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畅销书
一趟数千年西方宗教历史之旅,
一场对科学宗教和无神论者的答辩
16、17世纪科学兴起之后,以基督宗教为中心的西方宗教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近期应运而生的无神论者之砲火,更是针对宗教施行的暴力、教条、文字信仰勐烈抨击,引起广大民众的热烈回响。但世界级的宗教权威学者阿姆斯壮却指出,当代盛行的无神论者所抨击的,往往是宗教的非正统逆流,即那些扭曲其所捍卫传统的宗教糟粕。这些糟粕本身也是科学现代性出现之后,宗教核心价值失落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信仰传统最重要的核心呢?透过回溯六千年来宗教历史的演变与发展,阿姆斯壮带领读者返回前现代世界之前,寻找宗教最具价值的神圣、静默、超越性的传统。
阿姆斯壮在序文中提到自己其实很能体会无神论者的愤怒,因为她自己也是过来人。她在自传《螺旋梯》里讲过:她自己也有很多年对宗教避之惟恐不及,早年写的东西也确实倾向于道金斯等人,可是经过二十年浸淫在世界宗教研究之后,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想法。这些经验拓展了她的视野,见到其他宗教的宗教实践,她儿时狭隘教条式的想法顿时失色。同时,详加审视证据也让她对基督宗教的认识改变了,她的体认之一是:为宗教起争执适得其反,无益于开启新知,不仅无从认识真正的宗教经验,也有悖于科学承继苏格拉底的理性传统。
在书中第一部分,她分析了宗教在人类生活扮演的角色,借鉴于前现代人过去怎么思考神,期盼釐清现代人困扰的一些议题,如:奇蹟、圣经、启示、创世、信仰、信心这些跟现代人所认知有着极大歧异的信仰关键字,借此指出现代宗教出了什么问题。
在书中第二部分,她追溯了「近现代之神」的崛起过程,讨论这些概念如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宗教前提,科学的高度发展更让科学家主张:我们对神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自然都能告诉我们。如此将神化约为科学解释,让神的概念变得偶像化,之后进一步变得无法令人信服,或是变得与人类生活疏远无关,从而也导致人开始对科学产生宗教般的依赖。
但是,人的心灵需求能透过科学得到慰借吗?可以透过无神论者的批判找到安歇之地吗?在这样一个危险的极化时代中,若无法回信仰的原初价值,现代人的灵魂将无法安生立命。因此,透过爬梳从历史脉络,深刻探索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并检视了几个重大价值出现分歧的历史时间点。
.从何时起,原本重视透过实践转化内心的信仰,变成只执着于圣经的字面意义?
.近代性兴起后,科学如何承袭一神教最为人所诟病不宽容根性,将科学理性视为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
.原本在伊甸园与人一起漫步、容易亲近的神,如何在17世纪后变得与人类生活无涉?
.对于宗教的理性化诠释,如何导致无神论的独特的现代现象?
透过这本书,阿姆斯壮为我们这时代作诊断,也试图重建可以让现代人感到满足的现代宗教论述。
名人推荐 周学信 中华福音神学院教会历史与神学教授
崔国瑜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郭承天 国立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专任教授
各界好评 ◎资料翔实,笔触热情。——《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走一趟宗教之旅,有助于我们找回英国人如今不再信以为真、但依旧散发智慧光芒的事物——凯伦.阿姆斯壮是少数兼具智慧与渊博学识的宗教评论家之一。——艾伦.狄波顿《观察家报》(Observer)
掷地有声之作……足以给道金斯(Dawkins)和希均斯(Hitchens)重重一击——阿姆斯壮欣然拥抱生命中的不可知,并以充分的理性探索其中。——《週日先驱报》(Sunday Herald)
这不是本好读的书——但它为什么应该好读呢?——可是,阿姆斯壮的确写得十分清楚,处处充满洞察——但毫无劝人信教之意。——《每日邮报》(Daily Mail)
本书无比欣赏超越文字的「他者」,对阿姆斯壮来说,这个「他者」是每个宗教的核心。——《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出版《为神而辩》的时机已经成熟,透过对西方宗教思想进行引人入胜的探查,作者无形中对激进的无神论做出了答辩。——Ross Douthat,纽约时报书评
阿姆斯壮的观点具先见之明,反映了宗教地景中最重要的变化。——Lisa Miller,新闻周刊
阿姆斯壮雄心勃勃。《为神而辩》这本书在大学可以整整上一学期的课,这是一部浩繁撩乱的思想史,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变聪明了!──Susan Jane Gilman,NPR的“All Things Considered”
具挑战性、智识和启发性,特别对那些针对当前无神论讨论进行反思的人,更是如此。──Elaine Pagels,《阅读犹大》(Reading Judas: The Gospel of Judas and the Shaping of Christianity)的合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