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乌托邦追寻

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乌托邦追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乌托邦
  • 1960年代
  • 文化史
  • 社会思潮
  • 想像力
  • 反文化
  • 理想主义
  • 历史
  • 西方文化
  • 社会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
  让我们重返那个最激情与反叛的年代,进入文化与思想风暴的中心


  看看那些真文青与愤青、思想家与行动者、异议者与创新者如何想像另一种可能的世界。

  关于青春的启蒙──
  我们都是六○年代之子,
  在混乱却迷人的时代嚎叫,用摇滚和思想向世界宣告反叛。

  其实,六○年代并不真的那么遥远,也从来不可能离开我们,
  那时,许多疯子想要改变世界,
  青春而自由,美丽而疯狂,想像力夺权的十年,
  一整代不甘于被主流规范的人、不愿意未来已经被决定的人,
  他们用歌声与文字冲击着思想,用抗议和炸弹撼动着体制──

  种族平等,女性主义,环境保护,和平反战,同志平权
  迷你裙,避孕药,嬉皮,性灵追寻,普普艺术,摇滚乐……

  世界崩塌,然后重建。

  从萌芽的理想主义,历经摇滚与嬉皮;愤怒与绝望蔓延,暴力夺权;最终新的革命种子洒下,十年长河,六○年代的世界观。

  本书写下那个时代一则则迷人的故事,或者悲伤或者亢奋或者莞尔,宛如小说的非虚构写作,既是大时代的历史震盪,也是个人青春追寻的起伏。

  ‧一群文学上不法之徒如何开启了一切地下文化?
  ‧理想主义青年如何定义一整个世代的改革议程?
  ‧自恋的革命青年如何让理想走向幻灭,让青春的热情成为老来的悔恨?
  ‧金恩博士的一个梦为何成为血染的悲剧?
  ‧嬉皮文化到底是什么?他们要如何打破这世界的沈闷与无聊?
  ‧如何把街头变成剧场,用恶搞来翻转这世界?
  ‧嬉皮文化追求的自由与解放如何影响了贾伯斯、形塑了后来了网路文化?
  ‧一个新的写作风格如何改变文学也改变了新闻报导的可能?
  ‧摇滚如何吶喊出一整个世代的激情、困惑与沮丧?
  ‧一部暴力而性感的电影如何让一整个世代不想要有明天?
  ‧我们如何用勇气和想像力来相信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本书特色

  重返二十世纪最激情而反叛的年代──1960年代,看看热血青年们和无数个疯子们如何改变世界,想像另一种可能的生活。

名人推荐

  陈芳明 专序
  李明璁、纪大伟、廖伟棠、骆以军、蓝祖蔚  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铁志


  1972年出生的天秤座。大一第一天挣扎着要做文艺青年还是抗议青年,此后人生为这两条轴线所交织。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未完成,决心回台从事写作与媒体工作。媒体经历曾任香港《号外》杂志总编辑暨联合出版人、《彭博商业週刊中文版》创刊总主笔、《报导者》总主笔、网路政策节目《政问》主编与主持、《数位时代》首席顾问。现任职于文化总会并兼任《Fountain新活水》总编辑。另曾任阅乐书店总顾问、学学文创顾问、纪录片机构CNEX顾问,2018年华文朗读节总策展人等。

  写作方面,文字广见台港中马与国际媒体,2004年出版第一本书《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2008年出版简体中文版,2015年出版十週年增订版,其他着作包括《反叛的凝视》、《时代的噪音:从狄伦到U2的抗议之声》、《燃烧的年代:独立文化、青年世代与公共精神》等。

  重返二十世纪最激情而反叛的年代──1960年代,看看热血青年们和无数个疯子们如何改变世界,想像另一种可能的生活。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整个地球都在骚动  陈芳明 
推荐语  李明璁、廖伟棠、蓝祖蔚 
自序  致所有的疯子:青春、自由、乌托邦  
 
Chapter 1 嚎叫着,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如何启发了六○年代反文化 
Chapter 2 「为了避免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世界」   
Chapter 3 那个失去纯真的自由之夏 
Chapter 4 在狄伦插上电后,摇滚成为时代风暴的吶喊 
Chapter 5 嬉皮文化:探索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 
Chapter 6 青春、自由与爱:一部电影与一个时代  
Chapter 7 「我有一个梦」之后:金恩博士的最后挣扎
Chapter 8 占领这所大学!
Chapter 9  Yippie:革命最大的错误就是变得无聊 
Chapter 10 非虚构写作的力量:三本书如何改变了新闻与文学
Chapter 11 在世界变得过于喧譁之前
Chapter 12 想像的革命——地下气象人的暴力悲歌
Chapter 13 窃取国家之必要
Chapter 14 暴烈与美丽:石墙暴动与同志运动的新历史 
Chapter 15 从反文化到网路文化:一个尚未实现的乌托邦

图书序言

自序    

致所有的疯子:青春、自由、乌托邦


  六○年代的美国政治、社会与文化风暴,如同台湾八○年代的政治、社会与文化风暴,是我的青春启蒙。

  在九○年代的开端,十八岁的我开始重新认识世界的今日与昨日。彼时的我开始参与学运,对于此前不同世代青年如何献身于运动与革命充满了热情,奋力地去挖掘历史,想要在一张张关于过去的书页上看到通往未来人生的指引。

  当我读到《当代杂志》第二、三期的六○年代封面故事,看完南方朔讲述六○年代学运的专书《愤怒之爱》,整个内心世界开始崩塌,然后重建。

  那是二十世纪最激情而反叛的年代,是想像力解放的年代,没有一个年轻人不会被震动。

  我在遥远的西方六○年代,看到的是远方的美丽与疯狂,是浪漫的召唤,但回首台湾历史,看到从战后被消失与杀害的知识青年,到比我早几年入学的学长姊们因为参与校园抗议与社会抗争被记过被处分,让我在黑夜中不断流下眼泪。这是我所生长的岛屿的悲伤。

  有为青年理当用青春与热血去加入前人的行列,投入社会改造。二十岁我的如此相信。

  2.
  十年之后,我坐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旁一家灯光昏暗的店叫「匈牙利咖啡店」。学长说,68年哥大师生罢课时,他们会来这里上课。

  选择来哥大念书,很大原因之一是我对68年的哥大学生占领运动充满了浪漫的想像(另一个梦想学校是六○年代学运的另一个基地柏克莱大学)。

  当然,2002年的纽约不是1968年的纽约,那些反叛的烟硝似乎已全然散去。不过,我入学一年后,2003年美国开始伊拉克战争,校园出现六○年代以后最大的反战声浪,一个新的抗议时代又开始了。

  除了哥大,我当然也去了格林威治村和下东区,考察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在那里留下的写着诗歌的饼干屑,去了东十一街那栋地下气象人意外炸死自己的美丽公寓,现场听了来自那个时代的歌声如狄伦和尼尔杨。我甚至见到了几位六○年代英美最重要的学运领袖:如今的哥大教授Todd Gitlin(我在一个大雪之夜去听他谈当代左翼政治),仍然活跃的左翼知识分子Tom Hayden(我在Strand Bookstore听他讲〈休伦港宣言〉四十週年),和英国新左派大将Tariq Ali(我在苏活的一家独立书店听他回首68年学运)。

  在纽约那几年,所有关于当代的讨论,从艺术、电影、音乐到政治,都不可能回避六○年代的喧譁与骚动。

  (在那家昏暗的匈牙利咖啡店,我写下第一本书《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当然故事就是从六○年代开始。)

  3.
  其实,六○年代并不真的那么遥远,也从来不曾离开我们。

  种族平等,女性主义,迷你裙,避孕药,环境保护,和平反战,同志平权、嬉皮,性灵追寻,普普艺术,《2001太空漫游》,实验电影,摇滚乐,另类媒体……

  你可以写下无数个那个时代的关键字,而每个字都深深塑造了这个世界的样貌。

  我们都是六○年代之子。

  不过,虽然这段历史对我们影响如此巨大而幽远,在中文世界却极少被完整书写。对我来说,这是一本搏斗了二十多年的书。我一直希望能找到时光穿梭机进入那个时代,去写它的疯狂、荒诞、勇气,以及对当代我们的启示。

  2007年出版的《反叛的凝视》书中开始了这个尝试。有不少读者说,他们在书中第一次知道「地下气象人」的故事,非常震动;也有朋友说,那本书为台湾读者补了一堂迟到太久的课。不过,该书毕竟是一本较短的文集。

  《想像力的革命》是一个更大的企图(虽然仍力有未殆,无法写尽一切想写的故事)。我书写了那个时代十五则迷人故事,这里既有大时代的历史分析,也有个人的青春生命。整本书并非教科书式的系统书写,但仍然有一个历史时序:从五○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反文化做为开场,接续着六○年代初期昂扬的理想主义,又经过各种冲击与震盪,然后摇滚转大人了,嬉皮文化诞生了,到了六○年代末期,是绝望与愤怒的蔓延,革命和暴力的出现。而新的种子又在那个时代尾声开始茁壮:同志运动,或者网路文化。(某些人物如诗人艾伦金斯堡会在许多篇章中出现,不管是五○年代保守的美国、1968年的芝加哥街头抗争,69年纽约石墙酒吧外的同志暴动,你都会看见这个历史现场的指路人,本书的资深导游。)

  1960 年代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年轻人有机会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而他们真的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

  那真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但一如六○年代之子贾伯斯在苹果电脑广告中说,「只有疯狂到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变世界」。

  一整个世代疯狂的文青、知青、愤青、不甘于乖乖被主流规范的人、不愿意被体制决定命运的人,想要追求自由意义的人,用歌声与文字冲击着思想,用抗议和炸弹撼动着体制,用想像力去解放这个世界。他们要追求的是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乌托邦:不论那是一个摇滚的胡士托国度(Woodstock nation),一个爱与花朵的嬉皮公社,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或是一个种族平等、性别平等、人人可以做自己的许诺之地。

  当然,那个乌托邦远远还没有实现,如今看来甚至显得天真和傻劲,但难道我们就只能变得世故守旧,选择背向前往理想世界的航道吗?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去打开想像力,去冒险走向那些人少的小径,去抵抗压迫与不义,去相信另一种世界是可能的,那么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不论你是青春正盛,或者已然告别青春,让我们在这条路上彼此相伴,一起同行,当一个相信世界可以被改变的疯子。

图书试读

15从嬉皮反文化到网路文化:一个尚未实现的乌托邦
 
「忘记反战抗议、胡士托、甚至长发吧。1960世代的真正遗产是电脑革命。」——史都华布兰德(Stewart Brand), 1995
 
你可能听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并以为那是贾伯斯(Steve Jobs)说的。
 
然而,贾伯斯在那场史丹佛大学的学生毕业演讲中是这样说的:「当我年轻时,有一本很棒的刊物叫《全球型录》(Whole Earth Catalogue),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的圣经。它的创办人叫史都华布兰德(Stewart Brand),他就住在离这不远的门洛公园,他的诗意与才气创造了这份刊物。那是在1960年代末期,个人电脑和桌面排版还没出现,排版全靠打字机、剪刀和宝丽来相机。这份刊物像是纸上的google,却比google早了三十五年:它怀有理想主义地介绍了大量实用工具和一流观念……他们出版的最后一期是在1970年代中期,那时我像你们现在这么大,那期的封底照片是一张清晨的乡间公路,是喜欢搭车冒险的人常会见到的风景,照片下是一行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成为他们停刊的告别语。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期许。」
 
布兰德和《全球型录》不只影响了贾伯斯,更把嬉皮文化的梦想、把科技的解放潜力带入早期电脑工程师和网路文化先行者的世界,启发他们对于一个数位美丽新世界的想像——虽然现在这个数位世界已经不再美丽,日益扭曲……
 
1.
 
年轻的布兰德热爱新鲜的事物,寻找自由与解放。一九六零年代初期,他在东岸参与了先锋媒体艺术组织USCO(The Company of US),这个团体擅长使用声音和影像的多媒体技术,但又对东方神秘主义有兴趣,会将「现场艺术行动」(happening)转变为一种技术与神祕社群的迷幻庆典,例如人们会坐在地板上燃香吸菸,听着各种声音片段,看着诡异的彩色投影在墙上。他们在64年到66年最活跃,是迷幻时代的先锋。
 
布兰德算是他们的边缘成员,不时担任他们的摄影师。不论是USCO或布兰德,当时都深受麦克鲁汉的科技与媒体理论所影响,相信科技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工具。「USCO建造多媒体环境时,他们希望观众感受到个人知觉融入了电子媒体的神经系统中。」(註1)
 
在西岸,因为小说《飞越杜鹃窝》(1962)而成名的作家肯克西(Ken Kesey),和伙伴们乘着一辆彩绘的旧校车,四处推广迷幻药体验(Acid Test)。他们是嬉皮的原型:因为他们既推崇迷幻药作为一种超越身心灵的新体验,也实践一种公社生活方式。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