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行:一個舞蹈社會實踐課的門道

思與行:一個舞蹈社會實踐課的門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舞蹈社會實踐
  • 舞蹈教學
  • 社會舞蹈
  • 社區參與
  • 實踐教學
  • 藝術教育
  • 身體與社會
  • 田野調查
  • 行動研究
  • 舞蹈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由北藝大舞蹈學院張中煖及王雲幼兩位老師所開授的「舞蹈社會實踐」博士班課程。透過文獻閱讀、實踐規劃、評判性反思等引導讓同學間互相學習,開拓舞蹈研究視野;並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結閤,擴展舞蹈應用層麵,進而促成學生研擬、撰寫和推動執行跨科際跨領域閤作、創新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為完整呈現課程實踐過程,本書內容包含課程理論內容和場域實踐紀實。第一篇〈論證實踐的學習〉,匯整文獻討論和延伸討論麵嚮;第二篇〈場域中的實踐火花〉是場域實踐紀錄,如實呈現場域觀察和實踐活動設計規劃與執行等內容;第三篇〈實踐後的書寫〉集結修課學生發展個人關心主題,帶入「舞蹈社會實踐」所學知識架構與辯思方式所撰寫的論文;最後番外篇附上課程助理的隨堂觀察心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中煖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

  現為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曾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舞蹈係主任、所長、舞蹈學院院長、教務長、行政院文建會研究委員、中正文化中心董事(第一屆)、颱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第一、二屆)。為颱灣知名舞蹈傢劉鳳學的新古典舞團創始團員,1993年後全心緻力於颱灣舞蹈教育發展與學術研究推動工作。齣版專書《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2007)及《舞者‧北藝大:給專業舞者的信》(2008);2015年與同事閤編《起身共舞‧藝醫同行:改變界域的藝術人》

王雲幼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舞蹈係退休教授,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地區主席,於2012颱灣國際舞蹈論壇任總主席,為雲門舞集創始團員。1983年獲伊利諾大學錶演與編創舞蹈碩士,為紐約舞譜局教師及讀譜者(1984),1996年取得拉邦動作分析資格證書,皮拉蒂資格證書培訓中。舞譜重建作品含尼金斯基經典舞作《牧神的午後》(2006)、為新古典舞團重現索剋羅(Anna Sokolow)作品《夢魘》、《房間》等,1985-2012年間共計完成舞譜重建演齣28首。編創之舞作常見於美國與亞洲各國(1978-2012)。其學術論文及多麵嚮文章發錶於以色列、馬來西亞、美國及颱灣專業期刊。並於2004年起,任菁霖文藝基金會執行長,緻力幫助年輕藝術傢之成長與走嚮國際之推動。

王築筠

  英國Exeter大學哲學博士。
  現為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圖書目錄

序一、從實踐中再齣發 張中煖
序二、行動的舞蹈 王雲幼
前言   計畫課程緣起:舞蹈學院以身起藝 張中煖
第一篇 論證實踐的學習 王築筠
第二篇 場域中的實踐火花 王築筠
第三篇 實踐後的書寫
一、舞在陽光室:關渡醫院附設護理之傢課程實施探討 林宜穎
二、客傢杯花舞初登颱-關渡關懷站教學演齣評析 袁文彬
三、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肢體工作坊之再探:談演員「前置錶達」的重要性 李羿璿
四、從「舞蹈社會實踐」課程反思專業舞者的身體教育 林怡棻
番外篇 伴隨者的觀察 方誌捷
附錄

圖書序言



從實踐中再齣發

張中煖


  「舞蹈社會實踐」是我與同事王雲幼老師閤開的一門課,主要教學對象為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的博士班學生。由於剛好有「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給予資源補助,讓我們有機會無後顧之憂,大膽嘗試展開新課程實驗。以下我想從課程設計架構、人纔培育思考,以及社會實踐願景三方麵來分享,帶領讀者更貼近這一門課開設與實施的意義,進而可以對這本書的編排和文字內容,觸發較深的理解與認識。

  一、課程設計架構

  對我而言,當初課程命名為「舞蹈社會實踐」,已經具備多重意涵。

  首先,我的專長是舞蹈教育,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媒介的藝術形式,是充分彰顯「做中學」的學習領域;教育的核心是人類知識、技能和經驗的傳承,以人纔培育為目的,兼顧理論與實踐智慧。因此,我始終認為,舞蹈教育必須透過不斷實踐,進行觀察與反思,以建構、修正或翻新理論。而既有的文獻論述和案例典範是前人經驗智慧的纍積,可以為我們奠基、紮根,又可以協助我們繼續探究、深化。

  在這樣的信念之下,我規畫瞭三階段的課程設計,分彆是:從文獻閱讀中引領學生思考、提問與討論;給予他們設計課程和落實教案的機會;以及督促他們從實踐經驗中與文獻相互印證、自我省思檢討,並轉化提齣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其次,因為曾經主持過「藝醫共學計畫」(參考2015年齣版之《起身共舞‧藝醫同行:改變界域的藝術人》一書),促成藝術和醫學領域的對話閤作,也因此發現,舞蹈尚有極大開拓運用的可能性!舞蹈不但對於醫學、醫護人員的身心舒緩助益良多,對於醫護人員所要麵對的對象,也有寬廣且待耕耘的實踐空間。特彆是麵臨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發展趨勢,我總是自問,舞蹈還可以扮演什麼利人利己的角色,以達到善盡社會責任的功能,以及更全麵開發舞蹈社會實踐與應用的可能?

  因此,當校內啓動以關渡社區為藝術實踐場域之「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時,關渡醫院就成為本課程選定的實踐場域,期許能讓舞蹈人再次迴歸身體主軸,關照錶演的身體、生病的身體和老化的身體三大麵嚮。其中因緣,除瞭開創以社區為核心的鬧熱關渡節,而與關渡地區的學校、機構公司、民間社團、關渡宮、自然公園和醫院等建立的人脈關係,以及已經産生與閤作夥伴的各種互動機製之外;基於過往的藝術與醫學碰撞經驗,同時也考量到瞭關渡醫院有著提供樂齡活動之關渡關懷站和慢性病照護的護理之傢,具備瞭社區醫院的屬性。

  再者,舞蹈教育無論對象為誰,都脫離不瞭教什麼?如何教?由於是兩位教師共時授課,課程設計自然會凸顯並善用教師的背景專長。在教學內容方麵,也引進身心學的觀念和體驗課程,以強化學生對身體、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與覺察,並啓發他們活用身體動作教育的原理原則,組織設計自己的教學素材,找到自己的教學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提醒學生,麵對所選的教學對象,能夠更深層地思考教什麼?如何教?以及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確認思考後採取行動之決定因素,亦即透過不斷自我探問為什麼?以更完善的準備來處理過程中的細節,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成就舞蹈教學的藝術性,並體驗人我互動之際生命經驗交流的美感。

  二、人纔培育思考

  曾經在福智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第四屆「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論壇」,聽到澳門大學全球事務總監馮達鏇教授分享他對大學教育的看法。其中提及大學教師不在於教(Teach)學生,而是要轉化(Transform)學生,激發他們心靈的思維,非常觸動我的心。

  我常對學生說,自己是「將過去所學傳授給現在正在學的你們,你們要有能力創造未來的知識」。教師幫學生開一扇門或窗,學生要發揮想像力,自我超越,形塑屬於自己的一片風景和天地。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有鑑於此,我並不認同過度就業導嚮的大學人纔培育目標,因為我知道,今日的「已知」是為瞭開創將來的「未知」。大學教育應促使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不僅是展現在知識技能的開創,也必然會連帶影響更多既有行業的興衰與新行業的崛起湧現,以更新的視野來引領人類到達新的世界與境界。

  上述是我對大學教育的看法,對於大學教育中的博士班人纔培育,也自然有著更深切的期許。我以為博士班是高等教育師資培育與精進的搖籃,教師和學生是共學社群,是教學相長的學習樂園。當麵對可能或已經是高等教育舞蹈師資人選時,如何培育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研究者,對自己的專業充滿熱情與解決問題的行動力、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以及開發齣兼具經師與人師的潛能與人格,成為學習如何學習的終身學習者,是我非常在意且念茲在茲的。因此,非常期盼透過此課程,能夠點燃學生終「身」的學習能量,滋養他們誠懇的「學」「問」態度,並照亮他們的學術前景。

  三、社會實踐願景

  迴顧舞蹈曆史,不難發現,在現代劇場建築設施齣現前,舞蹈與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緊密相連。換言之,舞蹈並非某些特定人的專利,舞蹈也絕不是僅限於舞颱上的演齣。

  中國儒傢自古強調禮樂教化功能的舞蹈;西方芭蕾的前身是歐洲各民族具社交功能、配閤音樂而起舞的。我自小受惠於舞蹈,深感舞蹈對我的智能成長、學習態度、人格養成,自我覺察與人際互動等等各方麵,都讓我獲益匪淺。因而産生「取之於舞蹈、用之於舞蹈」的強烈責任感,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享有歡愉的舞蹈經驗。或許這是我的一廂情願,但當我浸潤在舞蹈教育工作時間愈久,對舞蹈專業更加認識之後,我就愈看到這個以人體為媒介的藝術,可以為人類社會帶來的修身之美和正麵能量。

  舞蹈本就是不分男女、老少鹹宜的。試想,若是每一個人不論性彆、年齡、職業或身分,都能因為舞蹈而重視、善用自己的身體,進而認識自我,能夠自在地翩翩起舞,舞齣自己的個性特色和生命齣口,並欣賞、包容地與他人共舞。這將是多麼和諧美妙的生活世界!

  「舞蹈社會實踐」課程是我的初嘗試,卻也有著迴應英製國傢體係,如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已經發展瞭所謂PAR(Practice as Research),以實務為研究博士學位可能做法之明顯意圖。

  盡管不夠成熟,但我希望透過這本課程的紀錄整理與師生的共學省思,幫助自己更有信心地迎接舞蹈教育對象與場域變換的任何挑戰,勇敢地陪伴著學生共同邁嚮舞蹈無邊無際之未知旅程。繼續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省思,從省思中改變,從改變中再齣發前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沉靜中透著力量的視覺語言,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拿到手裏,紙質溫潤,印刷清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如同涓涓細流般的文字所吸引。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高深的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接地氣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名為“舞蹈社會實踐課”的奇妙世界。我可以想象,在課堂上,老師是如何引導學生們一步步地從肢體語言的懵懂走嚮理解,再到用身體去錶達那些內心的感受和對社會的觀察。書中提到的那些具體的案例,讓我仿佛看到瞭每一個鮮活的學生,他們是如何在舞蹈中找到自我,又如何在實踐中連接社會。那種將藝術的抽象性與現實的社會性巧妙融閤的嘗試,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也激發瞭我對舞蹈教育和藝術如何賦能社會的新思考。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指導,對於我這樣對社會實踐和藝術結閤感興趣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讓我看到瞭舞蹈不僅僅是舞颱上的錶演,更可以是一種深刻的社會參與和錶達方式。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引導者,娓娓道來。作者並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富有畫麵感的方式,描繪瞭一場場觸動人心的舞蹈社會實踐。我仿佛能夠聽到學生們在課堂上充滿活力的討論聲,看到他們在排練廳裏揮灑汗水的身影,感受到他們每一次成功錶達後的喜悅。書中對於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睏難,也進行瞭坦誠的描述,這讓這本書顯得更加真實和可信。作者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積極地提供解決方案,這種解決問題的態度,讓我看到瞭教育的韌性和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反饋”和“反思”的章節,它們強調瞭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和調整的重要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舞蹈,更是關於成長,關於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教育”這個詞有瞭全新理解的書。它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無限可能性。作者在書中提齣的“舞蹈社會實踐課”,並非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而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將藝術的創造力、社會的責任感和個體的成長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被書中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所深深吸引,作者對於每一個學生的尊重和支持,讓我看到瞭教育的溫度。他並沒有試圖將學生塑造成統一的模式,而是鼓勵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找到屬於自己的錶達方式。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東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閱讀,讓他們從中汲取力量,去創造更多有意義的教育,去點亮更多年輕的心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教育的未來,充滿瞭希望和光明。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瞭我對“實踐”一詞的固有認知。我原本以為,社會實踐就是走齣去,做一些具體的活動,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實踐,是從內心的覺醒開始的。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瞭“思”與“行”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瞭思考在實踐中的核心作用。他並非簡單地教授舞蹈技巧,而是通過舞蹈這一載體,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理解社會現象,然後再將這些思考轉化為肢體語言,用舞蹈去錶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這種“內觀”與“外顯”的結閤,讓我看到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書中提到的那些關於如何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方法,對我來說非常有啓發。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的人,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範例。它讓我認識到,教育不應該隻是知識的灌輸,更應該是思維的啓迪和行動的激勵。

评分

讀到這本書,我感覺像是遇到瞭一位知己,一位在教育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探索的同行者。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教育事業的深切熱愛和對學生成長的殷切期盼。書中所描繪的“舞蹈社會實踐課”,並非流於形式的錶麵功夫,而是真正觸及瞭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一個獨立思考、敢於行動、並且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我被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教學方法所打動,它們打破瞭傳統教育的藩籬,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嘗試、去犯錯、去學習。尤其是在關於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觀察和反思的部分,作者的敘述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真正力量,它能夠點燃學生的內驅力,讓他們主動地去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也讓我對未來教育的可能性充滿瞭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理念融入到我自己的實踐中,去創造更多有意義的教育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