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传染病
  • 疫情
  • 公共卫生
  • 医疗
  • 历史
  • SARS
  • COVID-19
  • 防疫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痢疾、小儿麻痺、登革热、结核病、爱滋病、安非他命、SARS等,
  都是台湾近代重大的传染病,对台湾公共卫生的发展,亦有深远的影响。

  本书犹如公卫的福尔摩斯,为读者抽丝剥茧,
  挖掘传染病的真相,带读者了解防疫的过程……

名家推荐

  张鸿仁的公共卫生历练精采多样,药政、防疫、健保、生技,无疫不与。现在虽然是生技界的大老,仍然关心台湾传染病工作的传承,也确知防疫经验的重要性,特别花了一、两年时间,留下珍贵的资料让经验智慧能够永续传承。如果你仔细研读本书,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者想传达的信念。一个传染病防治工作者,应该要学到的态度和精神。
  作者希望读者认识传染病在台湾发生和防治的一点一滴,要化身为福尔摩斯,一步步挖掘传染病的真相,也希望读者能学习前辈们为台湾疫病防治所展现的智慧和能耐。──叶金川(慈济大学公共卫生学系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鸿仁


  现职:
  上腾生技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学历:
  美国哈佛大学卫生行政硕士(1987年)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硕士(1984年)
  国立阳明医学院医学士(1982年)

  教学经历:    
  美国南加州大学杰出访问学者(2005年4月)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2005年2月~2005年6月)
  中国医药学院副教授(1992年~1997年)
  国立阳明医学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1999年~2005年)
  国立阳明医学院社会医学科讲师(1986年~1989年)

  行政经历:
  行政院卫生署副署长(2004年6月~2004年11月)
  中央健康保险局总经理(2001年~2004年)
  行政院卫生署副署长(2000年~2001年)
  行政院卫生署副署长兼疾病管制局局长(1999年~2000年)
  中央健康保险局副总经理(1998年~1999年)
  行政院卫生署防疫处处长(1995年~1998年)
  行政院卫生署技监兼资讯中心主任(1994年~1995年)
  行政院卫生署药政处副处长(1989年~1994年)
  行政院卫生署保健处副处长(1989年)
  美国波士顿荣民医学中心管理分析师(1987年~1988年)

  专长:    
  生技产业、健康保险、传染病防治及医疗资讯系统

  研究兴趣:    
  生技产业、健康保险、传染病防治及医疗资讯系统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痢疾:粪口传染的典型
第二章 小儿麻痺:预防接种的胜利旅程
第三章 登革热:搭蚊子飞的病毒
第四章 结核病:别让追踪管理败在报表上
第五章 爱滋病:跟时间赛跑的防疫作业
第六章 安非他命:反安毒是来自统计的英明决策
第七章 SARS:来自M Hotel 911房的防疫新挑战
第八章 疫情疑案──公卫的福尔摩斯

 

图书序言

自序

为传染病记录历史


  2017年冬, 女儿家薰和夫婿回台办婚礼,归宁宴中,我请了我的老长官,监察院张博雅院长来给这对新人祝福。婚礼前,我去监察院向她报告时,一聊就聊到当年她担任卫生署长时,派我担任防疫处处长的往事。离开监察院时,张院长交办了一件「工作」,要我写那一段的防疫史,并限我半年内完成。

  女儿的喜事办完之后,我才有空好好想一下长官交办的事。回到办公室,把当年张署长任内编辑的《台湾公共卫生发展史》五大册中,有关传染病的部分,翻了一遍,才惊觉兹事体大,这么大的工程,当时不知动员了多少人才完成,我现在已经在民间,怎么可能写史?

  1982年,我刚从医学院毕业,并于秋天进入台大公共卫生研究所,到台大,发现其他同学都在忙一件事,「台湾地区发生了口服沙宾疫苗全面接种后,全世界最大的小儿麻痺大流行」。十几年后,我奉派担任卫生署防疫处处长,参与小儿麻痺根除计画,跟随许多专家到卫生所去查看俗称蓝本子的预防接种工作簿,才把当年大流行的原因给找出来。1996年,我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防痨联盟年会,发现全世界每个国家不论大小及发展的程度,全部都用同一张格式的报表来表达该国结核病流行与防治的成效,和我在台湾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两个不同的传染病在台湾流行,难道问题都出在统计表?

  1984年12月,一位美国籍患者在桃园机场过境,因病危而收治,成为台湾的第一个爱滋病例。当时的卫生署许子秋署长听取报告后,立刻指示成立「行政院卫生署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小组」,并列入应报告之传染病。隔年7月,台大血液科专家沈铭镜教授参加在美国圣地牙哥举行的世界血栓国际会议,会议中的专家达成「加热处理过的凝血因子,可以杀死爱滋病毒的共识」。美国立即要求药厂禁用未经加热处理的血液制剂,但日本政府受到国内外厂商的压力,迟迟不肯发布禁令,继续使用,结果成为最大的受害国。十年后,日本内阁为当年的决定鞠躬道歉。

  当时在台湾,由许子秋署长亲自主持的第二次防治会议,立刻做了两个重要决定,由医政处长督导的捐血中心立刻增加供应冷冻沉淀品(Cryoprecipitate),以确保病人有「药」可用;药政处立刻宣布禁止使用,并回收退运未经加热处理的凝血制剂,那时主导政策的叶金川先生与黄文鸿先生,都只有35岁。

  1990年,台湾爆发安非他命大流行,学生、计程车司机、上班族等,整个社会完全在无预备的状况下被安毒攻陷。当时的药物食品检验局局长黄文鸿先生在署务会议提出一份报告,「药检局一直接受检调单位委託进行不明药物的检验,过去半年来看到一个趋势,甲基安非他命检出的比例愈来愈高」,时任卫生署长的张博雅女士立刻向行政院报告,台湾已经进入安非他命大流行,要採取积极而坚决的措施,您或许会问,这本书写的不是传染病吗?毒品的氾滥,也算流行病?

  1995年,全民健保开办,同时台湾全岛爆发登革热大流行,上一次全岛登革热大流行是在战时的1942年,当时六百万人口中,有近八成都受到感染。首善之区台北盆地的郊区,爆发民众休闲之郊山因为贮存灌溉用水桶成为白线斑蚊的孳生源,这是世界上有直接证据由白线斑蚊分离出病毒爆发的最重要流行。

  同年,桃园县平镇国小爆发痢疾大流行,原因是水池和厕所太近造成污染,老祖宗三合院左青龙、右白虎,一边凿水井,一边放水肥的观念已经被遗忘。在此之前,高雄桥头,台中市育仁国小均已发生过同样的污染案例;到了2007年,台中北屯国小又再爆发一次,我们不但忘了老祖宗的智慧,还不记取教训,怎么能让粪水污染一再发生?

  1997年,南部又发生登革热,我跟随预防医学研究所两位蚊子博士到台南看孳生源,突然接到办公室的一通急电,立刻赶到高雄荣总感染科,这是1980年代之后,第一次发现我国有本土性霍乱病例。这个病例的通报非常迅速,所以立刻获得控制,但是对于感染源「甲鱼养殖池」的后续处理,防疫单位三头马车,争功诿过的结果,留下防疫成功,主管被弹劾的奇特历史。

  1999年,卫生署完成三个防疫单位之整合,成立疾病管制局,立刻遇到九二一大地震,甫成立的新机关立刻以防疫的精神动员至灾区,结果发现疫情容易控制,谣言难止,媒体报导灾区山地乡引爆100多人的痢疾感染,立刻引起恐慌,幸好当时疾管局副局长许国雄先生,人在灾区,不到一小时就釐清疫情。事实是山区有100多人看诊,2人腹泻,被误传成100多人腹泻,恐染上传染性痢疾,爆发灾区传染病大流行,可见传染病防治对谣言的处理,有时要比防疫工作更迅速。

  2002年冬天,广东谣传爆发「非典型肺炎」,西药的克流感及中药的板蓝根均缺货。次年春,一位教授从广东抱病到香港参加婚礼,不经意把一个新兴病毒带到全世界,光光台湾三个月的SARS流行期,经济损失就超过数百亿。

  医学界原本以为传染病的时代已经结束,上世纪末,大家为人口老化、慢性病、癌症发生与盛行,以及全民健保的规划与开办,转移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对传染病渐渐失去了警觉。殊不知失控的传染病,在历史上常常可以摧毁一个文明或扳倒一个政权。

  许多历史再不写下来,恐怕过几年就「不可考」,长官要我写历史,我虽力有未逮,但是为了下一代可以回顾这一段历史,就写一本故事书吧!

  仅以此书,献给我的爱妻丽瑛及嫁在美国的女儿家薰。

文/张鸿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八**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书名光听就让人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故事,而且是那种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台湾这片土地,虽然地理面积有限,但历史上的“战役”却一点也不少,特别是那些看不见的敌人——传染病,它们像幽灵一样,一次次考验着我们。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是如何与这些“幽灵”搏斗,是我们认识自身、理解社会演变的关键。这本书,如果能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这些“关键”的传染病历史展现出来,那绝对会是我们台湾读者的一场精神盛宴。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关键”的。是那些在医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的时刻?是那些在公共卫生政策上实现了巨大转折的事件?抑或是,那些在社会层面引发了深远影响,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疫情?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在每一次“战疫”中,那些默默付出的个体,那些在决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领导者,以及整个社会是如何在恐慌与希望之间摇摆,最终凝聚力量,共同应对挑战。例如,当年我们是如何从对某些传染病的束手无策,到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疾病监测和防控体系;SARS的爆发,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教训,又促使了我们做出哪些改变;以及,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和加强我们的公共卫生建设。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台湾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发展轨迹,以及从中汲取的宝贵经验,那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评价三**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很多关于童年时期听长辈讲的关于“天花”、“麻疹”之类的零星记忆,以及后来SARS来袭时,那种全社会弥漫的恐慌和警惕。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一本充满份量、也极具现实意义的著作。台湾的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爆发,都像是对我们社会韧性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次集体学习和成长的契机。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去界定“关键战疫”的?是那些在统计学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疫情,还是那些在科学研究、公共卫生政策上实现了突破的时刻?又或者,是那些在社会层面引起了巨大震动,从而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事件?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拘泥于简单的疫情时间线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每一场“战疫”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医疗技术水平、政府的应对策略、民众的反应等等。从日本殖民时期对疟疾的控制,到战后对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接种,再到近现代面对SARS、流感、以及近期的新冠肺炎,每一次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这本书如果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台湾在传染病防治领域,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区域性应对到全球性合作的演变过程,那将是一部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献。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事件,比如在疫情初期,信息的不透明、恐慌情绪的蔓延、以及一些政策上的摇摆,这些都是构成传染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反思和进步的契机。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名字《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一听就让人觉得非常沉重,但又充满了必要性。我们台湾这片土地,虽然不大,但历史上的传染病故事可一点也不少,很多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集体记忆里,甚至影响了我们社会的运作模式。我一直觉得,了解这些“看不见的敌人”如何一步步被克服,或是留下了哪些教训,对于我们现在以及未来应对任何公共卫生危机都至关重要。想想看,从日治时期的疟疾、霍乱,到后来的SARS、H1N1,甚至近年的COVID-19,每一次疫情都像是一场与病毒的生死搏斗。这些战役,不只是科学家、医生、护士们的奋战,更是整个社会动员、政策调整、以及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的配合与牺牲。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关键的时刻、重要的决策、以及背后默默付出的故事串联起来,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仔细品读的“台湾史”。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在疫情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他们是英雄、是凡人,抑或是被时代洪流推着前进的普通人?他们的决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挣扎与智慧?我很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的种种面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医学史,而是能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更深刻的同理心和对历史的敬畏感。

评分

**评价五**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个书名,就像一声悠长的号角,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历史的敬畏。台湾,这个弹丸之地,却经历了如此多与疾病斗争的峥嵘岁月,这些“战疫”如同刻痕,深深地印在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中。我一直觉得,对于传染病史的研究,是认识台湾社会演变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疾病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它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甚至是政治环境相互交织。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一一梳理清楚,那将是一部具有极高史学价值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关键”的时刻。是如同SARS爆发初期,整个社会从最初的疏忽到后来的高度警惕,医疗体系如何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实现有效的控制?还是早期,例如日治时期,台湾如何成为日本研究热带疾病的“试验田”,又在此过程中,一部分现代公共卫生的理念是如何被引入的?亦或是,战后那些被根除的疾病,例如小儿麻痹症,是如何通过全民疫苗接种,最终取得胜利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呈现事实,更能揭示决策者的智慧、科研人员的艰辛、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危机时的勇气与配合。因为每一次成功的“战役”,都是无数个体努力的汇聚。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议题,比如不同时代,台湾社会在面对传染病时,其治理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民众的信任度等方面的演变。

评分

**评价四**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觉得,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沉甸甸的责任。台湾这片土地,经历过太多与看不见的敌人交锋的时刻,这些“战疫”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医疗体系,更触及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台湾传染病历史的了解,远不如我们对政治或经济史的了解那么深入,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可能就埋藏在泛黄的文献和老一辈的口述中。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这些被忽视的角落。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态度,去梳理从日治时期开始,甚至更早的时期,那些曾经威胁台湾民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想象一下,书中或许会描绘出,当年如何在缺乏现代医疗技术的情况下,先辈们是如何对抗天花、霍乱的肆虐;又或是,SARS来袭时,整个社会是如何在极度的不确定中,步步为营,最终控制住疫情的。我特别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呈现这些“战役”中的“关键”之处,是突破性的医学研究?是果断的公共卫生政策?还是基层民众自发的互助与配合?因为每一次成功的“战疫”,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功劳,而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公共卫生体系的反思,我们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多少前辈的血汗和牺牲之上?我们又从中吸取了哪些教训,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健康威胁?

评分

**评价十**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让人感觉不一般,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充满了对抗未知、守护生命的决心。台湾这片土地,虽然不大,但我们所经历的,关于传染病的“战役”,却一点也不比任何地方少。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健康史,是理解它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以及民众集体意识的重要窗口。这本书如果能以一种“战疫”的视角,深入剖析那些对台湾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传染病故事,那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著作。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定义和挑选这些“关键”的战役。是那些在历史书页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例如改变了人口结构、影响了社会秩序的大规模疫情?是那些在医学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从而扭转了疾病传播态势的关键研究?抑或是,那些在公共卫生政策上,促使我们社会进行深刻反思和改革的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通过鲜活的叙事,展现出每一次“战疫”背后的艰辛与智慧。例如,当年我们是如何在缺乏现代技术的情况下,与疟疾、霍乱等疾病殊死搏斗;SARS爆发时,整个社会是如何从恐慌中学会如何应对,又是哪些个体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及,在应对每一次新发传染病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策略。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台湾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从中汲取的宝贵经验,那将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

评分

**评价九**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历史的眷恋。台湾,这片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土地,其传染病的历史,就像一条隐秘而重要的河流,默默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肌理。我一直相信,对传染病史的梳理,是理解一个地方民族性格、社会结构、以及发展路径的关键。这本书如果能将那些曾经威胁、改变、甚至塑造了台湾的“关键”传染病故事,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绝对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台湾读者细细品读的。 我很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去界定“关键战役”?是那些在统计学上影响深远,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或疾病的事件?是那些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改变了疾病诊疗模式的时刻?还是,那些在公共卫生政策上留下了深刻烙印,塑造了我们今天防疫体系的决策?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再现,那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医护人员如何用生命守护生命;政府如何在信息不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艰难的决策;以及,普通民众如何在恐慌与希望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互助精神。例如,从日治时期对热带疾病的早期研究,到战后一系列疾病的成功根除,再到我们更熟悉的SARS、H1N1,乃至新冠肺炎,每一次的“战役”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台湾在与传染病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那将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评分

**评价七**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也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历史的好奇。台湾,虽然不大,但我们所经历的,所承受的,关于传染病的“战役”,一点也不比大国少。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离不开对其健康史的了解,因为疾病往往是社会最直接、最尖锐的写照。这本书如果能将那些曾经困扰、威胁、甚至改变了台湾社会进程的传染病故事,以一种“战役”的视角来呈现,那将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有价值的作品。 我很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去挑选这些“关键”的战役。是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比如日治时期的某些热带疾病防治,战后对脊髓灰质炎的歼灭,还是我们更加熟悉的SARS、H1N1,乃至近年的COVID-19?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史的陈述,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出每一次“战疫”的艰难与不易。例如,当年我们是如何在缺乏先进医疗技术的情况下,与天花、疟疾搏斗; SARS来袭时,那些在最前线坚守的医护人员,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和危险;以及,在每一次疫情中,政府的决策如何影响着事态的发展,民众的配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台湾在应对传染病方面,其治理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以及科学研究水平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因为每一次成功的“战役”,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也是我们未来继续前行的基石。

评分

**评价六**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书名一出,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史诗般的厚重感,也立刻勾起了我对外婆当年在乡下讲的,关于“痘花”和“痧疹”的零星回忆,以及我亲身经历过的SARS时的那种全城戒备的紧张氛围。台湾的历史,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而传染病,无疑是其中时常激起惊涛骇浪的暗流。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暗流”梳理成清晰的“战疫”叙事,那绝对是我们了解台湾社会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重要读物。 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如何去界定“关键”。 是那些在统计数字上造成巨大影响的疫情?还是那些在科学研究、医学治疗、公共卫生政策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的事件?又或者是,那些在社会层面引起了深刻反思,从而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时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医学名词和时间点,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每一次“战疫”背后的故事。例如,当年面对霍乱,我们是如何从束手无策到建立起有效的防疫机制;在SARS肆虐时,医护人员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社会又是如何从恐慌中逐渐恢复常态;或者,对于像狂犬病这样被认为已经绝迹的疾病,我们是否有能力在未来再次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本书如果能呈现出,台湾在每一次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如何学习、成长、进步,并且最终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那将是一部充满力量的史诗。

评分

**评价二** “关键战疫:台湾传染病的故事”这个书名,实在太精准了,就像是为我们一直以来所经历的某些时刻,打上了一个集体的注脚。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还有我们特殊的历史背景,都让这里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显得格外复杂和充满挑战。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过去那些传染病的记忆,似乎有些模糊,但它们的影响却无处不在。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被我们遗忘或简化了的“战役”,展现其中的艰辛与智慧,那绝对是台湾社会一份宝贵的集体记忆馈赠。 我想象着,书中可能描绘了当年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如何与死神赛跑;政府又是如何在新兴的传染病面前,学习、调整政策,从懵懂到逐渐成熟;以及我们在每一次危机中,是如何凝聚社会共识,共同面对威胁。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策的领导者,那些在最前线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那些在社区里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他们的故事都应该被记录下来。我也很期待,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一些我们社会结构层面的议题,比如城乡差异、贫富差距,或者不同族群在疫情中的不同遭遇,这些都可能是影响疫情传播和防治的关键因素。因为传染病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医学问题,它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能够在一个地方,看到不同时代的传染病故事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形态,这本身就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