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1-6+甲骨文简易字典套书组

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1-6+甲骨文简易字典套书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字学
  • 甲骨文
  • 殷墟
  • 历史
  • 文化
  • 语言文字
  • 考古
  • 汉字
  • 科普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书大家读第72、73梯次好书推荐
OPENBOOK阅读志 年度好书2017最佳青少年图书入围

  ※    本套书包含 【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1-6册】及《字字有来头 甲骨文简易字典》,共七册,总页数超过1850页,全套包含超过600个字的解析。
  ※    套书限量赠送「甲骨文字插图书卡」,一组13张。

  【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1-6】系列共有六册,由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许进雄执笔,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创字时的想法,经由研究字的演变过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习惯、社会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创意。在六册中分别介绍「动物」、「战争与刑罚」、「日常生活 食衣住行」、「器物制造」及「人生信仰与历程」有关的字,全系列合计有超过六百个字的详尽解析。

  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  系列1-6册
  ※    每册皆附展开古文字形表 (展开尺寸75宽*23高)


  01 动物篇    

  野生动物(打猎的对象、四灵)
  一般动物(鸟类与其他)
  家畜

  02 战争与刑罚篇

  原始、战斗及仪仗使用的武器
  防护装备
  军事行动与掠夺、军事技能
  刑罚、五刑与法治
  政府的管理者

  03日常生活篇Ⅰ食与衣  

  食物的种类,食物的採集与加工,烹饪的方式
  衣服的採用,游牧与农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

  04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

  居住的演进、建筑的形式,房间的分室等
  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车舆舟船的建造

  05 器物制造篇

  工具发明、农业生产、百工兴起:各类器物制造 (石器、骨角器、竹材、木材)及百业勃发:皮革业与纺织业、陶土业与金属业、物资交流、统一标准等

  06 人生历程与信仰

  出生、养育
  成年、婚姻制度
  衰老、病死
  鬼神信仰

  《字字有来头 甲骨文简易字典》

  字典收录【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1-6】中超过600个甲骨文字形来源创意解析与检索,以有系统的主题分门别类,包含1动物篇、2战争与刑罚篇、3日常生活篇Ⅰ食与衣、4日常生活篇Ⅱ住与行、5 器物制造篇、6 人生历程与信仰篇,本书更收录〈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特性〉以及〈商代以前最普及的书写材料〉三篇由许进雄教授亲自撰写的导论,以深入浅出的方法解析,让读者了解中国古文字演变的重要研究。

  中国文字经历四千多年的历史,字的形体有极大的变化,一般人难以辨识秦代小篆以前的古文字。而中国文字始终保有表意的特色,其变化是渐进且有迹可寻的,所以古文字研究者可以逐步往前追寻,推论其演变的轨迹,进而认识古代的字形。

  古文字就像一幅幅画作,如果了解了某字的创意,就会牢牢记住。所以学习古文字要从愈早的文字开始学起,愈接近初创的字形,文字的图绘性愈高,更容易了解与记忆。

  本字典收集将近600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或相关古文字形,以文化演进及主题有系统的分类,每个字都附有造字创意的简单解析,方便携带及查找使用。

得奖记录

  ★《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荣获

  好书大家读第72、73梯次好书推荐
  第14届金蝶奖入围
  OPENBOOK阅读志年度好书2017最佳青少年图书入围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义、何大安
  台湾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国语日报前董事长、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黄启方
  暨全台中文学界重量级教授群  共同推荐

  廖玉蕙(海洋大学讲座教授)、徐富昌(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隆献(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林启屏(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许俊雅(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王基伦(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洪淑苓(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萧丽华(佛光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琼玲(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谢佩芬(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儿童文学作家) 联名推荐

  《字字有来头》是许教授最特别的着作,内容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考证,而能雅俗共赏,必然能够使中国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认识。许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值得所有读者信赖!——台湾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国语日报前董事长、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黄启方

  能把中国文字讲出最多故事来的,在我读过的同类作品中,只有《字字有来头》的作者许进雄教授,足以当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字字有来头》系列堪称是一座「面向大众」的基因库。许老师曾任职博物馆,亲手整理、拓印过甲骨。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学者的训诂框架,不会「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馆的视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证」的能力与「大胆假设」的勇气!——儿童文学作家 林世仁
 
华夏文明的活化石:探寻文字起源与演变,重现商周气象 本套书系聚焦于中国早期文字体系的恢弘画卷,深入挖掘汉字诞生之初的神秘面纱,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直抵商周文明的核心地带。全套书汇集了多部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甲骨文释读、金文研究以及早期文献考证的重量级著作,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汉字文化脉络。 第一卷:汉字之源——从刻符到成熟体系的漫长旅程 本卷从远古的陶器刻符讲起,追溯中华文明早期信息记录符号的萌芽状态。我们探讨了仰韶、大汶口、良渚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各种符号,分析它们与后世成熟汉字的关联性与差异。重点内容包括: 早期符号的分类与功能辨析: 区分单纯的记事符号、族徽标记与早期文字的萌芽形态。 文字产生的社会驱动力: 结合考古发现,阐述国家形成、祭祀需求以及权力运作对文字规范化的推动作用。 汉字“六书”理论的古老根源: 追溯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则在早期符号系统中的雏形体现。 文字载体的变迁: 从陶器、骨器到竹木简帛,分析不同载体对书写方式和笔画形态的影响。 本卷的特色在于结合最新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如考古学、古人类学),力求还原汉字从“零散标记”向“稳定系统”转化的复杂过程,为理解后续的成熟文字形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卷:殷墟的低语——甲骨文的系统解读与文化复原 本卷将焦点集中于商代晚期王室的占卜记录——甲骨文。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字释读手册,更是一部重构商代政治、宗教、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甲骨文的发现、整理与著录沿革: 回顾历次重大学术普考的贡献,建立起读者对甲骨文材料的整体认知。 关键字词的深度考证: 针对“祀”“贞”“日”“月”“王”“兕”等核心概念,进行多角度的语义演变分析,结合卜辞内容,描摹商代人的宇宙观和祖先崇拜。 占卜仪式的文本还原: 详细解析贞人、占卜程序(钻、灼、兆)以及文辞结构(如先辞、命辞、验辞),让读者直观感受商王决策的现场氛围。 文字的结构与书写技巧: 研究甲骨文在不同器物(龟甲、兽骨)上的刻写风格差异,分析其笔画的起收与结构布局,揭示其作为一种成熟文字体系的规范性。 通过对海量卜辞的细致梳理,本卷致力于揭示甲骨文背后所承载的商代文化基因,让冰冷的符号重新焕发生机,发出三千年前来自殷墟的低语。 第三卷:礼乐的铭刻——西周金文的制度化与审美转型 从殷墟的占卜骨片,视角转向西周青铜器上的铸文——金文。本卷探讨文字在周代礼乐制度下如何进一步规范化、程式化,并展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金文的载体特性与保存优势: 论述青铜器作为“重器”在国家权力象征中的地位,以及铸造工艺对文字形态的影响。 “周朝八百年”的文字演变链条: 分期研究西周早期、中期、晚期金文的书风变化,对比“天命观”如何在铭文中得以体现和强化。 长篇铭文的叙事结构与史学价值: 重点分析《毛公鼎》《大盂鼎》等重器铭文,解析其叙事逻辑、劝诫内容以及对西周政治伦理的贡献。 金文与甲骨文的异同辨析: 比较两种主流成熟文字体系在笔画、字形和用词上的系统性差异,探讨文字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本卷强调了文字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载体的功能,展示了周人如何通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来确立和维系他们的宗法制度与礼乐秩序。 第四卷:文字的形体演变——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 本卷将视野扩展至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文字形体极大丰富和分化的时代,并追溯至秦统一文字的前夜。 战国文字的“多元并存”现象: 研究齐、楚、燕、赵、秦等各国文字在字形、异体字使用上的显著差异,探讨“书同文”的历史必然性。 战国简帛文字的发现与意义: 介绍睡虎地秦简、郭店楚简等重要出土文献,分析竹简书写对线条流畅度的要求,以及它们如何补充了金文和石刻之外的文字面貌。 小篆的规范化及其历史功绩: 深入剖析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政治背景,解读小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标准化运动的深远影响。 隶变的前奏: 探讨隶书萌芽的社会需求——行政公文的快速书写需要,分析隶书笔画如何开始打破象形固有的轮廓限制,向符号化、笔画化迈进。 本卷着重于展现文字在区域差异和实用压力下的动态变化,为理解后世汉字的定型打下基础。 第五卷:早期文献考订与文本学基础 本卷将研究视角从文字形体转向文字所承载的古代典籍,是文字学研究与文献学交叉融合的典范。 先秦文献的文字学证据: 探讨《尚书》《诗经》等文本,如何通过比对不同时代、不同载体的文字证据,来订正和校勘后世传抄本的错误。 “古文”与“今文”之争的文字学基础: 回顾汉代经学之争中,对文字形体、异体字、词义理解的争论,揭示其背后对古代文献权威性的争夺。 早期数字、官职、历法称谓的文字变迁: 梳理核心概念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写法与读音,展现文字在记录固定知识体系时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文献整理中的“去古字”现象: 分析汉代以后,学者们对部分难以辨识的古文字进行“隶定”或“改写”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研究可能带来的挑战。 本书系通过对文字符号和其所承载信息的双重考察,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古文字文献解读工具。 第六卷:汉字系统的内在逻辑与审美哲学 本卷超越了历史的线性叙述,探讨汉字作为一种独特信息系统的内在美学与哲学意涵。 结构与意义的辩证统一: 深入探讨汉字的部件组合、偏旁部首如何形成严密的逻辑网络,以及这种结构美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书写艺术的哲学升华: 从文字到书法,分析线条的提按顿挫如何被赋予生命力、情境感,以及“气韵生动”在早期书写中的体现。 “万物皆可入文”的包容性: 探讨汉字系统在吸收外来文化词汇(如佛教词汇)时,如何通过形声等机制,保持其原有的表意特征。 古文字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结中国文字学百年来的主要成就与未解之谜,展望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古文字释读领域的新前景。 本套书系以深厚的学养和清晰的脉络,系统地梳理了汉字从原始萌芽到周秦定型,再到应用于典籍的重要阶段,是一部跨越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的宏大之作。它不仅是文字爱好者的珍藏,更是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进雄


  1941年出生于高雄。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就学时,开始研读甲骨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1968年应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聘约,前往整理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

  1974年获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于该系兼职授课。1996年回台,接受台湾大学中文系聘约,教授有关中国文字学、古代社会与文物课程,2006年退休,转任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专着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小讲》、《简明中国文字学》、《许进雄古文字论文集》、《文字小讲》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是一部最可信赖的大众文字学丛书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而中国文字的创造,尤其惊天地而动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现存最古早的中国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极有价值的文物,却晚到十九世纪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发现。编成于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时间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经有五万多字了。

  从东汉许慎把中国文字的创造归纳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原则以后,历代文字学家都据此对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努力做解释。但是,由于文字的创造,关涉的问题非常多,许慎的六个原则,恐怕难以周全,所以当甲骨文出土后,历来学者的解释也就重新受到检验。当然,必须对甲骨文具有专精独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备重新检验和重新诠释的条件,而许进雄教授,就是当今最具有这种能力的学者。

  许教授对文字的敏锐感,是他自己在无意中发现的。当他在书店的书架上随兴抽出清代学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翻阅时,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这么一头栽进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时他正在准备考大学。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进台湾大学中文系;而当大部分同学都为二年级的必修课「文字学」伤脑筋时,他已经去旁听高年级的「古文字学」和研究所的「甲骨学」了。

  当年台大中文系在这个领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万里几位老师,都是一时硕儒,也都对这一位很特别的学生特别注意。许教授的第一篇学位论文《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据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时代典礼制度的着作。他质疑董作宾教授与日本学者岛邦男的理论,并提出殷商王位承传的新谱系,让文字学界刮目相看。然后,他又注意到并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钻凿形态,完成《甲骨上钻凿型态的研究》,更是直接针对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础作探讨,影响深远,目前已经完全被甲骨学界接受,更经中国安阳博物苑甲骨展览厅推尊为百年来对甲骨学具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许教授于一九六八年获得屈万里老师推荐,获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研究人员,负责整理该馆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于表现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升为研究员。在博物馆任职的二十几年期间,亲身参与中国文物的收藏与展览活动,因此具备实际接触中国古代文物的丰富经验,这对他在中国文字学、中国古代社会学的专长,不仅有互补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谈古文字,绝对不能没有古代社会与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许教授治学兼容并蓄,博学而富创见。他透过对古文字字形的精确分析,解释古文字的原始意义和它的演变,信手拈来,都是极具启发且有所依据的创见。许教授曾举例说明:「介绍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时,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谈发饰与贵族身分的关系;谈到东周的莲瓣盖青铜酒壶时,就谈盖子的泸酒特殊设计;借金代观世音菩萨彩绘木雕,介绍观世音菩萨传说和信仰。…」他在解释「微」字时,借由「微」字字形,从商代甲骨文、两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现代楷书的变化,重新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微,眇也,隐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说法:「微字原本意思应是『打杀眼瞎或病体微弱的老人』。古代丧俗」。而这种丧俗,直到近世仍存在于日本,有名的〈楢山节考〉就是探讨这个习俗的日本电影。许教授的论述,充分显现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会史课题上的精辟与独到。读他的书,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许教授不论在大学授课或在网站发表文章,都极受欢迎。他曾应好友杨惠南教授鼓吹,在网路开辟「殷墟书卷」部落格,以「殷墟剑客」为笔名,随兴或依据网友要求,讲解了一百三十三个字的原始创意与字形字义的演变,内容既广泛,又写得轻松有趣,获得热烈回响。

  《字字有来头》则是许教授最特别的着作,一则这部丛书事先经过有系统的设计,分为动物篇、战争与刑罚篇、日常生活篇、器物制作篇,让读者分门别类、有系统的的认识古文字与古代生活的关系﹔再则这是国内首部跨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大众文字学丛书﹔三则作者是备受国内外推崇的文字学家,专论着作等身,却能从学术殿堂走向读者大众,写得特别浅显有趣。这套丛书,内容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考证,而能雅俗共赏,必然能够使中国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认识。许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值得所有读者信赖!
 
黄启方(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前台湾大学中文系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前国语日报社董事长)

推荐序

中国文字故事多,《来头》讲古最精博!


  读了《字字有来头》这部书之后,我想用两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我的体会。第一句是:「中国文字故事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中国文字的特色说起。有人主张文字的演进,是由图画文字演进为表意文字,再由表意文字演进为表音文字。这是「起于图画、终于音声」的一种见解,这种见解可以解释某些拼音文字的演进历程,自属言而有据。不过,从负载讯息的质和量来说,这样的文字除了「音」、以及因「音」而偶发的一些联想之外,就没有多余的东西了。一旦发展到极致,成了绝对的符号,成了洁净无文、纯粹理性的编码系统,这样的文字,取消了文化积淀的一切痕迹,也就丧失了文明创造中最可宝贵的精华——人文性。这无异于买椟还珠,也就不能不让人感到万分的可惜了。

  好在中国文字不一样,它不但拥有这种人文性,而且数千年来还在不断的增长、生发。这种「增长的人文性」,源于中国文字的最大特点。这个特点,读者未必想得到,那就是「方块化」。

  中国文字是方块字。距今四五千年前,被公认为中国文字雏形的半坡、柳湾、大汶口等地的刻符,已经是纵横有序大小略等的「方块字」了。而正因为是「方块」,所以使他和其他的图画文字,如古埃及文字,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埃及文字是「成幅」表现的。「幅」中共组一图的各个部件,没有明确的独立地位,只是零件。中国文字的「方块」,则将原始图画中的部件抽象化,独立出来。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自足的概念,一个表述的基本单位。古埃及文字中的零件,最终成为「词」的很少,多半成了无意义的音符。中国文字中的每一个方块,却都成了一个个独立自主的「词」,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历史。所以「方块化」是将「图画」进一步抽象的结果。从「具象」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这是一种进步,一种文明程度的提升,一种人文性的展现。

  所以,有多少中国字,就有多少最基本的概念。这是第一个「故事多」。中国字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假借引申、孳乳派生,产生了概念和语义、语用上的种种变化。一个字,就有着一部自己的演变史;这是第二个「故事多」。

  第三个多,就系乎是谁讲的故事了。《红楼》故事多,那是曹雪芹所讲。《聊斋》故事多,那是蒲松龄所讲。中国文字反映了文化史,其关乎城阙都邑的,考古家能言之;关乎钟鼎彝器的,冶铸家能言之;关乎鸟兽虫鱼的,生物家能言之;关乎生老病死、占卜祭祀、礼乐教化的,医家、民俗家、思想家能言之;但是集大成而尽精微,把中国文字讲出最多故事来的又能是谁呢?在我读过的同类作品中,只有《字字有来头》的作者许进雄教授,足以当之。因此我有了第二句话,那就是:《来头》讲古最精博!

何大安(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研究所前所长)

推荐文

这部书,是一座汉字文化基因库


  十几年前,当我对甲骨文产生兴趣时,有三本书让我最惊艳。依出版序,是许进雄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台版改名《汉字的故事》)、唐诺的《文字的故事》。这三本书各自打开了一个面向:《中国古代社会》将甲骨文与人类学结合,从「文字群」中架构出古代社会的文化样貌;《汉字王国》让甲骨文与影像结合,让人从照片、图象的对比中惊叹文字的创意;《文字的故事》则将甲骨文与散文结合,让文字学沾染出文学的美感。

  十几年来,两岸各种「说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涌出。但究其实,若不是「旧内容新编排」,就多是挤在《汉字王国》开通的路径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另噼支线,《中国古代社会》则似乎未曾再见类似的作品。何以故?因为这本书跳脱了文字学,兼融人类学、考古学,再佐以文献、器物和考古资料,取径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继其后的了。

  这一次,许教授重新切换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为主角,化成《字字有来头》系列,全新和读者见面。这一套五本书借由「一册一主题」,带领读者进入「一字一世界」,看见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见文字背后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没有留下说明书,后人「看字溯源」只能各凭本事。许老师胜过其他人的地方,在于他曾任职博物馆,亲手整理、拓印过甲骨。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学者的训诂框架,不会「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馆的视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证」的能力与「大胆假设」的勇气,后者是我最钦佩老师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钻凿形态来为卜辞断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质来论断商代已有牛耕,以气候变迁来解释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国绝迹的原因,认为「去」 的造字灵感是「出恭」,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这套书便不会是陈规旧说,而是带有「许氏特色」的文字书。

  文字学不好懂,看甲骨文却很有趣。人会长大,字也会长大。长大的字和小时候经常大不相同,例如「为」 原来是人牵着大象鼻子,有作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头吧);「畜」 竟然是动物的肠子和胃(因为我们平常吃的内脏都来自畜养的动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里(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种种,都让人有「看见文字小时候」的惊喜与恍然大悟!

  书里,每一个字都罗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写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着就好可爱!还有些字,楷书我们并不熟悉,甲骨文却充满趣味。例如「龏」几乎没人认得,它的金文却魔幻极了──是「双手捧着龙」啊!类似的字还不少,单是看着它们的甲骨文便是一种奇特的欣赏经验。

  这几年,我也开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汉字介绍给小读者。许教授的书一直是我的案头书。虽然有些训诂知识对我是「有字天书」,但都不妨碍我从中看到造字的创意与文化的趣味。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字字有来头》系列堪称是一座「面向大众」的基因库。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这套书恰好便是这句话的展演和示例。

林世仁(儿童文学作家)

 

图书试读

2 战争与刑罚篇

原始武器


竞争是自然界为了生存所採取的手段。为寻求必要的生存物资,当双方的利益不平衡时,为了保存自己,不能不透过各种途径压制对方。战争就是压制对方、解决争执的有效方法。人类及动物界,用攻击的手段把对方屈服或杀害,是很平常的事;最激烈的行动,就是把对方消灭。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行为,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动力。战争需要更有效的武器,促进了工艺进步,工具改良后可以提高生产量。还有,弱小者为了对抗强者,就共同联合起来成为集团,也逐渐扩大战争的规模。

为了提高战斗绩效,就要有良好的组织,由有能力的人领导。这些过程,终于促成建立国家制度。所有文明国家,都是在不断争战中成长起来的。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就是在经过五十二次战争之后,才统一了黄河流域各个大小部落。

原始社会的工具,多数与取食有直接关系。那时候的工具与武器,只是使用的对象不同,其形状没有显着的分别。在初期人与野兽争生存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重量和稜角,足以造成杀伤力的工具,都可以拿来做为武器,很少有专为格杀而制造的专用武器。

人类最早遭遇具威胁性的敌人,是凶勐的野兽。野兽虽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身躯,但因人类可以借助他物来防御自己,攻击野兽,所以在长久的斗争中,人类终于成为胜利者。



甲骨文的父字□□□□□□□□□□,是手拿石斧的样子。父字的金文字形□□□□□□□□□,石斧的形状表现得更为清楚,一端尖锐,一端浑圆。浑圆的一端可以当做槌子,用来重击东西。尖锐的一端可以当作斧头,利用刃部切割材料。

石斧可以说是古时候一种多用途的工具,砍树、锄地等重要的工作都需要使用它,甚至到了青铜时代早期,石斧仍旧是男子工作的主要工具。在商代,这个字是做为对父辈众亲长的称唿,因此有人以为,石斧是用来表示男性对女性或父亲对儿女的权威。其实,父的称谓可能只是源自新石器时代的两性分工。

母系氏族的社会,子不知其父,由母亲负起养育责任,并且有效控制子女的劳动成果。那时代,财产继承权也经由女性,男子并不特别尊贵。石斧没有威权的象征。孩子称唿母亲的多位伴侣或兄弟为父,只因他们都是劳动力的成员,并不含特别亲近或敬畏的成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汉字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来说,这套《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1-6+甲骨文简易字典套书组》绝对是近年来最值得入手的一套书。它不仅仅是一套介绍甲骨文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老文明的百科全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将深奥的文字学理论以一种轻松、幽默、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王”字和“人”字之间关系的探讨,通过这两个最基础的字,他勾勒出了商代社会权力结构的基本雏形。这种从微观的文字细节中洞察宏观社会文化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轶事和考古发现,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有时候,我会因为读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字,然后顺着作者的讲解,去了解一段相关的历史,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套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都讲述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

这套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展现出的文字研究的独特魅力。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以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文字学家”的身份,带着我们一同深入殷墟,一同解读那些历经沧桑的甲骨文。每当我读到作者对于某个字形演变的细致分析,或是对某个卜辞的巧妙解读,总会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考古发现,或是像一位侦探在破解古老的密码。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字长什么样”,更重要的是告诉你“这个字为什么长成这样”,以及“这个字在那个年代代表着什么”。比如,对于“车”字的演变,从最初象形的战车形态,到后来逐渐抽象化的过程,作者的讲解就非常生动,让我对文字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中国古文字世界的大门,也让我对汉字这门活化石般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甲骨文是一种非常神秘且难以接近的文字,对我来说,它们更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远观而不可亵玩。但是,《字字有来头》系列,特别是《殷墟笔记》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故事性的方式,把这些古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他不仅仅是讲解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讲述了商代人的生活、信仰、战争、农业等等方方面面。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禾”字的讲解,作者不仅解释了它的字形演变,还详细描述了商代人种植谷物的场景,以及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亲身经历了一次商代的农耕生活。这种将文字研究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吸引人。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精美,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字的结构和演变。

评分

这套《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真是太让人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充满好奇,尤其对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形态情有独钟。收到这套书,光是封面设计就让我爱不释手,古朴又充满智慧的韵味扑面而来。翻开第一卷,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作者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结合了历史、考古和文字学的知识,将殷墟的神秘面纱一点点揭开。看着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作者不只是在介绍它们的形体,更是在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祭祀活动,甚至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追根溯源”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而且,这本书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述,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怀,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既涨知识,又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字词的考证,比如某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和现代字形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逻辑,真的会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我本来以为《甲骨文简易字典》会是一本比较生硬的工具书,但《字字有来头》系列的第一部分内容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形和释义,而是将每一个甲骨文的字都置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讲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祭”这个字,以及相关祭祀活动的详细描述。通过对甲骨文卜辞的解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商代社会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祭祀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就像一个古代的“翻译官”,把这些沉寂了三千多年的文字“活”了过来,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面貌。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线条交错的符号,想象着当时刻字的人,他们的心情,他们想要记录下的瞬间。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纯的识字要深刻得多。而且,对于我这种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但又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友好,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不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