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

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余光中
  • 纪念文集
  • 诗歌
  • 散文
  • 文学
  • 台湾文学
  • 文化
  • 教育
  • 逝世
  • 怀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文星殒落,余光中病逝高雄,新文学史又一章揭了过去。

  超过一甲子的文学志业,余光中出入东方与西方,在传统与现代间悠游自得。诗与散文享誉文坛,双璧争辉,影响不只一代的后学者;他创作与评论左右开弓,降下五四的半旗,升起现代文艺的大旌,开启台湾现代主义的新页;更以信雅达兼具的译笔引进西方的艺术与文学,成为许多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启蒙书。

  他深情注目所处的环境,以诗文和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社会对他的唿唤,形成群聚效应,因此,台北厦门街是一道文学风景,香港沙田一时之间彷彿成派,高雄西子湾的海天之间有文字的精灵四处跃动,两岸开放后,成为彼岸文艺界必访的文学胜景。

  余光中既是文坛公认的大师,也是杏坛上孜孜不倦的教师,直到八十七岁高龄仍在教室授课。大师遽逝,各界同悲,有华文处必有文字追怀。李瑞腾教授特精选来自全球各地五十多篇追思文章集结成册,有作家王文兴、陈芳明、张晓风、黄维樑、王洞、罗青、何怀硕、冯亦同等细述文学因缘,艺术家杨世彭、刘国松等素描大师在文学之外对戏剧,美术的推动与影响力,还有学生钟玲、单德兴、樊善标、黄秀莲等素描老师的厚爱与提携,后辈张辉诚、辛金顺、徐国能等述及余先生作品对他们的影响。一篇篇文章是一道道文学长河里不同的景致,既彰显大师的文学高度,更有许多文坛佚事、不为人所知的小故事,让人见识到离开书桌、下了讲堂的余光中。

本书特色    

  ★适逢余光中先生逝世周年,特邀李瑞腾教授担任主编,精选怀念余光中先生纪念文章,包含台湾作家王文兴、张晓风、罗青、向明、黄碧端、张辉诚等,香港樊善标、黄维樑等各地作家。
瀚海星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家群像 作者: 集合众多学人、评论家、作家、诗人 出版社: XX大学出版社 / XX文化艺术出版社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装帧: 精装 / 函套 / 典藏版 (描述其装帧的厚重与典雅)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或根据篇幅和规格设定) ISBN: (此处预留,实际出版物会有)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文学群星闪耀之夜 《瀚海星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家群像》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巨匠的个人纪念,而是一部宏大叙事、多维考察的学术性与文学性并重的合集。本书旨在构建一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通过对群星的细致描摹与深入剖析,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精神抉择、美学探索与文化担当。 本书汇集了数十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家、诗人、思想家、翻译家以及重要的文学批评家。这些名字涵盖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到抗战烽火中的民族书写者,再到新时期文学复苏与思潮迭起的健将。他们的声音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张力与活力的篇章。 全书分为“启蒙的呼唤与现代的奠基”、“战火中的坚守与流亡中的回望”、“乡土的深耕与都市的浮沉”、“先锋的探索与回归的沉思”四大主要部分,辅以一个“文学群体的边缘视野”的专题研究。 --- 第一部:启蒙的呼唤与现代的奠基 (约 350 字) 这一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回应“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召唤,力图以文学为武器,改造国民性。我们审视了新文学的早期形态,那些从白话文的土壤中艰难破土而出的文字。 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鲁迅先生杂文精神谱系的深度研读,着重分析其“冷峻的幽默”与“绝望中的呐喊”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底层意识。同时,我们没有忽略胡适在文学革命初期的理论构建及其对“文学改良”的实践意义。 此外,对于文学社与新月派的论辩,本书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通过对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分析,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如何在中国古典的审美基调上进行嫁接与重塑。我们还探讨了早期小说家如茅盾、老舍等,如何从都市的观察者,逐步走向对社会结构深刻的剖析,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坚实地位。他们不仅是作家,更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鼓手。 --- 第二部:战火中的坚守与流亡中的回望 (约 350 字) 烽火连天,文学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情感的避难所。这一部分侧重于抗日战争时期及随后的复杂年代,文学创作者的立场与表达的困境。 篇章探讨了南迁的文化精英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延续文脉,探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文学转向与实践。重点分析了部分作家在宏大叙事下,如何力求保持个体生命的温度与尊严。例如,对特定时期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对湘西田园牧歌的描绘,揭示了其在战乱年代对纯粹人性与和谐秩序的执着坚守。 流亡与漂泊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书中收录了对流亡作家在海外或异域文化环境中,如何以中文进行“母语写作”的考察,他们笔下的故乡,是记忆的重建,也是精神的原乡。这一部分的价值在于展现了文学在极端环境下,如何从美学形式的探讨,转向为民族生存意志的记录。 --- 第三部:乡土的深耕与都市的浮沉 (约 400 字) 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文学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间展开了深入的挖掘。本部分着力于“乡土文学”的自觉与“都市书写”的勃兴。 我们深度解读了以贾平凹、张炜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如何超越早期的“泥土气息”描绘,转向对乡村权力结构、宗法伦理的复杂性进行伦理学层面的反思。他们的文字,既有对土地的深情,更有对现代性冲击下传统秩序崩塌的痛感。 与此同时,都市的崛起带来了全新的文学母题:异化、迷惘、消费主义的初步影响。书中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一批作家如何敏锐地捕捉到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心灵的碎片化。例如,对一些先锋小说家早期都市寓言的解读,揭示了他们在形式上的大胆突破,以及对特定社会景观的冷峻解构。这些文本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破碎的叙事结构,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精神图景的快速变迁。 --- 第四部:先锋的探索与回归的沉思 (约 300 字) 这一部分关注的是对既定范式的突破与文学本体的回归。从“朦胧诗”的出现到新散文思潮的兴起,文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 书中汇集了多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批判性回顾。我们探讨了这种“反叛”精神的文化根源,它既是对僵化话语的回应,也是对文学自身可能性的极限探索。对先锋诗人文本中晦涩的意象和打破传统逻辑的尝试,本书采取了既尊重其创新价值,又审视其社会语境的平衡视角。 最后的章节聚焦于“回归”——对个人经验、日常生活的细微捕捉,以及对古典精神的再继承。许多作家开始重新挖掘中国叙事艺术的精髓,尝试在现代性的框架内,重建古典的圆融与诗意。这标志着文学在经历了激烈的变革与实验后,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更具内省性的阶段。 --- 结语:跨越时代的对话 《瀚海星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家群像》是一部为所有热爱中国文学、关注思想史的读者准备的厚重之作。它不提供单一的结论,而是铺陈出无数条河流汇入同一片文学海洋的壮阔景观。通过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和生命轨迹,读者将得以窥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疆域与不朽的创造力。这是一次跨越历史与风格的宏大对话,让星辰的光芒,照亮我们今日的阅读之路。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李瑞腾


  台湾南投人,一九五二年生。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二○一○年二月一日起,由中央大学借调至国立台湾文学馆担任馆长四年;二○一四年二月一日归建,专任中文系教授,现为文学院院长(二○一六年六月起)。着有文学论着《台湾文学风貌》、《文学关怀》、《文学尖端对话》、《文学的出路》、《文化理想的追寻》、《老残梦与爱》、《新诗学》、《诗心与诗史》等,及散文集《有风就要停》、诗集《在中央》等。
 

图书目录

主编序:听我胸中的烈火   李瑞腾
 
卷一  余先生的后院
向明    蓝星的精神领袖:余光中
刘国松  怀念余光中:一生知音.一世情谊
杨世彭  悼念光中
王文兴  余先生的后院
张晓风  偶逢之处
何怀硕  在光中走进诗史
季季    向前看,向后望──余光中先生的三幅画像
彭镜禧  迟到的祈请译诗一首敬悼余光中先生
钟玲    余光中老师的多重面貌
黄碧端  我和光中先生的中山因缘
陈芳明  诗的志业──悼念余光中
罗青    百年文学一光中──怀余光中先生
赖声羽  我所认识的余光中
高天恩 「双宿双飞」的日子
 
卷二  日落西子湾
苏其康  典范译诗的余光中
白灵    诗坛的赛车手和指挥家——我与余光中接触的几种方式
陈幸蕙  忠于自我,无愧于缪思的马拉松作家
陈义芝  在高寒的天顶:余光中的文学地位与现实处境
单德兴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陈素芳  当夜色降临,星光升起
张锦忠  在西湾斜阳的余光中
须文蔚  没有人伴他远行.追忆余光中先生在台港文学的贡献
唐捐    天狼仍在光年外嗥叫
沈政男  余光中与我
钟怡雯  左手的谬误
徐国能  你就在歌里、风里
张辉诚  因为在光中
熊婷惠  遇见那来自古老国度的旅人
 
卷三  飞鹅山上文星辉永
金圣华  一斛晶莹念诗翁
朱国能  不废江河万古流—敬悼恩师余光中教授
李默    岭逶迤腾细浪
黄维樑  到高雄探望余光中先生
郑培凯  悼念余光中老师
林沛理  怀念余光中──任何英文可以做的事情,中文定可以做得更好
胡燕青  敬悼余光中老师
黄秀莲  异材秀出千林表──我是余光中学生
陶杰    文星辉永余光中
樊善标  飞鹅山上──敬悼余光中
廖伟棠  孑立在中华民国的余光之中
 
卷四  乡愁已远
王蒙    余光中永在
王洞    敬悼余光中
冯亦同  日落西子湾——怀念余光中先生
张凤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追忆余光中先生
杨欣儒  余光中和母亲
喻大翔  西子湾畔访余光中
许钧    余光中的翻译活动
何龙    死亡,你把余光中摘去做什么?
晓亚    乡愁已远行──记与余光中先生洛城文学因缘
辛金顺  天涯此时同一哭:哀悼诗人
周梁泉  十二月十四日中午
龚刚    梦堂诗话:余光中盖棺刍议
梁白瑜  我恨那摇丧钟的海神
孙茜   「与永恆拔河,还没有输定」——追忆余光中
 

图书序言

主编序

听我胸中的烈火    

李瑞腾


  我最早讨论余光中是一九八○年,来约稿的是神州诗社的黄昏星和周清啸,指定我谈余光中,将刊于《青年中国》;我于是写了一篇长文〈诗人的时空感知——论余光中近十年来的诗艺表现〉。大约是我交稿后不久,神州的带头大哥温瑞安和方娥真就出事了,先是被捕入狱,然后遣送出境回大马。神州瓦解,杂志停刊,我的稿子另交《幼狮文艺》,发表于五十三卷二期(一九八一年二月)。

  大陆文革结束之后,海内外华文文坛变化很大,余先生人在香港,感受必然深刻;1970年代末,余先生推荐给联合报副刊的金兆小说陆续刊出,那时我对巨变后大陆新时期文学兴趣正浓,写了一篇〈鸾凤伏窜,鸱枭遨翔〉的读后感,寄到联副给痖弦先生,幸蒙刊出(一九八○年九月四日)。稍后,我接到余先生来信,说他从香港回来了,联副将举办金兆小说的座谈会,邀我参与,想来是配合金兆小说集《芒果的滋味》的出版(联经,一九八○年七月),我欣然赴会,一起参与座谈的除余先生和痖弦,另有林海音、朱炎、张默、余玉照和罗青,记录刊于隔年一月三十日到二月四日的联副。

  那时候,我一边读博士班,一边在出版社当编辑,已发表过一些现代诗的评论。我爱诗,但不愿侷限在个别文类,多方摸索触探,余先生邀约我参与联副座谈,和前辈同席,对我而言是开眼界,文坛关系的扩大;特别是痖弦,那时他已刊出我两篇诗文评论,尔后多年,我在联副发过百余篇文章,和这最早的因缘息息相关。

  就现有资料看来,一九八一年七月,我已出现在台北市厦门街余宅,一张我和余先生、黄维樑在门口拍的照片可为明证。那应该是维樑从香港来台,约我在余宅会面;我在一九七八年因沈谦约稿,在他主编的《幼狮月刊》发表〈黄维樑的诗论〉(四十七卷五期),结了文字缘,往后的八十年代,我参加几次和香港有关的活动,或多或少都和维樑有关,包括接手《文讯》编务以后很快制作的《香港文学特辑》(二十期,一九八五年十月)。

  一九八二年,好友向阳负责《阳光小集》和《自立晚报‧自立副刊》的编务,请我专访余光中,访问稿〈听我胸中的烈火:夜访诗人余光中〉刊于《阳光小集》第十期(1982年秋季号),也一併刊于《自立副刊》上。时间是七月十三日,这是我第二次拜访余先生的书房,留下一组今犹珍藏的黑白照片,我做足功课而来,年轻气盛,提问直接而尖锐;余先生当晚和永春同乡餐叙,带着酒意归来,谈兴不错,极有耐心地回应我的问题。

  我三十岁之前和余先生结此善缘,终其一生良性互动,一九八四年他荣获吴三连散文奖,主办单位邀我写评定书;九歌出版社两度出版大系(一九八九、二○○三),余先生总其编事,两次我都主编评论卷;二○一三年,我在台文馆馆长任上,邀请王心心用南管谱唱余先生作品,演唱会敬邀余先生伉俪到台南聆赏;大约同时,余先生赐电邀我担任中山大学余光中人文讲座的谘询委员;二○一四年余先生荣获行政院文化奖,余先生邀我在赠奖典礼上担任引言,介绍他的文学表现。最后是在他的告别式上,我谈他的全方位表现;在台北的追思会上,我谈他在文学编辑上的独到之处;在高雄中山大学的纪念追思会上,用台音朗诵他的〈洛阳桥〉。

  余先生原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从大学时代开始写作,终其一生,在诗、散文、评论和翻译各方面都有精彩表现;一九四九年他由厦门到香港,一九五○年到台北,开始他在台湾漫长岁月的文学实践。此其间,他曾赴美留学、赴港讲学,在台居所也从台北移居高雄西子湾,每到一处,他都深情注目所处的环境,以诗文和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社会对他的唿唤,形成群聚效应,因此,台北厦门街是一道文学风景,香港沙田一时之间彷彿成派,高雄西子湾的海天之间有文字的精灵四处跃动,和他结缘的文学俊彦都能感受到余先生的温度和风范。

  九歌出版社将为余先生出版纪念文集,嘱我编选,我在近百篇的纪念文章中选了大约一半结集成书,想到余先生在台港发光发热,作品在大陆颇受欢迎,在海外华人社会影响深远,特以区域分辑,台湾文章较多,分成两辑,其次香港、大陆及海外地区,作者们从不同的位置抒发他们的哀感,也侧写了他们眼中的余先生,其中也不乏理性的评骘。我读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前尘往事都一一浮现出来。

  前此在编《九歌四十》之际,余先生病中写了稿子寄来,笔力仍然遒劲;而今为他编此纪念文集,忆想三十几年前夜访厦门街,从他那时的近作〈五十岁以后〉拈出「听我胸中的烈火」为题,我决定再用一次,想到这里,余先生的诗句竟如钟声铿铿然传来:

  莫指望我会诉老,我不会
  海拔到此已足够自豪
  路遥,正是测马力的时候
  自命老骥就不该伏枥
  问我的马力几何?
  且附过耳来,听我胸中的烈火
  听雪峰之下内燃着火山
  听低啸的内燃机运转不息
  几乎煞不住的马力
  踢踏千里,还有四百匹
  ——〈五十岁以后〉(录后半)
 

图书试读

余先生的后院 
 
王文兴
 
余先生走了。虽是高龄先逝,亦觉怆惋,但我怆惋中亦有平静,人生更迭,当如是也。我们尊称他为先生,当年习惯如此,如梁实秋、英千里、台静农,皆谓先生。
 
这两日我常想到他家居台北的一段时间。心中不时的出现他厦门街寓所的印象。那是一座日式住宅,前方是一小院。他的书房面对此一前院。他写读,会客,都在这书房中。我有幸得知他住宅背后还有一座后院。有天,蒙他和余太太(太太也是尊称,即今的师母或夫人)引领,面识了这一后院。
 
后院是此住院大走廊的所对,面积比前院要大五六倍。想来日间,此一大廊的玻璃门是拉开的,活动时里外都可以通行。我那日去的时候,正当春日温和的季节,只见此院草地初绿,园内稀稀落落有一些晒衣架绳,阳光正金黄地照亮在此院内。我们就坐在玻璃门开处,这走廊的地板上,脚踩廊下的台阶,面对此园,小谈片刻。
 
这几日我常想到此园。今感觉此园恐甚像我们对余先生的回忆;他的一生,他留给人的回忆,正像此一后园,幽静,优美,春日的阳光普照,正如他一生的文学成就。
 
余光中这个名字,将永垂不朽。他无疑是华文现代文学的第一功臣。这是肯定的。他不仅是吾人现代文学的开山始祖,他甚至促进了我们现代绘画、现代音乐的诞生。他的名字将永垂青史。
 
九十是人生的高龄。寄望余太太和余府的众位小姐节哀。
 
──原载二○一八年一月《文讯》三八七期
 
在光中走进诗史 
 
何怀硕
 
十四日午前在中广播音中得知光中先生仙逝的消息,百感交集。自从今年八月他在信中说「目疾为患」之后,我一直想去高雄探望他。八月太热,想等秋凉,我却又应邀去了一趟杭州及上海。又有一趟北海道之行。因见余老十月下旬九十大寿庆生会坚持站着说话,显示健康难关已过,百寿可期。便感不急,正想十二月下旬南下,岂料迟了一步而愧悔不已!赶快写封信慰问咪咪大姊,我说今天顿觉人生好空虚,好荒谬。文豪走了,举目四望,还有谁?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的第一页,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每一篇文章,但作者群的构成已经让我肃然起敬。汇集了这么多学界泰斗、文坛巨匠、甚至可能是先生的学生和挚友,他们的文字汇聚在一起,必然会勾勒出一位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余光中先生。我猜想,其中一定有对先生诗歌创作巅峰时期的深度解析,剖析其意象的运用、音韵的锤炼,以及那些震撼人心的比喻。或许,也会有关于先生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依然坚持用中文创作的感人故事,展现他作为一位文化守护者的坚定立场。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先生在两岸文学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对华语文学走向世界的独特见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已逝学者的缅怀,更是一次对汉语文学生命力与传播的深刻探讨,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更多关于文学、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的思考之门。

评分

仅仅是《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余光中先生的敬意与好奇。我尚未深入品读,但能想象到,这本书定然是一部充满深情与智慧的力作。我猜测,书中可能收录了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精华,或者是对其代表作的深度解读,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他在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我也期待能读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比如先生在某个灵感迸发的瞬间,或者是在某个困顿时期,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创作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或纪念册,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余光中先生那颗炽热的心,看到他如何将对文学的热爱、对民族的眷恋、对人生的感悟,熔铸成那一篇篇动人的篇章。我期盼,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他文字背后的力量,以及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评分

刚拿到《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封面,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余光中先生的名字,对于我这个语文爱好者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他的诗歌、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根脉,是我年少时朦胧而又深切的启蒙。这本书的标题,"听我胸中的烈火",本身就极富感染力,仿佛能听到先生心底那永不熄灭的热情与激情,那是对语言艺术的执着,对中华文化的深爱,对人生哲理的洞察。我预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纪念,更是一次与先生灵魂深处的对话,一次重温他思想光辉的旅程。我特别期待其中可能收录的,那些关于先生创作历程、治学态度,甚至是生活点滴的鲜活记述。我相信,通过这些纪念文字,我将能更立体、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文字之外的温度与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封等待开启的来自过去的信,充满了未知而又令人期待的宝藏。

评分

《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地阅读,但仅仅是标题所传递出的那种饱满的热情和深刻的内涵,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的编排会非常用心,力求全方位地展现余光中先生的学术成就、文学贡献,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化巨匠的个人魅力。也许,其中会有一些从未公开过的手稿影印,或者是先生在不同场合的精彩演讲记录,这些都将是极其珍贵的资料。我还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来自于海外学者的评论,从更国际化的视角来评价先生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纪念,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先生那份永不磨灭的文化情怀和对语言文字的极致追求,仿佛能亲耳听到他心中那永不熄灭的“烈火”。

评分

这本书《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还没细看,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标题本身就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预示着里面蕴藏着不屈不挠、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我想象着,在这本书中,那些曾经与余光中先生并肩作战的战友,那些被先生的思想所启迪的学生,他们将如何用各自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片段。或许,会有关于先生在某个特定时期,如何以诗歌的力量,回应时代变革的叙述;也可能,会记录下先生在面对质疑和挑战时,那份超然物外的智慧与勇气。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先生日常教学、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它们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最真实、最可爱的一面。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沉甸甸的纪念,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一次与伟大灵魂近距离对话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去理解,是什么样的“烈火”燃烧在先生的胸中,支撑着他创作出那么多传世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