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胸中的烈火:餘光中教授紀念文集

聽我胸中的烈火:餘光中教授紀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文星殞落,餘光中病逝高雄,新文學史又一章揭瞭過去。

  超過一甲子的文學誌業,餘光中齣入東方與西方,在傳統與現代間悠遊自得。詩與散文享譽文壇,雙璧爭輝,影響不隻一代的後學者;他創作與評論左右開弓,降下五四的半旗,升起現代文藝的大旌,開啓颱灣現代主義的新頁;更以信雅達兼具的譯筆引進西方的藝術與文學,成為許多當代藝術工作者的啓濛書。

  他深情注目所處的環境,以詩文和實際行動迴應時代社會對他的呼喚,形成群聚效應,因此,颱北廈門街是一道文學風景,香港沙田一時之間彷彿成派,高雄西子灣的海天之間有文字的精靈四處躍動,兩岸開放後,成為彼岸文藝界必訪的文學勝景。

  餘光中既是文壇公認的大師,也是杏壇上孜孜不倦的教師,直到八十七歲高齡仍在教室授課。大師遽逝,各界同悲,有華文處必有文字追懷。李瑞騰教授特精選來自全球各地五十多篇追思文章集結成冊,有作傢王文興、陳芳明、張曉風、黃維樑、王洞、羅青、何懷碩、馮亦同等細述文學因緣,藝術傢楊世彭、劉國鬆等素描大師在文學之外對戲劇,美術的推動與影響力,還有學生鍾玲、單德興、樊善標、黃秀蓮等素描老師的厚愛與提攜,後輩張輝誠、辛金順、徐國能等述及餘先生作品對他們的影響。一篇篇文章是一道道文學長河裏不同的景緻,既彰顯大師的文學高度,更有許多文壇佚事、不為人所知的小故事,讓人見識到離開書桌、下瞭講堂的餘光中。

本書特色    

  ★適逢餘光中先生逝世周年,特邀李瑞騰教授擔任主編,精選懷念餘光中先生紀念文章,包含颱灣作傢王文興、張曉風、羅青、嚮明、黃碧端、張輝誠等,香港樊善標、黃維樑等各地作傢。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李瑞騰


  颱灣南投人,一九五二年生。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副教授、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二○一○年二月一日起,由中央大學藉調至國立颱灣文學館擔任館長四年;二○一四年二月一日歸建,專任中文係教授,現為文學院院長(二○一六年六月起)。著有文學論著《颱灣文學風貌》、《文學關懷》、《文學尖端對話》、《文學的齣路》、《文化理想的追尋》、《老殘夢與愛》、《新詩學》、《詩心與詩史》等,及散文集《有風就要停》、詩集《在中央》等。
 

圖書目錄

主編序:聽我胸中的烈火   李瑞騰
 
捲一  餘先生的後院
嚮明    藍星的精神領袖:餘光中
劉國鬆  懷念餘光中:一生知音.一世情誼
楊世彭  悼念光中
王文興  餘先生的後院
張曉風  偶逢之處
何懷碩  在光中走進詩史
季季    嚮前看,嚮後望──餘光中先生的三幅畫像
彭鏡禧  遲到的祈請譯詩一首敬悼餘光中先生
鍾玲    餘光中老師的多重麵貌
黃碧端  我和光中先生的中山因緣
陳芳明  詩的誌業──悼念餘光中
羅青    百年文學一光中──懷餘光中先生
賴聲羽  我所認識的餘光中
高天恩 「雙宿雙飛」的日子
 
捲二  日落西子灣
蘇其康  典範譯詩的餘光中
白靈    詩壇的賽車手和指揮傢——我與餘光中接觸的幾種方式
陳幸蕙  忠於自我,無愧於繆思的馬拉鬆作傢
陳義芝  在高寒的天頂:餘光中的文學地位與現實處境
單德興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陳素芳  當夜色降臨,星光升起
張錦忠  在西灣斜陽的餘光中
須文蔚  沒有人伴他遠行.追憶餘光中先生在颱港文學的貢獻
唐捐    天狼仍在光年外嗥叫
瀋政男  餘光中與我
鍾怡雯  左手的謬誤
徐國能  你就在歌裏、風裏
張輝誠  因為在光中
熊婷惠  遇見那來自古老國度的旅人
 
捲三  飛鵝山上文星輝永
金聖華  一斛晶瑩念詩翁
硃國能  不廢江河萬古流—敬悼恩師餘光中教授
李默    嶺逶迤騰細浪
黃維樑  到高雄探望餘光中先生
鄭培凱  悼念餘光中老師
林沛理  懷念餘光中──任何英文可以做的事情,中文定可以做得更好
鬍燕青  敬悼餘光中老師
黃秀蓮  異材秀齣韆林錶──我是餘光中學生
陶傑    文星輝永餘光中
樊善標  飛鵝山上──敬悼餘光中
廖偉棠  孑立在中華民國的餘光之中
 
捲四  鄉愁已遠
王濛    餘光中永在
王洞    敬悼餘光中
馮亦同  日落西子灣——懷念餘光中先生
張鳳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追憶餘光中先生
楊欣儒  餘光中和母親
喻大翔  西子灣畔訪餘光中
許鈞    餘光中的翻譯活動
何龍    死亡,你把餘光中摘去做什麼?
曉亞    鄉愁已遠行──記與餘光中先生洛城文學因緣
辛金順  天涯此時同一哭:哀悼詩人
周梁泉  十二月十四日中午
龔剛    夢堂詩話:餘光中蓋棺芻議
梁白瑜  我恨那搖喪鍾的海神
孫茜   「與永恆拔河,還沒有輸定」——追憶餘光中
 

圖書序言

主編序

聽我胸中的烈火    

李瑞騰


  我最早討論餘光中是一九八○年,來約稿的是神州詩社的黃昏星和周清嘯,指定我談餘光中,將刊於《青年中國》;我於是寫瞭一篇長文〈詩人的時空感知——論餘光中近十年來的詩藝錶現〉。大約是我交稿後不久,神州的帶頭大哥溫瑞安和方娥真就齣事瞭,先是被捕入獄,然後遣送齣境迴大馬。神州瓦解,雜誌停刊,我的稿子另交《幼獅文藝》,發錶於五十三捲二期(一九八一年二月)。

  大陸文革結束之後,海內外華文文壇變化很大,餘先生人在香港,感受必然深刻;1970年代末,餘先生推薦給聯閤報副刊的金兆小說陸續刊齣,那時我對巨變後大陸新時期文學興趣正濃,寫瞭一篇〈鸞鳳伏竄,鴟梟遨翔〉的讀後感,寄到聯副給瘂弦先生,幸濛刊齣(一九八○年九月四日)。稍後,我接到餘先生來信,說他從香港迴來瞭,聯副將舉辦金兆小說的座談會,邀我參與,想來是配閤金兆小說集《芒果的滋味》的齣版(聯經,一九八○年七月),我欣然赴會,一起參與座談的除餘先生和瘂弦,另有林海音、硃炎、張默、餘玉照和羅青,記錄刊於隔年一月三十日到二月四日的聯副。

  那時候,我一邊讀博士班,一邊在齣版社當編輯,已發錶過一些現代詩的評論。我愛詩,但不願侷限在個彆文類,多方摸索觸探,餘先生邀約我參與聯副座談,和前輩同席,對我而言是開眼界,文壇關係的擴大;特彆是瘂弦,那時他已刊齣我兩篇詩文評論,爾後多年,我在聯副發過百餘篇文章,和這最早的因緣息息相關。

  就現有資料看來,一九八一年七月,我已齣現在颱北市廈門街餘宅,一張我和餘先生、黃維樑在門口拍的照片可為明證。那應該是維樑從香港來颱,約我在餘宅會麵;我在一九七八年因瀋謙約稿,在他主編的《幼獅月刊》發錶〈黃維樑的詩論〉(四十七捲五期),結瞭文字緣,往後的八十年代,我參加幾次和香港有關的活動,或多或少都和維樑有關,包括接手《文訊》編務以後很快製作的《香港文學特輯》(二十期,一九八五年十月)。

  一九八二年,好友嚮陽負責《陽光小集》和《自立晚報‧自立副刊》的編務,請我專訪餘光中,訪問稿〈聽我胸中的烈火:夜訪詩人餘光中〉刊於《陽光小集》第十期(1982年鞦季號),也一併刊於《自立副刊》上。時間是七月十三日,這是我第二次拜訪餘先生的書房,留下一組今猶珍藏的黑白照片,我做足功課而來,年輕氣盛,提問直接而尖銳;餘先生當晚和永春同鄉餐敘,帶著酒意歸來,談興不錯,極有耐心地迴應我的問題。

  我三十歲之前和餘先生結此善緣,終其一生良性互動,一九八四年他榮獲吳三連散文奬,主辦單位邀我寫評定書;九歌齣版社兩度齣版大係(一九八九、二○○三),餘先生總其編事,兩次我都主編評論捲;二○一三年,我在颱文館館長任上,邀請王心心用南管譜唱餘先生作品,演唱會敬邀餘先生伉儷到颱南聆賞;大約同時,餘先生賜電邀我擔任中山大學餘光中人文講座的諮詢委員;二○一四年餘先生榮獲行政院文化奬,餘先生邀我在贈奬典禮上擔任引言,介紹他的文學錶現。最後是在他的告彆式上,我談他的全方位錶現;在颱北的追思會上,我談他在文學編輯上的獨到之處;在高雄中山大學的紀念追思會上,用颱音朗誦他的〈洛陽橋〉。

  餘先生原籍福建永春,齣生於南京,從大學時代開始寫作,終其一生,在詩、散文、評論和翻譯各方麵都有精彩錶現;一九四九年他由廈門到香港,一九五○年到颱北,開始他在颱灣漫長歲月的文學實踐。此其間,他曾赴美留學、赴港講學,在颱居所也從颱北移居高雄西子灣,每到一處,他都深情注目所處的環境,以詩文和實際行動迴應時代社會對他的呼喚,形成群聚效應,因此,颱北廈門街是一道文學風景,香港沙田一時之間彷彿成派,高雄西子灣的海天之間有文字的精靈四處躍動,和他結緣的文學俊彥都能感受到餘先生的溫度和風範。

  九歌齣版社將為餘先生齣版紀念文集,囑我編選,我在近百篇的紀念文章中選瞭大約一半結集成書,想到餘先生在颱港發光發熱,作品在大陸頗受歡迎,在海外華人社會影響深遠,特以區域分輯,颱灣文章較多,分成兩輯,其次香港、大陸及海外地區,作者們從不同的位置抒發他們的哀感,也側寫瞭他們眼中的餘先生,其中也不乏理性的評騭。我讀著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前塵往事都一一浮現齣來。

  前此在編《九歌四十》之際,餘先生病中寫瞭稿子寄來,筆力仍然遒勁;而今為他編此紀念文集,憶想三十幾年前夜訪廈門街,從他那時的近作〈五十歲以後〉拈齣「聽我胸中的烈火」為題,我決定再用一次,想到這裏,餘先生的詩句竟如鍾聲鏗鏗然傳來:

  莫指望我會訴老,我不會
  海拔到此已足夠自豪
  路遙,正是測馬力的時候
  自命老驥就不該伏櫪
  問我的馬力幾何?
  且附過耳來,聽我胸中的烈火
  聽雪峰之下內燃著火山
  聽低嘯的內燃機運轉不息
  幾乎煞不住的馬力
  踢踏韆裏,還有四百匹
  ——〈五十歲以後〉(錄後半)
 

圖書試讀

餘先生的後院 
 
王文興
 
餘先生走瞭。雖是高齡先逝,亦覺愴惋,但我愴惋中亦有平靜,人生更迭,當如是也。我們尊稱他為先生,當年習慣如此,如梁實鞦、英韆裏、颱靜農,皆謂先生。
 
這兩日我常想到他傢居颱北的一段時間。心中不時的齣現他廈門街寓所的印象。那是一座日式住宅,前方是一小院。他的書房麵對此一前院。他寫讀,會客,都在這書房中。我有幸得知他住宅背後還有一座後院。有天,濛他和餘太太(太太也是尊稱,即今的師母或夫人)引領,麵識瞭這一後院。
 
後院是此住院大走廊的所對,麵積比前院要大五六倍。想來日間,此一大廊的玻璃門是拉開的,活動時裏外都可以通行。我那日去的時候,正當春日溫和的季節,隻見此院草地初綠,園內稀稀落落有一些曬衣架繩,陽光正金黃地照亮在此院內。我們就坐在玻璃門開處,這走廊的地闆上,腳踩廊下的颱階,麵對此園,小談片刻。
 
這幾日我常想到此園。今感覺此園恐甚像我們對餘先生的迴憶;他的一生,他留給人的迴憶,正像此一後園,幽靜,優美,春日的陽光普照,正如他一生的文學成就。
 
餘光中這個名字,將永垂不朽。他無疑是華文現代文學的第一功臣。這是肯定的。他不僅是吾人現代文學的開山始祖,他甚至促進瞭我們現代繪畫、現代音樂的誕生。他的名字將永垂青史。
 
九十是人生的高齡。寄望餘太太和餘府的眾位小姐節哀。
 
──原載二○一八年一月《文訊》三八七期
 
在光中走進詩史 
 
何懷碩
 
十四日午前在中廣播音中得知光中先生仙逝的消息,百感交集。自從今年八月他在信中說「目疾為患」之後,我一直想去高雄探望他。八月太熱,想等鞦涼,我卻又應邀去瞭一趟杭州及上海。又有一趟北海道之行。因見餘老十月下旬九十大壽慶生會堅持站著說話,顯示健康難關已過,百壽可期。便感不急,正想十二月下旬南下,豈料遲瞭一步而愧悔不已!趕快寫封信慰問咪咪大姊,我說今天頓覺人生好空虛,好荒謬。文豪走瞭,舉目四望,還有誰?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