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神学:基督信仰与中西思潮

忘我神学:基督信仰与中西思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学
  • 基督教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忘我
  • 信仰
  • 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史诗般壮阔的神学对话三部曲

  对许多基督徒来说,「理性」和「忘我」常常是对立的。一个忘我的人似乎就得放下自己的理性,一个诉求理性思考的人似乎永远不能忘我。然而,以两大册《系统神学》广受海内外华人信徒瞩目的神学家林鸿信却认为,「理性」和「忘我」并非对立,相反地,一个真正舍己忘我的人,是可以理性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跳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侷限,将生命更加完全地交託在上帝手里。

  《忘我神学》的出现,正是为了完整阐述这种「忘我」思想。全书架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卷一里,作者以西方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揭开序幕,康德首先发难,用「理性」充填火药,开出「启蒙运动」的第一枪,在人类蒙昧黑黯的历史夜空里,划出一道灿烂的花火!然而,提醒在使用理性的同时,还需唤起神圣意识,借由对神圣超越者的觉醒引发尊崇敬畏与信靠倚赖,方能放手忘我地跳脱在有限自我当中打转。

  进入卷二,以点与线的概念,论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张力,个人成长过程非常需要发展「个体我」,好平衡历史传统对「群体我」的过度强调;然而,仍应注意个人主义可能带来自我概念的扩大而造成危机。而本卷诸多神学大师的生命之挣扎、困顿与踌躇,就是一部充满着温情与敬意探究人论――人何以为人――的佳作。

  最后的卷三,落叶随风的意象呈现风主动而叶被动的光景,亦即上帝主动而人被动,人愈处于忘我状态则愈能经历圣灵大风的吹拂带领,必须信靠交託才能承载神恩而自由飞翔。本卷另有惊喜的亮点,作者期盼与传统中国文化――儒家、老庄、佛教禅宗的宝贵智慧对话产生崭新视野,例如,庄子指向空灵的自由解脱,从执着自我造成的人籁与地籁之分到达忘我的天籁之境。这与基督教信仰追求的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主动转成以神圣为中心的人被动,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鸿信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台湾神学研究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与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自一九九四年《神学人基本英文字汇》开始,于神学园地笔耕不辍,着有《加尔文神学》、《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认识基督宗教》、《圣神论》、《纳尼亚神学:路易斯的心灵与悸动》、《认识上帝与认识人的九个探险》、《教会生态学》、《系统神学》两册、《莫特曼神学: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以上皆由校园出版。另撰写过《教理史》、《迈向觉醒:自我概念的探讨》、《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基督宗教思想史》两册,并主编《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基督宗教之人观与罪观》等书,除此另有译作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增订版序
忘我神学导论/卷一.谁启蒙谁导论/卷二.点与线导论/卷三.落叶随风导论

(卷一)谁启蒙谁―论启蒙

《谁启蒙谁》第一版自序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1章 我们真的启蒙了吗?                            
第2章 极限意识                         
第3章 神圣意识                          
第4章 谁启蒙谁?                          
第5章 两百年间                             
第6章 启蒙再思                              
第二部分  对照篇
第7章 落实人间                             
第8章 宗教辩证
第三部分  应用篇                              
第9章 无我之境                               
第10章 忘我自由                               
第11章 人有多大?                           

(卷二)点与线―论人

《点与线》第一版自序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1章    上帝形像:点与线
第2章    面对你的我:人是主体
第3章    故事里的我:人是主题
第4章    点与线范例一:唯独在祢里面――奥古斯丁的灵魂探索之旅
第5章    点与线范例二:信仰群体理想――潘霍华的中心与界限
第6章    想与说
第二部分  对照篇
第7章    人的天命    
第8章    向内向外
第9章    回忆盼望
第三部分  应用篇
第10章    理想现实
第11章    一切更新
第12章    历史传统
    
(卷三)落叶随风―论忘我

《落叶随风》第一版自序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1章  落叶随风
第2章  无我忘我
第3章  自由真谛
第二部分  对话篇
第4章  性善性恶
第5章  耶佛无我
第6章  前世今生
第三部分  人物篇
第7章  道德宗教:赵紫宸
第8章  信仰文化:梅监务
第9章  土地与人:马偕
第四部分  应用篇
第10章  生态寰宇
第11章  割舍放手
第12章  反璞归真
 

图书序言

增订版序

  这一套三部曲原以「忘我之域系列」在二○○八年由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风书社)出版,主要来自笔者于二○○一∼二○○ 七年间在学术会议或期刊陆续发表的专文,当时在整理出版期间,发现大约可以分成三个主题,于是修改增补连结整合,期待不只是成为三本「论文的合集」,而是成为一部「套书」,包括:「论启蒙」的《谁启蒙谁》、「论人」的《点与线》以及论「忘我」而尝试以中国文化呈现基督教信仰的《落叶随风》。

  出版后历经十年,书中思想继续成长发酵,有些融入了笔者于二○ 一七年出版的《系统神学》(上、下册),于今从这更大的整合回顾此三部曲,亦即从「系统神学」的角度来看「忘我之域」,深深觉得应当把书中思想做更具整体性的连结。由于看见在三部曲当中有一个共通的主题「忘我」,于是着手增订,主要目标是形成更加清晰明确的一册具有三卷的《忘我神学》,盼能引导读者进入忘我的神学反思。

  主题「忘我」是针对人生而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以致经常陷入被自我形像遮蔽而难以认识真理的困境:卷一「论启蒙」突显人如何跌落以自己为启蒙者而他人为被启蒙者的迷障,终究无法亲身经历到被启蒙光照;卷二「论人」关注的是,自我中心意识若非表现在极端个体主义者所放大的孤立个体,就出现在伸张群体之「大我」的自我中心形式中,以致自我陷入孤单隔离或被大我奴役压制;卷三「论忘我」则尝试解决上述困境而放下自我,为了避免那放下自我的我反倒形成具有更强烈自我意识的我,除非人由主动彻底地转向被动,如落叶般地被风吹拂随风而去。

  从笔者神学思想的形成顺序来看,「忘我之域」是在「系统神学」形成前的酝酿,而「忘我神学」则是在「系统神学」形成后的重述。 德国学者阿斯特(Friedrich Ast, 1778-1841)提出诠释学循环(the Hermeneutical Circle),他基于精神世界的整体性,主张个别作品只是反映整体的部分,而且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于是了解部分之前必先了解全部,了解全部之前必先了解部分。1 这意味着,当了解部分越多时,了解整体就越多;当了解整体越多时,了解部分就越多。从「忘我之域」可以更加了解「系统神学」,而从「系统神学」则可更加印证「忘我神学」;「忘我之域」酝酿「系统神学」,而「系统神学」则诠释「忘我神学」。

  本书除了〈增订版序〉之外,在进入卷一∼卷三之前增添全书的〈忘我神学导论〉,帮助读者一窥《忘我神学》全貌;接续其后的是各卷导论:〈卷一(谁启蒙谁)导论〉、〈卷二(点与线)导论〉、〈卷三(落叶随风)导论〉,提供读者从整体的视野观看部分的位置,而从部分的了解形塑整体的轮廓。除了循序渐进,在读完四篇导论再进入卷一∼卷三内文之外,三卷作为忘我神学整体的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视野与角度丰富了整体的内涵,因此读者亦可先透过〈忘我神学导论〉掌握全书脉络, 再来决定要先从哪一卷的导论与内文开始阅读。比如说,若以卷二当作出发点,就是先了解人论,再往前或往后地延伸阅读。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趟「忘我」之旅中,发现各种慢读品尝的方式。

  另外,原香港道风版各分册〈自序〉,在增订版改为〈《谁启蒙谁》第一版自序〉、〈《点与线》第一版自序〉、〈《落叶随风》第一版自序〉,分别置于各卷内文的一开始以发挥引言功能,也保留一些当时成书过程之蛛丝马迹,若有与原貌出入之处,皆有标註说明。请读者注意的是,各卷的第一部分基础篇呈现该卷的基本论述,而后的对照篇(对话篇、人物篇)是这些论述的延伸、展开,最后的应用篇则把前二者落实处境以实践运用作为总结。

  至于原先的文章排列顺序,由于各有其前后脉络,而且各篇文章在发表时又各自有其行文处境,除了必要校订外并未做太大的更动,只有少数章题做了一些修改。值得提醒读者的是,原本道风版第二册〈第二章点与线〉为笔者写作《系统神学》里人论的部分来源,因此增订版做了一些调整:为了避免重复而不再收录原〈第十一章 男女性别〉;另外整合了原第一、二章为〈第一章 上帝形像:点与线〉以及原第六、七章为〈第七章 人的天命〉;新增两篇专文为〈第四章 点与线范例一:唯独在祢里面—奥古斯丁的灵魂探索之旅〉和〈第五章 点与线范例二:信仰群体理想—潘霍华的中心与界限〉;不过全书各卷文章顺序仍按照基础篇、对照篇、应用篇的编排顺序。

  对于部分的了解可以提昇对整体的了解,而对整体的认识则可加强对部分的认识,本书的撰写过程也印证了这样的观点。书中材料主要来自各篇论文,这些文章合组形成三本书,而这三本书又共同组成「忘我之域系列」,这个系列提供了写作《系统神学》的材料,而《系统神学》全书的眼界又提昇了对这系列的了解而增订成《忘我神学》,整个过程宛如拼图,从写作单独的文章出发到整合各篇文章拼组成书,每篇文章各自在不同位置分属不同部分而扮演不同角色,直到形成全书主题—「忘我神学」之下的不同章节,终于整合成全书《忘我神学》。

  但愿每一个人的人生在上帝国里的追寻也是如此,从点、线到面,从分散到聚合,从部分残缺不全到整体画面似隐若现,而晓悟原来一切零碎的片段都是组成荣耀壮观的上帝国画面所不可缺少,所有的加起来就是这么美妙,这么美妙!
 
林鸿信
主后二○一八年六月于岭头  

图书试读

忘我神学 导论
 
「认识人」是极其困难的功课,人要认识自己本身需要跨过重重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人究竟如何跳出自身来认识人自己呢?基于人具有强大的自我中心意识,「跳出自身」是一件几乎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历世历代许多宗教哲学无不努力要「提昇自我」、「破除我执」、「回归本我」等。基督教信仰主张因信称义—人借着信领受上帝称人为义的恩典,这就是一种跳出自身之路,忘我神学从这个角度诠释因信称义,主张人在地上因信忘我之际,亦即在天上被上帝恩典承接之时。
 
一、第三害
 
小时候曾读过一本童书绘本「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对它印象特别深刻。义兴人周处游手好闲,力大无穷,经常恃强凌弱,危害乡里。当地居民把南山勐虎、长桥恶蛟、恶霸周处合称「三害」。有一天,四处游荡的周处看到大家闷闷不乐,他向一个老人探问原因,老人告诉他义兴有三害,大家当然愁眉苦脸,周处追问何为三害,老人只敢告知其中两害—勐虎和恶蛟,周处大发义心,立志为乡里百姓除去三害,先杀勐虎,后斩恶蛟。不料历经三天三夜的水中大战,最后周处精疲力竭地从河里出来,看到街头巷尾喜气洋洋,大家互相道贺,问了一下才知,原来大家以为周处和恶蛟都一同葬身在河里了,勐然醒悟,原来自己就是「第三害」,于是愤然远走他乡而改过迁善,终于真正除掉最后一害。
 
多年后,几度回顾思索这个故事,心有戚戚焉!原来长久以来周处竟不知自己就是三害之一,他冒着生命危险除了两害,不料大家更加高兴的却是以为连第三害也解决了,这样的群众心理固然显得相当无情, 周处的反应必定极其惊讶、愤慨而羞愧,在得知真相的那一剎那—我就是祸害—必定无地自容,这是我们人生都可能遇到的情况,勐然觉醒我们自己本身就是祸害,原来「我」才是问题祸源,而周处选择了离去,以「无我」除去第三害,实在是智慧十足的决断。
 
约翰福音八章1∼11 节记载了一个独特的故事:文士和法利赛人问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耶稣就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让我感觉像是遇见了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思潮鱼龙混杂,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迷失了方向。尤其是在面对信仰与人生价值的追问时,容易陷入一种空虚和焦虑。《忘我神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禅意,似乎暗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智慧。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深刻并非来自于对自我的固守,而是来自于一种向外拓展、向内收敛的动态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关于“爱”的力量,关于牺牲与奉献的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愿景,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这些都隐约指向一种超越小我的存在。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思想体系整合起来,构建出“忘我神学”这样一个独特的概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在历史人物的生命故事中,在艺术创作的表达里,甚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这种“忘我”的精神,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不仅仅是对抽象概念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一种心灵的实践,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评分

《忘我神学:基督信仰与中西思潮》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生活中许多看似矛盾却又彼此呼应的现象。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在台湾成长的中国人,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是多元且复杂的。我们既接受了西方教育体系的洗礼,对科学、理性、个体权利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们又深谙儒家“修身养性”的道理,对家庭、社群的责任感有着根深蒂固的认知;佛教的“无常”、“无我”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看待生死、名利的态度。因此,当看到“忘我神学”与“基督信仰”和“中西思潮”的结合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能够融汇贯通这些复杂元素的契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论证,解释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例如“爱邻如己”、“舍己为人”等,是如何在“忘我”这个层面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产生共鸣的。我同时也好奇,在当代社会,如何将这种“忘我”的神学理念,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生活实践,一种能够化解冲突、促进和谐、并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共同福祉的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搭桥”,连接着我内心深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评分

《忘我神学:基督信仰与中西思潮》这本著作,在我翻阅前,确实激起了我相当的好奇心。我对“忘我”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绎颇感兴趣,特别是它如何与源自西方的基督信仰产生对话,又如何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读者,我们从小就浸润在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人生观总是在不经意间交织碰撞。因此,当我看到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曾经困惑过我的问题:究竟在东西方思想的宏大叙事里,“忘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消亡?基督信仰中关于舍己、爱人如己的教义,与佛教的“无我”之说,在本质上有多大的差异或共通之处?又或者,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语境下,这样的“忘我”神学是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反而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视角?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哲学与神学上的张力,用清晰的论述和丰富的实例,为我拨开迷雾,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框架。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地理位置,我们常常需要在现代性与传统、本土与普世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及了这个核心议题,让我感到它可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思考这些复杂议题的大门。

评分

拿到《忘我神学:基督信仰与中西思潮》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所涵盖的议题之宏大所吸引。基督信仰,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其关于救赎、恩典、爱与牺牲的核心教义,本身就充满了深刻的哲学与神学内涵。而中西思潮的碰撞,更是当代思想界永恒的议题。我一直对东西方哲学在“人”与“自我”的理解上存在的差异感到着迷。西方思想往往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而中国传统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为仁”,还是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抑或是佛教的“无我”观,似乎都指向一种与更大整体的融合,一种超越个体狭隘界限的境界。这本书的书名“忘我神学”,恰恰勾勒出了一条连接这两大思想光谱的路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基督信仰中的“忘我”精神,例如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牺牲,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神学意义?它又如何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和佛教关于“无我”的论述进行对话时,展现出其独特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文化比较,深入挖掘不同思想体系中关于“忘我”的共通之处和差异性,并从中提炼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神学智慧。

评分

阅读《忘我神学:基督信仰与中西思潮》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思想的盛宴,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在当下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却常常感到贫瘠的时代,我们对于“我是谁?我为何存在?我该如何生活?”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基督信仰所提供的关于爱、牺牲、永恒生命的信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心灵的追寻者。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智慧、和谐、与自然万物相处之道,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将这两者结合,并以“忘我”为核心概念,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纷繁复杂的哲学和神学迷宫,深入浅出地阐释“忘我”在基督信仰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忘我”理念进行对话,甚至融合。我尤其好奇,在现代社会,当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之时,这种“忘我”的神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抵抗虚无、找寻真正生命意义的路径?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自我的束缚,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自由与喜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