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中断:人类学家眼中的灾后报告书

日常的中断:人类学家眼中的灾后报告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灾难发生那一刻,大地没有停止吐息。
人们如在轮转带上那样,规律且反覆地醒着睡着生活着。
没有人知道某个机台将出现变化,机台上的人更不知道――
这一秒就是命运的岔途……
 
首部以人类学家兼记者的角度,重构灾民与现场、历史与社会现状,
爬梳亚洲三大天灾重建与重生的灾后报告书!
 
 
以记者、志工、人类学家观察角度切入三个现场
 
  当日常变成无常,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成了断垣残壁中最重要的价值。阿泼带着自身的九二一经验,以及「坂神震灾纪念」的偶遇,以记者笔法,兼容人类学家的观察,完成书写轴幅跨越东亚、二十一世纪初最为世人熟知的三大天灾──南亚大海啸、四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啸──其灾后重建的难处、倖存者们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探究「改变」与「信仰/信念」之间的关系。
 
  三一一海啸事发三个月后,她以记者身分访谈压抑情绪表达的灾民,尽管日本东北满目疮痍,灾民仍在凄风苦雨的氛围里相信活着便有意义。汶川震后半年,中国对四川灾区的重建在世人目光中大刀阔斧展开,她以志工身分走入灾区,与灾民因长时间相处而有更深的互动;她记录灾民对政府发放物资与援助,从期待到失落、再从愤慨到自立图强的过程,他们从天灾中学到的领悟是,日子终究得过、天助人助不如自助。南亚海啸的九周年纪念日,阿泼以人类学家的角度回溯重构印尼亚齐人与天灾、人为内战、信仰之间的关系,侃侃而谈的灾民深信海啸的存在、自己的存活,都是神的旨意。
 
◎探究灾民如何在不同民族性与信仰的帮助下,重建灾后心理
 
  阿泼以人类学家的角度综观全貌,比方她写东日本、四川、印尼亚齐灾民心声,三个国家不同民族性的歧异造就了不同的灾后样貌,她抛给了读者这样的题目: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灾民的反应会不一样?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
 
  面对天灾带来的无常,书中提及日本东北普遍的压抑与谦逊、中国四川灾民怨而不怼的惆怅、印尼亚齐人因信仰而谦卑感恩的释然……这之中,还回顾了日本面对海啸与地震,又是如何从百年前的相关经验记取教训,转化成文学、艺术作品劝告世人;四川又如何一边向台湾的九二一重建经验者取经,同时自助而能助人;印尼也因海啸而改变了国内局势,水火不容的亚齐与雅加达当局解除内战,并回头省察伊斯兰信仰与华人跨海至此,从掀起波澜乃至落地生根、重塑印尼现状的历史因由。
 
  天灾不会只带来毁灭,它犹如双面刃,同时也带来改变的机会。人定未必真能胜天,但是渺小的人类仍旧能从中学习进步的价值。灾后重建,绝不只是把原本的城市复原回来。每一次的毁灭或许能带来一次改变,改变的可能是不具实体形象的社会结构,也可能是族群关系。从记忆到遗忘,从遗忘再想起,在灾难的创伤中感受生命、找回生活,便是人类面对日常的中断时,奋力回到日常的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泼


  受过新闻与人类学训练,曾担任记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员,资历多样。曾获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类奖、开卷好书奖等。

  着有《忧郁的边界》、《介入的旁观者》,合着有《看不见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梦想》、《咆哮志》等。在转角国际、鸣人堂等媒体平台持续笔耕。

  Facebook:「岛屿无风带」
 

图书目录

【第一部】海的子民
.无常之地
.灾难与媒体
.「不要输啊,釜石!」
.自助人助天助
.这片海是心灵的故乡
.一起生活,就不会寂寞
 
【第二部】大地呻吟
.震动一瞬间
.花椒与香蕉
.抗震英雄
.公民社会的崛起
.羌与邵
.一棵不会说话的大树
.不该重建的映秀
.重.生

【第三部】海啸过后
.水来了
.战火与灾难
.驰援
.成龙的房子
.真主的安排
.纪念日

【最终章】记忆与遗忘
.参考书目与感谢名单
 

图书序言

我在亚齐时常跌入语言的迷宫里,既不懂印尼文,对客家话也一筹莫展,因此,每个晚上的咖啡聚会,我多半都在发呆。有一晚,阿强叔和梁炳顺不知道讨论什么,语气激昂,让我好奇得不得了:「你们到底在说什么?」
 
「对中国来说,台湾是同胞,马来西亚是侨胞,印尼是华侨。」阿强叔扯了扯嘴角,似笑非笑:「中国不把印尼华人当自己人。」
 
梁炳顺赶紧解释,刚刚其实谈的是美金和物价波动的事。我点点头,在苏门答腊这段期间,这似乎是人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但怎么会扯到中国?
 
「因为谈到中国在这里的投资啦。」
 
阿强叔似乎不打算放弃「中国人」的讨论,继续说,「我们印尼华人都觉得,印尼以前反共清共政策,让华人疏远中国,中国也就不把华人当成自己人了。」
 
所谓的「印尼华人」难以追溯,于是也难以指认,《元史》即有出征爪哇而迷失的记载,明代郑和也在印尼留下数目不详的华人,大清建国没多久,英国航海家威廉丹皮尔(William Dampier)在亚齐记述中留下这段文字:「所有来该城贸易的商人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中国人。他们有些人中年住在这里,有些每年自中国航行来此……。」此时是在一六八九年。
 
华人最大移民潮兴于十八、十九世纪,以华工的形式流动到西方殖民地。然而,亚齐华人移民数量激增,却是广东大埔客家人张弼士的商务贸易使然。一八五七年,孓然一身的张弼士远赴到南洋谋生,以酒行起家,不久即从荷兰殖民者手上得到包酒税、鸦片菸税等税收的许可,一八六六年,在荷兰殖民政府首肯跟资助下,他又在巴达维亚附近郊区进行开垦工程,而后投资椰子、稻米等农业,直至一八七○年代,生意扩展到苏门答腊,以橡胶、咖啡和中国茶为业,后又建立横跨麻六甲海崃的贸易和航运。此时,已是一八九○年代。阿强叔的祖父正是于此时,从广东来到亚齐。
 
「我不知道祖父为什么来到亚齐,可能是家乡太穷,活不下去。」阿强叔说,这个地方聚集了许多同乡,或许互相劝说拉拢,一个接一个依循前人的脚步到达异地,「祖父想着反正有人照顾,就来到亚齐,跟着乡亲一起做买卖。」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