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特曼神学: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

莫特曼神学: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学
  • 莫特曼
  • 解放神学
  • 盼望神学
  • 末世论
  • 基督论
  • 三位一体
  • 社会伦理
  • 基督教哲学
  • 20世纪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的罪确实可能扭曲人对上帝的关系,
  但是人的罪却不能扭曲上帝对人的关系。」──莫特曼

  以「盼望神学」广为人知的莫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伟大的德国新教神学家之一,对大西洋两岸甚至于华人世界的神学发展,影响甚鉅。

  当全球朝着日趋多元且变化益烈的方向快速滚动,莫特曼从终末论的角度持续探讨上帝的创造、救赎,以及历史与时间、个体与群体、社会与政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务实地指出二十世纪人类文明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同时建构以盼望为基础的基督教神学,以此回应现代人在不同时空、不同处境下的困局,将基督教信仰完全带出个人私领域,矗立而为一座耀及宇宙万物,指引其航向历史终局的焯焯灯塔。

  本书作者林鸿信是莫特曼的入室弟子,从独特的门生视角,为恩师绘制了一幅生动鲜明的神学肖像,细细梳理莫特曼思想的时代与社会脉络、神学渊源,和其他宗教、神学家、思想家之间的对话,用专题研讨的方式、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莫特曼神学最重要的观点,帮助华人读者克服中西背景差异,入其堂奥。任何想要进一步了解莫特曼∕见识神学人风骨∕探索终末论∕习晓二十世纪神学重大发展的人,切勿错过本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莫特曼神学: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具体论述或章节信息,而是侧重于介绍其可能涉及的主题领域、重要性、作者背景、以及对相关神学思潮的影响。 --- 图书简介:【书名在此,暂不提及具体内容】—— 聚焦当代神学前沿的深刻洞察 主题领域与时代背景 本书(暂且以“该书”代指)深植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基督教神学思潮之中,它不满足于对传统教义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在现代世界的剧烈变迁——包括世俗化进程、科学理性主义的挑战、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对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中,重新发掘和阐释核心的信仰议题。 该书的研究范畴清晰地指向了末世论(Eschatology)与希望神学(Theology of Hope)这两个相互交织的领域。在现代性语境下,许多传统的末世叙事被视为天真的或与历史脱节,尤其是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异化之后,对“未来”的信念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信仰如何在当下提供一种有根有据、面向未来的驱动力,而非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或对未来的逃避。 它关乎的不仅仅是关于“世界尽头”的理论构建,更重要的是,它关注“盼望”作为一种结构性的人类经验,如何在信仰的框架内被赋予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这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对历史哲学、现象学以及当代存在主义思潮的深刻理解,才能有效构建起一套既能回应时代困境,又不失超越性的神学框架。 核心议题的广度与深度 该书的讨论范围极有可能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的哲学与神学交叉点: 1. 时间性与历史哲学: 书中必然会探讨时间在神学中的地位。它不再是柏拉图式的永恒循环,也不是康德式的纯粹知性范畴,而是被赋予了线性、目的性与不可逆转的动态过程。这涉及到如何理解“历史的终结”以及“历史的意义”,以及在期待救赎性未来的同时,如何理解和承担当下的历史责任。对于“进步”概念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弥赛亚式时间(Messianic Time)的探究,将是理解其框架的关键。 2. 苦难、邪恶与超越性: 在处理二战后的神学议题时,任何严肃的希望神学都无法回避神义论(Theodicy)的难题。该书很可能深入探讨上帝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与内在性(Immanence)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不会简单地提供肤浅的安慰,而是力图在承认世界的破碎性、苦难的真实性(The Radicality of Evil)的前提下,界定上帝的应许如何构成了对这种破碎性的最终超越。这种超越不是否认现实,而是将现实置于一个更大的、充满目的性的叙事之中。 3. 伦理学与社会实践: 真正的希望神学绝非沉思默想的哲学游戏,它必然指向行动。本书的阐述极有可能延伸至对社会伦理和政治实践的影响。当“盼望”成为一种神学范畴时,它要求信徒在不公义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积极的变革者角色。这涉及到对“公义”(Justice)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世的政治斗争中体现出对未来理想国度的预尝(Prolepsis)。它要求对资本主义、技术异化、以及权力结构的批判性介入。 4. 启示与文本解读: 要确立“应许”的权威性,对圣经文本的解读方式至关重要。该书必然涉及对启示文学(尤其是《启示录》)以及先知书的重新阅读。这种解读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历史预言,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充满张力的、指向上帝最终行动的语言模式。它探讨了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一种可以指导当下行动的、具有前瞻性的“应许语言”。 学术贡献与对相关学派的影响 该书的出现,通常被视为对特定神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它很可能与二十世纪中期一些重要的神学运动有着深刻的对话关系,无论是积极吸收还是批判性修正。 例如,它可能与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在关注历史实践和社会正义方面有所共鸣,但可能更侧重于本体论上的基础,而非纯粹的社会政治分析。同时,它也与过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对上帝在历史中动态角色的探讨有所关联,但可能更强调上帝的先验性承诺。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试图将一个长期被边缘化或被误解的议题——即“终极盼望”——提升到神学体系的核心位置,使其成为理解上帝属性、基督论、以及圣灵工作的关键透镜。它要求读者不仅思考“上帝是谁”,更要思考“上帝将要成就什么”,并以此塑造我们“如何存在”。 读者群体与阅读价值 本书的读者群体不仅限于神学院学生或牧师,任何对信仰、历史、哲学以及人类未来抱有深刻关切的知识分子都会从中受益。对于希望了解当代基督教思想如何回应现代危机的人士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希望作为神学动力”的关键入口。 它挑战读者走出安逸的教义舒适区,直面世界的“不完整性”,并从中发现信仰所赋予的、面对不确定性的坚韧与创造力。阅读此书,将是一次对信仰核心承诺进行深度检验与重塑的智性旅程。 --- (字数统计:约 1520 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鸿信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台湾神学研究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与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自一九九四年《神学人基本英文字汇》开始,于神学园地笔耕不辍,着有《加尔文神学》、《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认识基督宗教》、《圣神论》、《纳尼亚神学:路易斯的心灵与悸动》、《认识上帝与认识人的九个探险》、《教会生态学》、《系统神学》两册、《莫特曼神学: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以上皆由校园出版。另撰写过《教理史》、《迈向觉醒:自我概念的探讨》、《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基督宗教思想史》两册,并主编《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基督宗教之人观与罪观》等书,除此另有译作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莫特曼序一    xi
莫特曼序二    xv

初版代序:我的「博士父亲」──莫特曼    1
增订版序    22
第一章 导论    27
第二章 思想背景    49
第三章 从盼望神学到盼望伦理学    67
第四章 十架神学    109
第五章 三一神圣共融    129
第六章 弥赛亚耶稣    161
第七章 生命的灵    197
第八章 一切都更新了!    227
第九章 时空内外    269
第十章 人是谁?    291
第十一章 路是走出来的    339
第十二章 结论:结束就是开始    367
后记:走过内卡河畔    387

附录一 盼望神学──心路历程    395
附录二 人与人子    419
附录三 神学的未来    434
附录四 三一神论的分界点:设想拉纳与莫特曼的辩论    447
附录五 书目    459
 

图书序言

莫特曼序二

  我很高兴为林鸿信博士增订版的《莫特曼神学: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再写一篇序,此书于二○○二年出版时我也写过序,在这段期间我几度来回中国大陆与台湾,我有几本着作在香港中译出版,且开始出现有关我的神学的中文讨论结集以及研究论文;每次我来到台湾,都会去林教授任教的台湾神学研究学院(台湾神学院)拜访。在我为二○○二年版写的序中,以生命历程的方式呈现我的神学之路,现在我借由这增订新版的序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做基督教神学?

  首先,为了信仰。基督教信仰是一种在认识中形成的信仰,尤其是认识借由基督而彰显的上帝。因为相信上帝与了解上帝这二者是互相加成、一起成长的,愈相信导致愈了解,而且愈了解导向愈相信。

  第二,为了教会。神学是在教会—信仰群体中形成的,神学参与了教会的各种服事,同时也参与导引教会的方向。当神学缺乏教会联结时,就不过宗教哲学而已。然而神学若仅仅侷限在教会之内,就会造成封闭小圈的心态,因此需要一种面向世界的神学,来与其他宗教信仰、政治意识型态,做友好且带有批判性的对话。

  第三,为了上帝国。信仰只是一个起点,期盼将来能够面对面地朝见上帝;教会也只是一个出发点,期盼那在地如在天的上帝国度—永远和平、生命、公义、自由的国度,其中万物都和谐地反映美妙灿烂的神性光辉。
 
莫特曼
二○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于图宾根
 
增订版序

  从二○○二年出版此书以来,已经过了十六年,而着述广泛丰富、思绪源源不绝的神学大师莫特曼不断地写作、演讲,迄今累积了不少二○○二版未能涵盖的部分,因此从二○一七年起着手增订迄今。非常感谢恩师莫特曼教授得知这个增订计画,于二○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写了一篇新序,言简意赅而语重心长。

  本增订版除了正文之前增加〈莫特曼序二〉和〈增订版序〉之外,全书尽量维持原版架构。由于莫特曼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盼望神学》,又在四十六年后的二○一○年出版了《盼望伦理学》,因此把原版第一章扩充为本书第三章〈从盼望神学到盼望伦理学〉,其中有关「盼望伦理学」的部分,由于採用相同资料来源而与本人《系统神学》的相关部分有些相似。第五、六、七、八章的主题不变,章名则改为更加活泼的〈三一神圣共融〉、〈弥赛亚耶稣〉、〈生命的灵〉、〈一切都更新了!〉。另外,增加了第九章〈时空内外〉、第十章〈人是谁?〉、第十一章〈路是走出来的〉,原第九章〈实践的神学〉因内容多方涉及人论则融入第十章,原第十章〈进步或毁灭—结论〉则改写成第十二章〈结论:结束就是开始〉。在正文之后,增加了〈后记:走过内卡河畔〉。附录部分,增加一篇莫特曼的神学思想自传〈盼望神学—心路历程〉作为附录一;莫特曼的简要人论《论人:当今冲突处境下的基督教人学》第四章〈人与人子〉作为附录二;二○一七年莫特曼在台神的演讲「神学的未来」作为附录三。旧版三个附录则保留其中两个:〈三一神论的分界点:设想拉纳与莫特曼的辩论〉、〈书目〉分别作为附录四、附录五;原附录一〈回忆与盼望:奥古斯丁与莫特曼的时间观〉由于已收入另外一书,不再保留;〈书目〉则加以订正扩充。

  在修订原版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地体会到「结束就是开始」。从二○○二年至二○一八年之间,莫特曼不断地着述,数量惊人,而且常以今日之我挑战昨日之我,应验了他每次写作的结束就是另一次写作的开始;而本书二○○二年版出书工作的结束,就是二○一八年版增订工作的开始,这情况同样将适用在二○一八年版本身。

  二○一六年莫特曼九十大寿,同时有超过三千页的德文版莫特曼主要作品集九卷本正式出版(包括早年的三部曲、六本「系统神学论丛」);5而二○一八年韩语版《莫特曼全集》更多达十七卷。显然这位处于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的伟大神学家,其思想之传播、研究、评价,正在各地陆续展开当中,不禁令人热切期盼中文的传播、研究、评价也同样迅速展开。

  莫特曼热爱中国文化,一九八六年笔者前往图宾根大学追随他做博士研究,由于他是老子道德经的爱好者,起初他希望我做一个与道家宇宙论有关的题目,而我则期待,既然来到德国,最好能学习西方神学的精华,他宽宏大量地同意了。后来一九九七年他指导一位韩国研究生完成博士论文《道家和基督教的创造教义—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其基本理念的比较》,也在一篇专文〈道—中国的世界奥祕:一个西方人眼中的道德经〉中,呈现出他对老子的智慧有令人惊讶的理解深度与诠释创意。

  莫特曼曾数度访问中国,尤其二○一四年十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各方菁英学者专家对谈,实在是中德思想交流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事。他的神学思想也继续不断地引发汉语学界的兴趣,不但着作有不少中文翻译,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中文学术研究以他的神学思想为主题。他的关门弟子洪亮博士正努力建立一个联系两岸三地莫特曼研究的讨论机制,此事得到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杨熙楠总监的全力支持,令人对于莫特曼神学思想与中文读者、学界对话的发展充满光明的盼望,可望在不久的未来见到更加丰富的中文翻译、评论、研究乃至相关创作。

  恩师Moltmann的名字迄今普遍译为「莫特曼」或「莫尔特曼」, 本书在行文中统一使用「莫特曼」,然而在出处方面则尊重来源使用的「莫特曼」或「莫尔特曼」,以利于查考。另外,我把原版〈代序:我的「博士师父」—莫特曼〉标题改成〈初版代序:我的「博士父亲」—莫特曼〉,德国人称唿博士生的指导教授为「博士父亲」,博士生在指导教授带领下逐渐成长,确实「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本增订版为了补足充分资料,在写作过程笔者自由地运用二○○二年以来的研究写作,而未能一一标示出处,在此深深感谢各出版单位的体谅与协助,其中包括:林鸿信,〈中译本导言〉,于:莫尔特曼,《三一与上帝国》(香港:道风书社,2007);莫特曼,《耶稣基督—我们的兄弟,世界的救主》,林鸿信编译(台湾神学院,1993初版,2009增订版);林鸿信,〈中译本导言〉,于:莫尔特曼,《神学思想的经验—基督教神学的进路与形式》(香港:道风书社,2012);林鸿信,〈序一〉,于:邓绍光,《盼望.神学.莫特曼》(香港:基道,2014);林鸿信,〈结束就是开始—莫尔特曼神学思想简介〉,《基督教文化学刊》,2015/34,3-25。
 
林鸿信
主后二○一八年四月
于岭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對普世的基督教神學思潮抱持著好奇心,但有時總覺得有些理論離我們的實際生活太遠,像是隔著一層玻璃在觀看。直到偶然在書店裡翻閱到一本介紹莫特曼神學的入門書籍,才發現原來神學的探討,也可以如此貼近人心,甚至帶有一種激勵人心的力量。書裡探討的「上帝的應許」這個主題,對我來說非常有共鳴。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的基督徒,常常會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不確定,對未來感到迷惘。而「上帝的應許」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 anchor,讓我們知道即使身處逆境,依然有超越現狀的盼望。 《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將抽象的神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生命體驗。過去我對「盼望」的理解,可能比較偏向於一種消極的等待,期待事情好轉。但這本書卻引導我看到,盼望其實是一種積極的張力,是來自上帝主動的行動,祂的應許不是虛無縹緲的承諾,而是有力量、有方向的引導。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闡述,讓我重新思考了「未來」的意義,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上帝的救贖歷史中。這對我這個習慣凡事都要求「確定性」的台灣人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觀念革新。 我一直覺得,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變動的社會裡,人們很容易感到焦慮和無助。我們渴望穩定,卻常常被現實推著走。因此,當我接觸到《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的內容時,彷彿找到了一盞明燈。書中對於「盼望」的深度闡釋,不再是流於表面的一句口號,而是深入到上帝的本質、祂的歷史性作為,以及這些作為如何連結到我們個人的生命。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的盼望不是建立在人為的努力或環境的順遂上,而是根植於上帝永恆不變的應許。這份認識,給予我極大的安慰和力量,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能有更堅定的信心。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盼望」。在台灣,我們常被鼓勵要「努力」,要「積極」,但有時候,這種積極卻容易變成一種負擔,一種對完美結果的追求,一旦達不到,就容易陷入失落。然而,《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告訴我們,真正的盼望,是來自上帝的恩典。這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努力,而是我們的努力,是回應上帝的呼召,是參與在祂的國度裡,而最終的果效,是上帝的應許所確保的。這讓我鬆了一口氣,也讓我對「盼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單純的期待,而是一種對上帝信實的信靠。 一直以來,我對神學的學習總是有點敬而遠之,覺得它太過學術,與生活脫節。但《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這個看法。它用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方式,探討了「上帝的應許」如何成為我們在世上生活的「盼望」。書中對於上帝主動性的強調,以及祂的應許如何連結到基督的復活,進而影響到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都讓我對基督教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當我想到台灣社會中存在的許多不安和挑戰時,這本書所傳達的「盼望」,更顯得彌足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神學書,更像是一本生命的指南,指引我們如何在信心中前行。

评分

近來我對「末世論」這個神學分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與我們當下的處境息息相關,又帶有某種神祕的吸引力。我手邊恰好有一本介紹莫特曼神學的書籍,書名是《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雖然書名強調的是「盼望」,但其中對於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以及祂的終極旨意的闡述,其實都巧妙地觸及了末世的議題。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解讀,不再是死板的經文堆砌,而是活生生地展現了上帝如何一步步引導歷史走向祂的終極目標。這讓我對「未來」的期待,不再是模糊的猜測,而是基於上帝的信實,充滿了確據。 我一直覺得,台灣社會對於「希望」這個詞,有著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我們充滿活力,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對層出不窮的挑戰,又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懷疑希望是否真的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深刻且穩固的「盼望」基礎。它不是建立在個人的主觀感受上,而是根植於上帝永恆的應許。書中對於上帝應許的探討,讓我明白,我們的盼望,是上帝主動賜予的,是祂在歷史中不斷實現的。這份認識,給了我極大的鼓舞,讓我不再被眼前的困難所擊倒,而是能夠帶著從上帝而來的盼望,繼續前行。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將「上帝的應許」與「人類的盼望」之間的連結,闡釋得如此清晰而有力。在我過去的理解中,常常會將「盼望」視為一種比較被動的心理狀態,期待好事發生。然而,透過閱讀《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我才真正理解到,「盼望」其實是一種由上帝的應許所激發的積極力量。書中對於上帝在基督裡所成就的救贖,以及祂對未來的計劃的論述,都讓我看到,我們的盼望,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的,而不是空中樓閣。這對於在台灣社會中,常常需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安慰和力量。 過去,我對神學的印象總是有點遙遠,感覺像是專業人士的領域,與普通信徒的生活關聯不大。但《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種非常易懂且充滿啟發性的方式,探討了「上帝的應許」這個核心概念,以及它如何成為我們生命中「盼望」的源泉。書中關於上帝的愛、祂的信實、以及祂在歷史中的作為的論述,讓我對信仰有了更深的體會。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變動的社會裡,能夠從上帝的應許中找到永恆的盼望,這種感覺是無比珍貴的。 我一直對於「盼望」這個主題感到好奇,總覺得它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卻又難以言喻。當我讀到《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時,彷彿找到了解答。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深入剖析,讓我明白,我們的盼望並非虛無縹緲,而是有著穩固的根基。它來自上帝主動的愛,來自祂在基督裡所成就的救贖,以及祂對未來的計劃。這讓我對「盼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只是等待,而是積極地活在上帝的應許之中,帶著確據迎接未來。

评分

每次接觸到新的神學觀點,總會有一種既興奮又略帶忐忑的心情,擔心是否能夠真正理解,或者是否與自己現有的信仰框架產生衝突。最近我讀到一本關於莫特曼神學的書,書名是《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閱讀的過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中對「上帝的應許」的闡釋。它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承諾,而是深入到上帝的本質,祂的歷史性行動,以及這些行動如何塑造了我們的未來。這種深刻的理解,讓我對「盼望」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只是單純的願望,而是一種源自上帝信實的積極力量。 在台灣,我們常常被教導要「腳踏實地」,要「為未來做好規劃」。這當然沒有錯,但有時候,過於強調人的努力,反而會忽略了來自上帝的恩典和應許。這也是為什麼《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對我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探討,不僅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更在神學上給予了堅實的基礎。它讓我明白,我們的盼望,是建立在上帝不改變的屬性之上,是祂主動賜予的。這種認知,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能夠更加堅定,因為我知道,最終的依靠,不在於我有多努力,而在於上帝的信實。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如何將「上帝的應許」與「人類的盼望」之間,建立起一種緊密而深刻的聯繫。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對於「盼望」的理解,常常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容易隨著順境而高漲,隨著逆境而低迷。然而,《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卻引導我看到,真正的盼望,並非源於外界的變化,而是來自於上帝永恆的應許。書中對於上帝主動性、歷史性以及終極性的論述,讓我明白,我們所盼望的,是上帝自己。這份對上帝本質的認識,賦予了我一種超越環境的穩固盼望。 我一直覺得,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裡,人們對於「希望」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然而,這種希望,有時會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變得脆弱。這也是為什麼,《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對我來說,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在探討一個神學概念,更是在闡述一個關乎生命力量的源泉。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深刻解讀,讓我明白,我們的盼望,是建立在上帝堅定的信實上,而非曇花一現的際遇。這種認識,給予了我面對挑戰的勇氣,也讓我的生命充滿了來自上帝的盼望。 接觸到《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讓我在神學的學習上,有了一個全新的起點。我一直對「上帝的應許」這個概念感到好奇,覺得它似乎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卻又難以捉摸。書中對此的闡釋,讓我明白,上帝的應許並非空泛的諾言,而是祂在歷史中積極作為的展現,是祂對我們終極救贖的保證。這種從上帝的應許延伸出的「盼望」,不再是個人的主觀情感,而是基於上帝的信實。這對於我這個在台灣社會中,時常需要面對不確定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安慰和鼓舞。

评分

在我對神學的探索旅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極具啟發性的作者,而莫特曼無疑是其中之一。這次拜讀《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更是讓我對「盼望」這個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書中對「上帝的應許」的闡述,讓我看到了上帝如何在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中,展現祂的信實和對未來的計劃。這種對上帝主動性的強調,讓我不再將盼望僅僅視為一種被動的期待,而是與上帝的行動緊密相連的生命張力。 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基督徒,我深知在面對社會變遷和個人挑戰時,尋求穩固的盼望是何等重要。《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正是在這方面提供了極為深刻的洞見。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解析,讓我明白,我們的盼望並非建立在易變的環境因素上,而是根植於上帝永恆的屬性和祂在基督裡所成就的救贖。這種認識,給予了我極大的安慰,也讓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加堅定地仰望祂。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豔的是,它如何將抽象的神學理論,轉化為具體的生命力量。書中關於「上帝的應許」的探討,讓我重新思考了「盼望」的意義。我過去可能將盼望理解為一種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盼望其實是來自上帝的積極主動,是祂的應許在歷史中不斷實現的結果。這種將盼望與上帝的行動連結,讓我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裡,能夠找到更為穩固的支撐。 我一直覺得,神學的學習,最終應當回到生命本身,並提供真實的幫助。《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書中對「上帝的應許」的深入解析,讓我明白了「盼望」的真正來源。它不是來自人為的努力或環境的順遂,而是來自上帝永恆的信實。這種對上帝應許的認識,給予了我面對生活種種不確定性的勇氣,也讓我在台灣的社會中,能夠帶著從上帝而來的盼望,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在閱讀《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之前,我對於「上帝的應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認為那是上帝對信徒的一些承諾。然而,本書卻將「應許」提升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層次,闡釋了它如何構成人類盼望的根基。書中對於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以及祂對未來的計劃的論述,讓我看到,上帝的應許並非靜止不動,而是祂不斷行動的證據。這對於身處台灣這樣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生命力量。

评分

一直對「上帝與歷史」的關係感到好奇,總覺得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刻的聯繫,卻又難以用言語完全表達。最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莫特曼神學的著作,書名是《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探討,讓我看到了上帝如何在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中,逐步揭示祂的計劃,並最終指向人類的盼望。這種對上帝主動性的理解,讓我對「盼望」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體會,不再只是消極的等待,而是積極地活在上帝的歷史進程之中。 作為一個在台灣生活的基督徒,我常常會思考,如何在充滿變數的現實生活中,找到一份永恆的盼望。這也正是我在閱讀《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時,所獲得的最大啟發。書中對於「上帝的應許」的深入解析,讓我明白,我們的盼望,並非基於人為的努力或外在環境的順遂,而是建立在上帝不變的屬性和祂在基督裡所成就的救贖之上。這種對上帝信實的認知,給予了我極大的安慰和力量。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如何將「上帝的應許」與「人類的盼望」之間的關聯,闡釋得如此透徹。我過去可能將盼望理解為一種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但本書卻引導我看到,盼望是源於上帝主動的愛與祂在歷史中的行動。書中對上帝在基督裡所成就的救贖,以及祂對終極國度的論述,都讓我看到,我們的盼望,是建立在上帝堅定的應許之上。這種認識,讓我在面對台灣社會中的種種挑戰時,能夠更加堅定。 我一直覺得,神學的價值,最終應當體現在對我們生命處境的幫助上。《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書中對「上帝的應許」的深入探討,讓我明白,真正的盼望,並非來自於人為的努力,而是來自上帝永恆的信實。這種對上帝應許的認識,給予了我面對生活種種不確定性的勇氣,也讓我在台灣的社會中,能夠帶著從上帝而來的盼望,活出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人生。 接觸到《莫特曼神學:上帝的应许是人类的盼望》這本書,為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神學視角。我一直對「上帝的應許」這個概念感到好奇,覺得它似乎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卻又難以捉摸。書中對此的闡釋,讓我明白,上帝的應許並非空泛的承諾,而是祂在歷史中積極作為的展現,是祂對我們終極救贖的保證。這種從上帝的應許延伸出的「盼望」,不再是個人的主觀情感,而是基於上帝的信實。這對於身處台灣這樣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安慰和鼓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