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人宗教活动与民间文化:宋光宇教授纪念文集

近代华人宗教活动与民间文化:宋光宇教授纪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人宗教
  • 民间文化
  • 近代史
  • 宗教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
  • 宋光宇
  • 中国宗教
  • 民俗学
  • 历史学
  • 学术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纪念文集分成两部分:其一是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其二是对于宋光宇教授的纪念感文,另外编辑了宋光宇教授的简历、着作目录,以及宋光定先生提供的生平照片若干。
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交织: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信仰图景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宗教信仰、民间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复杂互动的历史图景。它并非一部探讨特定学者学术生涯的纪念文集,而是立足于宏大历史背景,深入剖析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中叶这一关键转型期,中国社会如何应对内外部剧变,并在信仰层面寻求稳定与重塑的多元叙事。 一、现代化冲击下的信仰重构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传统王朝体系的瓦解以及新思想的涌入等多重压力下,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本书首先关注的便是这种“危机感”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宗教生活中。 传统民间信仰体系,如对地方神祇的崇拜、祖先祭祀以及对风水、卜筮等巫术元素的依赖,在面对科学理性主义和现代国家观念的挑战时,经历了深刻的挣扎与适应。我们详细考察了城市和乡村在这一转型中的不同表现。在城市,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反思传统宗教的“迷信”色彩,推动了一系列旨在“移风易俗”的运动,而底层民众则往往在旧有的信仰框架内,寻找抵抗外来压力或减轻生存困境的精神慰藉。 二、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渗透 近代宗教活动绝非单纯的个人精神修持,而是深刻嵌入社会权力结构和政治斗争的场域。本书深入分析了主流宗教(如佛教、道教)和新兴宗教团体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动员能力。 以佛教为例,自 19 世纪末叶始,有识之士力图“佛教革命”,将佛教从寺院内部的仪式活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具有社会关怀和民族主义色彩的现代力量。本书梳理了太虚、印光等高僧大德的改革实践,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兴办教育、慈善事业以及宣传佛学“救国”思想,重塑佛教在国家叙事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这些改革在实践中如何与地方士绅、地方自治力量产生摩擦与合作。 在民间宗教层面,秘密会社、会党(如天地会、哥老会等遗存势力)的活动,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实质上承担着社会救济、族群保护乃至反抗清廷或外来势力的功能。本书通过对特定区域帮派档案的考察,揭示了宗教仪式和组织结构如何被政治目的所利用和改造。 三、地方性知识与仪式实践的韧性 尽管中央政府和知识精英力推“现代”与“科学”,但在广袤的中国乡村社会,地方性宗教知识和仪式实践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来重建近代地方性宗教景观。例如,针对特定灾害(瘟疫、洪水)的祭祀活动、地方神灵的巡游与庙会——这些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再现,更是地方社区身份认同的确认和社区边界的划定。我们分析了在列强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开辟租界等过程中,地方社区如何通过“风水”观念或神灵“被冒犯”的叙事,来组织对现代化工程的抵制或协商。这种地方性的宗教叙事,为理解近代社会冲突的底层逻辑提供了关键视角。 四、宗教与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维度 近代化的进程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是极不均衡的,女性的宗教生活尤为值得关注。在传统的父权家庭结构中,女性是宗教仪式和家庭祭祀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本书探讨了缠足废止、女学兴起等社会变革对女性宗教实践空间的影响。一方面,一些新的宗教形态(如基督教新教的教会学校、居士团体)为女性提供了脱离传统家庭束缚的公共空间和教育机会,赋予她们新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传统信仰中与生育、婚姻紧密相关的神祇崇拜依然稳固,甚至在新的社会压力下,其重要性有所增强。通过分析女性撰写的宗教笔记、信件以及地方的女性禁忌,本书试图还原近代中国女性在信仰选择与遵从中体现的主动性与局限性。 五、跨国界与跨文化的影响 近代中国宗教史,无法割裂与全球化进程的联系。本书考察了基督教(天主教与新教)在华的传播,但视角并非仅仅停留在教案冲突上。我们更关注的是,传教士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神学体系,更是新的医学、教育和管理模式,这些如何被中国本土的宗教团体吸收、模仿或反制。 此外,我们也审视了旅居海外的华人社区(如东南亚、北美)如何通过宗教活动来维系其地域或宗族联系,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对本土信仰进行“创新性继承”,这反过来也对国内的宗教实践产生回溯性的影响。 总结而言,本书描绘了一幅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社会图景:在这个时期,传统信仰在现代性的挑战下并未消亡,而是以一种混合、适应甚至反抗的姿态,持续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秩序。它关注的是信仰的物质基础、政治含义以及它在具体人群日常生命中的微观体现,旨在超越二元对立的叙事,呈现一个动态、多声部、充满生命力的近代宗教文化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世伟


  1964年生,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

  着有《中共与民间文化(1935-1948)》、《日据时期台湾的儒教结社与活动》、《台湾宗教阅览》(合着)、《台湾的宗教与文化》(合着)、《台湾的民间宗教与信仰》(合着)、《台湾妈祖庙阅览》(合着)、《续修花莲县志》(合着)、《新修大龙峒保安宫志》(合着),曾主编《台湾宗教研究通讯》、《台湾乡土与宗教研究丛书》等,相关台湾宗教信仰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编言

学术论文
张 珣 人类学知识生产中的性别差异、身体经验及其书写…………………1
王见川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民间宗教︰以「世界宗教大同会」与「同善社」为考察中心………………15
林美容 Hizmet 运动与慈济运动的比较:人类文明进展的角度之观察…………………………………………33
曹新宇 从弘阳教到三教堂―发现乡村儒教社会史… ………………………47
林国平、王建兵 何九仙信仰与福建移民………………………………………73
陈进国 丧葬明器与术数信仰—以唐宋以来福建出土的镇墓器物为例… …………………………87
柯若朴 Competi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Network Formation among Taiwanese Spirit-Writing Cults… …………………………………………107
游子安 香港具名的第一代乩手:何廷璋………………………………………165
危丁明 一道万教:从三教合一到道院的「五教归一」… …………………187
王惠琛 从新资料看台湾龙华派的特质―以《信徒皈依簿》为考察中心………………………………………207
钟云莺 祖师之位、天命之传:一贯道《修道指南》研究…………………229
王志宇 宗族与信仰—以台中市元保宫为中心… ……………………………261
林荣泽 宗教的历史轨迹―一贯道白马七祖的历史考察… …………………281
李峰铭 静心是超越科学与宗教的向度︰从「会灵山」的兴起以致「灵学」的转折之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的「灵性-科学」歧路… ……………309
吴佳宣 戒严至今理教的变迁及其作为…………………………………………345
范纯武 才女、扶乩与茅山道教:清初史震林《西青散记》的成书意识和宗教世界………………363

纪念感文
宋光定 学海中的奋起、优游与成长……………………………………………401
康 豹 东西学界的桥樑―悼念宋光宇老师… ………………………………425
苏庆华 敬悼宋光宇教授(1949—2016)………………………………………433
王见川 我与宋光宇教授的因缘… ………………………………………………439
蔡素贞 随师行记―27年亦师亦友师生缘… …………………………………445
李世伟 宗教专业与生命本业―悼念宋光宇老师… …………………………455
附录一 宋光宇教授履历简谱… …………………………………………………459
附录二 宋光宇教授着作目录… …………………………………………………461

图书序言

编言

  如果宋光宇老师还在世, 今年三月便可做七十岁的大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在人生谢幕前,对生命总结的最后一个阶段之论,那是个生命自在无碍、与天地浑然为一的状态,用灵性修持的语言:生命已然开花。当然,历史没有「如果」,生命也没有「如果」,宋老师毕竟在三年前离世,正值春秋鼎盛之年,留给亲友故旧许多惊叹与遗憾。如果灵魂是永生的,我们希望天上的宋老师已然成为美丽的花朵,绽放着芬芳与光彩。在学术圈中,一些学者在往生后,亲友弟子为其编辑出版纪念文集,是个常见之举。学者将生命中最大的创造力,表现在论文中,因此借由纪念文集的问世,既符主人翁之性情,也具有「以文显人」之意。不过,宋老师过世后好一阵子,并未有编纂纪念文集的听闻,老友王见川提议我成其事,尽管宋老师作为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但我们在生活互动上有限,师徒关系其实松散,近十几年来各有因缘,互动更属有限,加上自己生性疏懒,本应有更适当的人选来处理此事,至少能更近距离展现宋老师的学术生命与平生经历,但这个期待到底落空,只好由我承担下来,算是作为自己学术生涯的回馈。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贵人相扶,宋老师是我的贵人之一,这是一点投桃报李的绵薄之作,就请十方笑纳了。

  这本纪念文集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学术论文,其二是纪念感文,另外由我编辑了宋老师的简历、着作目录,以及宋光定先生提供的生平照片若干。在作者的人选上,原本我罗列了一份清单,含括宋老师的亲人、学术界友人、授业弟子、宗教界友人,经过几度联系与确认后,便有了本书的这些作者与大作,在此感谢这些朋友的慷慨相助与供稿,权且当作宋老师七十冥诞的礼物,也希望能慰借他在天之灵。最后感谢博扬出版社社长杨莲福慷慨应允出版,以及编辑同仁的用心玉成本书。

李世伟
2019 年1 月于淡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前,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近代中国,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民间信仰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复杂而微妙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复杂性,比如一些被主流文化忽视的角落,那些依然顽强存在的古老信仰,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适应。我也希望看到学者们如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文献、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多个角度,去解读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文化现象,并对宋光宇教授在该领域的学术贡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其中隐藏的民间信仰力量感到好奇。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让我对宋光宇教授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宗教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互作用,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关于民间仪式、节日庆典的记录和分析,如果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描写,那将是非常吸引人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必须深入其底层的民间生活。宗教活动和民间文化正是承载着普通民众情感、信仰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这本书以纪念宋光宇教授的名义出版,想必汇聚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特定宗教派别(如佛教、道教、民间祖先崇拜等)在近代转型时期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与地方社会结构、宗族组织、社区自治等现实因素相结合。如果能触及到民间艺人、宗教 Kolo 者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口述、表演等方式传承和传播宗教文化,那就更妙了。

评分

作为一个非专业读者,我对学术著作的要求不只是严谨,更在于其叙事的吸引力。如果书中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体验相结合,用故事性的笔触来描绘近代华人宗教活动和民间文化的图景,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我尤其关心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信仰实践,比如家庭祭祀、邻里互助中的宗教色彩,以及在重大社会变迁时期,人们如何通过宗教寻求慰藉和力量。宋光宇教授作为一位在学术界备受尊敬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一定能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近代中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封面采用了一种带有复古韵味的深蓝色,上面烫金的书名“近代华人宗教活动与民间文化:宋光宇教授纪念文集”显得庄重而不失雅致。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翻阅时有一种沉甸甸的手感,让人感觉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尤其喜欢书页的触感,微哑的光泽,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