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儿童文学史

台湾儿童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儿童文学
  • 儿童文学史
  • 台湾文学
  • 文学史
  • 儿童文化
  • 台湾史
  • 教育
  • 文化研究
  • 文学研究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日治时期迄今,一世纪的台湾儿童文学发展,资料浩如烟海,本书以「影响台湾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指标事件」为入史的基点,对于台湾儿童文学发展的历程,尽量如实记载,如实评述,把阅读与理解的空间留给读者。回顾百年来在台湾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奉献心力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他们的心血与努力,建构出足以流传青史的「史料基础」,这样的精神,是应该被肯定与传扬的,而本书的撰写,就是奠基在这样的「基础」上。
臺灣兒童文學史 (不含此書內容的書籍簡介) 《島嶼之歌:戰後臺灣的文化記憶與身份建構》 作者:林子涵 出版社:遠方文化事業 --- 內容簡介 《島嶼之歌:戰後臺灣的文化記憶與身份建構》是一部深入剖析自一九四五年光復以來,臺灣社會在政治、經濟巨變浪潮中,如何形塑其獨特文化面貌與集體身份認同的宏大敘事。本書跳脫傳統以政治史或經濟發展為核心的框架,轉而聚焦於社會層面的文化實踐、生活美學以及記憶的流轉,試圖從微觀的個體經驗中,拼湊出戰後臺灣複雜、多層次的文化圖景。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近五十萬字篇幅,旨在描繪臺灣社會從戰後的物資匱乏、美援時期到經濟騰飛後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所經歷的文化心靈轉折。 --- 第一部:廢墟上的重建與殖民遺緒 (1945-1950年代初) 本部分著重探討戰後初期,臺灣社會面對的結構性斷裂與文化重塑的艱難過程。從日本殖民體制的瓦解,到國民政府遷臺後帶來的治理模式與文化資源的重新配置,社會瀰漫著一種「失語」與「適應」的氛圍。 重點探討方向包括: 1. 空間的再意義化: 戰後初期,城市的空間如何被重新命名、重新使用?日式建築、公教宿舍、眷村聚落的形成,如何反映了權力結構的轉移與族群的隔離?特別是眷村文化作為一種「臨時性」與「異鄉性」的空間實驗,對戰後臺灣人性格的塑造產生了哪些潛移默化的影響。 2. 語言的拉鋸戰: 戰後初期國語推行的初期阻力與社會反應。本書透過對當時報章雜誌、地方文獻的梳理,分析臺語(閩南語)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持續維繫其生命力,以及不同世代間在語言使用上的代溝與張力。 3. 物資匱乏下的生活美學: 在物資極度短缺的年代,庶民文化如何發展出就地取材、勤儉持家的生活智慧?本書細緻描寫了夜市的雛形、補丁藝術、以及地方戲曲在資源極度受限下依然保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 第二部:冷戰格局下的文化防衛與啟蒙 (1950年代中-1960年代) 在冷戰意識形態的強力干預下,臺灣社會進入了政治緊繃的時期。然而,正是在這種高壓環境中,臺灣的文化主體意識開始在夾縫中萌芽,尋求突破口。 本書詳細考察了以下幾個面向: 1. 文學的「健康化」與「純文學」的爭議: 探討在反共文學主導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透過引介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嘗試建立一套超越政治教條的純文學批評體系。重點分析了《現代文學》等刊物的創立及其對本土敘事可能性的探索。 2. 教育普及化與知識階層的擴大: 隨著戰後嬰兒潮進入大學,大學校園成為思想交流的前沿陣地。本書描繪了大學社團(如詩社、話劇社)在校園內組織的地下讀書會,如何成為日後批判性思想的溫床。 3. 美援時期的文化衝擊: 美國文化(電影、音樂、流行符號)大量湧入臺灣,如何與既有的在地文化產生碰撞與融合?這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影響,更是生活價值觀念上的深層變動。 --- 第三部:鄉土意識的勃興與對現代性的反思 (1970年代) 七〇年代,隨著國際政治地位的轉變,臺灣社會內部對於「我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感,進而催生了影響深遠的鄉土文學運動及文化自覺。 本部分重點分析了: 1. 鄉土文學論戰的結構: 詳細梳理了該論戰的來龍去脈,分析其背後隱藏的精英與草根、城市與鄉村、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的權力關係。本書認為,鄉土文學不僅是文學流派之爭,更是對戰後數十年「西化」與「中國化」路線的反撥。 2. 戰後世代的集體焦慮: 分析以黃春明、王禎和等作家為代表的作品中,如何細膩地捕捉到農村凋敝、底層人民的悲劇命運,以及在快速都市化進程中被拋棄的群體的心靈狀態。 3. 西方思潮的本土化轉譯: 法國結構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等哲學思潮如何在臺灣學術界與文壇被接受與消化,並用以反思臺灣的現代化困境。 --- 第四部:解嚴前夕的社會劇場與地下文化 (1980年代) 八〇年代是臺灣社會動盪與轉型最為劇烈的時期。隨著經濟的成熟與國際情勢的變化,民間力量開始強勁崛起,挑戰威權體制,社會景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與喧囂。 本書深入挖掘了此階段的文化現象: 1. 劇場的復甦與政治的角力: 探討蘭陵劇坊、果陀劇場等相繼成立,如何將表演藝術從傳統戲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轉向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批判性再現。 2. 校園民歌的時代意義: 分析民歌運動如何成為青年世代集體抒發情感、建構本土認同的聲音出口。相較於官方推廣的歌曲,民歌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經驗與對臺灣土地的關懷。 3. 都市空間的文化商品化: 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西門町、東區等地標如何形成新的青年文化聚落。本書關注了地下音樂、獨立書店以及藝術街區的興起,這些場域如何成為對抗主流文化的次文化實驗室。 --- 第五部:記憶的重塑與多元主體性的浮現 (1990年代至今) 隨著解嚴與民主化的確立,臺灣社會的「記憶」開始進入一場大規模的「重寫」與「協商」階段。本書將視角投向後威權時代,文化主體性如何從單一的國家敘事中解放出來,呈現出複雜的脈絡。 收尾部分著重於: 1. 歷史的去中心化: 探討臺灣史意識在學術與社會層面如何被積極建構與爭奪。原住民書寫的崛起,客家文化的重申,以及戰後新住民議題的浮現,如何共同挑戰了過去以漢人中心(且常是外省族群中心)的歷史觀。 2. 媒體與流行文化對身份的再定義: 探討電視產業、偶像劇、及本土綜藝節目如何在市場機制下,不斷地測試與定義「臺灣人」的形象、價值觀與幽默感。 3. 跨界與全球化下的臺灣: 分析臺灣文化工作者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如何巧妙地運用自身的多元文化底蘊(閩南、客家、眷村、原民、日治遺緒)進行創造性的轉化,進而在國際舞臺上發聲。 總結: 《島嶼之歌》認為,戰後臺灣的文化建構是一部充滿斷裂、抵抗、融合與不斷協商的進行式。它不是一條清晰的直線,而是交織著不同群體、不同時間層次記憶的複雜網絡。透過對文學、空間、教育、消費與媒介的細緻考察,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幅立體、深刻、充滿張力的戰後臺灣文化心靈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文宝


  辅仁大学中文系硕士、曾任国立台东师范学院语教系主任、学务长、教务长、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专长于新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学,曾获五四儿童文学教育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儿童文学奖)、信谊特殊贡献奖等。现为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邱各容

  一九四九年生,出身于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自八○年代开始从事台湾儿童文学史料研究长达三十余年,出版数册相关的儿童文学史料专书,提供做为读者研究台湾儿童文学参考之用。近年来醉心于俳句和诗词的书写,发现在儿童文学之外,还有可供发挥的另一片天地。二○一七年出版《台湾俳句集》一书,以资纪念。每完成一本本书的出版,宛如完成一件件的人生工作报告。
 

图书目录

林序 迟来的序 1
邱序 建档勾微留青史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前言 1
第二节 发现台湾 3
第三节 有关台湾儿童文学史的论述 8
第四节 台湾儿童文学史的建构 13
第五节 台湾儿童文学史的分期 15

第二章 1895-1945(日治时期) 23
第一节 时代背景 23
第二节 人物 26
第三节 事件 34
第四节 作家与作品 43
第五节 论述 50
第六节 小结 55

第三章 1945-1963(台湾光复到经济起飞前一年) 67
第一节 时代背景 67
第二节 人物 69
第三节 事件 72
第四节 作家与作品 92
第五节 论述 95
第六节 小结 97

第四章 1964-1987(经济起飞到解严前一年) 101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01
第二节 人物 105
第三节 事件 111
第四节 作家与作品 151
第五节 论述 157
第六节 小结 160

第五章 1987-1996(解严到儿文所通过筹备设置前) 169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69
第二节 人物 172
第三节 事件 182
第四节 作家与作品 234
第五节 论述 242
第六节 小结 248

第六章 1996-2012(儿童文学研究所通过设置到2012年) 257
第一节 时代背景 257
第二节 人物 259
第三节 事件 266
第四节 作家与作品 294
第五节 论述 305
第六节 小结 309

第七章 未来与展望 31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台湾儿童文学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处境。在过去,台湾儿童文学一直受到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影响,许多作品都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近年来,随着本土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尝试创作具有台湾特色的作品,例如以台湾本土文化为背景的故事、以台湾历史为题材的绘本等等。作者在书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我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本土特色对于任何一种文化都至关重要。台湾儿童文学应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创作出更多具有台湾精神的作品,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出对台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台湾儿童文学的未来,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尝试,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些犹豫的。我并非文学研究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台湾民众,担心这本书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晦涩难懂。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即使是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也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一些经典绘本的分析,例如几米的作品,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叙事手法,还探讨了其作品所反映的台湾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普遍情绪。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名儿童文学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台湾儿童文学的魅力。这本书不仅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台湾文化发展的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巧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台湾儿童文学的发展,而是从不同的主题切入,例如“本土意识的觉醒”、“现代主义的探索”、“后殖民主义的反思”等等。这种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台湾儿童文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者的挖掘,例如那些在早期默默耕耘的本土作家,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获得广泛的关注,却为台湾儿童文学的奠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书中对于作品的解读也相当深入,作者不仅分析了作品的文学价值,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台湾儿童文学的“寻根之旅”,重新认识了那些陪伴我童年的作品,也发现了许多新的宝藏。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台湾原住民儿童文学的讨论,将会使这本书更加完整和具有代表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看到台湾儿童文学在整个台湾文学史中的位置。过去,我们往往将儿童文学视为一种“边缘文学”,认为它不如成人文学那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儿童文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台湾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作者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台湾儿童文学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儿童文学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念。读完这本书,我更加认识到,儿童文学并非只是为了娱乐儿童,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塑造他们的世界观。这本书对于台湾文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台湾文化发展的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儿童文学的地位,要支持儿童文学的创作,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台湾儿童文学的著作,我心里五味杂陈。从小在台湾长大的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绘本,以及课本里的文学作品,都以为它们是自然而然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但这本书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脉络,让我意识到,台湾儿童文学的发展,并非一蹴可几,而是经历过无数次的文化碰撞、政治影响,以及创作者们不断地努力与创新。作者细致地梳理了日治时期、战后初期、戒严时期,乃至解严后台湾儿童文学的演变,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儿童文学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的。例如,戒严时期,许多作品为了规避政治敏感,不得不采用寓言、象征等手法,潜移默化地传递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而解严后,儿童文学则更加多元开放,开始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性别议题、环境保护等议题。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