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导读
浪漫的极致一马勒
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的音乐世界里,同时为着名指挥和作曲家的音乐家不算多,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是其中的校侠者。虽然只有在剧院休息期间,他才能全心放在创作上,马勒依然完成为数不少的作品。他的创作系以交响曲和以管弦乐伴奏的艺术歌曲为重点,两者之间并且有互依互存的关系。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九大交响曲的成就,不仅将交响曲的发展推上了颠峰,使它成为十九世纪音乐发展的重心之一,亦给十九世纪的交响曲作曲家出了一道难题。今日谈到贝多芬之后的交响曲演进时,多依音乐学家贝克(Paul Bekker)的立论,分成三个主要的方向。第一个为「德中浪漫派」,代表人物为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 - Bartholdy, 1809-1847)、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人;第二个为「交响诗派」,代表人物为白辽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56)、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等人;第三个为「奥地利派」,以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为首,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 1824-1896)最具代表性,马勒总其成。
在谈马勒的交响曲时,一般系将作品分为四个阶段。将第一交响曲视为「前奏」,第一个阶段包含了第二号到第四号交响曲,因其内容以及音乐语言和同时期以《儿童魔号》(Des Knaben Wunderhorn)为出发点所写的艺术歌曲的相关性,这一时期的交响曲亦被习称为「魔号」(Wunderhorn)交响曲;第五到第七为第二个阶段,因为其中未使用到人声,被称为「乐器」交响曲。这一个一般交响曲的共通点,在马勒的创作中却属罕事,于此亦可见交响曲作品和艺术歌曲创作在马勒作品中之相关性;第八号交响曲单独一个作品为一个阶段,主因在于其使用乐器、人声等之庞大规模,亦因为此,此作品被习称为《千人》交响曲;最后一个阶段则被看做马勒告别人间之作,包含了《大地之歌》 加上第九和未完成的第十号慢板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