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与得赐: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克差为中心的研究

交织与得赐: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克差为中心的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巴里岛音乐
  • 克差
  • 音乐社会学
  • 民族音乐学
  • 印度尼西亚音乐
  • 文化人类学
  • 宗教音乐
  • 仪式音乐
  • 音乐与社会
  • 巴里岛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开创性地运用巴里文化中的哲理──「交织」(Kotekan)与「得赐」(Taksu),辅以desa kala patra(「地-时-境」)为视角,结合民族志与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广角的巴里岛乐舞、人文、宗教与社会的综览,再聚焦于克差(Kecak)的深度分析,以考察巴里岛音乐与社会的互映互动,并回应岛上的表演艺术哲理与精神。

  「交织」,或译为「连锁乐句」,kotekan 的发音接近「勾-得-甘」, 英译为interlocking,指连锁镶嵌的旋律或节奏的构成和互相依赖与合作的精神,广泛见于岛上各类表演艺术的构成、空间安排、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且反映了巴里宇宙观之二元(rwa bhineda, duality)和三界(tri bhuwana, three worlds)的思想。「得赐」,taksu,发音如「达塑」,意义上以「得赐」较贴切,指向神灵祈求的艺术才华与能量,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展现。各类艺术,甚至各行各业都有祈求「得赐」的宗教心,这种神圣的能量,有赖谦虚诚心向神祈求,辅以个人技艺的充分掌握,方能臻于身心灵的合一、美感展现的境界。
 
书籍简介 书名:《交織與得賜:巴里島音樂與社會:以克差為中心的研究》 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巴厘岛音乐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的学术专著。作者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扎实的文献梳理,以极具洞察力的视角,聚焦于巴厘岛特有的、极具仪式性和表演性的音乐形式——克差(Kecak),来剖析这一文化现象如何与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日常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本书的叙事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音乐元素的罗列与分析上,而是致力于揭示克差在巴厘岛文化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多重角色。 第一部分:巴厘岛音乐的语境与方法论 本书开篇即为读者构建了理解巴厘岛音乐文化所需的宏大背景。我们首先考察了巴厘岛印度教(Agama Hindu Dharma)的世界观,强调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如何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与实践中。不同于西方音乐学侧重于音高和和声的分析,本书强调了巴厘岛音乐的“功能性”与“情境性”,即音乐的意义必须与其发生的特定仪式、宗教场合和社会互动紧密联系。 研究方法上,本书采取了人类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路径。作者不仅对加美兰(Gamelan)——巴厘岛最核心的音乐器乐合奏形式——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分析,更重要的是,深入参与了若干村落(Banjar)的音乐排练与演出实践。这种“参与式观察”确保了对音乐内部逻辑的理解,而非仅仅是外部的描述。我们着重探讨了音色组合、节奏复杂性以及“互换性”(pola pikir)在集体演奏中的体现,这些技艺反映了巴厘岛人对群体和谐与个人贡献的平衡追求。 第二部分:克差:声音的文本与身体的剧场 本书的核心章节集中于克差的深入剖析。克差,这种无乐器伴奏的人声合唱形式,因其独特的“嚓-嚓-嚓”的节奏型和吟唱者们围绕中心火堆进行舞蹈与呼喊的场景而闻名全球。然而,本书着重阐述了克差在巴厘岛本土语境下的多维意义: 1. 叙事功能与史诗的再现: 克差最主要的文本基础是印度教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Ramayana)。但作者指出,巴厘岛的克差表演并非僵硬的文本复述。表演者们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人声的交错节奏,以及身体的律动,对文本进行了“在地化”的再阐释。这种再阐释常常融入了地方性的政治事件、道德训诫,甚至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影射。声音本身成为了叙事的主体,而非仅仅是台词的载体。 2. 身体与声音的媒介作用: 克差表演对表演者的生理和精神状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书详细记录了表演者们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声音输出下所经历的身体极限,以及这种极限状态如何被视为通向神圣领域的媒介。吟唱者们围成圆圈,其身体的姿态、目光的凝聚,都服务于创造一个“被神灵注视”的场域。这里,声音不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而是激活仪式能量的关键元素。 3. 去中心化的集体创造: 与许多聚焦于主唱或独奏家的音乐形式不同,克差的魅力在于其集体性。本书探讨了克差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指挥”或“领唱”的现象(尽管有特定角色引导故事发展),而是依赖于全体成员对节奏和能量的实时感知与反馈。这种模式如何反映了巴厘岛社会中对等级制度的微妙挑战与对社区共识的推崇,是本书着墨甚多之处。 第三部分:克差的社会张力与“得赐”的哲学 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克差如何成为巴厘岛社会变迁的敏感指标,并引入了“得赐”这一核心哲学概念来解释其文化价值。 “得赐”(Anugraha)在本书中被解读为一种超验的、无偿的恩典或馈赠。克差的成功演出,被认为是社区在精神与社会层面“得赐”于神祇的证明。这种“得赐”体现在: 仪式合法性的巩固: 成功的克差表演能够确保农作物的丰收、疾病的退散,从而维护了当地长老(Pemangku)和地方权威的合法性。 社会凝聚力的再造: 准备克差、排练、募资、接待外来观众——这些过程迫使各个社会阶层(从富裕的地主到贫穷的农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协作,极大地强化了村落(Banjar)作为基本社会单位的黏合力。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克差的“得赐”面临着挑战。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表演的商品化”对克差仪式完整性的侵蚀。当克差越来越多地被简化、缩短、甚至为了迎合国际游客的审美偏好而去除其部分宗教性内涵时,其作为“得赐”的深度体验开始减弱。作者详细记录了巴厘岛艺术家们为“保持神圣性与商业可行性之间的平衡”所付出的努力和挣扎,这构成了现代巴厘岛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议题。 结论:交織的生命力 本书的结论重申了核心观点:巴厘岛的音乐文化,特别是克差,并非静止的艺术遗存,而是一个“交織”的、流动的生命体。它交织着古老的信仰与当代的需求,交织着个人的技艺与集体的意志,交织着神圣的仪式与世俗的表演。通过对克差这一独特焦点的研究,本书为理解全球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其内在的象征意义和外在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田野案例与理论框架。本书适合对民族音乐学、人类学、东南亚研究以及宗教仪式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和学者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婧慧


  师大音乐系毕业(主修钢琴)、文大艺术研究所硕士、夏威夷大学音乐哲学博士(民族音乐学专攻)。研究领域包括北管与清乐的比较、巴里岛音乐。现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专任副教授。
 

图书目录

抽丝剥茧,鉅细无遗:巴里音乐文化先登第一人
――推介李婧慧的《交织与得赐: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克差为中心的研究》
/韩国鐄
 
自序
志谢
凡例
 
第一章 巴里岛.巴里人与巴里社会生活

第一节 巴里岛――得天独厚的海洋之珠
第二节 乐天知命的巴里人
一、巴里人——天神最满意的作品
二、人人是艺术家
三、单打独斗不如群体合作
第三节 巴里社会
一、分贵族与平民的社会阶级制度
二、生命共同体的社会组织
第四节 宗教与生活
一、巴里印度教:寺庙与方位观
二、历法与年中行事
 
第二章 巴里乐舞——工作(Karya).事奉(Ngayah)与娱乐表演
第一节 宗教心与荣耀感――巴里乐舞与巴里人
第二节 巴里岛甘美朗音乐的特质
第三节 丰富多样的巴里岛甘美朗音乐
一、古老的神圣性甘美朗——以安克隆甘美朗为例
二、中期的甘美朗——以Gamelan Gong Gede 为例
三、新的甘美朗——以克比亚甘美朗为例
四、人声甘美朗(Gamelan Suara)
第四节 仪式性舞蹈概述
 
第三章 交织(Kotekan)与得赐(Taksu
第一节 交织的意涵
第二节 交织于音乐中的实践
一、旋律的交织
二、节奏的交织
第三节 交织于空间的交错配置
第四节 交织于社会生活
第五节 交织与巴里宇宙观的二元、三界平衡观念
第六节 得赐――神圣性与美的力量
一、什么是「得赐」?
二、如何获得得赐?
三、得赐对表演者与艺术的意义

第四章 克差的起源——桑扬仪式与恰克合唱
第一节 克差与恰克
第二节 桑扬仙女舞与桑扬马舞
一、桑扬的定义与功能
二、桑扬的起始、分布与种类
三、桑扬仙女舞与桑扬马舞
四、举行的时间、场所与过程
五、舞蹈动作与舞者
第三节 桑扬歌与恰克合唱――桑扬仙女舞与桑扬马舞的音乐
一、桑扬歌
二、恰克合唱
第四节 桑扬仪式和恰克合唱起源的契机与脉络
 
第五章 从恰克到克差——克差舞剧的诞生
第一节 1920年代后期的恰克合唱
一、恰克合唱的跨界初始
二、克差的姊妹品种Janger
第二节 从恰克合唱到克差舞剧
一、影片《恶魔之岛》(Insel der Dämonen)与恰克合唱
二、伯乐与千里马——合作无间的跨国团队
三、克差舞剧的诞生
第三节 从「地-时-境」看恰克合唱的转化
 
第六章 克差舞剧的发展
第一节 贝杜鲁村世俗克差的兴衰
一、1930-1955年的贝杜鲁村与克差
二、1955年贝杜鲁村舞团的捷克之旅
三、1955年以后贝杜鲁村克差的衰微
第二节 老牌克差村――玻诺村世俗克差的起始与兴衰
一、1930年代玻诺村的克差
二、老牌克差村与标准版克差的形成与发展(1960年代~1998)
三、现代歌舞剧Sendratari对克差的影响
四、玻诺村的东山再起与创新克差的推出
第三节 仪式展演的观光化――克差与火舞(Kecak and Fire Dance)
第四节 创新克差(Cak Kreasi)兼谈克差在台湾
一、1970年代以来的创新克差举例
二、Kecak TNUA——克差在台湾
 
第七章 克差.观光与巴里社会
第一节 巴里岛的观光产业
一、蓬勃的观光业发展
二、观光与巴里艺术
三、乌布的观光展演市场发展及其影响
第二节 克差与巴里社会
一、低成本、高效益的全民音乐表演事业
二、克差团的经营与展演对巴里社会的意义
第三节 克差.观光与巴里社会
 
第八章 结论——从克差看巴里岛音乐与社会
第一节 从「地-时-境」看克差的起始与转化发展
第二节 交织与得赐——从克差看巴里岛音乐与社会
附录一 巴里岛甘美朗及相关舞蹈
附录二 图说交织于巴里社会生活的实践——以庙会为例
附录三 桑扬歌
一、玻诺村桑扬仙女舞歌曲歌词
二、玻诺村桑扬马舞歌曲歌词
三、玻诺村桑扬仙女舞歌曲曲谱
四、Kunst 录音的桑扬歌与玻诺村桑扬仙女舞同首歌曲比较
五、Dalsheim 录音(第3 支)桑扬歌採谱及与玻诺村相似曲谱的比较
附录四 《拉摩耶纳》各篇纲要及标准版克差场景分段内容
附录五 巴里岛大事年表
 
词汇表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长久以来,巴里岛不仅是着名观光胜地,更是各国不同领域的学者们热中投入研究的热门区域。尽管观光与现代化冲击着岛上的文化与生活形态,在巴里岛社区共同体的主体性、岛民的文化认同,加上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吸收融合的能力等的互动运作下,岛上的艺术,不论传统与创新,均各有舞台与空间而蓬勃发展。因此举凡宗教与传统艺术的保存及发展、观光与表演艺术、外来冲击与岛上的回应、文化认同与主体性等,都是许多领域,包括人类学及音乐学者们所关照的议题。

  1988年7月5日我初次踏上巴里岛土地,当时飞机停在停机坪上,一下飞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巴里岛的标志——分裂式门,门小小的,却大大地告诉来者,「巴里岛到了!」我跟着Bob(故Robert Brown 教授,1927-2005)在岛上参观、看表演、学习甘美朗,还有过曲子未学完就被老师请上台,跟着村子的乐团表演一番,这辈子从没有过的惊奇经验。

  此后我每到假期就有理由飞到岛上,像候鸟年年来报到,没完没了地学习、踏查、拜访朋友兼度假,竟然,一转眼过了三十年!

  最初几年除了学习甘美朗之外,因为对克差(Kecak)的兴趣,我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看克差表演和进行克差的相关访问调查。克差是以人声模仿甘美朗的合唱乐,伴唱舞蹈或舞剧,是巴里岛极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和巴里岛文化的代表(McKean 1979: 300),更是典型的观光表演节目和许多村子的表演艺术产业。克差舞剧中合唱团员的组成,传统上来自村中每个家庭的男性成员代表,从表演实践来看,可以说人人是歌唱者、演员与舞者;考察其舞团组成与展演实践,更显示出以交织精神和手法构成的表演艺术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是了解巴里文化与社会的不可忽视的一面。因此本研究以克差为中心,来考察巴里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我的克差学习经历,始于国立艺术学院(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于七十八学年(1989-90) 聘请任教于登巴萨市印尼艺术学院( 今ISI,Denpasar)的I Wayan Sudana 教授开设的巴里岛音乐与舞蹈课程,包括克差。我因协助克差课程,对克差的形式与内容,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受到当时的教务长故马水龙(1939-2015)老师的鼓励,嘱我好好研究克差。

  1991年起开始于岛上访问调查克差,并密集观赏/观察观光表演节目的克差,及与其起源相关的桑扬仙女舞(Sanghyang Dedari)与桑扬马舞(Sanghyang Jaran),近几年来仍然持续观察克差的发展,以及观光表演市场之变化,前后发表数篇从不同面向探讨克差的论文。此外,基于对巴里岛音乐的好奇心,陆续调查其他乐种,包括四音与五音的安克隆甘美朗(Gamelan Angklung)、古式的Gamelan Gong Gede、游行甘美朗Balaganjur、以唢吶为主要乐器的Gamelan Preret、竹制杵乐Bumbung Gebyog(以上参见附录一)等。多年来的调查研究,深刻体认到巴里文化深层之精神与价值观——亦即「交织」(kotekan)与「得赐」(taksu)——对传统文化的巩固与发展之意义。

  「交织」,或译为「连锁乐句」,kotekan 的发音接近「勾-得-甘」,英译为interlocking,指连锁镶嵌的旋律或节奏的构成和互相依赖与合作的精神,广泛见于岛上各类表演艺术的构成、空间安排、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且反映了巴里宇宙观之二元(rwa bhineda, duality)和三界(tribhuwana, three worlds)的思想。「得赐」,taksu,发音如「达塑」,意义上以「得赐」较贴切,指向神灵祈求的艺术才华与能量,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展现。

  各类艺术,甚至各行各业都有祈求「得赐」的宗教心,这种神圣的能量,有赖谦虚诚心向神祈求,辅以个人技艺的充分掌握,方能臻于身心灵的合一、美感展现的境界。然而得赐不仅见于艺术的表现,也包含了为人处世的修养,以发自内心,形现于外,传达美的价值。「交织」与「得赐」可说是巴里艺术文化与生活的核心精神和审美观,其实践见于互相合作与虔敬谦虚的态度,是巴里岛宗教、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和发展的磐石。关于「交织」与「得赐」的意涵和影响,详见第三章的阐述和讨论。

  多年来总计在岛上长短不一的26次短期学习、访问调查兼度假,每每带着满满的感动回来。一路走来,岛上师长与朋友的教导和陪伴,恩情满溢。我反思巴里人与巴里文化给了我什么?或者说,我从巴里岛带回了什么?逐渐地,脑海里浮出了「交织」(kotekan)与「得赐」(taksu)这两个字,及其蕴含的精神与涵养。是的。

  如果问我巴里岛乐舞是什么?我想,除了有形的、视/听得见的克差、雷贡舞(Legong)、甘美朗音乐、巴龙舞(Barong)……,或传统的/新编的、宗教的/娱乐的曲目之外,我更想说,「交织」与「得赐」是达成上述乐舞之美所不可缺,并且借着献演(ngayah)来达成。

  三十年来,我看着岛上从平静的田园风光,经历了1997-9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排华事件、2002与2005两次爆炸案,还有2003的SARS 风暴,观光产业虽屡次大受打击,复原成长的力道却令我大为惊讶。于是从早期空旷的小马路,到近年来小马路上塞满观光大巴士的拥挤情况;每年看着周遭的土地上,房子一间又一间竖起,从鸡狗合唱此起彼落的乡间音景,到近年来不停地唿啸而过的摩托车引擎声。看着岛上环境的变化,有时难免疲惫地自问,明年,还要再来吗?转头一想,这里有师长、朋友与村民们的善良、亲切与热情,还有让我停不住惊奇与好奇的艺术与文化,一次又一次地让我「回」到巴里,投入数种不同乐种的调查访问工作,再探究竟。

  本书聚焦于克差研究,据以考察表演艺术、观光与社会之互动,从巴里文化深层的精神与价值观,即「交织」与「得赐」出发,来研究巴里音乐与社会。我试图用这两个巴里在地文化的哲理与精神,作为切入考察理解巴里音乐与社会的视角和分析讨论的理论根据,除了彰显巴里哲理与精神之深度价值和意义之外,更强化分析讨论的效度。

  此外对于克差从起源到发展的各阶段,则受到在地生活导引方针之一:desa kala patra(「地-时-境」,地利、天时与境遇,以下简称「地-时-境」)的启发,用以观察克差各阶段转化的契机(关于「地-时-境」释义,请见第四章第四节)。此外,本研究有赖大量的访谈口述资料与相关展演的影音纪录,并借鉴于前人的着述和文献,以及1920、30年代珍贵的影片与录音档案,加上克差文本分析和与宗教、社会文化的讨论等。

  文献方面,以巴里岛乐舞研究为中心的着述颇多,然而少见从在地发展出来的理论切入研究音乐与艺术者。单就「交织」(kotekan)的研究来看,一般仅见音乐文本的分析或略论于社会生活的反映,例如Vitale(1990a)、Bakan(2007),然而I Wayan Dibia 关于「交织」的研究(2016a)则深具启发性:他大力主张交织不仅是一种音乐技巧,更是一个承载地方文化价值的音乐概念,而且研究交织,不能光从音乐脉络,必须进入其文化脉络来看(ibid.: 2)。

  他更将交织的理念连结到巴里印度教宇宙观中关于二元平衡与三界谐和的思想,显示出巴里文化价值观反映于交织的各种组合形态中,可理解巴里岛在地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其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ibid.: 3)。因此交织不但是巴里音乐的灵魂,也是其文化认同(ibid.: 6)。「得赐」(taksu)的专着则只有Dibia 的专书(2012)。「得赐」本无形,然而Dibia以蜡烛为例说明其价值:一个艺术作品没有得赐的话,如同蜡烛没有火燄,无法产生热或光照亮黑暗,或像人体没有灵魂而没有生命(ibid.: 36, 47)。

  由于巴里岛在全球化时代面临了世俗化与商业化的冲击,已引起许多艺术家、祭司、学者等在各种场合提出对于巴里文化传统中得赐日益衰微的忧心,有些人甚至意识到这是对巴里文化未来的威胁(ibid.: 1)。全书除了从各面向阐明得赐的意涵和价值、如何获得得赐之外,也比较了得赐和入神(trance)的性质与表现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着此书唿吁巴里社会与艺术界反思、重视和珍惜巴里艺术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位巴里音乐学术工作者,于岛上调查研究之余,更希望能将巴里岛「看得见」(sekala)与「看不见」(niskala) 的美与读者分享,让读者对于巴里岛的认识,在海滩、Villa 与SPA、瑜伽等印象之外,能够欣赏巴里岛的深层文化与艺术之美,并尊重不同文化。因此本书特安排以独立的两章(第一、二章及附录一),介绍孕育巴里丰富乐舞文化的土壤――其人文社会与宗教生活等背景,以及在此脉络下发展出缤纷多彩的乐舞艺术。主要以笔者在岛上的学习和所见所闻,结合文献着述的爬梳,相互印证或比较。

  章节概要

  第一章主要介绍巴里岛特殊的人文史地背景,以及巴里人的艺术特质、宗教心与群体性,延伸到以宗教信仰生活为中心的巴里社会和生活。第二章从巴里艺术的宗教性,与从寺庙空间衍生的表演艺术圣俗分类概念,和以服务与事奉为重的表演艺术与实践精神等特质,来看巴里岛乐舞。至于乐舞的种类,本章以重点介绍的方式,依古式、中期和新式,举代表性甘美朗种类介绍,兼及仪式性舞蹈。各期其他甘美朗音乐种类的介绍,另附于附录一。这两章一方面传达我心目中的巴里之美,另一方面也期望对后续研究者,不论巴里岛艺术文化或克差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第三章起是本书的主体;首先于第三章阐释交织与得赐的意涵及其与巴里岛音乐、社会和宗教理念的关系;第四~七章则聚焦于克差的研究,从文献探讨、访谈与表演艺术实例的考察和分析,来理解巴里艺术与社会生活深层的底蕴和运作之精神。其中第四~六章是克差的音乐面(文本)与历史面的研究,考察构成克差核心的恰克(Cak)合唱最主要的音乐节奏交织手法,发展到层次复音的织体(即恰克合唱)、舞剧及创新作品,当中各阶段的发展:包括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各阶段转化与契机,以及传统的主体性等问题的讨论;尤以克差的起源与发展当中各阶段的转化,在在充满「地利、天时、人和」的契机,符合了巴里人生活的导引方针之一:desa kala patra(「地-时-境」),因而以「地-时-境」为视角,回溯讨论克差各阶段转化发展的契机和过程。第七章是克差的社会面,从巴里岛的观光产业发展谈起,接着讨论克差团的成立与运营所显示的一种社会生活交织实践,再以克差为焦点,考察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及双方面在面对观光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回应,据以讨论音乐、观光与社会之互动关系。第八章总结从「地-时-境」以及「交织」与「得赐」的视角,从克差来看巴里岛音乐与社会的研究。总之,本书从巴里艺术、文化与生活中深层的精神与价值观――「交织」与「得赐」――的角度切入,以克差为中心,研究巴里岛音乐形式与内容的构成、村落共同体生活,以及传统与创新之互动等,期能深度了解巴里岛音乐与社会。

  然而,个人能力有限,难以于巴里研究文献的大海中瓢取一二,有赖学界共同努力。而且,更大的挑战是,正如纪尔兹对于「田野调查写出来的『事实』真实吗?」(纪尔兹 2009)的问题,在巴里岛的研究,对于真实性有其时效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同种乐队的编制、乐器名称和使用场合,常因地而异;而笔者初到巴里岛最初数年所听所闻,近年来又有所变化,例如神圣的铁制甘美朗Selonding或仪式舞蹈Rejang 的神圣性,随着社会的开放、政府政策的影响,很多早期听闻的限制,现已逐渐松绑或突破框限。此外以外国人身分,到现地,透过翻译者进行调查研究时,研究者对自我文化的认知,是否形成进入他者文化的包袱,或者带着刻板印象,加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解译,都是我所遇到的大挑战。如何贴近真实面来理解他者的文化,一直是最大的课题,有赖持续的努力。

  无论如何,愿以「交织」和「得赐」两个无价的精神与能量与读者分享,并与巴里岛朋友们共勉之。

  抽丝剥茧,鉅细无遗:巴里音乐文化先登第一人

  ——推介李婧慧的《交织(Kotekan)与得赐(Taksu):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克差(Kecak)为中心的研究》

  韩国鐄

  印度着名政治家,脱离英国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 1889-1964)1955年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的巴里岛之后,称该岛为「世界之晨」。这是对这个岛的许多称唿之一,虽然不是最普及的,却是最有诗意的美喻。它比喻一天的清晨,清新绚丽,宁静平和又充满着希望。

  面积只有5,636平方公里的巴里(Bali)岛,位于爪哇岛之东,人口420万(2016),最大部分(83.46%)信奉巴里式的印度教。除了气候温暖和山明水秀之外,尤其以其宗教和相关的乐舞闻名于世。最令人乐道的是他们男女老幼一生都和宗教生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他们宗教活动不可或缺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乃至于装饰配件等等,在外人的心目中是艺术或工艺,却是全民参与的「家常便饭」,几乎个个都是某种「艺术家」。自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巴里岛就是人类、民俗、美术、音乐各学科的学者或搜奇揽胜者的对象。时至今日,有关巴里岛的研究或介绍资讯已经累积到相当可观的程度。大学开课研究与学习巴里(或印尼其他地区)的乐舞也颇为盛行。1989年美国民族音乐学会在麻萨诸塞州剑桥市(Cambridge, Massachusetts)举办第34届年会,有一场研讨会的开头,主持人甚至于抱怨地说现在大学要筹备民族或世界音乐计画,几乎都要先购买甘美朗(Gamelan)乐器。

  近代东亚文化区由于长期受到西欧的影响,除了日本,在接受非西方文化的积极性相对显得比较迟缓。而华人乐舞文化两极化的思维,对中、西以外几乎一无所知,也不屑一顾。到了近年才慢慢有所转变,开始引入东南亚,尤其印尼的乐舞。但相关的中文研究文献还是凤毛麟角。因此李婧慧教授积三十年时间和二十六次造访巴里岛的研究和不断教学相长的经验,撰写了有史以来第一本中文研究巴里音乐文化的鉅着,诚然是中文文化界的空前创举,正可借用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称唿曾志忞为「音乐先登第一人」。但这次是巴里岛的音乐,不是西洋音乐。

  李婧慧教授的《交织(Kotekan)与得赐(Taksu):巴里岛音乐与社会》的标题就显示了她不光是研究音乐,而是「音乐与社会」,这是民族音乐学界很强调的一个方向。音乐终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象。研究其社会因素比发表纯粹数字统计的天书来得有人味多了。全书分为八章、附录、词汇表和参考书目。第一、二章介绍巴里岛的乐舞与社会;其中对于巴里岛的地理和人文都有详尽和生动的描述,等于是学术性的旅游导论。第三至第八章从交织与得赐的观点深入研究有名的克差(Kecak)合唱的仪式来源、演变、流派,而到世俗舞剧和观光产业的过程,也是本书的重点。 书中各页充满了照片、表格和谱例。光是这三项的目录就占了6页半之多;附录二还是「图说交织于巴里社会生活的实践」(由马珍妮与I Gusti Putu Sudarta提供照片与解说,作者制作的23 幅顺序记录一个仪式过程的历史镜头图集)。再者,不同村里的同一合唱曲各段的巴里语歌词逐段译为中文,或译为简谱作为比较。印度史诗《拉摩耶纳》(Ramayana)巴里版的纲要也一一列出。最令人惊叹的则是洋洋长达20几页的词汇表,密密麻麻地蒐集了书中所提过的词汇:人名、地名、曲名、舞名、剧名、宗教名、用品名、乐器名等等,一一附加解释及发音指南,等于是超级的全书索引,真是鉅细无遗,用心良苦。

  浏览一本书也可以从各页的附註和参考书目来判断着作者的取材之广泛和态度之严谨。书中本文部分很少有一页没有附註,有的几乎占了半页的版面(页29、183、207)。参考资料则广泛地蒐罗了大量的英文、印尼文、中文和日文重要的文献;另外还有珍贵的早期实况录影再版资料。而字行间随处可以发觉她亲身经历、观察、採访,乃至于参与的经验纪录。

  深入一层来看,作者所阐述的角度和主题分析的方法尤其是本书的精华,许多观点不但新颖,而且值得深思。

  1. 社会生活反映。全书的重点之一就是「交织」。这是学习巴里岛音乐者不可或缺的一种技巧,也是巴里社会生活的最佳反映。许多人爱好巴里岛甘美朗音乐,从实践上都获得这种技巧的乐趣,赞叹其效果之独特。那就是2或3部零碎的旋律或节奏,经由互相交错而形成完整又快速的旋律或节奏。但通过这本书的实地观察社会的互动实例,才真正地领略到交织的真髓,才知道这种技巧与成果是整个社会生活在音乐上的表现,即许多不太显赫,但地位平等的个人(单音),互相交织,形成了有意义的社区事物成果(旋律与节奏)。

  2. 艺术与灵性。学艺术的人专注于技术的磨练是天经地义,但往往会忽略了艺术的更高一层的境界。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正是通过巴里人对艺术的灵性的诚心,和灵界的沟通,即「得赐」来达到艺术的至高目的。是否所有的巴里艺术参与者(几乎是全民)都达到这种境界不得而知,但从本书中可以肯定许多着名的艺术家都如此。除了在当地的访问,作者自己经年累月地领悟到得赐的灵力发酵,并和一种超自然能量的连接(页109-111)。这正是本书和「交织」平行的核心理论。

  3. 「三合一」观念的引用。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呈现巴里人对于「场所-时间-情境」(desa kala patra)(地利、天时、人和)的人生处事准则用到表演艺术的相关事务与程序。这种三合一的哲理对广大的外界表演艺术家可能比较生疏。着者引用Edward Herbst的研究,分别诠释这三个观念,还以巴里人如何运用在表演场所的安排为例来说明,并据以切入考察克差的发展历程。换句话说,她以当地人的哲理和概念来解释当地人的音乐现象,这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亲自的访问和研读才可以达到。如此包含了大量非音乐、非艺术,但却是巴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分量。

  4. 以上这些特点还只是「前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本书的中心主题:克差男声合唱乐种的全面研究,一种可能多达百人男性人声,各个单独声部简单的节奏,经由精心的交织组合而形成千军万马奔腾的音响效果。克差现在已经演变成包括有故事内涵和动作,并伴奏舞者的表演艺术,也是巴里观光必看的既定节目之一。其音乐则流传到世界各地,也影响到作曲界和影视配乐。李教授从该乐种最早用于驱邪的宗教桑扬仪式(Sanghyang)探源,从1920年代开始,逐步比较各村的版本异同、演变、流派等,以至于变成观光产业,为旅游提供娱乐,为村民增加收入等等。其中包括访问最初组团而尚健在的耆老或后人,还牵涉到德国多才多艺的华特.司比斯(Walter Spies, 1895-1942)的参与筹备和提供意见,以至于她本人带领台北艺术大学学生在台湾和去巴里岛,由巴里艺术家客席教导与合作公演的经验,对其剧本、音乐、场景乃至于事前事后的步骤细节都像科学家抽丝剥茧地予以分解出来。毫无疑问,这一个克差的研究,肯定是迄今历史上最深入和最完整的成果,如果不是唯一,也是少有的之一。

  以上所叙述的这些特点只能称为对本书的简介。其实还有数不清的史事细节和研究推理,难以一一细数。总而言之,李婧慧教授从文化立场着手来研究音乐是特别值得推崇的一种方向。这本鉅着资料丰盛、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分析精辟,有条有理地呈现了巴里文化背景与特色和克差这一乐种的来龙去脉,具有历史性和开创性,代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时代学术文化的新方向与新成就!

2019年1月14日
美国北伊利诺州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名誉教授
1970-2004任教于音乐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着在夜幕降临的巴里岛,伴随着阵阵的蛙鸣和远处的海浪声,一种独特的、充满力量的声响逐渐升腾。书名中的“克差”,一个我此前并不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音乐符号。我渴望从这本书中得知,克差究竟是如何发声的?它是否如许多人所说,是由无数男性声部通过一种富有节奏感的呼喊和吟唱所构成?它在巴里岛的社会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节日的庆典,还是日常的仪式?它与那些精美的雕塑、华丽的寺庙、以及当地人虔诚的信仰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交织”与“得赐”这两个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克差音乐的研究中。前者似乎暗示着音乐与社会各层面之间盘根错节的相互依存,而后者则可能指向音乐所带来的某种精神上的慰藉、文化上的传承,甚至是社会凝聚力上的“恩赐”。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人类学的精彩篇章。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的音乐爱好者,我对那些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音乐形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巴里岛的音乐,特别是克差,在我心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揭开这层面纱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克差音乐的艺术特征,例如其独特的节奏、旋律以及声部的构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克差音乐是如何与巴里岛的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可能体现在音乐在宗教仪式中的应用,在社区庆典中的作用,甚至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体现。书中“交织”一词,让我联想到音乐与当地舞蹈、戏剧、以及视觉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得赐”则可能暗示了克差音乐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文化认同,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一种共享体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田野调查,捕捉到这些细微的“交织”与“得赐”,并将它们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必将是一次深入巴里岛文化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交织与得赐: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克差为中心的研究》——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东南亚的文化,特别是其独特的音乐传统,抱有浓厚的兴趣。巴里岛,这个被誉为“神之岛”的地方,其音乐的复杂性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是我长期以来好奇的焦点。我尤其好奇,“克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式,它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与其他社会元素交织共存,甚至形成一种“得赐”的文化传承。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学术分析,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巴里岛的音乐世界,去感受那些由声音编织而成的社会肌理,去理解音乐在当地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口,能让我们窥见一个遥远而迷人的文化生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例证,生动地描绘克差音乐的表演场景,解析其音乐元素的构成,更重要的是,能阐释音乐与宗教仪式、社会等级、社区互动甚至政治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评分

标题《交织与得赐: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克差为中心的研究》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文化图景。巴里岛,这个充满魅力的岛屿,其音乐早已闻名遐迩,但对我而言,它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本书所聚焦的“克差”,我猜测是一种极具特色且深入人心的音乐形式。我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交织”让音乐与巴里岛的社会生活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仪式上的配合?是社区活动的伴奏?还是某种深层的文化传承的载体?“得赐”这个词,更是引发了我的无限想象,它是否意味着音乐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共鸣,亦或是文化认同上的某种“恩典”?我期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克差音乐的艺术构成,其历史渊源,以及它在巴里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具体表现。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对一种音乐形式的探索,更是对巴里岛社会文化肌理的一次精妙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交织与得赐:巴里岛音乐与社会:以克差为中心的研究》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瞬间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并与社会结构产生复杂互动的音乐形式着迷。巴里岛,一个以其独特文化闻名于世的地方,其音乐必然承载着非凡的意义。我尤其对“克差”这个音乐形式感到好奇,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巴里岛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与当地人的信仰、仪式、节日以及人际关系相互交织的?“得赐”这个词,更是引人遐想,它是否暗示了音乐所带来的某种精神上的启示、文化上的凝聚力,甚至是社区成员之间的一种共享的“馈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巴里岛音乐的奥秘,让我不仅仅能听到克差的旋律,更能理解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逻辑和文化价值。这本书,我相信它将不仅仅是一本音乐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扇了解巴里岛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带领我深入感受那片土地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