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

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粤剧
  • 传统戏曲
  • 地方戏
  • 戏曲艺术
  • 斩二王
  • 古本
  • 岭南文化
  • 戏曲史
  • 文化遗产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粤剧南派艺术历史悠久,若从粤剧本地班早年形成的时期推算,粤剧最少成于明代中业。但由于时代更替、社会变迁、观众取向不同、粤剧戏班承传又出现断层等,传统的南派艺术正面临消亡。

  本书以古典粤剧《斩二王》作为研究文本,独家专访多位曾参演此剧的老倌、掌板及头架,包括尤声普、阮兆辉、罗家英、新剑郎、王超群、高润权及高润鸿。此书现为世界第一部关于粤剧南派艺术的专书,旨在展示二百多年来古典粤剧的艺术风格,借此希望重新焕发大众及业内专家前辈对保存粤剧传统文化的热诚。本书附《斩二王》全剧古本全本、专家口述历史及此剧多年公演的历史彩照。

名人推荐

  承传南派粤剧艺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亦与香港粤剧身份定位有莫大关系。因为种种历史及社会因素,行内懂得南派粤剧的老倌日渐减少。学者陈剑梅博士花了多年时间,访问参与重构及公演南派古老粤剧《醉斩二王》的几位老倌、掌板及头架,把他们对该剧的演出心得记录下来,化成文字,让读者了解南派粤剧艺术的承传。本书香港粤剧研究的重要档案,亦为承传粤剧传统南派艺术的一大功德!

  盼此书能引起行内对传统的关注及珍惜,激发年轻一代对其他古老粤剧的进一步研究。
  余少华教授

  《斩二王》是粤剧南派艺术的珍贵遗产,当中包涵了多个如「投军」、「拗箭结拜」、「三奏」、「斩二王」、「斩李龙」等濒于失传的古老排场。《粤剧传统南派艺术 —— 古老戏剧《斩二王》全面剖析》书中除详述《斩二王》的内容和修复过程外,也论述了粤剧的起源,尤其着眼于粤剧与西秦戏的关系,相信必成为粤剧演员和粤剧史学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陈守仁教授

  很高兴看见此书能如此详尽地谈论传统粤剧的古老排场,从各粤剧行当的表现艺术、音乐、击乐、文化及历史入手,深入浅出。古老排场是粤剧的根基,梨园子弟必学,此书极具参考价值。
  李奇峰先生

 
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 图书简介 《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 是一部深入探讨岭南戏曲瑰宝——粤剧艺术的学术专著,聚焦于一出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古本戏《斩二王》。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南派粤剧的艺术特征、历史脉络与表演精髓,并以《斩二王》作为核心个案,剖析其在剧本结构、唱腔板式、武功身段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所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与美学内涵。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一部剧目的简单复述或评介,而是尝试将粤剧置于广阔的岭南文化土壤中进行考察。南派粤剧,以其刚劲又不失细腻的表演风格、独特的板腔结构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区别于其他剧种,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艺术体系。本书的编写者深知,要真正理解粤剧的魅力,必须回归其“古本”的源头,探寻那些经过数代艺人打磨、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所承载的最初的艺术精神。 第一部分:南派粤剧的艺术溯源与体系建构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南派粤剧的艺术版图。它详细考察了粤剧自清代中叶发轫,经历吸收、融合、定型直至鼎盛的演变历程。特别关注了早期粤剧在吸收昆曲、梆子、民间曲艺等多种元素后,如何逐步确立其“南音”(或称“学子调”)为核心的音乐体系。南派的“南音”以其低沉、苍劲、充满叙事张力的旋律著称,是区分粤剧与其他地方戏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书通过对大量早期文场戏曲谱式的比对分析,揭示了南派在韵白、唱功和锣鼓点上的独有规范。 艺术体系的建构还包括对“武功”与“身段”的辨析。南派武功讲究“以气带功,以功寓意”,其扎靠、出手、翻腾往往强调力量感与节奏感,而非单纯的杂技展示。本书详细阐述了粤剧“做功”中“手、眼、身、法、步”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如何通过程式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与情态变化。 第二部分:经典古本《斩二王》的文本剖析与历史流变 选择《斩二王》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并非偶然。此剧目以其典型的历史题材、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对演员综合素质的极高要求,被视为衡量一出粤剧班底是否扎实的试金石。 本书首先对《斩二王》的多个流传版本进行了文献比对。从早期的“竹纸本”到后来的“油纸本”,再到现代整理本,详细记录了剧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文字增删、情节取舍。这种文本流变的研究,清晰地反映了观众审美趣味、政治环境对舞台艺术的潜移默化影响。 在剧本结构上,本书剖析了《斩二王》如何巧妙地运用“起、承、转、合”的章法来构建高潮。特别是对剧中关键场景——如“问斩”、“大哭”、“反抗”——所采用的板式安排进行了细致的谱曲分析。例如,如何利用特定的慢板或流水板来渲染悲愤气氛,如何通过“紧板”实现情节的陡然加速,体现了粤剧编剧在结构控制上的高超技巧。 第三部分:表演艺术的精微:以《斩二王》中的核心角色为例 表演艺术是本书的重点所在。粤剧的精髓在于“做”、“唱”、“打”的完美融合,而《斩二王》恰恰为这种融合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本书深入探讨了剧中核心人物的“行当”定位。例如,扮演“王爷”或“抗争者”所要求的做派、台步与声线控制。对于文武生或花旦(在某些版本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演绎,本书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子喉”(高音位唱法)和“平喉”的转换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挣扎。 一个非常细致的章节专门研究了“做功”在《斩二王》中的应用。比如,在表现被冤屈而无法辩白的场景时,所采用的“侧身”、“望台”、“拗身”等程式化动作,并非僵硬的套路,而是融入了角色的情绪张力。书中结合了对老一辈艺术家的田野记录,重现了当年大师们在关键场次中对细节的把握,如眼神的运用、髯口的控制(若有髯口角色)以及水袖的“抛、抖、收”如何精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波澜。 第四部分:音乐板式与唱腔的韵味传承 粤剧的“腔”是其灵魂。本书详尽解析了《斩二王》中使用的主要板式,包括“乙反”、“中板”、“流水”以及“南音”的运用。本书特别强调了南派粤剧对板式“自由变奏”的强调。即便是同一板式,在不同的情绪推移中,其节奏、配器乃至演唱的吐字方式都会有微妙的变化。 本书通过引入乐理知识,对《斩二王》中几段脍炙人口的唱段进行了音乐学层面的解读,分析了其旋律的走向、音域的分布以及与伴奏乐队(文武场)的配合模式。这种分析旨在揭示,粤剧的音乐并非简单的民间小调组合,而是具有严谨的音乐逻辑和高度成熟的艺术体系。 结论:经典传承与当代价值 最后,本书总结了《斩二王》作为南派粤剧古本的艺术成就与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岭南文化群体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音乐结构与文本演变关系的重要参照物。本书呼吁,在当代舞台艺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对《斩二王》这类经典古本的深入挖掘与精准传承,是维护和发展南派粤剧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深度,往往蕴藏在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传统之中。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田野资料和细致的文本分析,为粤剧研究者、戏曲爱好者以及舞台实践者提供了一部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专著。它力求以扎实的考据和清晰的论述,展现南派粤剧的博大精深,特别是《斩二王》这出经典剧目中蕴含的万钧之力与细腻之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剑梅


  英国肯特大学哲学博士、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系荣誉学士(主修电影)。

  二○○五年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后返港,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于香港岭南大学教授文化研究本科课程,及于香港大学统筹全校跨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现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教授电影艺术硕士课程。

  二○一一年成立非牟利组织「文化度」,致力推广文化承传及普及文化教育。二○一五年至今,分别获香港艺术发展局委任为电影及媒体艺术组评审员及艺术评论组评审员。

  二○一七年出版学术论着《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 英文学术论着Hong Kong Dark Cinema: Film Noir, Reconceptions and Reflexivity 将于二○一九年在英、美出版,世界发行。学术专论曾刊于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nema 等。文化及电影评论曾刊于《信报财经月刊》、《信报》、《明报》、《香港经济日报》、《越界》及《电影双週刊》等。个人专栏见于《大公报》。剧作出版包括电台广播连续剧 《方伶二十》。

  她曾于香港及其他亚洲地区联合执导及制作电视纪录片。

 

图书目录

序 容世诚 .............................................viii
前言 陈剑梅 ........................................xvii

第一部分
《斩二王》今昔 ..................................... 1

第二部分
名伶、掌板及头架谈《斩二王》......37
一、尤声普 ..........................................38
二、阮兆辉 ..........................................53
三、罗家英 ..........................................86
四、新剑郎 ..........................................106
五、王超群 ..........................................123
六、高润权 ..........................................135
七、高润鸿 ..........................................157

第三部分
《斩二王》全剧本 ................................175

第四部分
专题书籍出版前散论
(报章、杂志期刊及网媒) ..............209
一、考证南派粤剧手抄古本............. 210
二、 粤剧艺术的南与北.....................211
三、红船木人桩法 .............................212
四、消失的粤剧行当 ........................213
五、还来得及抢救粤剧
南派艺术吗? .............................217

第五部分
粤剧南派艺术示范讲座花絮 ...........223
附录 受访老倌简介 ..........................230


内文

 

图书序言



  收到陈剑梅博士的电邮,希望我为她即将出版的新作《南派传统粤剧艺术—— 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以下作「《〈斩二王〉艺术》」)写一篇序言,我感到义不容辞,一口答应下来。剑梅和我是艺术同好︰同样关心和珍惜舞台上的「古腔粤剧」。近年几次回港观赏粤剧演出,例如二○一八年的「西秦戏与传统粤剧」、年前的《八大曲.辨才释妖》、以及八和会馆上演《香花山大贺寿》,都会在油麻地戏院、高山剧场或香港文化中心看到剑梅的身影。或是在大堂等候入场,或是中场休息,每次只能寒暄几句,没有机会坐下来详细交谈。近日知道剑梅埋头研究《斩二王》和粤剧「南派艺术」,进行了一系列口述历史访谈,里面的资料弥足珍贵。此外,更争取出版「粤剧之家」 的《斩二王》剧本,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对我来说,更是香港粤剧研究的一件大事,故此乐意执笔写序,表达我的支持和祝贺!况且,近日我对清末香港戏曲史产生浓厚兴趣;而今天的所谓「古腔粤剧」,正是光绪宣统年间(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一一年)的流行剧目。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香港戏园已经上演《斩二王》和《斩郑恩》。二者又和「西秦戏」和「广东汉剧」(又称「外江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是我关注的课题。为了先睹为快,成为《〈斩二王〉艺术》的第一批读者,遂欣然接受了剑梅交付的任务。

  可是,说起来十分惭愧。其实我对《斩二王》的认识,连「肤浅」两字都谈不上。虽然闻其盛名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观看《斩二王》的现场演出。直到去年的「中国戏曲节二○一八」,才第一次欣赏到粤剧折子《斩二王》和西秦戏《斩郑恩》的舞台艺术。为了完成这篇序文,我开始整理手边的文献资料,尝试寻找《斩二王》在粤剧史上的位置。在爬梳材料的过程当中,有幸接触到广州以文堂出版的《斩郑恩》剧本,能够印证剑梅书中的一些观点。另外,我对南派艺术和声腔考辨所知有限。以下只能综合零碎粤剧史料,就「《斩二王》在香港」这个课题提出一些初步观察,充作剑梅丰硕研究成果的几点补充和註脚。

  《〈斩二王〉艺术》书中多次提到《斩二王》和《斩郑恩》之间的渊源关系。这里就从《斩郑恩》说起。《斩郑恩》是光绪年间省港粤剧舞台上的流行剧目,这点应无疑问,证据存在于剧场之外的清末粤曲唱片事业。二十世纪初欧美留声机唱片工业兴起,英国留声机公司(Gramophone Company)、美国哥林比亚留声机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和胜利留声机公司(The 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以及稍后的德国高亭唱片(Odeon ,在香港由「告啰沙洋行」代理)同时生产粤曲唱片。这四家唱片公司,都不约而同灌录了《斩郑恩》。一九○三年四月,英国留声机公司派遣录音师前赴世界各地灌片,在香港收录了一百四十多首粤曲,里面就包括《斩郑恩》,灌唱者是「总生」阿茂。另外,一九○三年三藩市《中西日报》刊登的哥林比亚公司(当时称「个霖鼻」)粤剧唱片广告,曲目表上面也出现《斩郑恩》。同期灌录的还有《六国封相》、《贺寿送子》、《百里奚会妻》、《东坡访友》、《辕门罪子》、《打洞结拜》、《辨才释妖》、《斩四门》等,都可以在三藩市唐人街的杂货店购买得到。同一时候,美国胜利留声机公司邀来首席「武生」公爷创,灌录了一套《醉斩郑恩》唱片。全套共四片,合作灌唱的伶人包括总生佳、靓金、蛇仔秋和公脚孝。上述跨国留声机唱片公司,在众多剧目中特别青睐《斩郑恩》,足见它在清末粤剧舞台上的重要性和知名度。

  从粤曲唱片《斩郑恩》转向《斩郑恩》的剧本文本。二十世纪初,广州以文堂出版了一种《斩郑恩》剧本。该木刻本分上下两卷,封面题名《斩郑恩》,但版心和最后一页却作《斩黄袍》。可以推想原来剧目是《斩黄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以文堂将封面改成《斩郑恩》出版。故事情节从「黄袍加身」开始,由「净」演赵匡胤、「花」(花面)演郑恩、「武」(疑为「小武」)演高怀德、「老」(疑即「总生」)演苗顺、两名「旦」角分别演韩素梅和桃三春、「贴」(贴旦)演郑恩之子郑英。还有「末」脚(疑即「公脚」)一名,饰演拯救郑英的老仙翁。这里可以注意两点。第一,以文堂《斩郑恩》/《斩龙袍》剧本的人物「行当」,仍然保留「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的类别称谓,表述了一个更为「古老」的行当标签。在《〈斩二王〉艺术》的访谈部分,几位资深粤剧艺人指出,《斩郑恩》的赵匡胤是红面,就是大净,现在的《斩二王》改用武生担演此角;另外,邝瑞龙本来由「二花面」行当演出,后来被正印武生取代。上述以文堂剧本的行当表述,正好印证了剑梅书中的口述历史材料。另外,笔者藏有一本《广州以文堂书目汇编》,列出以文堂在清末民初刊印的各类图书唱本。在「各款短度戏本中片班」类别之下,有《醉斩郑恩》两本,应该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两卷版本了。可是,在《书目汇编》罗列的过百种粤曲唱本和班本当中,却找不到《斩二王》。这又说明一个甚么问题呢?

  再将讨论焦点从印刷文本移回粤剧舞台。根据香港《华字日报》刊登的戏园广告,清末香港的三所戏园 —— 「高陞」、「重庆」和「太平」 —— 都有上演《斩郑恩》和《斩二王》的记录。从一九○○年(光绪二十六年)到一九一○年(宣统二年)在香港上演过《斩二王》的戏班,计有谱群芳(一九○○年)、普同春(一九○一年)、凤凰仪(一九○二年)等。一九○四年「华天乐第二班」在太平戏园演出《斩二王》 ,广告列明是「声架罗、靓耀首本」。至于上演《醉斩郑恩》的主要有祝寿来和祝寿年两班。但整体来说,这两个剧目在香港的演出次数并不频密。值得注意的是,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由「公爷创」领军的「国中兴第一班」,开始以演出「新串正本」《赵匡胤斩郑恩》为号召,上演新编「斩郑恩」成套正本戏,里面包括《郑恩卖油》、《醉打韩通》、《桃三春招亲》和《醉斩郑恩》等。戏班宣传时标榜「公爷创、大和、靓才仔、大牛通首本」, 将《斩郑恩》的演出推向高潮,一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仍在演出。大概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上述胜利留声机公司聘请国中兴班台柱「公爷创」,灌录了成套「醉斩郑恩」唱片。

  综合来说,今天看到的粤剧《斩二王》是「醉斩郑恩」戏曲主题的一个「本地化」变奏。如果说粤剧《斩郑恩》/《斩龙袍》发展自某一种(或者多种)外来剧种(例如西秦戏、广东汉剧),《斩二王》则是清末「本地班」将之二度「本土化」的再创作成果。虽然知名度也许比不上原来的《斩郑恩》,但它的表演艺术却一直保留在红船戏班的口述传统里面,通过口传心授流传到今天。回忆一九九四年「粤剧之家」修复《斩二王》的过程时,阮兆辉先生说:「我们一班人一起整理剧本,一起修订,因为我们都有派别,执笔那位是叶绍德先生,我们就收纳了很多个人学了的《斩二王》,即你学是这样,我学是这样……我们自己想,最重要是好看,又合理,所以我们就逐一组合起来。」与其说这是一次古腔剧本的重构书写,它更是九十年代初香港粤剧艺人对于《斩二王》的一次集体再创作,以及对于一个快将消逝的演剧传统的再追认。最保守的根据文献记录,从一九○○年「谱群芳」班在重庆戏园上演《斩二王》算起,到一九九四年「粤剧之家」在沙田大会堂演出《醉斩二王》,两者之间相距接近一个世纪。在这一百年,香港粤剧经历了多少变化!

  《〈斩二王〉艺术》的一个主要部分,是论述《斩二王》和西秦戏的关系。在这里再尝试补充一条材料。香港粤剧研究者陈铁儿,在一九七○年代曾经论及「西秦戏」和「粤剧」的近似性。他说:「过去,粤人『睇大戏』叫『睇西秦』,『听八音班』也叫『听西秦』,但正式的西秦戏今尚流传在广东海丰、陆丰两县地方,据说是宋丞相文天祥带来梨园子弟流落世传其技的……尚有待考证。多年前,海陆丰人在香港大会堂演西秦戏的《秦香莲》,唱全梆子,粤人谓之『西皮』,唱和作都与我们幼时见的粤剧差不多。」3 到底上述「睇西秦」中的「西秦」,是否指「西秦戏」?这里又牵涉另一个问题:在戏曲史上同一个术语名词(例如「杂剧」、「传奇」、「乱弹」、「排场」),在不同历史阶段或场合时空,往往指陈不同的意义。第一代粤剧「开戏师爷」黎凤缘,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撰写过一篇题名〈新成语考.戏职〉的游戏文章,内容以诙谐通俗的语言,谈论清末民初的粤剧戏行术语,里面也提到「西秦」。他说:「花旦曰包头,公脚曰末脚。武生称为大元帅,司理称为大坐仓。老旦即是夫旦,须生即是总生……交锋为大战,西皮曰西秦。左右企开谓之花门,两头咁走谓之完台。」4这位熟悉粤剧唱腔和古老排场的职业编剧,指出粤人所谓的「西秦」,可以是指「西皮」。

  这里令我立即联想到阮兆辉先生近年对于「西皮」和「四平」的调查成果。连带之下「西秦」、「西皮」和「四平」三者之间,又存在甚么关系?釐清戏曲术语在不同语境的指陈意义,是一件深具挑战性但又必须为之的工作!相似的情况也适用于「外江戏」、「本地班」(甚至「粤剧」)等观念的阐述考证。近年康保成教授、黄伟教授和周丹杰博士就这些问题取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于此我也不累赘多言了。

  结束之前,希望谈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拍摄的《斩郑恩》电影。 这部由嘉禾公司摄制的《赵匡胤醉斩郑恩》(大概和邹文怀先生无大关连吧!)是由陈皮导演、朱顶鹤编剧、肖兰芳和陈铁英担任舞台指导。当时的报章广告,是以「大袍大甲大锣大鼓古腔古调粤语歌唱巨片」为宣传卖点。主要演员包括有「女薛觉先」之称的麦静之、岐山凤、区家声、黄金堂和兰芳女等。他们都是兰芳粤剧学院的学员。兰芳戏剧学院由粤剧男花旦肖兰芳创办,是香港着名私立粤剧学院。肖兰芳出身清末粤剧戏班,原为太安公司旗下「咏太平」班第三花旦,五十年代开始在香港设帐收徒,特别重视教授粤剧传统排场。是以《赵匡胤醉斩郑恩》电影,保留了不少古老粤剧唱腔。依稀记得在七十年代末,香港电视台在深夜曾经播放过这部「粤语长片」。当时笔者仍在香港大学唸书,对于这部「别具一格」(主要演员、舞台语言和音乐唱腔都完全陌生)的戏曲电影深感好奇,曾经向已故香港电影史专家余慕云先生请教它的历史背景。这也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如果这部电影「拷贝」有幸仍然存在,肯定是认识《斩郑恩》舞台艺术的珍贵材料。
 
容世诚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学术研究,成功地吸引了我这位粤剧初学者。作者对《斩二王》这部经典剧目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南派粤剧艺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王”形象的多维度解读感到惊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复杂人性,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书中对唱腔、念白、身段等表演细节的描述,更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粤剧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婉转悠扬的唱腔,感受到演员们饱满的情感投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它让我对粤剧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也为我今后欣赏粤剧提供了更专业的视角。

评分

《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粤剧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粤剧只是听听曲子,看看热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粤剧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和精湛技艺。作者对《斩二王》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二王”这个角色的塑造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好人或坏人,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这让我对这部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对唱腔、念白、身段等表演细节的描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通过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演员们饱满的情感投入,以及那些精湛的表演技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它让我更加热爱粤剧,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它对“斩二王”这部经典剧目的详尽解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南派粤剧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一直认为,传统戏曲的魅力在于其历史的沉淀和艺术的精髓,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融为一体。作者在解析“斩二王”时,不仅关注了剧本本身,更将它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南派粤剧的形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王”这个角色的多维度解读感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坏人,而是从历史的、社会的、人性的角度出发,展现了他们命运的悲剧性,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这让我对这部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对唱腔、念白、身段等表演技巧的细致描写,让我这些非专业观众也能感受到粤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艺术的感悟和传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它让我更加热爱粤剧,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拿到《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个对粤剧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经典剧目背后故事和艺术技巧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对《斩二王》的解析,远不止于简单的剧情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南派粤剧的宏大艺术体系中进行审视,从剧本的起源、流变,到不同时代的演绎风格,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王”人物形象的深度剖析感到震撼。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脸谱化,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性弱点,使得这些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的纠葛。书中对于唱腔、念白、身段等表演细节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文字,我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舞台上那些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巧。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它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艺术评论。它让我对粤剧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也为我今后欣赏粤剧提供了更专业的视角。

评分

拿到《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书名。我本身就是个粤剧爱好者,尤其喜欢那些流传久远、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剧目。《斩二王》对我来说,虽然听说过,但对其细节和背后的故事却了解不多。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剧本,而是将《斩二王》置于广阔的南派粤剧发展史中去考量,从其产生、演变到定型,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斩二王》演绎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这让我意识到,一部经典剧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艺术家的创新而不断焕发生机。特别是书中关于“二王”的悲剧性命运的解读,触及到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这部戏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唱腔和念白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还试图通过一些历史性的录音片段(如果书中包含链接或二维码的话,那就更好了,虽然我拿到的是纸质版,但想象一下也能感受到其价值)来佐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让我读起来倍感踏实和信服。这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捧在手里就有一种珍藏的冲动。它让我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的温度。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让我惊艳的学术专著。《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戏曲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南派粤剧艺术的浩瀚宇宙。我一直认为,对于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深入挖掘其根源,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对于《斩二王》这部经典剧目的解构,是层层递进、丝丝入扣的。它从古本的源头追溯,到不同时期、不同名家对剧目的演绎,再到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二王”这一形象的多元化解读,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道德评判,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人性,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考证严谨,参考文献也十分详尽,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粤剧的历史长河中徜徉,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宝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唱腔”和“身段”的描写,作者尝试用文字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艺术魅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读来却丝毫没有晦涩之感,反而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经典的粤剧剧目,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的全新视角。

评分

我拿到《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首先就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对粤剧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观众,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粤剧的内涵,尤其是那些被誉为“经典”的古本剧目。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对《斩二王》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社会背景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书中对“二王”这一角色的分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性为反派,而是从多角度审视了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揭示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唱腔和念白的详尽分析,它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粤剧表演的精妙之处。通过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婉转悠扬的唱腔,感受到演员们饱满的情感投入。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勾勒出了南派粤剧艺术的整体风貌,让我们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的文字通俗易懂,又蕴含着深刻的见解,阅读起来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这本书让我对粤剧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支持和传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决心。

评分

刚拿到这本《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封面的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古朴雅致,深红的底色,烫金的繁体字,瞬间勾起了我对粤剧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南派粤剧情有独钟,那种粗犷中带着细腻,豪放里藏着深情的表演风格,总能轻易打动人心。而“经典粤剧古本”这几个字更是如获至宝,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里面藏着的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心血与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一探究竟。书中对《斩二王》的详尽阐述,从其历史渊源、剧本结构,到人物塑造、唱腔念白的独特之处,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王”形象的解读印象深刻,不同于以往的脸谱化处理,作者似乎从中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人性挣扎和复杂情感,这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当时的舞台场景复原图和相关历史资料,让文字不再枯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咿咿呀呀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名家风采。我一直觉得,粤剧不只是听戏,更是一种活着的历史,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更鲜活、更立体、也更具学术价值的视角去理解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文字功底扎实,分析角度也十分刁钻,不落俗套,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为我今后在欣赏粤剧时,提供了一个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鉴赏能力。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进一步理解南派粤剧的精髓,也希望它能引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评分

《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震撼。我一直认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被解读和传承,而这本书正是对粤剧艺术的一次深刻的致敬。作者对《斩二王》的剖析,是系统而深入的。它从剧本的起源、流变,到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再到唱腔、念白、身段的艺术技巧,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王”人物形象的解读感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反派,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性弱点,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书中对唱腔、念白、身段等表演细节的描述,更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粤剧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慷慨激昂的唱段,看到那些炉火纯青的身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学术研究与艺术欣赏完美结合,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失生动的感染力。它让我对粤剧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拿到《南派传统粤剧艺术:经典粤剧古本《斩二王》》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的设计所吸引。作为一名粤剧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本剧目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以“斩二王”为例,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南派粤剧艺术的绝佳窗口。作者对剧本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更是深入探讨了其在南派粤剧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名家的演绎特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王”人物形象的剖析感到震撼。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人性中的复杂性,让这些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充满了生命力。书中对唱腔、念白、身段等表演细节的描述,也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受到粤剧艺术的精妙之处。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慷慨激昂的唱段,看到那些炉火纯青的身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学术研究与艺术欣赏完美结合,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失生动的感染力。它让我对粤剧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