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数学(2版)

基础数学(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数学
  • 基础数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入门
  • 大学
  • 学习
  • 计算
  • 公式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数学本身不但是一种学问,同时也是科学的工具。研读自然科学或工程的同学莫不需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本书是提供给大一的同学作为先修课程,前三章为函数及微积分基本观念及技巧,中间三章是有关向量的运算,后面是曲线座标及简易微分方程,对非数学系的同学来说只要能真正的了解本书以及熟练这些技巧,就有足够的数学基础来研读各专业科目。
经典力学导论:从牛顿到拉格朗日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物理学、工程学以及对理论物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入而严谨的经典力学框架。我们聚焦于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构建、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深入探讨,以及向更具普适性的拉格朗日力学形式的过渡。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直观的、基于力的宏观描述,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基于能量和变分原理的微观描述,从而为深入学习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更前沿的理论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牛顿力学的基石与应用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工具。我们将从对“力”、“质量”和“加速度”的精确定义开始,细致剖析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在各种物理情境下的严格应用。 第一章:运动学的几何与矢量基础 我们首先回顾必要的数学工具。包括空间坐标系的选择(笛卡尔、柱坐标、球坐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描述。重点讨论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学变换,特别是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之间的区别,为后续讨论惯性力和科里奥利力做铺垫。我们还会引入瞬时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并用微分几何的语言描述曲线运动的曲率和切向加速度。 第二章:牛顿第二定律的严格表述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我们不仅讨论 $mathbf{F} = mmathbf{a}$ 的标量形式,更强调其矢量形式在三维空间中的应用。详细分析几种理想化的力场:重力场、弹性力(胡克定律)和粘滞阻力。通过大量实例,如抛体运动在考虑空气阻力下的修正解,以及受迫振动中的瞬态响应,巩固读者对力的矢量叠加原理的理解。 第三章:功、能与保守力场 从力到能量的转变是物理学思维的一次飞跃。本章引入“功”的概念,并建立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动能定理。随后,我们定义保守力,并导出势能的概念。深入探讨势能函数的性质,如平衡点、势垒和势阱。通过保守力场中的运动分析,读者将体会到能量守恒定律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普适的守恒律的优越性。我们还会分析一般保守力场中的运动轨迹,包括中心力问题(如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的推导)。 第四章:动量、角动量及其守恒律 动量和角动量是描述系统整体运动状态的关键物理量。本章详细探讨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并分析碰撞问题,区分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在角动量部分,我们建立角动量定理,并论证了在没有外力矩作用下角动量守恒的条件。这部分内容将穿插介绍刚体的定性概念,为下一部分研究复杂系统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扩展系统与刚体动力学 牛顿力学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质点。本部分将系统扩展到多粒子系统和宏观的刚体运动。 第五章:质点系动力学与质心运动 对于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我们引入质心坐标系的概念。证明质心遵守与单个质点相同的运动方程,即 $mathbf{F}_{ ext{ext}} = Mmathbf{a}_{ ext{cm}}$,即使内部粒子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章还探讨了系统内部能量(内能)与质心运动能量(外能)的解耦,以及对火箭推进等变质量系统的初步分析。 第六章:刚体的定性描述与转动定律 刚体是宏观物理研究的重要对象。我们首先定义刚体的约束和自由度。随后,重点推导欧拉角,作为描述三维刚体定向的必要工具。动能的计算扩展到平动能和转动能之和。最终,我们建立刚体的转动惯量概念,并推导出角动量的守恒形式——转动定律 $mathbf{ au} = frac{dmathbf{L}}{dt}$,并与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类比。 第七章:陀螺与进动 本章是刚体动力学应用的难点与亮点。详细分析定常转动,特别是绕固定点转动的刚体。通过分析对称陀螺的运动,系统地推导出章动(Precession)、自转(Spin)和章动力矩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对理解地球的进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从力学到分析力学——拉格朗日形式的引入 本部分标志着分析工具的升级,从基于力的积分形式转向基于能量的变分形式。 第八章:约束、广义坐标与虚拟功 在分析复杂系统时,处理约束力会非常繁琐。本章介绍如何用最少的独立坐标——广义坐标 $(q_i)$——来描述系统的构型。我们将严格定义“约束”的类型(完整约束与非完整约束),并引入“虚位移”和“虚功”的概念。基于达朗贝尔原理(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推导出静态平衡的条件,为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导奠定变分基础。 第九章: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导与应用 本章的核心是哈密顿-拉格朗日原理(最小作用量原理)。我们首先定义拉格朗日量 $L = T - V$(动能减去势能),然后推导出著名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 $$ frac{d}{dt} left( frac{partial L}{partial dot{q}_i} ight) - frac{partial L}{partial q_i} = 0 $$ 我们将用此方程重新解决简单的振动问题、复合摆问题,以及著名的二次耦合振子问题,展示其在处理约束和求运动方程时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第十章:守恒量与诺特定理(概述) 利用拉格朗日力学框架,守恒量的寻找变得更加系统化。如果拉格朗日量不显含某个广义坐标(即该坐标是“循环坐标”),则与之共轭的广义动量 $frac{partial L}{partial dot{q}_i}$ 必守恒。这为分析中心力问题中角动量守恒提供了更优雅的数学解释。本章末尾将简要介绍诺特定理的思想,揭示对称性与守恒量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概念基础。 总结 本书在结构上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原理的清晰路径。读者在完成本书的学习后,不仅能熟练运用牛顿力学解决宏观物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将掌握一套强大的、以能量为中心的分析工具——拉格朗日力学,从而为理解现代物理学的数学结构做好充分准备。本书强调概念的精确性、数学的严谨性以及物理图像的直观性相结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云海


  淡江大学物理系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函数观念和函数的一些复习1
1-1 函数的定义2
1-2 函数的图形表示4
1-3 三角、反三角函数、自然对数和指数函数8

第二章 微 分13
2-1 极限14
2-2 连续20
2-3 瞬时速度的观念22
2-4 导数27
2-5 一般函数的导数31
2-6 导数运算法则33
2-7 三角函数、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导数40
2-8 高阶导数48
2-9 微分49
2-10 方程式的微分55
2-11 极大和极小56
2-12 偏导数和全微分62

第三章 积 分73
3-1 曲线下的面积74
3-2 反导数──不定积分78
3-3 变换变数的积分法83
3-4 部分积分87
3-5 部分分式积分90
3-6 定积分和不定积分94
3-7 重积分98
3-8 积分的应用106

第四章 向量代数117
4-1 纯量和向量118
4-2 向量的加法──几何法119
4-3 向量乘法120
4-4 几何学上的应用128
4-5 直角坐标系的向量132
4-6 三个向量乘积137
4-7 向量的应用141

第五章 向量微分149
5-1 向量微分150
5-2 空间曲线159
5-3 梯度(Gradient)171
5-4 散度(Divergence)178
5-5 旋度(curl)184
5-6 一些有用的向量恆等式189

第六章 向量积分197
6-1 线积分198
6-2 保守向量场204
6-3 面积分209
6-4 体积分214
6-5 高斯发散定理215
6-6 史托克斯定理222

第七章 正交曲线坐标231
7-1 曲线坐标232
7-2 曲线坐标的线段、体积单元235
7-3 曲线坐标的梯度、散度、旋度及散梯度239
7-4 圆球坐标245
7-5 圆柱坐标248

第八章 简易微分方程式253
8-1 定义254
8-2 一阶一次常微分方程式257
8-3 高阶线性微分方程式272
8-4 二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式277
8-5 二阶线性变数系数微分方程式287
8-6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式的应用291
8-7 线性偏微分方程式297
 

图书序言

序言

  数学本身不但是一种学问,同时也是科学上的工具,如果没有数学,我们实在很难想像出目前的科学会是怎样的一种样子。因此研读自然科学的同学莫不需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就是社会科学来说也愈来愈需要数学了,在各大专院校「微积分」大概除了文学院以外都列入了必修课程。

  就理工学院的同学来说,有一些基本课程如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一开始就在使用微积分的观念和技巧,而正规的微积分课程可能还在起步,使得在学习上发生很大的困难,有些学校还特别开一门「基础数学」的课,先给同学一些基本的概念与方法,即使没有开课老师也会辅导同学自己看一点这方面的书籍。

  由于大一的同学对原文书使用尚不习惯,语文的的困难阻碍了内容的吸收,笔者特地编着本书提供给大一的同学作为先修课程,本书前三章为函数及微积分基本观念及技巧,中间三章是有关向量的运算,后面是曲线座标及简易微分方程,对非数学系的同学来说只要能真正的了解本书以及熟练这些技巧,大概已有足够的数学基础来研读各专业科目了。当然在一些比较高深的课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比较特别的数学,但是那些数学常常可以在那时候再学习的。
 

图书试读

函数是一个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观念,不但在纯数学上是重要的,在许多科学领域上更是重要而有用。
 
其实,所谓的函数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关系或关联,比如在一天中,每个钟头各有它的气温,这样在「时间」和「温度」间就有关系存在,这种关系便是函数。比较一般的来说,在两组「集合」间的关联就是函数,通常我们最常用的函数是两组「数量」间的关联。
 
这种关联还有一些限制才能真正叫函数,这儿我们把函数的正式定义写下来:
 
有A和B的集合,假如对于A集合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在B集合中找到一个,而且只有一个元素和它相关联,那么,这个关联就叫做A到B的函数。A集合就称为这函数的定义域。B集合则称为这函数的值域。
 
注意到对应A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只能有一个B集合的元素,不能有两个以上,但非有一个不可。反过来说,B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可能和A集合中两个以上元素相关联,所以我们不能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换过来。换句话说,光只两集合间的关联本身不能就一定符合函数的定义,还需要规定那个是定义域,那个是值域,而且这个关联也必须符合那个单一值的规定才行。
 
比如说sin x是个三角函数,它的定义域是所有实数,它的值域是1到+1间的所有实数,你给任何实数x,就有在1到+1间的某一定值和x对应,所以sin这个关联确实是个函数,但是如果你问当sin x是某个实数时,x是多少,则答案就不只一个,所以当你把原来值域当作定义域,把原来定义域当作值域时,sin虽然也是这两组间的关联,但不符合单一值的规定,所以不符合函数的定义。(大家可以注意到定义反三角函数时,对值域有特别的规定,否则就不能算函数。)
 
现在我们知道要定义一个函数,必须要有两个集合A和B,其中一个(A)叫定义域,另一个(B)叫值域,然后有个一定的关联在,通常为了容易表示起见,在定义域A中的一个元素,我们用字母x表示,这个x就称为自变数,对于这个自变数x,根据这函数的关联一定可以在B集合找到一个元素y,y就称为是因变数。其实自变数和因变数的命名是很自然而且合理,因为x可以先在A集合中「自」由选取,然后通过函数关系,y就「因」x而在B集合中被选中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终于找到了一本能让我重新燃起对数学兴趣的宝藏!这本书,嗯,怎么说呢,它真的打破了我之前对“基础数学”固有的枯燥印象。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给吸引住了。那些我曾经望而生畏的抽象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一个个沉睡的巨人被唤醒,开始展现它们迷人的魅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简单却常常出错的计算题时,作者给出的解题思路简直是醍醐灌顶。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那种根源性的理解让我每次做题都充满了自信。我记得我曾经因为一个反复出现的错误而沮丧不已,但这本书里关于这个问题的讲解,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思路的盲区,让我豁然开朗。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和定理,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例子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核心要点。就连那些我一直觉得非常抽象的几何图形,在这里也变得立体鲜活,我可以轻易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的形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之,如果你曾经对数学感到过一丝丝的畏惧,或者只是想让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扎实,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时刻在你身边,用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引领你探索数学的奇妙世界。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一点点。它的排版设计也堪称一流,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我曾经看过一些数学书,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让我头晕眼花,但这本书不同,它运用了大量的图示、表格和高亮标记,让知识点一目了然。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新概念之后,会立即配上一系列相关的例题,并且这些例题的解答过程都非常详尽,让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步的思路和操作。甚至对于一些基础的计算技巧,作者也会给出非常实用的提示和建议,帮助我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我记得我曾经在某个章节卡住了,感觉自己怎么也理解不了,但当我仔细研究了书中给出的每一个例题,并且尝试着自己动手去做的时候,突然就找到了突破口。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老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启迪,让我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数学,如何更自信地面对数学挑战。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数学一直以来都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它是一门高深莫测、难以企及的学科。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非常注重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疑问,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会引用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我能够亲身感受到数学是如何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在讲到函数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堆公式,而是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打车费用与里程的关系”、“水龙头漏水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帮助我们建立对函数的直观认识,然后再逐步深入到数学定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数学,而是在体验数学,在与数学进行一场愉快的对话。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发现它原来可以如此亲切和有趣。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基础数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嗯…老套。但事实证明,我的第一印象大错特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是太友好了,它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作者也会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聊天,他在娓娓道来,把我曾经困惑不解的数学难题一一化解。那些我曾经认为非常枯燥的证明过程,在这里也变得生动有趣,作者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帮助我理解其中的逻辑。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关于概率的问题困扰了很久,书中正好有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茅塞顿开,不仅解决了那个具体的问题,还对概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在处理每一个知识点时,都力求做到详略得当,既不会过于简化而导致理解偏差,也不会过于繁琐而让人失去耐心。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拓展”环节,这让我有机会跳出书本的框架,去尝试解决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我对数学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是太绝了!它不是那种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儿地塞给你,然后让你自己去摸索的教科书。相反,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让你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新概念时,总是会先从一些非常直观、贴近生活的例子入手,然后慢慢过渡到更抽象的数学语言。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思维的构建过程中。而且,书中的练习题也是经过了精心编排的,从最基础的巩固练习,到一些需要思考和发散的拓展题,覆盖了各种难度和类型,能够有效地检验我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在一个题目上,后来发现这本书里恰好有一个类似的例子,通过对比和分析,我立刻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这种“及时雨”般的帮助,在整本书的学习过程中屡见不鲜。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仅教授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数学思维能力,让我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寻找规律,如何逻辑推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