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演说家: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

天国演说家: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路加福音
  • 言说行动理论
  • 圣经神学
  • 新约研究
  • 神学研究
  • 叙事分析
  • 修辞学
  • 早期基督教
  • 福音书研究
  • 文化诠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言说行动理论,点燃神话语力量

  本书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那是一个哲学界百花齐放的时代。维根斯坦正值盛年,在剑桥大学雄姿英发,坐享语言哲学大师的威名。与他分庭抗礼的,是牛津大学一个叫奥斯丁的小伙子。当时,逻辑实证主义在学界横行,炮轰许多日常对话「语意不清」、「充满逻辑谬误」。奥斯丁却独排众议,挖掘日常对话的价值,发展出言说行动理论(speech-act theory),撼动整个哲学界。这股震盪更扩散至心理学、人类学以至传播理论。

  言说行动理论问世超过五十年,在西方学界为人熟悉。《天国演说家: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则是华文世界第一本用言说行动理论写成的释经书。本书对以下读者尤其有帮助:

  团契辅导、牧者。本书拆解路加福音中的话语是如何影响那时代的人、促成什么行动。作者曾思瀚熟练地把耶稣当时的社会,跟今天华人教会的处境作唿应,示范怎样在讲台带出神话语中活泼的信息。

  有意挖掘圣经的社会、政治面貌的信徒。本书作者曾思瀚写实呈现第一世纪的民生、时事。他细腻观察路加文字的政治含义,洞悉提阿非罗心里的考量,揭露这「第一个读者」把神话语付诸实行的代价。

  打开本书,让语言哲学大师的洞见带你游走圣经的言说行动天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天国演说家: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的图书简介,完全根据您的要求撰写,不包含任何关于本书内容的描述,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书名:天国演说家: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人类理解与实践的两个宏大领域:语言哲学中的“言说行动理论”与圣经叙事的核心文本——《路加福音》。它并非对路加福音内容的直接解读或神学注释,而是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特定类型的语言行为如何在特定的社会与历史语境中产生影响、塑造意义,并最终引导行动。 理论基石与方法论视角 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审视“言说行动”(Speech Acts)在构建现实中的作用。我们深入探讨了奥斯汀(Austin)的“言说行动”概念,特别是区分其“言内”(locutionary)、“言外”(illocutionary)和“言后”(perlocutionary)三个层面。言内行动关注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言外行动则探究说话者通过话语所欲达成的意图(如命令、请求、宣告);而言后行动则侧重于这些话语对听者实际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书借鉴了塞尔(Searle)对“语境依存性”的分析,强调任何言说行动的有效性都依赖于其所处的“调整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这些条件包括了必要的背景知识、说话者的资格、社会规范以及预期的结果。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些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工具,应用于对文本叙事结构中特定语言现象的分析。 叙事结构中的“言说”与“行动” 在研究叙事文本时,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文本描绘的角色之间的对话、宣告和教导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构建世界观。叙事中的言说行动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角色身份的界定者和关系重塑的工具。 本书着重于分析叙事中那些具有强大“言外力量”的语句。这些语句,无论是以教导、训诫、应许还是诅咒的形式出现,往往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交换,它们在叙事内部具有“创制性”——它们“做”了某事,而不仅仅是“描述”了某事。我们探讨了这些话语如何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外在的语境约束,产生具体的“言后效应”,从而驱动故事的走向,并在读者心中留下持久的印象。 语境的构建与意义的浮现 言说行动理论的核心在于“语境”。本书认为,任何意义的生成都是语境依赖的。在分析一个文本时,我们必须细致地解构其内部所设定的“叙事语境”——包括时间、地点、社会阶层、权力关系以及共享的文化假设。正是这些语境要素,决定了一个言说行动的成败与意义的深浅。 例如,一个在公共场合的庄严宣告与私下耳语的告诫,即使词语相近,其言外力量也截然不同。本书致力于揭示文本作者如何巧妙地操纵这些语境元素,以增强其话语的力度和说服力。我们关注的是,这些被精心编排的对话和独白,是如何在叙事场域内,成功地“完成”了它们被预设要完成的任务。 超越文本表象:言说行动的伦理张力 最后,本书探究了言说行动中固有的伦理维度。言说不仅是工具性的,它也牵涉到责任、真实性与权威性问题。当一个叙事中的权威人物发出指令或宣告真理时,这种行为的有效性是否必然与他们的道德品格挂钩?言说行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去批判性地审视这些话语背后的权力结构和道德诉求。我们不是评判话语的内容是否“真”,而是分析话语的“运作机制”——它是如何试图建立其权威,并要求听者做出某种响应的。 本书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对语言哲学、叙事学、符号学以及文本分析有兴趣的学者、研究生和高级读者。它为那些希望从新的理论视角审视经典文本结构,并理解“语言如何行动”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它鼓励读者超越对文本“说了什么”的关注,转而深入探究“文本通过这些话语做了什么”。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思瀚


  人称Dr. Sam,家在美国,经常获邀到北美和亚洲各地,教导圣经和讲道学。于英国雪菲尔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取得圣经研究哲学博士学位,现于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担任特约教授。他所写的中英文书籍超过五十本,深入浅出,结合圣经研究与讲台应用,包括一系列纠正常见释经错误的「坏鬼」系列(香港:基道),包括《坏鬼释经:旧约诗歌篇》、《坏鬼比喻:路加福音篇》等。二○一一年,凭《士师记的刻划研究──领袖、女性与家庭的故事》获得香港基督教金书奖最佳作者(学术)。

译者简介

曾景恒


  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硕士,现职资深文字工作者。译作包括《耶稣的读心术:路加福音的心理叙事神学》(新北:校园),《坏鬼比喻:马太福音篇》、《圣经中的财富观》(香港:基道)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结合历史处境、文学特色、现代应用的释经/ 鲍维均 i
推荐序:华人处境的言说行动理论释经/ 孙宝玲 iii
致谢 1
前言 2
导论 8

第一章:序言(路一1~4)33

第二章:约翰和耶稣的儿时叙事(路一5~二52)39
预言施洗约翰出生(路一5~25)40
预言耶稣出生(一26~38)49
给马利亚预言的证据(路一39~56)54
施洗约翰出生(路一57~80)64
耶稣的出生(路二1~7)72
牧羊人的旅程(路二8~20)79
婴孩耶稣的礼仪(路二21~40)85
孩童耶稣在圣殿(路二41~52)94

第三章:预备耶稣的事工(路三1~四13)101
施洗约翰的事工(路三1~20)102
耶稣的家谱(路三21~38)111
耶稣受试探(路四1~13)117

第四章:在加利利的工作(路四14~九50)125
在拿撒勒被拒绝(路四14~30)126
耶稣的加利利事工总结(路四31~44)140
转接(路五1~11)145
首次与宗教权威间接冲突(路五12~16)151
首次与宗教权威直接冲突(路五17~26)156
第二次与宗教权威直接冲突(路五27~39)164
第三次与宗教权威直接冲突(路六1~5)172
第四次与宗教领袖直接冲突(路六6~11)176
拣选和教导十二门徒(路六12~49)181
医治百夫长的仆人和真正的信心(路七1~10)202
拿因寡妇儿子的复活和耶稣的心肠(路七11~17)208
施洗约翰的询问(路七18~35)214
有罪的女人是信心的榜样(路七36~50)222
撒种的比喻(路八1~21)232
显明的信心:赞赏和吩咐见证人不要作声(路八22~56)240
十二门徒的使命与给众人吃饱(路九1~17)256
彼得的基础认信(路九18~27)265
从变像窥见国度风貌(路九28~36)272
伟大的人子与不甚伟大的门徒(路九37~50)279

第五章:往耶路撒冷的旅程(路九51~十九44)287
被拒绝的经历(路九51~62)288
七十二人的迫切事工(路十1~24)295
好撒马利亚人和上好的马利亚(路十25~42)306
祷告的生命(路十一1~13)322
冲突和谴责(路十一14~54)331
冲突和谴责(路十二1~十三9)343
冲突和谴责(路十三10~21)368
多少人会得救?(路十三22~35)375
弥赛亚的筵席(路十四1~24)382
门徒关系和职责(路十四25~十七10)393
医治的信心(路十七11~19)424
阐明终末国度(路十七20~十八14)430
终末的委身(路十八15~十九28)444
凯旋进城(路十九29~44)465

第六章:死亡和复活(路十九45~二十四53)473
与世界冲突的高峰(路十九45~二十一38)474
最后的逾越节(路二十二1~38)503
耶稣被捕(路二十二39~65)517
受审(路二十二66~二十三25)526
耶稣被钉十字架(路二十三26~56)536
耶稣复活(路二十四1~12)549
复活之后显现(路二十四13~53)554
附註568
 

图书序言



华人处境的言说行动理论释经

孙宝玲 台湾神学研究学院客座教授


  若数近十年华人圣经研究界最多产的学者,想无人能出曾思瀚博士左右。据我了解,曾博士迄今已出版了逾五十本中英文作品,这一本《天国演说家: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继续见证曾博士一直为开启华人神学和教会圣经识见(biblical literacy)和眼界而付出的心力。开识见,是因为曾教授孜孜引导读者进深认识圣经的文化和背景,以至能离开那习以为常、甚至理所当然,却未经细想或信守的经文解释。启眼界,是因为曾博士致力引进西方研究最新的发展和成果,以让未谙外语的读者、圣经和神学入门者按图索骥,提升阅读圣经的能力。曾博士在《天国演说家》整合近年路加福音的研究,这是一本为那尝试了解路加福音和最近研究发展的神学生、专职圣经宣讲和教导的牧者而设的参考书,也是渴慕神话语的信徒所不能或缺的书籍。

  曾博士在本书尝试展现如何征引圣经研究各种鑑别法,透视经文背后的世界(the world behind the text)、呈现经文的世界(the world in the text)、触动经文前的世界(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以让读者全面和具体明白经文、投入经文、并受经文塑造,实在难能可贵。在已经发表的福音书研究里,曾博士成功展示叙事鑑别法对研读福音书的贡献和力量。在这本新作,除了叙事鑑别法,曾博士借修辞鑑别法(rhetorical criticism)的观点,更具体地探索作者的意图,使读者对路加福音的了解,并不止于历史的陈述和记录。近年学术界基于远古「口传」文化习俗,探讨「口传」对传播经文目的和效果的作用。诚然,「口传」不仅旨在传递文字资讯,更多的是塑造信念、激发行动――言说与行为紧密相连。曾博士引入言说行动理论(speech-act theories),以诠释学理论说明经文的力量,在文字和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的确,言说行动理论显示语言的力量,并非纸张上的文字或脑袋里的观念,而是态度、决定、行动。曾博士的新作实在有建构新约伦理的贡献和影响。最后,上世纪西方学界讨论甚为炽热的「后殖民观点」(postcolonial perspective),鲜为华人福音派圣经学者所提及或征引。这无疑是颇为讽刺的。毕竟,以亚洲处境而言,大部份华人所在的地方,都是曾经或依然、直接或间接「被殖民」。「后殖民」的诠释观点,无疑是开启经文的一扇窗、一条钥匙。然而,在华语圣经研究界,这扇窗似乎还是关闭着,钥匙依然有待使用。曾博士的新作,不是象牙塔的梦呓,而是在具体生活里面对权势的论述。

  我相信曾博士的新作,必定燃起熟悉路加福音的读者的热情和渴望,重新聆听路加的信息。

图书试读

前言
 
为什么还要「多一本」路加福音註释?

 
本书开头就要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还要多一本论路加福音的着作?我在不同场合早已说过,路加的着作像保罗的,大大影响其他新约书卷,但我们许多教会传统却都以保罗为基础。根据我粗略估计,新约圣经有百分之二十七由路加写成,有百分之二十六由保罗写成。论路加的着作实在不够!因此,为什么还要多一本论路加的着作?正是因为由华人写成的路加研究实在太贫乏!若要认识从新约启示而出的基督教,我们必须多加研究路加,我们需要高举路加!事实上,华人教会因教义贫乏,往往忽略路加的着作。假如我们在众福音书中,以路加福音为福音的基础,那么路加福音就应被视为「根据耶稣的福音」。忽视路加福音,却把我们的基督信仰称为完整,实在愚昧非常。我只是为华人教会更大的神学图画付出一点绵力(至少就我们所理解从新约启示而出的基督教而论),借此以路加去平衡保罗的教导。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另外路加福音比喻的着作,是个更简单的诠释版本。这实在是无可奈何,毕竟我们是在处理相同的文本!不过,我尝试与近代学者展开更多对话,更详尽地阐明彼此的研究带来什么意义。
 
上述的简单立论引起另一个更复杂的诠释问题:这个研究在我本身的路加研究当中佔了怎样的位置?首先,本书并不是我第一本研究路加的着作,也可能不是我最后一本。事实上,我已经写了四本关于路加的着作,包括使徒行传註释和主题式的叙事鑑别方法论研究。我的使徒行传研究以作者和读者的观点为基础,我对确信这个研究使徒行传的方法,不过这次的研究进路,却会截然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开始看到书名,觉得有点学术,不过‘天国演说家’几个字倒是挺抓人的。我一直对宗教文本的解读有兴趣,但常常觉得很多解读都流于表面,或者太偏向神学,少了点‘人味儿’。这本书提出的‘言说行动理论’,听起来就像是给圣经解读加了一个‘操作指南’,让我们可以更具体地去分析耶稣的‘说’。比如,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说…’,这不仅仅是祷告词,而是一种‘指导’,一种‘赋权’的‘言说行动’。又或者,他用比喻讲道,那‘说’本身就包含着‘启发’和‘引导’的目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语言哲学里的‘言说行动’概念,巧妙地嫁接到路加福音的文本分析上的?它会不会揭示出,耶稣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策略’,一个带有特定‘意图’的‘行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耶稣的言语不仅仅是‘内容’,更是‘力量’,是能够触动人心、改变命运的‘行动’。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那个在人群中挥洒激情的演讲者形象,而“天国”这个词则赋予了这一切一种超越尘世的庄严感。我一直觉得,圣经里的很多故事和教诲,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会错失很多深层的东西。特别是耶稣的言语,他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影响力。“言说行动理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会提供一个非常新颖且有力的分析工具。我猜想,作者会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去剖析耶稣的每一次“说”,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目的、意图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例如,耶稣的“你们是世上的盐”,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身份的“赋予”和一种使命的“召唤”,是一种强大的“言说行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路加福音中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去感受耶稣言语中所蕴含的、能够改变人心的强大力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天,正是我心情有些低落的时候,翻开目录,看到‘言说作为行动’、‘祈使句的力量’、‘叙事与说服’这些章节名,好像真的有股能量在里面。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尤其是读圣经,常常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知道耶稣说了什么,但他‘怎么说’,以及他的‘说’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却很少去深究。比如,耶稣的‘富人与拉撒路’的比喻,我们通常会关注富人的冷漠和穷人的苦难,但如果从言说行动理论来看,耶稣讲这个比喻的‘行动’是什么?是为了唤醒听众的同情心?还是为了揭示一个隐藏的社会结构?这本书提出的‘言说行动理论’,听起来就是一种很具分析性的工具,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试图去拆解语言背后的机制。想想看,耶稣的‘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这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是一种‘命令’,是一种‘赋予’,是一种‘行动’。这本书会不会把这些‘言说行为’的内在逻辑剖析得淋漓尽致?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个理论来解读路加福音中的那些经典段落,希望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入、更动态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我之前没怎么听过,但光看书名和内容简介,就觉得是个很敢想的学者。‘天国演说家’这个概念,非常生动,把耶稣的形象一下子拉近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谕,而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说者’。而‘言说行动理论’,我虽然不是语言学专家,但大概知道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功能’和‘效果’,认为说话不仅仅是表达,更是一种‘行动’。用这个理论来解读路加福音,简直太有启发性了!想想耶稣在山上讲道,他的话语像种子一样撒出去,有多少人因此改变了生命?他与法利赛人辩论,那些尖锐的提问和反驳,又是一种怎样的‘言说行动’? 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耶稣的‘讲道’‘教训’‘责备’‘安慰’等不同的言说方式,分析它们各自的‘行动’维度? 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圣经解读。如果它能帮我看到,耶稣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行动’,并且这种‘行动’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的金色调和中间那个模糊但充满力量的演讲者剪影,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光是看到书名,就觉得它一定不是一本走寻常路的圣经解读。‘天国演说家’这个称呼,就充满了画面感,让人联想到在旷野里、在人群中,那个掷地有声、充满生命力的声音。而‘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这部分就更让我想深入了解了。言说行动理论,听起来像是哲学或者语言学的范畴,但用它来解读古老的福音书,这跨界的结合点在哪里?是想探讨耶稣的言语本身如何产生实际的影响?还是说,耶稣的话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具有特定意图和力量的‘行动’?我一直对宗教文本的语言学解读很感兴趣,总是觉得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力量被我们忽略了。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经文,看到其中更深刻的动力和意义。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说’的学问变得愈发重要,如果能从几千年前的‘天国演说家’身上学到如何‘说’得有力量,说得有行动,那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