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方帝国主义强权利用军事侵略的手段所建立的殖民霸业,虽然随着上一世纪各殖民地的主权独立,已经趋于瓦解而成为历史,可是殖民统治的痛苦经验却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各地族群对立和社会分化的现象。迈入当前的后殖民(postcolonial)时代,西方世界则转用后现代文化的国际化策略,取代以往暴力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继续主宰全球的命脉。
在饱受殖民旧患新创双重煎熬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少知识份子对不灭的西方中心神话产生了种种质疑,他们根据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历史背景,提出不同的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批评论述,来对抗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霸权支配。从巴巴(Homi K. Bhabha)、史比维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萨依德(Edward W. Said)等后殖民学者的研究,可见他们意图摆脱西方殖民阴影并重塑自我文化身分的努力。
目前台湾正是处于同病相怜的情境,西方的控制与影响可谓无处不在,非但遍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更深入一般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同时台湾现今复杂的国家主权状态,存在与中国大陆欲离还续的纠缠关系。自上一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一些本地评论家如邱贵芬和廖炳惠等有鑑于此,遂利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台湾的文学及文化,以期收到同忧相救之效。而杨树煌和廖新田等也在美术史与艺术评论方面,以后殖民主义的观点来重新检视台湾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潜藏问题。
至于笔者近年的艺术创作,乃秉持后殖民理论的批判精神,试图在作品中建构一种具有台湾主体性的文化身分认同,既足以抗拒西方殖民主义的霸权支配,也能够抵御中国民族主义的威权控制。通过体认帝国文化霸权的宰制作用,笔者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审视传统,以期重新发扬并确立水墨画的自主性价值,从而在创作上呈现一种既富在地精神又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及面貌。
他序
台湾本土文化与李君毅的现代水墨画 1956年我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就和几位同学创立「五月画会」。我们当时因为对东方画系的前途失去信心,受到多彩多姿的欧美现代艺术的影响,便盲目跟随西方画系的潮流,一步一趋地踩着西洋大师的脚印走。甚至「五月画会」的外文名字,都借用法国的Salon de Mai(五月沙龙),可说全盘西化得相当彻底。但随后我们不断地思索反省,三年间在思想观念上就有了根本的觉醒,意识到一味地邯郸学步于西方流行,绝非东方艺术家应走的路。因为我们对欧美社会不甚了解,模仿终究只是一种表面假象,并不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现实,既不是宋元的社会,也不是巴黎、纽约乃至东京的环境,而是在当今时间与空间交叉的四度空间里。这时间是四五千年来纵的中华文化传统,这空间是受西方现代文明横的冲击的台湾现实社会。目前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要想反映此一大时代的特质,就应该一方面从中华文化的旧经验中,有认识地选择保留与发扬;另一方面则由西洋与外来的现代文明的表征上,有认识地选择吸收与消化。我们要创造一种既台湾又中国同时还是现代的个人风格,建立起东方画系的新传统,此乃我们不能推却的责任及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们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及其文化的发扬,是需要经济作后盾的。18世纪末,由于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使整个西欧的经济起飞而变得民富国强,进而利用船坚砲利的优势向外扩张,造成了19世纪的欧洲殖民世纪。20世纪又因两次世界大战均在欧亚进行,美国不但未受战火蹂躏,反而促使其经济神速发展;再加上社会鼓吹自由、民主与人权,国民过着人类有史以来最舒适的生活,20世纪又变成美国生活认同的世纪,以其为代表的西洋文化继续以压倒性的优势向全世界输出。可是二次大战之后,由于欧洲开始没落,民族自觉唤醒各殖民地纷纷独立。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经济又逐渐向下滑落,而亚洲各国的经济却相继成长。于是西方的许多专家一致看好亚洲,并认为21世纪将会是亚洲的天下。更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华人的世纪。其理由是,东亚率先出现经济奇蹟的四小龙中,就有三小龙是由华人主导的,唯一非华人主导的韩国,也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也大都操纵在华侨的手里。近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更是有超越美国的趋势。
如果21世纪果真成为华人的世纪,经济上去了,政治影响力加大了,中华文化也将受到世界的重视。目前新儒学在世界各地研究得非常澎湃,亦有相当的成就并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尊重与肯定。我们的老庄哲学也一直都是西方人所向往的,许多学者专家都在研究。而中国绘画呢?我们早在60年代初已从事现代化的改革。三十年来,台湾由于经济的起飞,促使民族精神的觉醒,本地意识的高涨,画家们亦领悟到民族文化的尊严与可贵,拾人牙慧总还是乞丐的行为。50年代末,「五月画会」的同仁就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厚与优美,我辈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何需再捧着金饭碗向西方文化乞讨呢?在古代画史中,我们不但有梁楷,而且还有范宽、郭熙、牧溪、石恪、玉涧、马远、夏圭、倪瓒和八大等大师,中国绘画一直走在西方画系之前七八个世纪。如今,我们仍然有信心,有过辉煌历史的东方画系会攀登上另一个高峰,不但可以与西方并驾齐驱,更有可能再度超前。当1960年我重新肯定东方画系水墨媒材的价值时,深信水墨画仍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我们去开拓,那时名诗人余光中教授即为文称我们为「回头的浪子」。这种回归水墨、发扬传统,就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本土观念」的萌芽,只是没有提出「本土」二字而已。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西方列强船坚砲利的欺辱之下,从欧美先进科技的冲击之中,顿时丧失了尊严。一时之间价值观念混乱,民族精神模煳,遂成为西洋文化的俘虏,沦为西方画系的殖民地,我们的艺术家也变成了欧美文明的啦啦队。在东方各国民族主义觉醒,本土意识抬头的此时此地,我们必须平心静气地好好研究一下,台湾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本土意识是什么?本土的艺术创作又是什么呢?台湾艺术家李君毅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参考了近年方兴未艾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个人的现代水墨画创作与艺术思想上,表现出具有本土在地性的文化诉求。李君毅深深了解到台湾文化一直是以西方为马首是瞻,所以本地的艺术创作在文化殖民的枷锁中往往迷失自我,而导致艺坛上的乱象丛生。他指出若要摆脱此一困境,台湾必须坚决反对西方的霸权支配,努力在本地混杂性的多元文化中寻求一种具有主体性的身分认同。
台湾文化正是处在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交叉的四度空间里。本地的居民除了少数的原住民之外,全是由大陆移民来的,保留着汉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台湾同时又受到日本与西洋文化的冲击,造成很大影响。台湾文化应该是在吸收了外来文化并消化变成本身的营养之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一种属于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新文化,这种在台湾本土创造出来的新文化,才真正称得上台湾的「本土文化」。就以绘画来讲吧!怎样的绘画才符合此一条件呢?最早由福建移民带来的当然是中国水墨画,你可以说17世纪的庄敬夫的作品不够成熟,但18世纪的林朝英、王献琛和范耀庚的创作绝不亚于同时代内地的一流画家的水准。随后日本佔据台湾进行殖民,打压当时的台湾本土文化,强制推销日本画和输进二手的西洋印象派,当然这都不属本土意识,即使描写些台湾风物,也只是表面形式而已。光复后,中国水墨画再次回到台湾,有些人为了配合政治的目的说它是中原绘画不属于本土,那么追随模仿西方流行风格的作品呢?当然更不是了。
有些学者说,台湾是一个孤岛,应与日本、英国、冰岛等岛国一样,属于海洋性文化,一点也不错!我同意这种看法。海洋性文化与大陆性文化最大的不同,是海洋性文化的形成,是容易接受四方八面的影响,包袱不重,常有突破性发展。而大陆性文化的传统包袱重,一脉相传,有主导思想,有主流画风,发展较慢。就以水墨画为例,在大陆的画家变革是将文化画发展成「新文人画」。而在台湾的水墨画家,因为接触面广,思想活泼,吸收并消化了各方外来的影响,却产生了反文人画的意念,发生突变而创造了崭新的「现代水墨画」。换句话说,「现代水墨画」是台湾汉民族文化吸收并融合了外来影响,在这片土地上酝酿并创造出的新绘画、新风格,这才是真正的「本土绘画」。「现代水墨画」在台湾出现时,世界其他地区都还没有这种风格和形式的作品。但台湾经过五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将「水墨画」这一种曾停顿了七八个世纪的媒材,开发出一片广大的新天地,就像肥沃无垠的处女地,只要画家们肯付出时间精力去细心耕耘,必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来。事实上台湾现在已经创造出一批属于自己的本土绘画,并获得世界艺术界与学术界的重视与肯定。
李君毅正是一位在现代水墨画创作上,获得国际艺坛注目的台湾艺术家。在高雄出生的李君毅,虽然从小移居香港,后来又长时间于加拿大及美国生活,但其特殊背景反而让他可以从多元性的文化角度,来审视台湾本土的相关问题,并以包容开放的冷静态度作出回应。他并没有因长居国外而舍本忘源,所以后来毅然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回到台湾来为这里的艺术发展打拼,更要在建构台湾本土文化主体性的议题上,作更深刻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实践。数年前李君毅曾以后殖民主义的观点,撰写了《宇宙心印──刘国松的艺术创作与思想》一书,深入剖析我超过一甲子的绘画生涯。如今他也把个人的现代水墨画创作,置于同一思想脉络中来加以探索考察,出版《后殖民的艺术探索──李君毅的现代水墨画创作》的论述。李君毅试图建立起一套具有台湾本土特质的艺术观点与美学理念,同时创造出一种既有在地精神又富当代气息的个人绘画风格,他的努力成果是值得我们肯定与赞赏的。
刘国松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座教授