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行:一个舞蹈社会实践课的门道

思与行:一个舞蹈社会实践课的门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由北艺大舞蹈学院张中煖及王云幼两位老师所开授的「舞蹈社会实践」博士班课程。透过文献阅读、实践规划、评判性反思等引导让同学间互相学习,开拓舞蹈研究视野;并透过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扩展舞蹈应用层面,进而促成学生研拟、撰写和推动执行跨科际跨领域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为完整呈现课程实践过程,本书内容包含课程理论内容和场域实践纪实。第一篇〈论证实践的学习〉,汇整文献讨论和延伸讨论面向;第二篇〈场域中的实践火花〉是场域实践纪录,如实呈现场域观察和实践活动设计规划与执行等内容;第三篇〈实践后的书写〉集结修课学生发展个人关心主题,带入「舞蹈社会实践」所学知识架构与辩思方式所撰写的论文;最后番外篇附上课程助理的随堂观察心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中煖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

  现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主任、所长、舞蹈学院院长、教务长、行政院文建会研究委员、中正文化中心董事(第一届)、台湾舞蹈研究学会理事长(第一、二届)。为台湾知名舞蹈家刘凤学的新古典舞团创始团员,1993年后全心致力于台湾舞蹈教育发展与学术研究推动工作。出版专书《创造性舞蹈宝典:打通九年一贯舞蹈教学之经脉》(2007)及《舞者‧北艺大:给专业舞者的信》(2008);2015年与同事合编《起身共舞‧艺医同行:改变界域的艺术人》

王云幼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退休教授,世界舞蹈联盟亚太地区主席,于2012台湾国际舞蹈论坛任总主席,为云门舞集创始团员。1983年获伊利诺大学表演与编创舞蹈硕士,为纽约舞谱局教师及读谱者(1984),1996年取得拉邦动作分析资格证书,皮拉蒂资格证书培训中。舞谱重建作品含尼金斯基经典舞作《牧神的午后》(2006)、为新古典舞团重现索克罗(Anna Sokolow)作品《梦魇》、《房间》等,1985-2012年间共计完成舞谱重建演出28首。编创之舞作常见于美国与亚洲各国(1978-2012)。其学术论文及多面向文章发表于以色列、马来西亚、美国及台湾专业期刊。并于2004年起,任菁霖文艺基金会执行长,致力帮助年轻艺术家之成长与走向国际之推动。

王筑筠

  英国Exeter大学哲学博士。
  现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图书目录

序一、从实践中再出发 张中煖
序二、行动的舞蹈 王云幼
前言   计画课程缘起:舞蹈学院以身起艺 张中煖
第一篇 论证实践的学习 王筑筠
第二篇 场域中的实践火花 王筑筠
第三篇 实践后的书写
一、舞在阳光室:关渡医院附设护理之家课程实施探讨 林宜颖
二、客家杯花舞初登台-关渡关怀站教学演出评析 袁文彬
三、作品《梁祝的继承者们》肢体工作坊之再探:谈演员「前置表达」的重要性 李羿璇
四、从「舞蹈社会实践」课程反思专业舞者的身体教育 林怡棻
番外篇 伴随者的观察 方志捷
附录

图书序言



从实践中再出发

张中煖


  「舞蹈社会实践」是我与同事王云幼老师合开的一门课,主要教学对象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研究所的博士班学生。由于刚好有「关渡共生共好行动计画」给予资源补助,让我们有机会无后顾之忧,大胆尝试展开新课程实验。以下我想从课程设计架构、人才培育思考,以及社会实践愿景三方面来分享,带领读者更贴近这一门课开设与实施的意义,进而可以对这本书的编排和文字内容,触发较深的理解与认识。

  一、课程设计架构

  对我而言,当初课程命名为「舞蹈社会实践」,已经具备多重意涵。

  首先,我的专长是舞蹈教育,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是充分彰显「做中学」的学习领域;教育的核心是人类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承,以人才培育为目的,兼顾理论与实践智慧。因此,我始终认为,舞蹈教育必须透过不断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以建构、修正或翻新理论。而既有的文献论述和案例典范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累积,可以为我们奠基、扎根,又可以协助我们继续探究、深化。

  在这样的信念之下,我规画了三阶段的课程设计,分别是:从文献阅读中引领学生思考、提问与讨论;给予他们设计课程和落实教案的机会;以及督促他们从实践经验中与文献相互印证、自我省思检讨,并转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其次,因为曾经主持过「艺医共学计画」(参考2015年出版之《起身共舞‧艺医同行:改变界域的艺术人》一书),促成艺术和医学领域的对话合作,也因此发现,舞蹈尚有极大开拓运用的可能性!舞蹈不但对于医学、医护人员的身心舒缓助益良多,对于医护人员所要面对的对象,也有宽广且待耕耘的实践空间。特别是面临少子化、高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我总是自问,舞蹈还可以扮演什么利人利己的角色,以达到善尽社会责任的功能,以及更全面开发舞蹈社会实践与应用的可能?

  因此,当校内启动以关渡社区为艺术实践场域之「关渡共生共好行动计画」时,关渡医院就成为本课程选定的实践场域,期许能让舞蹈人再次回归身体主轴,关照表演的身体、生病的身体和老化的身体三大面向。其中因缘,除了开创以社区为核心的闹热关渡节,而与关渡地区的学校、机构公司、民间社团、关渡宫、自然公园和医院等建立的人脉关系,以及已经产生与合作伙伴的各种互动机制之外;基于过往的艺术与医学碰撞经验,同时也考量到了关渡医院有着提供乐龄活动之关渡关怀站和慢性病照护的护理之家,具备了社区医院的属性。

  再者,舞蹈教育无论对象为谁,都脱离不了教什么?如何教?由于是两位教师共时授课,课程设计自然会凸显并善用教师的背景专长。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引进身心学的观念和体验课程,以强化学生对身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与觉察,并启发他们活用身体动作教育的原理原则,组织设计自己的教学素材,找到自己的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提醒学生,面对所选的教学对象,能够更深层地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确认思考后採取行动之决定因素,亦即透过不断自我探问为什么?以更完善的准备来处理过程中的细节,进一步提升教学品质与成效,成就舞蹈教学的艺术性,并体验人我互动之际生命经验交流的美感。

  二、人才培育思考

  曾经在福智文教基金会所举办的第四届「心灵教育与环境永续论坛」,听到澳门大学全球事务总监冯达旋教授分享他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其中提及大学教师不在于教(Teach)学生,而是要转化(Transform)学生,激发他们心灵的思维,非常触动我的心。

  我常对学生说,自己是「将过去所学传授给现在正在学的你们,你们要有能力创造未来的知识」。教师帮学生开一扇门或窗,学生要发挥想像力,自我超越,形塑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和天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有鑑于此,我并不认同过度就业导向的大学人才培育目标,因为我知道,今日的「已知」是为了开创将来的「未知」。大学教育应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不仅是展现在知识技能的开创,也必然会连带影响更多既有行业的兴衰与新行业的崛起涌现,以更新的视野来引领人类到达新的世界与境界。

  上述是我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对于大学教育中的博士班人才培育,也自然有着更深切的期许。我以为博士班是高等教育师资培育与精进的摇篮,教师和学生是共学社群,是教学相长的学习乐园。当面对可能或已经是高等教育舞蹈师资人选时,如何培育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研究者,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与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以及开发出兼具经师与人师的潜能与人格,成为学习如何学习的终身学习者,是我非常在意且念兹在兹的。因此,非常期盼透过此课程,能够点燃学生终「身」的学习能量,滋养他们诚恳的「学」「问」态度,并照亮他们的学术前景。

  三、社会实践愿景

  回顾舞蹈历史,不难发现,在现代剧场建筑设施出现前,舞蹈与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换言之,舞蹈并非某些特定人的专利,舞蹈也绝不是仅限于舞台上的演出。

  中国儒家自古强调礼乐教化功能的舞蹈;西方芭蕾的前身是欧洲各民族具社交功能、配合音乐而起舞的。我自小受惠于舞蹈,深感舞蹈对我的智能成长、学习态度、人格养成,自我觉察与人际互动等等各方面,都让我获益匪浅。因而产生「取之于舞蹈、用之于舞蹈」的强烈责任感,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欢愉的舞蹈经验。或许这是我的一厢情愿,但当我浸润在舞蹈教育工作时间愈久,对舞蹈专业更加认识之后,我就愈看到这个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的修身之美和正面能量。

  舞蹈本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咸宜的。试想,若是每一个人不论性别、年龄、职业或身分,都能因为舞蹈而重视、善用自己的身体,进而认识自我,能够自在地翩翩起舞,舞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和生命出口,并欣赏、包容地与他人共舞。这将是多么和谐美妙的生活世界!

  「舞蹈社会实践」课程是我的初尝试,却也有着回应英制国家体系,如英国、澳洲、纽西兰等国,已经发展了所谓PAR(Practice as Research),以实务为研究博士学位可能做法之明显意图。

  尽管不够成熟,但我希望透过这本课程的纪录整理与师生的共学省思,帮助自己更有信心地迎接舞蹈教育对象与场域变换的任何挑战,勇敢地陪伴着学生共同迈向舞蹈无边无际之未知旅程。继续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省思,从省思中改变,从改变中再出发前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