘛要回家」,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種對自由和歸屬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超越了地域和國界,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溫柔而有力的方式,去傳達這種情感,讓更多的台灣讀者,能夠感受到藏族人民的心聲。 我設想,作者的文字,會像涓涓細流,緩緩地注入讀者的心田。他不會去說教,也不會去評判,只是用他誠懇的筆觸,去記錄他所見、所聞、所感。我期待著,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去感受那份對「家」的思念,那份對「回家」的期盼。

评分

「翻山越岭」,這個詞組本身就帶著一種冒險和挑戰的意味。我常常覺得,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場不斷翻越山嶺的旅程。有時候是地理上的山嶺,有時候是心靈上的障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描寫作者如何征服自然的山嶺時,也能引導讀者思考,我們各自人生中的「山嶺」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去「翻越」它們。 我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一些畫面:作者在高原的寒風中,望著連綿的雪山,感受著自己的渺小,同時也燃起了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思考。又或者,他在疲憊不堪的時候,遇到了一位熱情好客的藏族家庭,他們無私的關懷,讓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情感。我希望書中能夠充滿這樣充滿畫面感和情感張力的瞬間,讓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跟著作者一起去經歷,去感受。

评分

「见西藏」,這個「见」字,我想是關鍵。它不僅僅是「看到」西藏,更是「理解」西藏,甚至「融入」西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出一個立體、多元的西藏,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個地方。它應該包含西藏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應該包含西藏人民的生活,他們的文化,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希望。 我很好奇,作者在「见」到西藏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讓他感到驚訝,或者讓他改變原有觀念的事物?也許是當地人對待生命的態度,也許是他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又或者,是他對「家」的重新定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啟發,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想起了一些關於「故土」和「流亡」的討論。在台灣,我們對「故土」的感受,或許與西藏人民有著一些共通之處,但同時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份「達賴喇嘛要回家」的情感,與他個人的西藏之旅連結起來的?他是否在旅途中,找到了某種能讓他產生共鳴的經驗? 我設想,作者或許會在書中描寫他看到的一些景象,這些景象讓他聯想到「回家」這個詞。例如,他看到一群藏族孩子們在寺廟前嬉戲,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這讓他聯想到,他們也渴望一個完整的家園。又或者,他看到一個古老的佛塔,默默佇立在風雪中,彷彿也在等待著某種歸宿。我希望這些細節,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

评分

「達賴喇嘛要回家」,這句話充滿了一種無可言說的張力。它既是對一種理想狀態的期盼,也暗含著現實的複雜。我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這個議題背後的歷史淵源和政治現實?當然,我並不是期待一本學術論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這些沉重的歷史議題,融入到他個人的觀察和體驗之中。例如,他是否會採訪到一些經歷過流亡的藏族老人,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或者,他是否會觀察到一些在當地,關於「回家」這個話題的種種跡象? 我對於作者如何處理這個敏感議題感到非常好奇。西藏的現狀,在台灣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但又充滿爭議的話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為個人化、更為人性化的視角,讓我們從一個普通人的眼睛裡,去感受這份情感。也許,作者並非政治評論家,他只是個旅人,但他對這個議題的關懷,足以讓他寫下這句話。我期待書中能有那種,即使不直接談論政治,也能讓讀者感受到一份溫暖、一份期盼的文字。

评分

「达赖喇嘛要回家」,這句話有著一種悲壯的美感。它讓人想起很多離散的故事,很多無法歸鄉的靈魂。我在想,作者在書寫這句話的時候,心中想到的,是達賴喇嘛本人,還是所有流亡在外的藏族人民?這句話,也許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訴求,更是一種深切的、民族性的情感。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去觸碰這個主題。不需要激昂的控訴,也不需要宏大的敘事,只需要幾個真實的故事,幾個真摯的眼神,就能夠打動人心。也許,作者會記錄下,在某個寒冷的夜晚,一位藏族老人對著遠方默默祈禱的場景。那樣的畫面,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力量。

评分

"達賴喇嘛要回家"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了很多。達賴喇嘛,這個名字在台灣並不陌生,他代表著一種精神象徵,也牽動著許多人的情感。我很好奇,這本書是以怎樣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的?是從歷史的角度,梳理流亡的脈絡?還是從人文的角度,描寫藏族人民對故土和領袖的思念?又或者,作者本身與達賴喇嘛有什麼樣的連結,促使他將這個願望放在書名中?我在想,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藏族人民的訪談,或者作者與當地人的深入交流,那將會非常有意義。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真實的心聲,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回家」這個詞語在他們心中的重量。 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呈現出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他們是如何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他們的宗教信仰在他們的生命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繁複的儀式和虔誠的朝拜背後,是怎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們?我曾看過一些關於藏傳佛教的介紹,對其中的哲學思想和修行方法感到著迷。如果這本書能夠觸及到這些層面,並以一種溫和、尊重的態度來描寫,那將會讓我對這片土地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風景,更是藏族人民內心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