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

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箴言
  • 每日
  • 灵修
  • 摩拉维亚
  • 信仰
  • 基督教
  • 灵性
  • 启发
  • 2019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来自德国的灵修书,每年畅销百万册!
  ★ 现代人QT(QuietTime)的最佳选择!


  第289年版,始于1731年的钦岑多夫
  时光递嬗中,一本源自于悠久历史,延续祝福的灵修书

  纯净,直接,简朴
  神的话,人的回应
  引领我们遇见神,与神同行

  世界喧嚷幽暗,心将安稳在何处?
  主是真光,愿祂的话语成为每日的引导与力量

本书特色

  ‧纯粹、简明,没有释经注解,直接默想神的话
  ‧每天两三节旧约与新约经文,一段祷词,一点读经进度
  ‧每天一页,附札记栏,可书写与上帝的亲密对话,或心情点滴、生活记事

各界推荐

  清晨,以初醒如赤子的心情品尝这一罇窖藏三百年的佳酿,让钦岑多夫选辑的经文精粹和属灵人祷词,为您挂上摩拉维亚弟兄会的动力引擎,陪伴您竟日悠游义人属灵的高原,跨越日午,直到日暮!——中华福音神学院 吴献章老师

  我所知道的每日灵修材料中,特别激赏这一本;简单的经文,短短的诗句或祷文,附加一点读经进度,让读者去默想、深思,并引我们来到耶稣脚前。——士林钖安堂 曹力中牧师

  上帝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摩拉维亚每日箴言》让我灵命每日更新。——余光

  借着上帝赐给我们的叮咛,使得我们可以天天反省!——终身义工 孙越
编织历史的经纬:一部关于十九世纪末欧洲文化变迁的深度考察 《光影交错的时代:德意志邦联解体与新帝国崛起的文化景观(1871-1900)》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叙事,而是试图从文化、社会心理和艺术思潮的微观切面,重新审视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后那段剧烈震荡的时期。作者摒弃了对俾斯麦式铁血手腕的传统聚焦,转而深入挖掘技术进步、都市化进程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性冲击下所经历的深刻断裂与重塑。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旨在捕捉那个时代复杂而矛盾的精神气质。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黎明与焦虑的萌芽(1871-1880)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德意志统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对个体经验的冲击。我们首先分析了“铁血政策”背后隐藏的文化代价——一种强烈的“国家构建”叙事如何压制了区域特性与多元声音。 1.1 柏林的崛起与“普鲁士化”的文化渗透: 重点研究了柏林作为新首都,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吸纳和重塑了原有的艺术赞助体系、学术机构和出版业的生态。考察了从海德堡、慕尼黑等传统文化中心向柏林迁移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心理调适过程。其中,特别关注了早期现实主义文学(如思特勒姆、冯塔纳的早期作品)如何巧妙地在官方赞扬与社会批判之间寻找立足点。 1.2 工业革命的余波:效率至上与工匠精神的冲突: 本章深入剖析了“格林德瓦德主义”(Gründermanagement,指早期工业管理模式)对传统手工业和地域性生产方式的冲击。通过对工人阶层家庭生活记录的分析,揭示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带来的异化感,以及对“真正德国精神”的失落感在民间哲学中的体现。 1.3 科学的胜利与信仰的动摇: 探讨了达尔文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潮在德国精英阶层中的迅速传播,以及这对路德宗传统和天主教信仰体系构成的挑战。我们考察了当时关于“进步”的辩论,揭示了许多人对未来科技乐观的表象下,深藏着对道德根基被侵蚀的深切恐惧。 第二部分:世纪末的审美转向与“新艺术”的诞生(1880-1890) 随着帝国的稳定,文化领域开始转向对形式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这是对僵硬的官方美学和早期现实主义的直接反动。 2.1 自然主义的局限与象征主义的兴起: 分析了德国自然主义(如赫尔曼·史托尔姆的后期创作)如何因其对社会黑暗面过于赤裸的描绘,而在保守的宫廷赞助下受挫。紧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法国象征主义如何通过翻译和少数先锋画家的引进,在慕尼黑和维也纳引发了对“暗示性美学”的追求。 2.2 音乐中的内在风景:瓦格纳遗产的重估: 本章着眼于李斯特和瓦格纳逝世后,其音乐遗产如何被不同的政治和美学派系所瓜分。探讨了布鲁克纳和马勒的早期作品中,如何将德意志民间音乐的元素与对宏大宇宙观的追问相结合,预示着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的普世精神追求。 2.3 艺术与工艺的融合:青年艺术运动(Jugendstil)的本土化: 详细比较了慕尼黑、柏林和德累斯顿等地“青年艺术运动”的不同侧重点。慕尼黑更注重流动的线条和对自然形态的抽象,而柏林则倾向于将设计融入到工业产品和日常用品中,展现了对实用美学的独特理解。 第三部分: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与“闲暇”的重构(1885-1900) 随着经济繁荣,一个庞大的新中产阶级(Bürgertum)浮出水面,他们的消费模式、休闲活动和家庭观念,成为塑造时代精神的关键力量。 3.1 休闲的商品化:度假与异国情调的迷恋: 考察了铁路网的完善如何催生了“疗养度假”(Kururlaub)和“海洋游览”的现象。分析了当时旅游指南和明信片中的图像如何构建了一种刻意逃离工业污染的田园幻想,以及这种幻想背后的阶级区隔。 3.2 德国家庭的“温馨化”:室内设计与女性角色的固化: 深入研究了维多利亚式室内装饰在德国的体现,特别是对“客厅”(Salon)的推崇。本章认为,当公共领域被男性主导的商业和政治占据时,中产阶级女性被推向了家庭美学和道德守护者的角色,这种“天使在家的形象”恰恰是社会压力下的防御机制。 3.3 咖啡馆文化与非正式的公共讨论空间: 探讨了柏林、汉堡等大都市中咖啡馆作为政治流言、文学沙龙和商业情报交流地的功能。这些空间如何成为官方审查体系之外,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思想碰撞的“第三空间”。 第四部分:边缘的声音与文化批判(1890-1900) 随着十九世纪末的临近,对帝国繁荣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的声音日益清晰,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反思浪潮。 4.1 尼采的“超人”与大众的误读: 详细梳理了尼采哲学在知识界和青年运动中的复杂传播路径。分析了其核心思想如何被简化、挪用,并成为反抗保守道德、追求个体意志解放的口号,同时也探讨了其思想被极端民族主义者错误诠释的早期迹象。 4.2 社会学的萌芽与对“群体”的恐惧: 考察了勒庞(在德语世界的接受度)和西美尔等思想家对“匿名化”和“大都市群体心理”的分析。揭示了德国知识分子对都市人群无意识行为和群体非理性力量的警惕,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发展方向。 4.3 “青年运动”的勃兴与对体制的反叛: 关注了德国“自由青年运动”(Freie Jugendbewegung)的兴起,他们反对家庭的压抑和学校教育的僵化。通过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早期集会记录,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回归、身体解放的早期探索,尽管这些探索在当时的社会中仍然是微弱且边缘化的。 第五部分:驶向新世纪的文化遗产(总结与前瞻)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总结十九世纪末的文化遗产,并指出这些矛盾与思潮如何为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爆发埋下了伏笔。 5.1 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冲突: 总结了新艺术运动、象征主义和早期表现主义在德国的交汇点,强调了对“形式的纯粹性”和“内在必然性”的追求,是突破旧有美学框架的关键动力。 5.2 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 论证了德意志帝国在短短三十年内完成的现代化,其文化上的急剧加速,导致了对传统的既依恋又排斥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成为理解魏玛共和国乃至更晚期历史的关键切入点。 本书通过对艺术、设计、日常生活和思潮的细致梳理,提供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十九世纪末欧洲文化图景,揭示了在一个看似统一的帝国之下,精神领域是如何进行着一场深刻而静默的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德国合一弟兄会


  又称「摩拉维亚弟兄会」,位于德国东部「主护屯」,此一小镇靠近波兰、捷克边界。

  1722至1727年,因宗教迫害,一群来自波希米亚合一弟兄会和邻省摩拉维亚的难民,先后逃亡至主护屯地区,当地领主钦岑多夫收留了他们。从此,合一弟兄会与摩拉维亚这两个名称在主护屯合而为一。钦岑多夫为了引导这些难民在属灵上走向合一,经过多年努力,第一本《每日箴言》在1731年诞生,成为主护屯居民每日灵修的材料。

  摩拉维亚弟兄会人数虽不多,却人人皆有宣教热忱。不论这些宣教同工被差至何处,分隔再远,身边都带着《每日箴言》,每天读着相同的经文,得以在圣灵的感动中彼此团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于焉合一。

译者简介

卢怡君


  德国鲁尔大学语言学博士
  中原大学应用外语系教授

李国隆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航空机械博士
  中原大学机械工程系兼任副教授

潘世娟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企管硕士
  目前专职翻译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每日生活的领航者

曹力中(士林钖安堂牧师)


  我多年前读教会历史时,就知道这本每年都出版的书Die Losungen,从1731年摩拉维亚弟兄们开始发行它,至今已近三百年了。德国摩拉维亚弟兄会的故事,是教会历史中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章,尤其在这教会全心想将福音传给万民,积极期待教会增长的时代,她对事工走向的教会,以及对强调内在品质的教会,都有话说。

  这个伟大事工起于一位伯爵钦岑多夫(他的名字有数种译法,这是本书的译名),年轻时将自己全然献上给主,他的传记作者之一这样称唿他:「一个向主说了永远的是之富有少年官。」他使用他的产业为当时受迫害的神百姓预备一个庇护所Herrnhut,刘幸枝姐妹写的《主护城传奇》(华神出版)将Herrnhut很生动的译为「主护城」。

  这些来自各教派的圣徒,用了相当一段时间学习彼此相爱,至终他们在爱里的合一带来了圣灵大能的浇灌。我一直记得这教会历史上重要的日子,1727年8月13日,那个週三上午他们在擘饼聚会中,经历了近代摩拉维亚弟兄们的五旬节。五年后,他们才差派了第一位宣教士前往异教徒的世界,但十年后已差派了七十位宣教士,而他们整个社区才六百人!

  他们一直不是很大的团体,但带出伟大事工的卫斯理兄弟是借着他们经历得救确据,进而带来大复兴的。他们有个持续了一百年之久的24小时守望祷告网,参加者无论人在家里、外地、海上,都持守着,说不定是教会历史上最先这么做的团体。

  钦岑多夫伯爵的教父是敬虔主义的创始人,钦岑多夫一生过着敬虔爱主的生活,他曾发出这样的心声:「我只有一个热诚了,就是耶稣!」卡尔巴特说他「可能是近代唯一真正以基督为中心的人」;费尔巴哈则说他是「路德的再生」。他致力于帮助社区与教会中的圣徒过敬虔生活,其中一个安排就是每天晚上给他们一句经文,做他们第二天整日默想遵行的金句,还附加一首诗或一个祷告文。

  从1731年开始,他们将每天金句与诗句编成一册书,称作Die Losungen,意思是作为每天信仰生活的指引或标语。好几年前就有有心人开始发行其中译本,其中最积极的是一位商人曾德裕弟兄,这位曾弟兄曾在我的教会聚会一段年日,每年都费尽心思找人帮忙翻译,然后印行。

  我手头最早的有1994年版,书名译作《每日生活经句手册》,2001年开始译作《每日基督信仰生活的领航者》。我手头有的书只到2004年版,因为曾弟兄于2005年罹病过世。

  如今很高兴宇宙光接下这项宝贵事工,相信能叫更多人得着帮助。我所知道的每日灵修材料中,特别激赏这一本;简单的经文,短短的诗句或祷文,附加一点读经进度,让读者去默想、深思,并引我们来到耶稣脚前。

二百八十年的属灵传承与祝福

林治平


  二百八十年!好一段悠远漫长的日子。

  1731年德国的钦岑多夫为了统整联合不同文化的弟兄会的会员们,首次发行这本灵修小册。循着圣灵的感动,尽管大家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处所,却相约每天打开这本小册,研读默想大家从圣经中共同选出的一节旧约、一节新约,再加上一段引人深思的回应短文,如此而已。没想到这些箴言、短文,竟然像盐一样,在不同的人心中,起了奇妙的调和融化的力量;也如明光照耀,除去了各人暗藏心底的隐私。只因每天读这短短的三句话,竟然使得摩拉维亚弟兄会成为一股属灵生命的滔滔洪流,贯穿历史、影响深远,在整个属灵生命宣教运动上,沛然莫之能御。

  宇宙光何其荣幸,能透过中原大学应用外语系主任卢怡君博士,而取得主护屯摩拉维亚弟兄会的授权,出版摩拉维亚弟兄会《每日箴言》全球中文版。并蒙卢博士及其夫婿李国隆博士直接由德文译为中文,让这份历经近三百年属灵传承的祝福,也能传送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手中。

  一本这么简单的书能走过历史长河、跨越数不清的艰难,持续发行近三百年而历久不衰,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说这不是一件神蹟吗?

  请快打开这本《摩拉维亚每日箴言》中文版,让神蹟也在你我身上展开。

新版后记

  2010年宇宙光有幸出版合一弟兄会发行两百八十年的《每日箴言》灵修手册。从那时开始,宇宙光便承袭合一弟兄会的传统,在每天的晨更,朗读这本书中经由合一弟兄会同工依据过去二百八十年的传统,祷告寻求、精挑细选出来的新旧约经文,配合每日的祷词嘉言,开始一天的事奉。多年于兹,从未间断。奇妙的是,这些经文祷词嘉言,每在我们的生命事奉的关键时刻,适时出现,成为陪伴我们跨越艰难、进入丰盛的及时助力,我们想这恐怕是这本《每日箴言》灵修手册能持续发行、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当然,我也要特别感谢卢怡君、李国隆及之后加入的潘世娟三位译者持续多年字斟句酌,将这些祷词嘉言从德文译成中文的匠心与辛劳。

  这本《每日箴言》距合一弟兄会出版第一本已有二百八十六年,也是宇宙光中文版第六年,我们特予以改版,以方便更多人阅读。

  快打开这本书吧!想想看每天早上都有五十多种不同语言的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与你一同共享上帝的恩言赐福,并且同心低下头来,向上帝祈祷,是多么奇妙的恩典祝福啊!
 
2015年10月29日
(本文作者为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译序

从翻译说起

卢怡君


  翻译《摩拉维亚每日箴言》当然是上帝的唿召,在宇宙光出版的第一本台湾中文版《每日箴言2011 年》译序中,我已经将自己与这本灵修书从结识到翻译成书的心路历程做了铺陈,如今,已是第九年了。然而,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点,并非从我开始翻译《每日箴言》才晓得。二十几年前,第一次在德国大学的汉学系修翻译课,就令我这个自认「汉学素养挺好,德语水平尚佳」的台湾学生对翻译避之犹恐不及。

  ***

  初夏午后,教室里十几个学生埋头苦思翻译作业,在那个没有网路、google 和手机的年代,每个人桌上堆满各式各样的辞典和参考书,微醺的暖风中不时传来翻书页的沙沙声。来自北京的李教授在汉学系里开授「文心雕龙」和「中德翻译」,今天他要我们把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译成德文――「希望保留诗歌的节奏感,最好还能押韵,(哇咧,最好是哦!)50 分钟后交卷」,李教授交待完便走出教室。

  一会儿,后面有人用原子笔盖戳我的背,是卡萝拉,她压低声音问:
  「怡君,妳觉得这句『悠然见南山』里的『南山』是单数还是复数?」
  「蛤?妳说什么?」我一时没会意,不知道她在问啥。卡萝拉还没来得及复述,坐在右后方的汉斯听见了抢着搭腔:
  「对啊,我知道『採菊东篱下』的菊花应该是复数,但是『南山』呢?妳认为是一座山还是很多座山?」于是,左后方的奥图也听见了,马上接着说:
  「还有,『南山』是一个专有名词呢,还是指位于南边的山?」

  「如果是专有名词就好办,是单数,但如果是南边的山呢,就得考虑单复数了。」旁边的沃夫冈也加入讨论。这几个人叽叽喳喳搞得全班都听见了,顿时前后左右十几双眼睛都朝我望过来,眼神中流露询问的期待,希望我给个标准答案。

  「我……我不知道。」这是实话,从小到大念了多少中国诗词,压根儿没想过这种问题。
  「怎么会呢?」卡萝拉不放弃:「这里只有妳是讲中文当母语的,想一想嘛。」
  「对啊,妳在台湾不是念过中文系?陶渊明的诗嘛,一定读过的,肯定知道。」前面的姗德拉转过头来,脸上堆满自以为是的笑容。
  「是啊,妳以前的中文系老师是怎么讲的?」
  「没提过陶渊明住哪里吗?哪座山下啊?」
  「老师没教这首诗吗?」
  「李教授说这是很有名的〈饮酒诗〉耶,妳的老师不会不教吧?」……

  霎时间,好像整个台湾中文系的荣辱兴衰、还有我的诗选老师的学术声望是否会毁于一旦,全成了我的责任,端视我能不能给他们答案。天晓得,我根本不会、也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一股莫名的恼怒升上来,我起身把桌上的字典、参考书、笔记本和笔盒一股脑儿扫进包包里,大声说:「你们这样乱七八糟解读陶渊明的诗,根本没读通中国文学,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你们这样念汉学,通通不及格。」然后拎起包包甩头就走,留下日耳曼蛮族面面相觑。那一次的翻译作业,全班通通不及格。

  ***

  从那时候开始,我再也不修翻译课,尤其排斥中德翻译,当时汉学系的马丁教授曾经询问我可否与他一起合作翻译金庸武侠小说,我想都不想就回绝了,态度决断得让他有些错愕,这个读了一辈子中国书的德国人极为讶异,通常措辞迂回婉转的汉语人士怎么会讲话如此断然直接?!后来我在研究所主修语言学,渐渐能够理解当初翻译课的德国同学为什么会问出那些搞错重点的问题,也很庆幸上帝最初是向希伯来先知启示,而非启示古代中国圣贤让他们用汉语写下圣经。也因为学这个专业,圣经里有关「语言」的记载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

  语言真是一个很特别的东西。首先,上帝用祂的话语创造了宇宙万有,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约翰福音〉也记载「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这里的「道」希腊文叫作logos,原意就是「话语」。再者,上帝在所造的万物之中,唯独赋予人类语言能力,使他有别于其他物种,能够与上帝交谈、聆听上帝的话。令人惊讶的是,语言竟然也是上帝用来惩罚人类的方式之一。最初亚当夏娃犯罪,代价是被逐出伊甸园与上帝隔离;而后整个人类败坏,上帝用洪水来毁灭世界,仅留下挪亚一家。接着,就是巴别塔的咒诅了,因为人类的骄傲,上帝让人们彼此语言不通,无法完成自以为了不起的工程;我们当然也不会忽略,祭司撒迦利亚因为不信上帝借天使向他说的话而暂时成为哑巴,不能开口说话直到预言应验的日子。

  对我个人而言,圣经里最有意思的一个跟语言现象相关的记载,是在〈士师记〉12 章。以色列十二支派当中有一个支派叫以法莲,以法莲人与其他支派不同之处,就是他们不会发「虚」这个音,只要希伯来语中碰到要发「虚」的地方,以法莲人都只能念成「斯」。有一次,这个支派被基列人追杀逃到约旦河边,守在渡口的基列人为了辨别来者是否以法莲人,要求每个渡河的人念一个词「示播列」(shibboleth),如果是以法莲人,就会说成「西播列」(sibboleth),当下基列人就将他抓住杀害。这是口音攸关生死的一个极端事例,然而不可否认的,一个人说话的咬字、腔调以及用字遣词,往往会不自觉流露出他的背景身分。在这里,我又想到约书亚,他是继摩西之后的以色列领袖,也是以法莲人,想当然尔他讲希伯来语时也都把「虚」念成「斯」,因此他原本的名字叫「何西阿」(Josea),名字里没有「虚」的音。但是当他与其他支派一同被差去窥探迦南地时,摩西就给他改名叫约书亚(Joshua)(〈民数记〉13 章16 节),圣经里没有说明摩西为什么给他改名字,但是对研究语言的人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未来的领袖,一个要带领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的领导者,除了胆识勇气与纯正坚定的信仰,还必须训练讲话咬字清楚,摩西让他从自己的名字开始练习,要能分辨希伯来语中的「虚」、「斯」并且发音正确。当然,并非口齿伶俐、舌灿莲花、辩才无碍的人都是当领袖的材料,但是反过来看,凡是拥有领袖气质与魅力的人,有哪个是讲话稀里唿噜含混不清的?

  再回到巴别塔。上帝因为人的骄傲而变乱他们的口音,算是一种惩罚,然而对研究语言的人却是莫大的福气,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语言,各个语言独特的结构之美常常令我惊叹不已。回想起,当初在翻译课上对同学发脾气委实没有必要,不过念大三的德国年轻人,如何能够领会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心境以及与大自然互动得到的体悟,更关键的是,德语和汉语两者实在天差地远。语言结构确实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德语语法复杂、严谨又逻辑,适合用来思考、辩证与推理,对于名词单复数、位格、性别、人称、动词变化各个层面都斤斤计较,一丝不苟,难怪德国人那么喜欢讲道理,出了那么多哲学家和法律学家。同理,当德国同学要把中国诗词翻成德语时,他的母语框架已经把他的思考方向限制住了,他不得不计较这些我们看来琐碎不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看重的价值也会反映在语言里,当中国人用「吃饱没?」来互相问候时,德国人说的是「一切都按着秩序在走吗?」(Alles in Ordnung?)。现在已经习惯了,但是三十年前当我第一次在学生食堂听到同学这样彼此问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当我不再那么排斥翻译,并且想到借由翻译可以让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与了解时,已经是在念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了,那时候我也已经读过关于钦岑多夫、敬虔主义、合一弟兄会以及摩拉维亚复兴的历史。而当我决定要将《每日箴言》翻译成中文出版,又是回台湾在大学里教书十年之后的事了。幸好,翻译《每日箴言》,是从德语翻成自己的母语,然而在阅读德语原文时,却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咀嚼,细细体会那隐含在每个字词屈折变化、每个变化相互牵涉关联之中的语意,理解领悟之后,再用合乎中文语法的句子译写出来。在德文与中文转换当中,每逢遇到瓶颈过不去时,就感受到数千年前巴别塔的惩罚威力尚在,然而当我最后将译好的中文词句与德文原文对照时,往往觉得不可思议,语言与思考方式南辕北辙的两个民族,却都可以认识、相信同一个上帝,领受同样的诫命与应许,对祂发出同样的赞美感恩。这真是神蹟。
 
  主后2018年仲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小书,我在朋友的推荐下才接触到的。他跟我说,这本书可以作为每天的心灵早餐,一点点地滋养心灵。一开始我有点怀疑,毕竟现在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是昙花一现,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还是入手了。 这本书的外观设计,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朴素”。没有花哨的插画,也没有醒目的标题,就是一本厚度适中的小书,封面配色也很柔和,让人一看就觉得很舒服,没有压迫感。放在床头柜上,就像一个安静的伙伴。 我通常会在每天睡醒之后,在还没有完全清醒的时候,随手翻开它。有时是随意的翻到某一页,有时是按顺序翻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灵活,不像一些书那样有固定的主线。你今天翻到哪一篇,就读哪一篇,它都能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它呈现的内容,不像那种长篇大论的哲学著作,而是更像是生活中某个时刻的一句感悟,或者是一个小小的提醒。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却非常精炼,而且常常能说到点子上。有时候,它能帮助我把那些模糊的、难以言说的情绪,变得清晰;有时候,它又能给我一些在犹豫不决时,所需要的勇气。 我觉得,《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它的“陪伴感”。它不会给你强加任何观点,也不会要求你立刻做出改变。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用它那温和而有力的文字,在你感到迷茫、失落,或者仅仅是想要一点点慰藉的时候,给你一点光亮。对于在台湾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渴望内心平静的每一个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

评分

《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书,是我去年底在诚品书店闲逛时,意外发现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有点低潮的时期,感觉生活好像缺乏一些方向和动力,总是在原地打转。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它可能是我需要的,那种能提供每日鼓励和启发的小册子。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心想大概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吧。但当我翻开它,读到第一页的内容时,我立刻就被一种温暖而深刻的文字所吸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不生硬也不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贴近人心的笔触,娓娓道来。 我最喜欢它每天提供的内容,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刚刚好可以让我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沉浸其中,进行思考。我通常会在上班的通勤时间,或者午休的时候,拿出这本书。有时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能让我对某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突然产生新的领悟。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力量,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重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我发现,自从开始阅读这本书,我的情绪波动似乎也变得平缓了许多,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起伏。 对于在台湾生活的我们来说,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沉默但充满智慧的朋友,它不打扰你的生活,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悄悄地递上一剂良药。它是一种温和的陪伴,一种持久的启发,非常值得每一位渴望内心成长的人去品读。

评分

《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书,其实我拿在手里有一段时间了,但真正开始阅读,是最近才找了个空檔。坦白说,当初会买它,一方面是因为对“摩拉维亚”这个名字有些好奇,总觉得带有一丝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则是被它“每日箴言”的定位所吸引。我一直觉得,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难免会有疲惫、迷茫的时刻,而一本能够提供心灵慰藉、指引方向的书,就显得尤为珍贵。 拿到书的时候,它的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内敛的感觉。封面没有过于花哨的图饰,而是以一种素雅的色调呈现,隐约透出一种不张扬的智慧。翻开内页,纸质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感,读起来眼睛不会觉得累。我特别喜欢这种低调的质感,仿佛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力量,不需要大声喧哗,就能触动人心。 “每日箴言”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意味着每天都可以从书中汲取一点养分。我通常会在早晨,冲一杯咖啡,然后静静地坐在窗边,翻开当天的篇章。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仪式,一个与自己对话、与世界连接的时刻。我发现,有时候仅仅是短短几句话,却能点醒我一些平时忽略的细节,或者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启迪,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像那些说教式的励志书籍,而是用一种更温和、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渗透到我的思绪中。我开始更加留意身边的小确幸,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无声地陪伴着我,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引。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立刻“醍醐灌顶”的书,而是一种缓缓的滋养,一种长期的陪伴。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渴望找到一丝宁静与力量的台湾读者朋友们,我真的非常推荐你们去体验一下。

评分

说实话,《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的。当时我对摩拉维亚这个地方知之甚少,只觉得书名听起来有些神秘,又有点古典的味道。店员小姐也很热情地向我介绍,说这本书适合每天读一点,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出于对未知的好奇,我便将它收入囊中。 拿到书之后,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设计。它没有那种大批量生产的商业气息,反而有一种手工制作的精致感。封面的材质是那种有纹理的纸,摸起来很有质感,色彩也很沉静,给人一种祥和安宁的感觉。书的整体大小适中,方便携带,即使是通勤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拿出来翻阅。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把事情做到有条理的人,所以“每日箴言”这个设定立刻吸引了我。我习惯在每天的开始,或者结束的时候,花个几分钟时间,翻到当天的内容。有时候是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我泡上一杯热茶,然后慢慢品读。有时候是夜晚,在睡前,它能帮助我涤净一天的疲惫,让思绪变得更加清晰。 这本书的内容,不像那些大段大段的理论讲解,而是精炼的语句,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日常的篇章里。我惊喜地发现,这些箴言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且往往能触及到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们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非常贴合生活,能让我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从中获得共鸣。 对我而言,《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针,它不强迫你改变,只是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点点光亮,让你看见前行的方向。我常常会把一些触动我的箴言抄写下来,贴在书桌前,时刻提醒自己。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平和的力量,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这本书我接触的时间不长,大概是去年的圣诞节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书店上看到的,当时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总觉得“摩拉维亚”自带一种历史的韵味,而“每日箴言”则让人期待它能成为生活中一个固定的精神寄托。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其实挺惊讶的。它不像一般励志书籍那样,封面醒目,字体夸张。它更多的是一种低调的优雅,一种沉静的质感。封面的触感很特别,摸起来有点像亚麻布,颜色也非常柔和。整本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仿佛握着一份珍贵的礼物。 我之所以会特别喜欢它,是因为它没有设置太复杂的阅读门槛。每天只需要花上几分钟,就可以读到一篇内容。我通常会在每天的清晨,还没完全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天时,先翻开它。它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唤醒,让我从睡梦中慢慢过渡到现实,并为新的一天注入一些积极的能量。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奇的观点,而在于它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触动人心。它所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箴言,虽然简短,但却字字珠玑,常常能让我从中感受到一种古老的智慧,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对我而言,《摩拉维亚每日箴言2019》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暂停键”,一个让我得以在忙碌中稍作喘息,反思生活,并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港湾。在台湾这样快节奏的社会里,拥有这样一本能够给予心灵滋养的书,真的非常宝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