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剧场发展(1949-1990):从政策、管理到场域美学

台湾现代剧场发展(1949-1990):从政策、管理到场域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剧场
  • 现代剧场
  • 剧场发展
  • 文化政策
  • 场域美学
  • 戏剧史
  • 台湾文化
  • 1949-1990
  • 戏剧管理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戏剧表演,能够呈现人生百态,反映种种社会现况。
  在戏剧中,观众可以看见艺术之美,看见现实。
  剧场的存在,更是其中不容忽略的重要一环。
  探索台湾现代剧场发展,认识不同时期的人文与社会风气。

  对于多数人而言,剧场即是一个可以前往欣赏演出的场所,其形式不一,规模亦有大有小,然而,关于剧场文化的发展,我们所能探究的绝不只有外在的硬体条件。在一个剧场中,较常或较适合演出的表演形式、主要的观赏对象、相关的管理规则等,都是显现每个剧场各自有着不同主体性的证明。剧场,理应被视为一个与表演者、观众息息相关,充满人性化的空间。

  探讨台湾现代剧场的发展,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面临局势动盪不安,剧场的功用多半带有宣扬政治意识与爱国情操的色彩,艺术方面的发展因而受到局限。随着日渐安定的社会风气与开放的思潮,戏剧表演开始有了多样化的形式,剧场也提升至更具文化意涵的社会地位,不再只是政令的传声筒。透过对时代背景的挖掘,了解现代剧场的生命史,更加全面地认识剧场的多样风貌。
 
跨越世紀的凝視:臺灣社會變遷與文學藝術的交織軌跡 書籍名稱: 跨越世紀的凝視:臺灣社會變遷與文學藝術的交織軌跡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自二十世紀初葉至當代,臺灣社會結構的劇烈轉型如何深刻地影響並形塑了其文學、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的面貌。這部著作並非僅僅是對單一藝術形式的梳理,而是試圖建立一個宏觀的歷史脈絡,揭示在政治、經濟與文化衝擊下,藝術家們如何透過創作實踐,記錄、批判、甚至建構出屬於這片土地的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全書結構嚴謹,以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氛圍為經線,以藝術創作中的核心主題為緯線,層層剝繭,展現出一部立體而豐富的臺灣藝術史側影。 第一部:殖民統治與啟蒙的萌芽(約 1900 – 1945) 本部分聚焦於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面臨的現代化衝擊與文化矛盾。在殖民體制的強權下,傳統生活秩序遭到顛覆,新式教育的引進與西方思潮的滲入,為臺灣知識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激盪。 文學的覺醒與「鄉土」的確立: 探討在殖民地文學的語境中,臺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日文及後來的中文,嘗試描寫在地生活經驗。重點分析了殖民地文學的「自我定位」困境,以及早期以批判農村凋敝、都市化衝擊為主題的寫實主義文學思潮。特別關注了文學社團的組織與其在啟蒙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被動接受殖民文化轉向主動確立「臺灣主體性」的敘事嘗試。 視覺藝術的引進與本土性的探索: 考察西洋繪畫與日本風格的藝術技法如何傳入臺灣,以及在缺乏完整學院體系的情況下,藝術家如何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表現語言。分析了「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中地方畫家如何平衡「異國情調」的迎合與對本土風土的真實刻畫,並探討了早期水墨畫家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繼承與突破的努力。 社會風貌的記錄: 透過當時的攝影作品與新聞報導,重建了早期臺灣城鎮的空間樣貌與庶民生活場景。分析了在有限的社會空間內,不同族群(本島人、日本人、客家人等)的互動模式,以及都市化進程對傳統家族結構產生的裂痕。 第二部:戰後重建與政治高壓下的藝術生態(約 1945 – 1970s 初期) 國民政府遷臺後,社會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組,隨之而來的是嚴格的政治管控與意識形態的全面滲透。此時期藝術的發展充滿了壓抑與尋求出路的外溢性。 文學的「反共」主題與「健康寫實」: 深入剖析了戒嚴初期,文學創作如何被納入國家意識形態的框架。分析了主流文學對「反共抗俄」主題的趨附,以及在這種氛圍下,對人性描寫與社會批判的潛在限制。同時,亦觀察到部分作家如何在高度審查下,轉向對「家庭倫理」、「鄉村懷舊」的書寫,以此作為對現實政治高壓的迂迴抵抗。 音樂的引進與本土歌謠的存續: 探討戰後初期,西方古典音樂體系的建立與民族樂派的建構過程。重點分析了在官方提倡「中華文化復興」的背景下,臺灣本土歌謠與傳統戲曲所面臨的邊緣化危機,以及少數音樂家如何秘密或半公開地保存與研究這些瀕臨消失的聲音文化。 現代主義的暗流: 雖然政治氣氛保守,但現代主義思潮(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已透過留學生歸國或特定藝廊管道開始在藝術圈內流傳。分析了早期現代主義藝術家如何以非具象、象徵性的語言,表達對個人自由與心靈空間的渴望,這些作品往往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顯得格外孤立。 第三部:社會解嚴前的文化探索與身份焦慮(約 1970s 中期 – 1987) 隨著經濟的起飛與國際局勢的變化,社會內部積累了要求政治鬆綁與文化自主的能量。藝術開始承擔起更為積極的批判與自我建構的任務。 鄉土文學論戰與現實主義的回歸: 詳細梳理了 1970 年代席捲文壇的鄉土文學論戰的來龍去脈。探討了作家如何重新將目光投向底層人民的生活,關注社會不公與環境破壞,並將「臺灣」視為一個具有自身複雜歷史紋理的文學場域。分析了論戰背後隱含的政治角力與文化自主意識的抬頭。 現代藝術的爆發與體制外的實踐: 這一階段,藝術團體開始走出畫廊與校園,進行公共藝術介入和獨立展演。探討了劇場美學(如「果陀」、「屏風」等團體的前身探索)如何受到西方實驗劇場的啟發,開始嘗試解構傳統敘事結構,關注都市個體的疏離感與現代性危機。視覺藝術領域中,強調「在地性」、「媒材轉化」的探索,試圖擺脫西方藝術史的標準範式。 跨域的聲音與影像: 分析了在錄音技術與電影工業逐步發展的背景下,文學文本如何被改編為電影,以及獨立製片者如何嘗試用影像語言捕捉臺灣特有的光影、氣味與人情世故。特別關注了流行音樂中,部分創作者如何在抒情曲風的表象下,隱含對社會變遷的感嘆。 第四部:走向多元與後現代的邊界(約 1987 之後的餘緒探討) 雖然本書聚焦於解嚴前,但最後一章將簡要勾勒解嚴前後,藝術生態結構性的轉變,作為前述所有探索的歷史性匯流。 開放後的文化消費與身份的重構: 探討在民主化浪潮下,藝術創作如何從「對抗體制」轉向「詮釋多元」。分析了藝術家如何處理本土性與全球化的拉扯,以及「族群」、「性別」、「歷史詮釋」等複雜議題進入公共討論後,對既有藝術表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核心論點 本書認為,臺灣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持續的「在場」與「失語」的辯證史。藝術家們始終在殖民、威權、民主化這三大歷史力量的擠壓下,掙扎著為臺灣的集體經驗尋找最精確的表達方式。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將藝術的「美學形式」與社會的「權力結構」緊密聯繫起來,揭示在政治高壓與社會變遷的巨輪下,藝術如何成為理解臺灣歷史複雜性的關鍵鑰匙。讀者將透過本書,看到藝術如何從政策的邊緣地帶,一步步走向自我確立的中心舞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一彤


  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所博士、国立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硕士,现任职于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并担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兼任讲师,教授「剧场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为教育部全国学生创意戏剧比赛承办人(1998-2017)。着有「艺术管理」(与夏学理合着,五南出版)、「南海剧场复刻版(1946-2006)」(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出版)等书,长期关注并研究台湾剧场生态与表演艺术教育议题。电子邮件信箱:itongchou@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石光生教授)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台湾剧场脉络与问题
(一) 剧场诠释基础
(二) 早期台湾剧场
(三) 场地短缺状况
(四) 剧场功能定位
(五) 租税双重压力
(六) 公家管理弊病

第三章 观戏空间、环境与氛围
(一) 官方检查治理
(二) 无形正义之手
(三) 教育辅导任务
(四) 世代自我实践

第四章 三者互动的管理规则
(一) 银货交易型态
(二) 文明秩序建立
(三) 约定成俗习性
(四) 文化对价关系

第五章 声音、剧场众声喧哗
(一) 单一语言发声
(二) 国家符号语境
(三) 新调以及复音

第六章 光线与观众意识转变
(一) 虚实的临界点
(二) 双向沟通尝试
(三) 突破框架界限
(四) 尊重专业艺术

第六章 剧场美学与当代思潮
(一) 身体原理觉醒
(二) 非线性时间观
(三) 看不见的剧「场」

第七章 结语-剧场生命史的观点

附录一:台湾剧场年表(1949-1900)
附录二:剧场相关法令
参考书目征引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且多元的艺术复合体,集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与建筑等各方面不同形式与媒介,在紧密配搭下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样貌。正因为它来自于生活与人群,所以它比任何艺术更能反映时代的背景与特色,更能深刻描绘出人生不同面向的深沉内涵,也因此能直接/间接、当下的面对大众。
 
「戏剧反映人生」这句话,一般的说法是指文本(剧本)的内容具有相当的社会描述状况。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出当时英国王权社会中各式的状况与样态;18世纪英国所谓的「时尚喜剧」(Comedy of Manners),则嘲讽了当时上流社会的惺惺作态。但一个剧场的演出若没有人的参与观看(或仲介),则完全不可能有戏剧中所有阐述的效果。换言之,若是社会中的呈现或问题没有在剧场观众的记忆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戏剧反映的现实则不可能在演出中产生意义与效果。不然,若我们跳开观众,只着眼戏剧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那么很容易产生如下的争论:当代正在上演的剧作,是否就是目前社会氛围与政治经济的样貌呢?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处在这个社会里,会知道其实文本反映出的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切面,有更多的内容其实是很脱离现实的。除了所谓的社会现实剧情外,大多数演出都是在塑造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或是个人的情感宣洩。虽然说表演艺术在某部分可以代表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未必能全面反映出当时观众不同喜好。为了避免以上的争论,必须正视剧场在发展过程上的关键角色,才是文本与社会的汇聚点,而以不同角度来建构剧场史。 
 
因此,一个演出与它所展演剧场有其绝对的相应关系,这个关连不仅是独特空间性的(换个剧场就可能换个面貌),也与剧场自身显露的性格(什么样的剧场适合什么样的演出)有关,加上在时间轴的构面下,时代主流意识所赋予的符号与意涵,借由此拉出历史景深,得以望见剧场厚积的文化与艺术底蕴。历史学家黄仁宇所提出看待历史的方法与角度要以「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 的方式来进行,作法是将长时期的历史视为一个单位,採用拉远距离与放宽视野的方法,借此看清事物本身面貌。此外更重视历史事物与当今处境的相互印证,借此分辨出历史的价值观点。而剧场,其实也具有这样特殊的生命史观。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我最近有幸阅读了《台湾现代剧场发展(1949-1990):从政策、管理到场域美学》这本书,它如同一个精心绘制的剧场蓝图,为我打开了理解台湾现代戏剧演变的一扇重要窗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不仅梳理了1949年至1990年这段关键时期的政策导向对剧场发展的多重影响,更将目光投向了剧场管理的实际操作层面,深入剖析了不同阶段的管理模式如何塑造了剧场的生态。最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场域美学”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关于舞台空间的设计,更是一种对剧场与观众、剧场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哲学性思考。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展现了剧场如何从最初的政策扶持下的“官方剧场”,逐渐走向更具实验性、更贴近民间声音的“独立剧场”,再到后来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具体剧团的兴衰历程的描述,那些曾经辉煌又归于沉寂的舞台故事,仿佛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剧场工作者们的热情、困境与创新,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戏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本书对于任何对台湾表演艺术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

**第二段评价:** 《台湾现代剧场发展(1949-1990):从政策、管理到场域美学》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内容之扎实,信息量之密集,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台湾戏剧史抱有好奇的读者,一头扎进去便难以自拔。从微观的剧团运营细节,到宏观的政府文化政策变迁,作者都做到了旁征博引,证据确凿。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政策”这一维度的解读,它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政府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投入与限制,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像无形的手,引导着剧场发展的方向。而“管理”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剧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从资金筹措到人才培养,再到剧目选择与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分析,而是将“场域美学”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不同时期舞台视觉、空间利用、观众体验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台湾剧场的艺术追求与美学品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1949年至1990年台湾现代剧场的风貌,以一种极其完整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台湾现代剧场发展(1949-1990):从政策、管理到场域美学》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关于台湾现代戏剧的“圣经”。从1949年一直讲到1990年,横跨了四十余载的风云变幻,作者用极其严谨的态度,将这段历史的方方面面都挖掘了出来。对于“政策”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政府的文化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地塑造了台湾剧场的发展轨迹。而“管理”的部分,则让我明白了剧场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的,那些关于资金、人员、推广的细节,都让我大开眼界。最令我震撼的是,“场域美学”这一章节,它不仅仅是对舞台设计的简单介绍,更是对剧场空间如何成为一种艺术表达载体,以及观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从书中读到了许多至今仍活跃在台湾剧坛的名字,他们当年的探索与坚持,都为我们今天的剧场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惊叹,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台湾剧场精神的史诗。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我最近才拜读了《台湾现代剧场发展(1949-1990):从政策、管理到场域美学》这部巨著,它所呈现的丰富内容,让我对台湾现代戏剧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1949年至1990年这段时期台湾剧场发展的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让我能够理解不同阶段的剧场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作者在“政策”层面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剧场发展与国家意志、社会思潮之间的深刻联系。无论是早期的政策扶持,还是后来的市场化转型,都深刻地影响了剧场的形态与内容。而“管理”方面的探讨,则让我了解到剧场运营背后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不同剧团在管理模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场域美学”的阐释,它不仅仅停留在舞台艺术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剧场空间如何与观众产生互动,如何营造特定的观演氛围,从而塑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台湾剧场在美学探索上的多元化与创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剧场的宏观政策、微观管理以及艺术美学三个层面,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

评分

**第五段评价:** 在阅读《台湾现代剧场发展(1949-1990):从政策、管理到场域美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剧场内部,亲历着它从萌芽、成长到成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作者对1949年至1990年这段台湾现代剧场发展的细致梳理,让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书中关于“政策”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政府的文化策略如何与剧场艺术的演进相互作用,这种联系既有推动,也有制约。而“管理”部分则将目光聚焦在剧场运作的具体层面,作者对不同时期管理模式的分析,揭示了剧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最让我心生共鸣的是对“场域美学”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了台湾剧场在空间运用、视觉呈现以及观众体验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我从书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剧场工作者们的艰辛与执着,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一群人对戏剧的热爱与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