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之舞:台湾舞蹈艺术拓荒者的境遇与突破1920-1950

落日之舞:台湾舞蹈艺术拓荒者的境遇与突破1920-1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日本帝国趋于日落的太平洋战争后期,到国民政府迁台前的短暂暮光之际
  台湾舞蹈艺术曾如夕阳中的几抹云彩,灿亮、多变、绚丽……


  台湾精致化、舞台化的舞蹈表演艺术,在观念与形式上是殖民现代化的成果,而其发展镶嵌在三个极为不同的时代脉络中:日本殖民统治、战后的短暂过渡,以及国府迁台后的两岸对峙与国际冷战局势。在三个表面看似断裂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中,底层却有历史的伏流延续而转变着。徐玮莹的《落日之舞:台湾舞蹈艺术拓荒者的境遇与突破1920-1950》探究日治到战后初期台湾舞蹈艺术萌发的脉络,聚焦于舞蹈与政治(战争)、性别、阶层、教育等因素之关系,梳理台湾舞蹈艺术如何可能的社会原因。

  舞蹈研究有其时效性,在时间沖刷下,后人是愈来愈难贴近时代的真实脉动,感悟体验的深入书写。台湾舞蹈艺术史的学术建构勃发于解严后的1990年代中叶,但随着第一代舞蹈家们陆续凋零,舞蹈界的学者虽然努力研究与书写,但是因人数屈指可数,加上瞬间即逝的舞蹈艺术让资料蒐集、釐清、理解相对困难,因此舞蹈史的建构,呈现零散片段的现象。

  徐玮莹以两位被喻为「台湾第一」的新舞蹈家林明德与蔡瑞月为主轴,将其生命史置入宏观的历史长河,考察行动者如何迈向舞蹈艺术之路,也揭示形塑舞蹈家之可能(或不可能)的社会机制,并同时参照同一世代其他舞蹈家的生命历程,借此彰显林明德、蔡瑞月在同世代舞蹈家中的殊异性。对身为舞蹈人的徐玮莹而言,「落日之舞」的探索,不只是学术知识的积累,还有对于自我的填补与疗癒,以及启动继续追寻台湾舞蹈艺术史的动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玮莹


  现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英国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舞蹈硕士、学士、专业表演文凭,是台湾舞蹈实作跨社会学领域的极少数。早期与英国、台湾舞团剧团共同编创、表演,近年从舞蹈实作转向舞蹈研究、评论。期刊论文发表于《文化研究》、《台湾舞蹈研究》、《艺术论衡》、《美育》、《通识教育与跨域研究》等,评论散见于「表演艺术评论台」、《艺术地图》、《PAR表演艺术》。学术理想是探索自己从事多年的舞蹈艺术如何可能,以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与建构台湾舞蹈艺术史,让瞬间即逝的舞蹈艺术留下历史想像的基础。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为台湾舞蹈定锚─序徐玮莹的《落日之舞》/彭瑞金
自序

第一章 重返历史
第一节 从迷惘中找答案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
第三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台湾舞蹈艺术史的研究
第一节 政权转换与舞蹈史回顾
第二节 解严后口述历史与史料的重整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台湾舞蹈史的学术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殖民教育体制与舞蹈
第一节 同化政策与殖民教育
第二节 新女性的身体归属:从家庭迈向国家
第三节 舞蹈与女子学校身体教育
第四节 才德观的转变
小结

第四章 舞蹈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 舞蹈与经济、文化条件
第二节 舞蹈家所属之社会网络与文化思想
第三节 大环境中的小变奏:蔡瑞月的学舞之旅
小结

第五章 舞蹈、跨域与反殖民──日治时期台湾舞蹈艺术萌发的另一条路
第一节 舞蹈界的「台湾第一」:解密林明德
第二节 闻名世界的舞姬:崔承喜
第三节 舞蹈、跨域与反殖民
小结

第六章 舞蹈与「大东亚共荣圈」
第一节 「大东亚共荣圈」与战时文化建设
第二节 地方文化振兴运动与异国风情表演
第三节 日本二战时的舞蹈现象
第四节 文化:协力战争?民族认同?
小结

第七章 战后──短暂的璀璨
第一节 战后初期台湾舞蹈史的定位:荒漠?沃土?
第二节 舞蹈艺术起步的困难:舞蹈与社会道德的拉锯
第三节 艺术实现与人际网络
第四节 战后初期台湾的艺文思潮与舞蹈
第五节 大众舞蹈:民间歌舞的振兴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台湾舞蹈艺术史的变迁:从日治到国府主政
第二节 舞蹈与舞蹈家如何可能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节录)

为台湾舞蹈定锚──序徐玮莹的《落日之舞》
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彭瑞金


  我虽然对舞蹈外行,但也知道舞蹈不同于文学,设若没有人用笔记录那舞台上一闪而过的肢体传达的讯息,人们又如何能够去反覆咀嚼那肢体语言传达的内涵?舞蹈研究不仅比文学研究艰难,也比戏剧、音乐、美术都要艰难。尤其是玮莹要研究的一九二○至一九五○、只有相片,没有录影存证的年代。玮莹的台湾舞蹈史研究,设定范畴为一九二○至一九五○年代,指的是受西方舞蹈影响产生的现代舞蹈。因而找到台湾新文学阵营的郭水潭、王昶雄等新文学作家的舞蹈史记述和舞蹈家的相关记载。可以说找到了对的研究途径,却未必能有如愿的成果。就玮莹来说,是非战之罪,郭、王两位前辈文学人,都是有些「浪漫」的文学人,不是评论家,他们对当代舞蹈的认识、见解,未必能和她们自己参与的新文学运动连结做连动思考,要经由他们的观察纪录去考察同时代的舞蹈,未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玮莹的史的发展研究而言。

  换一个角度来说吧!「后来的」文学史家,也是文学家叶石涛,他在一九四九年七月三日发表的一篇〈关于舞踊与音乐──台南音乐演奏会印象记〉,是他观赏了在此不久之前在台南演出的一场舞蹈音乐会的评论。从文章的内容看,批评的重点是舞蹈,不是搭配的音乐。该文根据当时世界知名的现代舞蹈家邓肯、崔承喜、石井漠的「舞蹈」,讨论当晚担纲演出的蔡瑞月、李彩娥、程金治、黄采薇、许石五人的演出。叶石涛认为空有高蹈理想的蔡瑞月,演出由于缺乏「依据」,因此白费力气,观众只是看热闹。「原来没有乡土的灵魂的艺术是空冷的,尤其舞踊需要高度艺术的感觉,因此往往会从人民底生活脱离。」程金治的《阿拉神的安息日》取材于土耳其回教的沙漠的悲哀,却用柴可夫斯基的小曲,用了不同民族的民谣。许石的《凤凰花落时》,有强烈的乡土色彩,却用了西欧的旋律。脱离了台湾民谣暗淡的色调及辛苦的人民生活。叶氏的结论是:「无根──是台湾艺术家特有的悲哀,我们要确实地生根在人民。从这里诞生的一切,够于赶走枯萎的过去。」

  一九五○年代,叶石涛从文学经验出发的台湾舞蹈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徒有舞蹈技巧输入的舞蹈是不能生根的,从这场演出几乎全场皆是南辕北辙的舞蹈、音乐搭配,充分凸显舞蹈的无根,放着民谣不知道搭配,无异生根是绝望的。虽然,玮莹的研究以一九五○年为下限,却并不表示一九五○年以后的台湾舞蹈史不再重蹈台湾舞蹈历史的覆辙。从《落日之舞》的参考书目看得出来,玮莹的台湾舞蹈史还真是前无古人。虽然这是一本学术研究的着作,但玮莹是否也是看到,大家都只想去跳舞,都想去跳自己的舞,而没有一个人(台湾的舞蹈人)肯回头去看,我们曾经跳了怎样的舞时,是不是所有的舞蹈跳过了就没有了,只是瞬间的存在?还是舞蹈也和其他的艺术一样,有人民的生活、历史、灵魂的灌注,可以跳出民族灵魂的舞呢?我相信,玮莹能从立志走向有镁光灯的舞台,再从舞台走到没有镁光灯的学术研究,一定是有感于几乎跳了一世纪的台湾舞蹈人,到底跳出了台湾的舞蹈了吗?历史是一面镜子,即便天天都见落日,但一九五○年以后的「镜子」还是会不断地照见台湾的舞蹈,发出相同的疑问。

序(节录)

  人的生命旅程往往充满着惊奇与不可知,然而冥冥之中却又似乎有所安排,本书的出版即是如此。从小到大以舞蹈艺术为专业的我,怎样也想不到生命中会从动态的实作转而跨入静态的思考;从追求身心合一的剎那闪耀、绚烂即逝到冷静书写希冀流传后世。从舞蹈艺术进入社会学博士班像是从一个世界飞越到另一世界,从酒神戴奥尼索斯的国度进入日神阿波罗的殿堂。我试着以日神的理智捕捉酒神的慾望与狂喜,但是那毕竟不完全而有所缺憾,只愿在此缺憾中能留下对台湾舞蹈艺术史绚丽的想像。

  本书修改自我的博士论文,其研究动力来自解答自身对所学专业(舞蹈)知识与技术来源的疑惑,与我从事此专业在台湾社会难以自我定位的困扰。我从一个困扰我多时的疑惑开始研究的探索之路。这个疑惑是:一九五二年由国民党推行的民族舞蹈运动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蓬勃?特别是受日本教育的台籍舞蹈家在不熟悉中国舞与边疆少数民族舞蹈时,还能顺应官方的期待创作?

  碍于「台湾舞蹈萌发史」至今还未有清楚与脉络化的轮廓,而舞蹈相关资料相较于文学、美术、戏剧甚至音乐领域更少,因此本书的研究方法是以可蒐集到的舞蹈家口述历史或自传为中心,将之置入宏观的时代脉络中,考察行动者如何迈向舞蹈艺术之路。检视第一代新舞蹈艺术家的生命史,会发现其中有共享的生命现象,但是也有个人的特殊遭遇。舞蹈家所共享的生命现象表示特定历史社会结构对同一代人的强制力。脉络化地理解舞蹈家共享的成长经历,可以观察到促成新舞蹈艺术的是外在于舞蹈的政治文化力。如此,舞蹈是应变项,随着更宏观的殖民现代性而生成。舞蹈家个人的特殊遭遇则彰显同世代的舞蹈家相对微观的生命处境或机缘造成差异性的生命表现;此差异性成为研究必须注意之处,特别是当差异造就了特定时代中的特殊历史事件,则更凸显舞蹈家差异化的经历是创造历史的契机。本书两位主角林明德与蔡瑞月即是差异化下的关注。将共享的社会结构与差异化的生命经验比对,我归纳出促成与阻碍新舞蹈艺术的社会结构力与行动者在其中的能动性。考察林明德与蔡瑞月两位舞蹈家的生命史,本书发现台湾舞蹈艺术的萌发朝向两条路径发展:一条是沿着日治时期现代化国家教育体制的规训与陶塑,而后朝向艺术创作的追寻;一条是与日治时期跨域与跨国的反殖民文化政治运动攸关。

图书试读

第五章 舞蹈、跨域与反殖民──日治时期台湾舞蹈艺术萌发的另一条路
 
第一节 舞蹈界的「台湾第一」:解密林明德
 
林明德,一个在台湾舞蹈界很少被提及且逐渐被淡忘的名字,在日治时期曾是日本与台湾举办个人舞蹈发表会的第一人,但是却在一九五五年后移居异乡,从此台湾舞蹈艺术界便几乎不再出现其名字。林明德虽然被台湾舞蹈界公认为台湾首位舞蹈家,显示他对舞蹈艺术的拓荒具历史意义,但是关于他的公开资料却极为匮乏,比较完整的资料是林氏自传的五页舞蹈历程回顾,刊于一九五五年《台北文物》,题名为〈历尽沧桑话舞蹈〉;再者,同林明德居住于淡水的牙医作家王昶雄,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写过三篇介绍林明德其人其舞的短文。这些资料是理解林明德学舞过程,与舞蹈展演风格和战时艺文政策之基础。此外,陈玉秀一九九五年于「台湾舞蹈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台湾的表演舞蹈─光复前后〉有一小段林明德的介绍;赵郁玲于台湾大百科中撰有「林明德」条目;李天民在《台湾舞蹈史》介绍台湾前辈舞蹈家时着有一小段关于林明德的描述。然而,除了林明德自己的书写与王昶雄写林明德学舞、表演的文章较为完整清楚,其他的资料虽甚宝贵,但是却有断简残篇之憾。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