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这是一部最可信赖的大众文字学丛书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而中国文字的创造,尤其惊天地而动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现存最古早的中国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极有价值的文物,却晚到十九世纪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发现。编成于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时间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经有五万多字了。
从东汉许慎把中国文字的创造归纳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原则以后,历代文字学家都据此对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努力做解释。但是,由于文字的创造,关涉的问题非常多,许慎的六个原则,恐怕难以周全,所以当甲骨文出土后,历来学者的解释也就重新受到检验。当然,必须对甲骨文具有专精独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备重新检验和重新诠释的条件,而许进雄教授,就是当今最具有这种能力的学者。
许教授对文字的敏锐感,是他自己在无意中发现的。当他在书店的书架上随兴抽出清代学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翻阅时,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这么一头栽进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时他正在准备考大学。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进台湾大学中文系;而当大部分同学都为二年级的必修课「文字学」伤脑筋时,他已经去旁听高年级的「古文字学」和研究所的「甲骨学」了。
当年台大中文系在这个领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万里几位老师,都是一时硕儒,也都对这一位很特别的学生特别注意。许教授的第一篇学位论文《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据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时代典礼制度的着作。他质疑董作宾教授与日本学者岛邦男的理论,并提出殷商王位承传的新谱系,让文字学界刮目相看。然后,他又注意到并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钻凿形态,完成《甲骨上钻凿型态的研究》,更是直接针对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础作探讨,影响深远,目前已经完全被甲骨学界接受,更经中国安阳博物苑甲骨展览厅推尊为百年来对甲骨学具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许教授于一九六八年获得屈万里老师推荐,获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研究人员,负责整理该馆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于表现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升为研究员。在博物馆任职的二十几年期间,亲身参与中国文物的收藏与展览活动,因此具备实际接触中国古代文物的丰富经验,这对他在中国文字学、中国古代社会学的专长,不仅有互补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谈古文字,绝对不能没有古代社会与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许教授治学兼容并蓄,博学而富创见。他透过对古文字字形的精确分析,解释古文字的原始意义和它的演变,信手拈来,都是极具启发且有所依据的创见。许教授曾举例说明:「介绍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时,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谈发饰与贵族身分的关系;谈到东周的莲瓣盖青铜酒壶时,就谈盖子的泸酒特殊设计;借金代观世音菩萨彩绘木雕,介绍观世音菩萨传说和信仰。…」他在解释「微」字时,借由「微」字字形,从商代甲骨文、两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现代楷书的变化,重新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微,眇也,隐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说法:「微字原本意思应是『打杀眼瞎或病体微弱的老人』。古代丧俗」。而这种丧俗,直到近世仍存在于日本,有名的〈楢山节考〉就是探讨这个习俗的日本电影。许教授的论述,充分显现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会史课题上的精辟与独到。读他的书,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许教授不论在大学授课或在网站发表文章,都极受欢迎。他曾应好友杨惠南教授鼓吹,在网路开辟「殷墟书卷」部落格,以「殷墟剑客」为笔名,随兴或依据网友要求,讲解了一百三十三个字的原始创意与字形字义的演变,内容既广泛,又写得轻松有趣,获得热烈回响。
《字字有来头》则是许教授最特别的着作,一则这部丛书事先经过有系统的设计,分为动物篇、战争与刑罚篇、日常生活篇、器物制作篇,让读者分门别类、有系统的的认识古文字与古代生活的关系﹔再则这是国内首部跨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大众文字学丛书﹔三则作者是备受国内外推崇的文字学家,专论着作等身,却能从学术殿堂走向读者大众,写得特别浅显有趣。这套丛书,内容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考证,而能雅俗共赏,必然能够使中国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认识。许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值得所有读者信赖!
黄启方(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前台湾大学中文系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前国语日报社董事长)
推荐序
中国文字故事多,《来头》讲古最精博! 读了《字字有来头》这部书之后,我想用两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我的体会。第一句是:「中国文字故事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中国文字的特色说起。有人主张文字的演进,是由图画文字演进为表意文字,再由表意文字演进为表音文字。这是「起于图画、终于音声」的一种见解,这种见解可以解释某些拼音文字的演进历程,自属言而有据。不过,从负载讯息的质和量来说,这样的文字除了「音」、以及因「音」而偶发的一些联想之外,就没有多余的东西了。一旦发展到极致,成了绝对的符号,成了洁净无文、纯粹理性的编码系统,这样的文字,取消了文化积淀的一切痕迹,也就丧失了文明创造中最可宝贵的精华——人文性。这无异于买椟还珠,也就不能不让人感到万分的可惜了。
好在中国文字不一样,它不但拥有这种人文性,而且数千年来还在不断的增长、生发。这种「增长的人文性」,源于中国文字的最大特点。这个特点,读者未必想得到,那就是「方块化」。
中国文字是方块字。距今四五千年前,被公认为中国文字雏形的半坡、柳湾、大汶口等地的刻符,已经是纵横有序大小略等的「方块字」了。而正因为是「方块」,所以使他和其他的图画文字,如古埃及文字,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埃及文字是「成幅」表现的。「幅」中共组一图的各个部件,没有明确的独立地位,只是零件。中国文字的「方块」,则将原始图画中的部件抽象化,独立出来。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自足的概念,一个表述的基本单位。古埃及文字中的零件,最终成为「词」的很少,多半成了无意义的音符。中国文字中的每一个方块,却都成了一个个独立自主的「词」,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历史。所以「方块化」是将「图画」进一步抽象的结果。从「具象」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这是一种进步,一种文明程度的提升,一种人文性的展现。
所以,有多少中国字,就有多少最基本的概念。这是第一个「故事多」。中国字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假借引申、孳乳派生,产生了概念和语义、语用上的种种变化。一个字,就有着一部自己的演变史;这是第二个「故事多」。
第三个多,就系乎是谁讲的故事了。《红楼》故事多,那是曹雪芹所讲。《聊斋》故事多,那是蒲松龄所讲。中国文字反映了文化史,其关乎城阙都邑的,考古家能言之;关乎钟鼎彝器的,冶铸家能言之;关乎鸟兽虫鱼的,生物家能言之;关乎生老病死、占卜祭祀、礼乐教化的,医家、民俗家、思想家能言之;但是集大成而尽精微,把中国文字讲出最多故事来的又能是谁呢?在我读过的同类作品中,只有《字字有来头》的作者许进雄教授,足以当之。因此我有了第二句话,那就是:《来头》讲古最精博!
何大安(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研究所前所长)
推荐文
这部书,是一座汉字文化基因库 十几年前,当我对甲骨文产生兴趣时,有三本书让我最惊艳。依出版序,是许进雄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台版改名《汉字的故事》)、唐诺的《文字的故事》。这三本书各自打开了一个面向:《中国古代社会》将甲骨文与人类学结合,从「文字群」中架构出古代社会的文化样貌;《汉字王国》让甲骨文与影像结合,让人从照片、图象的对比中惊叹文字的创意;《文字的故事》则将甲骨文与散文结合,让文字学沾染出文学的美感。
十几年来,两岸各种「说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涌出。但究其实,若不是「旧内容新编排」,就多是挤在《汉字王国》开通的路径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另噼支线,《中国古代社会》则似乎未曾再见类似的作品。何以故?因为这本书跳脱了文字学,兼融人类学、考古学,再佐以文献、器物和考古资料,取径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继其后的了。
这一次,许教授重新切换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为主角,化成《字字有来头》系列,全新和读者见面。这一套五本书借由「一册一主题」,带领读者进入「一字一世界」,看见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见文字背后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没有留下说明书,后人「看字溯源」只能各凭本事。许老师胜过其他人的地方,在于他曾任职博物馆,亲手整理、拓印过甲骨。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学者的训诂框架,不会「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馆的视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证」的能力与「大胆假设」的勇气,后者是我最钦佩老师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钻凿形态来为卜辞断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质来论断商代已有牛耕,以气候变迁来解释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国绝迹的原因,认为「去」 的造字灵感是「出恭」,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这套书便不会是陈规旧说,而是带有「许氏特色」的文字书。
文字学不好懂,看甲骨文却很有趣。人会长大,字也会长大。长大的字和小时候经常大不相同,例如「为」 原来是人牵着大象鼻子,有作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头吧);「畜」 竟然是动物的肠子和胃(因为我们平常吃的内脏都来自畜养的动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里(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种种,都让人有「看见文字小时候」的惊喜与恍然大悟!
书里,每一个字都罗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写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着就好可爱!还有些字,楷书我们并不熟悉,甲骨文却充满趣味。例如「龏」几乎没人认得,它的金文却魔幻极了──是「双手捧着龙」啊!类似的字还不少,单是看着它们的甲骨文便是一种奇特的欣赏经验。
这几年,我也开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汉字介绍给小读者。许教授的书一直是我的案头书。虽然有些训诂知识对我是「有字天书」,但都不妨碍我从中看到造字的创意与文化的趣味。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字字有来头》系列堪称是一座「面向大众」的基因库。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这套书恰好便是这句话的展演和示例。
林世仁(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