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厚创作与教学基底累积的造型技艺 雕塑学习的必备专书
彼得.鲁比诺(Peter Rubino)是当代少数集艺术家、教育家、作者头衔于一身的世界雕塑名家。1972年投入创作以来,作品不胜枚举,为全美国许多重要机构所典藏,包括为美国前总统欧巴马与传奇爵士钢琴家戴夫.布鲁贝克制作的肖像、六○年代洋基名匠罗杰.马里斯的全身人像、迪士尼公司委制的「天使」纪念碑、以及为本•古里安大学设计的「万物之母」抽象雕塑等。此外,他亦先后于美国国家设计学院、布鲁克林博物馆艺术学院、银矿艺术中心等三所学校执教,拥有超过三十五年的深厚教学经验。
鲁比诺的创作注重观察、解构,高超的捏塑功力悠游于写实与抽象之间。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在极短时间内结合音乐发展出的独特现场雕塑表演。「黏土中的交响乐」(Symphony in Clay)即为他伴随着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于二十分钟内将逾百公斤的黏土捏塑成大音乐家的半身像,博得满堂喝采。
多年来,鲁比诺秉持「用热诚去追寻」(Pursuit it with Passion)的理念,亦着有两本不可多得、嘉惠后世的雕塑技法教学书。本书《肖像雕塑法》将其丰富的创作及教学实务化为图文说明,逐步讲解从材料准备、工具介绍、头部结构观察、现场雕塑演示、五官细节雕塑到烧制处理的完整过程。如此大师典范,引领世界各地无数雕塑学习者踏上创作之路。
本书特色
简明直观的图文解说
近300张实作示范照,搭配清晰具体的核心要点
实用易学的创作技巧
强调实用,基础技法强调实用、易于学习,初学者也能成功塑造肖像
结构拆解深入浅出
从解剖学出发,透视骨骼肌理、掌握五官比例,营造人物真实感
亚马逊网路书店五星好评
引言
第一部 基本原理
头颅
头部各面
第二部 雕塑过程
材料与工具
雕塑现场模特儿肖像
第三部 脸部各项特征
鼻子
眼睛
耳朵
嘴与下巴
第四部 最后加工阶段
挖空雕塑
烧成
铜锈与底座
参考资源
中英词汇对照表
王维妮(杨英风美术馆馆长)
首先要感谢城邦集团的易博士出版社,为社会的艺术小众出版这么专业的工具书,身为前辈大艺术家杨英风和现代雕塑家杨奉琛的家人,备感荣幸能推荐此专业知识。
「雕」是把材料如木、石……等,运用雕凿的工具,一块块地去除;而「塑」是相反地,由泥土等等的材料,一块块地往上叠加。所以「雕塑」这两个字的意涵,包括了「加」与「减」,「阴」与「阳」的相对性,也因如同太极的阴阳两仪,它成就了从古到今的所有造形的变化。无论过去传统的工艺,或到当今现代的雕塑,都离不开最根本的原点——「阴」与「阳」,就如同雕与塑在字义上,已清楚表明了「加」与「减」。
学习人像雕塑,除了磨练各种技巧和长期的经验,并可以逐渐累积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最重要的是将人物的精、气、神融入雕像内,这样的塑像才有了灵气与神采!
精采的雕像,在捏塑间同时可以表达人物的风格内涵,像雕塑音乐家、指挥家或者艺术家,最重要是可以从发型、眼神、眉宇之间,甚至泥塑的触感,创造出他的精神和气质。
因此这本书,除了帮助初学者在清楚的步骤中,学到实用的技巧,进而在累积熟练经验后,成为成熟的雕塑创作者。
好的雕塑是可以说话的,它可以像一部文学鉅作、一门哲学思想、一曲动人的乐章,它是发人深省的,启迪心灵的,它是在表达深度内涵的,这些都应该是雕塑创作者努力的方向。雕塑人像不难,从这本书开始!
陈铭(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副教授)
从书名可看出这是一本工具书,作者彼得‧鲁比诺(Peter Rubino)本身是位雕塑家,也是纽约国家美术学院的教师,1997年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协助下,编写这本《肖像雕塑法》,几乎很快地成为雕塑工作者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的完备在于它鉅细靡遗地讲述肖像塑制的过程与重点,甚至用剖析的方法图解塑造过程。这对一个刚进入雕塑范畴的学习者来讲是浅显易懂的。也是二十余年来一直为雕塑新鲜人所钟爱的因素。它不仅仅是肖像制作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后肖像」阶段繁琐的陶塑成形与烧制方法的重要指引,几乎可说是近二十年来无出其右者。
「观察」,是进入雕塑制做前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也是如此要求学生,「眼睛观察到的,手才跟得上做得出。不用眼睛观察与脑袋思考,是没办法表达出被塑者动态与情绪的」。本书几乎是把这些问题,做细致的图解和有秩序的编撰整理,导引读者观看并解析成形步骤,是雕塑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好书。
這本書名《肖像雕塑法》聽起來非常專業,立刻勾起了我學習雕塑的念頭。我一直覺得,雕塑是一門非常迷人的藝術,尤其是在塑造人物肖像時,那種將冰冷的材料轉化為溫暖、有生命力的形象的過程,充滿了魔力。我腦中經常浮現出,如何在紙上或黏土上,先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再一層一層地往上堆疊,將五官、髮絲、衣褶,甚至細微的表情,都巧妙地呈現出來。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許多關於人臉比例的講解,例如黃金比例在臉部結構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透過觀察和測量,來掌握人物的獨特之處。我也希望能學到如何處理不同材質的特性,像是黏土的可塑性,大理石的堅硬,以及如何運用不同的工具,例如刮刀、針筆,來達到不同的細膩效果。更令我嚮往的是,希望書中能夠傳授如何捕捉人物的神韻,讓雕塑不僅僅是外形的模仿,更能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狀態。我認為,能夠讓觀者在作品前感受到人物的生命力,那才是一件成功的肖像雕塑。不過,實際翻閱這本書後,我發現書中的內容,與我原本的想像,似乎有些許的落差。
评分我一直對雕塑這門藝術情有獨鍾,尤其是能夠捕捉人物神韻的肖像雕塑。當我看到《肖像雕塑法》這本書名時,心中湧現出無限的期待,我想像著書中會詳述如何從細微處觀察臉部結構,如何運用光影雕琢出立體的五官,如何透過材質的選擇來烘托人物的性格。我腦海中浮現出許多經典的肖像雕塑作品,例如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肖像,但其人體比例的精準和力量感的展現,總是讓我讚嘆不已;又或是羅丹的《沉思者》,那種深沉的思考,透過雕塑的姿態和表情,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到如何解讀一個人的神情,如何將無形的內心世界,透過有形的雕塑語言表現出來。例如,如何透過眉毛的微微皺起,傳達憂愁;如何透過嘴角的一抹微笑,展現喜悅。我深信,好的肖像雕塑,應該能夠讓觀者在作品前,彷彿遇見真實的人,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因此,我非常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超越單純的形似,進而達到神似的關鍵技巧。然而,實際閱讀後,我發現書中所介紹的內容,與我對「肖像雕塑法」的想像,有些差異。
评分拿到《肖像雕塑法》這本書,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我大學時期,一位雕塑系的教授。他是一位非常嚴謹的藝術家,對於人體比例、結構的掌握,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常跟我們說,雕塑不只是手藝,更是對生命本質的體悟。我當時最期待的就是能夠學習到如何將那種生命力,透過手上的鑿子和黏土,一點一點地雕琢出來。尤其是肖像,人臉上的每一條皺紋,每一個表情,都蘊含著一段故事,一個人的經歷。我一直覺得,能刻畫出一個人的靈魂,那才是真正的肖像雕塑。我會想像書中會有很多關於解剖學的圖解,如何精準地描繪骨骼、肌肉的走向,以及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在臉部結構上的細微差異。我也會期待書中能有不同材質的介紹,像是石膏、陶土、甚至金屬,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影響最終的表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有許多實際操作的步驟,從如何打底稿、如何塑形,到最後的細節處理,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進入這個奇妙的創作過程。然而,翻開書頁,書中的內容,似乎並沒有完全符合我對「肖像雕塑法」的期待。
评分我對於雕塑藝術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能夠捕捉人物神韻的肖像雕塑。這本書的書名《肖像雕塑法》讓我充滿了好奇,我想像著書中會深入探討如何從觀察、到構思、再到實際操作,一步一步地完成一件具有生命力的肖像雕塑。我腦海裡浮現出許多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例如貝尼尼《阿波羅與達芙妮》中的情感張力,或是吳道子的畫作中那充滿動感的線條,這些都讓我對如何將情感與形體結合產生了無限遐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解剖學知識,讓我了解人臉的骨骼結構、肌肉走向,以及如何透過這些結構來塑造出人物的獨特面貌。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介紹不同雕塑媒材的特性與應用,例如黏土的柔軟易塑、大理石的堅毅冰冷,或是銅的溫潤光澤,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媒材上表現出不同的質感與氛圍。更重要的是,我渴望學習到如何捕捉人物的內在精神,如何透過眼神、嘴角、臉部表情的微妙變化,來傳達人物的情感、性格,甚至是一個人的故事。我認為,一件成功的肖像雕塑,不應僅僅是外表的複製,更應是內在靈魂的展現。然而,翻閱這本書後,我發現書中的內容,和我原先的預期,有些許的不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叫做《肖像雕塑法》,但老實說,我拿到書時,心裡有點小小的疑惑。我一直以來對雕塑都充滿興趣,但「肖像雕塑」這個詞,總讓我覺得似乎有點狹隘,好像只聚焦在人物的臉部特徵,而不是雕塑藝術的整體展現。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想看看這本書到底會怎麼詮釋「肖像雕塑法」,是不是會將重點放在解剖學、比例、甚至情感的捕捉上。畢竟,一個成功的肖像雕塑,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能觸動人心,這背後需要的是對人體結構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藝術表現手法的熟練掌握。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不同媒材的處理技巧,像是大理石、青銅、黏土等,因為不同的材料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質感和表現力。同時,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歷史上著名肖像雕塑的案例分析,從中學習大師們的創作理念和技法。我一直覺得,透過欣賞前人的作品,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可以從中獲得靈感,也能發現自己潛在的盲點。不過,翻開書頁,我發現書中的內容,似乎和我最初預期的,有些許的出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