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an-Luc Nancy, Mathilde Monnier
图书标签:
  • 哲学
  • 舞蹈
  • 思辨
  • 身体
  • 艺术
  • 跨界
  • 对话
  • 边界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叠韵》是一场试验,哲学与舞蹈的表达模式在此相会。
也许,它将带领我们走向各种艺术之间相通(或不相通)的地方。

 
一场历时近一年的即兴对谈,
没有目的或野心,只有往返运动所需的轻,
因为没有这种轻,谁也跳不动,谁也无法思考。

  ◎中央大学法文系教授蔡淑玲专文导读

  舞蹈强调出神,诗强调意义的净空,
  绘画强调存在感,雕塑则是触觉,音乐是穿透力……
  不同的艺术既以对比鲜明的方式彼此区隔,
  同时又互相为邻,彼此碰触,彼此回响。——尚-路克.南希

  艺术凝视生命,于是我们凝视艺术。
  艺术无法与真实等量齐观,但艺术可以命名真实,挪移真实,凝视真实,令人渴望看见真实。
 
  于是法国当代哲学界解构大师南希,与法国第一位以编舞家身份入主国家舞蹈中心的莫尼叶,在一次次的往来对话中,联手抛出一个个没有标准答案、不是问题的问题,为所有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爬梳出不同以往的凝视和分析角度,同时分享个人对表演、创造、美学的体会、渴望、省思与质问。

  ○○○○舞蹈是什么,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和相同之处又在哪里;
  ●表演是许多的问题,稀少的答案(甚至不在乎答案)。
  ○○○舞蹈与机构之间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真正的独立自主是否存在;
  ●●创造和隶属于什么门派无关,创造容不下任何据为己有的想法。
  ○○在政治正确的「共享」概念,与艺术必须具有个体性的两难之间,怎么达成创造力的实践;
  ●●●一个作品不是为了占有任何风格、任何形式,创作是一种放弃拥有的行为。
  ○如何以「浸染」取代「模仿复制」;
  ●●●●作品从不生根,它在缝隙游移……

  以地面为基点,有形的、运动的肢体
  vs.
  以思考为基点,无形的、静止的语言文字

  ◎《叠韵》的缘起

  2000年,法国编舞家Mathilde Monnier在蒙特娄新舞蹈国际艺术节上,听到不跳舞的大哲学家Jean-Luc Nancy发表一篇文章,立即感觉它犹如以文字编的一支独舞,用的虽然不是舞蹈的肢体语汇,却逼近舞蹈的运动方式……

  以《叠韵》为名,编舞家决定在简单的舞台上展现「以导演手法呈现的朗读」,由哲学家以念白的方式作为舞作的声音主干,让舞蹈和音乐接力演绎。

  这不只是让哲学家在舞台上将文章念完就了事,而是让文本、音乐和寂静、舞者在现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运动,赋予它们同样的能见度和存在感。这也是一种对平等的思考,在哲学与舞蹈如此不同的感受层面和视野之间,分享彼此的观点。它让文本、舞者动作、音乐、影像在舞台上交错进行,「让观众无所适从,必须自己选择他跟得上的东西」。

  ◎为何舞蹈?

  编舞家:

  班雅明说,所有语言在沟通的是语言本身,语言是最纯粹意义上的沟通媒介。以肢体和动作做为媒介,舞蹈所追求的是同样层次的意义。不只是舞蹈里的运动,还有姿势、能量、韵律、断句、存在感等等,这一切都在制造意义,创造一种表现语言的语言。

  舞蹈的艺术,是在身体里捕捉运动的流逝,同时赋予它意义,为那些不断流失、不断逃脱意义的东西赋予意义。编舞家和舞者的工作,就是在意义的逃逸里捉住、留住意义,在运动的流逝里用运动创造意义。

  哲学家:
  意义的课题诸如:感受土地的方法,以及身体施加重量的方式;感受摆pose的、躺着的、趴着的、爬行的、踮起脚尖的身体,感受皮肤轻触地面的剎那,感受身体渴望被感受,感受它蹦蹦跳跳却不能飞,无法展开和土地的另一段关系。

  终归,一切都在飞天和遁地之间:既非前者亦非后者,而是两者之间的某种张力。某种坚决留守在人世间的方法,绝不就此消失,不上天堂也不下地狱……我们可以这么说。舞蹈拉住了我们,不往任何一边去。舞蹈本身就是这种拉力的游戏。它以最明确的方式,让我们存在这个世界上。

  ◎舞蹈的手段

  哲学家:

  这个手段就是艺术家自己的身体,这正是为什么,舞蹈不只是、甚至根本不是一种演给观众看的艺术:观众的视线被转换成他自己身体内在的肢体动作、难以察觉的肌肉紧张、正在酝酿的蠢蠢欲动。舞者是很「自我指涉」(autoréférencié)的一种艺术家,处于一种和自身的直接(im-médiat)关系,没有任何产生中介化过程的媒介。

  于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或主题出现了:一个和自我保持密切联系的人,如何同时全然地对外界保持开放?因为这个人所维系的并非一种现成的「自我」。他质疑这个「自我」,精确地说,一种从来就不是现成的「自我感受」(ipséité)……

  编舞家:
  这种(表面上的)混乱令人困扰,同时也是力量所在……面对把自己当成媒介来检视的困难,迷失的恐惧,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完美,这些问题一直都在。尽管如此,我要说,有机会和自我产生直接联系,正是我们舞蹈的力量。

  当然,舞蹈的媒介就是舞蹈,舞蹈和身体、和自我不可分,然而跟着舞蹈现身的「我」(je),并非就和身体与自我(soi)不可分。我在寻找的是主体和舞蹈的协调。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自我和运动之间的合一。不过,我找到的经常不是合一,而是两者的间距,我们是在(或大或小的)间距里工作……

  ◎本书结构
  第一部分:哲学家南希、编舞家莫尼叶长达一年的电子邮件通信+电话对谈(2003-2004);
  第二部分:1. 南希、莫尼叶于独舞座谈会(2002)的对谈;2. 南希、莫尼叶,与影像工作者克莱儿‧德尼(Claire Denis)对谈;
  第三部分:南希在舞作《叠韵》中演出的口白(2003)。

  ◎本书读者群
  1.喜爱或对当代艺术好奇的人,经常提问想弄懂作品意义、作品由来的观看者。
  2.喜爱表演艺术和舞蹈艺术的人,可从法国舞蹈界重量级编舞家莫尼叶不同层次的自我剖析,窥见其创作思想。
  3.哲学家文字描绘舞蹈的文字非常具象化,对喜爱文学的读者而言是一大享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探讨哲学与舞蹈交汇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超越界限:身体的哲学探寻与艺术的边界重塑》 内容简介 《超越界限:身体的哲学探寻与艺术的边界重塑》是一部深入探索哲学思辨与身体艺术——特别是现代舞和即兴表演——之间复杂互动的学术与美学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两种学科的历史脉络,而是力图揭示它们在本体论、现象学、伦理学层面上的深层共鸣与张力,并探讨艺术实践如何能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哲学”来挑战和重塑既有的认知框架。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一场关于存在、空间、时间与感知力的思辨之旅。 第一部分:身体的在场与缺席——现象学的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现象学思想对身体概念的重新定义。作者首先回顾了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关于“身体即主体性所在之处”的核心论断,并将其置于当代批判理论的语境下进行考察。我们将探讨“身体化知觉”(embodied perception)如何区别于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以及在舞蹈语境中,这种知觉如何成为一种知识生产的方式。 重点章节将分析“缺席的在场”这一悖论:在即兴舞蹈中,舞者如何通过对自身动作的预期、对空间的占有和对观众目光的感知,构建出一个既是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的存在状态?这里引入了德里达对“踪迹”(trace)的探讨,用以描述动作在空间中消逝却又留下认知回响的特性。本书拒绝将身体仅仅视为承载思想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思想本身展开的动态场域。我们审视了在身体受限或被规训的时刻,身体如何通过抗拒或适应来表达其哲学立场。 第二部分:空间、时间与流变——本体论的交锋 第二部分将哲学对时间与空间结构的理解,投射到舞蹈实践的具体维度上。时间不再是牛顿式的均匀流逝,而是德彪西(Deleuze)意义上的“绵延”(duration)——一种在体验中被拉伸、折叠和碎片化的生命体验。作者详细分析了“暂停”与“加速”在舞蹈叙事中的本体论意义。一个静止的姿态,如何比连续的运动更能揭示存在的瞬间本质? 在空间维度上,本书引入了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的生产”理论。舞蹈如何通过标记、填充或清空舞台空间,来揭示或批判社会所建构的“受控空间”?我们考察了“关系性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概念,即舞台上的空无并非虚空,而是舞者之间、舞者与观众之间、以及舞者与历史遗存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场。这种空间的生产,被视为对既有地理政治学的一种身体化反驳。 第三部分:伦理与政治的编舞——身体的公共性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本体论转向了伦理与政治层面。舞蹈,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其身体的展示行为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宣言。本书探讨了“身体政治学”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尤其关注边缘化群体的身体表达如何挑战主流话语。 我们分析了“他者之舞”:当一个身体以非传统或非规范的方式运动时,它对观看者(主体)的伦理责任是什么?这种观看是否必然导致“异化凝视”,还是有可能发展出一种“互惠的共情”?书中将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对“禁忌”与“展现”的伦理处理方式,探讨舞蹈如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修辞学,来表达对不正义的无声控诉或庆祝解放的瞬间。此外,对即兴创作中“同意”(consent)与“合作”(collaboration)的伦理边界的探讨,也占据了重要篇幅。 第四部分:艺术即思辨——融合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前三部分的分析汇聚起来,论证舞蹈艺术本身即是一种成熟的哲学思辨形式,而非哲学的附庸或插图。本书挑战了“理性优越论”,主张身体的运动逻辑(kinesthetic logic)能够揭示连贯的语言哲学所无法触及的真理层面。 作者深入考察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潜力,展望了哲学与身体艺术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中的未来融合路径。例如,数字身体(avatar)的运动如何重塑我们对真实性与模拟性的理解?《超越界限》旨在提供一套工具箱,使研究者、艺术家和爱好者能够以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视角,去理解和参与到这场永无止境的、在运动与静止之间展开的生命哲学对话中去。 本书语言严谨,论证深入,旨在为跨学科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为所有关注“如何思考”与“如何存在”的读者提供一场既充满智力挑战又充满感官启发的阅读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


  1940年生,法国哲学家。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毕业,1988年起任史特拉斯堡哲学系教授,2002年退休,获荣誉教授之衔。南希深受德希达、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海德格影响,着有海德格、康德、黑格尔、笛卡尔、巴代伊的专书和论述。

  当代社会里的人们如何生活在一起,南希提出一种「多数的个体」状态,而「我们」不必要是具体实质的特殊认同。他发展出一套原创本体论,影响人们对宗教、政治、社群、艺术的思考。其大众哲学书籍,主题探讨身体、快感、解构宗教、现代社群等议题,包括台湾唯一繁体中文译本《解构共同体》(La Communauté désœuvrée)。

  南希也从事艺术分析,尤其是当代艺术,并创作诗歌和戏剧,也出版电影、音乐相关书籍,是极具影响力的艺术文化哲学家。

玛蒂德.莫尼叶(Mathilde Monnier)

  1959年生,法国编舞家。曾任蒙比利埃国家舞蹈中心(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艺术总监20年,2014年起进入国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成为第一位以编舞家身份主掌此以服务舞蹈专业,并以训练、保存和创作为要旨的舞蹈中心总监。

  她是思考型的编舞家,不断试探自己创作的界线。曾与畅销作家、歌手同台合作,寻求与其他艺术形式对话、交融,成为她的创作特色。2002年与哲学家尚-路克.南希的对话,是她深入全面思考创作的过程,有书籍、舞作和影像等纪录。

译者简介

郭亮廷


  国立艺术学院(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学士,巴黎第一大学(Université Panthéon-Sorbonne)美学系学士,雷恩第二大学(Université Rennes 2)剧场学研究所硕士。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中正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台新艺术奖提名观察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哲学和舞蹈的对话就此展开
•叠韵
•舞蹈:制造意义
•舞蹈:丢开言语
•舞蹈:撤销所有媒介
•机制保护下,调整座标和坚持
•创造力的实践
•以练习和经验取代学习
•每个人都有跳舞的一天
•舞蹈:身体以外的空虚
•濒临情色界限
•迈向另一种舞蹈
•欲望是创作的开端

第二章 独自来到世界上
•莫尼叶、南希以独舞为题的座谈会,缘起于二○○一年国立舞蹈中心的邀请。对谈内容由该中心全程记录,整理成文字,并首度收录在座谈会的刊物《单人舞蹈》(La Danse en solo)里,二○○二年由国立舞蹈中心出版。

第三章 排练笔记
•在排练过程中摘录、交换,最后交融在一起的笔记。

第四章 走近玛蒂德
•二○○四年八月,影像工作者克莱儿‧德尼(Claire Denis,1948-),与莫尼叶、南希的对谈纪录。

第五章    叠韵(演出文本)
•尚-路克.南希撰写的演出文本,最初题名为〈舞蹈的分离〉。此为这篇文章的第六版,二○○三年五月十九日完成,先后在巴黎(庞毕度中心)、史特拉斯堡、里昂、蒙比利埃和土鲁斯演出。

图书序言

导读

间际(interstice)
——中央大学法文系教授蔡淑玲


  不经意地,竟然读起报纸上「阅读数学」这个专栏:〈一起拉车的共轭复数〉。「共轭」是指「两头牛硬绑在一起工作」,而「共轭复数」(complex conjugate)则「像比翼鸟,生下来就注定成双成对」。所谓复数,是指既有实数又有虚数的复杂之数(complex number)。成双成对,是因为两个复数各自拥有实数又共享虚数i(a+bi=c+di)。

  舞者(玛蒂德.莫尼叶),透过身体;思者(尚-路克.南希),透过文字——共同想像、讨论、创作,一起完成许多事情:舞作、书籍、翻译、阅读、书写。是共轭,硬绑在一起?还是共轭复数,注定合作共事?当中的关键是虚数i:「一个不存在的数字,相当于小时候幻想出来的虚拟朋友。看不见,可是依然存在。」然而问题却是:如何想像这「虚拟的朋友」?舞蹈的身体和书写的文字之间,那虚数如何闪现于间际?是真神、天父、上帝、基督,或者,那「朋友」,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或者,那「朋友」乃自然律动,考验的是天地之间,「人」的创作位置?

  间际,随运动闪现,因运动浮现。舞与思的叠韵消抹了边陲、模煳了疆界。轮廓随运动浮动,招唤的是身体随着舞动改变视角,活化想法。文字若是符号,或许在词(mots)与物(choses)之间产生偏移(écart),但如果以身体书写,是否就能够形义合一?两人在这里对谈舞蹈与身体,读者若非舞者,实际上并无法感同身受。但正因为身体在此暂时退位,支持思想,使得我们可以思索共轭的侷限,或是共轭复数的加乘。或者,因虚数不定的运动,使得所有的共轭都可以共创于间际?在物质形式之间流动、催化、形变,如身体与文字的共舞?步步互动的间际,生命折曲流形,舞与思交织成「文」的叠韵。

  文字语言如何触及身体?如何以身体(le corps)突破社会假面的表皮(la peau)触及内在肉身(la chair)?身体如何形变带动表皮与肉身表里合一?舞者或思想者,法门不同,殊途却同归。除了从抽象精神昇华肉体的短暂、卑贱与腐臭;除了以科技日新月异永保青春美丽的表象;除了以来世的永恆与崇高转借现世的苦闷与苦恼,我们还有什么法门可以面对生命实数必然面对的颓败?而得以证悟生命内在的虚数?那虚数让我们相爱 ?或者互恨互憎?!

  谈精神或永恆,总比直接谈论身体来得冠冕堂皇。奇怪的是,在符号系统的互文结构里钻研至今,最终要面对的,仍是浮动于文字间际的肉身,还有穿透物质的虚拟力道。或许接受在世的这个载体,才能更真实面对生命的现实?以舞探源,如远古的人们以身为载体、为功用、为目的、为形式、为内容以直视生之初?但远古毕竟已邈,媒介科技已然步步取代身体、纸张、印刷、书本、网路、机器人。如今,要回应虚数的运动,我们应该以文字为媒,或以身为介?以语言文字为法门,尚-路克.南希走到这一步,看到:原本固定在句型里的意义突然开始摇晃松动。突然悟起最基本的问题:「地是圆的」。简单一句,但哪个「地」?怎么「圆」?la terre指涉什么?地、土地、大地、地球?生之初,如何命名(nomination)?词与物之间无止尽的浪游?或者,形义合一,顿悟表现(expression),必须忘却符号媒介?合一,还是分离?为了可「感」?还是可「思」?缝隙之间,窥见的是字意?身形?概念?上帝的旨意?还是自然的律动?这已然牵涉西方思潮各个派别争辩的立场差异。舞与思,看似无关甚至相左的类别,间际或叠韵,折折复折折的运动之中,若为探触生命基调,反思的都是制式僵固的表演「技巧」——为得「意」而忘「筌」。Al-litéra-tion,「异」动中让我们「舞」起「文」来。

  某日,当我从西方回头读到东方:「象足(或足着地)的『ㄓ』字可以溯源至先民具有宗教性或集体性的舞诵,起『兴』盘旋而忘我上举的『姿态』……『ㄓ』既是内发于身心的起兴舞咏,也因此是经意或不经意间开显宇宙面目的每一步踪迹。」原本,舞总是和诗同源。本书对谈的范畴更让我们进一步省思:起兴舞咏,那「灵感」(inspiration)到底是——如巫的神祕觇呓?还是超现实潜意识的探索?是个人自我存在的危机?琢磨推敲的苦工夫?还是生命本体永恆的律动?独舞?还是共舞?

  在此有幸,以读者之姿遥对舞与思互动的间际,在东西各传统之间际,以华文参与会话。在我们努力表述传达的意义之间,沈默的仍然无声,无形的仍旧未形。差异是否可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共轭复数是否可以借由交流沟通或展演共事?如果以此间对应舞与思可能的共同体(communauté),那「同」(commun)若非「同一」,而是「共通」,那么此一「同」之所「通」,是否就是间际的甬道(passage)?招唤的即是肉身存在对应那「虚拟朋友」所创作出来的思考与行动?那「通」如果是「同」,要如何体认生命本同?la transe——从中文的语境里「传神」,在生命本「性」的遥想或内观中,共同感应——那包容一切创作、但所有创作都无法到位的「虚实」。或者,那虚实可以到位。只要一瞬间视域形变,划破第一道假面?或许,只要一瞬间,不再盲目迎合喜好或习惯,即使是舞,即使是思?是否在甬道间际,我们得以反覆度量,携手共创「人」的位置?

  交稿之际,巴黎百万人上街头,四十多国领袖齐聚,言论自由的旗帜下掩盖了差异与纷争。共同体何谓?是哲学家尚-路克.南希长久以来关怀的问题:Lepolitique还是La politique?言语修辞与身体力行、外在文本与内在真实、阴与阳之间际,延展存有的哲思和舞姿。

二○一五年一月十二日于中坜双连坡

图书试读

叠韵
 
玛蒂德.莫尼叶:
 
尚-路克,我想先回到我们相遇的原点,也就是《叠韵》这场实验,这个难以归类的计画。第一次接触你写的文章,我想是那次在蒙特娄关于舞蹈的研讨会上你接受邀请,写下你第一篇谈论舞蹈的文章(题名为〈舞蹈的分离〉﹝Séparation de la danse﹞)。在现场观众面前,是由你的一位朋友、同为哲学家的费赫希(Federico Ferrari)宣读这篇论文。这篇文章令我感到讶异,因为我觉得字里行间的你就像一位舞台上的舞者,彷彿你想像自己在跳舞。我很吃惊,一位哲学家居然能够把一个舞蹈的身体、一位舞者,描写得如此深入,鉅细靡遗。
 
聆听这篇文章的当下,我立刻感觉到,它间接唿应了某种编舞的形式。首先,你的文章就像在编一支独舞一样,舞者就是你自己,或是你所想像、你所看见的某个跳舞的人。基于这个理由,我才想到可以赋予这个文本某种舞台形式。它描写的是一支单人舞,是一个静静躺着、微微移动的身体,透过一再向内弯的姿势,展现细微的、内在的空间,即使它运用的不是舞蹈的语汇,但这已经接近舞蹈的运动方式了。你笔下的身体虽然没有形体,却和承载它的地面形成紧密的连结;这块地面有时很平稳,有时却会滑动,而(你的)舞蹈的观念似乎就是从这样的地面诞生。我认为,你的文本试图把舞蹈理解为生命最初的运动,彷彿观看和描写这最初的运动,本身就是在欣赏一支舞。
 
接着,我便跟你提议要把这个文本搬到舞台上演出,并且採用大教室的课堂和剧场演出交错的形式。
 
我们把标题订为《叠韵》的这场「以导演手法呈现的朗读」(lecture-mise en scène),不只是让你在舞台上把文章念完就了事,而是让文本、音乐和寂静、舞者在现场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运动,全都被赋予同样的能见度和存在感。这也是一种对于平等的思考,在我们如此不同的感受层面和视野之间,分享彼此的观点。也许它将带我们走向你一直在寻找的,也就是各种艺术之间相通(或不相通)的地方。

用户评价

评分

《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哲学深度,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在这场“思辨之旅”中,哲学家会如何与舞蹈家进行思想的“叠韵”?他们是通过对话,还是通过某种更具象的艺术形式?我特别想知道,他们会如何解析“边界”这个概念。在哲学领域,“边界”可能意味着理性的藩篱,感性的冲动,或者是认知的局限;而在舞蹈艺术中,“边界”则可以是身体的约束,空间的划分,甚至是情感的表达尺度。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涉及对“身体”的深刻探讨。舞蹈家以身体为载体,直接地表达情感与思想,而哲学家也常常借用身体的隐喻来阐述抽象的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思想火花,例如,他们是否会讨论身体的“存在感”与“非存在感”,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者,他们是否会从“动作”本身出发,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意义,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

评分

翻开这本《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异而又熟悉的空间。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张力,一个抽象的“叠韵”,一个具象的“边界消失”,再加上“哲学家”与“舞蹈家”的组合,预示着一场跨越学科、跨越感官的对话。我带着好奇心,想看看这两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是如何在文字的画布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尤其期待他们如何解析“边界”这个概念,它在哲学思考中是理性与感性的界限,是已知与未知的区隔,是自我的定义与他者的区分;而在舞蹈艺术中,它又是身体的舒展与约束,是空间与时间的划分,是情感的含蓄与奔放。我好奇他们是否会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聊到默剧演员对身体的极致运用,又或是从现象学中的“在世”状态,延展到舞者如何在舞台上“活在当下”。这种跨界对话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往往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连接点,照亮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盲区。我期待书中能有那种“啊哈!”的时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我理解的某个概念,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解读。

评分

读到《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的开篇,我就被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直白地抛出论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我慢慢进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展厅。这里的展品并非实体,而是思想的碎片、灵感的火花,它们在哲学家和舞蹈家的对话中被细致地打磨、组合。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大量关于“身体”的讨论。毕竟,舞蹈家是以身体为媒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而哲学家也常常借助隐喻、类比等方式来阐述抽象概念。我想象着,他们可能会讨论身体的“在场性”与“缺席性”,身体如何在空间中“说话”,又如何在运动中“思考”。或许,哲学家的理性分析会为舞蹈家的直觉洞察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而舞蹈家的感性体验则能为哲学家的抽象思考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通过解读某支著名舞蹈的动作编排,来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理念,或是借用某个哲学思想,来阐释舞蹈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打破既有的模式与束缚。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共鸣。

评分

“叠韵”,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回响和层叠的意境,而“让边界消失”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的封面就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仿佛在邀请我进入一个探索未知的心灵旅程。我非常好奇,在这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对话中,他们会如何具体地阐述“边界”的消融?是关于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还是关于理性与情感的区隔?又或是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对“身体”的深入解读。舞蹈家无疑会从肢体的语言、空间的关系、节奏的韵律等方面来阐释,而哲学家则可能会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到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来提供理论的支撑。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精彩的辩论,让我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相互启发中,构建出新的理解。或许,他们会从“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出发,探讨舞蹈的瞬息万变与哲学的永恒追求之间的联系;又或者,他们会从“空间”的维度,讨论身体的感知如何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这种跨学科的碰撞,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它让我联想到那种在不同领域之间自由穿梭,不受拘泥的状态。我很好奇,在这场“思辨之旅”中,哲学家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消解边界”?他们会挑战逻辑的严密性,还是拥抱模糊与混沌?而舞蹈家又会如何用身体来“说哲学”?是借助古典芭蕾的精准与规范,还是探索现代舞的自由与即兴?我猜测,书中一定会有关于“身体性”的深刻探讨。哲学家或许会从现象学、身体美学等角度切入,而舞蹈家则会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阐述身体在表达、感知和连接中的独特作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对话片段,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我想象着,或许他们会从“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出发,延伸到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又或许,他们会从“节奏”与“韵律”的角度,探讨宇宙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对话,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固化了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