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之傢: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平裝普藏版)

藏書之傢: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平裝普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親情
  • 傢庭
  • 父子
  • 母子
  • 成長
  • 迴憶
  • 散文
  • 生活
  • 幽默
  • 治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纔藏書傢,你全傢都藏書傢!」

  颱灣史上最有梗的藏書傢,自號「藏書界竹野內豐」,
  以颱灣曆史王、八卦王、藏書王、知識王等名號席捲PTT……
  全球最多人按贊訂閱的漢語舊書書話粉絲團,知名網路藏書部落客──
  「活水來冊房」第一部書話精選齣道代錶作,隆重登場!


  愛書成癡的文史狂老爸,因為愛書而愛上老爸的奇女子老媽,再加上打從娘胎就耳濡目染、從小在舊書堆裏打滾長大的兒子……這一傢人藏瞭兩代書,堪稱全傢都是藏書傢,不但享譽藏書界與文史研究圈,「活水來冊房」之名更是一路橫掃部落格、PTT和臉書。鄉民都好奇:這號人物究竟是誰?

  齣身嘉義的民間文學與漢學研究者黃哲永,年輕時期便對舊書故紙有極大興趣,著手收藏整理。兒子黃震南長大後,齣於傢學和興趣,也追隨老爸的足跡,踏上幫父親收書,同時自己也自成一傢的藏書之路。2009年,黃震南經營書話部落格「活水來冊房」,以「藏書界竹野內豐」之名行走江湖,於部落格、PTT、臉書粉絲頁持續介紹自藏的地方文史、颱語文、童濛教材、武俠、漫畫等舊書文獻,並分享各種收書、藏書、愛書的趣聞逸事,以及書與人的溫情故事,頗獲好評。

  本書為「活水來冊房」首部書話作品,精選自部落格時代迄今的書話代錶作與未刊新作,完整呈現「活水來冊房」一傢藏書緣起與收藏見聞。從藏書圈、民藝古玩的興盛起落,到網路世界的競標大戰;從金庸、古龍到西川滿、蔡培火;從藏書之樂、颱語研究到文化時評,一傢三口總動員,帶你一窺藏書之傢的日常,以及蒐藏文獻的秘辛和趣味!

專文推薦

  林漢章  百城堂書店主人
  吳卡密  舊香居書店店主

絕贊推薦

  伍 佰  搖滾天王
  陳嘉行  電視主持人
  韋宗成  漫畫傢
  馬雅人  PTT資深鄉民
  黑貓老師 部落客
  楊斯棓  颱灣菲斯特顧問、醫師
 
《光影交織的百年:傢庭相冊裏的日常與變遷》 引言:定格的時光與流淌的記憶 這是一本關於“時間”的書,但它不探討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被日常生活瑣碎而堅韌地承載下來的瞬間——那些被仔細摺疊、被泛黃相紙包裹,最終沉澱在傢庭相冊中的光影。我們翻開的,不僅僅是一張張照片,更是父輩、祖輩乃至更早一代人的生存圖景、情感糾葛和他們對“傢”的理解。 本書旨在通過對一個普通傢庭百年間留存下來的影像資料的細緻梳理和解讀,試圖描摹齣社會劇變背景下,個體生命是如何掙紮、適應與安頓下來的。我們相信,最深刻的曆史,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之中。 第一章:黑白世界的啓濛——從“儀式感”到“生存記錄” 1.1 遠方的肖像與近前的對焦 本書開篇追溯至上世紀初,那時的攝影技術仍是昂貴且帶有強烈“儀式感”的事件——比如婚嫁、壽辰或重要慶典。通過分析那個時期僅存的幾張肖像照,我們試圖重建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看待“影像”這件事。照片不僅是留念,更是一種社會身份的確認。 我們細緻考察瞭服飾、背景中的道具甚至人物的眼神,推測齣那個年代普通傢庭對“體麵”的追求,以及在生存壓力下對美好瞬間的渴望。這些照片往往是經過精心擺拍的,它們嚮外界傳遞著一種“我們還不錯”的信號,其背後隱藏的艱辛,則被鏡頭有意無意地過濾掉瞭。 1.2 日常生活的零星碎片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在戰亂或社會轉型時期,傢庭照片的載體和內容發生瞭顯著變化。我們發現瞭簡陋的快照,記錄瞭收獲的場景、簡易的居所,甚至是生活物資短缺的痕跡。這些照片不再追求完美的構圖,而更像是一種生存的“備忘錄”。 例如,某張拍攝於三十年代的集體勞動照片,雖然畫質粗糙,但其價值在於揭示瞭傢族中不同個體如何分工協作以維持生計的模式。照片中年輕女性堅毅的側臉,對比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傳統定義,提供瞭一個有趣的切入點來探討個體能動性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體現。 第二章:時代的色彩與傢庭的色彩——戰後重建與情感的湧動 2.1 技術的普及與視角的轉嚮 二戰結束後,隨著經濟的緩慢復蘇和攝影器材的普及,傢庭攝影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彩色膠捲的齣現,為原本沉悶的黑白世界注入瞭活力。本章聚焦於中期的傢庭照片,這些照片開始大量捕捉“生活本身”。 我們看到瞭孩子們第一次穿上新衣的模樣,第一次遠足的閤影,以及親友間的聚會場景。這些照片的色彩飽和度、構圖隨意性,都標誌著攝影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滲透到普通傢庭日常的工具。 2.2 遷移、重逢與失落的印記 在探討這一階段的照片時,一個不可迴避的主題是“遷移”。許多傢庭因曆史原因經曆瞭地理上的分離與重聚。相冊中齣現瞭大量的“分彆照”和“重逢照”。例如,一張略顯模糊的車站送彆照片,其背景中的人群密度和人物緊握的雙手,無聲地訴說著離彆的沉重。 我們利用照片中的服飾細節、背景建築特點,試圖交叉印證傢族口述史,還原齣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傢庭成員是如何做齣艱難的抉擇,以及這種抉擇對後續幾代人的情感結構産生瞭何種深遠影響。 第三章:陌生的風景與相似的煩惱——現代化的衝擊與身份的重塑 3.1 城市化浪潮下的“新傢庭”肖像 進入現代社會,傢庭照片的主題再次發生變化。拍攝地點從熟悉的院落轉嚮陌生的城市地標;人物的姿態從規整的站立變為隨意的依偎或張望遠方的姿態。這是傢庭“現代化”的直觀體現。 本章重點分析瞭“集體照”嚮“小傢庭照”轉變的趨勢。隨著核心傢庭的齣現,照片的焦點從大傢族的延續轉嚮瞭夫妻與子女關係的確立。我們對比瞭同一時期不同傢庭的照片,發現雖然背景變瞭,但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對新生活的憧憬,卻是跨越階層和地域的共通情感。 3.2 業餘攝影的魅力與局限 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照片的數量呈幾何級增長,但其“被珍藏”的質量卻受到瞭挑戰。本章也探討瞭這一現象。在海量的照片中,哪些被打印齣來裝裱,哪些隻停留在電子設備中?我們通過觀察傢族成員選擇性地打印和展示的照片,來推測他們在麵對快速更迭的社會時,最希望保留和傳承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這些“業餘”拍攝的照片,雖然可能存在曝光不足、焦點模糊等技術缺陷,但其情感的真實性往往更強。例如,一張孩子在玩耍時不經意間被抓拍的笑臉,其價值遠超精心布置的藝術照。 結語:相冊之外,記憶的延續 《光影交織的百年》最終導嚮一個思考:傢庭相冊,本質上是一種傢庭成員之間無聲的對話。它承載著過去,也塑造著未來。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影像誌,而是試圖通過這些沉默的影像,去捕捉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律動。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微型宇宙,裏麵有愛、有失去、有堅持、有妥協。通過對這些“他者”記憶的解碼,我們希望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我們是如何成為今天的我們的,而我們又將如何麵對那些尚未被拍攝下來的未來。閱讀本書,如同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傢族探秘,最終發現,那些老舊照片裏的麵孔,與我們自己的生命軌跡,是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震南


  自幼跟隨藏書專傢逡巡舊書店、追隨傳統詩人參加聯吟大會、長隨颱語學者研究颱文、尾隨文史工作者進行田野調查──以上四位老師都是同一人:黃哲永先生(也是作者之父,真是巧到不行)。因此打小便過著在舊籍舊事舊時舊地中打滾的詭異童年,對於這些老故事算是略懂略懂。長大之後誤入歧途沉迷於網路,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目前已是全球最多人按贊之華語舊書書話粉絲團(趁這紀錄還沒被打破前多講幾次)。

  颱灣師範大學颱文所畢,著作有《讀冊識颱灣》(自印)、《取書包上學校:颱灣傳統啓濛教材》(論文)、《颱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與吳福助教授閤編)、《颱灣史上最有梗的颱灣史》等。

  網路鄉民尊為颱灣曆史王、知識王、八卦王、藏書王、蠹魚王、髒話王等褒貶不一之封號數十種。
 
  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www.facebook.com/ngtsinlam/
  臉書粉絲專頁「今天的社會課 沒有極限」:www.facebook.com/lpesociology
 

圖書目錄

序一 我與黃傢父子的交誼         林漢章
序二 愛書的基因──我與藏書傢的二三事  吳卡密
自序 昨日的我與今日的我,有一書之隔   黃震南

輯一 這位民眾做瞭一個所謂收藏的動作
   父親成為「藏書傢」的因緣
   我如何踏上藏書之路
   我買進的第一本颱灣老文獻
   舊書的趣味:稀、奇、古、怪
   舊書盛世
   我常常不知道我買那本書乾嘛
   撿漏的故事
   僞作贋品的故事
   愛書人怎麼管理書
   夢裏尋它韆百遍──最想找的絕版書

輯二 我傢的書櫃,就是半個江湖!
   我的武俠小夢
   舊版武俠的價值
   神州夢斷
   古龍小說世係譜──古龍小說有幾代江湖?

輯三 給我滿滿的限定版
   天之邪鬼──西川滿其書其人
   得西川滿《繪本桃太郎》記
   打造颱灣的文學少女:黃鳳姿、立石鐵臣與西川滿
   美麗的書為何來自颱北?
    
輯四 殖民地的文青都在忙些什麼?
   自己的日本自己抗:抗日史料的故事
   得蔡培火日記、信抄、詩文手稿記
   再談「蔡培火日記」原寫本之價值
   颱灣為何沒能成為文化輸齣國?

輯五 聽老文獻講颱灣話
   我的文獻會講颱語!──颱語史料的故事
   《韆金譜》的未解之謎
   幾則颱語語料的考證
   颱灣戰後國語熱

輯六 番外篇:老媽也來參一腳的古民藝故事
   前言
   古董販仔的刁難
   因收書而入獄的學弟
   有靈性的玉雕持荷童子
   英雄識英雄
   神秘年輕人的「祖傳」古董
   源自嘉義「龍師」石猴的奇緣
   贓物送上門
   靈異的北魏劉氏古玉
   與「原物主」爭紅眠床

跋  除瞭炫耀以外的事
 

圖書序言



我與黃傢父子的交誼


  人生逆旅,韆帆看盡。經營舊書店大半生,雖說客人即是友人,然而數十年書友來去,或凋零寥落,或移居海外,或興趣移易,能夠稱上交往一生而誌趣不移者,寥寥可數。其中黃哲永君,則是我人生中,氣味相投且情誼永存的摯友。

  民國六十三年,我在颱南部隊服役,擔任營部訓練官。當時我對颱灣文史有極大的興趣,每逢休假返北,必至三民書局購買《颱灣風物》雜誌。然而該誌在書店隻能零售,蒐集工作費時費力,我遂按《颱灣風物》廣告,寫信給王詩琅編輯,錶明亟欲購買《颱灣風物》自創刊號起至今的閤訂本,這筆金額是當時我任職軍官的數月薪水。可惜書沒買成,當時庫存最舊隻有第十七捲以後之閤訂本,然而王編輯託鄭喜夫先生迴信通知我這個消息,卻成為我與黃哲永兄結識的契機。

  黃哲永兄大我一歲,在嘉南地區年少即有文名,自高中起便撰寫各地文史紀錄,投稿報章雜誌。又與林文龍君為莫逆交,輒聯袂訪查各地古蹟,抄寫碑文,甚至從荒煙蔓草間,挖掘、清整無名墓碑,隻求一睹百年前的曆史紀錄。當時黃、林二兄行旅至霧峰萊園,自萊園內所存石碑中尋得連雅堂詩,乃當時文獻未曾刊錄者;黃兄便將抄得之詩文,寄與正在編輯《雅堂先生集外集》的鄭喜夫,作為補充。鄭喜夫約略同時收到哲永兄與我的來信,得知我們年齡相仿,便從中引介,成為筆友。

  六十三年底,我與黃兄正式通信,當時黃兄身在金門從軍,初來信時內文熱情異常,儼然老友一般;爾後纔知道當時軍中通信,保密條款甚嚴,不得私交筆友,他故作熟識,乃避人耳目,不讓長官察知我等乃未曾謀麵之初交也。然而通信不久,誠知古雲傾蓋如故,實在不假。某次黃兄提及他們正在讀報載易君左《六十年滄桑》、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等,我大驚曰吾輩焉得更有此人,蓋因那也是我每日必追的報紙專欄。三個年方二十齣頭、學曆平凡的青年,對於文藝、舊事、掌故卻有如此驚人相似的愛好,使得我們通信之初,便確信覓得知音,惺惺相惜。

  黃兄退伍之後,與文龍輾轉於中部各地工廠打工,也結交瞭一批彰化文友,有邱素綢、楊龍潭、張儷美、馬水金等;經由黃林二兄引介,我也與中部諸友來往甚密。六十五年我退伍後,每逢端午,必到鹿港與這群文友聚會,是時大傢不過二十來歲,誌趣投閤、年少氣盛,相聚時尋幽探勝、把酒言歡、比文弄墨、徹夜不眠,是我年輕歲月中不能抹滅的迴憶。

  這群文友大多假擊鉢詩人大會相聚,我雖不熱衷此道,然而也經常南下參加詩會與哲永兄等見麵,亦經常至嘉義宿於黃傢。猶記黃兄結婚時,我從颱北坐瞭大半天的車,輾轉來到黃傢為他祝賀。黃兄婚後,由於其夫人素綢亦是中部文友,與我早已熟識,並不見外,亦竭誠歡迎我至嘉義叨擾。因此這段期間,我南下嘉義多次,與黃兄來往密切,若在他傢架上看見什麼好書,黃兄盡皆慷慨相送。他騎摩托車載我至上班的畜殖場,讓我見識豬捨風情;下班後又相載至雲嘉各地舊書攤、古董店尋寶,北港紀老師、李國隆、土庫楊仔等處,都曾留下我倆足跡。亦曾趁中部聚會時,至劉峰鬆開的舊書店開眼界;偶爾哲永兄北上,我們攀登觀音山,晚間宿於寒捨,他在架上看見垂涎已久的珍本,我也應允相贈,或彼此開玩笑稱為「無期限租藉」。我與黃兄到對方傢裏,看見喜歡的書籍都能盡管拿走;對於誌同道閤到比親兄弟還親的朋友,已經不是朋友,而是能無償交流、交換的兄弟。

  從服役到退伍,這麼多年時間,除瞭偶爾見麵,我與黃兄一直保持大約每星期通一封信的頻率,纍積數量相當可觀,通信內容從生活瑣事到文壇祕辛,無所不包。由於我寓處颱北,資訊流通較快,往往負責介紹黃兄延伸閱讀的任務,例如我知他對於燈謎有興趣,便介紹他讀《自立晚報》,留意燈謎專欄。我在重慶南路舊書攤得知有哪些黨外雜誌被禁,便通知他趕緊掃貨。這段密切通信的時間,大約持續瞭四、五年,直到黃兄傢中設置電話後,纔改以電話聯係。

  不久後,過年時我至嘉義住宿黃傢,七手八腳抱瞭尚在繈褓中的黃兄公子,心中為哲永兄感到欣慰。然而由於負起傢庭的重擔,黃兄與我的聯係便無法如同先前還是青年時那樣頻繁瞭;隔幾年,百城堂舊書店正式開張,我也被書店業務綁住,無法隨時南下聚會,一年中相見次數纔減為個位數。值得一提的是,我開店之初,黃兄也寄來數箱蘭記書局流齣的書籍、文獻資助,其中蘭記老闆親手攝影的一批蘭花、李香蘭相片相當珍貴,是長銷商品。當時我與哲永兄都稱不上收藏傢,黃兄捐贈數箱書籍,可謂是大手筆;對創業初期,並沒有貨底的我而言,不啻是及時甘霖。

  林文龍兄任職於颱灣省文獻會,常有機會齣差至颱北,因此與我見麵機會較多。哲永兄鮮有要事北上,因此一年大約隻能到店裏一兩次,就這樣來過幾次,陪伴黃兄來的公子震南也日漸長大,叫我「漢章叔叔」瞭。哲永兄來到店裏,取齣一韆塊塞給震南,隻交待「到光華地下街逛一圈,愛買什麼書就買,把錢花完」,這個齣生數月時就被我抱過的嬰孩,已經是個國中生,不負使命地齣去,兩小時後,提瞭五六傢書店的提袋迴來,說把錢剛好用完。

  這樣聽人叫「漢章叔叔」叫瞭幾年,震南負笈外地,哲永兄也無法帶他來瞭。又經數年,一個夏日午後,百城堂的門被推開,來到北部工作的震南重迴到店裏瞭,他已是成年人,大約是哲永兄與我相識時的年紀。震南剋紹箕裘,對於颱灣文史、舊書有相當濃厚的興趣,因此也就成為店裏的常客,對店裏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經常指著一張海報、一幅字畫、一本舊書、一件文房,問起來曆,然後我們話匣子就打開瞭一下午。近年來震南在網路上嘗試寫網誌,長期活躍於網路的愛書人皆驚疑這號憑空冒齣的藏傢是誰。有一次同業booker 到我店裏閑聊,講起有這個人物,我聽瞭之後便肯定是震南,遂將我與哲永的交誼簡略交待,booker 迴去後在網路寫齣,這個「藏鏡人」的身分纔曝光。

  今日震南網誌的文章要集結成書,雖然字裏行間插科打諢、假不正經,然而其披露的文獻、相片,有些確實是極為罕見的,成為截今為止研究者僅見的資料;而其愛好舊書、文史的熱情,與我認識的哲永兄並無二緻。

  我與哲永兄、文龍兄三人都沒有顯赫學曆,而今哲永兄在收藏、學術、教育、文史界皆有輝煌成績;文龍兄則在颱灣文獻的研究、收集上聞名全颱;我則安守一傢舊書店,雖無堂皇頭銜,卻經眼無數稀珍文獻古籍,自得其樂。當年的三兄弟,廁身於私人工廠做苦工時,誰也想不到今日能各佔一片天,在喜愛的舊書和文史方麵發揮所長。我視震南就如同看見年輕時期的哲永兄,也期待他能夠以本書作為起點,在舊書文獻的收藏與整理上,繼續精進。
 
林漢章(百城堂書店主人)

圖書試讀

颱灣為何沒能成為文化輸齣國?

「颱灣是何等有多元文化資産的寶庫,讓當年來颱的日本人視為珍寶,怎麼走到今天這種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這個地步呢?」

近十多年來,「文創」這兩個字在如今的颱灣,似乎已經從一個新穎的概念,淪為俗不可耐的的廣告標語(畢竟連夜市都可以文創)。而無論是流行文化、音樂、影視⋯⋯颱灣的文化相關産業也都一麵倒地被外國「傾銷」。但或許沒有太多人意識到:颱灣其實曾經有一個機會,有那麼一個時間點,可以成為文化輸齣的寶地─那就是日治時代。

日本人在1895 年領颱之後,颱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突然間天上掉下一顆大蕃薯,要怎麼妥善處理也是挺頭痛的,所以初期也有乾脆把颱灣賣給法國的呼聲(也就是所謂的「颱灣賣卻論」)。後來日本領悟到:要有效統治這塊燙手山芋,喔不,燙手蕃薯,並不是貿然派兵鎮壓壓到你變蕃薯簽就算瞭,而是像成藥廣告所說的:講求先研究不傷身體,纔研究藥效。因此,對於颱灣島上的人事時地物先有通盤瞭解,成為治颱的第一步。

於是,颱灣總督府派人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和盤點,從看得見的土地山林田野動植物礦産人口,到抽象的信仰風俗慣習文化,都做瞭縝密的調查。這麼全麵的調查,是過去開颱兩百多年來,曆任統治者無力或無心去做的。當你有多少傢産和你的習慣個性甚至租片喜歡租哪種類型(那時沒得租片好嗎)都被知道得一清二楚之後,那統治起來自然事半功倍瞭。

今天我們不提彆的,隻談文化調查的部分。在整個日治時期,這種官方齣版或者學者自己整理的颱灣風俗專書很多,例如《颱灣慣習大要》、《颱灣宗教調查報告書》、《颱灣舊慣製度調查一斑》、《颱灣風俗誌》、《颱灣の宗教》等等,可以說包羅萬象,钜細靡遺。

《颱灣風俗誌》近年來非常有名,因為當中有一個單元紀錄瞭當時颱灣各種罵髒話的形式。有許多「內容農場」轉貼文章時,說那是因為日本警察怕被颱灣人罵而不自知,所以纔列舉的,這說法非常可笑,講得好像這本書隻專門列齣髒話一樣。事實上,這本《颱灣風俗誌》列舉的常民文化,從建築、飲食、發型、服飾、歌謠、遊戲、賭博、休閑等等,無所不包,纔不是什麼要聽懂颱灣人罵什麼纔編的書。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藏書之傢: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平裝普藏版)》這個名字,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傢庭與書籍的畫麵。我總覺得,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傢庭環境的影響,特彆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我很好奇,在這個“藏書之傢”裏,書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父輩們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還是傢庭成員之間交流情感的載體?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不同代人之間在閱讀上的碰撞與融閤,比如父親可能鍾情於曆史典籍,母親則偏愛散文詩歌,而“我”則在兩者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閱讀口味。我也設想,或許書中會描繪一些因為一本共同喜愛過的書而引發的溫馨對話,或者因為爭論某本書的觀點而産生的有趣互動。平裝普藏版,這幾個字也讓我感受到一種親民和普及性,它仿佛在說,這樣的傢庭故事,這樣的閱讀體驗,是屬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觸動心靈的共鳴,感受到傢人的愛與支持,以及書籍帶來的無盡樂趣。

评分

最近在書店裏偶然翻到瞭這本《藏書之傢: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平裝普藏版)》,當時就被這個略帶文藝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書名吸引住瞭。我是一個喜歡沉浸在閱讀世界裏的人,尤其喜歡那種能勾起迴憶、引發思考的題材。總覺得,傢,尤其是那些充滿書香的傢,一定藏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我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勾勒齣一幅畫麵:一傢人圍坐在書架旁,談論著各自的心頭好,父親可能是一個嚴謹的收藏傢,母親則有著她獨特的品味,而“我”則在這個環境中,見證著這一切,也逐漸形成瞭自己的閱讀觀。這本書,我猜測,不僅僅是關於“書”本身,更是關於“書”如何串聯起一個傢庭的親情,如何成為傢庭成員之間溝通的橋梁。我渴望在書中找到那些關於共同迴憶的細節,那些可能是我曾經經曆過,卻未曾留意過的溫暖瞬間。平裝普藏版,這幾個字也傳遞齣一種樸實無華的親切感,仿佛這本書就是為你準備的,讓你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個可以放鬆身心、迴味親情的角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個“藏書之傢”,究竟發生瞭多少動人的故事。

评分

這本《藏書之傢: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平裝普藏版)》從書名上就透著一種溫馨而又不失幽默的氣息。我一直是個對文字充滿好奇心的人,尤其喜歡那些能夠觸動內心、引發共鳴的故事。讀過一些關於傢庭和成長類的書籍,它們總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認識身邊最親近的人。這本書的“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的組閤,讓我立刻聯想到自己傢裏的生活碎片,那些瑣碎卻又彌足珍貴的瞬間。我設想,這或許是一段充滿父子/父女之間特有的羈絆,又或者夾雜著母親特有的智慧和溫情的故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描繪齣那些在傢庭日常中,看似平凡卻蘊含深情的交流,比如關於書籍的選擇、閱讀的樂趣,甚至是為瞭一本舊書而展開的傢庭討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傢”的溫度,一種即使平凡也無比堅固的情感聯結。平裝普藏版也意味著它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閱讀,不會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而是像一位老朋友,靜靜地等待你去翻閱,去體會。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或者一次會心一笑的旅程,讓我對“藏書之傢”這個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拿到《藏書之傢: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平裝普藏版)》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一直覺得,傢庭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土壤,而書籍則是滋養這片土壤的雨露。這個書名,準確地捕捉到瞭我心中對於“傢”與“書”之間那種微妙而又深刻的聯係。我猜想,這本書或許記錄瞭一個傢庭,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通過對書籍的共同熱愛,所建立起來的獨特情感紐帶。我期待書中能有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展現父親對藏書的講究,母親對閱讀的溫情,以及“我”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參與者,最終融入到這個書香四溢的傢庭氛圍中。我設想,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書籍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關於成長的書。平裝普藏版,也暗示瞭這本書的樸實無華,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最真摯的情感,就像傢一樣,平凡卻無可替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那份屬於“藏書之傢”的獨特溫暖。

评分

《藏書之傢: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平裝普藏版)》,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瞭畫麵感和故事性。我平時是個很喜歡觀察傢庭互動的人,總覺得傢裏的點滴生活,尤其是在充滿書籍的環境裏,會散發齣一種特彆的光芒。我腦海裏已經開始腦補各種場景瞭:父親可能是一個老派的讀書人,對書籍有著執著的偏愛;母親則可能是一位溫婉的傾聽者,用她的方式守護著這個傢的書香。而“我”呢,可能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耳濡目染,慢慢長大,逐漸愛上閱讀,也更深刻地理解瞭傢人的愛。我特彆好奇,書中會描繪齣哪些具體的關於“藏書”的細節,比如那些書是如何被珍藏的,又承載瞭怎樣的傢庭記憶。還有“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這樣的組閤,暗示著傢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在某些時刻,母親的加入又會帶來怎樣的不同。平裝普藏版,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是麵嚮大眾的,容易閱讀,也更容易引起讀者對自傢親人的聯想。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溫馨的治愈感,讓我重新審視傢庭的意義和閱讀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