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

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净土宗
  • 徐松石
  • 起信论
  • 精装
  • 早期作品
  • 信仰
  • 宗派
  • 中国佛教
  • 净土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徐松石,原名徐振凡,自号照流居士,一九OO年生,曾分别在上海广东浸信会、香港尖沙咀浸信会、美国三藩市自立浸信会担任牧师,曾任《真光》杂志主编,在香港浸信会出版部充任编辑及总干事。他在基督教文字工作上的贡献,包括早期本色化神学的建构,涉及基督教与本土宗教、文化和民族的关系,晚期更包括华人浸信会历史的整理和编纂,编写了五辑《华人浸信会史录》。他在教会群体内的牧养文章和讲章立场,着重信徒的灵性生命的培养和教会的发展,坚持圣经字面的权威,为一多产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和牧师;然而他最为学人所熟识的却是他的民族学研究,例如《泰族僮族粤族考》一书曾被民国时期的中央政府教育部颁发学术着作奖,《粤江流域人民史》一书出版即被翻译为日文。

  根据本书编注者的分析,徐松石的思想曾经历过许多转变,可区分为轻视西方文化期、轻视一切宗教期、基督教排他主义期、建设中国本色化神学期、坚持圣经字面权威的基要主义时期。本书编录徐松石上世纪三O至四O年代,以基督宗教的传教困境作为问题意识,进行基督教与中国宗教对话的四部作品,包括:《耶稣眼里的中华民族》(1934)、《基督教的佛味》(1935)、《圣道起信论》(1940)、《中华民族眼里的基督》(1948)。在《耶稣眼里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眼里的基督》中,他以比较文化/宗教的视野与文本分析的方法,透过中西经典语意的爬梳,比较彼此之间人生观、伦理观、善恶观与宗教观的差异与得失,析分中西文化与基督教的组成内容与核心精神,尝试破除不同宗教与教派间在形式上或字面意义上的差异,探讨彼此间于根源上的共通目标,并在方法上补充彼此间的不足及流弊。其中亦有徐氏运用其民族学专长的篇章,考证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古早时期曾有的互动,最终旨在供信徒能以「中国文化与基督信仰彼此间需互相接纳」的观念来传递基督教,同时也使基督教能借此与其他宗教达成实质上的合一。

  《基督教的佛味》与《圣道起信论》则集中讨论耶佛会通的议题,前篇集中讨论几个耶佛思想上表面差异之处,如:位格与非位格、自救与他救、恶的来源、三世轮回与末世等议题之探讨,求其互相补正之处,并以佛教徒熟知的判教方法结合宗教社会学的成果,整理儒、佛、耶教概念上的同异与高下之别,篇末附有耶稣生平、教会历史、圣经介绍以及佛陀生平、佛教简史、佛教经典介绍及教理问答。「假如基督徒不肯研究佛教,怎能希望自己的信仰成为最有根基的慧信呢?」昔日《大乘起信论》说明佛法之广大,激发众生生起信从之心;徐松石研究佛教、吸收儒道,使基督教道惯乎众教之中,超乎众教之上,亦为使读者都能消除疑惑,发「起」崇「信」基督之心。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之外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中国哲学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魏晋玄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澄明与思辨的交锋:魏晋风度与中国哲学的转向 一部深度剖析中国思想史上关键转折点的史诗级著作 本书并非关于宋明理学或近现代思想家的研究,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浪漫化理解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本书系统梳理了自汉代儒家独尊到玄学兴起,再到佛教融入的复杂思想图景,深入探讨了“竹林七贤”背后那些深刻的哲学思辨,以及这些思辨如何彻底重塑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 第一编:汉末的裂痕与玄学的萌芽(约 400 字) 东汉末年,经学衰微,纲常名教在军阀混战中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本书首先详尽分析了“独尊儒术”体系在社会动荡下的内在张力。我们摒弃了将玄学简单视为“名士清谈”的肤浅认知,而是将其视为对僵化教条的深刻反拨。 重点考察了蔡邕的疑经派思想对经学权威的动摇,以及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注疏所体现出的本体论转向。王弼提出的“贵无论”和“名教本自然”的命题,并非是对儒学的彻底背弃,而是一种在政治现实压力下,试图从本体论层面为“人”的个体价值寻求辩护的艰难尝试。本书通过对早期文本的精细比对,揭示了玄学如何从对“有”与“无”的形而上探讨,逐步滑向对个体生命境遇的关注。 第二编:竹林七贤与“言不尽意”的困境(约 550 字) 本书的核心部分,深入描绘了魏晋玄学的高峰——竹林七贤群体的精神面貌与哲学建构。我们重点解析了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批判性姿态,并非单纯的叛逆,而是对“道”与“德”在现实政治中被异化的深刻悲悯。嵇康对音乐的执着,被置于其生命哲学体系中进行考察,揭示其对“自然之性”的张扬,是其反抗人为规范的终极体现。 随后,本书细致辨析了阮籍的“旷达”与“不羁”背后的哲学意涵。通过分析其《咏怀诗》中的隐语和象征手法,我们发现阮籍实际上是在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方式,进行着本体论层面的探索,试图在“无”的境界中寻找精神的栖居地。 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向秀与郭象的“《庄子》注”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向秀继承了王弼的理趣,强调“独化”的个体体验;而郭象则发展出“齐物”的彻底性,提出了“物我相忘”的境界。本书认为,郭象的学说标志着玄学对个体自由的肯定达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高峰,同时也预示了其超越现实的局限性。通过对“言意之辨”的探讨,本书揭示了魏晋士人如何在“得意忘言”的哲学困境中,挣扎于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把握。 第三编:玄学与佛教的会通:中古哲学的转型(约 350 字) 魏晋玄学的成熟与佛教思想的传入,构成了中古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互动。本书详细考察了何晏、王弼的思想如何为佛教义理(特别是般若学)的本土化提供了现成的术语和思维框架。 重点分析了竺道生的“格义”尝试,即如何运用“本无”与“非有”等玄学概念来阐释“空性”。本书认为,玄学为佛教提供了思想上的“接口”,使得印度哲学能够在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中扎根。这一会通过程,虽然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也间接导致了玄学自身的衰落,因为它所关注的终极关怀,在更系统、更具包容性的佛教体系中找到了更完善的表达。 第四编:风度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后世影响(约 200 字)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拉回历史的宏观叙事。魏晋风度(如服饰、饮酒、言谈)被视为一种社会美学化的哲学实践。这种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虽然在政治上最终让位于更为严酷的皇权(如“竹林七贤”的悲剧收场),但在文化上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士人文化中“清高与不羁”的审美范式,深刻影响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以及宋代文人对“天理”与“人欲”之间微妙平衡的持续探索。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醒的认识:魏晋的思辨,是一场关于人性、自然与制度之间永恒张力的严肃对话。 本书特色: 文本学深度挖掘: 区别于一般通史的概括,本书大量引用和解读了《世说新语》、《高士传》以及王弼、郭象的注疏原文的细微差异。 本体论聚焦: 强调从“有无之辨”的哲学核心切入,而非停留在轶事层面。 史料严谨扎实: 结构清晰,论证逻辑严密,适合对中国哲学史有深度研究兴趣的学者及高阶爱好者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远泰


  土生土长香港人,在香港接受大学教育(主修电子计算科学),八九年发现自己的福音信仰无法承载当时在北京发生的学运结局,自此努力学习中国教会史、中国文化和基督教神学,在香港建道神学院完成神学进修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以研究中国耶佛对话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神学院副教授,着有《张纯一的佛化基督教神学》、《是敌?是友?科学与宗教的多元关系》(与林子淳、赖品超合着)及《地狱,永远的刑罚?破解地狱的迷思》。现在研究兴趣包括宗教神学、比较神学及普救论。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iii
总序 周联华 v
补序 周联华 viii
增补序 曾庆豹 ix
编者序 苏远泰 xv
导论 苏远泰 xvii
参考书目 l
编辑凡例 liii
正异体字对照表 liv
耶稣眼里的中华民族 1
中华民族眼里的基督 235
基督教的佛味 429
圣道起信论 477

图书序言

编者序

  徐松石牧师,在基督教的学术圈子内不算为多数人所认识的名字, 他在中国神学和本色化的讨论里,名气肯定不及赵紫宸、吴雷川、谢 扶雅、王治心等人。他最为学人所熟识的,首推他的民族学研究,例 如他对中国泰族、僮族、粤族的考究,就曾得中国国民政府的学术着 作奖状。而他有关基督教的着作,较多人认识的并非学术的文章(尤 其有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是他在教会群体内的牧养文章 和讲章:他的立场可以说倾向保守,着重的是信徒的灵性生命的培养 和教会的发展,极端地坚持圣经字面的权威,本色神学的讨论要不是 绝无仅有,就是反对以中国文化来改变基督信仰。

  不过,如此被认识的徐松石,其实是在上世纪五○年代离开被中 共统治下的大陆而前往被英国殖民的香港后所表现的他,我称之为晚 期的徐松石。在上世纪三○至四○年代的徐松石,除了是一间基督教 女子中学的校长外,还是教会的执事(后被按立为牧师),更主要的 身份是一名基督徒文字工作者。基于他在年幼时已熟读儒、佛、道的 经书,深谙中国文化,又有机会负笈进修宗教教育,令他不单撰文回 应本色化的问题,还身体力行写了不少文章去本色化基督教,使基督 教与中国文化彼此融合。他的工作具相当的原创性,不只是撰文宣传 为甚么外来的基督教需要本色化,还实实在在地进行了本色化神学的 创造,特别是以中国佛学和儒家来建构中国的基督教神学。原来,早 期的徐松石以「照流居士」自称,他相当欣赏和认同中国佛学的宇宙 人生真理,例如以佛教的真如来表示上帝的内蕴性,以「一心二门」 来解释恶的来源,以佛性思想来指出众生皆有上帝性。这样的思考是 相当创新及具建议性的,要不是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神学有一定的识 见,断不可产生出这样的「中国神学」。

  可惜徐松石早期思想的创见少被注意和讨论,可能是学人的遗漏, 亦可能是大家有点不相信如斯保守的浸信会牧者竟然在人生的前期曾 写出如斯开放的文章。笔者认为,徐松石早期的神学思考,十分值得 向大家介绍认识,尤其是对研究中国神学或本色化神学的学人。

  本书编录了徐松石在上世纪三○至四○年代所写的四本书,包括: 《耶稣眼里的中华民族》(1934)、《基督教的佛味》(1935)、《圣 道起信论》(1940)、《中华民族眼里的基督》(1948)。此四书的 内容都是徐松石尝试解释为何中国需要基督教,及为何基督教需要中 国文化,各书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总意是融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令 基督教再不是洋教,上帝亦不是西方军事强国的上帝(特别参阅《耶 稣眼里的中华民族》),上帝其实早在中国文化内出现,中国文化是 上帝的启示,可以滋润基督教(特别阅读《基督教的佛味》、《圣道 起信论》两书)。但读者亦不难发现,徐松石最终仍然相信基督教可 以成全中国文化,即中国最需要的是基督教,从判教的角度看,徐松 石判基督教最高,中国人更需要基督教的信仰和真理来完成其使命(特 别参阅《中华民族眼里的基督》)。

  笔者在编注此四书时,尽量注释一些较难的概念,特别是中国文 化的概念和经文。四本书均是对徐松石所写的短篇文章加以辑录,故 此读者难以找出一气呵成的主题,而是见到徐松石对不同课题的洞见。 为了让读者对每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笔者在每篇文章前均有一 个简短的导读按语。笔者从不认为自己的见解能独断徐松石的思想, 不过是笔者对他的思想的一个阅读、一个理解,所以请读者自行阅读 内文,然后与笔者的导读对话。若大家可以从笔者的导读有所启发, 笔者把荣耀归予我所信奉的主耶稣;若大家觉得笔者的理解出现问题, 而可以有精准和创意的理解,笔者绝对接受大家的批评,又归荣耀给 上帝,因祂可以借着徐松石的写作,引导更多人有更好更准确更创意 的阅读。愿编注此书,叫更多学人可以认识和欣赏早期徐松石的神学 工作。惟愿上帝得荣耀!

图书试读

上帝和真如
 
编注者按:宗教多元论者约翰希克(John Hick, 1922–2012)在《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一书中,把宗教所信奉的对象分类为位格(personal)和非位格(nonpersonal),而基督宗教所信仰的上帝(耶和华)属于位格性,又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以色列人重视历史,也强调上帝是超越的他者。希克认为佛教所强调的空是非位格性的,而空的完满性同时反映在他所肯定的东西上,即充满存在的真如,是内藏于万物之内──上帝与真如看来是南辕北辙。但徐松石不同意希克上述的观点。
 
本文是徐氏一篇十分具创意的作品,他认为上帝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上帝。他的立论是:首先,他从佛家的角度出发,认为真如就是宇宙的主宰实体实性;但若从人的方面说,真如就是人的真心。另外,佛家也不反对创造之说,只要所谓的「创造」并非由一位宇宙以外的创造主无中生有地创造,而是指宇宙的真常和自性,在变迁中无常变现出现有的天地。而按基督宗教的圣经所说,道就是上帝,而万物是借着道而造,而道就是灵、理、律、因果、真如、真智慧的意思,故此,「宇宙就是道,道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宇宙。」而圣经又说道在人的心里,没有内外,即道在人心。徐氏就是如此那般地把道看为是宇宙,又是上帝,又是人的心;但正如之前所说,佛家又把人的真心视为真如──如此,便顺理成章得出上帝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上帝了。
 
但徐氏并没有把上帝和真如完全等同,他仍然十分强调两者的差异,就是基督宗教强调「动」的一面:上帝是真智慧,有计划、有理智,产生能动、改革、积极行动的性格,令信奉基督宗教的世人在文化的形成上倾向行动、积极和改进自然;而佛教则强调「静」的一面,宇宙不过本着孤寂的因果作用而有,是消极而成幻相,令信奉佛教的世人较重视万物平等,一切随顺又行,以适应自然为主,并不乐于改动。但徐氏强调,耶佛两教实可参考对方的长处,彼此丰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 这本《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的出现,对我而言,不啻于在知识的荒漠中发现了一泓甘泉。徐松石先生,这位在学术界声名远扬却又稍显神秘的前辈,其早期思想的结晶能够以如此精美的精装本形式呈现,着实令人欣喜。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以及对真理不懈探求的赤诚之心。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佛教哲学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佛教思想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感徐先生早期著作所蕴含的开拓性意义。他并非仅仅在重复前人的论述,而是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那些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特别是“起信”二字,在我看来,蕴含着作者对于如何革新佛教思想,使其更具时代生命力的深刻思考。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些早期的文字,一窥他思想的源头活水,理解其日后学术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审视一位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历程,也为我辈学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徐松石先生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的佛教爱好者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但他的早期思想,却一直是扑朔迷离,难以窥见全貌。这本精装本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重要的空白。书中的“起信”二字,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提法,它不仅仅是关于信仰的建立,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重新追问。我迫切地想知道,徐先生是如何将这种“起信”的精神,与佛教所说的“圣道”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佛教思想深邃内涵的重新探索。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那些看似古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也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说实话,在收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徐松石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后期的一些宏篇巨著。这次能够一窥其“早期着作选集”,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探险,一次深入历史河流源头的溯源之旅。精装本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也暗示着其中内容的非同小可。我个人尤其对“圣道”二字在其中的阐释感到好奇。在佛教的语境下,“圣道”往往指向解脱的路径,是智慧与慈悲的融合。那么,徐先生在早期是如何理解和阐述这一核心概念的呢?他的“起信”又与“圣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猜想。这本书的出现,恰好为我解开了这些谜团。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并由此出发,构建起自己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滋养,一次关于信仰与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

在台湾,佛教思想的传播与研究一直有着深厚的土壤,而徐松石先生的著作,无疑是这片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的出版,对我而言,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过去的珍贵礼物。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位思想家的全貌,必须从他的起点开始。而“早期着作”,恰恰是最能展现其思想萌芽、探索和形成过程的宝贵资料。书名中的“圣道起信论”,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性的张力。“圣道”,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起信”,则是踏入这一境界的起点。徐先生是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这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这本书的精装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尊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对于我这种在学术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来说,一本新书的出现,往往会引发我对其学术价值的审视。而《圣道起信论(精装):徐松石早期着作选集》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徐松石先生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而其早期思想的价值,往往被后期更为人熟知的论述所掩盖。这本选集,就像是为我们揭开了一层面纱,让我们得以直接面对他思想的本源。书名中的“起信”二字,我认为是理解徐先生早期思想的关键。“起信”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接受,更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精神自觉。而“圣道”则是这一自觉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我非常想知道,徐先生在早期是如何论述这种“起信”与“圣道”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他的论证方法是否已经显露出日后其学术体系的雏形。这本精装书的出现,无疑将为我们理解徐松石先生的学术思想史,提供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入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