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时代让我们高度觉知彼此的生命互连,
互联网让我们看见我们对彼此的依赖有多么大。
然而,我们还必须有一个内在的互联网,不仅在物质或外在上相连,
我们还必须能够感受彼此内在的相连。」──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透过相互依存的正念觉察、内在精神修持的洞察,
改变你看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启发你付诸行动,与人连结,让自己更宽容、慈悲。 每一页都是极为明智,充满诚恳、个人反思、非比寻常的洞见!
「我们现在是如此相互依赖,因此去为所有人类考虑,亦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属于二十一世纪的世代人们,希望在他们身上。如果他们可以向过去学习,并塑造一个不同的未来,到了本世纪后期,世界将会是一个更幸福、更和平、更环保的地方。我很高兴在本书中看到噶玛巴仁波切领导并提出实际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目标。」──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
快乐的必要条件为何?我们如何在个人和集体的层面上创造出这些条件?引生痛苦的条件为何?我们要如何终止它们?
★本书催促我们,不只是在理智上了解我们的相互依存,也要去培养对它的具体觉察。觉察到自己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连结。
★本书中探讨的某些内在特质和社会价值,如同理心、知足、自由等,就影响了我们以何种方式去经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连结;而如负责、勇敢和悲悯等其他特质,则增长了我们与其相关的道德行为。
★我们是完全相互连结的这个事实,也就是指在个人和社会的层次上,自他最终并非分离的。这个基本的洞见对我们所有的关系──与他人、事物、地球、以及我们自己的想法和经验的关系,会产生影响深远的结果。它能彻底地重塑我们度过自己人生的情感和社会景观,并且在这样的景观中为我们完全重新定立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们受激发去重新思考:在个人的层面上,我们到底是谁,而我们又是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如何塑造了我们。
★超越背景、国籍和文化的工具,让我们能在相互依存、相互连结的全球社群中一起努力。这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大宝法王引用自己的生活作为实际经验的素材,帮助我们去思考属于我们具体直接经验一部分的相互依存。
我们的世界,是有赖相互依存的个体所共同创造的一个真正的全球社会!
我们过去一直、未来也将永远地透过家庭、社群和共通的人性,相连互依。随着地球变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不仅要辨识人类与彼此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作为相互依存的个体,我们也要开始积极地共同合作,一起创造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社会。
噶玛巴在此一过程中以独特地位来引领我们。凭借多年深度密集的佛教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热切承诺,他教导我们如何从初步的理智的理解,转变为完全临场感受的相连体验。首先是看见,接着感受,最后活在这些连结中,我们可以成为改变社会和道德更有效的媒介。
噶玛巴告诉我们,从连结中获得情绪的觉察,如何可以从根本重塑人类。接着,他引导我们採取行动,一步步告诉我们如何改变利用地球资源的方式,以持续改善社会。噶玛巴以清晰的语言,将消费者文化、孤独、动物保护和自立等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连结起来。在此过程中,他帮助我们超越理论,达成实际而正向的社会和道德改变。
各方赞誉 这本重要的书将说服你,自然地出于相互依存的正念觉察而投身社会和环境的正义。噶玛巴对内心精神修持的洞察,使得即使这个修持是要处理现今我们面对的最重大挑战,都依然令人充满希望。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老师之一的噶玛巴,着作了一本有胆识的书,它将改变你看待自己在世界上所处位置的方式,并且启发你付诸行动让你在这个位置更快乐、更宽容。──SHARON SALZBERG, Lovingkindness作者
本书以不造作而清晰的方式,记载了噶玛巴对个体和集体的相互依存的禅修。任何以开放之心接触本书的读者,将会获得丰富的回馈。──JOHN STANLEY, Ecological Buddhism负责人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重大转折点时代,能够和了解圣地的重要性以及大地之母是生命的源泉而非资源,这样一位和平守护者一起走过这个时代,是我们的荣幸。在无始无终的生命循环,「欧尼皮德」(Onipikte)──我们与之同在。──NAC’A(CHIEF)ARVOL LOOKING HORSE, Lakota, Dakota,and Nakota族
每一页都极为明智,充满诚恳、个人反思、非比寻常的洞见。本书催促我们,不只是在理智上了解我们的相互依存,也要去培养对它的具体觉察,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进展,也是将其作为一条道路,让自己过着做一个有用而负责的世界公民生活。──JANET GYATSO, 哈佛神学院佛教研究赫胥讲席教授
现今法王噶玛巴的教导,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提供给我们超越背景、国籍和文化的工具,让我们能在相互依存、相互连结的全球社群中一起努力。每一个人,以及世界本身,都会因本书中的甚深教导而获益。──佩玛.丘卓《当生命陷落时》(PEMA CHODRON, When Things Fall Apart作者
绝妙不可思议!《从同理到慈悲》一书提供了佛陀关怀、负责的诀窍,以及可从事的修持。任何爱世界的人,都会因此书而受益,并获得滋养。──KOSHIN PALEY ELLISON, Awake at the Bedside编辑
两百年来,简化论和分裂的主流思考模式,已经创造了我们与自然分离的错觉。我们已经违反了令生命续存的种种过程。在他温和地伴随着我们走在这条通往勇敢的悲心之旅时,法王噶玛巴要我们去觉察到自己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连结,这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年轻、年长,无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读的书。这是人类的生存指南。──DR.VANDANA SHIVA, 环保人士暨Earth Democracy: Justice, Sustainability, and Peace作者
噶玛巴揭示了一个已在进行中的主要典范转移──从独立和互不相连,到相互依赖、相连互依。作为一位具有远见的思想家,他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典范转移能够如何带领我们,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地球,以及更幸福快乐的生活。作为一个核心在于心的精神领袖,噶玛巴告诉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达成目的。──Google开心一哥陈一鸣,《搜寻你内心的关键字》一书作者
由一位二十一世纪的伟大西藏喇嘛所撰写,《从同理到慈悲》这本书提供我们源自古代佛教哲学的实用智慧,以解决现代问题。书中所提的解决方案不仅方便可行,亦有潜力改变我们文化中许多的不同部分。人人都应该阅读本书!──理查.戴维森,《情绪大脑的祕密档案》一书作者,以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健康心智研究中心创办人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量身打造的图书简介,专注于阐述佛教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而不涉及特定书籍内容: --- 书名:心安彼岸:在喧嚣中寻觅平静的古老智慧 一、 导论:迷失在信息洪流中的现代心灵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深刻的漂浮感和疏离感。社交媒体的连接似乎更深地暴露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工作的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成功”永无止境的追求,使得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变得日益焦虑与疲惫。 传统意义上的安定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心理负荷。我们试图通过物质的堆砌、不断的娱乐或更快的速度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最终发现,这些外在的努力并不能触及焦虑的根源。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内在的指南,一种能够穿透现代生活的喧嚣,直达心灵深处的智慧。 本书旨在提供这样一套古老而常新的指引。它不是一部枯燥的哲学论述,也不是一套复杂的冥想指南,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安顿自我”的深刻对话。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而是如何建立一个坚固的内在堡垒,使外界的风暴无法轻易撼动我们内心的宁静。 二、 洞察现代困境:从“拥有”到“存在”的转变 现代社会的核心矛盾在于,我们被教导追求“更多”——更多财富、更多成就、更多关注。这种“拥有”的驱动力,虽然在经济层面带来了发展,却在精神层面带来了永不满足的陷阱。一旦我们停止追逐,就会陷入空虚和失落。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种现代性的焦虑,它如何表现为“比较的陷阱”和“身份的危机”。社交媒体的界面将生活简化为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瞬间,使得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不公平的比较,从而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 我们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是:当外界的标准不再适用时,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 答案并非向外寻找,而是回归内在。本书强调从“拥有”的驱动转向“存在”的体验。这意味着学习去感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理解每一个生命体验的内在价值,而非其外在的标签或成果。 三、 核心理念:觉察、连接与转化 本书的核心哲学建立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支柱之上:觉察、连接和转化。 1. 觉察的艺术:看见而非评判 觉察是所有改变的起点。它不是指“想太多”,而是指“清晰地看”。我们的大脑习惯于自动化地过滤和评判信息,这导致了我们对现实的扭曲认知。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退后一步,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如同观看天空中的云朵飘过,而不是把自己卷入风暴之中。 我们探讨如何识别那些自动化的思维模式——那些无益的担忧、固执的抱怨和苛刻的自我批评。通过这种不带评判的观察,我们开始解除与负面情绪的粘连,从而获得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 2. 建立真正的连接:超越虚拟的界限 在人与人之间日益疏离的时代,建立深层次的连接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探讨了连接的两个维度:与自我的连接和与他人的连接。 与自我的连接,要求我们倾听身体的信号,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这是一种诚实的自我对话,是建立内心和谐的基础。 与他人的连接,则超越了表面的寒暄或点赞之交。我们探讨如何带着开放和真诚的心态去倾听,如何理解他人的处境,即使我们不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这种连接建立在相互的尊重和理解之上,是抵御孤独感的强大力量。 3. 持续的转化:将挑战视为成长的阶梯 生活中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不主张逃避困难,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逆境的全新视角。挑战不再是阻碍我们前行的障碍,而是帮助我们深化理解和提升心性的机会。 我们学习如何处理痛苦和挫折,不是通过压抑它们,而是通过理解它们作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这种转化能力,源自于我们对生命无常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内在韧性的培养。 四、 实践指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内心的力量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之中。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易于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帮助读者将这些深刻的洞察付诸行动。这些方法不要求大量的固定时间或特定的环境,而是鼓励在碎片化的日常中培养“心流”与“专注力”。 我们关注的实践包括: 有意识的呼吸: 重新校准神经系统,在压力下快速回归平静。 倾听的练习: 提升同理心,改善人际关系。 对“当下”的专注: 逐步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过度忧虑,将能量集中在能产生影响的时刻。 培养欣赏力: 发现生活中的微小美好,对抗负面偏见。 结语:通往内在自由的旅程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世界里,真正的自由并非拥有多少选择权,而是拥有选择自己内心状态的权利。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踏上探索内在世界的旅程。它不是提供即刻的解药,而是传授一套可以终身受用的工具,帮助您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培养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内心力量。 这趟旅程,始于一次觉察,终于一次心的安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