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散文大家王鼎钧,
写给国高中生的写作教养书。
讨论如何作文,如何超越作文进入文学写作。
作家、高中教师、大学教授一致推崇,执笔之人,不容错过!
◎「王鼎钧作文与写作系列」全新修订典藏版 此系列是当代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散文大家王鼎钧,倾囊相授超过五十年的写作心法,希望协助对写作有兴趣的国高中生。木马文化全新修订典藏版由王鼎钧撰写新序并补充修订内容,每本书的内容与特色如下:
1.《作文七巧》 讨论如何作文,阐述最基本的作文方法,少理论、多故事,本身就是作文的范本。(新版有15处修正、19处补充、增加三篇附录)
◎本书提出具体实际的方法与步骤,教你写作的七个基本原则: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内容生动活泼,读来受用无穷,极具启发性。
◎言简意赅的写作原则,尽在书中。「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笔有繁简,不宜平均。」、「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
2.《作文十九问》 《作文七巧》进阶版,以问答体帮助学习者提升作文能力,并成为高水准的欣赏者。
◎活泼的问答体,解答学习作文的疑惑
《作文十九问》採用问答体,虚构一位提问者,问答之间,教你如何炼字,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安排结构……,解答了写作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个字有这么大的关系?
白话文比较平易一些,也可能比较松散一些,「一字师」的故事比较少,不过白话文学也讲究推敲,有时候也得炼字。
◎作文一定要起承转合吗?
不,作文不一定都要起承转合。但是,如果你能做到起承转合,那也不错。
3.《文学种籽》 正式进入写作的天地,重新阐释「写作六要」,为作家必要修习的基本功夫。
王鼎钧说:「我强调写作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夸夸其谈误写作,知而不行误写作,食而不化也误写作。一个学习者,如果他对《作文七巧》和《作文十九问》里的那些建议,像学提琴那样照着琴谱反覆拉过,像学画即样照着静物一再画过,应该可以顺利进入《文学种籽》所设的轨道,至于能走多远,能登多高,那要看天分,环境,机遇,主要的还是要看他的心志。」
4.《古文观止化读》 从写作观点解析文言文的读法,帮助从白话文跨到文言阅读及写作,搭建古典文学和现代散文之间的桥樑。
作者开宗明义点出「化读」要旨:「化,大而化之,食而化之,转而化之。」精选二十四篇古文,逐篇进行深入剖析,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体形式,也讲生字、僻词、典故、评论、文言文经典特殊句法、结构布局……,为现代写作者找到借鑑古人方法的途径,为忙碌现代人提供领略古文之美的窗口。傅月庵说:「翻翻此书,读读古文吧,拿到了老先生的钥匙,学会他的钓法,门一推,霎时你将发现自己独坐蓝海之上,海阔天空任翱翔,到了那时候,『什么是教养?』恐都不是问题了。」
5.《讲理》 模仿《文心》体裁,讨论如何写论说文,以文字表达意见,并希望培养社会的理性,内容增删后更靠近生活。
本书透过国文老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与生活里的实际互动,讲述论说文作法,具体生动,由浅入深。王鼎钧说:「教人写作一向主张自然流露,有些故事说作家是在半自动状态下手不停挥,我想那是指感性的文章。至于理性的文章,如论说文,并没有那样神祕,它像盖房子一样,可以事先设计,它像数学一样,可以步步推演。你可以先有一个核,让它变成水果。」
◎作家、高中教师、大学教授一致推崇 作家 王盛弘、北一女国文教师 田威宁、作家 朱宥勋、作家李欣伦、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作家 宋怡慧、作家.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祁立峰、医师.作家 吴妮民、建国中学老师 林明进、台南一中国文科教师 林皇德、诗人.作家 林达阳、作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林黛嫚、作家 凌性杰、资深阅读写作老师 陈安仪、作家 陈栢青、彰化高中国文科教师.作家 陈育萱、作家 许荣哲、作家.新竹女中国文教师 黄庭钰、作家 杨佳娴、作家 杨隶亚、惠文高中教师.作家 蔡淇华
◎推荐语 写作与教人写作都不是简单的事,而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却能以最亲切有味的文字,将理论说得清晰简单,亦有实例的示范、对照与解说,让文学习作者获得具体可行的写作方法。难能可贵的是解说文字本身就是炉火纯青的散文,珠玉时见,各种生命体悟夹在两行中的另外一行。这本书既教写作之道,亦教人生之道,难怪历久弥新。——田威宁(北一女国文教师)
重读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和《作文十九问》,我才更加确认,好的散文相当讲究笔法,从一个字的差异、叙事时间的倒置、抒情文的自我情感教育等,无不在训练写作者的「刀工」,尤其王先生学识广博,引述的经典文本飞越古典、穿梭现代,参酌小说、诗等文类的同时,也适时穿插生活见闻和小故事,恍若在听长者说书,又像领受大师的心法密传,尤其《作文十九问》的对答形式,更能深切感受到一位经验老道的前辈,极有耐心又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年轻人可理解的方式来体会文学读写之奥妙。——李欣伦(作家)
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书犹如写作「胜经」,不只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开启写作的缪思,也循序渐进地训练读者写作的技法,无论是教师教学抑或是学生自学,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全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无数书写者循光前进,终能寻得文字桃花源。——宋怡慧(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作家)
讲到「作文」我们立马会联想到国文科测验的最后一题,即便今已改制曰「国写」。然而王鼎钧先生《作文十九问》却非如题,不仅谈狭义的作文,实是如《文心雕龙》谈的「为文之用心」——举凡练字,修辞,结构安排,意象经营,甚至是古文辞类、诗法诗格,无所不问,问无不答。如今新版重出,无论为试或为情为文,都值得一观。——祁立峰(作家.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想我们年轻时,便读王鼎钧了——少年的我们读《碎琉璃》、《左心房漩涡》,《作文七巧》更是学写作的经典。鼎公的散文素来优美、雅致,他将看似抽象的文字美学梳整为能被理解锻铸的技巧,那是一位文学家多么深厚的功夫。书写,值得一辈子凝神致志,习作多时,如今再读王鼎钧老师的这几本书,我仍然能从中得到新的启发。——吴妮民(医师.作家)
写作是修为,也是修养。鼎公的这几本书结合了文学家的大视界与教育家的方法学。有志写作者可从《作文七巧》入手,打好地基;再接触《作文十九问》,构筑栋梁;其次研习《文学种籽》,层层拔高;最后阅览《古文观止化读》,注入灵气。既修炼文字锻铸的艺术,也涵泳自我的性情,还可时时品味字里行间油然淌溢的人生智慧。——林皇德(台南一中国文科教师)
《古文观止化读》是一本实用又充满智慧的好书。王鼎钧先生精选古文经典篇章,逐篇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们得以领略古文之美。在这本书里,除了古文章句的诠释,更寄託了个人的写作心法以及生命态度。——凌性杰(作家)
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与《作文十九问》,直探写作关隘与盲点,指出为文技巧的功用,并且翻出巧劲与新意。对于初学者或练习写作一段时间的人来说,都不失为一卷清晰的指南,实用也超乎实用。在出版多年后的现今重读,仍能使人领略其巧设方便法门的苦心。——陈育萱(彰化高中国文科教师.作家)
《作文七巧》是我在多年作文教学生涯中,觉得十分受用、也常常运用的一本书。王鼎钧先生以极其幽默的笔法,将写作技巧解析的深入浅出、逻辑分明,是一本老师、学生都十分受益的好书,中学生必读!——陈安仪(资深阅读写作老师)
阅读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书,那样的古雅漫谈,彷彿聆听一场充满故事的演说,不知不觉就认识了锻字鍊句及文章构织的祕法。写作从来不是一蹴可几的事,如果可以,先从随兴的阅读开始,再由随笔之中去寻找精致的可能,像是欲结交一位知己,总得先广泛接触,再从中拣择,进而启动相处、相知、相惜的修练。——黄庭钰(新竹女中国文教师.作家)
王鼎钧《作文七巧》,是我十四岁时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礼物。那时我已开启一连串的文学练习:读课本不选的作家、试着为自己而不是为分数写东西、向学生刊物投稿。这书名有点古板,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作文高分祕笈,读了却舍不得放下来了。一部深入堂奥而又条缕清晰的写作教养书,供有心者自习自觉的指南,让我摸索前进的文学路程忽然有了灯。——杨佳娴(作家)
「取材有主从,文笔有繁简,不宜平均。」「好的文章一直在起势之中。」这样言简意赅的金科玉律,就在王鼎钧的两本写作圣经--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组成的《作文七巧》,以及以问答举例汇成的《作文十九问》之中。写作经典,历久弥新,执笔之人,不容错过!——蔡淇华(惠文高中教师,作家)
探尋文學之源,領悟寫作精髓:當代名家精選文集與寫作指導書目 本精選書單匯集了當代華文文學領域中,極具影響力且深受讀者推崇的散文大家、文學評論家及實用寫作導師的經典著作。這些書籍涵蓋了從古典文學的深厚積澱到現代散文的個人體悟,再到針對當代寫作困境的具體剖析與實用技巧傳授,旨在為廣大學者、文學愛好者及所有渴望提升表達能力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閱讀與學習路徑。 一、 經典重溫與文學視野的拓寬 1. 《中國古典詩詞賞析與鑒賞大系》 本書集結了數十年來,多位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對中國詩詞長河中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的深入解讀。全書按時代脈絡劃分,從《詩經》、《楚辭》的源頭活水,歷經漢賦的雄渾、魏晉風骨的清峻、唐詩的巔峰氣象、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直至元曲的通俗生動。 內容詳述: 每首(篇)作品的賞析都遵循「原文呈現—字詞註釋—背景考據—主題闡釋—藝術手法分析」的嚴謹結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藝術手法分析上,著重探討了意象的選擇、格律的運用對情感表達的影響,以及不同體裁(如律詩、絕句、長短句)在結構和音韻上的獨特魅力。對於理解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審美情趣以及歷史變遷對文學的塑造作用,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文本依據與學術視角。 價值所在: 讀者不僅能領略古典文學的音韻之美與意境之高遠,更能學會在當代寫作中,如何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言簡意賅」與「意在言外」的精髓。 2. 《現當代散文思潮與風格流變研究》 這部著作是國內外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式作品,它聚焦於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前後,中國散文創作領域的關鍵轉折點。作者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細膩的個案分析,梳理了從「傷痕文學」的內省,到「尋根文學」的文化焦慮,再到當代「非虛構寫作」興起所帶來的敘事觀念的更新。 內容詳述: 書中專章分析了多位代表性散文家的寫作策略,如如何通過個人化的敘事建立與時代的對話,探討了「城市書寫」、「鄉土回歸」等主題在不同階段的演變邏輯。作者尤其關注語言風格的變化,從早期的樸實沉穩,到後期對西方現代主義修辭手法的借鑒與融合,展示了散文作為最貼近心靈的文體,其如何承載和反映社會變遷的複雜性。 價值所在: 通過對思潮和風格的宏觀把握,讀者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寫作位置,理解當代散文的創作格局,並能有意識地避免風格上的盲從或陳舊。 二、 寫作技巧與思維訓練的深度指導 3. 《思辨寫作的邏輯建構:從論點到論證的系統訓練》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學術論文、嚴肅評論及需要高度邏輯性的論述性寫作的實用指南。它摒棄了空泛的理論說教,轉而採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與步驟拆解,指導讀者如何進行有效的「思考」與「表達」。 內容詳述: 全書分為三大核心板塊:論點確立(如何識別、定義和聚焦核心主張)、論證展開(包括演繹法、歸納法、類比法及反駁策略的運用)、結構設計(如何搭建清晰的起承轉合,確保讀者思路順暢)。書中附帶了數十個從日常生活到專業領域的論證謬誤辨析練習,如“滑坡謬誤”、“稻草人謬誤”等,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批判性思維的防火牆,確保論述的堅實性與說服力。 價值所在: 掌握思辨寫作的框架,是所有深度表達的基礎。這本書將複雜的邏輯訓練轉化為可操作的寫作步驟,是提升文章「骨架」強度的必備工具書。 4. 《故事敘事學導論:人物塑造與情節張力的拿捏》 專為小說創作者、影視編劇及致力於提升文章感染力的非虛構作者設計。本書從結構主義和原型理論的出發點,深入剖析了「好故事」的普世規律。 內容詳述: 本書細緻探討了敘事視角(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全知與限制性視角)如何影響讀者的情感投入,以及「隱喻式敘事」與「直白式敘事」的適用場景。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強調「動機的合理性」與「成長弧線的真實性」,並提供了豐富的工具來設計人物的內在衝突和外在困境。關於情節,書中詳細分析了高潮、轉折點的設置技巧,以及如何運用“懸念”和“信息差”來控制讀者的閱讀節奏,從而最大化閱讀體驗。 價值所在: 優秀的寫作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人類心理與情感機制的精妙操控。本書提供了從底層邏輯到具體場景設計的完整敘事工具箱。 三、 情感表達與個人聲音的挖掘 5. 《散文的溫度:捕捉生活細節與建立個人風格》 這本散文指導書的重點在於「真誠」與「獨特性」。它鼓勵寫作者超越對優美詞藻的追求,轉而深入挖掘自己獨有的生命體驗和觀察世界的角度。 內容詳述: 書中強調「細節決定一切」,提供了如何將日常瑣碎轉化為富有意味的意象的技巧,如運用感官描寫(聽覺、嗅覺、觸覺)來豐富文章的層次感。更重要的是,本書花了大量篇幅討論「聲音的建立」,即如何讓讀者一讀便知是「你」在說話。這涉及到語氣的選擇、句式的偏好、以及對特定事物的獨特見解。書中通過多位不同年齡層作者的習作對比,直觀展示了風格的養成過程,鼓勵作者直面內心的脆弱與矛盾,將之轉化為作品的力量來源。 價值所在: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個人聲音才是最稀缺的資源。本書引導讀者找到並強化自己的「文心」,使寫作真正成為一次自我發現的旅程。 --- 總結而言,這五本書構成了一個互補且強大的學習系統:前兩本提供宏觀的文學視野和文化積澱;中間兩本提供嚴謹的邏輯框架和敘事結構;最後一本則聚焦於個體情感的提煉與風格的確立。無論是古典愛好者、嚴謹的思辨者,還是渴望書寫動人故事的創作者,都能從中獲得紮實的理論指導與實踐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