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精选自本社已出版的学术书籍,请读者注意不要重复购买。
本套书共五本:《媒介、文化与社会理论》、《饮食、权力与国族认同:当代日本料理的形成》、《文化研究核心议题与关键争辩》、《设计的文化》、《速度文化》。
1. 媒介、文化与社会理论 本书透过不同的方法典范,深入剖析大众媒介的发展。第一章首先以批判性典范入手,透过马克思主义观点,探究媒介中的政经体系与意识型态;第二章以哈伯玛斯提出之公共领域概念,检视大众传播场域中的公领域现象;第三章探讨阅听人的诠释、能动性、结构与意识型态,如何再制与诠释媒介内容;第四章则着重麦克鲁汉提出之「地球村」概念,作为文化中介者的媒介,是如何透过跨文化方式运作;第五章讨论后现代主义大师布希亚,针对媒介提出之拟像、超真实等概念;最后运用各种理论与论点,检视新媒介与资讯社会的关系,包括网际网路与资讯、资讯性政治的限制等议题。
2. 饮食、权力与国族认同:当代日本料理的形成 日本料理不仅风行台湾,过去二十年间在西方也日益受到欢迎。但或许让人意外的是,目前我们所认知的日本料理其实是相当现代的发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不仅在政治上发生剧烈改变,同时也是现代饮食文化与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多方面说明,现代日本料理中的多元文化色彩,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展、工业化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多重影响,作者透过丰富的史料,介绍在十九世纪之前,日本各地饮食文化的多元丰富,并说明这些多元的饮食习惯,是如何转变为现代我们所认知的「日本料理」。
本书深入日本料理的历史根源,探索日本家庭料理的变迁、军队伙食的西化、战争期间的粮食管理,以及现代都市中美食风气的兴起,这些分离的现象,均与日本政经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以饮食为窗,本书更进一步讨论日本与「西方」在历史、文化上的互动与互视,分析日本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情境,如何影响了日常生活的表现与认同。
本书不仅能让对日本文化、社会感兴趣的读者感到兴味盎然,对近年来兴起的食物历史研究、人类学研究,更是重要的东亚研究着作。
3. 文化研究核心议题与关键争辩 本书展现了文化研究如何处理大量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某两项对等关系里,诸如语言与文化、意识型态与真实、政治与文化分析、商品化与文化、能动者与架构、认同与差异、消费文化与生活型态、文本与情境等。作者透过检视文化研究的中心问题与精辟争辩,来呈现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
4. 设计的文化 本书从各种理论角度出发,将设计文化确立为学术领域,探究了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罗列了丰富的个案研究,对设计与设计实践提出精彩的批判概论,探讨了设计与管理研究间的关系,以及创意产业如何在都市更新与社会参与的脉络下发挥功能。本书专为设计研究、设计历史、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等领域的学生所写,同样也适合对设计有兴趣的一般民众,在理论、背景知识与个案研究之间取得绝佳的平衡,论理清晰,条理分明,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采杰作。
5. 速度文化 本书提出许多非常独特的观点,「速度文化」是相当新颖的概念领域,却已受到国内许多学者与教学机构的关注。本书为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流动与社会未来」课程的指定书目,也是流动社会学、科技社会等相关领域内最新的参考文献。本书指出:即时性的产生冷酷无情地改变我们思考与体验媒介文化、消费实践的方式,也使得文化与道德价值核心产生转变。生活步调正不断地加速吗?如果是,将会为文化、社会、人际与经济等面向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本引人入胜的书,其内容主要是在探讨在现代性期间,速度何以成为文化议题。资本主义社会兴起,都市景象迅速且剧烈地产生转变,这些现象都被视为所谓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快速的资本主义、日常生活被媒介科技所渗透,两者结合形成了「即时性」,这也成为管理的重要特质。
本书作者汤林森分析了先进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冲击与速度的重要性,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体验中速度不断变迁的重要性,此书巧妙运用各个领域,而提出根本、具有慧根的批判性论述,本书所引进的新观念,为身处科技文明的人们,提供自省的空间。
好的,以下是针对“文化研究套书(五)”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旨在展现不同领域和视角的学术深度与广度。 --- 另册精选:跨越文化、权力与文本的视野 1. 《全球化时代的身份重塑与文化认同危机》 核心议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传统文化认同结构如何被颠覆与重构。面对跨国资本流动、数字媒介的普及以及移民迁徙的加剧,个体如何维系或重塑其身份认同? 内容详述: 本书汇集了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在地性”(Glocalization)与“超在地性”(Translocality)之间的张力。第一部分聚焦于后殖民语境下,非西方文化如何应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特别是对“文化挪用”现象进行细致的批判性考察,区分了欣赏、模仿与剥削之间的界限。 第二部分转向数字空间中的身份建构。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成为新的公共领域,既是身份表达的舞台,也是身份审查和“文化回音室”的温床。书中通过对网络迷因(Memes)、数字部落和虚拟社区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数字原生代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脆弱性。 第三部分则关注边缘群体的能动性。探讨了移民、难民和流散社群(Diaspora)如何在夹缝中创造出“混合身份”(Hybrid Identity),并如何通过文化实践——如烹饪、音乐和语言的混杂使用——来巩固社群连接,抵抗主流文化的同化压力。本书主张,当代身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是什么”,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如何成为”的过程。它挑战了基于民族国家的单一文化归属感,预示着一种更为复杂、多维度的未来人类图景。 关键贡献: 本书为理解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政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在身份政治的微观层面展现出极强的解释力。 --- 2. 《媒介考古学:从印刷术到元宇宙的技术-文化谱系》 核心议题: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技术决定论,采取媒介考古学的路径,追溯不同媒介形式(从古代铭刻到虚拟现实)在社会、认知和权力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历史演变。 内容详述: 媒介考古学并非简单的技术史梳理,而是一种对“被遗忘的媒介话语”的挖掘。本书第一章详细考察了印刷术在启蒙运动中如何“固化”了线性思维,并与国家权力的行政管理紧密结合。作者引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重构了文本在不同物质载体上传播时,其意义是如何被“编码”和“解码”的。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屏幕媒介”的崛起。从电影院的集体凝视到个人电脑的“人机交互界面”,本书强调了视觉文化的转变。尤其关注了早期电子媒介(如电报和广播)如何首次实现了“瞬间的远距离同步”,这种时间性的压缩如何重塑了公众的感知和政治动员能力。 高潮部分聚焦于当代数字媒介的“物质性回归”。在对“元宇宙”和沉浸式技术的讨论中,作者警示我们不要被“无形”的软件表象所迷惑。相反,本书强调了算法、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以及用户终端设备的物质成本和能源消耗,揭示了数字世界背后隐藏的巨大物质权力网络。它提醒读者,每一次媒介的革命,都是一次感官模式和认知结构的深刻重组。 关键贡献: 本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工具,用以解构当前技术进步叙事的内在假设,并将技术视为历史权力运作的场所。 --- 3. 《后人类主义与非人能动性研究:主体边界的消融》 核心议题: 探讨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面临的哲学挑战,并系统性地研究“非人主体”(Nonhuman Agents)在生态、社会和文化系统中的能动性(Agency)。 内容详述: 本书是对传统人文主义哲学的系统性挑战。第一部分梳理了“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的谱系,从德里达对“人”的解构到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宣言”,确立了主体与客体、有机与无机界限模糊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即对“非人能动性”的实证研究。这包括对复杂生态系统(如菌丝网络、河流系统)的深入分析,考察它们如何通过物质联系影响人类行为,而非仅仅是背景。书中引人注目地分析了算法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探讨了当自动驾驶汽车做出道德选择时,责任和主体性应如何分配。 第三部分探讨了伦理学和法律层面的后果。如果机器、动物或环境被赋予了某种程度的能动性,那么人类的道德义务将如何延伸?本书提出了“关系伦理学”,主张我们应从强调个体权利转向关注复杂网络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它不再将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技术、生物和环境要素交织构成的动态共生体的一部分。 关键贡献: 为理解21世纪科学哲学和伦理困境提供了前沿视角,特别是对“智能”和“生命”的传统定义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 4. 《批判性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再生产》 核心议题: 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工具,分析当代文化产品(如好莱坞大片、流行音乐、网红经济)是如何服务于资本积累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过程。 内容详述: 本书拒绝将文化视为纯粹的“上层建筑”,而是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核心机制。第一部分重访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更新了其在数字资本主义下的形态。通过对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和Spotify)的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订阅经济”如何通过微观管理用户偏好来最大化剩余价值,并将“休闲时间”也纳入了生产循环。 第二部分侧重于意识形态的“软性渗透”。作者认为,当代意识形态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通过“消费主义的自由主义”渗透人心。例如,许多宣扬“自我赋权”的流行文化叙事,实际上在悄悄地将社会结构性问题转化为个人选择和努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消解了集体反抗的动力。 第三部分则探讨了文化劳动力的异化。本书对“零工经济”(Gig Economy)下的内容创作者、配音演员、甚至初级程序员进行了田野调查,揭示了他们如何在高度去中心化的生产链中遭受剥削,他们的创造力被商品化,但劳动成果的利润却集中于少数科技巨头手中。 关键贡献: 为读者提供了一套锐利的工具,用以穿透文化娱乐的表象,洞察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权力结构。 --- 总结: 以上四部著作,分别从身份构建的流动性、媒介的物质历史、主体边界的哲学重构,以及文化生产的经济逻辑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批判性思考的知识版图。它们共同探讨了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如何感知世界,以及在复杂的技术与权力交织中,如何定位我们的文化立场。这些研究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参照、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