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挥桿,打好高尔夫:了解挥桿物理,学好高尔夫的捷径

轻松挥桿,打好高尔夫:了解挥桿物理,学好高尔夫的捷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尔夫
  • 挥杆技巧
  • 高尔夫教学
  • 运动物理
  • 高尔夫训练
  • 高尔夫球
  • 运动科学
  • 技巧提升
  • 入门指南
  • 挥杆动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好高尔夫一点都不难
  了解挥桿物理,享受球飞的又高又直的快感!

  高尔夫是一项广受大众喜爱的室外体育运动,极具技巧性和脑力,而众多热爱高尔夫球的人更是埋头苦练,努力钻研各种教学书籍,期待打出水准以上的挥桿数。在本书中,作者将挥桿原理与实际情况融合在一起,让高尔夫爱好者多一个学习教材,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书中第一部分从挥桿的物理力学谈起,高尔夫的挥桿是一种回转运动,可以从物理的力学原理来分析高尔夫的挥桿。把高尔夫的挥桿动作,视为一个回转运动的机械,就可以把「挥桿机械」利用机械力学及机构学的原理加以分析研究,一探究竟。具有物理与机械力学背景及兴趣的人,可详阅第一部份。

  第二部分适合新手、没太多时间练球,以及挥桿老是不顺的人直接阅读,由作者将其亲身体验到的经验,以及新手经常发生的问题,做出有系统的分析与讲解,整理出适合大家的实用挥桿要领。将基本的物理力学原理,与实际挥桿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原理与实际的配合下,更能融会贯通,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将文字搭配各种说明图片,帮助读者更快进入与明了挥桿技巧的世界,有别于坊间一般教授挥桿技巧的书籍,<轻松挥桿.打好高尔夫>以物理学角度解析各种挥桿动作,大大提升技巧演练的多重管道,了解原理后更助于学好高尔夫球,享受此运动的美妙之处!

 
挥杆的艺术:精益求精的高尔夫进阶指南 引言:超越表象,洞悉高尔夫的内在机制 高尔夫,这项集技巧、策略与心理素质于一身的运动,对许多人而言,不仅是绿茵场上的竞技,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然而,从初学者到稳定发挥的中级球手,再到寻求突破的资深爱好者,许多人都陷入了技术停滞的困境。他们尝试了无数的教学视频、阅读了汗牛充栋的指南,却往往发现,效果总是在短暂的进步后迅速回落。问题的核心往往在于:我们只看到了挥杆的“动作”,却忽略了驱动这些动作的“原理”。 本书并非简单的动作分解手册,也不是玄妙的理论说教。它是一本深入剖析高尔夫运动内在逻辑、专注于提升球手自我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进阶指南。我们旨在帮助球手构建一套扎实、可复制、且能适应各种球场环境的打球体系。我们将摒弃那些只关注“看起来像”职业球员的模仿式教学,转而聚焦于如何根据个体身体条件,找到最高效、最稳定的力量传递路径。 第一部分:动作的解构与重塑——从生物力学到身体意识 本部分将从人体运动科学的角度,审视高尔夫挥杆这一复杂动作链。我们将把挥杆分解为一系列精确的力学事件,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球手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和“实现”这些事件。 1. 稳定性的基石:站姿与地面的互动 成功的挥杆始于扎根于地面的能力。我们首先探讨的不是如何握杆,而是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承载旋转力矩和垂直力量的基础。 重心分配的动态平衡: 深入研究在准备姿势(Address)中,重心如何影响后期的过渡发力。我们将讨论“前倾角度”与“膝盖微曲”的精确平衡点,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影响杆面控制。 地面反作用力(GRF)的有效利用: 现代高尔夫教学越来越强调与地面的交互。本章将详尽解释如何通过下半身的“推蹬”和“压制”动作,将地面力量转化为击球的动能。我们将通过实际练习,教会读者如何感知身体在不同阶段对地面的施力方向和大小,确保能量的向上和向前传递,而非仅仅是旋转的浪费。 姿势的适应性: 探讨不同球位(如长草、沙坑、上坡/下坡)下,身体姿态应如何灵活调整,以保持核心的稳定性和挥杆平面的一致性。 2. 力量的链式反应:从下半身到核心的驱动 许多业余球手错误地认为力量来源于手臂和肩膀的蛮力。本书强调,高尔夫力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链式反应”,核心和下半身是发动机。 旋转轴的锁定与释放: 分析了如何通过核心肌肉群的激活,在挥杆过程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旋转轴心”。我们将提供专门针对核心稳定性的训练,而非单纯的腹肌锻炼。 “分离”的艺术: 深入探讨了上身与下半身在过渡期(Transition)的“分离”机制。如何通过对左侧臀部和右侧肩部的不同控制,在不牺牲挥杆速度的前提下,实现对杆面的精准控制。我们着重讨论“启动”的顺序,确保动力从大肌群平稳导入小肌群。 手腕平面的理解: 重点剖析手腕角度(Cock/Set)的形成,强调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身体旋转的自然结果。我们将提供方法,让球手能够“感受”到正确的平面,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折叠手腕。 第二部分:击球点的精确掌控——距离与方向的统一 一旦挥杆动作建立起来,下一步就是如何确保杆头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角度击中球。本部分聚焦于触球瞬间的物理参数控制。 3. 杆面角度的秘密:影响起飞角和后旋的决定性因素 杆面角度(Loft)和触球点是决定球飞行轨迹的两个最关键变量。 仰角与动态仰角: 清晰区分准备姿势的杆面仰角(Static Loft)与触球瞬间的动态仰角(Dynamic Loft)。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感受杆头在击球弧线最低点的位置,来调整动态仰角,从而根据需要控制球的发射角。 击球点对能量传递的影响: 研究杆面中心点(Sweet Spot)的击打效率。探讨轻微的内侧或外侧击中对侧旋和失速(Slicing/Hooking)的具体影响,并提供校正这些偏差的反馈机制。 控制击球高度: 针对不同球杆,提供一套针对性的触球感应练习,确保铁杆能够由上而下击打(Descent Angle),木杆能够有轻微的上扬击打(Ascending Blow),以最大化能量传递。 4. 挥杆路径与杆头速度的优化 路径决定了球的左右方向性,速度则直接影响距离。 路径控制的内部逻辑: 强调挥杆路径是身体旋转轴心、手臂平面和击球时手腕角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将使用直观的工具和练习,帮助球手区分“击球轨道(Path)”和“杆面方向(Face)”对球路的影响,从而实现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稳定路径。 最大化挥杆速度的非蛮力途径: 速度的提升并非单纯依靠力量,而是释放身体的潜力。我们将探讨“鞭打效应”(Whip Effect)的形成,如何在外链(手臂)和内链(核心)的协调下,实现杆头的最大化加速,而不引发身体的失控。 节奏与时机(Timing): 节奏是高尔夫的“灵魂”。本章提供一套建立稳定节奏的框架,强调“延迟释放”的重要性,让球手能够在不感到紧张的情况下,自然地将力量在最佳时机释放到球上。 第三部分:从练习场到球场——系统化的高尔夫思维构建 高尔夫不仅仅是击球,更是一项需要精密计划和情绪管理的运动。本部分旨在帮助球手将技术转化为实战能力。 5. 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告别漫无目的的击球,建立高效的训练系统。 诊断性练习: 教导球手如何像教练一样自我诊断。通过记录和分析,识别出是动作的“根源问题”(如轴心不稳)还是“表面症状”(如击球高尔夫)。 目标导向的练习模式: 介绍“任务式训练”与“情景模拟训练”的结合。如何设计一组练习,既能强化技术动作,又能模拟比赛压力下的状态保持。 铁杆与木杆的联系: 探讨如何确保长杆和短杆的挥杆原理保持一致性,避免陷入“长杆打长、短杆打短”的思维误区。 6. 心理韧性与场上策略 技术终究要在压力下兑现。 压力下的动作锚定: 如何在关键时刻,将注意力从“我要做什么”转移到“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的感觉上。提供快速重置(Reset)的心理工具,帮助球手在失误后迅速回归稳定状态。 击球前的例行程序(Pre-Shot Routine): 构建一个高效且可复制的例行程序,以确保每次击球都在相同的心态和身体状态下进行,最大程度减少不确定性。 障碍的应对哲学: 针对糟糕的一杆,如何快速进行损失控制(Damage Control),制定“安全策略”,避免单次失误演变成一轮的灾难。 结语:持续的演进,而非完美的终点 高尔夫的旅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优化与适应。本书提供的工具和视角,旨在赋予球手“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提供一套僵硬不变的公式。掌握这些内在原理,你将不再被教练的某句话或某个视频所左右,而是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并对其做出最合理的调整,从而真正实现轻松、高效的高尔夫挥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钧生

 
  1946年生于河南,旋即到了台湾。久居于新竹的关西镇,并在这优美的乡间上学、成长。
 
  在台工作多年后,随着移民潮流旅居美国。由于具有动力机械的实务根底,很快就通过测试,获得锅炉及压力容器检验师(Authorized Inspector)的资格,并依据 美国工程师协会编订的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至各地检验锅炉、容器设备的计算、设计、运作、品管及签认事宜。在此岗位工作二十余年后,直到前年退休。
 
  来美初期,喜欢以 Fly-Fishing 钓鱼,并爱用自己的力学知识,对摔桿加以分析研究,颇有心得。此时也开始学习美国人所热爱的高尔夫。特别是在各地进行检验工作时,许多人都爱畅谈高尔夫的球经,也常向我说明其挥桿高见。但他们说的理论,有时与力学并不相符。虽不便反驳,却引起我高度的好奇与兴趣。于是,把研究 Fly-Fishing 摔桿的精力,转用于高尔夫的挥桿运动。这种研究分析本来尚属消遣,却在断断续续、不知不觉中,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实际结果。
 
王化远

  与哥哥一样来自新竹。一路从当地长大、求学。新竹高中毕业后,进入成功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就读。大学毕业、服完兵役,即至美国德州的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继续修习电机工程。毕业后,先后 进入 NASA 的附属机构及 AT&T 公司服务。
 
  后来为了继续进修,再进入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研习企业管理。毕业后即到财务管理公司任职,曾派驻香港。即使公务忙碌,休闲时,仍不忘挥桿的乐趣,当作调适身心、舒解压力的安慰剂,虽是业余球手,却已通过香港长春职业高尔夫协会的测试。
 
  在热心帮助新进球友之时,无形之中也成为业余教练,并深深体会到新进球友在挥桿方面的困扰与症结。后来知道哥哥在公余之际,以其工程力学的知识,分析出高尔夫的挥桿原理。在协助球友多年后,我也深深感觉到,新手应了解一些挥桿的物理力学原理,更易于融会贯通。在此背景下,决定与哥哥合编此书,把挥桿的力学原理与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两者得以相辅相成,以助新进球友能够早日享受挥桿顺畅的乐趣。
 

图书目录

第一部:高尔夫挥桿的物理原理

[第1章]高尔夫挥桿(Swing) 的物理力学分析............. 14

简略复习力学的直线运动(Linear Motion)与回转运动(Rotary Motion)
导出球速的公式 ― 球速决定击球的距离........................ 15
直线运动(Linear Motion)定理及公式......................... 17
回转运动(Rotary Motion)定理及公式.......................... 19
转动惯量(Moment of Inertia) 简写:MOI....................... 21
弹性系数(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简写:COR............. 27
高尔夫挥桿(Swing)的物理力学分析............................... 30
高尔夫挥桿者的模拟器(Simulator)及其MOI.................... 30
模拟器轴线的移动(称为:位移Offset)对MOI 之影响............ 36
旋转(Rotation),公转(Revolution)及轴线位移(Offset)的特性.38
模拟器轴线的倾斜位移(Tilted offset)....................... 42
实际高尔夫挥桿时的轴线位移.................................. 45
将挥桿回转化为模拟器的回转.................................. 48
击球时,是什么「物体」与球相碰撞?桿头或挥桿者?............ 51
球速的物理公式(未计入加速度).............................. 54
球速公式中,「n」(=J/R2) 的含意.............................. 58
COR(弹性系数)与能量损失(Energy Loss).................... 63
模拟器击球时的能量损失...................................... 65
实际挥桿时,「球」与「挥桿者」的COR ........................ 67
影响击球COR 的实例(握桿紧度).............................. 69
高尔夫挥桿时的加速度........................................ 72
含有加速度的球速公式........................................ 76
挥桿有无威力的征象(Indicator)............................. 81
挥桿者做出充分MOI 时的现象.................................. 84
造出充分MOI 的过程 .......................................... 87
MOI 在挥桿时的流失 .......................................... 89

[第2章]高尔夫挥桿的机构学分析....................... 92
略述机构学里的连桿机构 ......................................... 93
连桿机构简介................................................ 93
运用连桿机构分析高尔夫的挥桿动作 ............................... 96
人体结构.................................................... 96
简化挥桿者的动作 .......................................... 99
把挥桿者简化为连桿机构..................................... 102
位移回转(Offset rotation)对挥桿的效应.................... 105
「无阻区」(Restriction Free Range)的缩小及MOI 的损失..... 111
「无阻区」SE,似是而非的迷思............................... 114
获得良好COR 的击球结构(姿态)............................. 116
挥桿时的力矩(Torque)..................................... 122
平行位移(Parallel offset)及倾斜位移(Tilted offset)..... 129
实际挥桿时的轴线(非垂直线,为斜线)....................... 132
实际挥桿时的实际位移回转................................... 134
扭转Torso 的动作(即「卡腰」的动作)....................... 140
身躯僵硬造成的挥桿无力..................................... 144
Torso 的扭转模式 ......................................... 147
挥桿时的不平衡回转 ......................................... 149
MOI 与速度的搭配(头部锁定,MOI 减少,是否值得?).......... 151
手臂与Torso 配合良好,才会产生有威力的挥桿................. 153
投球与挥桿的比较─为何新手经常挥桿砍地? .................. 161

[附录]
[ 附录#1] MOI 进阶说明及计算详解............................ 168
[ 附录#2] 倾斜位移(Tilted Offset)的MOI ................. 177
[ 附录#3] 球速之计算(没有加速度的情况) ................. 182
[ 附录#4] 击球时,能量损失(Energy Loss)之计算............. 186
[ 附录#5] 突然的负荷(Impact loading and suddenly applied load).188
[ 附录#6] 含有加速度的球速计算 ............................. 190
[ 附录#7] 威力挥桿征象(Indicator)的计算................... 195
[ 附录#8] 打击中心(Center of Percussion).................. 196
[ 附录#9] COR 与樑的曲折(Deflection) ...................... 205
[ 附录#10] 如果:挥桿击球只是「球」与「桿头」之间的「碰撞」.210

第二部:实用挥桿要领
学习挥桿时应知道的基本力学观念............................. 220
击球后的球速公式 ......................................... 228
测知适合自己的挥扫方向..................................... 230
挥桿(Swing)的分解动作 .................................. 232
从准备动作开始就应注意的握桿............................... 236
从观察投球认识挥桿 ......................................... 239
从准备(set up)到运桿至顶点(或头顶,At the Top)......... 242
在头顶转向(Transition)与开始下挥......................... 244
下挥以及「卡腰」,以备击球................................. 246
击球....................................................... 248
击球时的加速度............................................. 252
后续动作(Follow-through)................................. 255
从击球到完成的分解图说..................................... 257
人各有其体,找到适合自己的挥桿方式......................... 260
「半挥桿」的缘由 ......................................... 262
实例建议一:对无暇多练球者的打球策略
(每週练球约3 小时以下的人).............................. 264
实例建议二:为每週练球时间可超过3 小时的人,提出的打球策略. 268
使用上述「半挥桿」及推捍方式时应注意事项................... 270
新手对推桿的握法,可考虑传统式或反手式..................... 271
对高尔夫新手们在观念上的建言............................... 274
 

图书序言

自序

了解挥桿物理──学好高尔夫的捷径


  喜欢高尔夫的人愈来愈多,无数新手不断加入高尔夫行列。这些热情的新手经常上练习场苦练,都希望能早日出道,尽快上场挥桿。问题在于挥桿的动作,别人打起来轻松容易,自己打起来困难无比,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些新手积极寻找教练、购买书刊,询问各种技巧,无非是想找到正确的道路,及早修成正果。其实,学习任何带有技术性的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其原理,才会少走许多冤枉路,也是最踏实的方式。这就像造飞机,要有空气动力学的知识,才能飞上天;却不是成天坐看鸟儿飞。高尔夫的挥桿,也是同样道理,如能知其原理,新手们 才易于寻得改进之道。

  作者兄弟两人,哥哥王钧生,弟弟王化远,早年分别为机械与电机工程出身,深知原理与实际并重的功效。为能帮助新手上路、自我改进,将原理与实际融合在一起,合编此书,让高尔夫新手多一个学习管道,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教材。

  编出此书的过程也颇为曲折。哥哥作者移居美国后,获得锅炉及压力容器特许检验师(Authorized Inspector)的资格,常至各地检验机械设备的设计、计算、品管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交谈之余,总会涉及美国人最喜欢的运动之一―高尔夫。这些高尔夫爱好者皆爱发表其挥桿高见。本人专业就是规范验证,只凭证据及来源说话。在此职业习性下,往往发现他们的高见有时不清楚,有时互相冲突,甚至不符物理力学的原理。加上本人颇为喜好 Fly-fishing,曾费时研究摔桿的原理及运用。此时,正可把研习摔桿的力学原理,转用于挥桿。自此,常在业余时间,利用本人的力学工程基础,细心分析挥桿 。这种分析研究,和以前研习 Fly-fishing 一样,原来纯属兴趣及消遣性质,没料到,竟演绎出许多实际成果,因此兴致愈高,断断续续终至完成挥桿的物理力学分析。在成稿之前,特地寻访同类的相关书籍,却很惊讶的发觉,竟然没有一本与本文重覆,且有许多重要因素(如挥桿必有的加速度),在可找到的书刊中,皆未论及。这也表示本书的独特之处。

  弟弟作者在美读书时,就开始喜欢打高尔夫。但时间到底有限,没有充裕的时间练球,只能说凭热情上场玩球,桿数老是在95〜100之间徘徊。偶尔打到88、89桿,就欣喜不已。同时,也亲身体会到新手与缺少时间练球者的困扰与困境。

  直到几年前,听到哥哥在业余研究高尔夫挥桿的物理原理。看他讲得颇有依据及道理,就将他说的,再和自己对物理力学的了解,做个对照及研究,终于发现一个学习挥桿的盲点,也是许多教练都没注意到的问题:完全符合标准的挥桿方式(简称:全挥桿),不是人类的本能动作,要做到全挥桿的门槛很高。对没有充裕时间练习的人来说,可以说很难做到。简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因此,本人对于新手、没有充裕时间练习,以及挥桿始终不顺畅的人,不但乐于提供挥桿打球的意见,还愿提出一个独特的意见:那就是既然办不到全挥桿,何不选用「半挥桿」?简言之,就是调整并简化一下挥桿方式,只转肩膀,不必强转臀部,能转多少就多少,这样仍可享受打球的乐趣。就本人而言,只这一项改变,本人仍可将桿数从95〜100降到85桿左右。近年来还曾通过香港长春职业高尔夫协会的检测。

  兄弟两人合作编出此书的目的,正是在于帮助这些新手、没太多时间练球,以及挥桿老是不顺的人,早日通过艰涩的学习曲线,修成正果。因为这些新手对挥桿已略有经验,无需花费篇幅于入门的琐碎细节,而是直攻重点,精简内容,力求中肯实用,让新手一目了然,还可节省读者的时间。

  本书先从挥桿的物理力学谈起。高尔夫的挥桿是一种回转运动,我们自然可以从物理的力学原理来分析高尔夫的挥桿。从物理的力学,继续发展出机械应用力学(Mechanics)与机构学(Mechanism),广为应用于机械相关领域。今天我们可以把高尔夫的挥桿动作,视为一个回转运动的机械,如此,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挥桿机械」利用机械力学及机构学的原理加以分析研究,一探究竟。

  在应用力学方面的分析,我们将高尔夫挥桿者转化为一个回转机械的模拟器(Rotary Simulator)。再用运动力学的定律,导出挥桿动作的动能、转动惯量(MOI)、弹性系数(COR)、球速、动能损失……等之运动公式。然后我们可运用这些公式 对 「挥桿」做些有依据而合理的分析及解说。其次,为了分析挥桿的动作,我们还可将挥桿者简化成一个连桿机械装置,亦即连桿机构(Linkage Mechanism),再依机构学的原理,分析挥桿的动作。

  在求出那些挥桿的运动公式时,自须包括许多复杂的数学计算。

  这些计算都是用来支援及证实这些公式正确无误,虽然是必要的证明资料,但其演算过程实在读之乏味、了无趣味。为了易读起见,除保留小部分易懂的计算外,特将复杂的计算、解説及补充资料,悉数置于附录之中,只把演算出来的挥桿公式直接写出。若有读者对挥桿公式的演算有兴趣或求证者,则可迳至附录查阅。因作者的工作背景,计量单位皆使用英美制,亦即:呎(ft.),磅(lb.)。

  本书第二部,则由弟弟将其亲身体验到的经验,以及新手经常发生的问题,做出有系统的分析与讲解,包括 「半套挥桿」的应用,编出:实用挥桿要领。同时,哥哥将基本的物理力学原理,与弟弟说的实际挥桿融合在一起,好让读者在原理与实际的配合下,更易融会贯通,明了其意,易于学习。

  前面的原理部分,虽力求口语化,但仍属一种「物理力学」的研讨文章。没有物理、机械背景的人,实难读的顺畅。有鑑于此,特将挥桿必须知道且是最基本的原理与名词,在实用挥桿要领中,先做出简要的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那些没有物理、机械背景的人,可略过第一部较难懂的理论,直接来到第二部的实用挥桿要领阅读。只有想深入了解问题根源时,则可到前面原理部分详加阅读。

  当然,若只以文字来解説挥桿,极易有不知所云之感;而且一张图胜过千字文。因此,特将许多关键问题及动作,由哥哥以其AutoCAD 的绘图技巧,制出各种说明图片(总共约有180 余张插图,除少许英文外,皆以中文说明)以利读者明了其意。相信这么多的图片说明,也是本书特色之一。迄今谈论挥桿技巧的人极多,但以物理力学的角度去分析挥桿动作的论述却不多见。希望这本较为特别的书能对新手有实质的帮助。
 
王钧生、王化远同志 3/29/2017

图书试读

第一部    高尔夫挥桿的物理原理

具有物理与机械力学背景及兴趣的人,可先详阅这一部分。

无此背景的人,或急于学习挥桿的新手,可直接前往第二部分,实用挥桿要领,阅读。在其全文之前,亦先简介最基本的原理及名词,以利阅读该部分之用。若遇有问题,想要深究,则可回到这部分查阅。

第1章    高尔夫挥桿(Swing)的物理力学分析

简略复习力学的直线运动(Linear Motion)与回转运动(Rotary Motion)

导出球速的公式──球速决定击球的距离

首先,我们须导出击球后,球刚刚离开桿头的球速(Vb)。因为这个速度决定球的飞行距离,亦即代表撃球的距离。如果能导出球速的运动公式,就可从此公式看出影响球速(亦即球的距离)的因素。

让我们先略为说明球速(Vb)与距离的关系。

高尔夫球的尺寸、重量、表面,都是同样的标准,其质量(mb)也都相同(球重1.6 oz = 0.1 lb ; 其质量:mb = 0.1 lb / 32.2)。mb 代表球的质量。

请看下列示意图Fig.1-1,球受到空气及风的阻力,也就是减速度(a),走了S 长度的距离就停止了(为便于明暸,视球以直线进行,本文不论及球的投射弧线)。

从物体运动公式:Vbc2 = Vb2 + 2 a S

球最后停止了,故 Vbc = 0 ;此时的加速度a 是「减速度」,为负值,故:

0 = Vb2 + 2 (- a) S

Vb2 = 2 a S

S = Vb2 / 2 a

从此公式看来,球速Vb 决定了球的飞行距离(在同样的空气、风力条件下)。

唯在进行物理力学分析及求得球速公式之前,宜先温习一下基本的物理力学定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轻松挥杆,打好高尔夫:了解挥杆物理,学好高尔夫的捷径》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作为一名对高尔夫充满热情却始终不得其法的球友,我常常感到沮丧。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让我进步的方法,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练习技巧。当看到“了解挥杆物理”时,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坚信,高尔夫击球并非仅仅是力量和技巧的堆砌,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科学原理在支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述这些物理学概念,例如惯性、角动量、力学传导等等,并将其与实际的挥杆动作联系起来。我希望它能揭示那些看似简单挥杆动作中蕴含的复杂物理规律,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击球会成功,而另一些则会失败。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从“盲目模仿”转变为“理性分析”,理解每一次挥杆背后的原因,并根据物理原理来调整自己的动作,那将是极大的突破。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真正掌握高尔夫的精髓,走上“捷径”,更轻松、更有效地提升我的球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是“轻松挥杆”和“捷径”这两个词,对于像我这样平日里工作忙碌,但又热爱高尔夫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觉得,想要打好高尔夫,除了勤奋练习,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只会事倍功半。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所说的“挥杆物理”到底是什么?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同样的动作,有时候打出来的球却截然不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释一些高尔夫挥杆中的关键物理原理,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身体重心转移来产生更大的力量,如何通过杆面角度的控制来影响球的飞行方向,以及如何利用惯性让挥杆更加流畅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将这些物理原理应用到我的实际挥杆中,从而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距离。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为我指明一条学习高尔夫的“捷径”,让我能够更少地走弯路,更快地享受到高尔夫带来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打了几年的高尔夫爱好者,我始终在寻找能够真正提升球技的“窍门”。每次下场,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那个不争气的右曲球,简直成了我的“心病”。我尝试过各种方法,看视频、请教练、参加集训,但收效甚微,有时候甚至觉得越练越糟糕。所以,当我看到《轻松挥杆,打好高尔夫:了解挥杆物理,学好高尔夫的捷径》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东西吗?”尤其是“了解挥杆物理”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数的书籍。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模仿教练的动作,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果能理解了挥杆背后的物理原理,比如杆头速度、杆面角度、触球瞬间的力学传递等等,也许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动作的关键点,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复杂的物理学原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与实际的挥杆动作相结合。我希望它能揭示那些隐藏在完美挥杆背后的科学奥秘,让我不再是“凭感觉”打球,而是“懂原理”地去挥杆。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我的右曲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纠正它,那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它。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不少高尔夫的书籍,有的讲体能训练,有的讲心理建设,还有的直接给出各种练习方法。但说实话,很多都让我觉得“知道了,但没学会”。就是那种,书里写得头头是道,我照着做,结果还是那样。这次看到《轻松挥杆,打好高尔夫:了解挥杆物理,学好高尔夫的捷径》,我最期待的就是它“了解挥杆物理”的部分。我对科学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总觉得如果能理解背后的原理,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比如说,为什么我的挥杆会时而不稳定?是握杆的问题?还是身体的转动角度不对?亦或是杆头的速度和路径出现了偏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比如力学、惯性、重心等等,解释清楚,并直接关联到我们实际挥杆动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里可能会有图表,分析挥杆过程中各个部位的速度和受力情况,解释为什么某些动作会导致力量的流失,或者为什么正确的发力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击球力量。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真正“理解”挥杆,而不是仅仅“模仿”挥杆,那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价值了。我期待它能给我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让我跳出那些千篇一律的练习建议,从根本上解决我的击球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简直抓住了我的心!“轻松挥杆,打好高尔夫”——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吗?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每次下场都像在跟大自然搏斗,球道上的击球总是时好时坏,那一杆下去,心里那个忐忑啊,简直比高考还紧张。我常常羡慕那些看着毫不费力的挥杆,球像长了眼睛一样飞向目标,而我呢?不是左曲就是右曲,要么就直接扎进长草区,看着别人的球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我只能默默祈祷自己的下一杆能有所起色。我一直以为打好高尔夫需要天赋异禀,或者就是得花上无数个日夜在练习场上挥汗如雨。所以,当我看到“了解挥杆物理,学好高尔夫的捷径”这句话时,我的眼睛瞬间亮了。难道真的有这么一条“捷径”吗?而且“物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技巧分享,而是深入到最根本的原理。我特别好奇,那些看似简单的挥杆动作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它们是如何影响球的飞行轨迹的?这本书会不会帮我破解这些谜团,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而不是凭感觉去挥?我真的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见解,让我从“盲目练习”转向“科学练习”,找到提升球技的真正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