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考
  • 人生
  • 提问
  • 反思
  • 认知
  • 观点
  • 独立思考
  • 常识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箴言二十六章4-5节

  在《圣经》中,我们看到耶稣的回答,往往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用问题来回答问题,有时甚至回答的话,是别人还没有问(却应当问)的问题。但是这些一针见血的回答,已是传福音者的典范。有些圣经问题我们不常问,不过笔者却对那些问题很有兴趣,所以这些「答案」不免就是「答非所问」了。比方说:

  ‧全能的上帝能不能造一块祂举不起来的石头?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时,祂用的是什么语文?
  ‧信心是不是一种「行为」?

  问问题比答问题重要。笔者自问自答,还尚不免且答非所问,故仅以此书聊表抛砖引玉之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小石


  1940年出生于重庆,战后随父母定居台湾新竹,中学毕业保送上台湾大学物理系。大学时期深入思考信仰问题,1962年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1964年受洗成为基督徒。1969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9-1973年,任教于若歌大学物理系。1973-197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1976-1998年,担任美国艾克桑石油公司研究部门物理企划主管,并从事研究工作。1990年,获德国普朗克研究奖,并获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98-200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资深研究员。2009-2012年,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访问学者。

  除了在物理学界的成就外,黄小石同时以长老身分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若歌教会事奉,为若歌教会创始人之一。曾任华福科技佈道事工主任、众圣徒协会董事、基督使者协会董事会主席等职。多年来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讲演,反应热烈。黄小石勤于笔耕,相关论着见于各刊物。

图书目录

黄子嘉序 永生的福份011
林治平序知道与看见013
前言答非所问023

上帝篇
上帝的语言 030
存在的条件 037
自有永有者 045
上帝住在哪里? 052
地狱一瞥058
苦难与全智的上帝066

神蹟篇
浅谈神蹟 076
再谈神蹟 082
童女生子 088
约书亚的长日 095
迦拿婚礼中的水变酒 101

悖论篇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110
上帝的大石头117

生命篇
人是什么? 126
灵魂 133
良心 140
稚子何辜 147
所是与所为 154
相信不也是一种行为吗? 162
生命树下的遐想 169
生命何价? 176

科学与信仰篇
标准问题180
两朵乌云 192
科学与宗教争斗史 199
预知、预定、与自由意志 211

大哉问
耶稣的答非所问 220
上帝的回覆与质问 228

致谢 239

图书序言



黄子嘉

永生的福份


  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信仰短文论集。虽书名为「答非所问」,但其实是作者的「妙问妙答」,并且很多是「问你所未曾想到的问题」,更是「答你所难以回答的解答」。

  例如:「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时是用何种的语言?有何意义?」「为何上帝的存在反而是三位一体才能更合于存在的要件?」「上帝垂听约书亚的祷告使日头停留、月亮止住,如何理解才能与科学不冲突?」「上帝能够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吗?」「上帝的慈爱与良善如何能和人间的苦难与灾害相共存?」「上帝的预知、预定和人的自由意志怎样调和?这与宿命论有何不同?」「上帝的时空情境和我们的三度空间有何不同?这对我们又有何意义?」……。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基督徒信仰的真理,剖析理性与信仰的关连,科学与神蹟的协调,用新鲜有趣的研讨方式,表白了一位杰出科学家兼基督徒思想家的坚定信念,既不落俗套,又引人入胜,细读审思,爱不释手。

  本书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由上帝之存在、属性、语言、创造、作为、神蹟、天堂、地狱等超自然的境界,到人的存在、本性、灵魂、良心、信心、得救,以及信仰与理性、科学与神蹟等等很现实的难题,作者皆潜心钻研,并且篇篇经典,字字珠玑;拜读之余,获益良多,特此推荐。

  诚愿基督徒借此书而信心坚定成长;同时,更重要的是:慕道朋友们可从中寻得永恆真理,认识上帝的儿子主耶稣基督而与上帝和好,得享永生的福份。(本文作者为亚特兰大华人基督教会北堂主任牧师)
 
林治平 

知道与看见


  黄小石是一位满腹经纶、热爱生命、勤于口述笔耕、倾力分享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科学家。过去十六年来,他不惜万里奔波、在宇宙光的邀请安排之下,每年前来台湾,巡回各地,整合科学、哲学、文学、神学以及自己的生命经验,以「生之追寻」为题,幽默风趣,侃侃而谈,直扣人心,震撼生命,感动莫名。

  更令人钦佩的是,除了精彩的讲座以外,他更提起笔来,每年出版相关专书一本,引经据典、深入剖析;融入生活、感同身受;笔带温情、亲切感人。承小石兄不弃,历年新书出版,均要我为他的大作写序。当然读小石的文字是一大乐事,其中充满了知性、感性及灵性的晓悟与快乐。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想为他的书写一篇序,以资介绍引导,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想要为这一本书《答非所问》写序,我认为更是难上加难。

  答非所问!是的,只要是人,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我想如果你要问:「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我的回答是:「这几希之处在于人会在已知的现实环境中持续不断的问下去。所谓打破砂锅问到底,此之谓也。」

  所有的问题是在已知的现实环境中出现的,而答案往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的经验范围之内。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人会问问题的奇妙伟大之处了。然而,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如果问问题是人追根究柢的本性的展现,那么请问每一个问题的「根」在哪里?每一个问题的「柢」何在?
 
  难怪会问问题的人就像一个拥有聪明头脑、又擅巧于运作的锁匠,遇到不同的锁,总会想方设法,找到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锁,进入不同的房间,发掘门锁背后的祕密。在门锁打开之前,门后有什么往往是人无法肯定判断的,不同经验的人,会有不同的猜测判断,答非所问、或答案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在这本书中,引用了许多企图开启宇宙创造、万物实存、人类深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作者在书中反覆申论人在问与答之间的鸿沟困境。依据《圣经》记载,上帝创造宇宙万物各从其类,有其亿万年不变的规律秩序;而自有人类以来,人就是一个上帝用地上的尘土、以上帝的形象与样式创造而成的「有灵的活人」。这位自有永有、创始成终的上帝,是一切的起源、终极的答案。

  当一个活在现实实际、理性经验中的人,以一连串的问题,想要探索了解宇宙生命的奥祕于万一之际,人所获得的答案,永远受困于现实理性经验之间,永远不会是终极最后的答案。往往此时此刻的答案,会引人坠入明日的困扰问题之中。今日的科学技术,似乎解开了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然而,这些成就很快就把人带入到更大的困惑不解之中。对于这些现象,我曾在 1990年刊登于《宇宙光》「知道与看见」那篇文章中略加讨论,兹据该文所述摘要引用如下:

  一、知道不知道的知道

  乍看这句话,会不会有点丈二金刚莫测高深的怪异感觉?在一个凡事要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科学理性时代,知道每一件事的底细、想通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有时几乎已成为现代人──尤其是自诩为知识分子的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知道不知道的知道」呢?

  名作家朱西甯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恐怖的永生〉、他的夫人刘慕沙女士也翻译过日本名作家菊池宽的一篇短篇小说〈极乐世界〉。这两篇文章都讨论到永生极乐世界。什么是永生?朱先生说:「永生,一直是基督徒最大的盼望,也是基督降世的唯一使命。然而我对永生究竟是怎样的光景,曾感到极严重的恐惧。」

  在菊池宽的小说中,阿寒是一个对极乐净土怀抱坚定希望的虔诚佛教徒,一生虔诚修行,终于到达极乐世界,与先她而去的老伴宗兵卫重会于七宝池畔莲花座上。然而阿寒的兴奋雀跃,很快就冷却下来,在菊池宽的笔下,阿寒的极乐世界是这样的:「每天每天都是同样的日子。春光日日充满了天空。孔雀与舍利鸟展开绚丽的翅膀在晴空里飞舞嬉戏。这儿没有阳世间的那种悲伤和痛苦。此地既不刮风,也不下雨,连掉一片莲花瓣之类的变化都没有。」

  这样的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无所谓愁苦、无所谓生老病死的安稳无事的日子永永远远的持续下去」的永生,面对绵绵无尽的明天,仍只是「和今天一样的日子,将永无休止的重复下去」,很快的「阿寒就痛切的感到令人焦躁不耐的一股无聊,正紧紧箍住她」。

  菊池宽的小说结尾尤其传神,小说的最后一段这样描述阿寒在极乐世界的日子:「就这样,他俩势将拿谈论没能去成的『地狱』当作排遣无聊的唯一法门,永远永远的同坐在一个莲花座上罢。」难怪朱西.先生要在他的信疑篇中称这样的永生观念,极乐世界叫做「恐怖」的永生了。

  永生是什么?看了这两篇文章,这个问题就会更麻烦。永生是什么?极乐世界是什么?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不知道。」也许你会勃然色变的说:「这么重要的问题,岂一个『不知道』就可以搪塞过去的?不亦过份简化问题、规避问难乎?」

  其实我们一生之中,不知道的问题何其多也。而「死后」一问,永远超越我们的经验,无法用经验中的事实来加以描述。同时任何人类传递思想经验的符号,均限止在人类已有的经验之中,都是一种有限传达,无法窥其全貌。难怪禅宗要「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免产生了文字障了。

  窃意以为人虽活于生死之间(属于可经验、可验证的范围),但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之处便在乎人人均不以只活在可经验、可验证的范围内为满足。人,只要是人,且只有人才会穷根究柢探索生前(人从哪里来?)、死后(人往哪里去?)这些非经验范围内的问题。活着会思想的人,都还没有死过,大概也不曾有一个真正「死过」又回来的人向我们陈述那死后世界的种种;就算有,他们的经验也不是能够重演验证的,所以对死后的一切,最好的答案应是:「不知道!」

  从基督教的信仰来看,「信耶稣,得永生」,是一个至高至美、至圣至善的境界,一切有关天堂的描述,只是用人所能体会的至高至美、至圣至善的符号意义来加以说明而已。切不可落入文字表面的描述之中。因此尽管读尽一切经典中有关永生的天堂描述,我们仍然不知道真正死后的天堂、永生或极乐世界是什么,那个境界远远超越我们一切的想像,更绝不能囿限于我们有限的符号系统之中。

  我们虽然对于永生或极乐世界的情景无法描述形容,但对永生或极乐世界的渴想却是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有的经验。我们还没有死,还没有进入「死后」,对自己绝对无法经验的事物情景,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向我们描述,我只能用「不知道」三个字来形容。一旦承认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乐,知道「不知道」的「知道」,岂不是也是一种大智慧的「知道」吗?

  相传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曾蒙神明召示,指其为世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初不相信,乃在矛盾中出发,寻访智者。经遍访各方人士之后,苏格拉底才相信他自己确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他的理念十分有趣,归纳如下:「人虽一无所知却不自知,反自以为知;而苏格拉底虽一无所知却知其不知,故较他人为聪明。」

  原来「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竟是一项凡人所缺,智者独具的智慧。永生如此,极乐世界如此,生命中的种种莫不如此。走笔至此,不禁三叹,再写下去就是一个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大笨蛋了。

  二、看见看不见的看见

  谈到看见,我们马上会想到一句话:「眼见为信」(seeing is believing)。从 19世纪法国大儒孔德( A. Comte)提倡实证主义以后,「一切事物都要经过感觉经验的验证」,早已成为 20世纪现代人的信条。「看见」是一种重要的感觉经验,科学越发达,人类看见的能力越强。近视眼、散光眼、老花眼可以配戴眼镜,改进「看见」能力,已是人人都能办到的事。而科学家更可以利用望远镜、显微镜,甚至发射人造卫星把人类的「看见」推展至无限邈远的太空。事实上,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在扩展人类的「看见」能力。

  活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我们很自然的会越来越相信我们所看见的一切,渐渐地我们会从「眼见为信」,更进一步发展成「凡是我没看见的我都不信」。或者可以说:「凡是不能用感觉经验验证的,就是不存在的。」从这样的信仰前提出发,我们现代人就会变成一个凡事凭看见、凭感觉的人。其结果会使现代人变成一个只活在现世的、俗世的感觉世界( secular world)中的人。由于凡事只凭感觉、凭看见,我们竟然不知不觉的变成了只问今生现世、凡事要求物质享乐的所谓的「现代人」。我们的价值观变了,我们只求看见,只求手可以触摸到的、感官可以体会到的东西。我们变成一个为感官所限、活在物质肉体的感觉中的人。

  曾任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系主任、着名的社会思想史家索罗金(P. A. Sorokin)在仔细分析当代文化社会的危机之后,指出现代人因为一切凭感觉看见,所以现代文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感性文化。我们看不见「爱」,我们只看见「性」,因为「爱」是看不见的,而「性」只要上床,随时随刻都是可以验证、可以看得见的。所以现代人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盼望、失去了未来、失去了生命崇高的价值与意义,因为这一切都是肉眼看不见的,都是感觉经验看不见的。

  以当前文化社会的各种怪异现象衡之,攘利惟恐落于人后,享乐但怕不如别人。在各个不同舞台上出现的,尽是急功近利、眼光短浅的可怜虫。使我们在一片开放民主、经济繁荣的唿声中,看不见希望,找不到方向,在丑恶的现实中,我们看见了人的贪婪自私,人的凶狠残暴,人的痛苦挣扎,不知怎么搞的人变得如此不可爱,人生也不知为何变得如此的可怕。我想这一切原因都是因为人只看见肉眼感官所能看见的,却不能看见肉眼感官所不能看见的。

  在人生的历程中,有许多「宝贝」是我们无法用肉眼感官去看见的。明天是什么?未来是什么?除非我们已走到了明天、走进了未来,今天的我是看不见明天、看不见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美是什么?爱是什么?真理是什么?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在人生的旅程中,如果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便被我们彻底否认拒绝的话,人类的悲剧就会如影随形马上就要发生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看见」,一种「看见『看不见』的看见」,「看见『看不见』的看见」,就是信心,保罗(或亚波罗)曾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有一本英文《圣经》的新译本是这样写的:「什么是信心?信心是某一件我们所期望的事即将发生的确切保证( Con.dent assurance);也是深信我们所盼望的某一件事,即使我们依然看不见它在我们的前头,却仍然相信它正在等着我们的那种把握(Certainty)。」

  有一位着名的画家在画一幅巨画的样稿上,写了一句一直感动我的话。「信心是灵魂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人有灵魂,人可以看见那些看不见的,这正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几希」之处。

  今天的现代人,在走向 21世纪的时候,把自己的经验只停顿在看得见的东西上面,我很担心,这不是进化论,而是退化论,人会在这种只求看见的文化下,越来越变得像一只动物,一只只活在本能冲动、物慾肉体控制之下的动物。一个人如果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便会谦恭自抑,追求真理不遗余力;一个人如果有「看见『看不见』的看见」,便能超越物质肉体的限制,看到生命的意义、永恆的价值,然后载欣载奔的在生命的大道上驰骋飞跃。

  朋友!你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智慧吗?你有「看见看不见的看见」的透视吗?恭喜你是一个常常会发问的人,恭喜你拥有《答非所问》这本书,知道如何问,如何找到答案,人生一世,还有什么比这个问题更重要呢?

  赶快打开这本书,好好的读下去吧!

 

图书试读

前言 
 
答非所问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箴言〉二十六章 4-5节
 
有些时候,在科学界中有些「答案」并不是为要回答一个先存的「问题」。比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为了要解释什么现象。狭义相对论只在极高的相对速度时才有重要性。当爱因斯坦在思考光速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实验的结果需要这新的理论来解释。他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是在一次日全蚀中 观察到在太阳附近一些恆星位置细微的变化,而证实时空被重力场扭曲。这是以前没有人想到会发生的现象。虽然他的「相对论」是「答非所问」,但是却开启了物理界一个全新的领域。
 
答非所问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一次我问一位福音朋友:「你愿不愿意信耶稣?」他说:「我若信的话,一定在你们教会来受洗。」他刻意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却又表明他对我们教会的好感,这回覆叫我印象深刻。也许他看穿我问题的动机,想要直接回答我要问、可是没有问的问题 。
 
一次我问我那十三岁的孙子:「依恩,你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先有鸡蛋」。这个不知道被问了多久的老问题,这小毛头竟然能这么有把握的回答,让我十分惊讶,问他为什么先有鸡蛋。他说:「鸡蛋就是鸡生的蛋,没有鸡,哪里来的第一个鸡蛋?」
 
他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却不是针对我原先所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并没有特别提「鸡蛋」,但是一旦我们了解这蛋是指「鸡生的蛋」,问题似乎就简化了。我说「似乎简化」是因为如果「鸡蛋」的意思不是「鸡生的蛋」,而是指「变成鸡的蛋」(这不是一般对鸡蛋的定义),那就也可以强词夺理地说是「先有鸡蛋」了。至于是不是可以先有了某种蛋,后来演化成为鸡,就不在讨论之列了。无论如何,在〈创世记〉第一章中只提到上帝创造「飞鸟」,没有(当然也不用)提到鸟蛋,先有鸡也不为过。当然这不算是证明。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