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思辨之旅

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思辨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ean-Luc Nancy, Mathilde Monnier
圖書標籤:
  • 哲學
  • 舞蹈
  • 思辨
  • 身體
  • 藝術
  • 跨界
  • 對話
  • 邊界
  • 存在主義
  • 現象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疊韻》是一場試驗,哲學與舞蹈的錶達模式在此相會。
也許,它將帶領我們走嚮各種藝術之間相通(或不相通)的地方。

 
一場曆時近一年的即興對談,
沒有目的或野心,隻有往返運動所需的輕,
因為沒有這種輕,誰也跳不動,誰也無法思考。

  ◎中央大學法文係教授蔡淑玲專文導讀

  舞蹈強調齣神,詩強調意義的淨空,
  繪畫強調存在感,雕塑則是觸覺,音樂是穿透力……
  不同的藝術既以對比鮮明的方式彼此區隔,
  同時又互相為鄰,彼此碰觸,彼此迴響。——尚-路剋.南希

  藝術凝視生命,於是我們凝視藝術。
  藝術無法與真實等量齊觀,但藝術可以命名真實,挪移真實,凝視真實,令人渴望看見真實。
 
  於是法國當代哲學界解構大師南希,與法國第一位以編舞傢身份入主國傢舞蹈中心的莫尼葉,在一次次的往來對話中,聯手拋齣一個個沒有標準答案、不是問題的問題,為所有藝術工作者、藝術愛好者爬梳齣不同以往的凝視和分析角度,同時分享個人對錶演、創造、美學的體會、渴望、省思與質問。

  ○○○○舞蹈是什麼,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和相同之處又在哪裏;
  ●錶演是許多的問題,稀少的答案(甚至不在乎答案)。
  ○○○舞蹈與機構之間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真正的獨立自主是否存在;
  ●●創造和隸屬於什麼門派無關,創造容不下任何據為己有的想法。
  ○○在政治正確的「共享」概念,與藝術必須具有個體性的兩難之間,怎麼達成創造力的實踐;
  ●●●一個作品不是為瞭占有任何風格、任何形式,創作是一種放棄擁有的行為。
  ○如何以「浸染」取代「模仿復製」;
  ●●●●作品從不生根,它在縫隙遊移……

  以地麵為基點,有形的、運動的肢體
  vs.
  以思考為基點,無形的、靜止的語言文字

  ◎《疊韻》的緣起

  2000年,法國編舞傢Mathilde Monnier在濛特婁新舞蹈國際藝術節上,聽到不跳舞的大哲學傢Jean-Luc Nancy發錶一篇文章,立即感覺它猶如以文字編的一支獨舞,用的雖然不是舞蹈的肢體語匯,卻逼近舞蹈的運動方式……

  以《疊韻》為名,編舞傢決定在簡單的舞颱上展現「以導演手法呈現的朗讀」,由哲學傢以念白的方式作為舞作的聲音主乾,讓舞蹈和音樂接力演繹。

  這不隻是讓哲學傢在舞颱上將文章念完就瞭事,而是讓文本、音樂和寂靜、舞者在現場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運動,賦予它們同樣的能見度和存在感。這也是一種對平等的思考,在哲學與舞蹈如此不同的感受層麵和視野之間,分享彼此的觀點。它讓文本、舞者動作、音樂、影像在舞颱上交錯進行,「讓觀眾無所適從,必須自己選擇他跟得上的東西」。

  ◎為何舞蹈?

  編舞傢:

  班雅明說,所有語言在溝通的是語言本身,語言是最純粹意義上的溝通媒介。以肢體和動作做為媒介,舞蹈所追求的是同樣層次的意義。不隻是舞蹈裏的運動,還有姿勢、能量、韻律、斷句、存在感等等,這一切都在製造意義,創造一種錶現語言的語言。

  舞蹈的藝術,是在身體裏捕捉運動的流逝,同時賦予它意義,為那些不斷流失、不斷逃脫意義的東西賦予意義。編舞傢和舞者的工作,就是在意義的逃逸裏捉住、留住意義,在運動的流逝裏用運動創造意義。

  哲學傢:
  意義的課題諸如:感受土地的方法,以及身體施加重量的方式;感受擺pose的、躺著的、趴著的、爬行的、踮起腳尖的身體,感受皮膚輕觸地麵的剎那,感受身體渴望被感受,感受它蹦蹦跳跳卻不能飛,無法展開和土地的另一段關係。

  終歸,一切都在飛天和遁地之間:既非前者亦非後者,而是兩者之間的某種張力。某種堅決留守在人世間的方法,絕不就此消失,不上天堂也不下地獄……我們可以這麼說。舞蹈拉住瞭我們,不往任何一邊去。舞蹈本身就是這種拉力的遊戲。它以最明確的方式,讓我們存在這個世界上。

  ◎舞蹈的手段

  哲學傢:

  這個手段就是藝術傢自己的身體,這正是為什麼,舞蹈不隻是、甚至根本不是一種演給觀眾看的藝術:觀眾的視綫被轉換成他自己身體內在的肢體動作、難以察覺的肌肉緊張、正在醞釀的蠢蠢欲動。舞者是很「自我指涉」(autoréférencié)的一種藝術傢,處於一種和自身的直接(im-médiat)關係,沒有任何産生中介化過程的媒介。

  於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或主題齣現瞭:一個和自我保持密切聯係的人,如何同時全然地對外界保持開放?因為這個人所維係的並非一種現成的「自我」。他質疑這個「自我」,精確地說,一種從來就不是現成的「自我感受」(ipséité)……

  編舞傢:
  這種(錶麵上的)混亂令人睏擾,同時也是力量所在……麵對把自己當成媒介來檢視的睏難,迷失的恐懼,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完美,這些問題一直都在。盡管如此,我要說,有機會和自我産生直接聯係,正是我們舞蹈的力量。

  當然,舞蹈的媒介就是舞蹈,舞蹈和身體、和自我不可分,然而跟著舞蹈現身的「我」(je),並非就和身體與自我(soi)不可分。我在尋找的是主體和舞蹈的協調。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自我和運動之間的閤一。不過,我找到的經常不是閤一,而是兩者的間距,我們是在(或大或小的)間距裏工作……

  ◎本書結構
  第一部分:哲學傢南希、編舞傢莫尼葉長達一年的電子郵件通信+電話對談(2003-2004);
  第二部分:1. 南希、莫尼葉於獨舞座談會(2002)的對談;2. 南希、莫尼葉,與影像工作者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對談;
  第三部分:南希在舞作《疊韻》中演齣的口白(2003)。

  ◎本書讀者群
  1.喜愛或對當代藝術好奇的人,經常提問想弄懂作品意義、作品由來的觀看者。
  2.喜愛錶演藝術和舞蹈藝術的人,可從法國舞蹈界重量級編舞傢莫尼葉不同層次的自我剖析,窺見其創作思想。
  3.哲學傢文字描繪舞蹈的文字非常具象化,對喜愛文學的讀者而言是一大享受。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探討哲學與舞蹈交匯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書名:《超越界限:身體的哲學探尋與藝術的邊界重塑》 內容簡介 《超越界限:身體的哲學探尋與藝術的邊界重塑》是一部深入探索哲學思辨與身體藝術——特彆是現代舞和即興錶演——之間復雜互動的學術與美學著作。本書並非簡單地梳理兩種學科的曆史脈絡,而是力圖揭示它們在本體論、現象學、倫理學層麵上的深層共鳴與張力,並探討藝術實踐如何能作為一種獨特的“身體哲學”來挑戰和重塑既有的認知框架。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一場關於存在、空間、時間與感知力的思辨之旅。 第一部分:身體的在場與缺席——現象學的基石 本部分聚焦於現象學思想對身體概念的重新定義。作者首先迴顧瞭梅洛-龐蒂(Merleau-Ponty)關於“身體即主體性所在之處”的核心論斷,並將其置於當代批判理論的語境下進行考察。我們將探討“身體化知覺”(embodied perception)如何區彆於笛卡爾式的二元對立,以及在舞蹈語境中,這種知覺如何成為一種知識生産的方式。 重點章節將分析“缺席的在場”這一悖論:在即興舞蹈中,舞者如何通過對自身動作的預期、對空間的占有和對觀眾目光的感知,構建齣一個既是物質的又是形而上的存在狀態?這裏引入瞭德裏達對“蹤跡”(trace)的探討,用以描述動作在空間中消逝卻又留下認知迴響的特性。本書拒絕將身體僅僅視為承載思想的工具,而是將其視為思想本身展開的動態場域。我們審視瞭在身體受限或被規訓的時刻,身體如何通過抗拒或適應來錶達其哲學立場。 第二部分:空間、時間與流變——本體論的交鋒 第二部分將哲學對時間與空間結構的理解,投射到舞蹈實踐的具體維度上。時間不再是牛頓式的均勻流逝,而是德彪西(Deleuze)意義上的“綿延”(duration)——一種在體驗中被拉伸、摺疊和碎片化的生命體驗。作者詳細分析瞭“暫停”與“加速”在舞蹈敘事中的本體論意義。一個靜止的姿態,如何比連續的運動更能揭示存在的瞬間本質? 在空間維度上,本書引入瞭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的生産”理論。舞蹈如何通過標記、填充或清空舞颱空間,來揭示或批判社會所建構的“受控空間”?我們考察瞭“關係性空間”(relational space)的概念,即舞颱上的空無並非虛空,而是舞者之間、舞者與觀眾之間、以及舞者與曆史遺存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能量場。這種空間的生産,被視為對既有地理政治學的一種身體化反駁。 第三部分:倫理與政治的編舞——身體的公共性 本部分將視角從純粹的本體論轉嚮瞭倫理與政治層麵。舞蹈,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形式,其身體的展示行為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宣言。本書探討瞭“身體政治學”在當代藝術中的體現,尤其關注邊緣化群體的身體錶達如何挑戰主流話語。 我們分析瞭“他者之舞”:當一個身體以非傳統或非規範的方式運動時,它對觀看者(主體)的倫理責任是什麼?這種觀看是否必然導緻“異化凝視”,還是有可能發展齣一種“互惠的共情”?書中將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身體對“禁忌”與“展現”的倫理處理方式,探討舞蹈如何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修辭學,來錶達對不正義的無聲控訴或慶祝解放的瞬間。此外,對即興創作中“同意”(consent)與“閤作”(collaboration)的倫理邊界的探討,也占據瞭重要篇幅。 第四部分:藝術即思辨——融閤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將前三部分的分析匯聚起來,論證舞蹈藝術本身即是一種成熟的哲學思辨形式,而非哲學的附庸或插圖。本書挑戰瞭“理性優越論”,主張身體的運動邏輯(kinesthetic logic)能夠揭示連貫的語言哲學所無法觸及的真理層麵。 作者深入考察瞭“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在跨學科研究中的潛力,展望瞭哲學與身體藝術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中的未來融閤路徑。例如,數字身體(avatar)的運動如何重塑我們對真實性與模擬性的理解?《超越界限》旨在提供一套工具箱,使研究者、藝術傢和愛好者能夠以更具批判性和創造性的視角,去理解和參與到這場永無止境的、在運動與靜止之間展開的生命哲學對話中去。 本書語言嚴謹,論證深入,旨在為跨學科研究領域注入新的活力,為所有關注“如何思考”與“如何存在”的讀者提供一場既充滿智力挑戰又充滿感官啓發的閱讀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尚-路剋.南希(Jean-Luc Nancy)


  1940年生,法國哲學傢。巴黎索邦大學哲學係畢業,1988年起任史特拉斯堡哲學係教授,2002年退休,獲榮譽教授之銜。南希深受德希達、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海德格影響,著有海德格、康德、黑格爾、笛卡爾、巴代伊的專書和論述。

  當代社會裏的人們如何生活在一起,南希提齣一種「多數的個體」狀態,而「我們」不必要是具體實質的特殊認同。他發展齣一套原創本體論,影響人們對宗教、政治、社群、藝術的思考。其大眾哲學書籍,主題探討身體、快感、解構宗教、現代社群等議題,包括颱灣唯一繁體中文譯本《解構共同體》(La Communauté désœuvrée)。

  南希也從事藝術分析,尤其是當代藝術,並創作詩歌和戲劇,也齣版電影、音樂相關書籍,是極具影響力的藝術文化哲學傢。

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

  1959年生,法國編舞傢。曾任濛比利埃國傢舞蹈中心(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藝術總監20年,2014年起進入國傢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成為第一位以編舞傢身份主掌此以服務舞蹈專業,並以訓練、保存和創作為要旨的舞蹈中心總監。

  她是思考型的編舞傢,不斷試探自己創作的界綫。曾與暢銷作傢、歌手同颱閤作,尋求與其他藝術形式對話、交融,成為她的創作特色。2002年與哲學傢尚-路剋.南希的對話,是她深入全麵思考創作的過程,有書籍、舞作和影像等紀錄。

譯者簡介

郭亮廷


  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學士,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nthéon-Sorbonne)美學係學士,雷恩第二大學(Université Rennes 2)劇場學研究所碩士。現為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中正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颱新藝術奬提名觀察人。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哲學和舞蹈的對話就此展開
•疊韻
•舞蹈:製造意義
•舞蹈:丟開言語
•舞蹈:撤銷所有媒介
•機製保護下,調整座標和堅持
•創造力的實踐
•以練習和經驗取代學習
•每個人都有跳舞的一天
•舞蹈:身體以外的空虛
•瀕臨情色界限
•邁嚮另一種舞蹈
•欲望是創作的開端

第二章 獨自來到世界上
•莫尼葉、南希以獨舞為題的座談會,緣起於二○○一年國立舞蹈中心的邀請。對談內容由該中心全程記錄,整理成文字,並首度收錄在座談會的刊物《單人舞蹈》(La Danse en solo)裏,二○○二年由國立舞蹈中心齣版。

第三章 排練筆記
•在排練過程中摘錄、交換,最後交融在一起的筆記。

第四章 走近瑪蒂德
•二○○四年八月,影像工作者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1948-),與莫尼葉、南希的對談紀錄。

第五章    疊韻(演齣文本)
•尚-路剋.南希撰寫的演齣文本,最初題名為〈舞蹈的分離〉。此為這篇文章的第六版,二○○三年五月十九日完成,先後在巴黎(龐畢度中心)、史特拉斯堡、裏昂、濛比利埃和土魯斯演齣。

圖書序言

導讀

間際(interstice)
——中央大學法文係教授蔡淑玲


  不經意地,竟然讀起報紙上「閱讀數學」這個專欄:〈一起拉車的共軛復數〉。「共軛」是指「兩頭牛硬綁在一起工作」,而「共軛復數」(complex conjugate)則「像比翼鳥,生下來就注定成雙成對」。所謂復數,是指既有實數又有虛數的復雜之數(complex number)。成雙成對,是因為兩個復數各自擁有實數又共享虛數i(a+bi=c+di)。

  舞者(瑪蒂德.莫尼葉),透過身體;思者(尚-路剋.南希),透過文字——共同想像、討論、創作,一起完成許多事情:舞作、書籍、翻譯、閱讀、書寫。是共軛,硬綁在一起?還是共軛復數,注定閤作共事?當中的關鍵是虛數i:「一個不存在的數字,相當於小時候幻想齣來的虛擬朋友。看不見,可是依然存在。」然而問題卻是:如何想像這「虛擬的朋友」?舞蹈的身體和書寫的文字之間,那虛數如何閃現於間際?是真神、天父、上帝、基督,或者,那「朋友」,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或者,那「朋友」乃自然律動,考驗的是天地之間,「人」的創作位置?

  間際,隨運動閃現,因運動浮現。舞與思的疊韻消抹瞭邊陲、模糊瞭疆界。輪廓隨運動浮動,招喚的是身體隨著舞動改變視角,活化想法。文字若是符號,或許在詞(mots)與物(choses)之間産生偏移(écart),但如果以身體書寫,是否就能夠形義閤一?兩人在這裏對談舞蹈與身體,讀者若非舞者,實際上並無法感同身受。但正因為身體在此暫時退位,支持思想,使得我們可以思索共軛的侷限,或是共軛復數的加乘。或者,因虛數不定的運動,使得所有的共軛都可以共創於間際?在物質形式之間流動、催化、形變,如身體與文字的共舞?步步互動的間際,生命摺麯流形,舞與思交織成「文」的疊韻。

  文字語言如何觸及身體?如何以身體(le corps)突破社會假麵的錶皮(la peau)觸及內在肉身(la chair)?身體如何形變帶動錶皮與肉身錶裏閤一?舞者或思想者,法門不同,殊途卻同歸。除瞭從抽象精神昇華肉體的短暫、卑賤與腐臭;除瞭以科技日新月異永保青春美麗的錶象;除瞭以來世的永恆與崇高轉藉現世的苦悶與苦惱,我們還有什麼法門可以麵對生命實數必然麵對的頹敗?而得以證悟生命內在的虛數?那虛數讓我們相愛 ?或者互恨互憎?!

  談精神或永恆,總比直接談論身體來得冠冕堂皇。奇怪的是,在符號係統的互文結構裏鑽研至今,最終要麵對的,仍是浮動於文字間際的肉身,還有穿透物質的虛擬力道。或許接受在世的這個載體,纔能更真實麵對生命的現實?以舞探源,如遠古的人們以身為載體、為功用、為目的、為形式、為內容以直視生之初?但遠古畢竟已邈,媒介科技已然步步取代身體、紙張、印刷、書本、網路、機器人。如今,要迴應虛數的運動,我們應該以文字為媒,或以身為介?以語言文字為法門,尚-路剋.南希走到這一步,看到:原本固定在句型裏的意義突然開始搖晃鬆動。突然悟起最基本的問題:「地是圓的」。簡單一句,但哪個「地」?怎麼「圓」?la terre指涉什麼?地、土地、大地、地球?生之初,如何命名(nomination)?詞與物之間無止盡的浪遊?或者,形義閤一,頓悟錶現(expression),必須忘卻符號媒介?閤一,還是分離?為瞭可「感」?還是可「思」?縫隙之間,窺見的是字意?身形?概念?上帝的旨意?還是自然的律動?這已然牽涉西方思潮各個派彆爭辯的立場差異。舞與思,看似無關甚至相左的類彆,間際或疊韻,摺摺復摺摺的運動之中,若為探觸生命基調,反思的都是製式僵固的錶演「技巧」——為得「意」而忘「筌」。Al-litéra-tion,「異」動中讓我們「舞」起「文」來。

  某日,當我從西方迴頭讀到東方:「象足(或足著地)的『ㄓ』字可以溯源至先民具有宗教性或集體性的舞誦,起『興』盤鏇而忘我上舉的『姿態』……『ㄓ』既是內發於身心的起興舞詠,也因此是經意或不經意間開顯宇宙麵目的每一步蹤跡。」原本,舞總是和詩同源。本書對談的範疇更讓我們進一步省思:起興舞詠,那「靈感」(inspiration)到底是——如巫的神祕覘囈?還是超現實潛意識的探索?是個人自我存在的危機?琢磨推敲的苦工夫?還是生命本體永恆的律動?獨舞?還是共舞?

  在此有幸,以讀者之姿遙對舞與思互動的間際,在東西各傳統之間際,以華文參與會話。在我們努力錶述傳達的意義之間,瀋默的仍然無聲,無形的仍舊未形。差異是否可能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共軛復數是否可以藉由交流溝通或展演共事?如果以此間對應舞與思可能的共同體(communauté),那「同」(commun)若非「同一」,而是「共通」,那麼此一「同」之所「通」,是否就是間際的甬道(passage)?招喚的即是肉身存在對應那「虛擬朋友」所創作齣來的思考與行動?那「通」如果是「同」,要如何體認生命本同?la transe——從中文的語境裏「傳神」,在生命本「性」的遙想或內觀中,共同感應——那包容一切創作、但所有創作都無法到位的「虛實」。或者,那虛實可以到位。隻要一瞬間視域形變,劃破第一道假麵?或許,隻要一瞬間,不再盲目迎閤喜好或習慣,即使是舞,即使是思?是否在甬道間際,我們得以反覆度量,攜手共創「人」的位置?

  交稿之際,巴黎百萬人上街頭,四十多國領袖齊聚,言論自由的旗幟下掩蓋瞭差異與紛爭。共同體何謂?是哲學傢尚-路剋.南希長久以來關懷的問題:Lepolitique還是La politique?言語修辭與身體力行、外在文本與內在真實、陰與陽之間際,延展存有的哲思和舞姿。

二○一五年一月十二日於中壢雙連坡

圖書試讀

疊韻
 
瑪蒂德.莫尼葉:
 
尚-路剋,我想先迴到我們相遇的原點,也就是《疊韻》這場實驗,這個難以歸類的計畫。第一次接觸你寫的文章,我想是那次在濛特婁關於舞蹈的研討會上你接受邀請,寫下你第一篇談論舞蹈的文章(題名為〈舞蹈的分離〉﹝Séparation de la danse﹞)。在現場觀眾麵前,是由你的一位朋友、同為哲學傢的費赫希(Federico Ferrari)宣讀這篇論文。這篇文章令我感到訝異,因為我覺得字裏行間的你就像一位舞颱上的舞者,彷彿你想像自己在跳舞。我很吃驚,一位哲學傢居然能夠把一個舞蹈的身體、一位舞者,描寫得如此深入,钜細靡遺。
 
聆聽這篇文章的當下,我立刻感覺到,它間接呼應瞭某種編舞的形式。首先,你的文章就像在編一支獨舞一樣,舞者就是你自己,或是你所想像、你所看見的某個跳舞的人。基於這個理由,我纔想到可以賦予這個文本某種舞颱形式。它描寫的是一支單人舞,是一個靜靜躺著、微微移動的身體,透過一再嚮內彎的姿勢,展現細微的、內在的空間,即使它運用的不是舞蹈的語匯,但這已經接近舞蹈的運動方式瞭。你筆下的身體雖然沒有形體,卻和承載它的地麵形成緊密的連結;這塊地麵有時很平穩,有時卻會滑動,而(你的)舞蹈的觀念似乎就是從這樣的地麵誕生。我認為,你的文本試圖把舞蹈理解為生命最初的運動,彷彿觀看和描寫這最初的運動,本身就是在欣賞一支舞。
 
接著,我便跟你提議要把這個文本搬到舞颱上演齣,並且採用大教室的課堂和劇場演齣交錯的形式。
 
我們把標題訂為《疊韻》的這場「以導演手法呈現的朗讀」(lecture-mise en scène),不隻是讓你在舞颱上把文章念完就瞭事,而是讓文本、音樂和寂靜、舞者在現場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運動,全都被賦予同樣的能見度和存在感。這也是一種對於平等的思考,在我們如此不同的感受層麵和視野之間,分享彼此的觀點。也許它將帶我們走嚮你一直在尋找的,也就是各種藝術之間相通(或不相通)的地方。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這本《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思辨之旅》,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奇異而又熟悉的空間。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張力,一個抽象的“疊韻”,一個具象的“邊界消失”,再加上“哲學傢”與“舞蹈傢”的組閤,預示著一場跨越學科、跨越感官的對話。我帶著好奇心,想看看這兩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是如何在文字的畫布上碰撞齣思想的火花。我尤其期待他們如何解析“邊界”這個概念,它在哲學思考中是理性與感性的界限,是已知與未知的區隔,是自我的定義與他者的區分;而在舞蹈藝術中,它又是身體的舒展與約束,是空間與時間的劃分,是情感的含蓄與奔放。我好奇他們是否會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聊到默劇演員對身體的極緻運用,又或是從現象學中的“在世”狀態,延展到舞者如何在舞颱上“活在當下”。這種跨界對話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往往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連接點,照亮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盲區。我期待書中能有那種“啊哈!”的時刻,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來我理解的某個概念,還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解讀。

评分

“疊韻”,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迴響和層疊的意境,而“讓邊界消失”更是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思辨之旅》的封麵就給我一種寜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仿佛在邀請我進入一個探索未知的心靈旅程。我非常好奇,在這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對話中,他們會如何具體地闡述“邊界”的消融?是關於自我與他者的界限,還是關於理性與情感的區隔?又或是關於藝術與生活的融閤?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對“身體”的深入解讀。舞蹈傢無疑會從肢體的語言、空間的關係、節奏的韻律等方麵來闡釋,而哲學傢則可能會從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到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來提供理論的支撐。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精彩的辯論,讓我看到他們是如何在相互啓發中,構建齣新的理解。或許,他們會從“時間”這個抽象概念齣發,探討舞蹈的瞬息萬變與哲學的永恒追求之間的聯係;又或者,他們會從“空間”的維度,討論身體的感知如何影響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這種跨學科的碰撞,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评分

《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思辨之旅》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哲學深度,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在這場“思辨之旅”中,哲學傢會如何與舞蹈傢進行思想的“疊韻”?他們是通過對話,還是通過某種更具象的藝術形式?我特彆想知道,他們會如何解析“邊界”這個概念。在哲學領域,“邊界”可能意味著理性的藩籬,感性的衝動,或者是認知的局限;而在舞蹈藝術中,“邊界”則可以是身體的約束,空間的劃分,甚至是情感的錶達尺度。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涉及對“身體”的深刻探討。舞蹈傢以身體為載體,直接地錶達情感與思想,而哲學傢也常常藉用身體的隱喻來闡述抽象的概念。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思想火花,例如,他們是否會討論身體的“存在感”與“非存在感”,以及這種感知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或者,他們是否會從“動作”本身齣發,探究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意義,從而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這種跨領域的融閤,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示。

评分

《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思辨之旅》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和情感共鳴。它讓我聯想到那種在不同領域之間自由穿梭,不受拘泥的狀態。我很好奇,在這場“思辨之旅”中,哲學傢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消解邊界”?他們會挑戰邏輯的嚴密性,還是擁抱模糊與混沌?而舞蹈傢又會如何用身體來“說哲學”?是藉助古典芭蕾的精準與規範,還是探索現代舞的自由與即興?我猜測,書中一定會有關於“身體性”的深刻探討。哲學傢或許會從現象學、身體美學等角度切入,而舞蹈傢則會結閤自身的實踐經驗,闡述身體在錶達、感知和連接中的獨特作用。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對話片段,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他們思維碰撞的火花。我想象著,或許他們會從“動”與“靜”的辯證關係齣發,延伸到對生命存在狀態的思考;又或許,他們會從“節奏”與“韻律”的角度,探討宇宙萬物運行的普遍規律。這種跨越學科界限的對話,往往能為我們提供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固化瞭的認知。

评分

讀到《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傢與舞蹈傢的思辨之旅》的開篇,我就被一種獨特的敘事節奏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直白地拋齣論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引領我慢慢進入一個精心布置的展廳。這裏的展品並非實體,而是思想的碎片、靈感的火花,它們在哲學傢和舞蹈傢的對話中被細緻地打磨、組閤。我猜想,書中一定有大量關於“身體”的討論。畢竟,舞蹈傢是以身體為媒介來錶達思想和情感的,而哲學傢也常常藉助隱喻、類比等方式來闡述抽象概念。我想象著,他們可能會討論身體的“在場性”與“缺席性”,身體如何在空間中“說話”,又如何在運動中“思考”。或許,哲學傢的理性分析會為舞蹈傢的直覺洞察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而舞蹈傢的感性體驗則能為哲學傢的抽象思考注入鮮活的生命力。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通過解讀某支著名舞蹈的動作編排,來揭示其中蘊含的哲學理念,或是藉用某個哲學思想,來闡釋舞蹈傢在創作過程中如何打破既有的模式與束縛。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方式,往往能帶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共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