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

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偕
  • 淡兰古道
  • 顶双溪
  • 新社
  • 宣教
  • 台湾史
  • 基督教
  • 传教士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详尽资料蒐整与田野调查+三大重返马偕淡兰古道宣教之旅路线规划!

  ◎提供读者重回历史现场的知识依据,增添阅读与祷告的养分。
  ◎珍贵史料与照片再现,建构与马偕心灵交会的连结线索。
  ◎重返马偕淡兰古道宣教之旅最佳路线规划,在历史缅怀中满载而归。

  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马偕博士,于19世纪后期至台湾传教与行医。除了在自宅展开免费医疗的工作,教导民众公共卫生知识,为人拔除蛀牙,赠送虐疾特效药,治疗脚脓疮(俗称臭脚粘),并由国外输入蔬菜种子如萝卜、甘蓝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萝卜等,介绍给农民种植。更于1880年在沪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区)创建台湾北部第一所西医医院——偕医馆(马偕纪念医院的前身)。

  1873 年10 月21日,马偕第一次从淡水出发翻越三貂岭古道来到顶双溪,直到1900 年5 月最后一次路过淡兰古道为止。本书根据马偕日记、书信、洗礼簿等教会史料,以编年史的方式整理分析马偕在淡兰古道的旅行与宣教。

  「当我们抵达三貂的山区时,发现狭窄的小径非常容易滑倒,往上爬时相当艰难,但下山就更难以形容了,虽然我一路弯着膝,还是好几次跌得后脑勺撞上滑熘熘的石头。」

  「从打马烟出发,中午前突然有阵暴风雨,几乎持续一整天。我们下午5点离开草岭,全程步行到顶双溪,晚上九点抵达,一片漆黑。」

  「蛇伸出三呎长的身体,非常兇勐,准备攻击。那次半夜的情景,绝不是一个愉快的回忆。来帮忙的汉人受惊不小,等把蛇完全埋好了才敢睡觉,只要一次被击中,后果就不堪设想!」

  追怀哲人足迹,规划重返马偕之路的旅行方案,其中三貂岭与草岭古道是缅怀百年前马偕翻山越岭传扬福音的旅行重点,而保存着「耶稣圣教」石匾的双溪教会、纪念宾威廉牧师的新社教会遗址更不容错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883.pdf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详细描绘其他历史、文化或探险主题的深度与广度。 --- 探索失落的文明之光:《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印加遗迹与亚马逊前缘》 一本关于高海拔探险、古代工程奇迹与文化断层的深度考察报告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次穿越秘鲁安第斯山脉核心地带的史诗级旅程,深入探究那些被云雾和时间所掩盖的印加帝国遗址。我们聚焦的不仅仅是马丘比丘那光芒万丈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究那些鲜为人知、却同样宏伟的聚落、堡垒和农业梯田系统,揭示一个在地理极限上建立起来的伟大文明的运行机制与哲学思想。 第一部:天空之城的工程奥秘与社会结构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超过三千米,气候变幻莫测,是地球上最严峻的建筑环境之一。本书的开篇聚焦于萨克塞瓦曼(Sacsayhuamán)巨石阵的建造之谜。不同于传统的考古描述,本部分运用现代地质学和仿生学原理,分析印加工匠如何切割、打磨和对接重达数百吨的石块,使其在无灰浆的情况下,完美契合,能够抵御强度极高的地震活动。我们探讨了石材的来源地、运输路径,以及支撑这种无与伦比精度的社会组织——从劳动力调配到宗教仪式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皮萨克(Pisac)和奥扬泰坦博(Ollantaytambo)。在皮萨克,本书详细阐释了其多层次的阶梯式农业系统——“安德纳斯”(Andenes)——如何不仅是耕作的工具,更是对水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微气候工程。我们通过实地测量和历史文献比对,重建了雨水收集、土壤改良和灌溉渠网络的设计蓝图,揭示了印加人在生态承载力方面的超前认知。 奥扬泰坦博,这座“活着的印加堡垒”,书中深入分析了其军事防御工事的战略部署。从对河流流向的控制,到面向圣谷的天然屏障利用,再到那座被认为是军事训练场或太阳神殿的“太阳之石”,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讲述一个关于权力、信仰与抵抗的故事。 第二部:通往失落之地的“Qhapaq Ñan”——印加皇家道路系统 印加帝国,一个没有文字的帝国,却构建了绵延三万多公里的帝国公路网——Qhapaq Ñan(意为“伟大的道路”)。本书将此道路系统视为印加帝国的“神经系统”。 我们追踪了数条关键路线: 1. 高山干线(Cusco至Puno段): 重点分析了沿途设立的坦博(Tambo,驿站)的功能。这些驿站不仅是信使(查斯基,Chasqui)的换班点,更是物资存储、军事集结和行政信息传递的中枢。通过对特定坦博的考古发掘报告的重新解读,我们描绘了帝国内部信息和物资流动的速度与效率。 2. 热带边缘的挑战: 深入研究了道路如何穿越云雾森林地带,那里的湿度、降雨量和陡峭程度对路面维护构成了巨大挑战。我们探讨了印加人如何使用独特的桥梁技术——如悬索桥和草编桥——克服深谷峡谷,确保帝国的连接性从未中断。 这种对“连接性”的痴迷,远超出了单纯的行政需求,它反映了印加世界观中“天、地、人”三界必须保持顺畅沟通的宗教信仰基础。 第三部:亚马逊前缘的文化交汇与冲突 当安第斯山脉的冰冷山脊融化为温暖潮湿的亚马逊盆地时,印加帝国的边界也随之模糊。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移到东部低地,探索印加人在面对亚马逊雨林部落时的策略。 我们考察了科沙普玛卡(Chachapoyas)地区,尤其是那些位于山谷深处的“云之民”的遗迹——库埃尔拉普(Kuélap)。库埃尔拉普的环形石墙展现出与传统印加风格迥异的建筑语言,暗示着一个强大的、相对独立的原住民文化圈。本书对比分析了印加帝国如何尝试征服、同化或与之贸易的证据,以及这种文化张力如何在西班牙征服到来时,成为抵抗的缓冲地带。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印加人对特定植物和药物的需求,这驱动了他们对低地的有限渗透。通过对当地土著口述历史的搜集与比对,我们试图重建那些失落的贸易路线,这些路线将高地的羊驼毛与低地的珍稀羽毛和可可连接起来。 结语:在遗迹中寻找现代的启示 《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印加遗迹与亚马逊前缘》不仅仅是一部考古学著作。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适应性、可持续发展和复杂社会组织模式的哲学反思。在气候变化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重温一个在极端环境中实现了高度协调的文明,其留下的工程智慧与生态伦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镜鉴。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考证和身临其境的描绘,让读者真正理解,印加文明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石头的堆砌,更在于其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洞察。 --- 本书特色: 高清实地测绘图与无人机航拍图像,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觉细节。 多学科交叉分析:结合地质学、水文学和人类学视角,解构古代工程。 口述历史的引入:收录了安第斯山脉偏远社区长老对古代遗址的记忆与传说。 对西班牙殖民记录的批判性重读:辨析早期文献中哪些是客观记载,哪些是文化偏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永华


  近年来出版台湾自然史:《桃色之梦:太平山百年自然发现史》(2014)、《异乡又见故园花:田代安定宜兰调查史料与研究》(2014)、《早田文藏:台湾植物大命名时代》(2016)、《雾林之歌:宜兰古道自然发现史》(2018)。

  马偕研究:《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2016)、〈改宗信主的噶玛兰人:马偕洗礼簿宜兰信徒资料探讨(1884-1890)〉(2017)、〈海外奉献建圣殿:加拿大长老教会在宜兰所建立的纪念礼拜堂及其命名由来〉(2018)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福音给万民听—马偕在淡兰古道上的宣教旅行

一、马偕在淡兰古道

(一)宣教次数与行程
(二)宣教模式

二、展读《马偕日记》
(一)1873年10月20-25日间
(二)1875年4月30日-5月1日间
(三)1876年11月1-9日间
(四)1878年4月22-23日间
(五)1878年10月17-23日间
(六)1882年12月16-27日间
(七)1884年2月16-26日间
(八)1885年5月30日-6月5日间
(九)1886年3月13-20日间
(十)1886年10月4-9日间
(十一)1887年3月1-15日间
(十二)1887年4月20-30日间
(十三)1887年6月23日-7月1日间
(十四)1888年1月7-18日间
(十五)1889年12月10-25日间
(十六)1890年8月30日-10月3日间
(十七)1891年3月14-17日间
(十八)1891年5月11日-6月4日间
(十九)1892年2月18日-3月3日间
(二十)1892年5月4-28日间
(二十一)1892年12月16-28日间
(二十二)1893年7月23日-8月1日间
(二十三)1895年12月6-14日间
(二十四)1900年5月26-28日间

三、看见《北台湾宣教报告》
(一)1876年11月17日,马偕写给加拿大麦威廉牧师的信
(二)1878年10月24日,马偕写给加拿大麦威廉牧师的信
(三)1886年10月18日,马偕写给加拿大沃卓帕牧师的信
(四)1887年3月22日,马偕写给加拿大沃卓帕牧师的信
(五)1890年4月15日,马偕写给加拿大沃卓帕牧师的信
(六)1890年10月8日,马偕写给加拿大沃卓帕牧师的信
(七)1890年10月13日,马偕写给加拿大沃卓帕牧师的信
(八)1892年3月19日,马偕写给加拿大卡索先生的信
(九)1892年6月20日,马偕写给加拿大卡索先生的信
(十)1892年9月13日,马偕写给加拿大卡索先生的信
(十一)1896年8月3日,马偕写给加拿大偕彼得牧师的信

四、淡兰古道路迢迢
(一)马偕在三貂岭古道
(二)马偕在草岭古道

五、老照片说故事
(一)马偕和学生们正在下山
(二)马偕与学生在三貂岭古道
(三)马偕在顶双溪休息用餐
(四)寻找德国博物学家瓦伯格在台湾所拍摄的照片

六、马偕笔下的淡兰古道自然风貌
(一)来顶双溪路上的眼镜蛇
(二)三貂岭的树蕨
(三)新社海边的鹊鸟
(四)新社海边的河豚

第二章  上帝降临在祂的圣殿—马偕在淡兰古道上所建立的教会

一、顶双溪教会

(一)130多年历史的双溪教会
(二)设教之前马偕在顶双溪的宣教(1873-1887)
(三)设教之后马偕在顶双溪的宣教(1887-1901)
(四)顶双溪教会信徒资料

二、新社教会(宾威廉纪念教会)
(一)已消失的新社「宾威廉纪念教会」
(二)建堂前马偕在新社的宣教(1873-1889)
(三)宾威廉纪念教会的建堂与命名由来
(四)宾威廉纪念教会建立之后马偕在新社的宣教(1889-1901)
(五)新社教会信徒资料
(六)宾威廉作词的两首台语圣诗

第三章  我们当如此来纪念他—重返马偕宣教之路

一、重返马偕宣教之路的三个方案

(一)来回一日游
(二)山中二日游
(三)北宜三日游

二、淡兰古道小旅行
(一)南下宜兰:猴硐–三貂岭金字碑古道–牡丹–双溪–贡寮–新社– 远望坑–草岭古道–大里
(二)北上台北:大里–草岭古道–远望坑–新社–贡寮–双溪–牡丹– 三貂岭金字碑古道–猴硐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五、老照片说故事
 
在马偕的日记及书信中未曾提到任何在淡兰古道间拍照一事,不过现今有三张照片据说是当年在淡兰古道间所拍摄的,在此尝试说明如下:
 
(一)马偕和学生们正在下山

 
这张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照片(登录号AUP000012),放入《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福尔摩沙纪事,1896)书中,目前都说是拍摄于三貂岭。
 
照片中共有七人,马偕在画面中央,正在下陡坡,拍照的用意应该是想凸显山路之陡峭、行进之困难。而站在马偕后上方、穿白色衣服者是严清华,因为戴着他最喜爱的圆形帽,严的左手倚仗、右手还由上方的苦力牵着,显示严所佔的位置是个斜坡,为了照相摆姿势,勉强保持身体平衡。
 
另外两名也是穿着白色衣服、绑辫子的,应该也是马偕的学生,但身分无可考,他们长相看来不是柯玖,因此摄影者就有可能是柯玖了。画面最下方、戴斗笠、用扁担挑行李者明显是挑夫。还有两名光着上半身、肤色黝黑者应该是苦力,有趣的是上方的苦力似乎右手还拿着一把白色阳伞。
 
那么,这张照片是何时拍摄的呢?
 
照片既然是放入1896年出版的书中,表示这是马偕在1893年回到加拿大之前所拍摄。虽然1888年1月同行的德国人Warburg有携带相机摄影,但照片不见得留下来,而且当时是在寒冷的一月。接下来马偕在日记中提到摄影是在1891年。
 
若从两名苦力光着上半身的酷热模样推测,似乎当时温度超过了摄氏30度以上,而且马偕身着白色制服,明显是夏季服装。在1891-93年间,马偕共六次走过淡兰古道,分别在二、三、五、七及十二月份。
 
综上,画面中有严清华,没有柯玖,共两名牧师、两名学生,人数不多,炎热的天气,最有可能的日期是1893年7月,回加拿大前夕的那一趟:「7月23日,礼拜日,基隆出
 
发,去顶双溪做礼拜。」
 
摄影者可能就是柯玖。马偕对他这位未来女婿的摄影技术非常称赞,他在1892年12月14日从淡水写给加拿大海外宣教委员会的卡索先生的信中提到:「我知道报社翻拍照片很花钱。有了一些经验之后,我现在也知道在这里拍照也很贵。

用户评价

评分

《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台湾历史最原始的兴趣点。淡兰古道,那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山径,我总觉得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脉络。想到马偕博士,这位在台湾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人道关怀和开拓精神。把这两者串联起来,仿佛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副标题“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则更是精准地锁定了故事的具体发生地和核心线索,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扎实,不是空泛的泛论,而是有具体的地点、人物和事件作为支撑。顶双溪和新社,这些地名在我的印象里,总带着一种朴实而坚韧的气息,想象着马偕博士当年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与当地居民交流,传播他的信仰和知识,这本身就是一幅充满人文色彩的画面。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文化交流以及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我尤其想知道,马偕博士是如何在这些相对偏远的地区开展宣教工作的?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如何克服?以及,他的到来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寻觅一段失落的拼图,去更完整地理解台湾历史的肌理。

评分

光是看到《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这个书名,就让我的好奇心像小野猫一样开始挠痒痒了。淡兰古道,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古老山路的画面,它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而马偕博士,这位在台湾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足迹的人物,他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将他与淡兰古道联系起来,尤其是聚焦在“顶双溪、新社”这两个具体的地方,立刻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具体、生动,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我想象着,马偕博士当年是怎样在这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到那些村落,又用怎样的方式与当地居民沟通,传播他的信仰和理念。这本书的副标题,仿佛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探索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去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灵世界。我非常好奇,当西方的传教理念第一次来到这些相对封闭的社区时,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当地居民又是如何看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他们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又是在怎样的互动中,逐渐改变着彼此的生活和认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关于历史的知识,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体验,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淡兰古道,光是听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是台湾北部重要的交通干线,承载了无数先民的足迹与故事。而马偕博士,这位在台湾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宣教师,他的身影与淡兰古道的结合,无疑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丰富的维度。我一直对十九世纪末期台湾的社会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在西方传教士到来之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这本书的副标题“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更是精准地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核心内容。顶双溪和新社,这些地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想象着马偕博士当年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如何与当地居民互动,如何播撒信仰的种子。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追溯,更像是对一段已经消逝的时光进行深度探访,去感受那份淳朴与坚韧,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马偕博士是如何将他的宣教理念与台湾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教会、学校,甚至推动医疗发展。这本书的内容,对于了解台湾早期基督教发展史,以及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这个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对台湾历史深处探索的渴望。淡兰古道,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它见证了多少先民的艰辛与开拓。而马偕博士,这位在台湾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宣教师,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改变和文化的交融。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并且聚焦于“顶双溪、新社”这两个具体的地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叙述一定充满了细节和地方特色。我一直对十九世纪末期台湾社会的变迁,尤其是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影响深感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更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段历史具体情境的想象。顶双溪和新社,这些地方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着马偕博士是如何在那片土地上行走、生活、与当地居民互动,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所播下的希望的种子。我非常期待从书中能够了解到,马偕博士的宣教工作是如何深入到这些具体的社区,他是如何用他的智慧和爱心去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又是如何将西方的知识和医疗带入台湾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人道精神和文化交流的一次深刻体悟。

评分

读到《马偕在淡兰古道: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淡兰古道,这条蜿蜒穿梭在山林之间的古老路径,曾是连接北部盆地与宜兰平原的生命线,无数的商旅、移民、甚至是盗匪都曾在这上面留下他们的足迹。而马偕,这位远渡重洋的加拿大传教士,他的名字与台湾的近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叙事框架。更何况,副标题点明了“顶双溪、新社与宣教之路”,这让我对书中所要讲述的具体内容充满了期待。顶双溪,这个熟悉的地名,承载着我许多童年的回忆,想象着马偕博士当年是否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他的身影,他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新社,又是一个怎样的社群,他们又是如何接纳或回应马偕博士的到来?“宣教之路”更是点明了核心主题,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行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播和文化的交融。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传教士是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他们遇到了哪些挑战?又获得了怎样的回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一个外来者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与当地居民共同塑造了今日台湾的一部分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