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

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社会发展
  • 文化观察
  • 青年世代
  • 未来展望
  • 创新
  • 教育
  • 转型
  • 公共事务
  • 地方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Crossing Beyond the Digital Era
  认识40个跨领域、跨世代合作的成功身影


  从资深创业投资家的视野、以高年级实习生的角度,
  看见台湾青年创业的巨大能量、企业界前辈的无私提携,
  邀你一起见证新经济的崛起与发展,
  世代携手勾勒出台湾产业的未来样貌。


  新一代台湾人缺乏竞争力?台湾的青年走不出去?
  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将台湾列为全球第四大超级创新者。

  台湾本身就具备引以为傲的制(智)造实力,也蕴藏极具潜力的创新能量,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见台湾年轻人展现出罕见的「狼性」!

  【30篇台湾新创企业介绍,看见七年级生的无限可能!】
  客户遍及全球的「Acaia」智能咖啡秤
  颠覆传统产品,以设计改变制造业的「奇想创造」
  推动苦茶文化复兴的「茶籽堂」
  招募青年投入偏乡教学的「Teach for Taiwan」
  运用科技转型传统教育、拉近城乡教学差距的「均一教育平台」
  从毛笔到彩妆刷,在新时代中找到商机的「林三益」
  以AR/VR技术颠覆房产与修缮装潢等产业,开创实境智慧导览的「iStaging」
  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数位资产管理服务的「Bitmark」
  把云端行动科技导入甘藷产销流程的「瓜瓜园」
  实现自给自足、永续经营,第一个华文社会企业资讯汇流平台的「社企流」
  推广电竞比赛,发扬大数位时代新运动的「4Gamers」
  用古典乐形式演绎台湾音乐的「湾声乐团」……等

  【5位企业伯乐,无私提携带领后进、开创台湾新面貌!】
  5位企业伯乐 吕学锦、颜漏有、郑家钟、赵如媛、蔡清彦 的分享,畅论他们如何以跳脱框架、衔接时代的眼光,发掘并支持新创产,无私传承他们宝贵的专业经验、人生智慧及产业资源。

  台湾本身就具备引以为傲的制造实力,也蕴藏着很有潜力的创新能量,本书中所介绍的新创企业,不管是传统产业再进化、新时代企业或社会企业,都是以「服务科技」与「人性体验」相结合的新思维为导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荒芜到绚烂的台湾历史中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也定然能在我们新世代的实践中,一遍遍地开创台湾的无限可能!

本书特色

  ★收录《经济日报》「薪火新苗」专栏文章,介绍一群七年级生成功创业、带领传产转型、经营社会企业的故事,作者朱永光以创投家的角度,专业分析这些企业的行销策略、经营模式与理念。

  ★全书採「双视角」撰文,各篇企业以主观/客观两种视角撰文,一篇以作者客观角度描述,一篇以企业角度分享经营心得,更全面地呈现青创经营成果,期待借此启发更多创新思维,点燃社会青创火苗!

  ★看见新苗──30篇台湾新创企业介绍,从一群七年级年轻创业家的崛起故事,看见台湾新世代创业的精神与内涵!

  ★薪火传承──5位企业伯乐吕学锦、颜漏有、郑家钟、赵如媛、蔡清彦无私分享,畅论他们如何以跳脱框架、衔接时代的眼光,发掘并支持新创产业。

  ★从传产转型到新工业革命,从IT/ICT商品的诞生到大数据与AI的发展,一本书掌握时代的脉动,见证台湾制(智)造实力。

名人推荐

  在即将到来的新工业革命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产业典范的转移,也必须进行价值思维的反思。──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长 刘宇环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人情味也是台湾最独特的价值,科技加温,必然也会带给台湾更好的未来发展。──中经合全球创业投资公司/侨泰兴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天星

  这群创业伙伴的创新与开拓精神,必然成为下一世代新台湾产业的新指标,当然也带给台湾经济无限的可能!──工业技术研究院顾问/智慧化居住空间产业联盟会长 张芳民

  我们常说台湾的年轻人没有「狼性」,看完这本书,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改变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 谢金河

  台湾产业拥有强大的爆发力,善于运用新创产业的优势,勇于打造属于台湾的世界级品牌!──私募基金经理人 范瑞颖

  当今这个时代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让走上舞台的年轻人,面临了更多的竞争、挫败、分心。这本书,捕捉了他们上台后的第一幕。──《创新拿铁》创办人 王文华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量身打造的、不包含《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任何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贴近真实的写作风格: --- 《潮汐之下:汉字文化圈的现代性重塑与认同剧场》 作者: 陈光宇 著 出版社: 文林学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定价: NT$ 680 / HK$ 180 / RMB ¥ 120 ISBN: 978-986-5548-21-9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剖析当代东亚社会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与本土历史张力中,进行“现代性重塑”与“文化认同建构”的学术专著。作者陈光宇教授,以其深厚的汉学底蕴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聚焦于“汉字文化圈”——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海外华人社群——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如何应对西方思潮的冲击、解构既有的传统框架,并尝试熔铸出既植根于共同书写系统,又具有鲜明地域政治色彩的“新文化主体性”。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章节,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文化地理学视角切入,逐步细化到具体的文本、符号和日常实践层面。 第一部:历史的断裂与书写的遗产 (The Rupture and the Written Legacy)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自“五四”以来,汉字体系所经历的标准化、简化与政治化进程。作者着重探讨了“拉丁化”与“在地化”两种主要改革路径的内在矛盾,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不同政体下国民教育和精英知识生产的路径。特别关注了197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起飞,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基因”的反思,这种反思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批判性继承中寻找文化自主性的艰难开端。陈教授认为,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系统,其“在场感”(Presence)的政治性,远超其单纯的符号学意义,是理解当代东亚认同剧场的基础。 第二部:都市景观与符号的再编码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Re-encoding of Symbols) 本书的中间部分,转向了具体的“场域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上海的“魔幻现实主义”都市景观、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叙事,以及台北的“后解严”文化空间,探讨了在急速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符号(如庙宇、牌坊、特定地名)是如何被消费、被政治动员,或被艺术颠覆。例如,对于香港“本土意识”的兴起,作者指出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粤语的“非标准”化维护和对殖民时期文化遗产的重新诠释来实现的,这是一种对中央集权文化霸权的消极抵抗。陈教授引入了“符号的非对称流动”概念,解释了文化产品(如影视、流行音乐)如何在区域间传播,却被不同市场进行截然不同的“意义截取”。 第三部:文学与身份的迷宫 (Literature and the Labyrinth of Identity) 文学作为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在本章占据核心地位。本书不再停留在对“乡愁文学”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双重在场”的困境。作者详细比较了数位重要的当代作家:如何处理“中文”这一共同语言的“地方性口音”,以及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来消解或强化地域边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跨文化翻译”中的权力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揭示了某些作品在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时,其本土的政治隐喻是如何被“净化”或“挪用”的。 第四部:数字时代的虚拟社群与认同协商 (Digital Communities and Identity Negotiation) 面对互联网的普及,本书跳脱了传统地理学限制,探讨了数字空间如何成为新的“认同生产线”。作者分析了不同社群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上如何利用汉字语境下的特有“梗”(Memes)和表情符号,构建起排他性或包容性的虚拟部落。此处特别关注了“情绪动员”在网络环境中的高效性,以及这种动员如何迅速地将虚拟的身份认同转化为线下的政治行动。书中提出,数字平台上的语言“失范化”和“去正式化”,恰恰为地方身份的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 第五部:法律文本与文化主权的张力 (Legal Texts and the Tension of Cultural Sovereignty) 此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制度层面。陈教授审视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在知识产权、文化保护和教育标准上如何体现其对“文化主权”的界定。通过对比新加坡对“双语教育”的精妙平衡、台湾对“原住民语言文化”的立法保护,以及大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严格规范,作者指出,即便共享相同的文字基础,不同政体在“什么是可接受的文化表达”上的分歧,构成了持续的张力场。法律文本不再是中立的,而是文化战争的前线。 第六部:未来的聚合点:非线性演进的路径 (Convergent Points of the Future: Non-linear Evolution) 在总结部分,作者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文化“同质化”预言。他认为,汉字文化圈的未来并非指向某一种单一的“未来体”,而是一种“多中心、非线性”的演进。这种演进将由科技的迭代、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以及青年世代对历史的重新诠释共同驱动。最终,本书呼吁学者们应摆脱宏大叙事的诱惑,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以细微、非官方的方式进行文化重塑的微观行动,因为那里才是未来可能性的真正孵化器。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及政治学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对东亚现代性议题抱持深刻探究热忱的跨界读者。它不仅为理解当前的区域政治提供坚实的文化背景支撑,也为思考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主体性构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理论框架。 --- 作者简介: 陈光宇,著名文化地理学家与比较文学学者,现任职于东亚比较文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其研究领域横跨语言符号学、城市社会学及全球化理论。著有《边界的隐喻与拆解》、《太平洋两岸的文化地理学》等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陈教授的文本以其严谨的实证分析、深厚的跨学科视野和对复杂性议题的精妙驾驭能力而著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永光


  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负责基金管理及投资业务,拥有近20年新事业开发及投资经验。长期透过中经合集团跨区域的平台资源,协助台湾新创公司进入国际及资本市场。

  2012年在经济日报经营「创爱的业」专栏,分享台湾社会企业创业家如何透过创新的营运思维,实践改善社会的理念。2015年再借由「薪火新苗」专栏,分享作为一位资深创业投资家/高年级实习生所观察到新世代创业的精神与内涵,相信长者的智慧、经验及资源,与年轻人的冒险、热诚及新科技运用,彼此相互交流学习,进而创造跨世代结合、圆梦的契机。在承先启后之际,搭建起世代交流、接轨的桥樑。
 

图书目录

〈前言〉
新苗薪火 携手共创台湾新经济/朱永光

〈推荐序〉
台湾要从有限视野 变成追求无限的可能/刘宇环
走过传统产业迈向新兴科技时代/赵天星
开启新时代、新生活的期待/张芳民
新创火苗为台湾创新业/谢金河
承先启后 再创新机/范瑞颖
努力活过的痕迹/王文华

[新苗]

一、资通讯、传统产业再进化

Acaia(资通讯+)
智能咖啡秤 凸显台湾智造实力
结合产品设计和科技 提升精品咖啡产业

Codementor(资通讯+)
程式语言学习平台 软体工程师人才市集
持续壮大软体工程师社群

GIXIA Group 奇想创造(资通讯+)
用设计改造制造业
奇想再进化

Health2Sync 慧康生活科技(医疗+)
糖尿病云端照护平台 智慧医疗利器
智抗糖 让每一位糖尿病患得到妥善照护

Amwise 安智生医(医疗+)
医师病人携手 创新癌症疗法
量身打造!华人精准医疗掀起革命浪潮

INSTO(金融+)
创新金融 攻行动分期支付
打造新一代 MIT 的全球金融科技品牌

ADENOVO 谛诺科技(金融+)
AI 计算贷款风险 一门新生意
打造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的新金融生态圈

茶籽堂(传产+)
苦茶籽溯源 转型农创再造生机
如果台湾土地就有 我们就往土里找

LSY 林三益(传产+)
百年品牌 华丽转身
传承历史 开创新局

Teach For Taiwan 为台湾而教(教育+)
以偏乡教育为脉络 解决教育不平等
持续用行动为教育发声

均一教育平台(教育+)
缩短城乡差距 翻转教育思维
用科技创造均等学习资源 开创一流美好教育

义之豆(农业+)
工程师返乡 重振农村经济力
契作契销 资源分享福利共享

瓜瓜园(农业+)
农二代创新 拉高含金量
地瓜产业 Up 升级 导入科技好 Young

YesHealth 源鲜农业(农业+)
科技农夫 深耕智慧农场
整合农业科技 引领全球智慧农业创新

AppWorks 之初创投(创投+)
创业加速器 台湾网路产业发展推手
向国际宣扬「大东南亚」市场划分概念

One Song Orchestra 湾声乐团(文创+)
用古典乐形式演奏 台湾之音放送国际
让台湾古典音乐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二、新时代、新事业

flyingV(群众募资)

让创意变生意
用参与 定义生活

Backer-Founder 贝壳放大(群众募资顾问)
群募 改写商业游戏规则
乘载梦想 引领台湾品牌航向国际

4GAMERS 就肆电竞(电竞)
大数位时代新体育
电竞不再只是游戏 而是泛娱乐产业

Jollywiz 乐利数位(跨境电商)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开通两岸商机
品牌跨境电商的最佳伙伴

EZTABLE 简单桌(线上服务)
互联网线上服务 亚洲最大餐厅订位系统
创业的第二阶段学习:Empowering Others

iStaging 爱实境(AR/VR 虚拟实境)
双R应用 开创传产新商机
创新未来的穿戴式萤幕 AR/VR 翻转既有产业

Appier 沛星互动科技(AI 人工智慧)
打造人工智慧商业决策平台 引领全球 AI 革命
从学界走向业界 用 AI 解决企业复杂难题

Bitmark(区块链)
区块链新创落地台湾 翻转传统资产市场
投身区块链应用 协助数位资产意识抬头

区块链 黑金科技在台湾发展的契机/中经合集团

三、社会创新

社企流(社会企业)

开启新视野 公益也是一门好生意
创业以来最有挑战性的事

小镇文创(社会企业)
地方创生 护旧又创新
让台湾在地美好生活方式 成为华人影响力的故事

绿藤生机(B型企业)
栽种有机芽菜 推广绿色生活
「对世界最好」!用商业力量带动正向改变

活水社企投资开发(影响力投资)
引活水挺社会创新 用投资发挥社会影响力
影响力投资共益平台 推升社会创新创业新境界

[薪火]

吕学锦(交通大学教授/前中华电信董事长)

资通专家推广三力
知行合一 台湾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颜漏有(AAMA 校长/前华鸿创投副董事长)
从硅谷到台北 AAMA 助新创茁壮
培育台湾新世代具指标性创业家

郑家钟(台新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前中天电视董事长)
人生下半场 做别人的天使
公益是条迷人的路

赵如媛(时代基金会执行长/前联太国际资深群总监)
Garage+ 创业薪火 世代接力
未来,要靠好人才!

蔡清彦(台湾工研新创协会董事长/前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
引进硅谷精神 点燃新创火苗
Think Locally, Act Globally

〈结语〉
科技、教育、国际 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

 

图书序言

前言

新苗薪火 携手共创台湾新经济

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 朱永光


  物联网及 VR/AR 的崭新应用、区块链及人工智慧的发展,数位科技的进步犹如新世代经济的火车头,正快速地重塑人类经济活动的样貌。这波新经济来得又急又勐,带动台湾产业从传统制造工业经济的型态,转变成新的科技经济型态;其破坏式的创新,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不仅为各行各业带来成长新动能,也为年轻人创业带来新机会。

  在我个人近二十年新事业开发及投资工作生涯中,长期透过中经合集团跨区域的平台资源,协助台湾新创公司进入国际及资本市场,及在为《经济日报》撰写「薪火新苗」专栏的晤谈过程,看到一批批台湾年轻创业家的崛起,也观察到新世代创业的精神与内涵,与上一代大大不同。

  这群年约三十五岁的新世代创业家,他们拥有良好的国内外教育背景,成功整合过去台湾资通讯产业发展所累积的实力,不论是技术研发、制造、管理、上下游供应链乃至于人才培育、产品国际化及品牌建立等,可说是在父兄前辈所奠定的基础上,结合新科技、新经营模式,以丰沛的创新创业能量,打造台湾新经济。

  过去以 OEM/ODM 代工、硬体生产制造为主的台湾企业,硬资本创业、厂房设备等资金需求大,业务拓展是拎着一卡皮箱勇闯海外,公司基础稳定后建立品牌,透过併购等方式逐步国际化;而创业者多是经历工作历练后才创业,透过产品、技术的升级,提升竞争力,创造台湾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奇蹟。

  如今拜网路科技发展之赐,新世代的创业转以软体、服务为主,轻资本、少人力、智慧科技、精实创业的特色,让创业门槛大幅降低,加上社群媒体及云端科技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连结国际资源及市场的可能性,他们往往在创业的第一天就有立足台湾、放眼国际的野心;因应快速的时代变迁,勇于发想筑梦的新世代创业也呈现摸石过河、且战且走,没有既定公式的变形虫模式,把旧的技术科技化、新世代化。

  每一个世代都有其天下千秋,虽然创业的内容及方式大大不同,但共同点都是运用台湾优秀、勤奋的工程师人才,以台湾为立足点,善用科技力量及行销手法,带着产品、研发技术及服务跃上国际舞台,打造属于台湾的国际品牌。

  此外,台湾还有另一群青年创业家,他们具有本土关怀意识及社会公益理想,正借由商业力量以企业经营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实践所谓「社会创新」的理念。相较于慈善团体解决社会问题,主要依靠政府或善心捐款以维持运作,或是企业通常在获利后才从事公益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他们同时肩负社会使命与营运获利,不但打破了社会公益与商业企业的界线,也开启更多社会创新思维,形塑另一种崭新的企业生态。

  本书所介绍的「新苗」新创公司,可大致分为下列几个面向:

  一、资通讯、传统产业再进化
  Acaia 智能咖啡秤、Codementor 全球程式语言学习平台、奇想创造智慧家居生态系统,引领 IT/ICT 相关产业链与技术革新,其他产业包括:结合数位医疗及云端服务的健康照护平台慧康生活科技及癌症精准医疗的安智生医(智慧医疗);行动分期付款平台 INSTO 及利用 AI 人工智慧建立金融风险评估的谛诺科技(数位金融);推动苦茶文化复兴的茶籽堂、从毛笔发展到彩妆刷具的林三益(传产文创);招募青年投入偏乡教学的 Teach For Taiwan、运用科技拉近城乡教学落差的均一教育平台(教育革新);将企业及工厂的管理经验带回农村的义之豆、把云端行动科技导入甘藷产销流程的瓜瓜园及整合资通与农业生物科技的源鲜智慧农场(科技农业);培育并投资网路新创团队的育成加速器 AppWorks(新型态创投);用古典音乐形式演绎台湾音乐的湾声乐团(创新文创)。

  二、新时代、新事业
  群众募资的概念席卷全球,透过这个管道诞生了许多非常具有创意的商品,群众募资平台 flyingV、顾问公司贝壳放大,让社会公益、文艺展演、科技产品均可借由众人力量破茧而出。其他新兴产业包括:推广电竞比赛运动的4Gamers、跨境电商的乐利数位、线上订位服务的 EZTable、将虚拟实境运用在房地产业的爱实境、研发人工智慧的沛星互动科技及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数位资产管理服务的 Bitmark。

  三、社会创新
  关心社会议题,有目标、有理想但也要自给自足、永续经营,第一个华文社会企业资讯汇流平台的社企流;从观光到产业革新,逐步重拾小镇价值与生命力的小镇文创;台湾绿色生活品牌绿藤生机,以及专注于影响力投资的活水社企开发,他们都在各领域透过创新的点子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同时也收录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界人士─「薪火」,包括为文撰序的美商中经合董事长刘宇环、侨泰兴投资董事长赵天星、工业技术研究院顾问张芳民、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谢金河、福临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范瑞颖以及创新拿铁创办人王文华,利用其所拥有的企业资源,积极热情投入协助新苗新创的发展;另外如交大教授/前中华电信董事长吕学锦、AAMA 校长/前华鸿创投副董事长颜漏有、台新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前中天电视董事长郑家钟、时代基金会执行长/前联太国际资深群总监赵如媛、台湾工研新创协会董事长/前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蔡清彦等,他们在职务退休后,转身投入培育新创团队的工作,担任教授及业师、搭建育成平台,持续为台湾产业贡献心力,也让他们宝贵的专业经验、人生智慧及产业资源得以更广泛的传承。

  台湾的经济与产业正处于成长转型的阶段,加上物联网、人工智慧及区块链等创新科技正在改变现有产业发展规则,希望透过本书所介绍的四十个新苗、薪火,读者可以一窥台湾未来产业及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同时也能从这些案例看到,企业界前辈透过不同的方式与角色,贡献其智慧、经验及资源,并结合新世代年轻人的冒险、热情及新科技运用,台湾老、中、新三代如何联手,共创台湾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此,特别感谢美商中经合集团刘宇环董事长的支持。刘董于一九八五年接受「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资政请託,将美国硅谷的创业投资引进台湾,被誉为大中华地区创投教父。刘董除了引领投资业务,对年轻人的培养及照顾极尽心力,特别是对台湾经济产业的发展,念兹在兹,也积极培育台湾年轻创业家,因此也才得以在业务之余,投入「薪火新苗」计画。

推荐序

台湾要从有限视野 变成追求无限的可能

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长 刘宇环


  近现代每一回的世界浪潮,都将台湾推向浪尖,这块岛屿的命运,总随着时代的动盪,波涛汹涌。我们现在正面临新一波的巨浪─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挑战,曾历经多次重大历史转折、不断创造奇蹟的台湾,能否惊险突破、再创高峰?

  近四百年前,台湾就因为荷兰、西班牙的占领、被纳入东亚贸易网络而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从早期鹿皮、糖、樟脑、茶叶外销盛况,以至半世纪来的轻工业、化工业、资讯半导体产业的接棒发展,造就现代台湾成为全球前二十大贸易国之列。然而,作为以制造管理闻名全球的台湾,在即将到来的新工业革命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产业典范的转移,也必须进行价值思维的反思。

  朱永光总经理从「创爱的业」开始关注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薪火新苗适逢新创事业蓬勃发展,这两部分正是现阶段台湾产业转型的关键,也是朱总在专业领域上留下最佳的印证与註脚。我们创造财富,是为了生活过得更为美好、社会更为进步和谐,进而让每个人透过价值创造的参与,得到社会的正面回馈与连结。

  本书中所介绍的新创企业,不管是传统产业再进化、新时代企业或社会企业,都是以「服务科技」与「人性体验」相结合的新思维为导向,它们所设想的顾客不再是所谓的「下游厂商」或「加工厂商」,而是有感觉、重价值判断的「活生生的人」,这些真实的终端客户,不只在意商品本身所提供的使用功能,也重视商品的整体设计美感与其所蕴含的多元价值(例如环保、健康、整合、文化、公益等等)。

  台湾产业面临许多困境,经济成长动能衰疲、社会普遍弥漫着缺乏斗志的氛围,但台湾本身就具备引以为傲的制造实力,也蕴藏着很有潜力的创新能量,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世界最大发明展─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中名列前茅,做为台湾企业领头羊的台积电,也位列美国专利权人排行榜前十名,其申请美国专利近五年(二○一三─二○一七)的平均获准率更高达九八%,位居冠军,远高于同列第二名的 Intel 与 LG 的九○%,许多国际性的创新企业这两三年来也都纷纷加码投资台湾,包括微软、思科、Google、亚马逊、IBM 陆续在台湾设立或扩大创新中心。

  如何连结台湾和世界的创新能量,是目前提昇台湾创新价值的关键课题,创新要能透过市场机制来证明成功,必须完美结合内部能力与外部商机,我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更要充分善用并发挥优势,提供更好的发展舞台来吸引及留住优秀人才。

  我们的先人在不同的时代、因为各自的历史际遇,来到这片土地,他们都不是来享福的,而是与苦境相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开创的进取。这座美丽岛之所以能被世界看见,与其说是他们筚路蓝缕,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开拓的精神,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荒芜到绚烂的台湾历史中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也定然能在我们新世代的实践中,一遍遍地开创台湾的无限可能!

走过传统产业迈向新兴科技时代

中经合全球创业投资公司、侨泰兴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天星


  我自一九七二年创业至今已四十六年了,开始的初期是在一九七○─一九八○年代,台湾经济发展最蓬勃的时期,当时政府大力推动石化工业,造就纺织业、鞋业及塑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台湾经济的荣景,最初我是在海外成立毛衣的孕妇装进口公司,因当时看到这样的商机返台成立纺织厂,一步一步开启了我的创业之路。

  一九八○年代后,台湾面临工资上涨、台币升值以及配额的阻碍,劳力密集的纺织业遭受瓶颈,纷纷迁移至中国大陆、东南亚、中美洲等低工资地区生产,纺织产业链的分工非常清楚,我们主要是生产及供应商品,以满足客户要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好的品质,准时交货,在台湾以及华人地区都是以生产为导向,国内接单但转由海外生产,再销售到世界各地,乃至于现在大家都遇到关税壁垒的问题,这几十年我所经历的,也就是传统产业─纺织业走过的路程。

  我在三十年前有幸认识刚从美国回来的刘宇环董事长,他在一九九三年成立美商中经合集团,在他的鼓励下,我们陆续在台湾成立中经合国际创业投资公司,以及中经合全球创业投资公司,由我担任两家公司的董事长,与刘董事长成为好朋友以及事业上的伙伴,也因这样的机缘认识朱永光总经理,他不仅在投资的领域上非常专业,也很有爱心,定期在《经济日报》的「薪火新苗」专栏发表,对于青年创业投入很多的心力,也展现中经合长期以来所期盼肩负的企业社会责任,本人身为公司的一员备感荣幸,也让我对新兴产业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近十年来新兴科技突飞勐进,已经打破传统产业的模式,破除区域供应链的空间,也因为网路发达而展开全球化的竞争,台湾正站在世代传承、新旧经济及产业的交叉口,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许多新兴产业的进步和爆炸性发展,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更需要具备国际观,来因应高速变化的环境,以及跳跃式的创新思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科技的进步而慢慢在转变,华人旧有框架必然是会被打破的,唯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及关怀是需要继续传承,对外国人来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人情味也是台湾最独特的价值,科技加温,必然也会带给台湾更好的未来发展。

开启新时代、新生活的期待

工业技术研究院顾问/智慧化居住空间产业联盟会长 张芳民


  投入智慧化创新整合应用产业推动已十七年的我,阅读《经济日报》「薪火新苗」连载专栏成书之际,心中膨湃不已。书中四十个精华报导,几乎将未来科技建构新事业的基础:IT、ICT、AI、IoT、Big Data、iCloud、APP……等新科技创新应用持续发展,让新世代的创业家有了更丰硕的产业新技术;蜕变了父兄前辈的产业模式,以顾客导向的创新模式展开,更正面影响了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生态恶化、政府治理无能、城乡差距扩大、产业变革加速、人口结构大转移……时新日异的智慧生活浪潮中,本书每个新创企业,无论是传产再生、新时代企业或社会企业……等都带给我们新时代、新生活之期待;也启发了无数青年创业家对未来无限可能之信心。

  技术革命都会带来阵痛;但同时诞生的是更多的新产业契机。十年前生产力建设在工研院、科技部、资策会、中华电信、研华科技、英商 O+……等全力辅导支持下,共构了全球数一数二的智慧建筑─台中 Crystal House,开启了台湾发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的典范,吸引全世界六十八个国家观摩。回想起十五年前从规划设计、到智慧生活体验模拟,有如本书各创业家之心境,历历在目;然而本案当年的阶段性启迪成功,有赖台湾完整的 ICT 产业群聚优势,也显现 ICT 业者价值链;而台湾的未来产业发展更应以 ICT 产品在全球具重要领导地位之下,由技术、知识产业迈向创新服务的典范转移。本书中每个开创标的,都是未来产业架构,价值新思维的可能楷模。这群创业伙伴的创新与开拓精神,必然成为下一世代新台湾产业的新指标,当然也带给台湾经济无限的可能!

  【现有产业+新技术+创造顾客需求价值=新产业】

  本书中 Acaia 智慧咖啡电子秤,以度量衡延伸之跨界创新应用;Codementor(程式语言教育)平台是智慧化软体工程师需求的大本营,在国际上及跨业建构均潜力无穷;由好友谢荣雅主持的奇想创造,以智慧生活率领设计改造制造业,必是未来趋势;Health2Sync 智抗糖 APP,是智慧医疗的好帮手,也将成为其他慢性病的典范学习标的。

  智慧金融革命的启动,则有 INSTO(行动分期付款平台)、Adenovo 谛诺科技这两家以客制化、降低风险、增进金融透明又直接的解决方案。

  「不难的事不做;不能造成深远影响的事不做;不扩大影响范围的事不做」─吕冠纬带领的「均一教育平台」团队正进行翻转台湾教育思维;而 TFT(Teach For Taiwan 为台湾而教)正在同时间进行「教育不平等」的改造运动,创造孩子平等优质的教育环境。

  中经合朱永光兄以其投入的创投为核心,二十余年来,看尽了产业发展的新希望与瓶颈,六年前以创投人关照产业之情,陆续在《经济日报》发表其洞见,启迪企业新生力军,多面向的涉猎更显得其博学多闻。在朱兄前部着作《我们,创爱的业》介绍了引领B 型企业及社会企业的开端典例;本书更跨越传统产业,以 IT、ICT、IoT……等科技再进化,推动智慧农业、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家庭、智慧文化、智慧公益等各领域的产业蜕变。

  然而本书更揭露一群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成功人士,其中好几位先进我亦受到其恩泽,在届临职务退休之际,转而投入培育台湾未来各领域创新团队的导师工作。真心希望透过本书的传播,让台湾产业能因创新整合应用,在这时代走出一条活路,并以「教育为本、软体为王、顾客为先、智慧机械更精准、资本自来……等」新创业要素成为台湾跃上国际产业舞台的新观念、新工具、新程序、新方法。也请不要忘记了我们这群三、四年级的「高年级实习生」愿意再学习,再投入,支持青年创业家打造属于台湾对世界的贡献力!

新创火苗为台湾创新业

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 谢金河


  前些日子,一家经营近半世纪的活性介面化工厂,几个共同创办人带着他们的小孩,到我的办公室来拜访。这群创业有成的化工业者都是在一九五○年前后出生,四个创始人是同班同学,他们辛苦打拼了一辈子都面临交棒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小孩都走上独立创业的路,有的往餐饮的路上走,有的在电商领域拼搏,也有往区块链或 AI 的领域发展的,这群经营化工业有成的第一代不禁要问:自己的小孩为什么不愿接班?这正是台湾产业世代交替最关键的转捩点,年轻的下一代正在走他们自己的路。

  第一代的化工业创始人,他们生在一九五○年代,正是台湾制造业起飞的黄金年代,这个世代诞生了很多政治精英,像陈水扁、马英九两位前总统;企业界的郭台铭、胡定吾;法界的陈玲玉大律师等都生在这个世代。在制造业崛起的年代,他们掌握一切发展的有利资源趁势而起,特别能干的人就能开拓出一片江山。

  现在到了新世代,新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很难想像美国的 APPLE、AMAZON 突然变身成为兆美元企业巨兽。过去二十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快速诞生了像阿里巴巴、腾讯大约将近五千亿美元的新经济公司。这些新经济巨擘撑起全球新经济大路,全世界新创公司如雨后春笋竞速前进。

  这些年,我经常带领投资考察团走访世界各地,印象最深的几个国家,从美国硅谷到中国南方的深圳,一直到英国、爱尔兰,甚至到以色列,都让我见识到新创公司快速发展的活力。像是我们到访以色列,有一个上午的论坛中,大约有六家新创公司为我们作简报,畅谈他们创新的商业模式;到耶路撒冷,我们去参访 OURCROWD,这是一家众筹平台,扮演天使投资的角色,他们在以色列已投资超过一三○家公司。

  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的餐馆,大家讨论的是新创公司的创业机制;在硅谷的参访,中经合集团的创办人刘宇环先生也为我们邀来 YOUTUBE 创办人陈士骏等创业先驱,畅谈他们新创事业的创新之路,也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次中经合朱永光总经理为我们介绍四十个台湾新创公司及在创新路上传递薪火的「MENTOR」。书中介绍的「新苗」或「薪火」,有些我都认识,像我曾到竹山去参观何培钧用一生之力打造的「天空的院子」,这个在竹山山内荒芜的百年三合院,在他打造下成为竹山最美的民宿,为小镇文化添加薪火。曾当选「中国二○○九年度创业公益人物」的颜漏有校长,是我爬山的山友,他是 AAMA 的校长,为年轻人请来很多良师,全力推动他的「摇篮计划」十几年,他默默努力,传递薪火,为台湾新创事业添加柴火。

  朱总经理很仔细地为我们介绍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台湾新创公司,这些年轻人打拼的新事业,大多数不为人知,他能够从创投的角度来介绍这群新创公司的新模式及创新的团队,这是给年轻创业家创造活水的最有力推手,就像中经合的刘宇环先生马不停蹄地在两岸寻找创新的标的,非常值得肯定。

  我们常说台湾的年轻人没有「狼性」,看完这本书,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改变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承先启后 再创新机

私募基金经理人 范瑞颖


  与作者朱永光先生认识近三十年,我们曾在许多领域及行业一起共事,永光兄学有专精,观察敏锐,讲求诚信,更乐于分享,是工作上的好伙伴。

  《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是一本集合在各产业圆梦的青年创业故事,这些青创人怎么做、如何做,透过永光兄犀利的眼光,领会每一个创业的经验,从个案的原创动机、招募团队、集聚资金,到整合资源、规划营运、谋定策略、落实执行,创业除了拥有热情与创意,更需要有改变思维与做法的强烈意愿,永光兄积极协助创业团队釐清市场价值、产品服务及定位,让创业者及投资者各取所需,成就梦想;此外,为扶植新创事业,永光兄积极整合国内外创业资源,提携后进,为台湾新创产业注入能量,让台湾创投处处看见生机,希望透过作者的分享,多激发其他有企图心的年轻人,发挥原创能力,勇于实践梦想。

  台湾产业拥有强大的爆发力,永光兄亲力亲为鼓励台湾年轻创业家,善于运用新创产业的优势,勇于打造属于台湾的世界级品牌,促成新创产业在国际发光并开花结果,除了是承先启后,也是值此数位浪潮和新经济的冲击之际,与读者一起为台湾迈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做出贡献。

努力活过的痕迹

《创新拿铁》创办人 王文华


  星巴克有一系列高档咖啡厅,叫「星巴克典藏」(Starbucks Reserve)。第一家开在星巴克的故乡西雅图。走进店里,你可以感受到宫殿的气势、博物馆的丰富,和儿童乐园的趣味。大型铜制烘烤机摆在店中间,精品咖啡豆在里面滚动。发出的声音,像是庆典中的爆竹。这不只是一家咖啡厅,还是一间剧院。你在里面,观赏咖啡的史诗。

  这家店精选了各种跟咖啡相关的商品,包括「Acaia」智能咖啡秤。
  「Acaia」,是台湾青年打造的品牌,也是这本书中的一个案例。

  除了智能咖啡秤、这本书还谈到很多其他精彩案例,包括糖尿病管理 APP、电竞平台、社会创新企业……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有一群台湾年轻人,在自己有热情和专业的领域,试图更深入地走进台湾,同时更自信地走向世界。

  这本书,说的是他们的故事。
  永光兄是最适合说这故事的人。第一个原因是他有二十年的创业和创投经验,能一眼看出这些故事的精髓。
  第二个原因是他擅长倾听。在访问年轻创业家的过程,他放下了前辈的身段,充满好奇、微笑聆听。

  看完这本书,我想再年轻一次。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给予年轻人无限的舞台。但也因为时代的这种特性,走上舞台的年轻人,面临了更多的竞争、挫败、分心。这本书,捕捉了他们上台后的第一幕。

  所以,也许西雅图那家星巴克典藏的,不只是一个咖啡秤,而是这一代台湾年轻人,努力活过的痕迹。
 

图书试读

Acaia(资通讯+)
 
智能咖啡秤 凸显台湾智造实力
 
二○一四年获选美国精品咖啡大展(SCA)「年度最佳新产品」及「观众票选大奖」等殊荣,Acaia 智能咖啡秤一推出立即吸引全球咖啡爱好者的目光、成为精品咖啡界的宠儿。
 
Acaia 创办人曾柏伟与侯君儒都是成功创业家,拥有丰富的网路资讯产业经历,同时也是咖啡热爱者,「当咖啡沖煮设备在设计上愈来愈精美、功能愈来愈多,唯独只有咖啡秤,为什么它永远就是秤的样子、秤的功能?」
 
二○一三年在加州硅谷与侯君儒共同创办 Acaia,开发出第一款可用蓝牙连接手机 App,即时记录沖煮流程的智能咖啡秤。
 
产品外型设计简约富有现代感,触控式按键、一体成型的外壳、秤重精确度达○‧一克、智能开关、USB 充电,兼具防水防尘及人性化操作等实用性,让人爱不释手;也如同手机一般,可以不断升级系统,完全颠覆市场上对秤的印象。
 
功能上,透过专用手机 App 软体,使用者可把每次沖煮咖啡的数据详实记载下来,包括咖啡豆种类、研磨刻度、粉水比例、沖煮水温,连手沖注水的水量和频率都会以图表曲线显示,最后成品可拍照留存并分享到社群里。
 
Acaia 的创新在于把沖煮咖啡的过程数据化、视觉化,一杯完美咖啡的诞生,不再是凭空想像或昙花一现,而是可以透过操作纪录再复制的美好体验。
 
此外,在 Acaia 的咖啡社群里,也可以参考各国咖啡达人的沖煮祕笈,结交爱好咖啡的朋友,一起钻研咖啡沖泡艺术。除了个人玩家 Acaia 的产品也深获咖啡业者的肯定。
 
美国精品咖啡连锁店 Blue Bottle Coffee 便採用 Acaia 咖啡秤,做为员工训练、加强品质控管的辅助利器。
 
Acaia 划时代的产品,可说是集台湾近三十年来制造业大成,把精密天秤的的硬体,整合高科技的蓝芽无线传输、感应器及半导体的晶片封装等电子技术,在科技与美学的双重加值下,成为台湾制造业转型为「智造业」的典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让我充满好奇,尤其“新苗”和“薪火”这两个词,隐约传递着一种希望与传承的意象。我想,这本书很可能在探讨台湾年轻一代的成长与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将前辈们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延续下去,支撑着这片土地的持续进步。台湾社会一直以来都充满着活力与韧性,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动和内部发展的挑战,如何激发新世代的潜能,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并同时保有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根基,这绝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教育改革、创新创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是能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台湾的无限可能”究竟是什么。也许,它会提供一些充满前瞻性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年轻人如何运用他们的创意和热情,为台湾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或者是在传统产业中注入新生命,让“薪火”不仅仅是延续,更是燃烧出更耀眼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倾向于认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现状的观察,更是一本关于台湾未来的擘画。或许,作者透过“新苗”来象征着台湾年轻一代的活力、创意和潜力,而“薪火”则代表着前辈们积累的智慧、经验和精神。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将这些宝贵的“薪火”传递给“新苗”,让他们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创出更广阔的“无限可能”。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鼓励年轻人颠覆传统,还是在继承中寻求突破?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例如如何支持青年创业、如何鼓励跨代对话,或者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发扬台湾独特的文化特色。

评分

《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这个书名,有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内部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很可能围绕着如何让新一代的台湾人,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我猜测,书中会描绘出一些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会着重探讨,如何通过“薪火相传”的方式,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灌输给“新苗”们,让他们能够以更成熟、更具战略性的眼光,去追求属于台湾的“无限可能”。这种“无限可能”,可能涵盖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软实力、国际参与等多个层面。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薪火”的?它仅仅是经验的传授,还是包含着一种价值体系的传承?而“新苗”又将如何理解和实践这种传承,以创造出真正属于他们的、具有台湾特色的“无限可能”。

评分

《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这个名字,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台湾未来发展的期盼。我感觉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台湾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并且持续发展。所谓的“无限可能”,在我看来,不单是指经济上的增长,更包含文化上的创新、社会议题的解决,以及如何在变动不安的国际情势下,保持台湾的自主性和尊严。我猜想,书中或许会分析台湾在科技、人文、艺术等不同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些优势。同时,它也可能触及到年轻世代在面对就业、居住、环境等现实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积极的解决方案。作者是否有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宏观的分析,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发展的台湾社会。

评分

坦白说,看到《新苗.薪火:追求台湾的无限可能》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感非常强烈。它不像某些政治评论或经济分析那样直接,而是带有一种文学性的温暖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我猜测,作者可能透过故事化的叙述,勾勒出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台湾人在追逐梦想、克服困难时的点滴。或许有创业家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也许是艺术家如何用作品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又或者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启迪下一代的思维。这些“薪火相传”的故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一定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沉淀,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耕耘、为台湾的未来播种希望的“新苗”们,最坚实的后盾。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启发性的“薪火”传承案例,例如某个技艺的失传与复兴,或是某种价值观如何在世代间默默传递,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能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